1

“学而优则仕”体现了什么思想?有积极意义吗?

“学而优则仕”语出《论语.子张》中:子夏日:“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原义:是指当官者有富余时间去学习,(其他)学习者成绩优秀的可以当官。综合一下,就是学习了还有余力的话就去做官,后来被人们引义为学习优秀的可以去当官。

体现的思想:人生中读书是第一位的,为读书学习而不懈努力、锐意进取才是对的。这正如古言所述:“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积极的意义:学习中优秀者去当官,这就是好事一桩,更利于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同时,也折射出一种道理,即只有学而知之,没有生而知之,要想人上人,必须苦中苦,学习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学而优则仕”是不是现实现象?到底该如何理解?

“学而优则仕”,既是现实现象,也是有客观存在之必要性的。为什么这么说呢?

翻阅古代历史,我们能理解个一二。从人才选拔这个角度来看,春秋战国时期,实行的是国君与人才的互相选择。久而久之,这样的制度就导致了任人为亲,贤人不能上任为官现象发生。

汉代以后,改为举贤良方正制度,虽然有所好转,但也不尽如人意。真正能体现岀“学而优则仕”规律的,是隋朝开始的科举制度,通过考试选拔人才,极大地方便普通业者从官的晋升渠道。

如今当下的中国,正是遵从考试成绩优先,进行因材施教而培养人才的,这在某种意义上践行了“学而优则仕”的观念。当然,如今的“仕”则包罗万象,不仅限于为官,而是针对性很强的“事”业。

固此,我们理解“学而优则仕”,至少两个要考虑清楚。一是为官,即是有能力考取公务员的部分,但是通过考试成绩优胜者,并非一定就能当官,这里面有一亲红线:品德优先。二是为“事”,这里的“事”,是指个人的事业,所以说成绩优秀者可以很好地干一番事业,间接地为自己或他(她)人创造了更多的财富。

总之,“学而优则仕”,为官之道仅其一,更重要的是坚持学习,重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能当官,须有“为人民服务”的理念,干事业,同样要有所作所为,为自或别谋取福利。

最佳贡献者
2

仕:官人。仕大夫:大官人。学而优则仕所体现的思想是:学到了知识,撑握了本领就能当官。古今往来这是每个读书人梦寂以求体现人生价值的理念。

3

、“学而优则仕”的原意

这句话出自《论语?子张》,“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子夏这句话的原意是说,做官有闲睱了就去读读书,读书有余力了就去做做官。最初是探讨学习与实践之间的关系的。

二、“学而优则仕”转化后的意义

后来很多人都将这句话理解为,学习(或读书)优秀了就去做官,“优”字从原本“富余、有余力”被理解为了“优秀”的意思,“学而优则仕”就成了劝学,劝入仕的意思。现在这句话已经按转化后的意义在使用了。

这句话体现的是典型的儒家所主张的入世思想。就是鼓励人们好好学习、好好读书,学习优秀之后通过走入仕途、即做官参与到统治活动之中,为治国理政做贡献。这句话在中国传统知识分子中产生巨大影响,成为千年以来一代又一代知识分子不变的追求。

从屈原到杜甫,从贾谊、李斯到苏轼,从司马迁到范仲淹、文天祥,甚或是孔子孟子本人,他们无不心系朝庭,渴望为国家建功立业,为江山社稷尽一己之力。从《离骚》、《春望》,《谏逐客书》到《赤壁赋》、《岳阳楼记》、《过零丁洋》等,一行行诗、一篇篇文无不是用这些知识分子的热血、眼泪和忧国忧民的赤子之心写就的。客观地说,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学而优则仕”这句话所表现出的积极入世、兼济天下的思想,起到了非常正面的作用。

三、时代变迁、社会发展带来的变化

1、从“学”的内容来看。古代“学”的内容主要是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经》、巜尚书》、《礼记》、《周易》、巜春秋》),偏重文史,所以内容十分狭窄有限;从现实来说,现在“学”的内容较之过去大大拓展,文史典册只是我们所学的一小部分内容,而物理、化学、生物等等自然科学极大丰富了所学的内容。

2、从“学”了之后所做的选择或实践来看。过去的人学而优只有一种选择、即做官参政,或认为这是最好最高的选择;而我们现在学而优之后,有太多太多的选择,可以说“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学而优则仕只是众多选择中的一种,并且没有明显的高低、好坏之分,现在学而优可以仕,可以师,可以农,可以工,可以商,可以医,……等等。这已与古代不可同日而语。

你可见,当年学习外语的俞敏洪,从江苏江阴的一个小村庄走出,到了首都北京,又从北京走向了世界,创建了新东方教育培训的“帝国”大业?

你可见,当年杭州师范的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普通教师——马云,创建了阿里巴巴集团,成为叱咤风云的电商大鳄?

你可见,选择了走入仕途的山东聊城人——孔繁森,从一个普通国家干部,到日喀则岗巴县委副书记,再到拉萨市副市长,阿里地委书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谱写了现代为官的新境界?

你可见,学而优则医的钟南山、李文娟院士,以七、八十岁的高龄仍奋战在抗击新冠疫情的最前线,成为国人心中不倒的偶像和丰碑?

……

只要你学而优,只要你干而优,任何一个门类的工作都会带给你无尽的荣光。所以“学而优则仕”就现实来说,只是一部分人的选择,并不是普遍的现象。即便选择了仕途,只要为官清正廉洁,一样是为国家做贡献,无可厚非。

4

学而优则仕体现的是我国古代文人的政治抱负,在古代封建社会读书人的目的就是考上科举,进入仕途,这才是一个成功的读书人。有人穷其一生都没能考上进士,范进中举成为举人直接疯掉了,可以看出古代科举的严酷!

最能体现学而优则仕的两句诗,满朝朱紫贵,皆是读书人。古时候的王公大臣都是饱读诗书的,也是读书学习改变了他们的命运。学而优则仕一直传承到现代社会,未曾改变。

就像现在的公务员考试,也是考的我们的学习能力,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参加公务员考试的,他要求本科文化才能去考。所以,更能体会到学而优则仕途,只有你学习的足够优秀,才能进入公务员队伍。

为何古人都想学而优然后进入仕途呢?其实,古代的职业是三六九等,人也是。做官是那时候最好的职业,只要做了官,那就是吃皇粮的铁饭碗,吃喝不愁,还能大权在握。反观其他职业,都是被瞧不起的。贩夫走卒,就是形容的当时的商人。古时候的阶级比较明显,达官贵人和贫民百姓差太多,平常人家想要进入前一个阶级那就只有依靠读书这一手段了。

同时,学而优则仕的观点,也是现实存在的,如今考上了公务员也就是上岸了,也是成功人士,社会地位高,受人尊敬。所以,很多人挤破了脑袋也要考公务员!

5

一,目标没错。二,现实与远见并存。

6

我认为“学而优则仕”这个古老的词汇至今还是一种现实,其内涵没有什么变化,其外延已与古代相比早已今非昔比,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我查了有关的资料,古代对这个词的解释有多种,确切的解释是,学而优则仕的,优:跟“悠”同音,是精力过剩有余力。在坚持不间断学习的情况下,去做官推行仁义。有持续不断的学习,即终身学习之义, 也就有学而优则做官的意思而流传至今。

在古代由于生产力的低下,社会财富只能维持少数人的专门的文化修养。而统治者又需要较高文化的人管理社会按秩序运行,所以统治者都给了有文化的人很高的社会地位,中国的古代社会阶层,

不是以金钱来分层次的,“仕、农、工、商”就是几千年的社会分层,有钱的商人竟然被排在社会的底层。所以经常在古代的文献的描写中,出现穷酸秀才竟比老板牛逼。

当代的“学而优则仕”与古代的原意实质上没有变化,而所包含的内容太丰富了,今天的“学而优”没有变化 ,学习就是要终身学习,追求优秀,而“则仕”的范围就广了,意指所有社会地位高的职业的选择都称为“则仕”。

总之,我认为“学而优则仕”是中华民族文化基因,不但是现代而且是现实,中华民族几乎所有的家庭,都把‘学而优则仕”当做培养孩子的目标准绳,为了孩子“学而优则仕”倾其所有。这就是为什么中华民族在几十年的改革开放进程中,竟神奇的走完西方二百年的强国路的原因。也是让西方政客切齿之恨又无奈的原因。


7

品学兼优多人才!不要说入仕,就是打工都是供不应求的!当然还是选择入仕途的好哩了

8

读书作官论是正确,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哪只不是满腹经论就能做到的。

9

父为官则仕。

10

学而优则仕的说法是建立在正确三观基础之上。

如果三观不正占据主流,那就是另一种说法了:

越有知识越反动;就怕流氓有文化。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