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古语道“一言丧邦”,意思是大人物的错误意见若得到贯彻执行的话,极可能给国家带来灭亡的命运。这样的例子在历史上并不鲜见,比如刘邦手下的大谋士郦食其曾献过一计,若得以实施的话,非但汉朝会“胎死腹中”,连刘邦也极可能被项羽消灭。那么,这究竟是怎样一条极度危险的计策呢?



公元前204年,楚汉相争的第三个年头,此时双方在荥阳一带呈胶着相持的态势,无论哪一方都无法迅速地击溃对手,取得战争的胜利。刘邦固守荥阳城,并通过多条甬道跟外界交通,以输送军粮。而项羽为拿下荥阳,多次派兵侵夺、毁坏汉兵的甬道,渐渐地便让刘邦陷入缺粮的窘境。


天下干戈不息,而荥阳城又遭遇缺粮之忧,如何破解眼前的困局,让刘邦头疼不已。此时,首席谋士张良在外公干,另一位大谋士郦食其为替君父分忧,便向刘邦提出削弱西楚、解困荥阳的“妙计”。由于郦食其先前屡献奇谋,对刘邦助益良多,所以这一次,刘邦也准备虚心听从郦大军师的“良策”。



郦食其将楚汉相争日久、难分胜负的缘由,归结为诸侯们的观望。郦食其直言,秦朝灭亡后,原山东六国的贵族都有恢复故国的梦想,但如今却无立锥之地,就算是有据地称王者,也得不到认可,故此怨望、徘徊,不肯为任何一方效力。郦食其就此提出建议,请求刘邦册封六国贵族为王,使他们恢复祖业,那么其君臣、百姓都会拥戴刘邦,并助其成就帝业。


楚数侵夺汉甬道,汉军乏食。汉王与郦食其谋桡楚权。食其曰:“昔汤伐桀,封其后于杞;武王伐纣,封其后于宋。今秦失德弃义,侵伐诸侯,灭其社稷,使无立锥之地,陛下诚能复立六国之后,此其君臣、百姓必皆戴陛下之德,莫不乡风慕义,愿为臣妾。德义已行,陛下南乡称霸,楚必敛衽而朝。”见《资治通鉴·卷十一·汉纪第二》。



此时刘邦已被楚军的围困搞得焦头烂额,一时间方寸大乱,竟然觉得郦食其的提议很有道理,便马上下令雕刻印章,准备赐予六国贵族,并大封他们为王。就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恰好张良适时赶到,并在拜谒刘邦时获悉郦食其的计谋。张良听完后大惊失色,跺着脚说道:“如果依此计行事,我们就完蛋了。”(“良曰:‘谁为陛下画此计者?陛下事去矣!’”引文同上)。


刘邦不明就里,赶紧向张良询问原因,后者便将八条原由一一道来,其中第七、八两条最为关键。张良认为,山东六国的士人、将卒们之所以始终追随刘邦,为的就是在帝国建立后能封侯拜官、封妻荫子,如果一旦恢复六国,这批人必将各自返回到故国效力,再无人帮助刘邦消灭西楚、建立帝业。况且,西楚势力还很强盛,六国一旦恢复后,难保不会倒向项羽,汉王又凭什么让他们再度臣服自己?



汉王曰:“何哉?”对曰:“臣请借前箸,为大王筹之...天下游士,离其亲戚,弃坟墓,去故旧,从陛下游者,徒欲日夜望咫尺之地;今复立六国之后,天下游士各归事其主,从其亲戚,反其故旧、坟墓,陛下与谁取天下乎?其不可七也。且夫楚唯无强,六国立者复桡而从之,陛下焉得而臣之?其不可八也。诚用客之谋,陛下事去矣!”引文同上。


刘邦此时正在用餐,当听完张良的分析后,不啻于遭遇一记闷雷,赶紧吐出口中的饭,并大骂郦食其献上的“良策”实乃馊主意,差点害得他死无葬身之地(“汉王辍食,吐哺,骂曰:“竖儒几败而公事!”令趣销印。”引文同上)。随即,刘邦下令停止刻印,并设计逃出荥阳,随即又夺取大将韩信、张耳的军队,由此使得军势复振。



两年后,遭到多路汉军围攻的项羽兵败垓下,因不肯独自渡江回返江东,遂在乌江亭自刎而死,西楚王朝就此灰飞烟灭。战争结束后,刘邦在诸侯和部下们的拥戴下,正式建立汉朝,开创刘氏家族长达400余年的基业。然而回首往事,如果郦食其当初的计谋得逞,六国得以复立,刘邦极可能被迅速消灭,至于称帝建国一事更是空想。所以刘邦能击败项羽、成就帝业,张良居功至伟。


史料来源:《史记》、《汉书》、《资治通鉴》

最佳贡献者
2

答:这桩叫汉初顶级谋士张良,惊呼足以让刘邦“陛下事去矣”,“蠢得能亡国”的谋略,就是刘邦的老谋士郦食其的一个“天才谋划”,以现在的话说,叫“分封战国二世祖计划”。

公元前204年,是楚汉战争时代的“汉王”刘邦,打得最苦的一年。他依托重镇荥阳,苦苦死扛“楚王”项羽的疯狂进攻,眼看就是撑不下去的节奏。一直深受他信任的郦食其,得意拿出了这“制胜大招”:大王看那商汤和周武王为什么成功啊?周武王册封了商朝后裔,商汤册封了夏朝后裔,当年战国六国的后裔,现在也都活蹦乱跳呢,您要是册封了他们,他们不得可劲的过来助拳?您到时候就是“南乡称霸”,项羽都得乖乖跪您面前!

如此“天才计划”,叫刘邦当场就像打了强心针,立刻吩咐郦食其赶紧动身,还兴冲冲刻了大印,授给郦食其大权。然后就被前来拜见的张良,一顿凉水又浇了个透心凉:这是什么天才计划啊?这叫蠢到家!当年周武王商汤能这么干,是因为人家那时有兵有权,你刘邦现在啥都没有,册封了也是空头支票。那帮人不但不会听你的,反而会拿着你的空头支票,掉头就跑到项羽那边。那样就“陛下事去矣”。可不就是得完蛋嘛。

这一盆“凉水”,当场叫刘邦“辍食吐哺”,也就是把吃进去的饭都吐了,当场大骂郦食其“竖儒”。原本打算授权给郦食其的“大印”,也立刻全毁干净。算是让这“天才计划”草草收场。许多后世读史者说起这事,也无不跟着刘邦骂“竖儒”,嘲笑这献计的郦食其太蠢。但这位郦食其,真的这么草包?

作为刘邦“创业”早期的得力谋士,郦食其并不是个简单人,这位陈留当地的知名儒生,秦末大乱时已六十出头,乍一看去就是个不起眼的老儒生。刘邦带兵路过陈留时,他慕名来投刘邦,可当时的刘邦,思想还停留在“拿着儒生帽子当尿壶”的地步,又哪里把他当盘菜?见面时也是傲慢无礼,谁知郦食其一番侃侃而谈,对时局分析精准无比,竟叫刘邦当场刮目相看,立刻“延郦生(郦食其)上座”,恭恭敬敬向他请教。

也正是在郦食其的辅佐下,“创业”早期的刘邦,顺利理顺了兵马,攒够了充足钱粮,一路向西破秦,攒足了创业路上的“重要一桶金”。可见,出了“蠢主意”的他,并非是草包角色。

那为什么会整这出?要知道,秦王朝的存在,也不过只有十五年,换句话说,像郦食其这样的老儒,人生的三分之二岁月,都是在列国争霸的战国年间度过的。“天子分封诸侯”“国王分封大夫”的理念,早已在脑海里根深蒂固。想出这样的主意,也丝毫不奇怪。只能说,并不蠢的他,眼界格局比起身为“汉初三杰”之一的张良,实实在在差了一大截。

但这则典故留给后人的重要价值,并不是郦食其张良“谁强谁弱”,而是另一个实实在在的思考:都说刘邦能赢项羽,靠的是强大的用人能力,那刘邦“用人能力”里最重要的部分是啥?却恰恰是这桩“亡国之计”闹剧前后,两个很多后人“学不来”的本事:“纠错”与“容错”能力。

先说“纠错”能力。一开始兴冲冲的刘邦,在被张良泼了一顿冷水后,可不止是气的吃不下饭兼骂郦食其,更是“令趣销印”,也就是赶紧把印毁掉,叫这破事打住。这高速的“纠错”,看上去让人忍俊不禁。但再参考一下,后世多少枭雄过山车般的败亡过程,就知是何等“学不来”的本事。

而这“高速纠错”的一幕,放在刘邦的一辈子里,还真不止一回。比如初识郦食其时各种摆谱,拿着儒生帽子撒尿,但被郦食其一顿打脸后,立刻真心实意改错,从此拿郦食其当心腹。又比如气走韩信后,被萧何一顿苦劝,然后又是“高强度”改错,你韩信不是觉得官小吗?那就直接“登坛拜将”。甚至后来与匈奴的“白登山之围”,战前犯了大错,贬斥了谋士娄敬,死里逃生后也是立刻请回娄敬,恭恭敬敬请教……

都说“人非圣贤,孰能无错”。但放在“争天下”这类大事上,一个人“改错”的速度,也就意味着接近成功的速度。在这个“学问”上,刘邦,真是堪称高速度。

更值得玩味的,却是他的“容错”。这事儿,也可以看看这桩“天才计划”闹剧里的细节,在得知“天才计划”乃“坑爹计划”后,刘邦气的大骂郦食其“竖儒”。但挨了臭骂的郦食其,除了被骂几句外,却是啥事没有。整个事情翻篇后,依然深受刘邦信任,做着他擅长的“驰使诸侯”工作,直到壮烈殉难。

史料里的刘邦,常给人“素质差”“爱骂人”的印象,但郦食其的结局却证明,“素质差”的刘邦,却是一个有胸怀的人。只要你有真才实学,只要你是认真为我做事,那就大胆去做,不要怕犯错,错了顶多臭骂你一句,责任我来扛。

这样的“容错”,也不止对郦食其一人。比如为他立下大功的陈平,初投奔他时,也犯了一堆错。甚至还因为收受贿赂被刘邦责问。但经过一番长谈后,认准陈平能力的刘邦,依然对他放手信任,甚至“公款”都敞开了让陈平拿去用,不需汇报,不开收据,只要事情办成,这才叫陈平“以金纵反间于楚军”,给项羽内部来了个窝里反,立下了楚汉战争的关键一功。

如此“容错”的妙笔,看似简简单单,但真“事儿上见”,却是高难度。比如看看兵败官渡的袁绍,或是自尽煤山的崇祯,就知这样“容错”的担当,放别人身上何等难。

成功的真正要素,不是演义小说里的英明神武,却是看似简单,却极难做到的“容错”“纠错”。这背后的担当襟怀,才是决定胜败的大智慧。汉高祖刘邦,就是生动证明。

参考资料:《史记》、《汉书》、李波《从 史记 看刘邦的用人艺术》、刘汉东《解读 史记 透析刘邦的用人之道》

作者:我方团队张嵚

3

郦食其其人

郦食其是陈留人,现在属于河南的开封,由于河南古代属于中原地区,从古到今都是天下的中心,是古代征战绕不开的地区,甭管北边攻南边,还是西边打东边,都会波及河南,因此秦末大乱时,陈留也是战乱地区。

郦食其当时对天下的形势有了一个基本的判断,秦国亡了以后,六国贵族必然会再次兴起,他对再出现一个像秦始皇一样一统天下的人没有信心,于是为了躲避战乱在家读书。

后来,在刘邦和项羽两个强人出现以后,他按耐不住,出来掺和这个乱世,虽然他站在汉王刘邦一边,然而当初他建立的六国复立之天下局势判断并没有动摇,因此,他在帮助汉王刘邦的过程中,帮助汉王打楚霸王,秉持的还是一超多强的天下走势。

郦食其计策提出时天下的局势

鸿门宴以后,刘邦逃得一命,楚霸王项羽虽然悔恨,再杀刘邦短期已然不太可能,而项羽要杀刘邦的原因,无非是觉得刘邦是个劲敌。

经过破釜沉舟那一战,东方和南方的诸侯大部分都臣服于项羽,刘邦虽然表面臣服,可是他竟然敢在项羽之前进入秦都咸阳,所以范增建议项羽杀刘邦,现在刘邦逃了,项羽早晚还是要打刘邦。

鸿门宴以后,项羽也进入咸阳,在咸阳烧杀抢掠以后,他要做楚霸王,做楚霸王以前,他要先把自己手下的人和六国贵族封王,然后他的楚霸王凌驾于诸侯王之上,才会名正言顺。

项羽分封天下,遵照范增的建议,打压汉王刘邦,把他封到蜀地,也就是今天的四川等地,目的在于阻止汉王势力扩大。项羽把秦国的老地盘分成三块,封秦国的三个降将章邯司马欣等,这也是三秦的由来。基本上等同于现在的陕北,关中,陕南。然后利用这三个王阻止汉王刘邦东进。

至于秦以东的山东地区,也就是六国的老地盘,除了楚霸王占据楚地,其他的都分给了他的手下大将和六国的旧贵族。

经过项羽的分封,天下实际上成了一超多强的局势,而不是大一统局面。

汉王刘邦手下兵多将广,是除了楚霸王以外最大的一股诸侯势力,而且在张良的谋划下,刘邦拉拢了项羽的部下九江王英布和彭越,野心勃勃要打败楚霸王。

刘邦先是拿下了三秦之地,然后依托五六十万大军东进,拿下河南,向东进攻彭城,也就是徐州,这已经到了楚霸王的自封地盘。楚霸王项羽自然强力反击,在徐州打败汉王刘邦,这一战,刘邦损失十多万人,其他人也四散逃窜。幸亏有九江王英布,然后刘邦重新积蓄力量,退守到河南荥阳,也就是现在的河南郑州。楚霸王再次积蓄力量围困郑州。

就是在这里,在郑州,郦食其给汉王刘邦献上了一个计策。郦食其这个计策的中心思想是,建立一超多强的天下局势,从而让汉王对楚霸王产生优势。

郦食其的计策

郦食其对汉王说,当初商汤讨伐夏桀,把夏桀的后代分封到杞这个地方,也就是杞人忧天的杞。后来周武王伐商纣王,把商纣王的后代分封到宋这个地方,拔苗助长,守株待兔,都发生在这里。

现在秦朝灭亡,天下大乱,而当初秦灭六国之后,六国旧贵族无立锥之地,现在都成了一方诸侯,如果大王把这些六国后代都找来,分封他们为王,让他们名正言顺的复国,则天下人都会臣服于大王,大王就可以做另一个楚霸王了,到时候六国人都背叛楚霸王,楚汉形势逆转,大王就不用怕楚霸王了,楚霸王反而会臣服于大王您啊。

刘邦听了郦食其的计策,非常高兴,赶紧派郦食其去刻印,要真的这么搞。谁知道郦食其还没搞呢,张良来了,刘邦就洋洋得意地对张良说,我手下的人,给我出了一个打败楚霸王的妙计,然后把郦食其的计策都告诉了张良。

张良反对郦食其计策的原因

张良一听,就对刘邦说,这是谁给大王出的计策,如果按照这个计策行事,大王大事去矣!快快杀了这个人。

刘邦听了大惑不解,就问张良怎么讲,张良就对刘邦说,大王,听我慢慢给你道来!

张良说,当初商汤之所以敢分封夏桀的后代,是因为他有把握杀了夏桀,当初周武王之所以敢分封商纣王的后代,是因为他有把握取商纣王的项上人头。因此,不管夏桀的后代,还是商纣王的后代,都不敢闹事,只能臣服。

现在大王听了别人的计策,要分封六国的后代,岂不知六国的后代都很狡猾,都是墙头草,现在楚霸王势力大,他们都顺从楚霸王,大王分封他们,他们未必听大王的,他们有可能会背叛大王,而不是臣服于大王,因为还有一个更厉害的楚霸王。

商汤有把握拿下夏桀,周武王有把握拿下商纣王,所以他们的后代不敢背叛,可是大王有把握拿下楚霸王吗?如果拿不下,你封了六国的后代,他们还是会背叛你,还是会顺从楚霸王,站在楚霸王那一边。到时候大王是偷鸡不成蚀把米。

此外,当初周武王打败商纣王,能得到商人的人心,大王现在能得到六国和楚人的人心吗?周武王打败商纣王,能散尽商朝的粮食喂饱天下人,大王有粮食喂饱天下人吗?当初周武王分封诸侯以后,能不再用兵,大王能办到吗?万一楚霸王打来你怎么办?当初周武王分封诸侯以后,能放马归山,大王能吗?万一楚霸王打来你怎么办?如果大王复立六国,大王手下的谋士士兵很多六国人,他们都各自回到自己的国家,此时楚霸王打来,大王能阻挡吗?

刘邦傻眼了,只能说,不能不能不能,大骂郦食其,臭儒生,差点坏了你老子的大事。

汉王辍食吐哺,骂曰:“竖儒,几败而公事!”令趣销印。

郦食其的意思是,让刘邦收拢天下人心,方法是让六国复国,然后刘邦是一超,六国是多强,六国就站在了刘邦这一边,楚霸王没有六国的支持,自然就打不过刘邦,只能对刘邦俯首称臣。

而张良反对,其原因是,收拢天下人心,靠六国复国这个方法是不行的,因为现在还有一个更强大的楚霸王,六国旧贵族很现实,谁力量大,他们就站在谁的一边。你现在给六国复国,可是,他们不感激你,因为他们怕更强大的楚霸王,他们反而会背叛你。你得不到人心的。

今天的楚汉争霸

其实这个局势有点类似于古代的中啊美争霸,美国势力强,世界大部分强国都站在美国一边,你给欧洲那些强国再多好处,他们也不跟你一条心,因为美国更强大。

所以,汉王刘邦真的要打败楚霸王项羽,还是要从自身出发,增强自身的实力,你自己实力大了,那些墙头草自然而然就站在你的一边了。

外援和人心肯定要拉拢,可是外援和人心的基础是你足够强大。

发展才是硬道理。邓爷爷千古伟人!

4

时正值刘邦在彭城被项羽打的大漰溃,退到荣阳才立足阵角,汉王大骂魏豹无能导致了大败,魏豹愧疚离去,汉王座卧难安,问计于群臣?老儒生郦食其献计日!大王贵为汉王必座拥天下,今何以大败乃不封六国诸侯王族才又此败,若分封六国贵族必兴旺发达,汉王大喜,乃召令使者去六国册立诸侯,,,正巧赶上张良由外归宫,汉王言明此事,张良大怒,岀此计者当诛,惜周武王伐纣,天下大势以定,商纣无道天下归心,今大王新败正须归附人心,同仇敌忾一心一意,岂可分封自削天下反楚势力,相同于自断臂山自失于人那,汉王顿悟,,,,老匹夫险害了本王大业。郦食其也汗留夹背羞愧难当。










5

在史书上记载,在楚汉相争之时,当时的刘邦屡战屡败,形势不利。这时他的谋士郦食其为他献上一计。请他立六国的后人为王,给西楚多树敌人。刘邦当时听从了这个建议,并在张良来到后,得意的对张良炫耀。

谁知道张良当时就指出,如果按照这个计策行事,大事去矣。借着张良为刘邦分析了一番,刘邦听后,不顾自己正在吃饭,马上把嘴里的饭吐出来,让人把刻的王印销毁,终止了这个计划。

郦食其为刘邦策划的是,封六国之后为王,让他们去跟项羽为敌。这个计策从表面看,似乎是一个好计策。但是,从实际上来说,这个计策根本在当时的情况行不通。

张良说了一大堆理由,其实是古人思辨的常法。这么一大堆话说到底,也就一个意思,实行这个计划得不偿失。

这是因为,在周朝的时候,周王分封列国是因地制宜的。一个是当时天下已经大势已定,分封列国是为了将来的长治久安。一个是分封的大多是周朝没有控制的地方,通过分封,消化这些地方,使得周朝的势力更加强大。

而郦食其请求刘邦分封六国后人的时候,正是和楚汉战争胜负未分之时。刘邦分封六国后人,封的是自己的地,分的是自己的人。这些分封的势力,和刘邦都是王,何必去听从刘邦的指挥。这样一来,等于刘邦分散自己的势力,去成就他人。

在军事上还给项羽造成各个击破的机会。将所有的实力集中在自己的手上,还尚且不是项羽的对手。如果再分散开来,那就灭亡在即。从这方面来看,这个计划确实是个自取灭亡的机会。

即便是在当时,就有现成的例子放在眼前。陈胜吴广起义,陈胜自立为王。他派出去的军队,其中的一部分将领在六国后人的蛊惑下,立六国的后人为王。陈胜虽然不同意,可也没有办法阻止。于是,在当时的中国,除了陈胜的楚国,基本上其他几国都复兴了。

可是这六国互不统属,面对秦军的进攻,互不相救。最终,各地的起义军被秦军各个击破。尤其是当秦军攻打陈胜的时候,表现得更加明显。不要说没有其他王国的军队前来救援,连原来属于陈胜的将领都没有来救援,陈胜最后落得个身首异处的下场。这就是郦食其给刘邦出的计策,在现实中的血淋淋的例子。

即便是过了几百年后,后赵的君主石勒在听别人讲历史的时候,听到这一段的时候,也惊讶的说,“如果按照郦食其的计策去施行,刘邦的大事去也,可是他是怎么取得天下的呢?”后来听到张良阻止的时候,他才点头不语。

我们可以看到,连一个没有文化的石勒都能够看出这个计策的谬误,刘邦怎么会看不出来?这只是当时刘邦的形势过于危急,病急乱投医造成的。因此,只是被张良一点拨,刘邦就马上醒悟了过来。连饭都没有吃完,把嘴里的饭吐出来,就一边骂着,一边赶快让人销毁刻的王印,终止了这个计划。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6

郦食其是刘邦麾下的一位重要谋士,也是当时刘邦麾下外交战线上最厉害的人物。在刘邦率先攻入关中和后来的楚汉之争中都有重要的贡献。他在韩信攻齐之时,凭借三寸不烂之舌就说服齐王田广投降,但是因为韩信不愿功劳被郦食其占据,偷袭齐国,导致郦食其被愤怒的齐王田广烹杀。

“分封六国”,看似正确的“亡国之策”

郦食其在彭城之战后向刘邦献上的“分封六国”的计策被张良称为是“亡国之策”。当时楚汉相争正处于关键的相持时期,虽然韩信已经开辟了北方第二战场,正对项羽的西楚政权进行“大迂回”包围战略。但是项羽主力对刘邦的压制也非常明显,刘邦的压力非常大,随时都有兵败身死之忧。

因此刘邦采取了尽可能拉拢盟友扩大实力的策略,希望通过联合大多数人共同对抗强悍的西楚霸王项羽。而郦食其就是这一战略的重要策划者和实施者,他也通过自己的才能为刘邦争取了不少战略盟友。

但是项羽的强悍还是给了刘邦极大的压力,他在荥阳和成皋一线多次被项羽击败,好几次都是狼狈逃窜。因此郦食其为了缓解压力,尽可能获得助力,就提出了“分封六国”的策略,即让刘邦分封六国旧贵族,让他们复国,随后获得这些六国旧贵族的帮助,进而击败项羽称霸天下。

这就是郦食其为刘邦献上的“亡国之计”,当时刘邦非常赞同,认为这样就能获得六国旧贵族势力的支持,从而击败强大的项羽。因此他马上命人去刻六国王印,准备分封六国的旧贵族复国。所幸刘邦的另一位大谋士张良此时正好来找刘邦,刘邦将郦食其的计策告诉了张良,张良立刻指出这条计策根本行不通,而且是会让刘邦覆没的“亡国之计”。

张良的反驳

史书中记载这段事迹的时候,将张良认为这条计策行不通的八条理由都详细的记载了上去:

曰:“昔者汤伐桀而封其後於杞者,度能制桀之死命也。今陛下能制项籍之死命乎?”曰:“未能也。”“其不可一也。武王伐纣封其後於宋者,度能得纣之头也。今陛下能得项籍之头乎?”曰:“未能也。”“其不可二也。武王入殷,表商容之闾,释箕子之拘,封比干之墓。今陛下能封圣人之墓,表贤者之闾,式智者之门乎?”曰:“未能也。”“其不可三也。发钜桥之粟,散鹿台之钱,以赐贫穷。今陛下能散府库以赐贫穷乎?”曰:“未能也。”“其不可四矣。殷事已毕,偃革为轩,倒置干戈,覆以虎皮,以示天下不复用兵。今陛下能偃武行文,不复用兵乎?”曰:“未能也。”“其不可五矣。休马华山之阳,示以无所为。今陛下能休马无所乎?”曰:“未能也。”“其不可六矣。放牛桃林之阴,以示不复输积。今陛下能放牛不复输积乎?”曰:“未能也。”“其不可七矣。且天下游士离其亲戚,弃坟墓,去故旧,从陛下游者,徒欲日夜望咫尺之地。今复六国,立韩、魏、燕、赵、齐、楚之後,天下游士各归事其主,从其亲戚,反其故旧坟墓,陛下与谁取天下乎?其不可八矣。且夫楚唯无彊,六国立者复桡而从之,陛下焉得而臣之?诚用客之谋,陛下事去矣。

这段话很长,但是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个观点:

  1. 刘邦不具备分封的硬实力。虽然当时刘邦的实力很强,但是还不能算最强。至少面对项羽他就没有必胜的把握。所以刘邦不具备商汤和周武王战胜夏桀和商纣之后分封的硬实力。

  2. 天下大势未定,民心尚未归附。当时的局势还是楚汉两强相持鏖战,谁胜胜负都在两可之间。天下民心并非就一定归汉,刘邦还不具备这样的人望,因此一旦分封,天下群雄就未必会一定归附刘邦。须知道项羽分封时的实力和威望远强于当时的刘邦,他尚且未能稳住天下局势,他分封的诸侯许多也都对项羽反戈一击,又凭什么认定六国旧贵族就一定为为了这次分封就誓死效忠刘邦呢?

  3. 分封之策就迅速削弱刘邦的基本盘。刘邦的起家靠的是随同他从沛县起兵以来积攒的布衣阶层的英雄,即后世所谓的“布衣卿相”。他的支持者中有许多并非六国旧贵族,如果贸然分封,必然让这些抛家舍业来争取富贵的草莽英雄们寒心。最终导致他们人心离散,刘邦集团的中坚力量就将瞬间瓦解,彻底失去和项羽对抗的实力。

综上,郦食其的分封之策貌似能够迅速获取当时颇具实力的六国旧贵族支持,从而壮大自身力量来对抗项羽。但是从当时局势和刘邦本身的条件来看,他根本没有这个能力来实行这条计策,而且实施下去对刘邦的损害反而更大。因此张良的一番劝说之后,刘邦当即大骂“竖儒,几败而公事!”随后命人销毁所刻的六国王印。

延伸:韩、彭封王,时势不同,策略不同

在这次分封事件之后一年,韩信成功破齐,随后韩信欲自立为齐王,派人向刘邦要求封自己为“假齐王”。刘邦一听,破口大骂,张良和陈平赶紧踩住刘邦的脚劝住刘邦,然后说如今的形势,刘邦也不能阻止韩信自立为王,不如顺水推舟封韩信为齐王。

一年前还反对分封的张良为何如今又转变为支持分封之策呢?归根结底是因为时势的变化,一年之后韩信已经攻占齐国,基本完成了对项羽的大迂回包抄战略。项羽已经呈现颓势,而韩信等人开辟第二战场已经成为决定天下归属的重要的第三极势力。如果坚持不分封韩信,极可能导致韩信及其麾下众将的离心,因此不得不同意分封韩信为王。

无独有偶,在后来对项羽的决战之时,韩信又开始拖延战机,而一直在后方袭扰项羽的彭越也不听调遣。无奈的刘邦在被项羽又一次痛击之后,找到张良寻求对策,而张良直接了当的说,韩信和彭越是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利益,同时劝说刘邦将韩信封为楚王,让韩信回到家乡称王,满足他衣锦还乡的愿望,再将早就想封王的彭越封为梁王。果然,在刘邦依计行事之后,韩信和彭越的大军立刻赶到垓下合围项羽,最终取得了战略决战的胜利。

由此可知,当时的天下局势,只有手握重兵的韩信、彭越、英布等人才是值得刘邦分封拉拢的实力派。而虽有较大影响但是并不能提供多少即战力的六国旧贵族只能是因势利导,在合适的时机下进行拉拢。所以在彭城之战后郦食其献上的“分封之策”的确是不合时宜的错误战略,也是他一生为数不多的败笔。

7

公元前204年,当项羽在荥阳把刘邦团团围住的时候,束手无策的刘邦问谋士郦食其该怎么办?郦食其说,现在最好的办法,就是赶紧刻印玺,派人出去寻找六国的后人,对他们进行分封。这样一来,他们感激大王你,就会组织军队前来救援你了。

刘邦觉得这是一个不错的主意,立刻派人去执行。

这时候张良回来了,听说了这事后大惊,生气地说,这简直就是“亡国之计”,他用了多达八条理由来反驳。吓得刘邦赶紧让那些刻印玺的人停手,并大骂郦食其迂腐误事!

可是,仅仅过了一年,在公元前203年的时候,张良却主动给刘邦说,让他对韩信、彭越、英布三人进行分封,并且给他们的封地划出界限,促进他们帮助刘邦围攻项羽。

(郦食其画像)

张良这种出尔反尔的做法,该怎么理解呢?

关于这件事,我觉得有以下两种可能。

第一种可能:时势不同。

刘邦被围攻在荥阳的时候,是他最困难的时候。虽然那时候,他已经通过暗度陈仓,获得三秦之地。并且接连降服了常山王张耳、韩王昌、河南王申阳、魏王豹和殷王卬五个诸侯,获得50多万人马,又趁项羽征讨齐国的时机,攻入了项羽的都城彭城。但是等项羽回来救援的时候,他却被打得狼狈逃窜,最后在荥阳被项羽围困。

那时候,本来已经投奔刘邦的那些诸侯,又反叛了,也不来救他。可以说,项羽把他拿下来,只在旦夕之间。刘邦这时候,全无号召力。就算他把印玺送到六国后人的手中,他们真的把军队组织起来了,一来刘邦没号召力,二来大家都害怕项羽,因此肯定不会来救他。

而到了公元前203年,韩信已经攻下齐地,彭越、英布也已经反叛项羽。那时候,刘邦加上韩信、彭越、英布已经对项羽形成了包围之势。在名义上,韩信、彭越、英布是归刘邦管的。虽说分封诸侯肯定不是一件好事,但是,为了调动这几个人的积极性,做出对他们进行分封,并划定边界的权宜之计,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决策。

由此可见,张良执行自己曾经反对过的决策,是张良头脑清醒,处理事情灵活机动的表现。

(张良画像)

第二种可能:打击同僚。

很可能郦食其的计谋并没有错。为什么说他的计谋并没有错呢?

因为当时刘邦虽然处在最困难的时候,但毕竟他已经在和项羽争夺天下了。在名气上,他是当时的天下二霸之一。名气决定着他的召唤力。再说了,他还派出韩信攻赵伐齐,打得有声有色。所以尽管落魄,也并非完全没有实力。

这时候,如果他召唤六国后人,让他们站起来和项羽斗。六国后人为了实现复国的目的,肯定会这么做的。

再说了,如果认为刻印玺去分封六国后人都是“亡国之计”,为什么分封韩信、彭越、英布就不是“亡国之计”呢?要知道,韩信、彭越、英布都是虎狼一样的人物,胃口很大。刘邦那时候即将统一全国,那样做,不是自找麻烦吗?

(刘邦剧照)

所以,张良的说法,并不是特别站得住脚。

那么,张良为什么还要那么说呢?很可能,张良那样说,只不过是反对郦食其。毕竟郦食其这个人,和他都同为刘邦的谋士。再加上郦食其一向自负,所以张良对他很不满。当他说出妙计后,张良故意说这个计策不对,以此来打击他。张良说出多达八条理由,就可看出,他对郦食其有多么介怀。不把郦食其打下去,张良寝食难安。

后来张良之所以又提出分封的建议,是因为那时候,郦食其已经被齐王“烹死”了,没人再和他争宠了。

这两种可能中,究竟哪一种是对的呢?只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参考资料:《史记》)

8

我的家乡有位郦先生,年龄已经有六十多岁,身高八尺,人们都称他是狂生,但是他自己说并非狂生。

这是来自陈留郡的郦食其(yì jī)托故人之子为见到刘邦而对刘邦所说的话,狂生就是郦食其,因为这句话,刘邦派人请了郦食其来见面,郦食其是战国晚期人,出生于范睢从齐国逃到秦国的那一年,也就是公元前268年,比刘邦大了12岁,比秦始皇大了9岁。

郦食其

郦食其经历了战国晚期整个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历程,还经历了秦朝统一天下后的15年,接着就到了天下反秦义军并起的年代,当时刘邦受楚怀王之命一路向西攻打关中,正好路过郦食其的家乡陈留郡,郦食其在听说了刘邦的性格和种种事迹后,觉得刘邦很对自己胃口,尤其是刘邦傲慢看不起人,又有远大谋略和志向的一面,让郦食其觉得志同道合,所以投靠了刘邦。

郦食其明显就是个儒生,以能言善辨为长,第一次见刘邦就给了刘邦一个下马威,问刘邦是助秦还是反秦,刘邦破口大骂,不过刘邦这人有一点非常好,只要你能说出道理来,他立马就改,郦食其生活的年代是从战国晚期到整个秦朝时期,他的思想大多还是战国那一套合纵连横、分封制的理论。

刘邦与郦食其

郦食其投靠刘邦之后,凭借一张三寸不烂之舌,立下了三大功劳:

1、协助刘邦轻松拿下自己的家乡陈留郡。

2、作为说客,说服武关的秦朝守将投靠刘邦。

3、作为说客,不费一兵一卒,说服齐王广投靠刘邦,七十多座城池归降,这可是巨大的功劳。

郦食其还曾经在彭城之战刘邦大败后,向刘邦献了一条计策,这条计策的大概意思是说:

刘邦与张良

劝刘邦分封六国后人,恢复六国名号与百姓,这样就能拉拢天下诸侯臣服于刘邦,最终项羽的楚国也会恭敬地臣服。

简单地说,郦食其就是劝刘邦用分封制来收买人心,只要分封下去,必然受封的诸侯就会臣服,为了说服刘邦,郦食其还以商汤伐夏桀、武王伐商纣大肆分封天下的例子来说明分封制的重要性,这与秦始皇手下的博士淳于越劝说秦始皇恢复分封制是一样的道理,因为儒生深受分封制影响,希望能以分封制来实现天下归一。

刘邦与郦食其

必须得说一下当时的天下形势,原本刘邦从汉中出关中,定三秦,出函谷,定中原,攻彭城,直到彭城之战前,刘邦一直是顺水顺风,雍王章邯、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河南王申阳、韩王郑昌、魏王魏豹、殷王司马印、常山王张耳全部归降刘邦,但得说明一点这些诸侯王归降刘邦,都是刘邦用武力打下来的。

之后刘邦就率领五大诸侯以及56万联军一路东进打进了项羽的都城彭城,自以为天下垂手可得的刘邦,大意了,在彭城得意忘形,然后就是项羽率领3万精骑一举打败了刘邦的56万联军,一直把刘邦的地盘挤压到荥阳一线,之前那些归降刘邦的诸侯王立即就背叛刘邦了,比如魏王魏豹、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等人。

在楚汉相争的战争中,那些势力不大的诸侯王,基本都是墙头草一样,刘邦与项羽谁强就归降谁,是由武力和实力决定的,跟分封制一点关系都没有,这些诸侯王原本就是项羽分封的18路诸侯王,当刘邦胜利时,他们就投靠刘邦,当刘邦失败时,他们就投靠项羽,毫无忠诚性可言。

郦食其被烹杀

所以郦食其献给刘邦的那个以分封制拉拢天下诸侯的建议根本就是不可行的,乱世之中拳头说了算,儒学只能治国,而不能平天下,平天下还是要靠武力强大,实力强大,另外,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建立了郡县制,已经实行了十几年了,郡县制被后来的历史证明是比分封制更合理的制度,重新恢复分封制时代已经不同了,是开历史倒车了,分封制也不适合当时的乱世情况。

所以张良一眼就看出了郦食其献给刘邦的是一条错误的计策,将会误导刘邦,立即劝刘邦停止这种错误的做法,当时刘邦正在与项羽争天下,很多实力不强的诸侯在楚汉战争中就这样就消失了,项羽之前分封的诸侯越来越少,这对于楚汉相争的胜利者来说是一种好事,如果再继续分封下去,那些受封的诸侯王只会为自己着想,从而让原本可以帮助刘邦的力量分散,这会延缓刘邦战胜项羽的时间。

虽然刘邦在楚汉战争中封了韩信、彭越、英布等人为王,但这是形势被迫,是为了建立打败项羽的统一战线而分封的,彭越、英布本来就是独立的诸侯,刘邦封不封关系都不大,封了还能拉拢对方,只有韩信是因为居功要挟而受封的,这也成为韩信将来被杀的原因。

韩信

张良劝阻刘邦后,讲清了道理,刘邦很快就听从了,没有采用郦食其的建议,最终才避免了一场危机,郦食其这条建议没被采纳,并不代表他不是人才,相反,郦食其就凭一张嘴说服齐王广同意投降,齐国七十多座城池不费一兵一卒就投降刘邦,这是天大的功劳,可惜当时的韩信嫉妒郦食其的功劳过大,不管郦食其的死活,悍然在齐国已经投降的前提下,又发动了攻打齐国的战争。

齐国措手不及,所以才被韩信攻下,而身在齐国的郦食其却被齐王广活活烹杀,可惜了郦食其,为刘邦立下如此大的功劳,还没有来得及领赏,就这样死在了自己人手下,被韩信害死。

9

在刘邦的开国谋士中,郦食其稳健不如萧何,战略眼光不如张良,机智不如陈平。但他纵酒使气,疏阔狂放,跟刘邦很对脾气,却是刘邦最喜欢的一个。

那么,他究竟曾为刘邦献了一条啥计,居然让张良认为是亡国之计呢?此计真的有那么不堪吗?




一、初遇刘邦,一见倾心。

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7年)二月,带着进攻昌邑失利的惆怅,刘邦一路西行路过高阳。在高阳休整队伍的时候,一位老者走进军营。

这老头姓郦,名食其,魏国高阳人,周朝陈留侯的后人,是个儒生、虽然祖上富贵过,但到郦食其这一代,别说封地早就没了,家道也破落不堪,博览群书的郦食其生不逢时,一直到六十岁,都没得志,勉强在当地谋了个里监门的小差事糊口。


虽说职低位下, 除了高谈阔论不会别的营生,可是老郦头人穷志不短,狂得在县里都出了名,再加上他嗜酒如命,人称其为“高阳酒徒”,衙门里的人根本不敢使唤他,成天像养老太爷那样养着。

别人不用郦食其,郦食其也看不上衙门里这点烂差事,他觉得自己这一肚子学问不能埋没,总想找一个可托付的明主干一番大事业。

等到刘邦到了高阳,根据别人的讲述,郦食其分析了一下刘邦,觉得这个人虽然比较傲慢,经常看不起别人,但是有雄图大略,能成事。于是郦食其前来刘邦营中。

刘邦听说郦食其前来,就坐在床 上,让两个侍女打洗脚水给他洗脚。郦食其见刘邦洗着脚接待他,就作了个揖问:“足下此来高阳,是要帮助秦国打诸侯呢,还是要帮着诸侯打秦国呢? ”


刘邦一听开口就骂:“竖儒!”竖儒,就跟现在骂“混蛋”一样,是当时典型的脏话。紧接着刘邦说:“天下苦秦久已,所以诸侯团结一致奋起反抗。你竟敢说我帮着秦国打诸侯,你这是在侮辱我!”

郦食其阴阳怪气地嘿嘿一笑:“您也知道您是来反秦的呀?推翻秦朝岂是说说而已?难道不应该娶合民众、召集义兵来一起干这事吗?有您这么倨傲无礼地接待长者的吗?是我侮辱您还是你侮唇我呀?您这不是把人才都往秦朝那推吗?这不是助秦,难道还是攻秦?”

刘邦挨了一顿批,立即改正错误,穿戴整齐,将郦食其请到上座。就这样,宾主双方在友好的气氯下,就当前国内形势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并取得了多项共识。 听郦食其这一番纵论天下,大谈战国七雄合纵连横之道,刘邦知道 自己是真遇上人才了,当即请郦食其吃饭。一边吃,刘邦一边问自己该怎么办。郦食其当即说:

“你目前不过是纠集了一帮乌合之众,收纳了一群残兵败将,手下不满万人。就凭着这些人就想打秦国,等于是把脑袋伸进老虎嘴里。您现在最要紧的是赶紧提升实力。而要达到这个目的,眼前的陈留就不能不取。陈留地处天下要冲,是四通五达之地,城中粮草充足。我跟陈留县令关系不错,如果您同意的话,我可以替您出使陈留,劝他投降。如果他不降,我做内应,您领兵从外攻,夺取陈留也就不难了。”


听了郦食其的话,刘邦高兴不已,马上依计而行,果然占领了陈留。陈留是刘 邦到目前为止自己打下来的最大的一座城。这对于刘邦来说意义格外重大,既鼓舞了士气,补充了给养,也提高了知名度。

郦食其帮助刘邦占领了陈留,他的弟弟郦商得到消息,也带着四五千人来投奔了。这一下, 刘邦的军力增加了不少。大喜之下,刘邦封郦食其为广野君,专门 负责外交工作;封郦商为将,统率陈留兵,跟自己一起去抢地盘。

二、荥阳献计,张良否决

当时楚军围攻刘邦于荥阳,又切断了刘邦的粮道和救援的兵马,刘邦渐渐抵挡不住了。这时候,郦食其对刘邦说:“你现在最好的办法,是学商汤伐桀和武王伐纣那样。你现在赶紧刻制玺印,前往各地寻找六国(指秦灭掉的那六个国家)的后人,封他们为王,让他们聚兵打项羽,这样你就解除围困了。”

刘邦觉得郦食其说得对,赶紧派人去刻制玺印。 这时候张良正好从外面回来,听到这个消息,赶紧劝阻刘邦,张良说:“汉王,你倒是可以去封六国。但是这六国封起来后,能把兵聚起来对抗强大的项羽吗?就算能够对抗项羽,他们将来会听你的吗?不听你的,你不白忙活了一场吗?”

刘邦一听,深以为然,因此下令终止了这计划。


问题就出在这里,好多人觉得郦食其出的是馊主意,张良说的是良策。谋士出计,各有各的理由,也不见得郦食其就是错的,只不过此一时彼一时罢了。也许他说的只是权宜之计,暂解荥阳之围,而后再图之。张良不过是考虑的长远罢了。

三、说齐被烹,为汉牺牲

汉王三年(公元前204年)冬,郦食其在刘邦的派遣下说服了齐王田广,田广准备降汉。

韩信听说郦食其没费吹灰之力,坐在车上跑了一趟,凭三寸不烂之舌便取得了齐国七十余座城池,心中很不服气,就乘夜幕的掩护,带兵偷偷地袭击了齐国。

齐王田广听说汉兵已到,认为是郦食其出卖了自己,便对郦食其说:“若你能阻止汉军进攻的话,我让你活着,若不然的话,我就烹杀了你!”郦食其说:“干大事业的人不拘小节,有大德的人也不怕别人责备,我不会替你再去游说韩信!”

于是齐王田广盛怒之下,将郦食其投进大锅里用水直接煮熟了,时年六十五岁。刘邦平定英布叛乱后,破例封其子郦疥为高梁侯。


综上所述,郦食其不仅富于谋略,而且敢作敢为,勇于冒险,以非凡的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见解,为刘邦成就大业做出了无可替代的贡献,并不是尽出馊主意的庸才。刘邦建国后在分封列侯功臣时,据说很是思念郦食其。

后人曾为郦食其写下这样一幅挽联:“是七尺男儿生能舍己,作千秋雄鬼死不还家

唐代诗人李白的《梁甫吟》其中就赞道:“君不见高阳酒徒起草中,长揖山东隆准公。入门不拜骋雄辩,两女辍洗来趋风。东下齐城七十二,指挥楚汉如旋蓬。

10

楚汉相争时,刘邦和项羽的军事主力一直在荥阳一线打得势均力敌,而燕赵魏齐等其他诸侯则在旁边看戏,既不帮助刘邦,也不理会项羽。所以刘邦只能与项羽单挑,但与项羽单挑,刘邦又显得力不从心。

在这种背景下,张良就建议刘邦开辟第二战场。总而言之,既然咱们现在无力占据六国故地,那就让彭越、英布、韩信去发展。如果这三个人能够崛起于六国故地,项羽的生存空间,就自然会被压缩的越来越小。

于是,刘邦派遣韩信东征,并让随何策反了英布;当然也派人与彭越取得了联系。其后不久,韩信果然不负众望一举平定赵国,而英布和彭越也在刘邦的支持下迅速发展起来,对项羽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威胁。

但此时,刘邦对张良的建议,却产生了某种怀疑。因为,彭越、英布、韩信发展得实在太快,尤其是韩信崛起的速度,实在超出了所有的人预料。如果这样发展下去,韩信随时有可能失控。而彭越、英布又都是自己拉起的队伍,他们一旦崛起,更有可能失控。

在这种背景下,郦食其就建议刘邦改变张良的战略。总而言之,与其培养韩信、英布、彭越那种如虎如狼的猛人,还不如把六国故地分封给六国后人。

郦食其给出的理由是:如果用张良的策略来打败项羽,就意味着将来需要面对在战争中崛起的韩信、彭越、英布,这就如同是前门驱虎,后门引狼,一样会给自己造成很大的威胁。

但是,如果把把六国故地分封给六国后人,他们发展起来后,同样可以压缩项羽在关东地区的生存空间。更主要的是,如果把六国故地都分封给六国后人,等打败项羽后,刘邦再进行削藩时,难度相对就简单多了,因为六国后人多是一些平庸之辈,他们缺乏与刘邦相抗衡的能力。

其实,张良替刘邦制订的策略,本身确实存在着一个巨大的缺点。那就是,按张良的建议,也许可以打败项羽。但是,结果就是韩信、彭越、英布那种可怕的对手会成长起来。所以,刘邦一直希望找一个更好的方法。而郦食其的建议,正中刘邦的下怀。

所以,在听完郦食其的建议后,刘邦自然觉得他的建议要比张良高出一筹。于是他马上就让郦食其去执行这件事。而当张良听说这件事之后,就马上跑过来面见刘邦,他告诉刘邦郦食其的计策实乃亡国之计,并要求刘邦马上中止了这件事。

当时,张良对郦食其的这条计策,给出了七大条不可以执行的理由,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虽然韩信、彭越、英布崛起后,会威胁到刘邦。但是,如果不是韩信、彭越、英布这种如狼似虎的猛人,谁又敢和项羽抗衡呢?

如果把六国故地全部分封给那些平庸的六国后人,他们当中又有谁真敢去去骚扰和打击项羽,去压缩项羽的生存空间?如果这些人,都不敢帮刘邦压缩项羽的生存空间,项羽的势力怎么会受到削弱呢?更可怕的还在于,这些人虽然是您刘邦分封的,但关键时刻很有可能会倒向项羽一边。

如果说,随便拉出一个六国后人,就敢和项羽在关东争夺地盘,甚至能够让项羽都叫苦不迭,那原先的魏王豹、赵王歇、陈余、田横等人完全就可以让项羽无法在关东立足,又何必让韩信、彭越、英布去干这种事呢?

更致命的是,如果以韩信所立下的盖世奇功,都没有资格裂土封王,还有曹参、周勃、郦商、灌婴、樊哙等人所立下汗马功劳,也没有资格分封土地。而那些六国后人,什么事也没有干过,却可以马上分封到一块地盘称王。那刘邦手下的这些兄弟,还会积极卖力工作吗?

听完张良的分析,刘邦马上醒悟了郦食基的建议中,有着更无可救药的缺点。简单来说,张良的策略虽然存在着巨大的缺点,但好歹还有着可以补救的机会。但郦食其这个建议,却有着无可救药的致命缺陷,如果采用,刘邦当时就会崩盘。所以最终,刘邦仍然采取张良的建议,继续扶持韩信、彭越、英布等人崛起。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