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阴养死士的27岁姜维。

三国历史上有两位“阴养死士”的名人,一个是姜维,另外一个是司马懿,一个是蜀汉后期的军队统帅,一个最后为晋朝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看来“阴养死士”的作用还挺大的,何谓“阴养死士”呐?就是一些勇猛敢死的人士被别有用心的人笼络了,高薪培养着他们,但是又不在培养他们的主人身边,散落在社会的各个地方,大致在同一地区。遇到紧急时刻,这些人会像军队一样聚集起来,为主人效劳,类似于私人精锐武装部队。司马懿养了3000死士,姜维当时在魏国的时候估计也就几十至几百人不等的范围,他任职天水郡的参军,也就等于天水郡军队的参谋长,各种收入摆在那儿,不可能养这么多死士。

阴养死士都是有一定目的的,司马懿是为了夺权,姜维则是为了将来功成名就,即便失败也有后路可退。(阴养死士剧照,他们对主人绝对效忠,士为知己者死。况且这些死士接受了主人的高薪,可以养活全家)

姜维人生的BUG

年纪轻轻的姜维心思缜密,雄心勃勃,将来要干一番大事业。很不幸,他就遇到了人生的BUG。

诸葛亮是一个精明的政治家、军事家,在出祁山之前就已经在既定目标区域安排了很多间谍,窥探曹魏的军机、军事将领、将领之间的关系、后勤准备等消息。228年,第一次出祁山之前,诸葛亮就做好了功课,天水郡、南安郡都是北伐的目标地区。诸葛亮早就命令间谍散布虚假消息,天水郡守马遵得到了姜维拉帮结派,阴养死士的消息,当时他没敢发作,害怕姜维把他杀了。诸葛亮的间谍散布的假消息一个接着一个,五花八门。天水郡郡守马遵根据得到的消息判断,姜维可能要投降蜀汉,但是没有什么真凭实据。而姜维却一直蒙在鼓里,不知道自己那点小秘密早就被郡守知道了。

曹魏大将郭淮镇守天水郡,诸葛亮北伐的消息纷至沓来,于是郭淮率领天水郡守马遵、天水参军姜维、天水功曹梁绪、天水主簿、天水主记梁虔等视察各地的军备防守情况。

当时到了洛门视察,军报蜀汉军队马上就到了。天水郡守马遵肯定向郭淮汇报了姜维阴养死士的问题,加之各种小道消息满天飞。郭淮、马遵半夜里抛下天水郡的一帮人自己跑到了上邽去了,力保上邽不丢失。姜维等人知道消息之后,赶紧追赶郭淮,紧赶慢赶没有赶上,等到了上邽时,郭淮命令士兵不得放姜维等人进城。

姜维给天水郡守马遵致信,请他回到冀县(现在甘肃甘谷县)防守。马遵的回信亮了底牌,称冀县那个地方都是“贼”,暗指姜维私自收拢一批盗贼。不仅如此,马遵早就传信冀县防守的官员,不得放姜维入城。姜维等人回到自己的老家冀县时,又吃了闭门羹。这一记载有不同之处,《魏略》称走投无路的姜维等人没有到达冀县就归顺了诸葛亮,此时正值蜀军街亭大败,却迎来了姜维等人的归顺。姜维等人来不及接出家眷就撤退了,魏军攻下了冀县,姜维的母亲和妻子都被魏军扣押。

姜维当时并不愿意追随诸葛亮,刚刚归属的姜维接到母亲的书信,要他会老家冀县。其实姜维的心思并不单纯,街亭蜀军大败,跟随诸葛亮恐怕没有多少出路啊!姜维的母亲、妻子都在冀县,在曹魏的控制之下,如果投降蜀汉,可能自己的母亲、妻子就要人头落地了。曹魏的军队管理非常严格,投降家族连坐,而且作战之前就已经被控制了,这也是曹操手下很少有叛变投敌的将领的原因。(马遵剧照,天水郡太守,他就是姜维人生的BUG)

诸葛亮知道姜维母亲的来信之后,下令姜维回家奉养母亲,姜维却说:

良田百顷,不在一亩,但有远志,不在当归也。《孙盛杂记》

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稍有差池人头落地,姜维迫不得已跟随诸葛亮回到蜀汉政权。

不过奇怪的是,魏军将领并没有按照曹魏的军队制度马上处置姜维的母亲和妻子,有保人保下了她们,延后处理。姜维母亲写信劝说他回去估计是曹魏方面的计谋,让蜀汉不敢大胆放心的用姜维。而且,天水郡、南安郡的郡守都被曹魏当局处死了,一个郡守居然把手下的重要官吏逼上了绝路,算是替姜维等人出了一口恶气。

姜维想着功成名就,阴养死士,没想到被诸葛亮利用了,阴了一把!可见间谍的作用是相当大的。(诸葛亮和姜维剧照,诸葛亮培养姜维为未来自己的接班人之一)

姜维为何会誓死效忠蜀汉36年?

年纪轻轻的姜维就非常有特色的一个人,评价他是:

维为人好立功名,阴养死士,不修布衣之业。(《三国志》)

姜维不情愿的归顺蜀汉之后,诸葛亮也给他规划了人生道路,重点提拔、培养他。归顺之后就让他担任仓曹掾,丰奉义将军、当阳亭侯。这个仓曹掾实际上就是负责军队后勤仓储谷物之类的官员,其实诸葛亮也是防备他逃跑,不让他负责具体的军队指挥事务。

经过一段时间的考察之后,诸葛亮决定任用姜维担当大任:

姜伯约忠勤时事,思虑精密,考其所有,永南、季常诸人不如也。其人,凉州上士也。.......须先教中虎步兵五六千人。姜伯约甚敏於军事,既有胆义,深解兵意。此人心存汉室,而才兼於人,毕教军事,当遣诣宫,觐见主上。(《三国志.姜维传》)

这是诸葛亮考察之后对姜维的评价,第一个是忠,心存汉室;第二是深懂兵法;第三,勤于做事。已经考虑让姜维率领虎步军5000-6000人,这是蜀汉机动军队总数的二十分之一,可以想见诸葛亮是真正欣赏他、培养他。

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之前,他和长史杨仪、费祎、姜维密谋,让魏延断后,姜维排在倒数第二位,防备魏延。其实诸葛亮死后,魏延和长史杨仪早就不和了,魏延想担当更重要的角色。魏延不肯担当后卫,却和杨仪率领的大军互相争斗,大打出手,两个人各自上表后主刘禅称对方谋反。刘禅询问了董允、蒋琬等人,他们都力保杨仪,蜀军都十分清楚魏延的所作所为,将士们都不愿意跟随魏延,魏延只好带领自己的儿子和几个亲信逃跑,被马岱追上,并且斩首。

姜维军由于魏延军跑到了前面,成了真正的后卫军,他击退司马懿的追兵,力保蜀汉军队主力安全撤退。(三国鼎立图,都曾经是东汉帝国的疆域)

姜维之所以能在蜀汉呆了36年,频频征讨曹魏无怪乎一下几点:

第一,清晰可见的成长空间。

诸葛亮非常了解姜维的性格为人,没过几年就把他提拔到重要岗位。蜀汉的名将中后期时已经不多,有魏延、姜维、廖化、王平等。姜维的地位日趋巩固,更是成为诸葛亮衣钵的传人,每逢大事必有姜维参与。而诸葛亮死后,蜀汉的第一大将魏延却死于内斗,姜维的身价更加高涨。

姜维可以想见到自己的未来,必定会掌握蜀汉的军事大权,诸葛亮曾经的位置在不远处等着他。253年,51岁的姜维开始主持北伐,走向了自己人生的顶峰,这也符合了别人对他他年轻时的评价。

第二,士为知己者死。

姜维是一员投降的将领,按照道理应该不予以重任。不过诸葛亮欣赏他、信任他、培养他、重用他,不计前嫌。

俗话说,知遇之恩当涌泉相报,姜维忠心不二,士为知己者死。他一直想着恢复汉室,统一华夏,继承诸葛亮的衣钵。

第三,宁做鸡头不做凤尾。

姜维在曹魏之时,不被信任,几段流言蜚语就让郡守马遵抛弃了。设想一下,假如姜维回到魏国会是怎么样一种状况。我想应该是猜忌多,一定不被重用,而且要调离军队指挥的岗位。

假如有人欣赏他,充其量也就是曹魏地方上的军队首脑,最大做到郡守这一级别就是已经烧高香了,况且还有人生的“污点”。

姜维在蜀汉有着清晰的未来,已经进入蜀汉政权的核心决策层。而如果在曹魏,进入中央决策层那就是天方夜谭了。

第四,是否有母国这一说。

三国鼎立,都是在汉朝的疆域上分裂出来的三股势力,都是窃取汉室的江山。民众心中还没有形成什么“祖国”、“母国”的概念,只有主公和自己个人的成长空间。刘备打着恢复汉室的幌子,确实忽悠了一大批人,不然也成就不了蜀汉政权。

当时,三国鼎立,谁都有可能统一,姜维希望自己成为三国统一的那个人,在蜀汉政权是最有可能实现这一愿望的,人生在世能够得到这样机会的人少之又少,为何不忠心一辈子,为了理想而奋斗终生呐!

最佳贡献者
2

说到姜维,算是三国时期一个非常另类的存在,在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中,姜维因为受到了太守马遵的怀疑而被抛弃,不得已姜维投降了正在攻打天水郡的诸葛亮,之后在几十年的时间中,以曹魏降将的身份,一步一步做到了蜀汉政权的最高军事领导人大将军,这简直是三国中的一个奇迹。

大将军手握一国之兵权,即便是本国之人,如果不是特别受信任的人,是非常难做到这个职位的,而作为了一个敌国降将,更是难上加难,可是姜维却做到了。

乱世之中,一个人能得到重用,信任比能力更重要,姜维不仅被信任,而且能力也后蜀汉时代无人可比的存在,诸葛亮只是提拔了姜维,但姜维受重用却是在刘禅手上,如果没有皇帝刘禅的提拔重用,姜维也不可能做到蜀汉大将军。

姜维

但是你有没有想过,姜维为什么投降蜀汉之后,一心一意与他的母国曹魏为敌?为何终身不断地北伐?要知道姜维的母亲可仍然被留在了曹魏。

姜维严格说来算是曹魏的烈士之后,父亲姜囧因为战死沙场,才让儿子姜维成为曹魏天水郡的参军,子承父业,如果没有诸葛亮的北伐,也许姜维这一生就在曹魏官场终老一生,可是姜维为何在诸葛亮北伐时期受到顶头上司天水太守马遵的怀疑而被抛弃呢?

从后来姜维的表现来看,姜维无疑是个军事人才,这个诸葛亮也发现了,既然是军事人才,那肯定不是投降诸葛亮后才显露出来的,很明显姜维在曹魏时就表现出这种军事才能,再加上姜维当时的官职是天水郡参军,参军也就相当于太守的军事参谋,大敌当前,太守连自己的军事参谋都怀疑,为什么?

姜维

原因只有一个,明显就是姜维的能力突出,却不受太守重用,反而被太守猜忌,不论是官场,还是民间,总有一些嫉妒别人的才能,尤其是自己手下的才能超过自己,显然太守马遵就是这样一个人,明明姜维是一个忠心不二的人,却会受到怀疑。

看看姜维在蜀汉的表现,这个一个既忠心又能力突出的人,上哪里去找,只能说太守不识人才,同时又嫉妒人才,所以趁乱就把姜维出卖了,之后姜维就不再成为太守的威胁,当然史书上没说,这只是从逻辑关系上猜测。

如果是这样就好理解了,太守猜忌姜维,又不喜欢姜维,导致姜维在诸葛亮北伐时只能选择投降,因为自己人都不相信他,不投降还能怎么办?正是因为姜维原来的曹魏自己人不相信他,所以姜维唯一的选择就是待在蜀汉。

诸葛亮与姜维

一个人才能力突出,一般来说他都有远大的理想,想成就一番事业,只是缺少一个平台而已,多少千里马,就是因为没有伯乐而被埋没,姜维是幸运的,他遇到了诸葛亮,他一生中最大的伯乐,姜维投降了诸葛亮之后,诸葛亮很快发现了姜维的才能,并且重用了他。

诸葛亮在姜维投降的第二年,就任命姜维为中监军征西将军,并且统领五六千虎步军,姜维之前是参军,现在到蜀汉一下就成了中监军,还给兵权,这对一个降将来说是莫大的信任和重用, 中监军是诸葛亮丞相府下辖中军的辅助军事官员,主要职责是协助军务、督查将帅,这是相当有实权的官员,相当于现在的军事监察官员。

姜维

很明显,姜维是一个聪明人,他只要算一笔帐,就会明白自己应该效忠于谁?曹魏对他是不信任,更不用说有兵权了,官职也只是个郡里的参军,蜀汉对他是非常信任,又加封高官,又给兵权,又信任,又重用,更重要的是看起来在蜀汉的前途一片光明,傻子都知道如何做这道选择题,更不用说姜维了,所以姜维选择了留在蜀汉发展,而不是回到他的母国曹魏去。

虽然姜维的母亲还在曹魏,但是为了自己的事业发展,姜维选择了做一个不孝之人,这与当时的徐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徐庶在自己母亲被曹魏俘虏后,选择离开刘备投靠曹操,而姜维在被迫投降蜀汉后,离开了相依为命的母亲,只能说人各有志,姜维选择的是自己想走的路。

既然如此,姜维为何坚韧不拔前后11次北伐,也要与之前的母国曹魏为敌呢?投降了并效忠蜀汉也就算了,没有必要攻打母国曹魏啊?比如三国时期的黄权,原本是刘备手下大将,夷陵之战被东吴断了后路,选择投降曹魏,之后终身在曹魏为官,但黄权并没有率军攻打自己的母国蜀汉啊?

姜维与钟会

当时虽然有乡土观念,但并没有形成国与国的固定关系,姜维投降蜀汉的时间是公元228年,这个时候曹魏政权正式建立也不过只有8年,再之前天下则是名义上的东汉政权,换句话说,姜维28岁投降诸葛亮时,在家乡生活了28年,其中的20年是东汉朝代,8年是曹魏朝代,如果以时间来论的话,姜维显然生活在东汉的时间更长,也对东汉更有感情

另外,姜维喜欢读郑玄的经学,这是东汉流行的一种儒学,可见姜维深受儒家文化影响,骨子里仍然是传统的思想,忠君爱国、君为臣纲等等,姜维政治上的取向其实与诸葛亮是相同的,正所谓志同才能道合,这恐怕也是诸葛亮大力提拔姜维的原因之一

姜维以身殉国

正因为姜维的传统思想,也让蜀汉政权认可了姜维的忠心,因为蜀汉政权继承的就是东汉政权,蜀汉供奉着所有西汉和东汉皇帝的牌位和庙宇,这反过来又激励姜维一次又一次不辞劳苦的北伐,因为姜维在自己传统思想和诸葛亮的刻章培养之下,继承了诸葛亮北伐的事业。

这份事业同时也成为姜维心中的最高理想,姜维在某些方面与诸葛亮很相似,比如执着,尤其是北伐的执着,姜维不亚于诸葛亮,即使是皇帝刘禅投降了,作为臣子的姜维仍然没有放弃,仍然为了蜀汉的复国而不懈地实施行动,最终惨死于乱军,但姜维北伐的决心和执着来自于理想的继承,那是诸葛亮的遗志和姜维心目中崇高理想的综合,是姜维北伐的动力所在

3

这不难理解。

姜维生于汉末,曹丕篡汉时,他已经是成年人了,心里多多少少都会有一丝汉室情节。

当然,国家大事不是他这种地方芝麻小官能左右的,谁当皇帝对他来说都不重要。只要待遇给到位了,给大魏当臣子也不是不行。

但问题的关键就在这里了:姜维想老老实实做大魏的臣子,可是魏国不要他。

关于魏国是怎么抛弃姜维的,史籍上有两种记载。

一是《三国志》的版本。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当时天水郡太守外出巡视,姜维随行。太守听到诸葛亮将到,而各县纷起响应,便怀疑姜维等随行官员可能会把他抓了送予诸葛亮,因此便连夜收拾行李,悄悄的跑了。等姜维发觉人跑了,连忙追赶时,已经追赶不上。后来,无处可去的姜维只好先回老家冀县,但冀县守军爷禁闭城门,不让他进城。于是无处可去的姜维只好向诸葛亮投降。

二是《魏略》的版本。

前面都一样,区别在于太守逃跑时,姜维追上了,并劝太守回到他待在的岗位,但太守却骂姜维是乱臣贼子,并强调自己不信任陇右当地人。姜维追不回太守,只能回到冀县老家。冀县的官员、百姓见他回来,非常高兴,便一致推举姜维和另一个当地官员去拜见诸葛亮。诸葛亮见到他们,十分喜悦,姜维便就此投降。

这两个版本,细节略有不同。但是结果是一样的——姜维想为魏国效力,但他的长官不信任他。



当然,魏国不要姜维,不等于姜维就一定要用余生誓死捍卫汉室。所以后来姜维后来誓死扶保汉室,其实还有两个原因。

原因一,诸葛亮格外器重姜维。

前面说了,诸葛亮一看见姜维就欣赏他,而又据《三国志》的记载,姜维降汉后,马上就官拜奉义将军,封当阳亭侯。当时的姜维才二十七岁,而且还只是个降将。

后来,诸葛亮多次在公开场合,以及与好友私人信件中夸奖姜维“忠心勤奋”,即使是当年的马良也不及他。甚至于,诸葛亮还让姜维掌管禁军,将军事大权交给他,并时不时派他进宫朝见后主刘禅。

这种高规格的信任,曹魏是给不了的。姜维有诸葛亮这种伯乐,再想想那个骂他是乱臣贼子的天水太守。他当然是一生为诸葛丞相未尽之事业效犬马之劳了。

原因二,刘禅也格外器重姜维。

诸葛亮病逝五丈原后,姜维回到成都,被任命为右监军、辅汉将军,封平襄侯。无论官职还是爵位,刘禅给姜维都提了一级。后来蒋琬和费祎执政时期,姜维的官职也是屡次升迁。他先是拜征西将军、凉州刺史,授予率领偏军出击的权限;其后又拜卫将军、大将军、录尚书事等职务(实权职务),授予率蜀汉所有兵马北伐魏国的大权。

后来姜维十一次北伐中,总计大胜两次,小胜三次,平手四次,大败一次,小败一次。

在这期间,身为降将的姜维,从不受后主刘禅的怀疑。刘禅从不派人监视他,即使姜维战败了,刘禅也没有刻意惩罚,只是走走形式,很快又会官复原职。这高规格的待遇和信任,魏国将领在魏国都享受不到。姜维受此大恩,当然是愿意为汉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了。

最后说一点。后主刘禅的综合素质一般,但他待人没得说。曹魏、东吴都有权臣废黜皇帝的情况发生,唯独蜀汉没有。足以可见刘禅团结队伍的功力不低。

4

人的一生不能简单用出身加以概括,比这更重要的还有很多,比如信仰和气节。对大汉王朝的忠诚对诸葛亮未尽事业的信仰,也许就是姜维的灵魂所依。

剑阁县的姜维祠有这么一副对联: 雄关高阁壮英风,捧出热心,披开大胆; 剩水残山余落日,虚怀远志,空寄当归!

上联“捧出热心,披开大胆”:

蜀汉后主刘禅于景耀六年(公元263年),投降魏将邓艾,命镇守剑门的姜维投降,姜维不敢违命,假降魏将钟会,以待时机重兴蜀国。后到成都计谋不成,被魏军所杀,死后剖腹挖心,发现其胆特别大,《三国志·蜀书》中有“胆如斗大”的记载。《三国演义》第一百一十九回“假投降巧计成虚话”也记述了这件事。

下联“虚怀远志,空寄当归”:

姜维于建兴六年(公元228年),归降诸

葛亮后,母亲在魏国非常想念他,寄信到蜀,信内装有当归(中药),暗示他应归魏土。姜维虽十分孝敬母亲,但因受武侯重托,身负蜀国重任,胸怀统一中原的志向,不愿离蜀归魏,于是就给母亲回信一封,内装远志(中药),并言:

“良田百顷,不在一亩,但有远志,不在当归。”(见《三国志·蜀书》),母亲所寄当归没有达到目的,所以为“空寄当归”。

姜维虽有远志,但蜀后主刘禅却很不争气,听信谗言,溺于酒色,荒于国事,结果造成了国家灭亡,山河破碎的后果,姜维的远大志向不能实现,到头来只落得剖痕挖心的下场,所以是“虚怀远志”。而高阁雄关,也就只是残山剩水了。

(个人观点,欢迎关注一下!)

5

姜维是蜀汉后期的主要将领,他身为蜀汉的大将军,连续对曹魏发动了北伐。在他掌握兵权以后的岁月里,几乎对曹魏无日不战。在长期的战争中,姜维发动的战争,给曹魏带来了惨重的损失。即便是蜀汉灭亡后,姜维虽然向钟会投降,心里还依然想复兴蜀汉。他利用钟会的野心,挑拨曹魏将士内部的矛盾。在事情败露后,仇恨的曹魏将士杀死了钟会、姜维。


可是,我们如果从姜维的出生地来看,姜维却是出生在曹魏统治下的天水郡的冀城人。他在投入蜀汉之前,是天水郡的中郎,参谋天水郡的军事行动。在诸葛亮发动第一次北伐的时候,姜维和一群从官跟着天水太守一起到属地巡视。

当时曹魏在陇西防御空虚,大部分的地区都响应诸葛亮。在这种情况下,天水太守怀疑姜维等人都怀有异心。于是太守夜里偷偷丢下姜维等人偷偷跑到上邽防守。姜维等人发现太守跑掉,追到上邽,可是太守闭门不纳。姜维等人回翼城,可是冀城也闭门不纳他们。结果走投无路的姜维,只得投奔诸葛亮。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败后,撤退时姜维跟随诸葛亮来到蜀汉,从此开始了他在蜀汉的仕途。


曹魏对姜维投奔蜀汉的举动处理还是宽大的。当时姜维的母亲留在了曹魏,曹魏认为姜维投奔蜀汉是迫不得已的,所以曹魏并没有连坐他的母亲。曹魏在后来多次招降姜维,但是姜维并没有回归,反而跟随诸葛亮开始了对曹魏的攻伐。

我们在这里感到有一种疑问,那就是姜维本来是曹魏的子民,可是姜维在投奔蜀汉后,为什么对曹魏这么仇恨,在毕生的时间里跟曹魏进行着你死我活的战争?

首先第一个原因,姜维本身就是心怀汉室的人。姜维本身是一个文武全才的人,他不但通晓军事,还喜欢儒家郑氏的学说。在他的心中,一直有着正统的思想。这种思想,不但姜维身上有,当地的人群中也很盛行。正是因为这种风气,当地人对曹魏的篡汉之举并不认可。在诸葛亮举着汉朝的大旗北伐的时候,当地人群起响应。正是这种响应,使得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异常顺利,造成了很大的轰动。

天水太守怀疑姜维等人有异心是有根据的。他是和姜维等人的相处,感觉到这些人对汉朝的怀念,对曹魏的敌视。所以天水太守才判断姜维等人可能会发动叛乱,抛弃了他们。而冀城的守将也因为同样的原因不让他们回城。在这种情况下,姜维等人干脆投奔了诸葛亮。在以汉朝为正统的思想支配下,姜维根本就没有以曹魏为母国的概念。


第二个原因是诸葛亮的熏陶。诸葛亮在得到姜维之后,十分高兴。因为两人是志同道合的人,都有匡扶汉室的理想。诸葛亮在他的信中说道,姜维“此人心存汉室,而才兼於人”,从这里就可以看到姜维心中原来抱有的愿望。

诸葛亮针对姜维的特点,对他进行了精心的培养。他当时的部下不过才十万人出头,可是他一下子就将精锐的中虎步军五六千人交给了姜维指挥,并且教给他指挥作战的能力。在姜维学成之后,诸葛亮还带他进宫觐见刘禅,开启了他的成功的仕途。


在诸葛亮的精心言传身教下,姜维继承了诸葛亮的遗志,以兴复汉室为己任。他以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为榜样,对曹魏做了不懈的斗争。

第三个原因是实现自己建功立业的抱负。姜维虽然出身较低,但是他的胸怀远大,想要成就一番事业。在历史上记载,姜维“维为人好立功名,阴养死士,不修布衣之业”。从这样的记载,我们就可以看到姜维的志向。


而在蜀汉,诸葛亮为他铺平了仕途。在诸葛亮去世后,蜀汉在军事方面越来越倚重于姜维。姜维最终担任了蜀汉最高的军职大将军,这满足了他的愿望。同时,为了实现自己建功立业,青史留名的理想,姜维开始了对曹魏的攻伐。

第四个原因是报仇。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时候,受到了陇西诸郡的心怀汉室的人民的响应。姜维也是这些人中的一员,虽然他带有一些不自觉的因素。在诸葛亮北伐失败后,诸葛亮只撤回了西城的千余户百姓,其他百姓都没有能够撤回。


曹魏在收复这些地方后,对当地那些心怀汉室的百姓进行了残酷的报复。这使得诸葛亮再次北伐时,当地已是人烟稀少,更不要说有人欢迎了。姜维回到故乡,看到自己的乡亲遭到如此的对待,他岂能不对曹魏仇恨万分。因此,为自己的乡亲朋友报仇,也成为姜维仇恨曹魏的一个理由。

结语:

姜维虽然出生、生长在曹魏控制下的天水,但是他心怀汉室,一直不承认篡汉的曹魏为正统。在诸葛亮北伐时,他虽然阴差阳错的投入了诸葛亮的蜀汉阵营,但是从他的心里来说,是歪打正着。

姜维在诸葛亮的培养、熏陶下,本来就心怀汉室的他将恢复汉室为己任。他凭借着从小就拥有的建功立业的雄心,怀揣着对曹魏虐待自己乡亲的仇恨,投入到了讨伐曹魏的战争中去。虽然最后壮志未酬,姜维依然做到了为蜀汉流尽了最后一滴血,青史留名。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6

良禽择木而栖,忠臣择主而事。姜维在曹魏,只不过是个小小的中郎,天水郡参军。到了蜀汉以后,诸葛亮对他青睐有加,一再提拔重用。

诸葛亮:“姜伯约忠勤时事,思虑精密,考其所有,永南、季常诸人不如也。其人,凉州上士也。” “须先教 中虎步兵五六千人。姜伯约甚敏于军事,既有胆义,深解兵意。”

建兴六年(228年),姜维投降诸葛亮,第二年就被封为仓曹掾,加奉义将军,当阳亭侯。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过世以后,姜维被任命为右监军辅汉将军,封平襄侯。延熙六年(243年),姜维迁升为镇西大将军,领凉州刺史。延熙十年(247年),姜维迁升为卫将军,与大将军费祎共录尚书事。姜维最后一直当到蜀汉的大将军。可谓位高权重,国家柱石。

倘若姜维没有投降蜀汉,而是一直留在曹魏当参军,想实现这样的成就几乎是不可能的,最后能当一郡太守,就算很了不起了。

所谓士为知己者死。蜀汉识英雄重英雄,姜维当然要死心塌地报答蜀汉了。这是人之常情。

而且,从道义上讲,姜维并不亏欠曹魏。他的官职虽然是曹魏封赏的,但却是他爹用性命换来的。姜维他爹姜囧曾是天水郡功曹,当时遇到羌、戎等叛乱,姜囧为了护卫郡守,死在战场。曹魏朝廷因此让姜维做了中郎、天水郡参军。

大家是两不相欠。所以姜维投靠蜀汉,没有心理负担。至于后来战场上,姜维打曹魏打的特别卖力气,只是因为他这个人太想建功立业了。为了成就惊天动地的业绩,九伐中原。但是他的才干智慧,比起诸葛亮来,终究差了不少,所以连年动众,却劳而无功。

7

蜀汉后期,有一个很怪诞的现象。

一帮根正苗红的蜀国人拉着降将姜维:求求你,别打魏国了!

降将姜维不听:别拦着我,老子就是死也要实现武侯遗志!

然后···蜀国真的死了。

皇帝刘禅和根正苗红的蜀国大臣们一起麻溜地投降了。

降将姜维哭得比谁都厉害:怎么能投降!老子就是死也要恢复蜀国!

然后···姜维真的死了。

姜维不是伍子胥,他和自己的原生国并没有什么深仇大恨。当初,姜维也是不得已才降蜀的。

为何姜维降蜀后,比根正苗红的蜀国人更加忠于蜀汉呢?

被歧视的姜维

姜维的出身也是不错的。

天水姜氏,是天水望族,而姜维是烈士后代(他父亲姜囧是郡功曹,抵御羌戎时战死的)。

姜维本人,也颇想有一番作为。

作为凉州人,弓马娴熟自不必说。姜维还很跟着大儒郑玄学习,可见:小伙子是多么想混到上层圈子里去,有一番作为的。

27岁,作郡参军,起点也算是不高不低。

可是,姜维,实际上根本不可能再魏国发挥才干。

诸葛亮北伐,天水郡太守马遵逃到上邽,姜维等人追去。可是,马遵表示:你们都是贼!

随后,姜维又跑回冀县,企图行使职权,但冀县根本不放他们入城!

如果只是猜忌姜维,一时误会而已,姜维不是不能用行动证明,用事实澄清的。

但是,事情不是这么简单!

当时,与姜维一起的,还有功曹梁绪、主簿尹赏、主记梁虔,掌兵事、财政、民事的都在一起!

马遵等人猜忌的,是所有凉州官吏的立场!

太守弃城而逃,可是重罪呀!

为何马遵宁可受朝廷重罪,也不信姜维等凉州官吏呢?

被压制的凉州

姜维,凉州天水人。

凉州二字,决定了姜维在魏国没有前途。

自东汉到魏晋,凉州人一直被关东大族所歧视。

东汉是关东大族支持下建立的,他们一直优先照顾关东人的利益。至于关西嘛,东汉后期,还讨论过要不要放弃。

因此,关西,尤其凉州人士一直被歧视。

董卓把持了朝政,牛逼吧!可是,关东士族们一口一个“边鄙之士”,并把“边鄙之士执朝政”和“擅形废立”并列为罪行!

如果说东汉时期,还有皇莆嵩、董卓这样的凉州人,能手握重兵,靠战功出人头地的话,那么,曹魏时期,凉州军事,也已经全盘由关东人士(夏侯渊、郭淮、夏侯楙、曹真、司马懿)把持!

从曹操时期开始,老曹家和凉州的关系就只有3个词:安抚、迁徙、征伐。

所以,凉州,在曹魏是被防范的对象。

所以,诸葛亮北伐时,陇右各地纷纷响应!

因为:凉州人,与其说是曹魏的臣民,不如说是被曹魏防范、猜忌的对象!

所以,不要怪姜维不忠于魏。凉州人,在魏国只是被压制、分化、征伐的对象。

但有远志,不在当归

据说,姜维投靠蜀国后,姜维的母亲来信劝其“当归”,姜维复信:“良田百顷,不在一亩。但有远志,不在当归”。

在蜀汉,姜维终于得到了施展大志的机会!

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

曹魏的敌人们,无论是袁绍、周瑜、刘备,还是诸葛亮,都梦想要经营凉州,联络羌胡。

凉州人的身份,在魏国是被猜忌的原因,在蜀国可是被优先重用的对象!

与姜维一起前往蜀汉的梁绪等人,在蜀国都得到了重用,后来都做了大官!

更重要的是:诸葛亮很快发现,姜维真的是个人才!

诸葛亮兴奋地称赞姜维是“凉州上士”,并给他作了奉义将军,封了当阳亭侯。

不久,诸葛亮更是把5000虎步军交给了姜维,并让他作了中监军征西将军。

在蜀汉,姜维很快成为重要将领,开始实践其“远志”。

北伐偏执狂姜维

诸葛亮死后,许多大臣都不主张北伐,但姜维北伐却不顾一切地要组织北伐!

首先,于国家而言,姜维自信能以自己的将略和对羌胡的了解,改善蜀国防条件。

事实上,在段谷之战前,姜维作战胜多负少。尤其是在狄道一带的连续作战已经斩获颇丰。魏国陇西已残破,蜀国多次迁徙羌胡回国,蜀国确实已经改善了前线状况。

只不过:随着邓艾等人的到来,姜维在军事指挥上的优势已不存在,双方进入消耗战。

其次,于私而言,一旦停止北伐,姜维将失去权力。

作为降将,姜维在蜀汉,毫无根基。

如果停止北伐,大军转入和平状态。那么,黄皓等人将可以轻松地通过人事任命架空姜维。

因此,姜维一直偏执地进行北伐,直到···亡国。

大志的宿命

蜀国灭亡,最不甘心的就是姜维。

姜维在剑阁已经扛住了魏军,虽然汉中已失,但蜀军主力尚在。

这就放下武器,姜维怎能甘心?

如果不是遇到同样有大志的钟会,姜维或许还真的只能放下武器了。

某种程度上,钟会和姜维是一类人。

当初,蜀国上下认为北伐没有机会,反对北伐,姜维坚决北伐。

当初,魏国上下都认为没有机会灭蜀,反对伐蜀,钟会主张灭蜀。

姜维、钟会,都是为了大志,敢冒险的人。

这两个人遇到一起,自然开始了疯狂的冒险!

结果···

两个人一起死了。

姜维是一个有大志的人。

魏国对凉州人的猜忌、防范,使姜维既不能追逐自己的大志,也对魏没有什么感情。

蜀国给了姜维舞台,姜维想以此“有志千里”。

可是,魏蜀国力相差太大,邓艾等人的指挥才能又不弱,姜维终究无法如愿。

蜀国灭亡时,满朝没有官员主战,民间没有义士救国,蜀汉已经失去了人心。

可是,姜维却得出了“人心思汉”的结论。

或许,姜维是被“大志”蒙蔽了双眼吧。

8

姜维本是西北人氏,父亲是曹魏武将。因王事而战死。其年少武勇,喜谋略,年轻时就被天水郡任命为中郎将。按如今来算就是天水郡的参谋长。姜维为人任侠,喜阴养死士。

公元228年,蜀汉丞相诸葛亮领兵北伐。率大军攻祁山,陇右的天水,安定,南安三郡震动。诸葛亮又搞攻心战,到处张贴文榜,招降三郡官吏。搞得人心惶惶,天水太守马遵随刺史郭淮巡查,姜维与同僚梁绪,尹赏,梁虔等跟随。蜀军到陇右后,诸县响应。郭淮急忙东行至上邽防守。马遵疑姜维,梁绪等有异心。连夜也追随郭淮去上邽。姜维等知道后也去上邽,城中不肯放入。他们又去老家冀县,也不得入。姜维老母,妻小也在城中。无奈何投降蜀汉,诸葛亮与其交谈甚奇之,非常器重他,任命他为奉义将军,当阳亭候。后又加封征西将军,亲军虎步军六千之众统领。并常与之交谈,传授平生所学。言之匡扶汉室之志,姜维为其拜服。

时魏大将张郃引兵攻街亭,诸葛亮错用只会纸上谈兵的马谡。被张郃打得大败而归,损兵折将。诸葛亮本想去冀县接回姜维老母,妻小,奈去路被魏军所阻,还罢此事。魏国因姜维降蜀,想逼他回来。并没有为难杀其家人。按魏律,一人降敌国,诛其三族。魏国又假其母之书信让其归魏,维曰:良田百倾,不在一亩(母),但有远志,不在当归也。至此,姜维为匡扶汉室与老母及妻小失散。诸葛亮死后,继蒋琬,费袆为相。姜维为卫将军,心存武侯遗志,屡次兴兵北伐,大将军费袆只给他偏师万人,费袆认为自己等蜀汉将领才能差诸葛丞相太多,丞相尚不能北伐成功,六出祁山无功而返。认为应休养生息,集蓄国力。所以姜维因兵少,每次无功而返。后费袆被魏降将郭循刺杀,姜维得以继承大将军之职。掌控蜀汉全国兵权。他十数次北伐,无功而返。皆因与魏国在土地,财力,人力差距太大,又因国内益州派与元老荊州派之争,刘禅又任用奸宦黄皓当政,朝中各派皆因他是降将而猜忌他。诸葛亮的儿子诸葛澹也因他屡次失败,损兵折将而想解除他兵权。后邓艾,钟会大军灭蜀,后主投降。姜维诈降钟会,挑动钟会造反,兵败重伤后自杀。

纵观姜维从二十七岁投降蜀汉三十余年,一直心存诸葛亮匡扶汉室之志,忠心为国,矢志不渝。他生活检朴,粗衣素食。家无余财,不纳妾。只可惜生不逢时,曹魏力量太强大。邓艾钟会等也是当时奇才。可惜″出师为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沾巾”。

9

中国有一句很有名的话,叫做“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我们以前为什么非常重智商,而现在却又非常重视情商,就是因为人是有思想,有感情的动物。所谓的“得民心者,得天下”不也正是要让人从情感上,有认同感。


姜维之所以脱离魏国,投奔蜀国,之后又誓死效忠于蜀国,屡次伐魏,最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蜀汉从感情上笼络住了姜维。只不过,获得感情上的认同,可以通过物质、地位等等多种方法实现。

姜维被迫叛魏投蜀

姜维有才华,而且好立功名,是一个非常有理想、有抱负的人。

当时,恰逢三国乱世,姜维就暗地养了一批死士,以供调遣。不管姜维自己是什么目的,此举总是会让朝廷不安的。

刚好,事有不密,这件事被姜维的上司天水太守马遵知道了。

诸葛亮北伐,陇右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响应,相继叛魏。

当时,陪同雍州刺史郭淮巡视的马遵,第一个想法就是姜维等人可能有异心,夜间就悄悄的逃入了上邽跟郭淮汇合。


姜维进不了上邽城,就返回天水郡治冀城。冀城的人已经投降蜀汉了,认为姜维是曹魏的人,也不让姜维进城。无奈之下,姜维只能直奔诸葛亮大营,投靠了蜀汉。

诸葛亮非常器重姜维

姜维刚刚投降蜀汉,才年仅27岁,就被诸葛亮任命为了仓曹掾,负责官吏军粮,又加了奉义将军,当阳亭侯之职。

而且,诸葛亮对姜维的评价也非常高,说姜维见解胆识过人,精于兵法,马良都比不了,乃“凉州上士也”。

诸葛亮褒奖的话,传到姜维耳中,再加上所给的待遇,姜维岂有不感动之理。

诸葛亮同时还将姜维视为自己的学生和接班人,“毕教军事”。并且,还要将姜维引荐给刘禅,“当遣诣宫,觐见主上”,为姜维的未来谋划好了发展路线。姜维并非品性不良之人,岂有不感恩戴德之理。

姜维在蜀汉地位显赫

姜维降蜀汉之后,一路高升。诸葛亮在世时,即迁为中监军、征西将军之职,正儿八经的重号四征将军。


诸葛亮一去世,由姜维暂时统帅诸军,晋封平襄侯。

蒋琬为大司马,姜维就是司马,后来升为镇西大将军。大将军可是最高等的将军了。

费祎当政后,姜维与费祎共录尚书事。

虽然姜维在蜀汉先后受到蒋琬、费祎,甚至黄皓、诸葛瞻等人的打压,但是,其地位绝对是蜀汉朝廷顶级的。

姜维投降了蜀汉,如果再返回曹魏,可能会受到重用么?恐怕再受重用,也不过是一方刺史,类似孟达之流,跟黄权都比不了。更不说在曹魏做到尚书令的地位了,姜维想都不要想了。

曹魏算是姜维的旧主,汉室才是姜维的母国

诸葛亮之所以器重姜维,就是因为姜维的思想跟诸葛亮,以及蜀汉的价值观非常契合。

蜀汉起家的口号就是“兴复汉室”,诸葛亮一直以此为北伐的宗旨,而姜维恰恰是“心存汉室”。所以,相对而言,姜维投靠蜀汉,要比留在曹魏更契合他的人生价值观。

因此,姜维在冀城的母亲被曹魏所俘后,写信让姜维返回曹魏,姜维才说:“良田百顷,不在一亩,但有远志,不在当归也。”

从表面看,姜维就是为了自己的志向,不愿返回魏国。其实,为什么曹魏不斩杀姜维的母亲、妻儿?就是因为姜维在蜀汉,为了瓦解姜维与蜀汉之间的关系。


当时响应诸葛亮北伐的三郡官吏,多数都被曹魏所杀。姜维返回曹魏之后,难保不会被找一个借口,诛了全家。所以,姜维也不能返回曹魏。

结论

姜维被曹魏怀疑谋叛,走投无路,只能投降蜀汉。姜维返回曹魏,不但可能不会被重用,反而可能会遭到更多的构陷。

姜维在蜀汉受到诸葛亮的器重和培养,以及刘禅的重用,有利于他建功立业。蜀汉对其有知遇之恩,是应当涌泉相报的。

而且,姜维还要保全母亲、妻儿的性命,他必须留在蜀汉。

所以,不管是从感情,理想,还是利益上而言,姜维留在蜀汉是最好的选择。

更何况,姜维心存汉室,对曹魏篡汉应该还是心存不满的。

因此,姜维才在降蜀之后的三十余年内,誓死效忠蜀汉,屡次北伐曹魏。哪怕是刘禅投降之后,姜维还怂恿钟会自立,冤死了邓艾,希望能够趁机恢复蜀汉基业。最后,姜维虽然复国失败被杀,但是,他却用最后一计除掉了灭蜀的邓艾、钟会二人,也算是为蜀汉复仇了。


正应了开篇那句话:“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曹魏不能将姜维视为“知己”,而蜀汉做到了,姜维自然要为蜀汉献身舍命了。

10

姜维当年是“不得已”而降蜀,为什么会在之后三十多年岁月里,誓死效忠于蜀汉,攻打曹魏?

首先,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曹魏从来都不是姜维的母国,最多只能算姜维曾效力的阵营

姜维生于公元202年,曹丕篡汉称帝于公元220年。

也就是说,姜维在他18岁前从来都是汉朝的子民,只是220年曹丕篡汉后自己才忽然间变成了魏人,自幼学儒习武的姜维肯定也是一脸懵逼,但自己也没有任何办法改变,所以也就只能效忠曹魏了,而蜀汉,这个“正统”才是他最终的归宿。这也是为何在姜维降蜀后,诸葛亮会说:“姜维心存汉室,生于汉忠于汉。

其次,姜维从不是一个势利之人,蜀汉之高官厚禄留住了姜维属无稽之谈。姜家本为天水大族,在注重出身门阀的曹魏,姜维有很好的发展平台,而到了蜀汉则是“羁旅他乡托身异国”

反观在蜀汉“荆州派”、“益州派”争权夺利的时候,哪里都没有姜维的位置,前期还能靠诸葛亮的提拔,可孔明死后呢?又有谁可以帮他,费祎等人也是一直不支持姜维北伐,所以说姜维是为了高官厚禄,明显是过分的!因为姜维与孔明一样想的是“王业不偏安”。

再到后来姜维掌权,因“胡济失期”导致兵败又自贬四级,哪里像一个在乎高官厚禄之人?《姜维传》一书中也提及了姜维不置产业,蜀汉政权后期最有权势的人,房舍简陋、生活俭朴,声色犬马统统与他无关。甚至在刘禅投降后,姜维依旧不放弃,挑动钟会邓艾争功,寄予复兴汉室之厚望,只可惜最后功败垂成。一个为了高官厚禄之人,又何必赔上自己的性命呢?

再者姜维对魏忠不忠、曹魏到底算不算是姜维的母国,我们先不谈,就聊聊曹魏对待功臣、降将的传统。

荀彧以忧薨、于禁受辱病死、即使是自家人曹洪什么下场,大家看不到么?就算姜维回去了,有投降的黑历史在,就算曹魏不翻脸,姜维的政治生涯也算结束了,接下来的日子也不会好过。

反观蜀汉,关羽降曹而归,刘备重用、孙乾劝刘备杀徐庶,刘备不肯、赵云疑似投魏,刘备不信、黄权投魏,刘备是我负权、糜芳献城,糜竺请罪,非汝之过、马谡作死,家人日子也过的滋润……

如果你是姜维,你又会如何选择?

其实,姜维跟诸葛亮是一类人,感念知遇之恩,是以匡扶天下、兴复汉室的理想主义者,以大汉最后一位大将军,精忠报国,姜维死,汉亡。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