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因为所谓的推举新太子,就是康熙策划的一场彻头彻尾的钓鱼执法,康熙只是想借此事件打压老八。张廷玉知其内幕,最后顺水推舟,推荐了废太子胤礽。

在电视剧第九集中,有一个细节很容易被人忽视。就是经张廷玉提醒,康熙发现了老十四伪造用于坑胤礽的调兵手谕是假的。康熙当时想立刻就彻查手谕到底谁伪造的,但张廷玉告诉他:现在查,无从着手啊。

尽管康熙当时对胤礽早已很不满(一是嫌胤礽无能,二是恨胤礽睡自己女人),心里有了废他的心思。但相比于废胤礽,居然有人敢伪造调兵手谕,这是更严重的事情!

毕竟这个手谕如果真是伪造的,那么除掉胤礽容易,可是后面谁当太子呢?不把这个幕后黑手揪出来,祸起萧墙之事就不会停。不管立谁当太子都会后患无穷。保不齐以后还有此类恶心事发生。

所以康熙回朝后,就颁布了三道谕旨。一是废胤礽的诏书,二是禁锢老大、老二和老十三的口谕,三是推选新太子的诏书。力图通过废太子又推选新太子这件事,让那个幕后凶手自己浮出水面。

而康熙做的这一切,张廷玉全程旁观,知道很多皇子们都不知道的内幕。

另外在第十集中,还有一个细节。就是老大、老二、老十三被囚禁期间,康熙派人给胤礽和胤详送火,唯独没给胤禔送火。这从侧面也表明,康熙对老大是彻底失望了,但对胤礽还是有一点期望的。这也为后来康熙复立胤礽埋了一个小伏笔。

不扯远了,再说回推举新太子这件事。

康熙的意思传达下去后,立时间,朝廷一地鸡毛。群臣争相推举老八,其丑态,让康熙也看不下去了。

对于老八,康熙是有意见的。当年的刑部冤案案,老八故意摆了太子一道。后来图里琛把实情告诉了康熙,令康熙非常愤怒,大骂老八其心可诛。其心思之坏,让康熙印象深刻。因此,老八实际上已经没有继位的可能性了。

然而,一面是康熙的失望,一面又是群臣争相对举荐。这种情况让康熙很被动。毕竟民心已起,皇帝也不可乱违。

所以,康熙在大致摸底,搞清楚到底是哪些人推举老八后,他就来了个以退为进,以放出老十三为契机,暗示那些推举老八的人不要误入歧途(不要结党)。比如,佟国维。



在康熙做这些部署的时候,张廷玉暗中也在观望。之前,老九、老十不知道从哪搞出来的江湖术士之言,说什么“八王大”,想给老八当选太子造势。

老八也是绝顶聪明之人,马上把情况汇报给康熙帝,他这样做的目的是以退为进,借江湖骗子之言试探康熙——如果康熙大怒,也就表明太子之位与他无关了,他立刻退出。

可是康熙却说:“江湖术士的话,也不能一概视为妖言,因为也能代表一些民意嘛。”

就这一句话,把老八给坑了。而张廷玉也是一头雾水。搞不明白康熙到底在想什么,他也是怕自己选错了人。

但康熙放出老十三这个讯息,让张廷玉立即就明白,康熙心中的太子人选,绝对不是老八。至于是谁,他暂时还不知道。所以他也就不跟佟国维们一起掺和了,佟国维让他也推举,他就是不表态,心中定下了推举老八以外的皇子为太子的心思。

终于,到了最关键的一天,康熙一大早就赶过来大殿,一进门就看到桌子上放着一大叠举荐老八的奏折。

这些奏折,康熙通通都没看。

此时此刻,张廷玉算是彻底明白康熙的小心思了:老爷子不希望八儿子为储君,假如这次群臣举荐老四,或者是老十三,甚至老十四,康熙可能都会默认。但对老八,康熙打心眼里不想承认他是储君

可是不立老八,又立谁呢?

老八有那么多人支持,民意基础很好。立其它皇子,怕是都会被陷害,立谁,就是把谁往火坑里推。

思来想去,只有废太子胤礽最合适了,他是最合适的挡箭牌。因为他是前太子,根基也一样很深厚。

并且最重要的是,康熙还主动问了——有没有谁推举二阿哥?



或许,在上书房的那一刻,张廷玉草拟了几份推举书(除老八外),并把老二的那份藏在自己身上,就等康熙先开口。

如果不是老二,他自认倒霉。如果正好就是老二,他就拿出来。最起码,他这种保守的押宝不会得罪康熙

最佳贡献者
2

押宝下注,如果知道庄家底牌,岂有不中之理?《雍正王朝》中,康熙如同庄家,张廷玉时刻待在庄家身边,又深喑帝王心术,对庄家的底牌一清二楚。下注胤礽,张廷玉也是看准了才出手。

春江水暖鸭先知

要先知先觉,就要掌握足够充分的信息。离信息源越近,掌握的信息越具体,看到的问题也更全面,反之,则是雾里看花。

“刑部冤案”结案时,康熙与张廷玉有过一段对话,字里行间都流露出对胤礽的感情。那种情况下,张廷玉肯定能够察觉,康熙对太子是抱着治病救人的心态。

在热河时,局势晦暗不明,康熙废掉太子并不完全是因为胤礽不争气,也有人从中作梗,康熙的主要目的是:

一、引蛇出洞。给所有皇子制造夺嫡的希望,让别有用心之人露出尾巴;

二、稳住局势。让那些准备剑走偏锋的皇子,收敛一下。康熙借着废太子也是在间接提醒别人,我今天能废掉胤礽,改天也能废掉亲王贝勒。

整个废太子的过程,张廷玉都亲身经历,而且还是他提醒康熙,太子的调兵手谕有问题。因此,康熙废胤礽的苦衷,张廷玉是能够体谅的。

康熙没有明着查,而是让子弹先飞一会。回京后,康熙下旨议立新太子,也是为了进一步引出坑太子的幕后主谋——胤禩。坑太子之人,夺嫡之心最强,用心也是最险恶的,在议立新太子时的活动也会最积极。胤禩导演“八王大”,拉拢百官,逐渐浮出水面。

康熙眼看胤禩做大,也开始发出信号,释放胤祥。在热河关押胤祥时,康熙就明确说出仅仅是因为他出言不逊,但认可了胤祥的忠孝。胤祥那时还是胤礽的人,释放胤祥约等于帮胤礽洗白,也是帮胤礽寻支持生力量。不管是关押还是释放胤祥,张廷玉都在现场。康熙这步棋的用意,张廷玉太清楚了。既然摸准了康熙的心思,跟着走就行了。

胤禩如同一只小龙虾,大红之日就是大悲之时,张廷玉跟着他混没前途,跟着康熙才能屹立不倒

从议立新太子的牌面来看,胤禩确实是头版头条。但最热的人也是风口浪尖之人,还特别容易引火烧身,这主要是由于:

一、热到一定程度,容易吸引他人抱团取暖,从而树大根深,成为朝廷力量的一极。一旦势力强大到威胁皇权,不管是谁,都会吃不饱兜着走。胤禩风头正劲,在朝野呼风唤雨,康熙断不会容他继续发展下去。

二、胤禩在上热门的过程中,如同某些上市公司,存在暗箱操作。他的所谓业绩,都是表面现象。对于这种人,监管层迟早会强行让其退出。这个时候投资胤禩,别说升官发财,保本都不容易,稍微不慎就成了一颗被收割的韭菜。

以张廷玉为官多年的洞察力以及掌握的信息,不会察觉不到胤禩与康熙之间的矛盾。与其说张廷玉举荐胤礽,不如说他是支持康熙。

在议举新太子的朝会上,康熙一上来没有明确表态立谁,但他的言行举止已经透露出对胤禩的不以为然。他拿着举荐胤禩的联名奏折,用力地摆放到写着“八”字的那堆折子,整个朝会的气氛都变了,在场的臣子基本也明白了圣意。其他人已经上折子表过态了,即使明白圣意也没法更改,但张廷玉还未表态,康熙此举只会更加坚定他举荐胤礽的信心。

当康熙与佟国维、马齐过招,将胤礽摆上台面时,也就告诉了所有人,胤礽的价格即将上升。如果说其他人满仓胤禩被套住了,没有多余筹码调仓,那空仓的张廷玉筹码还在,他没有任何理由不满仓出击胤礽。

支持胤禩的臣子虽然多,但说话的只有佟国维、马齐,康熙气势上压倒他俩,就相当于扳倒了八爷党。康熙问有没有人举荐胤礽,明摆着是在为自己找帮手。张廷玉此刻拿出支持胤礽的奏折,如同一场及时雨,在康熙最需要时站出来支持康熙。

秋媚说:就圣意与形势而言,胤礽都将复出,何况胤礽只是“病”了,未到无药可救的境地。张廷玉离大领导很近,又是许多事件的见证人与参与者,了解行情,更容易作出正确取舍。

3

1.胤礽的母亲赫舍里是康熙的结发妻子,原本是孝庄为拉拢索尼家族,形成的“政治婚姻”。但康熙与赫舍里感情甚笃,赫舍里难产英年早逝后, 康熙将对赫舍里的深情全部转化为对太子的浓郁的爱。第一次废黜了太子,康熙痛彻心扉,情感上难以割舍。而废黜太子的始作俑者是大阿哥,他自有邪术,导致太子行为失常。还有调兵手谕是别人模仿所为,康熙知道不是太子手迹,康熙想查个水落石出。这一切张廷玉心知肚明。

2.胤礽满周岁便被册封为太子,康熙一直把他当接班人来培养,到第一次废黜太子之时,胤礽在太子职位上已经做了近40年。夜长则梦多,节外必生枝,日积月累,太子有了违反规矩甚至不法的行为,康熙也睁只眼闭只眼,没有动过废黜太子的念头。在张五哥顶替任季安一事中,康熙对张廷玉也只轻描淡写:“怕是朕儿子的病也是好不了啦”。由此看出康熙的矛盾心理,他此时对太子仍有幻想,还存有一丝侥幸。

3.张廷玉洞若观火,心明如镜,他深知康熙立新太子是要引蛇出洞,弄清谁在陷害太子。 结果是老八及其势力被打压,朝廷大洗牌,上书房首席大臣佟国维被罢免,隆科多则成为九门提督,康熙调整了朝廷势力,这点历史底蕴深厚的老张早看的一清二楚了。

张廷玉在康熙身边多年,对康熙是有研究的,他知道这次立太子不是选接班人,更明白谁当太子不是推荐人决定的。 所以张廷玉审时度势,懂得这次康熙立太子是针对朝廷混乱局面的重新布局!且康熙对太子并没有彻底失望,因而老张保举废太子胤禛复出,很符合康熙的心理与时局要求。

4

前言:题主所说的桥段应该是发生在康熙第一次废除太子期间。但并未言明《雍正王朝》是原著还是电视剧,本文选取的是电视剧,因何特此说明?原著与电视剧在体裁上不同,还有现实上的考量,从原著的文字,落实到电视剧,需要作出一定的改变,甚至是剧情上的结局。故加以说明,否则有“拔剑四顾心茫然”之感。

张廷玉何人

张廷玉是汉人,内阁大臣。在《雍正王朝》里面戏份不重,但每一次都是危机时刻,有点收拾残局,力挽狂澜,深受康熙、雍正的信任。有点类似于漫画《圣斗士》里面的魔铃,每一次星矢被按在地上摩擦,总会出现魔铃鼓励的画面,然后星矢满血复活,重新掌控局面。

危机公关组长

危机公关组长,当然这个称谓也不是乱说的。危机危机,是危险+机会。张廷玉在几次处理康熙、雍正危机中,信任不断累积。

危机1:在张五哥替任季安顶包一事曝光后,康熙责令八阿哥严查。不想八阿哥狼子野心,假传圣旨,突审取得太子党羽孙国兴口供,连夜交给康熙,以此打击太子。康熙将口供交给张廷玉,商量对策,张廷玉当着面,将口供烧了,声称不知道有此折子。 完全是出于大局考虑,一旦此事外泄,会引起对太子的不满,到时又满城风雨,更重要的是上升到废黜太子的层面,便是动摇国本了。所以康熙说明白他的苦心,也没怪罪他。 危机 2:康熙撞破太子与郑春华的“出轨”,导致了第一次废黜太子。“国本“”动摇,引发了众位皇子的暗中发力。其中,十三阿哥与十四阿哥,竟然在皇宫之内,因口角发生斗殴。但康熙却处置了八阿哥。十四阿哥不服,当面对撞康熙,最后气得康熙拔刀相向。这时候张廷玉一句:“小杖受,大杖逃”,连忙让侍卫将十四阿哥拉走,避免了康熙一气之下杀了十四阿哥,落得“弑子”的名声。 危机3:太子第二次被废,相信康熙心里面是滴血的。但外部争夺储君的形式,波谲云诡,暗流涌动。康熙选择了张廷玉作为“遗嘱执行人”,为雍正顺利继位,保驾护航,可以看出张廷玉在康熙心中的地位。

从大局出发

如此,张廷玉是康熙肚子里的“蛔虫”,深知康熙所想。张廷玉选择胤礽原因有二:

1、于私,康熙对太子感情深厚。太子母亲赫舍里,是康熙的结发妻子。原本是孝庄为拉拢索尼家族,以此抗衡跋扈的鳌拜,形成的“政治婚姻”。康熙与赫舍里年纪尚幼,两小无猜般共同成长,感情甚笃。

但赫舍里难产而死,康熙将对赫舍里的爱全部转化为对太子的爱,以致过于溺爱。第一次废黜太子之前,康熙不是不知道太子的不法行为,只是选择性失明。哪怕是第一次废黜了太子,康熙心中也是难以割舍,更重要的是这次风波的始作俑者是大阿哥,是其使用魇镇之术,导致太子行为失常。另太子调兵手谕是人模仿的字迹,非太子所为。


2、于公,突然废除太子,康熙给打个措手不及。太子是康熙按照接班人的规格来培养的,也就是说从胤礽满周岁便被册封为太子,一直到第一次废黜太子之时,胤礽已经做了快40年太子了,历史上还没有这样的“资深太子”。哪怕是太子种种不法行为,康熙也觉得无伤大雅,断没有产生废黜太子的想法。哪怕在张五哥替任季安顶包一事曝光后,康熙对张廷玉说:怕是朕儿子的病也是好不了了。“怕”表明康熙才刚刚有“废黜太子”的想法,但没下决心,还存有一丝侥幸。

其次,既然是废黜了太子,康熙对于新太子也有个考察期,虽说“知子莫若父”,但只能说众位皇子都是优秀的演员,隐藏了意图,打扮成另外一副模样,康熙也不是完全知晓情况,“儿大不由父”啊。所以康熙也在观察,也在犹豫人选。

结局:

太子虚悬,新太子人选一时难产,引起众位皇子的明争暗斗。张廷玉从大局出发,替康熙考虑,选择了推举原太子胤礽,或许也是对这次风波最好的化解。

各位看官,不知道您,怎么看?

捧个人场,点个赞呗^_^

5

因为张廷玉本身就善于读懂帝王心术,又全程经历了八大山庄被围一事,深知康熙的疑虑与担忧。



在如此剑拔弩张的局势下,就连一代圣君康熙都没法做到完全的冷静。他立即部署和调动狼覃,解除了军事上的威胁,又在盛怒之下废掉了太子胤礽,圈禁了出头鸟大阿哥胤褆和直肠子老十三胤祥。紧接着,在张廷玉的谨慎提醒下,康熙发现调兵手谕竟然是伪造的。但君无戏言,木已成舟,太子已然被废,康熙颇有些大呼上当的意味。

很快,废掉太子的后遗症显现出来,那就是打破了诸皇子的和平稳定的局面,皇子之间开始争储夺嫡,随即又牵动朝局,将朝局搅得是错综复杂。这时,康熙有了复立太子以稳定朝局的想法,但这需要有个足够站得住脚的理由。

于是,康熙决定投石问路一下,向朝野宣布要公推新太子,主要是为了揪出那个最有夺嫡野心的皇子,趁机敲打群臣,不要联络皇子,结党营私,最后再将胤礽扶正,平息诸子纷争。



对于康熙的这一意图,张廷玉非常清楚。在八大山庄被围一事中,是他第一个发现手谕造假的问题,更深知康熙对此事极端在乎,因为伪造诏书的人肯定是最想混水摸鱼、夺嫡争储的人。另外,张廷玉知道大阿哥被圈禁是因为魇镇太子所致,更知道此例一开,皇子之间自相残杀的事就会越来越多,而这明显是康熙所不愿看到的。

而在公推新太子活动的进行之中,随着八阿哥胤禩的呼声越来越高,康熙却反倒越来越表露出兴味索然。当佟国维、马齐等人兴致勃勃地对康熙汇报说,推举八阿哥胤禩的奏折最多的时候,康熙却顾左右而言他,说起要放老十三胤祥出来的事,而胤祥正是因力挺废太子胤礽说了几句心里话才被圈禁的。佟国维多嘴问了句为什么,康熙说疼自己儿子了。

这一切都暗示康熙对八爷胤禩的不看好,而对十三爷的表彰,以及对父子亲情的强调,都表达了对这种为了夺嫡而破坏亲情的行为的批评和反感。



而张廷玉对这一切早已洞若观火,他可能从一开始就打定主意要推举废太子了,因为在此之前他就表露出这种想法了。佟国维邀请张廷玉喝杯奶子歇歇,张廷玉拒绝,说自己喝不惯这个味,佟国维转而又笑着邀请马齐喝,还说奶子凉了就不好喝了,马齐听罢笑眯眯地接过喝了下去。这段颇具深意的对话很明显地看出了张廷玉对推选新太子一事的态度,那就是不倾向于八爷胤禩,也不愿意与八爷党搞得太近。

而在康熙顾左右而言他,力主放十三爷胤祥出来后,张廷玉才真正坚定了推举废太子胤礽的决定。而且面对朝野上下对八爷胤禩一边倒的支持,康熙需要一位重臣站在他的身边,以充足的理由支持他复立太子的决定。

而最后张廷玉在秘折中给出了理由也很具说服力,那就是:太子是被人魇镇了,所有荒诞的行为都是病中的表现,而不是他的本心。只要把病调养好,他还是一个合格的好太子。



当然这里的言外之意是,太子的病要是调养不好呢,那他的太子之位依然会被拿下。也就是说张廷玉真正看懂了康熙复立太子的用意,把胤礽抬出来就是为了平息诸子纷争,稳定朝政局面,同时为日后的真命天子做挡箭牌,而在心里,康熙早已对胤礽的能力不抱希望了。所以,张廷玉在声援康熙复立太子的决定时,还预先给康熙留了台阶下,万一哪天康熙又想废太子时,完全有充足的理由,以太子病入膏肓为借口将他拿下。

可见,张廷玉是真正做到了急皇帝之所急,想皇帝之所想,考虑问题处处站在皇帝立场,站在国家朝廷的立场。这样的大臣不得宠,不升官,不入太庙,那就真的天理难容了。

6

张廷玉举荐胤礽为新太子发生在太子第一次被废以后,康熙在得知太子与郑春华私通后,雷霆大怒,立即下诏废了太子。

除了太子的老师以及部分党羽,所有人对这件事情都平静接受,毕竟以太子的才学人望,被废是迟早的事,更有八爷党翘首以待,静候新太子上位。

所以当康熙下诏,让百官推举新太子人选的时候,以佟国维马奇为代表的百官,上下串联,举荐八阿哥,力求一战功成。

而张廷玉却默默退出联名,并私下给康熙上了一道密诏。

他推荐的是废太子。

平心而论,张廷玉这么做有些不厚道,人家的事情都告诉你,你却偷偷上密诏,内容还与大家的意见南辕北辙。

如此特立独行,想干嘛?

张廷玉却另有打算,倒不是因为他未卜先知,而是比起那些咋咋呼呼的百官,更加了解康熙的心意。

康熙是一代圣主,做大事从来都是乾纲独断,立太子关系大清朝的国运,怎么可能像举荐普通官员一样让百官来做决定。

而老八在群臣心目中的人望康熙一清二楚,如果真的想传位与他,哪里用到百官推荐,直接给就可以了。

摆明是在钓鱼!

拿老八钓鱼,老八肯定不是康熙中意的继承人。

那么是谁?

谁也不知道,康熙也在犹豫!

在别人看来,废太子不过是把继承权从一个皇子转移到另外一个皇子,但对一个父亲来说,无疑是把自己几十年的心血彻底否定。

做这个决定很难,但凡有一点希望, 他也不愿意这么做。

而且太子一旦被废,后半生将十分凄惨,太子是他与皇后唯一的孩子,他不忍心这么做。

张廷玉敏锐的捕捉到了康熙的犹豫,所以他迎合上意,密诏推举废太子,看似愚蠢,实则精明无比。

什么是忠诚?忠于皇帝才是最大的忠诚!至于江山社稷,千秋功业,那是皇帝的事情,做臣子的做好自己的本分就可以了。

张廷玉这样做当然有一定的风险,最直接的就是得罪以佟国维为首的百官,其次如果押宝不重,有可能被康熙彻底冷落。

如何选择是个问题。

正如马基雅维利在《君王论》中说到的那样:人在避免一种不利的时候,难免会遭到另一种不利,但是谨慎在于能够认识到各种不利的性质,进而选择害处最少的作为最佳的途径。

如果张廷玉选择和佟国维他们一起,不仅押宝错误,还会落个朋党的罪名;押宝太子看似不合常理,至少给人感觉有情有义,过河不拆桥。

两相比较,当然是太子更好。

当然,也许在康熙心目中另有合适人选,但这个时候另立山头,无疑更加授人以柄,无论康熙还是百官都是无法接受的,与其标新立异,不如愚忠更加实在。

不能不说,张廷玉的政治智慧太高了。

佟国维自诩官场老手,比之张廷玉差了好几个八爷。

他低估了康熙对立储的戒心,也低估了康熙作为一个父亲做选择的两难,他的思维依旧停留在入关前满人强者居之的老派做法。

只要囤积足够的官员联名上书,纵然是皇帝,也只能乖乖就范,何况明面上看皇帝是很中意八爷的。

他们忘记了:君子不党,天心难测。

如果皇帝这么容易给你参透了,那还能是一代圣祖。


我是历史达人日慕乡关,欢迎关注!



7

在《雍正王朝》中,第一次引发九子夺嫡小高潮的事件,就是太子胤礽被废,其余皇子接受众大臣的举荐。其中佟国维联合众多大臣联名举荐老八胤禩当太子,在朝堂之上张廷玉第一个站出来提出了反对意见,并举荐废太子胤礽复立太子。

从而引发了一场精彩的大辩论,每每看到这里我们都为张廷玉善于揣摩圣意感到惊讶,难道张廷玉真的有未卜先知的能力?

一、

引爆众皇子争储的事件就是八大山庄被围事件,后来张廷玉提醒康熙帝注意太子手谕的真假,但是康熙帝并没有就这件事深追。

其实摆在康熙帝面前的只有三个选择:

一是不管这个手谕是真是假,康熙帝都要表态。如果他表态这个手谕是真,那么太子胤礽必死无疑,而康熙帝并不想让太子胤礽死。

如果康熙帝选择这个手谕为假,那么到底是谁假传手谕?如果查出来,那么这个人也是必死无疑,而且连带过来围困八大山庄的将士,毕竟他们听从了假的手谕。

第三种选择则是引而不发,当众装糊涂,默认为凌普带兵过来并不是造反,毕竟康熙帝在热河狩猎,凌普不可能不知道。只有装糊涂,这种事情不马上追究,这样能最大限度地减少伤亡。

所以,康熙帝选择的第三种解决方式,也只有这种才能显得康熙帝的博大胸怀。

康熙帝当机立断,立马让所有的皇子到戒得居见驾,他要暗中区分开造反的皇子和做局的皇子,当然最终也没有发现罪魁祸首。

不过,也不算没有收获,最起码先干掉了康熙帝骂“你这头蠢猪”的大阿哥。又圈禁了太子胤礽和老十三胤祥,最后班师回京。

二、

班师回京到京城城门时,康熙帝让太子胤礽的老师王掞一同坐御驾回去,当然这个举动的原因我们在前几期也讲过,其实主要就是肯定王掞的功劳,又提前给他打好预防针,防止太子胤礽被废时他过于激动。

当然在废太子的朝会上引发了一轮精彩的辩论,太子胤礽的老师王掞连连出招,结果都被康熙帝连同张廷玉给化解了。

尤其是张廷玉当众喝王掞:

“王师傅,你以一死博取忠名,却把一个杀忠臣的罪名,强加在皇上的头上,难道这就是圣人教你的忠恕之道吗?”

张廷玉是非常聪明的,他一方面喝住王掞,不让他继续说下去,以免真的惹怒康熙帝。另一方面也在浇灭康熙帝的怒火,暗中劝谏康熙帝可不要发火,一旦发火就不圣明了。

果然,康熙帝想到了一条绝计,下令让王掞的儿子带走他,只要他有个风吹草动,则定他的儿子不忠不孝之罪。

最后到天坛代替康熙帝宣读废太子胤礽诏书的也是张廷玉!

也就是说在废太子一事上,张廷玉是坚决拥护康熙帝的,如果按照这个逻辑,作为一名老谋深算的大臣,怎么会在后来举荐太子之时,直接上密信压宝废太子呢?

他真的有足够的把握确定康熙帝还想复立太子?

三、

其实他并没有那么神,只因为他善于观察,如果这点眼力见都没有,我想他也做不了三朝元老!

因为太子胤礽被废,所以太子一位空缺,康熙帝让众人举荐一位贤德的皇子为太子,于是众臣开始忙活起来。这之间的过程就不多提了,总之每位皇子无所不用其极,都在尽力表现,甚至老八胤禩还搞来一个什么道士,故弄玄虚的搞出个“八王大”、“大八王”、“八大王”的什么说法。

老八胤禩也是绝顶聪明之人,马上把该情况汇报给康熙帝,他这样做的目的可不是为了惩罚那个什么故弄玄虚的道士。他来就是探知康熙帝对自己的态度,如果康熙帝大发雷霆,直接杀掉了道士张德明,那么老八胤禩也就明白自己没戏。

可是康熙帝是这样说的:

“江湖术士的话,也不能一概视为妖言,因为他多少也能代表一些民意嘛。”

此时给众人一个镜头,先是佟国维眼光随着康熙帝的身影而移动,有一种恍然大悟的表情;紧接着就是马齐,他是一直看向佟国维的;再有就是张廷玉,他微微低着头,若有所思的样子;最后是老八胤禩,他的表情是一脸惊讶,外加一丝小小的得意。

这也表明,康熙帝的这句话让大家感觉不同,佟国维的感觉是局势越来越清晰了,于是联名举荐老八胤禩。马齐刚才就是看向佟国维的,意思也就是说,他自己没有主意,主要看佟国维。而张廷玉其实一直没有表态,并不是他故意跟佟国维拉清界限,而是因为那时的他根本搞不明白康熙帝到底在想什么,他也是怕自己选错了人。

四、

其实不仅张廷玉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连一向聪明的老四胤禛也迷惑了,也以为康熙帝钟意老八胤禩,幸亏他有邬思道给分析。

如果大家认为康熙帝早就有主意了的话,那么就大错特错了,其实康熙帝也没有主意,也在纠结众臣选举的结果。不然的话,他也不会在散步的时候问身边的张五哥哪个皇子最好?也正因为他拿不定主意,所以打算去看看佟国维他们到底在举荐谁。

上书房里众臣们还在举荐阿哥们,此时佟国维端着两杯奶给张廷玉,结果张廷玉说喝不惯这个味,于是佟国维把奶给马齐一杯,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

“马大人,今天茶房奶子沏的不错,赶快趁热喝了吧,一会儿凉了,再喝那味可就两样了。”

这话其实就是故意说给张廷玉听的,你张廷玉不赶紧推举老八胤禩,等最后老八胤禩当了太子,你再想推举就来不及啦!

后来康熙帝进来,马齐向他汇报大家举荐阿哥们的事情,当康熙帝听到举荐八阿哥的人最多时,他看了马齐好几秒,然后就不理这茬了,径直到张廷玉那里听其他的奏折情况,尤其着重听了老四胤禛赈灾的那几个省。

此时的张廷玉心中就有点谱了,看来康熙帝并不愿意听到老八胤禩的举荐多,但是他的想法并没有告诉佟国维。

终于到了最关键的一天,康熙帝一大早就赶过来,一进门就看到桌子上放着一大叠举荐老八胤禩的奏折,这些奏折上面还写着一个大大的“八”字。

然后李德全又递过来一份折子,康熙帝连看都没看就甩到了“八”字上面,把“八”字压住了……

此时张廷玉算是彻底明白康熙帝的意思了:

很简单,康熙帝在刑部一案时就认为老八胤禩“其心可诛”了,所以这次举荐新太子,他根本就不希望老八胤禩得票最多。假如这次举荐老四胤禛或者是老十三,甚至老十四得票最多,他都有可能立为新太子。正是因为看到了老八胤禩得票最多,才让他感受到压力,此时还不能让自己钟意的储君露面,为了保护储君,所以最终再次选择废太子胤礽出马挡箭。

而他的想法在上书房的那一刻就被张廷玉获知了,所以张廷玉密信举荐废太子胤礽,其实说不定张廷玉有好几封密信,只不过最后拿出的那一封恰好是举荐废太子胤礽而已。而从康熙帝这个“压八”举动,到最后决定推举废太子,张廷玉有足够的时间准备啊。

这也是为什么佟国维大骂他是奸臣的原因:

要知道支持废太子的是你张廷玉,支持复立废太子的还是你,你太会见风使舵了,就是一个奸臣!

而张廷玉的成功经验也告诉我们,有时候拿不定主意的时候,不妨多等等,或许就柳暗花明了。

我叫杨角风,换种视角解析《雍正王朝》,原创作品,不喜勿喷!

8

张廷玉应该是《雍正王朝》里边为数不多的能够读懂帝王心的人。他的小心谨慎一直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杜雨露老先生入木三分的演技,将张廷玉这一位清朝大臣,清朝唯一一位配享太庙的汉臣刻画的淋漓尽致。

刑部换死囚,康熙亲自“劫”法场救下张五哥,作为朝廷中枢六部中重要的一部分却发生了大清王朝建立70年以来最大的冤案。刑部整顿势在必行,八阿哥接下了这个重担以后,假传圣旨连夜诱审刑部尚书肖国兴,几乎将太子管理的刑部翻了个底朝天。面对八阿哥信誓旦旦的说,只要老实交代,康熙就饶他一命。肖国兴将太子所犯的事情和盘托出。太子虽然被举报,但是八阿哥的所作所为也被康熙知晓,他昭然若揭的夺嫡之心,被康熙怒斥其心可诛。

热河巡猎太子与郑春华通奸,被康熙撞到。十四阿哥模仿太子笔记,派兵谋反。太子正式被废以后,康熙要天下二品以上的官员举荐新太子。不想从朝廷到地方,八成以上的官员都举荐八阿哥。这让康熙意识到了八阿哥结党的可怕。佟国维做中间人联系百官,一同举荐八阿哥的事情,被自己的侄子隆科多举报。康熙一生气,要求百官一同议事。康熙当场发问,有没有举荐为太子的?张廷玉听了这话以后,立马拿出了自己的奏折。

当时看到的弹幕差点没把我给笑死。说张廷玉一激灵举荐八阿哥,举荐四阿哥的奏折从衣服里边掉了出来。虽然比较好笑,但是总感觉张廷玉真的藏了举荐其他的阿哥的奏折,毕竟这么谨慎的人,怎么能轻易出手,总是时刻跟着皇帝走才是正道。八阿哥的结党威胁到了康熙的位置,这是谁都能看的出来的。康熙后面训斥十四阿哥的时候一句“我还没死呢”。或许就是当时康熙说给八阿哥和众大臣听的。

文/红雨说历史

9

谢邀@问答

张廷玉是一位优秀的“职业经理人”!他从不在老板家庭私事上搞投机。他只站在老板身边,支持老板一个人。

张廷玉能作三朝元老,肯定不是靠投机取巧。所以,夺嫡这种事,他是不参与的。

说他支持太子或者反对太子,就有点冤枉了。他支持的不是太子,而是康熙皇帝!他支持废太子,也是为了康熙。在《雍正王朝》中,他一直都是(康熙/雍正)皇帝的坚定支持者!这也是他能连续辅佐三位“老板”的主要原因。

他曾支持废太子,也曾维护太子之位。这一切,都是为了康熙和朝局着想。

他不支持太子,他只是为朝局着想。

张廷玉作为军机大臣和康熙身边亲信。他明白康熙的意思,也了解朝廷大局动向。

张廷玉作为汉族大臣代表,门生故吏遍布朝野。佟国维在百官中搞得那些小动作,肯定瞒不过张廷玉的。但是,他不想法阻拦或者参与。因为,他知道康熙权利欲望很强,最怕朋党,佟国维是在玩火。张廷玉的策略就是给康熙当好秘书和参谋。

同理,太子贪腐问题,张廷玉也是明白的。而且,之前,明珠和索额图为了大阿哥和太子夺位的事,都被康熙整了。有前车之鉴,张廷玉对于太子更是要避而远之。

老八诱审肖国兴,把太子掺和刑部冤狱的事抖搂了出来。康熙大怒,找张廷玉商量,要废了太子。此时,张廷玉确实拦阻了康熙,把肖国兴供状烧了。他不是为了太子,而是为了朝局稳定。历朝历代,太子地位稳定,朝局才不会乱。动太子,就是动国本!

此时,张廷玉还是为康熙考虑。

后来,老十四假冒太子手谕调兵“逼宫”。太子因此被废。此时,张廷玉猜到了“手谕”可能是假的,但是,他没有支持康熙追查此事。因为,太子确实不肖!他说手谕可能是假的,主要是怕康熙被别人利用,要让康熙保持冷静,不能乱。朝局动乱,必然会有人浑水摸鱼,谋取帝位。

张廷玉推举的不是太子,而是为了支持康熙!

文武百官中,跟康熙走的最近的就是张廷玉。第一次废太子有他在场。第二次废太子,三道旨意也都是他替康熙起草的。就连康熙密见隆科多,也是张廷玉在场。并且,康熙还给了张廷玉旨意,让他负责监督隆科多。

康熙如此信任张廷玉,是因为他一不结党,二不参与夺嫡,一直只忠于康熙本人。

张廷玉作为职业经理人,同时兼职康熙私人秘书,他尊重康熙的想法。他明白一个做父亲的难处,也知道皇位之争的凶险。太子虽然被废,但是,康熙对于其他几个儿子也不放心。

更直接的是,在这次举荐中,八爷党的实力凸显出来。康熙肯定不喜欢这么强势的儿子,他还要当几年皇帝,他可不是李渊。这个道理,张廷玉是明白的。

此时,张廷玉只能推举废太子。如此局势,推举其他皇子,等于是害人(推荐谁就是害谁)。索性,张廷玉选择作一位太子的支持者,反正就是不能给自己扣上八爷党的帽子。

果然,康熙痛骂支持老八的佟国维。让废太子胤礽重新当太子。

康熙不能让老四或者其他皇子当太子。因为,别的皇子成了新太子,必然成为八爷党攻击的目标!八爷党势力如此打,这个太子位子是坐不稳的!所以,只能让废太子重新上台,先来挡一阵再说。

(文/勇战王聊历史)

10

向敬之

康熙复立胤礽为太子时,发生在康熙四十七年十一月。

虽然康熙有言,除了皇长子胤褆之外,其他皇子,只有获得王公大臣们的支持,他一定信守承诺,新立为储君。

领侍卫内大臣阿灵阿、鄂伦岱、工部侍郎揆叙和汉臣王鸿绪在廷议上,领着满汉大臣支持皇八子胤禩。国丈兼国舅佟国维、内阁大学士马齐虽然没有参会,但也是暗箱操作,议立胤禩。

但此并不符合康熙的心思。他想复立胤礽为储,几次做领侍卫内大臣及满洲亲贵的工作,甚至以孝庄太后和赫舍里氏仁孝皇后的托梦为胤礽被废诉冤,以及声称胤礽前次被废,乃鬼魅致病,今亦痊愈。他还规定与胤礽有矛盾的马齐,不得参与投票。

《雍正王朝》中的张廷玉,被安排为上书房大臣,即内阁核心成员,一直服务在康熙皇帝的身边,自然明白康熙复储的心愿。故而,剧中设计张廷玉不与其他两位上书房大臣佟国维和马齐合议,而是独上密折,保举胤礽,则是表现康熙做工作的一大成效。

康熙有意复储,为历史真实。然而,张廷玉举荐,则为艺术设计。

一、康熙朝并无上书房大臣一职,上书房建于雍正中期,不是权力中枢,而是皇子教育机构。

二、佟国维于康熙四十三年退休,至四十七年,只是国丈兼国舅、一等公,还有致仕领侍卫内大臣的身份,不再在权力中枢。

三、此期,张廷玉的工作,主要安排在康熙帝办南书房,做皇帝的高级顾问,享受四品官待遇。但是,康熙四十七年六月,其母去世,九月其父去世,他按规矩辞职回家服丧守制,并不在朝廷任事。如果他还出来举荐储君,则要受到御史弹劾论罪的,就连康熙也保不了他。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