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这也正是曹操憋屈的地方:我曹某人干的好,不如刘大耳生的好。

都说吕布是三姓家奴,但实际上,说到跳槽频率,刘备若称第二,没人敢称第一。但人家无论怎么更换阵营,却次次都能落得好名声,关键就在于人家姓刘,而且还扯起了匡扶汉室的大旗,这就充分体现了根正苗红、政治正确、舆论导向的重要性。

关于时代“正统”心理

无论是看《三国演义》还是《三国志》,我们会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在东汉末年,几乎所有地方势力都认为汉室“气数已尽”,但却没有一个人敢公开喊出替代汉室的口号。哦,不对,有一个袁术,不过下场惨不忍睹:一见他称帝,周边本来互相间打得头破血流的诸侯们立即空前团结起来,瞬间将其分食得干干净净。

这跟战国时期颇有些相像。在战国前期,虽然早已“礼崩乐坏”、周王室的实力还比不上一个小诸侯;但周天子仍是名义上的天下共主,各大强国的君主甚至还多次前去朝拜。比如在公元前370年,“周室微弱,诸侯莫朝,而齐独朝之”,当时强大的齐威王独自朝拜周天子,引起了各方的敬重:“天下以此益贤威王”,以至于其后很多国家跟着他同去。而在秦国通过商鞅变法初步强大起来后,也是得到了周王室的认可后才彻底扬眉吐气:“王致伯于秦,诸侯皆贺秦”。

东汉末年与战国时期的状况极为神似:周王朝已存在600多年,两汉也持续了近400年,此时虽已日渐虚弱,但名义上仍是各位诸侯的大老板;各诸侯虽然强大,但毕竟没有强到能够吃下其他各方的地步,所以暂时没人敢打破局面、取老板而代之。这个时候,表面上竖起“坚决拥护老板的统一领导”的大旗、实际上闷声发大财扩充实力,反而是最有利的方式。

一言一概之,在东汉末年,对外号称“拥护汉室的统一领导”,就是最大的政治正确,在士大夫阶层中很有市场。而刘备则是扯起这面大旗的最有利人选之一。

刘备的顶级舆论包装

在《三国志》中,刘备的祖宗被认定为“汉景帝子中山靖王胜之后”。但在东汉末年的各路诸侯中,汉室的宗亲并不只有刘备一人:刘焉、刘表都是西汉鲁恭王刘余之后,刘虞则是东海恭王刘强之后;而且与“贩席织履”的刘备相比,这三位一登场就是地方大员,起点高了不知道多少倍。

但正是因为起点低,才让刘备具备了独特的优势:敢于旗帜鲜明的喊口号。大家也许都听过一个段子:

记者采访路人:如果你中了1000万,愿意拿出一半捐给有需要的人吗?几乎所有人都斩钉截铁的回答:愿意;当记者再问:你愿意捐1000块吗?回答再次很一致:不行,因为我真的有1000块!

无论刘备,还是刘焉、刘表,这三位“汉室宗亲”,其实都是上述心理;当汉献帝一行为了躲避李傕、郭汜等人的胁迫,如同乞丐一般往洛阳流浪时,刘焉、刘表这二位确实有实力的宗室,压根没想过前去救驾,无一例外的选择了拥兵自重、自立山头;而刘备正是由于一穷二白,才敢四处义正言辞的振臂高呼:匡扶汉室。

所以,当刘备因形势所迫,不得不流浪于公孙瓒、陶谦、袁绍、刘备、刘表等各路势力时,正是由于他以自己特殊身份树立起的舆论优势,使得各方都有一丝“投鼠忌器”的顾虑,不但不会嫌弃他当墙头草,反而纷纷客客气气、礼遇有加;而当他真的翅膀硬了以后,立马置仍旧活着的汉献帝于不顾,在蜀地自行称帝。而即使到后世,出于对“汉”这一符号的尊敬,人们仍会自然的对刘备另眼相看;他的跳槽经历,反而成了为振兴汉室而不得不忍辱负重的大丈夫行为。

最佳贡献者
2

你好,我是怒江潮,我可以回答你的问题。

1

同样是离开一个旧团队加盟一个新团队。为什么有的叫弃暗投明青史留名,有的被叫背主弃义遗臭万年?关键要看旧团队和新团队的老板是什么样的人。


我们都知道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不过这个书写历史的胜利者都是有自身观点的,那么他书写的这个历史也会围绕观点展开态度。《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是一个忠君思想的人,他同情西汉,同情刘备,在他笔下刘备不仅是汉室宗亲、根正苗红还是爱民如子宅心仁厚的好人,而曹操则是“挟天子以令诸侯”,“名为汉相实为汉贼“嗜血残忍杀人如麻的坏人,因此刘备的离开不仅不是可耻的背叛,还是光荣正确伟大的抉择。

2

刘备不是曹操的嫡系班底,属于半路加盟,而曹操因为刘备与汉献帝的关系,也一直没有放松对刘备的警惕和戒备。况且汉献帝写给刘备的衣带诏如果被曹操发现,即便刘备不离开曹操也得是性命不保。

3

刘备正因为离开了曹操另起炉灶,才建立了蜀汉基业,形成了历史上三国鼎立的局面。从这个角度上说刘备是一个逆袭的成功者。巨大光环下的一些瑕疵被人忽略,这样一个成功的典范怎么可能被后人诟病呢。


综上所述就是刘备弃曹不污反光的原因。


END

3

在笔者看来,三国乱世,实力为尊。有枪便是草头王。各路军阀诸侯轮番上场,你方唱罢我登场。刘备五易其主,屡次攻击曹操。两人终其一生相爱相杀,但是刘备却在后世落下一个好名声,没有像吕布那样落下一个三姓家奴的坏名声。主要原因有三点:

两人当时名义上都是汉朝的臣子,相互之间名义上并无隶属关系。

虽然三国时期汉朝皇室已经没有了实权。但是四百年的皇家威信犹存,私底下割据一方,明面上的大家都还是汉朝的臣子。

曹操将献帝迎至许昌,挟天子而令诸侯。但是汉献帝还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所有人事任免升迁曹操还是要献帝盖个章,走个形式。

刘备投靠的是曹操所掌控的大汉朝廷,被献帝封为左将军。(这里面有曹操示好刘备的原因)。并不像荀彧,曹仁等人直接是曹操幕府成员兼大汉朝廷官员。

所以名义上刘备和曹操是同殿为臣,并无直接隶属关系。在后世看来刘备脱离曹操并无不妥之处。

刘备拥有大义名分,在后世看来,刘备不是背叛曹操而是讨贼。

刘备投靠不久,许昌即发生了一件大事:衣带诏事件。这件事情的发生为刘备脱离曹操的控制提供了良好的理由。

汉献帝到许昌之后,因为不满曹操的专权,于建安四年春,把血书密诏藏在衣带里,赐给车骑将军、国舅董承。

车骑将军、国舅董承并工部侍郎王子服,长水校尉种辑,议郎吴硕,昭信将军吴子兰,西凉太守马腾, 太医吉平以及左将军刘备等人共同密谋除去曹操。

建安五年元宵事机败露,曹操大开杀戒,将董承等人满门抄斩(马腾离京、刘备出走徐州),此事为刘备提供了脱离和攻击曹操的借口。你曹操专权,皇帝下诏要我讨伐你。这件事在刘备集团前后引用了多年,成为刘备聚合力量攻击曹操的最好理由。

刘备顶着大汉皇叔的身份,相当于金身护体。

刘备出生微寒,在那个世家大族把持朝廷升迁之路的时代,一般人都不容易出人头地。刘备也深深的明白这点。因此,他开始起兵之时就宣传自己是中山靖王的后代,为自己的简历写上一层尊贵的身份。

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在刘备投奔曹操并且被曹操引荐到汉献帝的面前。刘备皇室后代远亲的身份被汉献帝接受,并且称他为“皇叔”。这相当于正式确认刘备的皇室后代身份,帝室之胄啊!

从此,刘备正式飞上枝头变凤凰,融入了那个时代的顶端。也是从这时期,刘备才开始被那个时代的文人士族集团所接受。后来荆襄士族文人很多投奔刘备麾下,一方面是其礼贤下士,更重要的是刘备此时的声望够高。

总之,在三国时期,群雄割据。曹操得天时,孙吴得地利,刘备得人和。因为刘备一直坚持本心,为了自己的理想锲而不舍奋斗一生。而且礼贤下士,聚拢人心。这也是他能够成功的秘诀。

后世史学家写刘备时总写他的皇室后代身份,三分天下。是一生致力于匡扶汉室的英雄。这也淡化前期刘备寄人篱下的不利名声。

中国历史有一个传统,成王败寇。假如刘备没有能够三分天下,那么历史该怎样书写他的一生?恐怕与吕布之流相差不远吧!

4

谢邀,我是专注历史的“呆到天然萌”

不绕弯子,没有铺垫,直接进入题

1、刘备为什么背叛曹操

首先是曹操通过“青梅煮酒论英雄”,在席间对刘备多番试探,刘备虽然装傻充愣的演戏,但曹操做为一代雄主,识人用人还是很厉害的,当时心中对刘备已经开始怀疑甚至已经起了杀心。刘备自己也知道纸终究包不住火,自己再会演也有被拆穿的一天。

其次,当时是公元199年,曹操经过三年的时间的准备,已决心平定北方,正屯兵官渡要与袁绍决战。当时袁绍兵多将广,钱粮丰厚,总兵力达到近十万人。反观曹操却只有刚成立几年的青州军,将领也无不过曹氏兄弟几人,当时的刘备不看好曹操,认为曹操在以卵击石,日后将有必败的结果,不想把自己绑在一条沉船上

最后,曹操在公元196年迎汉献帝,开始挟天子以令诸侯,这是在赤裸裸的打刘备的脸,毕竟刘备是打着中山靖王之后的旗号,一直标榜自己是“汉室宗亲的刘皇叔”。曹操的行为让刘备处在尴尬又难堪的局面,如果不脱离曹操,一生将会被人耻笑

2、刘备在《三国演义》中的形象

在小说中,一直表达的是“拥刘反曹”的主题思想,塑造了刘备“仁德爱民”的艺术形象。原文中徐庶这样说:

“向闻使君仁德,未敢便信,故以此言相试耳”,“吾自颍上来此,闻新野之人歌曰’新野牧,刘皇叔,自到此,民丰足,可见使君之仁德及人也”

通过刘备携民渡江中将刘备如何“仁德爱民”刻画出来,同时又塑造了刘备“义重如山”的正面人物,“桃园三结义”“长坂坡摔阿斗”等等描写也刻画着刘备的“义重如山”。整部小说中,刘备是近乎完美的,被定位于“仁君”,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塑造的刘备形象是基于这个历史人物,经过删减、艺术加工之后塑造的,这种将刘备人物形象理想化主要的目的是对刘备的歌颂,对奸雄的鞭挞,使得《三国演义》更能够满足读者的心理需求。所以,对刘备背叛曹操一事,也就变成了无伤大雅之举。

3、现实中的刘备

鲁迅先生评价《三国演义》时曾说:

“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

刘备逢人介绍自己时,必祭出“吾乃汉室宗亲”这一法宝,但后依附于同是汉室宗亲的荆州之主刘表,刘表死后,刘备控制了荆州这个相当大的地域。可念“汉室宗亲”?

公元211年,同是汉室宗亲的益州之主刘璋遵从张松倡议,派法正约请刘备入川协助本人对付北边的张鲁政权,刘备却鸠占鹊巢占取乐川地,成为了其霸业的根底

公元221年,刘备在曹丕篡汉建魏后,于成都称帝,国号“汉”,年号“章武”。同年,刘备以为关羽报仇的名义,发兵征伐东吴,关羽虽是死于吴军之手,但是关羽的死却是曹魏与东吴联手的结果,为啥不举全国之力征伐曹魏?汉室正统汉献帝在曹魏活的好好的,万一征伐胜利了,刘备将如何处置,其实刘备最想当皇帝了,从一个卖草鞋的出身到皇帝,不知用了几诡计多端,怎肯把皇位让与别人,伪君子比真小人可怕的多。

4、总结

中国的四大名著,即使没读过也能说出很多内容,尤其是《三国演义》中刘备的形象,更加符合百姓心中对“仁君”的一切要求,因此也更加深入人心,所以对背叛一事并没有深究。但历史终归是历史,是真实的,是存在的。刘备前期的背叛如上文中所表达的,更多的是想要保命,而非吕布一样的“三姓家奴”。所以,站在个人的角度能理解,但不必美化和遮盖。


对于这个问题,你的想法肯定和我不一样。留言你的想法,咱们一起交流。

我是专注历史的“呆到天然萌”,留言必回!

5

纵观三国刘备一生,他起初的目的很单纯,那就是在乱世中争得一席之地,建功立业,光宗耀祖。为了这个理想,他投奔过袁绍,依附过曹操,还投降过吕布,投奔过刘表刘璋。

不得不说,刘备是一个有本事的人,如果实力不是很悬殊,他基本都能打得赢,这为他积攒了很高的声望。

所以曹操在跟刘备喝酒的时候才说出了那句肺腑之言:而今天下英雄,唯玄德与操耳。刘备本来就是打算暂时依附曹操,结果被人家一眼看穿,不跑还等着被虐么?

所以,刘备不只是背叛曹操,只要条件成熟,谁也别想控制的住他。

可能就有人说了,这样说来,刘备岂不是跟曹操一样是个枭雄?这个我一点儿也不否认。但刘备聪明就聪明在他的口号实在是太冠冕堂皇了:匡扶汉室!

所以,有件事咱们不得不承认,不管在那个时代,只要口号喊对了,就会很有前途。

但这也仅限于一个口号罢了,大家谁见过刘备为汉室做过什么好事的?倒是曹操却是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可是曹操却为何落得一个骂名呢?理由有三:第一条便是离皇帝太近了,凡是枭雄做事未免霸道,做事不顾及皇帝颜面,我想,如果刘备跟曹操换个位置,也好不到哪儿去。其二,儿子称帝。可以说如果曹操还活着,曹丕根本不可能当上皇帝,因为曹操到死都认为自己是人臣。可是,客观上他毕竟还是为儿子篡位创造了非常便利的条件。第三,曹操唯才是举的方针逐渐演变成任人唯亲的九品中正制,为魏晋时期的门阀制度埋下了伏笔,造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家的可怕局面,没有竞争压力的上层世家越来越腐朽,而下层有识之士没机会发挥才智,大局不能被有效控制,胡人乱华,终于造成了南北朝时更加混乱的局面。

所以就有人幻想,如果满口仁义道德的刘备能够成功的话,是不是还会出现刘秀一样的盛世王朝呢。

其实,可以明确地告诉你:不能!因为他的治下也已经有了门阀世家,比如麋家,比如五虎上将之家,比如诸葛家,等等。蜀国后期主要将领依然是那些将二代为主,若非诸葛亮提拔了一些优秀将领,恐怕蜀国早就完了。

总而言之,刘备之所以落了个好名声,是因为他的对手被黑化了。其实,大家半斤八两,都差不多。

6

清山雅舍,畅谈历史。

前言

刘备背叛曹操应该是指刘备复夺徐州并杀了曹操任命的徐州刺史车胄。当时刘备暂时委身于曹操麾下,可为何在刘备背叛曹操后,名声却日益彰显呢?按理说,背叛者不应该遭人唾弃吗?

刘备与曹操的恩怨情仇

△刘备剧照

探讨刘备背叛曹操的性质,首先就要理清刘备和曹操的身份问题。刘备在公元191年已经做到了平原县县令,后来又升至平原相(相当于一郡太守),算是汉朝的两千石高官了;而曹操此时也刚被袁绍表奏为东郡太守,和刘备平级。后来北海太守孔融黄巾围困,都是请刘备出兵救援。所以刘备本就是有名气的大汉高官,自成势力,不是谁都可以轻易招揽的,曹操也不行。之后在公元194年,刘备收到徐州牧陶谦的求救,带兵前往徐州协助抵御曹操的进攻,曹操退兵后,陶谦表奏刘备为豫州刺史,但这是虚的,毕竟刘备并没有实际掌握豫州。第二年,陶谦病逝,将徐州牧让给刘备,刘备于是真正地再进一步,成为执掌一州之人。在这一步上,刘备慢了一拍,曹操早在公元192年就被推举为兖州牧。但是不管早晚,官职还是平齐的,都是一州之首的实权位置。

△曹操剧照

二人差距拉大发生在公元196年。曹操在这一年迎汉献帝,之后挟天子以令诸侯,被表为司隶校尉、录尚书事。而被曹操打败的吕布,趁刘备与袁术作战,偷袭了下邳,并且后来又在小沛彻底击败刘备,刘备不得已前往许昌投靠曹操,但名义是上还是投靠朝廷的,毕竟大家都还是大汉的官员,而当时的东汉朝廷就在许昌。刘备在朝中改任豫州牧,封左将军,也算是名义上再进一步。而刘备在许昌干了一件大事,让他注定不会因为背叛曹操而身负恶名——他参与了“衣带诏”事件。这“衣带诏”事件说白了就是为了除去奸臣曹操的朝廷自救行动。只不过这个事情最终败露了,涉及的官员都被曹操严厉清除。事发时,还好刘备已经提前背弃曹操,重新夺了徐州准备与曹操开战。虽然刘备最后战败了,但是在天下人眼里,刘备当初归附的不是曹操,是大汉朝廷。而且后面刘备参与了反曹行动,这是表露心迹的铁证,刘备作为汉室宗亲是大汉忠臣。最后刘备虽然战败,但是摆明旗号地和曹操对战,这就是匡扶社稷的栋梁,而曹操是天下唾弃的权臣。

结语

刘备为何在背弃曹操后,反而名声更好,一是因为刘备和曹操在汉末都算是一方诸侯,身份上其实是对等的;二是刘备是汉室宗亲,而且还参与了反曹行动,被认作是大汉栋梁,这是双重认证;三是曹操的权臣行径——挟天子以令诸侯——已经暴露于天下,令天下士人唾弃,在舆论上是需要被讨伐的人,所以与之抗衡的刘备就是锄奸卫国的正面典型。

7

滚滚长江东逝水,数不尽几许风流人物。三国,似乎天生招人喜欢,因为那段时期有着太多的英雄人物,有太多的故事。曹操,这个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乱世奸雄,实际因为他的存在才有了三国鼎立的局面。刘备,自称汉室之后,仁义宽厚的皇叔。这两个人是对手,却也一起煮酒论英雄过,那又是怎样的故事呢?


刘备,在遇到诸葛亮之前,可谓是经常吃败仗,这不,遇上英勇善战的吕布时候,就输的彻底了,这也就是投靠曹操的开始。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人们最讲究的就是礼法血亲。汉室宗亲自然是正统皇室血亲,至于曹操,只是个篡汉的枭雄。

建安元年,刘备被吕布击败,前往许都投奔曹操。曹操封刘备为豫州牧,并给以钱财粮草。而刘备跟曹操一起回了许都,这才有了后来的青梅煮酒论尽天下英雄的一幕。

当然,刘备毕竟是个人物,生逢乱世,他想要做的就是匡扶汉室,他自然不愿屈服于曹操,所以后面寻了机会自然就叛离曹操了。可是就这个叛离,没有被人唾骂,却被叫好,为啥?

刘皇叔,刘备,这些个名称都足以说明刘备是汉室之后,而他自己出现在历史舞台上时就自称中山靖王之后,家族渊源流长。

汉代顶替秦朝,推行郡国制,虽然不再实施依靠宗室血亲的分封制度,但是礼法契约精神还在。刘备的汉代宗室之后从法礼角度就是正统的,他所要捍卫的就是汉室的权利。至于曹操,胁迫汉天子,实则被认为是窃取汉室天下的外贼,刘备背离他,这在世人看来不是背叛,是正儿八经的正义之举,刘备要是一直在曹操麾下效力,那才会被世人所唾骂呢。

8

我是天晴爱睡觉,我来回答;

刘备的好名声是因为他对平民百姓比较温和,以皇叔的态度和蔼示人。与背叛曹操没有关系。

这就像吕布背叛丁原,背叛董卓,却依然有很高的武力。

刘备几次换主的坏名声之所以不被提起,皆因被仁义爱民的虚伪面目遮盖了。

9

刘备什么时候是过曹操的手下?何来的背叛曹操?


小时候有一个动画,叫《Q版三国》的,巨黑蜀汉,其中刘备的属性就是克死老大,不停地把什么陶谦公孙瓒袁绍全部克死,最后没办法只能自己做老大。


我不知道到底是什么时候开始,这部搞笑动画的恶搞,居然成了很多人对《演义》乃至于对正史的观念。


简直笑死人。

10

因为刘备是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之后,称刘皇叔,即使天下大乱汉朝在百姓心中依然为正统,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是为国贼。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