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是青岩,起来回答。

二战中的苏德战场开始阶段,斯大林迟迟不将东线的西伯利亚师调往东线。的确是因为要警戒日本关东军与德军一起夹击苏联。直到"红色谍星"理查德·佐尔格向斯大林传回日军“不会进攻西伯利亚的绝密情报”,西伯利亚师才被调往苏德东部战场。那作为德国盟友的日本为什么不选择帮盟友呢?且听青岩慢慢道来。



我们从日本的视角来分析一下原因:

夺取石油

一战中,美国同英法等国一直保持着“同盟关系”。但美国一直窥视着英法等国在东南亚的殖民地。美国不能直接占领自己盟友的土地。所以在东南亚的战场上,美国对日本采取了默许甚至支持的态度。日本战争中的石油多数是从美国进口的。当日本驱逐了英法在印度支那|(包括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缅甸、马来西亚的马来亚部分和新加坡)的势力后。美国马上改变了立场,企图通过对日本进行“石油禁运”,让日本将印度支那给美国“吐”出来。美国的“石油禁运”极大的延缓了日本对华作战的进攻脚步,引起了日本政府对美国的强烈不满。侵华战争所产生的巨大消耗,耗空了日本的石油储备。“诺门坎战役”的失败使得日本对苏联军队,产生了忌惮。而攻占“印度支那”的战役却异常顺利,日本随将“夺取石油”的目标从远东转向了东南亚地区。


地缘政治

日本列岛孤悬海外,中国丰富的资源,稠密的人口使的日本对中国领土垂涎三尺。反观苏联的远东地区(都处于高纬度严寒地区)虽然资源也十分丰富但严酷的气候条件,使的资源的开采运输都十分不便。就算日本与德国一起夹击苏联能够取的胜利。强大的德国也将分走苏联富饶的东欧平原和高加索油田,而日本在付出巨大代价后,将只能得到犹如“鸡肋”的远东地区。相对于富饶的中国,日本对于苏联的远东地区兴趣缺缺。


军事视角

纵观日本在二战中所有的战略构想,都是以占领中国全境为中心。1945年苏德战争爆发起始,日本已然占领了中国沿海的所有地区。如果日本想要帮助德国全力进攻苏联的远东地区,就必须集中自己所有的优势兵力。侵华战场势必要向北,将战线收缩在山海关一带,才能取得稳固的后方基地。这将意味着日本将要放弃卢沟桥事变以后,对华作战的所有“战果。”这是日本政府所不能接受的。


日本决策层内部

作为日本作战的实际指挥者,日本参谋本部分裂成了互相对立的陆军派和海军派。1939年5月4日更加倾向于对苏作战的陆军派,派遣日本陆军第23师团对苏联远东驻军发动了试探性攻击“诺门坎战役”爆发。苏联远东司令朱可夫沉着应战挫败了日本陆军进攻,取得了“诺门坎战役"的胜利。陆军派在诺门坎的惨败,使得海军派在参谋本部的决策中取得了上风。在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时,日本参谋本部没有出兵远东而是预谋袭击了美国太平洋海军基地“珍珠港”。其中的决策者就是参谋本部的海军派。

日本从自身的利益出发,是不会出兵远东帮助德国的。日本和德国既是盟友又是竞争者。谁也不愿意为别人徒做嫁衣。

原创不易,喜欢的给点个赞

如有不详,还请留言指教

最佳贡献者
2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这主要是《日苏中立条约》。

这是苏联与日本于1941年4月13日签订的在战争中相互保证中立的条约。该条约是苏日两大帝国主义的分赃条约,严重损害了中国主权。

两国互相承认伪满洲国和外蒙古国。

简而言之,日本承认苏联从中国手中抢走了外蒙古,而苏联承认日本从中国手中抢走东北。


中华民国外交部长王宠惠于日苏条约签字后第二天发表声明指出:东北四省及外蒙古是中国领土,满洲国是非法的,中国政府决不承认苏日中立条约,中国政府与人民绝不承认第三国妨害中国领土与行政完整的任何决定,苏日两国公布的共同宣言对于中国绝对无效。

《日苏中立条约》签订以后,苏联根据约定,撤走所有援华军事人员,包括苏联援华空军,中止所有同中国签订的军售合同。

然而,苏联最绝的是:切断了当时中国唯一对外军事物资交通路线。

日本封锁了中国沿海,中国对外购买的大量军事物资,首先运入苏联,随后通过陆地交通从新疆入境,运到中国。


由于这条运输线距离日本轰炸机基地太远,无法进行轰炸,所以相当安全。

苏联在自己尚且没有和德国开战的情况下,就釜底抽薪,公然出卖盟友中国,也算够狠。

切断中国对外运输线路,对中国影响很大。当时中国是个落后的农业国,大量军火物资必须依赖进口,每年子弹都有百分之五十的缺口。

苏联此举,不知道让中国多死了多少人。



自然,苏联明白条约是没用的,然而日本是不可能全面进攻苏联的。

其实,日本如果全力进攻苏联,会给苏联带来极大的麻烦。

截止1941年,日本军队的总兵力已经超过了200万。虽然有接近百万大军陷入中国战场,但日本只要将兵力龟缩到华北北部,留下几十万防御即可,主力都可以撤走。

那么,如果日本拿出100多万大军进攻苏联,会至少牵制苏联100万大军。

但日本的军事潜力很大,可以拿出的兵力并不止这么多。

日军投降时的总数就达到720万,其中野战部队可以达到三四百万。

这三四百万攻打苏联,依靠苏联远东特别军区100万左右兵力,是对付不了的。

如果1941年,日军和德军两线夹击苏联,美国又一时不会参战,苏军会非常困难。

尤其是需要数百万军队对抗日军,会导致西线兵力大减,德军优势更为明显。

这也是轴心国唯一可能胜利的机会。



不过,日本不会这么做,原因主要两点:

第一,日本占领苏联远东和西伯利亚无意义。

这里没有日本最需要的石油资源,日本只有南下占领印尼油田才行。

日本当时石油储量只能维持1年多,一旦用完就挂了。

日本夹击苏联,不可能在1年内就获胜,所以持久战对于日本是不利的,劳而无功。



第二,日本和德国也是潜在敌。

即便德日联手打垮了苏联,瓜分了苏联的地盘,日本未必有好果子吃。

因为德日不过是互相利用,德国很有可能在消灭苏联以后,黄雀在后,一举将日本击败吃掉,独霸欧洲大陆。

日本的实力是对付不了德国的,岂不是给他人做嫁衣?

3

你自己去地图上测量下距离,远东到莫斯科距离7000公里,又没有路,只有一条西伯利亚大铁路!你让日本怎么帮德国?要知道柏林到莫斯科才1600公里,德军60万辆汽车都无法保证足够后勤供给!7000公里距离的后勤怎么保证?日本根本没有那个实力!

4

无疑日本无暇顾及德国

一诺门坎战役的失败使日军士气低下,无力进攻苏联

其实在德国发动巴巴罗萨计划进攻苏联之前,日本军国主义早已准备试探苏联的军事实力。自从日军通过九一八事变,占领中国东北后,就成立了伪满洲国统治东北。

而此时的东北已不再太平,内有抗日武装,外有苏联和蒙古互为犄角,虎视眈眈,对日本构成了不小的威胁。其中苏联带来的威胁最大,他们早已经是老对手,当年日俄战争沙俄惨败,退出中国东北,但是此时的苏联已今非昔比。

日军想以历史遗留为借口,进攻蒙古东部的诺门坎,然后北进,占领苏联远东,消灭他们带来的威胁。日本的想法很好,但现实却很骨感。苏联军队在元帅朱可夫的带领下,凭借这绝对优势的兵力和猛烈的炮火攻击,最终粉碎了日本占领诺门坎的图谋,并打伤和打死日军约19000人。

由于日军大量军队被牵制在中国战场,此时日军已无力和苏联争锋。更重要的是苏联强大军事力量,使他们望而却步。经此一战,日军士气低下,已无力与苏联再战。即使苏德战争爆发,斯大林抽调大量远东兵力对付纳粹德国,远东兵力空虚,日军也不敢轻举妄动,因为他们知道苏联这块骨头不好啃!

二日军石油资源匮乏,无能力继续维持战争机器,需要南下抢夺石油

在诺门坎战役后,日军军部就制定入侵两种方案。

1陆军北击苏联,夺取远东,报仇雪恨

2海军南下,占领东南亚和澳大利亚

最终在激烈的争吵后,日军军部采取了第二种方案。为什么?一方面大量日本陆军被牵制在中国战场,日军忌惮苏联强大的军事力量;另一方面日军在战争中消耗大量石油,石油资源匮乏,使他们不得不南下夺取石油,扩大战争。

要知道日本是一个资源匮乏的岛国,石油资源根本无法自给自足,而他石油的来源大多数来自还未参战的美国。从美国手里进口了约五百万吨石油。美国人是很矛盾的,一方面想通过卖石油赚钱,另一方面想通过石油为要挟,逼迫日本撤出对华侵略,维护自身利益。

日本根本不想被美国扼住咽喉,因为他们知道从美国进口的石油最多能维持一年半载,一旦美日冲突,一切就会化为乌有。

更重要的是东南亚为英法等欧洲国家的殖民地,他们自顾不暇,兵力部署不足,且石油,铁等资源丰富,这一切的一切都使得日本自顾不暇,不得不南下夺取石油。

三苏日中立条约的签订,使日本安心南下

其实日军南下,他们还有一个顾及,就是苏联。虽然现在苏联正在东线忙于与德国作战,但保不齐日军南下,苏联偷袭日本关东军。

所以日军在南下这个问题上一直处于摇摆不定的状态,直到苏联给他打了一针强心剂。其实斯大林也迫切的希望日军南下,之所以现在日军没有进攻苏联,是因为苏德战场上双方势均力敌,还未出现一方绝对被压制。如果,一旦苏联败下阵来,日军必会和德国这个盟友合力瓜分苏联,所以这是斯大林根本不想看到的。

斯大林开始打起了小算盘,联络日军主动示好,并承认伪满洲国的合法性,还减少了对中国物资的援助,这一切的一切都使得日本大本营看在眼里,对于这个苏联他们似乎有了一些信任。

在双方共同利益下,苏联和日本最终签订了《苏日中立条约》,这个条约看似稳住了苏联,却没想到日军最终陷入到了万劫不复的境地。

在苏联的挑拨下,美日最终爆发了太平洋战争,准备援助德国的日军,此时已经彻底自顾不暇了!

5

二战期间,最为惨烈的莫过于苏联对德国的卫国战争。开战之初,由于德国突然发难,使得苏联在准备不足的情况下仓促应战,所以战争的前期苏联遭受了极大的损失。在经过顽强的拉锯战之后,苏联在稳住西线战场的同时,斯大林开始在东线集结兵力,其中就包括远东地区的西伯利亚师。

正是因为处于东面的日本不敢北上与苏联交锋,这才使得斯大林能够从容调集东线部队赶往西线,最终赢得了卫国战争的胜利。那么今天我们就来深入的探讨一下,为什么日本不挥师北上夹击苏联呢?


一、日本对苏联有着极大的畏惧心理

实际上日本占领东北之后,一直就在北上与南下两个选择中反复的纠结。而在卫国战争暴发之前,日本曾经在1939年出兵蒙古东部的诺门坎,想要通过此举试探苏联的实力。

不得不说,斯大林确实是眼光独到,在预见到日本试探自己的企图后,为了避免在未来的苏德战争中陷入两线作战的尴尬,斯大林直接安排了朱可夫亲临一线给予日军沉重打击。所谓要打就打疼,此役直接消灭日军19000人,直接把日军北上的念想给打掉了一大半。

苏联的陆地军事实力远胜于日本,这是一个客观现实,日本军方不得不正视的现实。


二、日本北上的制约因素太多

日本北上作战实际上不仅要面对强大的苏联军队,此外还存在着好几个方面的制约因素:

一是补给线过长。日本如果最终选择北上,那么随着其战线的推进,其后方的补给将会越来越困难。要知道西伯利亚可是大面积的无人区,部队不可能依靠就地取食就完成自给自足,所以主要补给保障基本上要靠东北地区的物资运输;相反往中国方向打就完全不一样,不仅对手弱,而且随着占领土地面积的扩大,各种资源反而是越来越丰富。

二是道路运输艰难。西伯利亚地区道路基础设施薄弱,如果苏联将主要的铁路线进行破坏,那么可以想象本就机械化程度不高的日军只能在广阔的西伯利亚冻土之上蹒跚而行。这样的战争打到后面就是纯粹的拼消耗,无论是兵力输送还是物资调配都将把本钱不厚的日本活活的拖垮。

三是内部意见分歧。实际上日本的优势在海上,但是一旦出兵西伯利亚则直接导致日本海军彻底废了。这样一来,跛脚的日本陆军将直面苏军的钢铁洪烈,胜算极小,另一方面日本海军也在这场战争中得不到实际的利益,故而日本国内对于北上的不同意见非常强烈。


三、南下获取石油是日本的最大驱动因素

从日本的整体战略而言,获取石油资源才是其把战争打下去的根本关键!

当时苏联的石油产出主要集中在高加索油田地区,日本北上西伯利亚实际上不仅得不到石油的补充,反而会在战争中极大的消耗本国的石油储备。哪怕占领了西伯利亚地区,哪怕探明了西伯利亚的石油,但是在冻土之下进行开采,依靠当时的技术条件极难在短时间内实现量产。

而南下则不同。将整个中国迅速打穿,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交通运输网络,进而从东南亚地区将石油运回日本本土。这样一来日本就能够在石油的支撑下进一步把战争扩大化,从而继续实现自己的扩张目标。


四、顽强的中国彻底的拖住了日本

这里就必须要重重的夸一夸我们伟大的中国了!

原本在日本眼中不堪一击的中国却是出人意料的顽强,长城抗战、台儿庄战役、淞沪会战、长沙会战、武汉会战、百团大战……勇敢顽强的中华民族,在武器装备极度落后的情况下,硬是用鲜血和生命将日本侵略者近150万兵力死死的拖在了中国,由始至终也没能让日本完成打穿南北石油交通线的企图。所以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也是为什么中国在战后能够进入联合国五常的席位。

到了这个时候,“骰子已经掷下去了”,日本再想要回去和德国搞一个东西回师已经不可能了!无论是继续南下,还是北上,日本都没得选了!迎接他们的将是最终的失败!


综合前文所述,日本之所以选择南下而不是北上,其因素是多个层面的。极有苏联方面的强悍与强硬,又有补给线、道路运输等多个因素的条件制约,同时也有日本的石油战略选择,以及中国战区的顽强抗战使日本深陷战争泥潭……正是在这样多种因素之下,日本最终没有北上与纳粹德国实现东西合击的战略构想。

图/来源于网络

文/华夏问长安

6

这主要是由当时日本的基本国策决定的,当时日本的国家战略是征服中国。

1927年7月25日,当时日本首相田中义一在给天皇的《田中奏折》密奏中就已经阐明,日本近期的战略目标是征服中国和满蒙。(“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亚洲,欲征服亚洲,必先征服中国。”)

所以虽然日本跟苏联是宿敌,两国的战略利益有冲突,他们都把中国当成一块肥肉,两国总有一战,但至少在当时,日本不能把苏联当做对手,而是当做合作伙伴。

俗话说,猫走不走直线,要看老鼠的足迹。日本对苏联采取什么外交政策,也取决于苏联对日本的外交政策。

在二战前夕,苏联的战略重心在欧洲,它眼里瞄准的肥肉一个是芬兰,另一个是波兰。所以苏联对于日本这个宿敌,虽然心里恨得咬牙切齿,但表面上对日本还是非常友好的,甚至还是伙伴关系,合作愉快的。

1932年3月1日,在日本的操纵和扶持下,伪满洲国在中国东北成立,溥仪出任伪满洲国的皇帝。


对于这个纯属日本操纵的傀儡政权,大多数国家是嗤之以鼻,不予承认的。甚至当时的国联也认为日本的做法侵犯了中国主权,宣布伪满洲国是非法的。

美英等国更是坚定站在中国一边,不承认这个傀儡政权。

1933年1月15日,美国通告世界各国不要承认满洲国;1934年3月13日,英国宣布满洲国政府是非法的,永远不予承认。

但是当时的法西斯国家德国、意大利承认了伪满洲国,我们的北方邻居苏联当时积极表态支持伪满洲国,不仅很快予以承认,还跟伪满洲国相互设立了领事馆。苏联还发表“严正”声明,称:“苏联保证满洲国,疆域完整,永不侵犯”。

苏联政府令人愤慨的行为,除了当时苏联在外蒙古扶持一个傀儡政权,要跟日本做交易,换取日本对外蒙古政权的承认以外,也是向日本释放一个信号。那就是我们各干各的,互不干涉。

在此背景下,苏联还在1941年4月13日跟日本方面在克里姆林宫订立中立条约。


条约的实质就是日本向苏联做出承诺,苏联可以放心地跟德国人打仗,不用担心别的;苏联投桃报李对日本表示,你也可以放心地猛揍中国,我们保证袖手旁观;这就是臭名昭著的《日苏中立条约》。

苏联政府不仅是这样说的,而且是这样做的。条约签订后,苏联政府不仅撤走了在华的军事顾问,还撤走了援华的志愿航空队,停止了对华援助,中止了对华的军售合同。

苏联政府甚至还落井下石,切断了当时中国唯一军事物资交通外援通道。

日本侵华战争爆发后,日本依仗着强大的海军和空军,全面封锁了中国沿海,中国军事物资外援通道,基本上都是绕道苏联,经过新疆来到内地。


对于这条运输线,日本轰炸机由于航程限制,不能随心所欲进行轰炸,所以还是比较安全的。

叫人气愤的是,条约签订是在1941年4月,苏德战争爆发在两个月之后。当时苏联并没有与德国为敌,也没有跟德国开战的意图。如果斯大林打算跟德国开战,苏联军队也就不会在德国发动闪击战的时候被打得落花流水、措手不及。

苏联人内心里仇恨日本,也把中国东北当作自己的战略目标,所以那个中立条约的期限只签了五年。

之所以签订这个条约,绝对不是为了应对德国,而是借刀杀人,让日本入侵中国,跟中国拼个你死我活,最后渔翁得利。

为了这个战略目标,苏联人只能让日军没有后顾之忧,放手进攻中国,至于中国百姓付出多少伤亡,那就不是他们所考虑的了。


对于日本来说,征服中国然后进攻东亚、南亚是他们的当务之急,因为从这里可以获取源源不断的战争资源。

相比苏联,中国和上述国家的军事实力太弱,是名副其实的软柿子,日本也只能先把战略目标放在中国和上述地区,跟苏联媾和了。

尽管如此,但日本如果取得了在亚洲的胜利,苏联如果在欧洲实现了自己的既定目标,双方很快就会反目成仇,兵戎相见。

这就像森林的狮子和老虎,都是欲壑难填、贪得无厌的猛兽,能和睦相处就是咄咄怪事了。

7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日意这三个法西斯国家结成联盟,1941年6月,德军突袭苏联后,按照德国和日本私下商定协议,德军从欧洲方向进攻苏联,日本从远东地区进攻苏联,这样苏联就会腹背受敌;但是纵观苏德战场,我们始终没有看到日军从背后进攻苏联,难不成是日本不愿意帮助德国?



要作者说,不是日本不愿意帮助德国,这也许是指其中一小部分原因,更多的还是日本考虑自己国家利益因素。

具体原因如下:

第一、诺门坎战役阴影。

早日德国进攻苏联之前,当时日本帝国内阁高层就针对日本的战略方向进行了激烈的争论,当时日本陆军主张“北进”,进攻苏联西伯利亚地区,占领那里丰富资源,和德军形成对苏联的夹击之势;日本海军则主张“南进”;毕竟西伯利亚属于极寒不毛之地;纵然占领远东地区,也许对日本来讲,利用不大,反而东南亚地区拥有丰富的资源。

最终,日本陆军“北进 ”占据优势,日本关东军在1939年在诺门坎和苏军发生了一次会战,日军本想借此试探下苏军的战斗力。

结果,日军在诺门坎被苏军暴揍一顿,日军最精锐的关东军伤亡数万人,经过诺门坎一战,日本彻底领教了此事的苏联早已经不再是1905年的沙皇时代了。



日本从此后对“北进”也患上了恐惧症,诺门坎战役后,日本和苏联双方签订了《苏日中立条约》。

第二、日本主力深陷中国战场。

日本自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以来,尽管日本在侵华战争前期一路疯狂的攻城略地,武汉会战后,日本侵略攻占了我们半壁江山,但是我们也成功了抵住了日本对我们进攻的势头,而日本陆军的主力则从此也深陷了中国各个战场。

可以这样讲,日本陆军主力的多半以上都深陷中国各个战场,日本根本无力再抽调兵力去发动对苏联的战线。



第三、日本自身利益的考虑。

诺门坎战役,日本领略到了苏联的厉害之处,此后日本把方向调整为“南进”,日本本身就是一个岛国,资源极度匮乏,对外侵略战争对资源消耗巨大。



由于日本“南进”触犯了英美西方国家的利益,因此英美等国对日本实行禁运,但此时的日本对于资源的渴望和侵略的野心,已经顾不得了,而后发动了太平洋战争。

综合上述 各种因素,日本为何不帮助德国,根本原因还是跟自身利益有关,只不过这两国都是发动的侵略性战争,自然邪不胜正。

8

咋帮 去西伯利亚义务劳动啊 打仗是要抢钱抢粮抢娘们 不然日本的广大人民群众都不答应 去东南亚有油田 有橡胶 有人口劳动力 西伯利亚有啥 说日本德国东西对进都是扯蛋 日本有一国之力打造的全球顶级海军怎么也不会北进的 南下是必然

9

首先咱们要知道,苏德战争爆发前夕,日本就曾和苏联在诺门坎地区打过一仗,当时的日本也满怀希望地认为德国会在后面狠狠地捅苏联一刀,但却等来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诺门坎一战,日军损失惨重,就连最宝贵的一个战车师团都葬送在了战场上,可以说,这一仗真把日本人给打怕了。

苏德战争爆发后,美国也宣布对日本实行石油等战略物资的禁运,而当时日本的石油储备也仅仅只够用两年,如果一旦和苏联开战,石油等战略物资的消耗肯定是十分巨大的,有可能日本都打不到苏联的产油区,后勤补给就跟不上了,而反观南下,可以使自己精心打造的海军得以大施拳脚,还能掠夺东南亚地区丰富的战略资源,所以为了各自的利益,他们都选择了“抛弃”队友。

10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日本也有过“北进计划”以策应德国对苏联的攻击计划。

1939年5月,日本关东军决定首先在诺门罕一带进攻蒙古人民共和国,占领其东部的领土哈拉哈地区,作为下步侵入苏联远东地区的跳板,进而实现蓄谋已久的“北进计划”。这就不得不提到苏日诺门坎之战,正是诺门坎一战,苏军彻底把日军打怕,迫使日军不得不放弃“北进计划”改为“南进”。



诺门坎之战

1939年5月14~15日,东八百藏部队在5架日机的配合下,向哈拉哈河以东的蒙军742高地攻击。蒙军居于劣势(伤亡30余名),主动撤向河西。5月17日,东八百藏率部队返回海拉尔。苏联政府依据《苏蒙互助协定》而介入,立即将第11坦克旅开往哈拉哈河地区,同时命令驻在乌兰乌德的摩托化步兵第36师一部向哈拉哈河集合,并将第57特别军司令部从乌兰巴托迁到距哈拉哈河125公里的塔木察格布拉格,苏联的飞机也不断在战事地区集合,并在诺门罕地区飞行侦查。蒙军骑兵第6师又渡过哈拉哈河,架起浮桥。

6月20日,第23师团全体出动,小松原带着2万人向诺门罕进发。关东军司令部调第1坦克团和第2飞行集团支援第23师,共有12个步兵营、70辆坦克、180架飞机。



8月20日凌晨,苏蒙军发起总攻战役。苏蒙军以3个步兵师,2个骑兵师,5个装甲旅,1个机枪旅,1个空降旅以及大量的飞机、大炮,开始举行大规模的反攻。

8月24日,日军发起了反击,3000名没有炮火掩护的日本步兵被阻止在铁丝网和野战工事以及大炮面前,随后苏军坦克开始出击,日军后退。战斗到8月26日,日军第23师团已经被完全合围了。在苏军重炮群、坦克群、航空炸弹的猛烈轰击下,日军第23师团损失惨重。此役,苏军重创日军第23师团搜索队,全歼第7师团第26联队第1大队,日军第64联队和炮兵第13联队被苏军大部歼灭,第64联队长山县武光大佐和炮兵第13联队长伊势高秀大佐均被击毙,23师团第71联队长森田彻大佐亦被击毙,日军仅有的22门加农炮全部丧失。

1939年8月中,欧洲形势急剧变化。苏、日两方亦在八月底后加紧外交谈判。苏军虽然在远东取得战役的胜利,但无意扩大战果。双方于9月16日停火,事件最后以日本退让,承认现存边界结束冲突。 1940年6月9日,苏、日两方正式缔结协议。

诺门坎之战的影响



相对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其它战役,诺门罕是一场不为经传的战事。但是它对二次大战的局势发展却有非常深远的影响。

战事发生前,日本东京当局仍为“北进”及“南进”的策略而争论。北进计划是以陆军向苏联西伯利亚发动攻势,目标是进攻至贝加尔湖一带。而南进计划则是以海军为主,夺取东南亚资源(特别是荷属印度尼西亚的石油)。诺门罕战役的失败,说明苏联红军的实力对日本陆军来说仍然是相当强大。在一定程度上,诺门罕战役导致日本改为倾向采用南进的战略目标,最终引致两年后日本偷袭珍珠港、向美国宣战和最后的战败。

从政治意义上看,此战不仅沉重打击了日本军国主义二战初期嚣张的侵略气焰,而且使日本被迫将“北进”侵苏的国策改为“南下”袭美,苏联从而避免了与德、日两线作战的不利局面,可以集中力量打击德国法西斯。在莫斯科战役中,苏、德双方当时拚得灯尽油枯,幸亏关键时刻苏联抽空了远东边境的二十个亚洲师调往欧洲,才给了德军致命一击,扭转了欧洲战场乃至世界反法西斯战场的形势,没有诺门罕之战,斯大林绝不敢冒此奇险。

诺门坎战役之后,日军才开始向东北调动陆军主力和大批贮备物资,根据日本既定国策纲要,日军大本营于1941年7月11日向关东军下达了“大陆命第506号”命令,要求关东军进行关东军特别演习,按对苏作战态势,展开部队。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