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大家好,我是爱侃历史的刚哥。

下面我来分享一下个人的看法:

他确实有起兵反隋的念头,既要得到天下,同时要留个好名声,鱼和熊掌兼得。所以,他一直都在等待着好的机会,一个能够名利双收的天赐良机。

隋炀帝的助攻

隋炀帝杨广继位后,面对着当时的局面,没有采取积极措施恣意妄为,倒行逆施,不但激化了阶级矛盾,而且更加剧了统治阶级的内部斗争。

首先,激化了上层统治集团的矛盾。杨广以文帝次子夺嫡,使文帝废黜了太子杨勇。为此,使许多朝廷重臣、軸方长吏及文帝诸子等都卷入了这场争夺权力的斗争中。尚书左仆射高颍因反对废嫡易储,被贬至交州;左卫大将军五原公元旻、左卫率司马夏侯福及太子杨勇的一些属官皆处斩,妻妾子女没官为奴;文帝第四子益州总管、蜀王杨秀,对杨广为天子,意甚不平,被废为庶人;右卫大将军元胄受牵连除名,后处死。公元604年,杨广杀父夺位,矫诏杀死杨勇。文帝第五子并州总管,汉王杨谅,见伪诏猜知有变,起兵反抗,从反者19州。杨谅兵败,其所属吏民坐罪死,徒者20余万家。

杨广即位后,频兴大役,屡征高丽,恣意挥霍,游幸无度,对这些事关国家兴败的大事,许多大臣持有异议。杨广一意孤行,以严刑拒谏。公元607年,炀帝欲耀兵塞外,向突厥炫耀富强。征丁数万修驰道,又征丁百余万筑长城。

一次次地诛戮、罪黜无辜大臣,不但把大批忠于隋王朝的中坚力量推到了对立面,而且也深深地影响了那些未被殃及的官员,使他们心恢意冷,离心离德,从而加深了统治集团的政治危机。

其次,激化了与基层地主的矛盾。农村中为数众多的大小地主,是封建王朝的统治基础。其基层政权主要控制在他们手中。炀帝大举征伐高丽,致使农村中的大小地主纷纷破产。他们由隋王朝的支持者转变为仇恨者。因此隋末农民起义的许多领导者,都是大小不等的地主。

作为地主阶级利益总代表的隋炀帝,他的政策、举措已经严重损害了本阶级的根本利益,失去了本阶级的信赖和支持,不但深受剥削、压迫的劳动人民反对他,而且地主阶级从上至下也反对他。

隋炀帝成了真正的孤家寡人。


杨玄感的公开反抗

杨玄感黎阳起兵,是蓄谋已久的,它是上层统治集团长期以来矛盾斗争逐渐激化的必然结果。它的起因,虽然包含有私家仇怨的成份,但更为主要的还是对炀帝政治举措的反对。它是统治集团内部针对如何维护地主阶级利益,怎样巩固封建统治而进行的政治斗争。

正因为如此,杨玄感起兵得到了许多统治集团上层官员的支持,特别是少壮派贵族们的支持。许多公卿达宫的子弟都知纷投奔而来。

显然,杨玄感不是孤立的,他是一派政治势力的代表。杨玄感起兵,虽然是上层统治集团内部的斗争,但他借用的都是人民群众的力量。因此,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支持,起义队伍迅速壮大至10万余众。杨玄感起兵也得到了隋朝广大士兵们的支持。

杨玄感由于战略上的错误,加之起兵仓促,力量不敌,于八月兵败而死。杨玄感起兵虽然仅2个月便归于失败,但它所起的作用却是巨大的。首先,推动了农民大起义的发展。他的起兵在社会上所引起的震动,是普通农民起义领袖所不能相比的。杨玄感起兵启,许多地区的农民乘机发动起义,纷纷响应。从此隋末农民大起义进入高潮,成烈火燎原之势。其次,加速了统治集团的土崩瓦解。杨玄感起兵,如同一石击起千重浪,对各个阶层的冲击都是相当大的,杨玄感起兵的骨干力量,基本上都是达官贵族的子弟。因此,隋炀帝对大臣们更加猜忌,仿佛人人都是杨玄感。

炀帝恣意猜忌杀戮大臣,把更多的人推向了与己为敌的道路。各地方执掌重兵的官吏,在杨玄感起兵的影响下,人怀异志,跃跃欲试,待机而动。

李渊的大舅子窦抗,鼓动李渊学习杨玄感,说:“玄感抑为发宗耳!李氏有名图箓,可乘其便,天之所启也。”但李渊认为时机尚未成熟,故按兵未动。这种反隋的心态,可以肯定不只是窦抗、李渊2人。

李渊坐等时机,一举成功


如果说杨玄感起兵导致了隋王朝的分崩离析,加速了它的灭亡,那么李渊起兵则是把隋王朝最后送进了坟墓。

李渊出身于关陇军事贵族之家,其祖父李虎为西魏柱国大将军,封唐国公。其父李曷曾任北周安州总管。隋文帝的独孤皇后是李渊的姨母,因此李渊深受文帝的信重。隋建国后,李渊袭封唐国公,先后任谯州、陇州、岐州剌史。炀帝即位后,李渊虽然以亲贵居要位,但他目睹炀帝暴政和天下动蔼的局面,也日益不满,萌发叛隋之念。只不过李渊老谋深算,不肯为天下先,他要最后去摘取完全成熟了的果实。

杨玄感起兵事件后,李渊也被炀帝所猜忌。炀帝迫于当时农民起义和突厥南侵的形势,任命李渊为太原留守。太原是北方重镇,兵源充足,储粮丰实,正是据以起兵的理想之地。是为天与不取,祸将斯及。李渊加快了起兵反隋的准备。我们不能把这些活动,仅仅看成是李渊个人政治抱负的表现,更为重要的是它反映了当时统治集团内部激烈斗争的新动向。

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上半年,全国的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农民起义军由分散而汇集成了几个强大的集团咨河南有李密领导的瓦岗军;在河瑯有窦建德领导的河北起义军;在江淮是杜伏威、辅公祐领导的江淮起义军。此外,东都洛阳和炀帝所驻守的江都,都在起义军的包围之中。炀帝被阻隔在江都,不能北返。昔日隋朝的官吏罗艺、梁师都、刘武周、薛举等人纷纷在各地割据称雄。

李渊见推翻隋王朝的时机已经成熟,遂在五月间起兵于太原。之后轻兵直取隋都长安。十一月,长安攻克。李渊立炀帝之孙杨侑为帝,遥尊炀帝为太上皇。李渊攻取国都长安,它使跟从炀帝的隋朝官民彻底绝望了。在他们的眼中,炀帝再也一不是什么神圣不可侵犯的天子,许多将士纷纷逃亡西归。

隋王朝的穷途末日,使统治集团中最后一批跟随炀帝的官员发生背叛。义宁二年(公元618年)三月,炀帝的亲信右卫将军宇文化及、郎将司马德戡等人发动兵变,杀死炀帝。当炀帝已经成了一具政治僵尸,再无可怕,再无可求的时候,他们终于采取了最激烈的斗争手段,把他送上了断头台。五月李渊废傀儡皇帝杨侑,自称为帝,建国称唐,隋朝灭亡。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最佳贡献者
2

李渊家世代公爵,作为隋王朝的臣子,和皇帝杨广的亲属,他不能不考虑造反会带来负面的非议;作为一个有野心的政治家,他也是在等待时机成熟!


3

李渊不是不公开反隋,而是不第一批公开反隋。李渊不第一批公开反隋有以下的几个原因:

第一李渊和隋朝杨家其实祖上是有姻亲关系的。李渊父亲李曆罴易嫔涎钪叶荚ЯΡ敝埽诒敝芤捕急皇谟枇酥蠼J紫人堑淖嫔鲜窍嗷ト鲜兜氖峭偻摹W钗丶难糖坠叵凳牵砦酥亩拦滦庞腥雠拦掳闳簟⒍拦侣印⒍拦沦ぢ蕖7直鸺薷吮敝苊鞯塾钗呢梗酥坏睦顣(李渊的父亲),隋朝开国皇帝杨坚。(不得不佩服独孤信的眼光三个女儿嫁了三个皇帝)所以算姻亲关系的话杨广李渊算是表兄弟关系,因为这层关系李渊也不便于公开反唐。

第二杨坚取得北周政权以后建立隋朝也没有亏待李家,李家依然是隋朝的国公身份世袭唐国公。可以说李家已经位极人臣如果公开反隋所得的利益也不见得就比现在的利益大,只有皇帝的位置才能超过李家已经得到的。所以说从情理上来讲李家也没有必要反隋。

第三隋朝本身军力强大,朝中善战之将忠勇之士尚多。杨坚虽然不在了,但是杨家的靠山杨素杨林依然在,包括宇文成都裴氏父子这样的猛将依然是效忠朝廷的。李渊若第一个反唐,必然招致雷霆一击永世不得翻身。

第四坐镇太原广积粮高筑墙缓称王,让隋末的18路反王相互争夺等各家势力疲弱以后,再出手,以平定叛乱的名义出兵各个击破不但可以获得名正言顺的理由,聚拢各家兵将。还可以获得当时朝廷的物资粮草和兵马。何乐而不为?

最后事实也证明了李渊,不第一批公开反隋是明智而且可以取得最后成果的人!

4

这涉及到一个非常大的问题,就是名望与天下走势的情况。

首先,从古到今无论哪一个王朝更迭时期,都不会是由第一个揭竿而起的人获得最终的胜利。秦末的陈胜吴广,新莽末期的赤眉绿林,东汉末期的黄巾军起义,隋末的杨玄感、王薄,唐末的黄巢,元末的韩山童、郭子兴,明末的李自成,甚至包括了孙中山。这些人都没能获得最终的胜利果实,因为他们的头上都有一重“首乱天下”的原罪在其头上,百姓对于他们的态度会非常矛盾而复杂。他们虽然很多是反抗暴政,但同时也带来了战火和混乱。反而是他们的继任者或者是负责平定他们的人在过程中获得了民心和支持,最终获得了胜利。

李渊就是其中比较聪明的一份子,他并不最先揭竿而起,而是以尊崇隋室,匡扶天下为大旗向长安(大兴)进军。遥尊炀帝为太上皇,立代王为皇帝,自任大丞相。时时刻刻苦都占据了道德的制高点,几乎挑不出一点瑕疵。这就让李渊很轻易地得到了止暴制乱,重建秩序的正义之师名号,以此统一天下名正言顺,天下大势的走向也会逐渐地向他靠拢。

5

关于晋阳起兵, 李渊是决策的首要人物。可以说, 李渊蓄谋反隋是早有打算的, 因为他起兵前是考虑得十分周到的。当时18岁的李世民也参与决策, 李渊正是受了他的启发, 但李渊觉得时机还未成熟, 并没有答应李世民起兵。李渊地位尊贵, 不宜结交一般的地主官僚和一些江湖人士。李世民却是适当的人选, 他为人豁达, 极易和部下打成一片, 一些有实力、有威望能服众的人逐渐被李世民网罗到旗下, 这在潜移默化中给了李世民结交豪杰的机会, 促进了他在政治上的成长。

隋炀帝被困于雁门那一年, 李渊就有起兵的打算, 但是他放过了这个好时机, 因为那会落得个“与突厥做内应”的骂名, 同时担心反隋不能成功, 就没敢冒这个风险。后来李密领导的瓦岗军威逼东都洛阳, 隋炀帝远在江都已经无所作为了, 李渊敏锐地观察到了时局的重大变化, 等待已久的起兵时机终于到了。但他却装作不以为然的样子, 很多人劝他起兵, 他都加以拒绝, 免得暴露自己。

李渊是受封建思想影响的, 他脑中的君臣礼教的观念很重, 隋炀帝虽然大逆不道, 但作为臣子起兵反抗势必会落得个叛主的罪名, 所以他必须慎重。他还顾虑到另一方面, 就是如何利用农民起义军推翻隋王朝, 自己又能够不被起义军击垮, 而且要战胜起义军, 建立全国统一政权。所以他静观不动, 任凭起义军与隋王朝决战, 即使奉命去镇压起义军, 他也是避战保存实力。李渊揭竿而起的时刻, 正值李密的瓦岗军兵临洛阳, 隋炀帝弃长安游荡江都, 隋王朝已经大部分失守。

李渊起兵的理由是“荡夷群雄, 拯百姓于凶危”。在当时造成了这样的一种印象:“唐之为余民争生死以规取天下, 夺之于群盗, 非夺于隋也。”李家军“正义之师”的名号不胫而走, 一些农民起义军纷纷投靠到李家军, 不但扩充了实力, 更有利于扩大政治影响, 起兵根据地太原的局势很快得到稳定, 李渊父子立即着手部署西进关中。

谢谢各看官观看,请临走前别忘给个赞,谢谢。



6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介绍一下隋朝末年的社会状况。

隋炀帝本来可以安稳地做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但是却穷兵黩武,三征辽东,因此引发了社会矛盾。第一次攻打辽东,山东的王薄揭竿而起,代表着社会底层反抗,第二次攻打辽东,杨玄感带兵起义,代表着贵族的反抗,这两次反抗是上天的警示,隋炀帝如果能迷途知返,也许还能挽回,可惜历史就是历史。

就这样连续三年,一年一个大动作:公元614年,三征辽东,无功而返;公元615年,耀兵塞北,被困雁门;616年,第三次巡游扬州,再也没回来。这期间,农民起义,社会暴动成了燎原之火,历史上称为“三十六家反王,七十二路烟尘”,其中最大的势力有三位,江淮的杜伏威、河北的窦建德、河南的李密瓦岗军。

而反观李渊这边,和隋文帝杨坚有着亲戚关系。西魏八大柱国之一的独孤信有七个女儿,最小的女儿嫁给了隋文帝杨坚,其中一个女儿嫁给了李渊的父亲,因此李渊和杨广应属于表兄弟关系,可能出于这层关系,李渊不方便公开反隋。最重要的就是相比较以上三股势力,李渊也只能选择隐忍,采用“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战略措施。最后李渊在公元617年攻下了长安,逐渐占领了关中。

进入关中后,做了三件事,立了隋炀帝的孙子杨侑为帝,减少隋朝旧臣的抵抗,挟天子以令诸侯,派出部队占领巴蜀地区,安抚关中的老百姓,搞好关系,免除赋税,就这样在关中稳住了阵脚。公元618年农历三月十一,隋炀帝在扬州被杀,同年五月,李渊废除杨侑自己称帝,建立唐朝。

7

李渊没有公开反隋,却干着反隋的事情,这就是李渊的高明之处。一方面,他需要隋朝的这面旗帜来笼络人心;另一方面,他需要隋朝的这面旗帜伪装和庇护自己。


李渊是隋朝重臣,反隋在道义上不合适

李渊是隋朝重臣,深受隋文帝和隋炀帝的赏识,他先后担任多地的刺史,算是封疆大吏。另外,李渊的母亲与隋炀帝的母亲是亲姐妹,也就是说他与隋炀帝还是姨表兄弟。这样的厚恩和姻亲关系,使得李渊的反隋的事情上犹豫不决。如果李渊盲目举起反隋的旗帜,那么世人就会将他看做忘恩负义的小人,这样在道义上李渊就站不住脚,进而会失去民心。

不公开反隋,是李渊韬光养晦的策略

李渊虽然没有举起反隋的旗帜,但是他一直做着反隋的勾当。在晋阳起兵之前,李渊就利用镇压农民起义的机会招降纳叛,不断扩充自己的实力,李建成、李世民兄弟也是暗中结交豪杰,招纳逃亡之人,网罗各种人才。


就在各地起义不断,隋朝岌岌可危之时,李渊才在属下的怂恿加胁迫之下于晋阳正式起兵。在起兵之时,李渊仍是打着隋朝的招牌,以“废昏立明,拥立代王,匡复隋室”的名义正式起兵攻打关中。在发布的檄文里他还斥责隋炀帝听信谗言,杀害忠良,穷兵黩武,致使民怨沸腾。他就是要让大家知道他反对的是昏聩的隋炀帝而不是隋朝,在攻占长安后他又尊奉隋炀帝为太上皇,立代王杨侑为皇帝。

李渊为什么这么做?

因为这个时候隋炀帝还在江都游玩,公开反隋的阻力太大,一旦反隋他就会成为隋朝的打击对象,他还要把自己伪装成一个忠臣爱国者的形象。反观那些早早举起反隋旗帜的人,翟让、李密的瓦岗军,河北的窦建德,他们却在与隋军的斗争中不断消耗着自己的实力,最终走向了败亡。

618年3月,隋炀帝在江都被兵变的将士杀死。隋朝没有了隋炀帝这个金字招牌,李渊就急不可耐要坐上自己的皇位,两个月之后杨侑正式将皇位禅让于李渊。


我们今天看看李渊这演技、这策略,那是相当高明。他明明是夺取隋朝的天下,却把自己打扮成隋朝的忠臣和拥护者,老百姓一看,“呀,原来李渊才是一个好人啊,他带领我们反抗隋炀帝的暴政,还辅助杨家的人当皇帝,真实一个无私的实在人”。到隋炀帝死了,他为了天下苍生就顺理成章的当了皇帝。这一套操作下来,天衣无缝,做的也是顺风顺水顺人心,太厉害了!

8

李渊在晋阳宫布置好人手,然后招王威、高君雅前来议事。相谈甚欢,而刘文静率领一个叫刘政会的地方官进来了,说是有密状上报。

李渊一挥手,让刘政会把状纸拿上来,刘政会不给,他说:这正是告两位副留守的,只能给唐公看李渊还假装大惊:怎么会有这种事?拿上来一看,上面写着王威、高君雅引突厥内侵。高君雅一看勃然大怒,跳起来大骂道:这是反贼想杀我等!但是此时他们想跑已经来不及了,李世民带兵将晋阳宫附近所有道路都把守住了,刘文静立即上前逮捕了王威、高君雅,将他们投入监狱。此时太原老百姓人心惶惶,不知留守为何将副留守抓起来。结果活该这两人倒霉,突厥真的来侵了,甚至前哨轻骑一度进入了太原外郭城,这下满城军民一下子愤慨了—这等于是坐实了王威、高君雅勾结突厥的罪名。

其实这很有可能就是个巧合,可突厥早不来晚不来,偏偏这时候来,大概这是为刘武周打前哨的突厥侦察兵,王威、高君雅这两人真是太背了。李渊以此为借口,将王威、高君雅斩首示众,正式起兵,开始了建立大唐的征程。这一天是隋大业十三年五月甲子,即十五日。一个载入史册的日子。杀了王威和高君雅,李渊就正式举起了反隋的大旗,但是此时他并不心急,有两件事是必须立即制定方针的:第一,怎么稳定后方。第二,是否公开打出反隋的旗号。此时最大的问题就是突厥和刘武周。突厥是刘武周的幕后老板,实力强劲,自己与之正面对抗绝不是对手。此时突厥大兵压境,已经迫近太原城,该怎么办?所以李渊决定先恫吓对手,稳定太原。

与突厥斗争久了,李渊深知突厥的特性。其实力虽强,但是战争目的往往模糊,习惯于劫掠,对城池里的财物子女有兴趣,对地盘本身没兴趣,也不善于攻城;虽然勇猛,但计谋不足,战败也不以为耻;而且对内地较热的气候不习惯,因此作战往往周期较短。所以李渊决定出奇制胜,以心理战恫吓敌军,吓走他们。他下令军队潜伏起来,然后打开太原外郭城城门。突厥人看到这个情形,摸不清头绪,一时之间不敢动作。这就是另一种版本的“空城计”。李渊看到突厥人不敢动作,紧接着就使出了第二计,夜间他派遣部队悄悄出城,隐藏在城外僻静处。

早上这些部队再打着旗,鼓吹奏乐,浩浩荡荡开入城中,让突厥人形成了一个错觉——李渊得到了大批增援,这城不好打了,加之突厥人原本就不善于攻城,于是知难而退,撤兵了。突厥人这次退去了,但是下次再来怎么办?自己要进军关中,没有稳定的后方是万万不能的,那么只有一条路好走,就是与突厥结盟,暂时示弱。于是这就发生了上篇提到的刘文静出使突厥。在这次出使之前,李渊提笔写了一封给突厥可汗的信。在信笺里他字斟句酌,信的主要内容是这样:“欲大举义兵,远迎主上,复与突厥和亲,如开皇之时。若能与我俱南,愿勿侵暴百姓;若但和亲,坐受宝货,亦唯可汗所择。”根据温大雅《大唐创业起居注》的记载,此时就信封上使用“启”字还是“书”字,李渊和手下产生了分歧,有的人建议,反正突厥不懂汉文,为什么要用“启”字?至少用“书”也可以表达平等啊。

李渊说:这你就不懂了,一个“启”字值多少钱?千金都已经付出,还在乎这一个字吗?而且突厥可汗处颇有些中原知识分子过去投奔,就怕他们借着这个字挑拨离间。最终李渊坚持使用“启”司马光《资治通鉴考异》记载,唐太宗后来痛心指出,高祖曾称臣于突厥,从唐高祖的信件内容,到他的实际行为来看(比如绛白旗),高祖的确是被迫暂时称臣于突厥了,原因很简单,此时不称臣,难以换取突厥的信赖,突厥假如继续为敌,那么李渊就不可能进军中原。成大事者必须勇于牺牲,唐朝两代皇帝高祖、太宗都曾暂时屈服于突厥,但最终奋起一击,消灭了这个心腹大患,使得唐朝一跃成为东亚霸主。

最终,突厥送来了两千马匹和五百士兵,这标志着双方同盟关系的确定。李渊终于暂时消除了心腹大患。当然,与此同时,那个同样受突厥支持的刘武周正在对太原城虎视眈眈,这是李渊不得不防备的。等到带领主力部队踏上攻取长安的旅途的时候,他特地留下了自己的儿子李元吉,让他镇守太原。是否公开打出反隋的旗号?这是李渊面临的另一个抉择。其实从绛白旗就可以看出来,李渊最终选的是不公开反隋,他尊杨广为太上皇,而遥尊镇守长安的代王杨侑为新皇帝。尽管李渊举兵的野心路人皆知,但是他就是不彻底打出反隋旗号。为什么?第一,谨防树大招风。当时全天下群雄并起,到处是战场,到处是队伍,而且隋朝尚未灭亡,还有强大的武装力量,那么此时谁称帝谁就给自己惹事,树大招风,势必引来全天下的关注和火力攻击,刘武周这种智识短陋之人能干出来,而李密、窦建德等有城府者均不会那么做。

李渊更不会再举兵之初就把全天下的火力引到自己身上来,此时正是“闷头发大财”的时候。后来的朱元璋搞“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思路和这个是一致的。第二,谨防内部产生分歧。李渊集团原本是镇守北部边境的隋朝武装力量,他密谋举兵又是在小范围内进行的,不能对所有人敞开心扉,即便是诛杀王威和高君雅,对外的借口也是他们谋反,而不是妨碍他举兵,所以这种情况下,必须循序渐进,先打出反隋炀帝而不反隋朝的旗号来。隋炀帝这几年已经搞得天怒人怨,大家积怨久矣,反对他不会有太大的阻力,此时再提出尊代王杨侑的口号,可以让部分对隋朝还抱有幻想的人暂时安定下来,等到拿下长安,那时再打出反隋的旗号来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那么,对李渊来说,当时的天下,还有谁可谓是潜在的敌人呢?其一,李密瓦岗军集团。李密的实力在当时天下各路武装中算得上是最雄厚的,拥兵数十万,又占据官仓,部队纪律严明、战斗力强,在时人眼里,李密毫无疑问是夺取天下的最有力的“候选人”之一。而此时的李密也有自己的苦恼。他连续击败强敌,给自己树立了极大的威望。但是请不要忘记,瓦岗军原本姓翟,是翟让收留了自己,给了自己队伍,让自己发展壮大起来,可与此同时,翟让又是个胸无大志之人,而且到现在还拥有很大的权力,他和他的兄弟、手下对李密来说起着掣肘的作用。此时的李密志得意满,大有睥睨天下之势,卧榻之旁已经不容他人酣睡,所以必须要做一个了断了。

翟让这边,虽然他本人对李密是心服口服,但是他的兄弟和手下人并不这么想,他们颇有些“打天下坐天下”的狭隘观念,认为:我们是瓦岗军初创的元老,该由我们统揽一切。你李密落魄时候投奔了我们,靠着我们发起来了,结果现在天下人说起瓦岗军,只知有李密,不知有翟让,你这简直是忘恩负义。翟让手下司马王儒信建议翟让自立为大冢宰,凌驾于李密之上,重新夺回瓦岗军大权,翟让没听他的。翟让的兄长翟弘是个大老粗,一直看不惯李密,大大咧咧对翟让说:天子就应该你自己来做,为什么要让给外人?你要是不做那就让给我好了!翟让听了只是大笑而已,但是李密辗转听到了这件事,便起了杀心。翟让虽然接连拒绝了与李密公开决裂的建议,但是此人性格不够坚强,自信心也不是很强,且容易受到环境的左右。久而久之,在耳旁一边倒的声音的影响下,他也逐渐与李密产生了隔阂,并发展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

有一个隋朝官员崔世枢,投降了李密,却被翟让关到了自己的府邸之中,严加拷打,向他索要钱财赎身。还有一次,翟让招元帅府记室参军邢义期来下棋赌博,结果邢义期没来,又被翟让打了八十杖。要知道这都是李密的人,翟让却因私利擅自拷打,李密能不怀恨在心吗?

9

正所谓名不正而言不顺,自古军政大事皆需师出有名。

虽然当时各路反王,但终归不得名正之事实,要知道古代封建王朝天下之人最重视的除了生存就是名分了。

而李渊使杨侑让位于他,实际上就已经得名之正而使百姓言顺,再加之一定的安民政策,这样就已经在政治上立于不败之地,纵使各路反王肆虐,亦能以大义压之。

说真的,李渊这步棋真的是点定天元的一手,古来谋位者难出其右啊。






10

这就体现出了,唐高祖李渊的深谋远虑。不愧是一个有远见的政治家、谋略家。

李渊为什么不公开反隋?

第一是不敢。

大业十三年(617年),李渊正式任太原留守、晋阳宫监,成为这一地区的最高军师长官。也相当于是一个地区的封疆大吏,朝廷怎么能不重视?各个朝代的君王对背叛自己的人都痛恨入骨。如果李渊先公开反隋的话,一定会令自己陷入众矢之的,隋朝首先对付的就是他。这样的话结局会怎么就很难说了。

第二是不能。

隋朝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纷纷割土分疆,据史学家统计,隋末起义军多达128支。有规模较大的都称国自立为王了。如李密称魏、窦建德称夏等,如李渊也立国称王的话,就要在众多的势力里周旋。那就是前有隋朝这只虎,后有一群狼盯着他了。

第三与伦理不合,不得民心。

隋炀帝杨坚是李渊的姨父,与隋炀帝杨广是表兄弟。而且李渊从一开始就受到皇恩的浩荡,他七岁时就袭封了爵位,享有“唐国公”的封号。15岁时就成了隋文帝的贴身侍卫官。后来又做陇、岐州刺史。隋炀帝继位后,又得到了杨广的重用,先后又做了河东抚慰太使、太原留守,成为封疆大吏。如果他公开反隋的话,就会背上不忠不义的骂名。

综上三点,李渊不公开反隋是深谋远虑的。直到618年,隋炀帝被杀,李渊才废掉隋恭帝,自己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正是如此,我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大唐盛世正式开始。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