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公元263年8月,在司马昭的命令下,钟会、邓艾、诸葛绪等三路魏军合计18万人,大举伐蜀,9月魏军进入汉中,到10月时,钟会大军被姜维阻挡在剑阁,前进不得。

与此同时,魏军西路军将领邓艾偷渡八百里阴平小道,突然出现在成都外围的江油,蜀汉江油守将马邈见魏军突然出现,不战而降,接着邓艾大军又在绵竹击败了诸葛瞻率领的成都最后一支军队,兵临成都。



11月,刘禅在谯周的劝说下,举国投降,一边向邓艾投降,一边下诏书命令蜀汉全境向魏军投降。

当时蜀汉的情况是这样的:成都刘禅已降,北边还有姜维率领蜀汉的主力与钟会在对峙,同时汉中的汉城和乐城还在蜀军手中未失,南边安南将军霍弋镇守南中,随时准备带兵北上救援成都,东边巴东太守罗宪镇守江州,右将军阎宇率军向西救援成都



不久,蜀汉各地军民收到刘禅的投降诏书,相继向魏国投降,首先是大将军姜维率蜀汉主力向钟会军投降,由于霍弋和罗宪的职责所在,一个守南疆,一个守东境,需要守卫边境,防止动乱及外敌入侵,因此只能原地驻守,同时派出使者向魏国投降。

为何罗宪向魏国投降而不是吴国?



道理很简单,因为皇帝刘禅的命令,虽然说亡国之君,但君命如山,不得不扣从,况且罗宪是一个忠义之人。

当然,在蜀汉灭亡的过程中,也发生一些事,导致罗宪一是必须坚守城池,二是必须向魏国投降。

罗宪是荆州襄阳人,是最早随刘备、诸葛亮等人来到益州的那一批荆州人后裔,曾经做过太子舍人,也就是太子府的东宫护卫长,兼秘书及侍从职务,当时的太子是刘禅,罗宪显然与刘禅早已熟悉。



蜀汉后期,宦官黄皓开始插手朝政,就连大将军姜维也要避开黄皓的迫害,罗宪因为性格正直,不原意依附黄皓,被黄皓贬为巴东太守,成为右将军阎宇的副手,镇守永安。

263年,魏军伐蜀,成都投降后,消息传到永安,永安城中引起骚乱,有不少官员弃城而逃,罗宪为了维持治安和民心,斩杀了一名作乱者,才让永安城平静下来,罗宪在听说刘禅投降后,曾带领所统辖的军队到郡县的治所都亭待了三天。



在魏国攻打蜀汉之时,东吴也得到消息,以支援蜀汉的名义发兵,却实际上想吞并蜀汉的东部地盘,东吴建平太守盛曼与镇军将军陆抗、抚军将军步协、征西将军留平,率军围攻蜀汉巴东太守罗宪镇守的永安。

东吴此举是落井下石、趁火打劫的行为,身为永安守将的罗宪当然不会将永安拱手相让东吴,况且罗宪已经投降了魏国,当然要抵抗东吴的入侵,正是由于罗宪的顽强抵抗,才让东吴无法前进一步,守住了东部边境。



罗宪尽到了一个守将的职责,不管是蜀汉,还是对魏国,哪怕是后来的晋朝,也是尽职尽责的,先后两次打败东吴的进攻,捍卫了领土完整,还得到司马炎的召见,司马炎评价罗宪是:忠烈、果敢、刚毅。

以罗宪的为人和性格,东吴趁火打劫,罗宪就算是战死,也不会投降东吴。

最佳贡献者
2

罗宪算是蜀汉的后起之秀,也是蜀汉后期难得一遇的人才。可惜的是罗宪没有生活在刘备时代,也没有生活在诸葛亮时代。诸葛亮去世之时罗宪只有十六七岁,如果罗宪生活在诸葛亮时代,说不定罗宪会受到重用,说不定能够培养为独当一面的统帅。罗宪的父亲罗蒙是蜀汉的广汉太守,罗宪算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官二代。罗宪这个官二代绝对青出于蓝胜于蓝,罗宪年纪轻轻就声名远扬。罗宪最大的功劳在军事,但是罗宪出名靠的却是文采。罗宪十三岁的时候就能写文章,后来师从蜀汉儒学大师谯周,人称谯周的子贡。可见罗宪在学业上算是一个学霸。后来罗宪在蜀汉担任太子舍人和宣信校尉。在此期间罗宪的名声已经远播到了东吴。

罗宪为人正直、轻财好施,自然不会趋炎附势。蜀汉后期,宦官黄皓专政,许多人都依附黄皓。罗宪却不买黄皓的账,由此引得黄皓记恨。罗宪由于得罪了黄皓,被贬为巴东太守,也就是永安宫附近。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罗宪在巴东却得到了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罗宪受到了当时大将军阎宇器重,罗宪有了军事上的表现。没有想到的是,罗宪在军事上表现更加出色。曹魏伐蜀的时候,阎宇奉命回调,罗宪有了独当一面的机会。虽然阎宇留下罗宪镇守永安,但是只给罗宪留下2000多士兵。没有想到的是,蜀汉政权如此不堪一击,刘禅在谯周的建议下举国投降。刘禅投降曹魏之后,罗宪的位置就显得比较尴尬。罗宪做为镇守一方的将军,祖国却灭亡,摆在罗宪面前路只有三条。第一条是坚守永安,为蜀汉殉葬。第二条是投降曹魏。第三条是投降东吴。

成都陷落的消息传到永安之时,永安城内立即炸开了锅。城内老百姓发生了骚乱,许多官吏甚至弃城逃走。罗宪斩杀一人,才安定了城内局面。此时罗宪并没有因为城中混乱、国家灭亡而乱了阵脚。罗宪还在继续等待消息,直到邓艾和钟会都死于乱兵之后,罗宪才下定决心投降曹魏。

孙吴和蜀汉能够立足的重要基础是孙刘联盟,孙刘联盟看似牢不可破,其实也是暗藏玄机,孙吴不止一次破坏孙刘联盟。蜀汉和东吴本是唇齿相依的关系,唇亡则齿寒。蜀汉灭亡的时候,作为盟友的东吴没有派兵援助蜀汉,东吴也没有想到蜀汉会如此不堪一击。蜀汉灭亡之后,东吴明白了唇亡齿寒的道理,东吴知道蜀汉灭亡之后自己的西部门户将彻底暴露在曹魏面前。所以东吴决定在蜀汉混乱之际抢夺蜀汉的土地,以求将来同曹魏的对抗中占据有利地位,东吴派将军盛曼率领军队西进。罗宪知道盛曼名为救援蜀汉,实为抢夺蜀汉土地。罗宪把盛曼拒绝于永安之外,并且痛斥东吴将军。史书记载:“本朝倾覆,吴为脣齿,不恤我难,而邀其利,吾宁当为降虏乎!”罗宪坚守永安,阻挡吴国大军之后,投降了魏国。

钟会作乱被杀以后,蜀地陷入一片混乱,整个蜀地都不知道该何去何从。这时候东吴又一次看到了浑水摸鱼的机会。于是孙休派步协率领军队西征蜀地。西征蜀第必然要经过罗宪坚守的永安。罗宪在永安城整理甲兵,鼓励士气,修缮城墙,坚决抵抗步协的进攻。罗宪在永安城打败步协,打得步协丢盔弃甲,步协军队始终不能前进一步。步协战败令孙休恼羞成怒,孙休派出最后的王牌陆抗率领三万大军支援步协。罗宪面对东吴名将陆抗丝毫不落下风,陆抗和步协始终不能前进一步。罗宪在绝对劣势的情况下坚守永安城半年之久。虽然此时城中出现了瘟疫城中军民死亡大半,而且援兵无望,罗宪依然坚守孤城,陆抗也始终不能攻克永安。陆抗眼看攻克永安无望,后院又着火,于是撤军回到东吴。从蜀汉灭亡,到陆抗撤军前后长达两年时间,罗宪凭借自己的能力挡住东吴军队的轮番攻击。东吴不仅没有占到任何便宜,反而在战后失去了武陵地区。

由于罗宪死守永安城,司马昭保住了自己伐蜀的成果。否则蜀汉灭亡之后,蜀地归魏还是归吴还真不好说。如果不是罗宪在永安挡住了吴军,说不定蜀地还会再一次遭受兵灾。如此罗宪如果用来对抗曹魏政权,或者让罗宪坚守汉中或者绵竹,蜀汉说不定还能续命。可惜的是蜀汉刘禅不会使用如此良将。其实蜀汉灭亡之后,罗宪降吴还是降魏都差不多,反正都是投降,为什么罗宪宁愿降魏而不是降吴呢?

其实罗宪已经告诉了我们一部分答案。史书记载:“本朝倾覆,吴为脣齿,不恤我难,而邀其利,吾宁当为降虏乎!”从这句话可以看出,罗宪认为孙刘本是盟友,理应互相帮助。蜀汉灭亡之际,东吴没有帮助蜀汉渡过危难之际,反而想趁蜀汉灭亡之际趁火打劫,获得利益。罗宪对东吴的这种行为非常不齿,认为东吴的行为完全是背信弃义。面对真实的敌人和虚伪的盟友,罗宪宁愿选择投降“真小人”也不愿意投降“伪君子”。其实我们现在也有这种想法,我们也往往恨伪君子超过真小人。真小人坏在表面更容易预防,伪君子坏在背后难以预防。

如果罗宪投降东吴,蜀地的东大门将会对东吴开放,将会有大批东吴军队进入蜀地。届时进入蜀地的吴军和魏军势必会展开激烈的争夺,到时候蜀地将会成为战场。蜀地经历亡国之战,已经受到过战争的摧残。其实由于刘禅举国投降,蜀地大部分地区并没有遭受太大摧残。但是如果吴国和魏国争夺蜀地,两国势必会每城必争,势必会进行长期战争。到时候蜀地会遭受远比亡国更大的摧残。蜀地的老百姓将会受到更大的伤害。罗宪历来有美名,也是一个爱民的将军。一个爱民的将军,自然不忍心看到蜀地人民再一次遭受兵祸。

罗宪降魏而宁死不降吴其实走的是刘禅和谯周的老路。邓艾军队围城的时候,刘禅接受谯周的建议,决定举国投降曹魏。刘禅举国投降了曹魏,自然意味着蜀汉的臣民也一起投降了曹魏,蜀汉臣民奉曹魏为正统。刘禅投降曹魏以后,不光罗宪所在永安投降了曹魏,其他蜀汉的城市也都投降了曹魏,几乎没有出现投降东吴的情况。就算东吴不攻打永安,罗宪最后也会投降曹魏,只不过东吴来攻打永安,给了罗宪对一种选择。罗宪对多出来的选择并没有好感,他反而反感多出来的这种选择。罗宪投降曹魏完全在情理之中。

蜀汉灭亡之后,罗宪所在的永安城确实可以降吴也可以降魏。罗宪在选择的时候,也必然要掂量一下两个政权的实力。魏蜀吴三国的实力,曹魏最强,就算蜀汉和东吴加在一起也不是曹魏的对手。蜀汉已经灭亡,曹魏的实力进一步增强,东吴的实力则相对削弱。此时的东吴更加难以和曹魏抗衡。罗宪如果投降曹魏等于投靠一个强大的靠山。如果投降东吴等于投靠一个弱者。这个弱者东吴如果再被强者吞并,届时罗宪将再无退路。罗宪如果投降东吴等于得罪了曹魏,将来要是东吴在灭亡,罗宪说不定会遭到清算。

从事后诸葛亮的角度看,罗宪选择投靠曹魏确实做出了正确的选择。永安保卫战结束以后,罗宪被封为陵江将军、领武陵太守。司马炎篡位之后,改封罗宪为西鄂县侯,其子罗袭也被封为给事中。公元270年,罗宪病逝于任上,谥号为“烈侯”。罗宪的儿子和侄子在罗宪去世之后也都身居高位。

3

我是人者仁义也,用正史说三国。

罗宪不投降吴国,说到底是罗宪,甚至也是包含当时蜀汉所有人在内的群体对于东吴政权的内心的不信任和十分恼恨,蜀汉人对于东吴的反感使得东吴政权在蜀汉人心中的政治号召力并不强,所以蜀汉将领很少有人会投降东吴。

这种蜀汉人对于东吴政权的反感要追溯到当时的关羽北伐时期,孙权背盟攻打荆州,导致关羽进退失据,最终关羽被东吴所杀。要知道当时的蜀汉和东吴是盟友,蜀汉对于东吴的偷袭是不知情的,而且在此之前都孙权和刘备就荆州的问题做了最后的和议,刘备割让长沙郡,桂阳郡给孙权,孙权则同意最初的南郡长江以北的土地归刘备所有,双方划界完成后,再度接为盟友,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湘水划界”。刘备集团此后一直在西面围绕汉中作战,而孙权则是继续攻打合肥,但是在汉中被刘备攻克之后,关羽进行了声势浩大的北伐襄樊地区,关羽在进攻之时形势一片大好,但是孙权折道返回,同时向曹操称臣,暗中派吕蒙袭击荆州的江陵,公安。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白衣渡江”。而此时刘备集团并没有准备,因为孙权叛盟的突然,这导致关羽被迫撤退,最后士兵崩溃,关羽被杀。孙权的叛盟导致荆州丢失,刘备此后发动夷陵之战意图夺回荆州,但是功亏一篑。

其实在夷陵之战中,蜀汉人的选择就已经看的出来,当时的蜀汉将领黄权被东吴阻隔了回益州的路,他选择了向曹魏投降而不是投降孙吴。

就以罗宪为例子,蜀汉灭亡的时候,东吴派盛宪前来救援巴蜀,但是东吴军队到达的时候,刘禅已经投降了,于是东吴就想着趁机占领长江上游的巴东郡,但是罗宪对于东吴这种乘火打劫的行为十分愤怒,他就说出了自己的心声:

本朝倾覆,吴为唇齿,不恤我难,而邀其利,吾宁当为降虏乎!

蜀汉要灭亡了,吴国本来和我们蜀汉是唇亡齿寒的关系,现在我们国家快要灭亡了,吴国不体恤我们的苦难,还来乘火打劫夺取国家疆土,我怎么可能当一个降人。

很快刘禅下令投降的诏书也来了,于是罗宪就投降了曹魏。罗宪修缮城池,准备铠甲。很快东吴皇帝孙休派将领步协前来征讨巴东,结果被罗宪大破。孙休恼恨,于是派陆抗和步协再次西征巴东,罗宪在永安城固守等待西晋的援兵,当时守了六个多月,但是援兵始终没有来,在这六个月里,永安城内大部分人都因为战争产生的瘟疫而去世,形势十分危及,当时就有人劝罗宪弃城南出牂柯郡,或向北奔上庸郡,我们在这里也能看到即使是弃城,罗宪等人也只是选择退到此时西晋的益州腹地,也不是向东吴投降,可想而知蜀汉人对于东吴的态度。但是最终荆州刺史胡烈出兵,东吴被迫撤军。

其实这个选择不单单表现在罗宪的身上,当时的驻守南中的霍弋,也是选择了向曹魏投降,而不是选择东吴,要知道南中和东吴的交州接壤。霍弋也是有选择向东吴投降的,可见当时的蜀汉人宁为曹魏所征服,也不屈服于东吴,这种蜀汉对于东吴来源孙权背盟袭击荆州,这也是当年孙权偷袭荆州的政治代价。

4

在三国之中,蜀吴联盟共抗曹魏是唯一正确的选择。但是,由于蜀吴两国和曹魏的实力相差太大,最终,天下被曹魏的后身晋朝所统一。其中,蜀汉灭亡得最早。公元263年,司马昭发动灭蜀之战。虽然曹魏东线的主力钟会所部被姜维阻止在剑阁,可是邓艾却抓住西线空虚的机会,偷渡阴平,袭取江油。在绵竹击溃诸葛瞻率领的蜀军后,邓艾兵逼成都,接受了刘禅的投降,蜀汉灭亡。


在蜀汉灭亡后,发生了一场动乱,这是钟会和邓艾相互争功引起的。再加上姜维诈降,蛊惑钟会造反,更是对局势火上浇油。在动乱平息时,已经过去了很长的时间了。可是,在这段时间里,以及此后,在原来蜀汉的东部边陲,却爆发了一场战争。这场战争的主角分别是原来蜀汉的永安将领罗宪,和东吴的名将陆抗。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这是因为蜀汉灭亡后,东吴感到了孤立的威胁。蜀汉位于长江上游,如果曹魏利用地势,分兵攻打东吴,对东吴将是十分不利的。这等于长江天险被曹魏轻易化解了。在后来晋朝灭亡东吴的战争中,晋朝的主力就是从蜀中顺流而下,水陆并进灭亡了东吴的。因此,为了改善自己的战略态势,同时也想趁蜀汉灭亡扩张自己的势力,于是东吴发起了向位居长江上游蜀汉的进攻。


但是,让东吴没有想到的是,他们在永安遇到了罗宪。罗宪是蜀汉派驻在永安的将领,时任巴东太守。他在蜀汉灭亡后,依然镇守永安。在面对东吴的军队,他坚决抵抗,毫不屈服。东吴的名将陆抗亲自率领军队攻打永安,可是在罗宪的防守下一筹莫展。最终,在长达两年的攻防战之后,东吴只得撤兵。罗宪也因为这一战而成名,被后人认为是蜀汉后期的杰出将领。那么,当时蜀汉已经灭亡,在面对东吴的优势兵力围攻下,罗宪为何要抵抗东吴,宁死不降呢?

首先,这就要从蜀汉和东吴之间的仇怨说起了。要说蜀汉的仇恨,对曹魏是国仇,可是对东吴则是国仇加家恨。在仇恨的程度上,蜀汉对东吴的仇恨要更深一层。对于曹魏,蜀汉主要是以继承汉统为由,对篡汉的曹魏有着根本的矛盾。所谓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蜀汉不灭亡曹魏,就不能显示自己的汉室正统。


而曹魏也视蜀汉为贼,这是因为曹魏自认为是通过禅让继承了汉统。因此,蜀汉号称继承汉统,就是对曹魏的否定。所以,曹魏只有消灭蜀汉,才能保持自己的正统地位。因此,蜀汉和曹魏为了法统之争,形成了你死我活的关系。双方之间的私怨并不多,更多的是国仇。

可是,蜀汉和东吴之间就复杂了。从蜀汉君臣的认识来说,东吴就根本不是一个有资格的国家。东吴的身上根本就没有一丝一毫汉室的血统,纯粹是一个地方的割据势力。从蜀汉君臣的眼光看,东吴就是一个暴发户,不值得去跟它打交道。在孙权称帝的时候,蜀汉就有大臣不同意承认东吴,是在诸葛亮的劝说下才统一了意见。可是,蜀汉和东吴的建交主要是出于战略方面的考虑,是出于共同抗魏的需要,并不是心服口服的。


而且,东吴在建国的过程中,除了和刘备集团一起打了赤壁之战,留给蜀汉更多的是背信弃义的伤痛。就是因为东吴袭取荆州,使得关羽北伐襄樊的大好形势毁于一旦。也正是东吴的背信弃义,使得关羽被杀,荆州丢失。更是因为夷陵之战,使得蜀军损失惨重,多年积累的实力毁于一旦。这些国仇都让蜀汉君臣刻骨铭心,使得他们根本不信任东吴。在永安,蜀汉一直驻扎重兵,就是防止东吴再次背信弃义的偷袭。

而家恨则是更是让蜀汉君臣难以忘怀。在东吴的背信弃义下,关羽死于非命,荆州全部丢失,那些荆州的人员有家难回。在夷陵之战中,张飞又被逃往东吴的叛徒刺杀,大批人员战死,刘备也在兵败后病死在白帝城。可以说,蜀汉君臣与东吴大都有着家仇。从这一方面来说,蜀汉君臣对东吴的仇恨更深,罗宪身为荆州人士的后裔,更是如此。在这种情况下,罗宪怎么会投降他恨之入骨的东吴呢?


其次,从法理上来说,罗宪也不会投降东吴。这是因为罗宪是蜀汉的臣子,他是忠于蜀汉政权的。当刘禅下令向曹魏投降的那一刻起,罗宪就已经算是从属于曹魏的臣子了。这个时候,无论是任何人,只要是忠于蜀汉政权的臣子,都要无条件的听从刘禅的旨意,否则就是乱臣贼子。

所以不要说罗宪,就是当时手握重兵的姜维,也只能乖乖的到钟会那里去投降。当时,蜀军中不想投降的人很多,有的将士气愤得拔刀砍石,痛哭流涕。可这样也改变不了蜀汉灭亡的事实。那么,罗宪遵照刘禅的旨意投降后,就算是曹魏的臣子。为曹魏守卫疆土,就成为了罗宪的职责。守卫永安,为曹魏效忠,也就是向过去的蜀汉政权效忠。从这一方面来说,罗宪也不会向东吴投降。


第三,东吴的所作所为彻底激怒了罗宪。东吴这次前来攻打永安,完全是抱着趁火打劫的态度来的。在蜀汉危亡之际,没有看到东吴有什么实质性的大的举动来援助蜀汉。可是,当蜀汉灭亡之后,东吴的军队却出动攻打蜀汉。这如同在已死的蜀汉身上割肉一般,引起了罗宪的极大愤慨。

我们知道,罗宪本身对东吴就有着国仇家恨,这样一来,更是让罗宪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再加上永安本身就是针对东吴可能发动偷袭的要塞,这里的将士在潜意识里,早就将东吴当成了敌人。在东吴来攻打的时候,罗宪不用动员,大家都会同仇敌忾,和东吴奋战到底。


结语:

罗宪在蜀汉灭亡之后,不投降东吴,而是为了曹魏守住永安,阻止东吴的入侵。这是因为在法理上,罗宪在蜀汉投降后,已经随同刘禅成为了曹魏的臣子。为了自己的朝廷守卫疆土是罗宪应尽的职责。

而罗宪本身对于东吴又有着国仇家恨,东吴在历史上,多次背信弃义的坑害蜀汉。这已经让罗宪和蜀汉君臣深受其害,罗宪驻扎永安的主要目的也是防备东吴。对于东吴这样的国家,罗宪深恶痛绝,怎么能去投降它呢?


再加上东吴出兵蜀汉,并不是为了援助蜀汉,而是来趁火打劫。在蜀汉危亡的时候,东吴袖手旁观,无动于衷。等到蜀汉灭亡,东吴想要来分一杯羹,这更是激怒了罗宪。如果放东吴军队入川,那么东吴和曹魏将在西川内地燃起战火,西川的百姓也会因此遭受涂炭。这也是罗宪所不能允许的。因此,罗宪选择了不投降东吴,保卫永安的道路。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5

罗宪是蜀汉最后的大将,在蜀国灭亡后仍然坚守永安白帝城(今重庆奉节)。面对吴国的劝降,他置之不理,最后选择了投降魏国。魏国灭亡后,罗宪侍奉司马氏的晋朝,并官至冠军将军,得以善终。

公元263年,魏国以“蜀汉连年征战,师老兵疲,我今伐之,易如反掌”为由,派遣钟会、邓艾、诸葛绪等人分兵灭蜀。

钟会攻破汉中郡,并在剑阁牵制住了姜维主力,而邓艾则抄袭阴平小路绕过剑阁地区,最终推进到蜀国腹地绵竹,吓破了胆的蜀后主刘禅不顾姜维还在前线抵抗,率领文武百官举国投降。

此时,罗宪还远在成都千里之外的白帝城。他知道蜀汉已经投降,但依然在坚守城池。可是蜀国昔日的盟友东吴听说魏国军队攻蜀,便以救援为名来趁火打劫,想趁机从蜀国捞取几座城池。

罗宪不愿意投降吴国,而是投降了魏国。他镇守的白帝城位于重庆奉节,相当于是过去蜀国和东吴的分界地带。

当时蜀国已经灭亡,而罗宪虽然投靠魏国,但魏国的援军没有前来支援。罗宪以孤军抵抗吴军,先是击溃了东吴步协的军队,然后又挡住了东吴名将陆抗(陆逊)的进攻。

前后六个多月,吴军依然未能攻破罗宪的城池,但城中已弹尽粮绝,士兵死伤过半,百姓纷纷逃亡。

最后,由于魏国与东吴在其他的地方爆发战争,吴军未能突破白帝城、攻入巴蜀地区便退去了,所以罗宪成功完成了镇守任务,被魏国方面封为陵江将军。

罗宪之所以不投靠吴国而要投靠魏国的原因,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是:蜀国和吴国原本是盟友,现在蜀国灭亡,而盟友吴国却来趁火打劫,这是不义之举。

但实际上,罗宪认真分析了当时的局势,他看到蜀国灭亡以后,只剩下吴国在江南一带苦苦支撑。原本吴国和蜀国就要抱团联合才能抵挡魏国的国力,现在蜀国灭亡了,而吴国也就不远了。

如果罗宪投降魏国,那么最多以亡国之臣的身份受辱一次,还能保全自己的家人。可是如果罗宪投降吴国,就要多次受辱,因为如果吴国也灭亡了,罗宪还要再投降一次。事实证明,他的眼光是独到的。就在蜀国灭亡17之后,东吴也被晋朝攻灭,东吴的皇帝也成了阶下之囚。

6

刘关张之死俱都和吴国有关,关羽死于吴国进攻,张飞于伐吴准备中为叛将所杀,叛将投吴。刘备伐吴失败心力交瘁死于白帝城。这次蜀国危殆,吴国又来趁火打劫,落井下石,这是旧恨未了,又添新仇。罗深厌之。因此上,两害相权取其轻,选择投魏。

7

蜀汉后期虽然人才凋零,其实也还是有一些名将的,除了姜维、廖化、王平、张翼、马忠、句扶、张嶷等人之外,还有两人值得一说,一个是镇守南中的霍弋,另外一个就是右大将军阎宇的副手,蜀汉最后一任永安都督罗宪。

罗宪少年成名师从谯周,为人仗义疏财,因为不愿依附黄皓被贬为巴东太守,却得到时任永安都督、右大将军阎宇的赏识,阎宇把罗宪调到身边出任自己的副手。263年司马昭三路伐蜀,阎宇率军回援成都,临行前把镇守永安的重任托付给了罗宪,罗宪也成为蜀汉实际上的最后一任永安都督。



蜀汉亡国之后,罗宪投降了曹魏,那么他为何不投降近在咫尺的东吴,反而投降来不及顾得上他的魏国呢?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

第一,263年11月邓艾兵临成都城下,刘禅献城投降,蜀汉亡国,既然皇帝都投降了,随后在剑阁和钟会主力大军对峙的大将军姜维也投降了,作为蜀汉牧守一方的臣子自然选择投降的是魏国。



第二,罗宪不齿东吴的做法:蜀汉亡国后,东吴马上派出盛曼打着救援的幌子一路西行,其实是想袭击罗宪,拿下这座易守难攻的重镇,罗宪对东吴趁火打劫的做法非常愤怒:“本朝倾覆,吴为脣齿,不恤我难,而邀其利,吾宁当为降虏乎!”

蜀汉大将似乎都有不愿投降东吴的传统,夷陵之战中屯兵江北的黄权被东吴大军隔断了和刘备的联系,黄权也是宁死不愿投降孙权,反而北上投降了曹丕。



第三,永安是蜀汉和东吴对峙的最前线,战略位置相当重要,虽然蜀汉刚刚投降,伐蜀的两位主将邓艾和钟会就起了内讧,接着又是钟会之乱导致钟会、姜维和邓艾三大名将被杀,所以一时之间大家都顾不上永安,但是等局势平稳下来魏国一定会重视永安,如果罗宪投降东吴,势必要和以前的袍泽作战,这也是罗宪不愿看到的。

有点可惜的是如果当初带兵回援成都的是罗宪而不是阎宇的话,刘禅有可能会派出罗宪而不是没有作战经验的诸葛瞻率兵迎战邓艾,罗宪擅长防守,绵竹之战的结局可能会不一样,蜀汉或许不会这么快亡国也难说。

8

魏国势大,除非是和魏国朝中大官有死仇,否则谁会选不归路啊。让你选单位么你也会选家正规,待遇好,盈利不错的大企业的啊

9

吴国没有魏国势大,而这次又趁火打劫,纯属小人。如果吴国这次没有趁火打劫,说不定蜀国和吴国再次联盟。

10

蜀国被灭,吴国趁火打劫,落井下石,令人不齿。且魏国势大,吴国也迟早步蜀国后尘,与其待吴国被灭再降一次,再多受一次屈辱,还不如直接投降魏国。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