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公元1368年,享国运不足百年的元朝就在轰轰烈烈的元末农民起义中被推翻。元顺帝从元大都仓皇北窜,回到了蒙古人的龙兴之地。继续保持了史称“北元”的政权。这在中国历史上时一次外来政权在中原失败后可以全身而退的一个奇迹。就在同一年,朱元璋在南京登基称帝,建国号大明。

然而元廷被迁之后并没有土崩瓦解,而是一度企图再次入主中原,不断发动对大明的反攻。朱元璋则打算趁此机会一举消灭蒙古残余势力,彻底解决北方边患。但无论时朱元璋时期的七伐蒙元,还是朱棣的五征漠北,都没有能够彻底摆平蒙古。在永乐皇帝驾崩后,大明和蒙元进入了相当长时期的对峙和拉锯阶段。虽然总得来说明朝前期一直处于攻势,但是到了明中后期也有土木堡之变这样大明皇帝被生擒的悲剧。明朝不得不大修长城,以抵御蒙古人的进攻。就这样北元蒙古和明朝两个政权隔着长城相互对峙的局面持续了二百多年。终明一朝,始终没有能够成功解决北方的边患。

▲明长城西至嘉峪关,东止山海关

那么为什么明朝200多年来都没有能够彻底摆平已经退守关外的蒙元残余势力呢?

首先,蒙古人入主中原的时间非常短,元朝只维持了不到百年的时间。作为元朝统治集团的蒙古人尚未完全接受汉族的农耕文明,实力尚存。北方没有可利用分化的力量。

虽然忽必烈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中国传统封建王朝的统治制度,但是对于维系中国封建王朝的核心思想儒家思想,却始终并不热衷。尽管元朝一度也恢复了科举制度,但是时间很短,而且只针对汉人。显然,蒙古人本身的汉化程度不深,并未完全摆脱游牧民族的习性。尽管元朝后期蒙古的军事力量已经衰败,但是一旦他们回归了草原,又快速恢复了游牧民族的剽悍勇武,和灵活多边的作战特点。尽管明朝大军一度深入漠北,但是始终无法彻底消灭蒙元的主力。而且明朝中后期,蒙古内部出现了分裂,这反而更加加大了明朝彻底消灭蒙古人势力的难度。

古代中国为了对付北方少数民族的入侵,除了打击以外,一般会采用分化瓦解的办法来对付。比如当年汉武帝为了打击匈奴,就努力和匈奴背后的国家,比如大月氏、车师之类的联合,以期两面夹击。唐朝的时候,为了对付突厥,就和吐蕃这些民族联合。或者与突厥联合对付吐蕃等等。

  这样一来,北方各民族之间,为了自己利益,都不会和汉朝、唐朝拼命打,也因此容易和汉朝、唐朝建立朝贡关系。但是明朝时候却不一样。那时候,中国北方经过蒙古所建立的元朝的大统一以后,北方基本上就只剩下蒙古一个民族了。

  因为只有一个民族,因此明朝就没有可以分化瓦解的力量。虽然说当时北方的蒙古也分成很多部,比如分成鞑靼、瓦剌等好几个部,但是这些部毕竟都是蒙古人,他们都有更切近的血缘关系。明朝想要分化瓦解,就不是太容易,所以,明朝对付起来很费劲。

▲明成祖北征

其次,到了明朝中后期,作为正统王朝的地位已经巩固。已经没有了对蒙元势力复辟的担忧,缺乏进取的动力。

而且此时的北元小朝廷已经日趋式微。蒙古已然分裂成了多股势力。在这样的情况下,明朝政权当然不会选用劳民伤财的军事手段去解决,而更加愿意通过采取政治分化,经济封锁等长时间的消耗战的手段来击垮蒙古人。而且明朝的政权主体是农耕文明的代表,对占领草原这样的不毛之地并没有多大的兴趣。更加在意的是解除北方边界的安全隐患。因此,消耗战和封锁战被放在了首选的位置。

▲北元分裂成瓦剌和鞑靼

事实上,如果不是明朝后期政治腐败导致的人祸。明朝对蒙古的战略总体上是没有问题的,完全有机会取得成功。可惜历史没有假设。明朝到最后也没有能够彻底耗跨蒙古人。倒是后来的清朝统治者,部分继承并且改良了明朝对蒙古人的策略,在明朝对蒙政策的基础上加上了和亲,宗教控制和地域控制等一系列的手段,最终驯服了蒙古的反抗势力。

最佳贡献者
2

导读:这其中既有明朝自身的原因,又有蒙古游牧民族自身的内在原因。明朝自身实力不足以及缺乏全局视野是根本原因;而蒙古祖上曾经阔过的时代,曾经摧古拉朽般的击败了无数对手并融合了许多文明;加上元朝成建制、保留实力的退出中原,所以虽然几经演变依然保持了强大的战斗力。甚至在清朝时期依然成为重要的战斗力,而明朝早就因为历史发展规律消亡在历史长河中了。下面我们做一下详细阐述:


明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相对普通的大一统王朝,由于是最有一个汉人王朝所以被无数明粉喜爱。而蒙古并不是一个典型的游牧政权:一般游牧政权的生命周期和中原王朝差不多,或者更短;而蒙古则突破这个规律延续了数百年。并且在经过短暂的蛰伏后迅速成为大明王朝的心腹大患,明朝被迫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构筑九边重镇防备蒙古。那么为何在推翻元朝建立起来的大明王朝,为何始终没有摆脱蒙古的袭扰和威胁呢?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明朝几乎在开国就步入鼎盛,在保守国防政策下国力没能进一步拓展来成功压制蒙古各部

一般王朝在艰难开创王朝后,都会在消灭对手统一全国过程中损耗巨大。在经过休养生息强大后才会击败游牧政权的威胁,汉、唐都是如此。而明朝是为数不多开局就几乎不如巅峰的王朝,也就是说在明太祖、明成祖父子时期国力达到巅峰,而明朝也是在击败蒙古后建立起来的大一统王朝。但是在成祖死后,明仁宗明宣宗逐渐改变了积极的扩张政策变的保守。满足小富即安的明朝在以文驭武的国策下,自废武功再也没有进一步拓展来压制蒙古各部的能力。而国土也在成祖时期步入巅峰后逐渐缩水,最终成为两京十三省的结局。


明朝缺乏全局视野,坐视瓦剌部壮大;在土木堡之役中明朝精锐尽失,大明、蒙古攻守易手了

汉朝和明朝对待北方游牧政权的遭遇正好相反:汉朝在经过和亲蛰伏和休养生息以后迅速出兵,不但进河西、收西域开疆拓土;而且击溃匈奴,勒石燕然。按照汉武帝的说法:要让匈奴知道,(汉朝和匈奴)攻守易形了;寇可往,我亦可往!多么豪迈和霸气,这是保守压抑后的释放。从此汉朝四百年始终保持对匈奴的压制,匈奴甚至被迫西迁。


而明朝则正好相反:本来明朝就是击溃蒙元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本来就应该保持对蒙古的天然优势。无论是明太祖朱元璋还是明成祖朱棣,都曾在危机意识下多次征伐蒙古。大明王朝国力也蒸蒸日上,进安南、下西洋、建立奴儿干都司。而被称为仁宣之治的仁宗、宣宗时代国防政策逐渐由进取变的保守,在以文驭武的政策下小富即安的明朝在宣宗英宗时开始了对于草原长达十年的不闻不问。让四分五裂的蒙古被瓦剌再次统一,从而酿成了土木堡之变的惨剧。大明精锐尽失,蒙古在大明压制将近百年后居然再次拿到了攻守态势的主动权。

蒙古崛起后灭族无数,在消灭潜在对手的同时也融合了众多文明;大草原没有新的挑战者,让蒙古度过了最艰苦的明朝北伐时期

蒙古作为草原游牧民族能够跳出普通游牧政权的生存周期是有原因的:1、蒙古崛起后三次西征灭国无数,从来没有一个古代帝国能够维持如此庞大的版图。疆域内民族、文明、信仰众多,蒙古在融合吸收了众多文明后壮大了自己。2、以往一个游牧政权的衰落必然被新崛起的民族取代,而本来有可能成为下一个挑战者的克烈部、高纬度林中百姓等被蒙古同化融合。在失去了挑战者后,蒙古政权虽然一度低迷但并未并取代。从此千百年来漠北草原上游牧政权“一鸡死一鸡鸣”的规律被打破,漠北草原成为蒙古高原。


成建制退出中原的北元依然保持了强大的战斗力,而始终没有成为儒家王朝的蒙古保持了赖以安身立命的弓马骑射的游牧民族特性

元朝末年吏治腐败,加上黄金家族内部为了争夺皇权勾心斗角。群雄并起,起义军此起彼伏。当时的西吴王朱元璋逐渐强大起来,最后扫平诸侯一统天下建立了大明王朝。可以说明朝在中原取代了元朝的统治,元顺帝见事不可为带着皇帝印信和成建制的军队退回蒙古祖地。元朝在中原不足百年的统治,始终没有形成类似清朝和北魏一样汉化的儒家王朝。所以蒙古虽然腐朽落后,但是依然保持了赖以安身立命的弓马骑射的游牧民族特性。没有和满清八旗一样不堪大用,加上成建制退出中原的军队,所以北元依然保持了强大的战斗力。虽然历经明朝的数次北伐,北元政权瓦解蒙古重新恢复汗号;但是蒙古并没有被明朝彻底征服,在土木堡之变后蒙古迎来了攻守易手的结局。



一家之言,欢迎评论

我是历史纵横帝,欢迎您的关注;如有瑕疵,劳烦斧正。

3

其实题主说的不太准确,明朝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不受北元及残余各部的威胁与袭扰的,只不过终明一朝都没有彻底消灭他们而已。

最典型的莫过于永乐时期,朱棣最为一个战争狂人一直想要彻底消灭北元残余势力,所以进行了五次大规模的本征。前两次,成功找到了北元残余势力的主力,狠狠的揍了他们一顿,结果后三次北征,对方学乖了,朱棣再也找不到与他们决战的机会,以至于都是带着大军溜达一圈,粮草吃完了,也就回来了。

其实这就是整个明朝与北方少数民族斗争的一个缩影,如果明朝廷集中兵力,对方肯定是打不过的(几个特殊时期除外),但是呢,明朝想要消灭他们也很难,因为对方有草原甚至沙漠这个大纵深,随时可以逃跑,反正他们过得就是游牧生活,但是明朝就不同了,每次北征都要花费巨大的代价。

所以,只要北方少数民族不成气候,明朝也不会没事非要彻底消灭他们,说实话也做不到。而等到明朝内部矛盾爆发,国力减弱之时,这些游牧民族就会趁机过来抢夺一把,反正打的赢就打,打不赢就跑了。

4

明朝在主观上是非常想解决掉蒙古这个大患的,毕竟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所以朱元璋和朱棣时期频频对蒙古用兵,且一度对蒙古造成巨大威胁。但明朝的制度决定了这样大规模的军事制度必然后继乏力。


明朝的军事制度为卫所制和军户制度。通俗来讲,就是朱元璋通过行政手段强行划分出一拨人,令他们世世代代为军,且住在卫所,如有绝后则将其近亲属抓来填补,这些人被称为军户。军户聚集之处为所,分百户所、千户所,所之上为卫。卫所军官负责管理本卫所的一切事宜,卫所军户战士为军,无战事则从事农业生产,实现粮食自给自足。军户粮食的另一来源为商人屯田,明初立开中法,明朝政府让商人将粮食运到边境地区的卫所,完成后官府发给商人盐引,从而使商人获得贩卖食盐的资格,久之,商人为了减少成本,索性直接雇人在边境地区屯田,待收获后将粮食交给卫所。如此,则明朝军队为朝廷省下了一大笔开支。


但军户制和卫所制在不久之后便开始瓦解。明初频繁的战争,使得军户身上的负担异常繁重,一些军户开始冒险逃离;由于卫所太多,朝廷无法精准控制,因此卫所军官开始将卫所土地私有化,将军户变为自己的私人奴仆,军户长期无法得到训练,战斗力大为下降,同时军户逃亡者也越来越多。

卫所制度的崩溃,使得明朝的国防力量大为减弱。更要命的是,弘治年间的叶淇变法对开中法动手,叶淇将商人获得盐引的条件从运粮食改为交现钱,在一段时间内,明朝的财政收入的确大大提高,但边境无人运量,导致军粮不足。因此,后来朝廷不得不每年拨给边境地区大量的经费,这大大加重了明朝的负担。到了明朝后期,不得不采取募兵的方式来对敌,卫所名存实亡。


卫所制的崩溃是一个过程,到明英宗时期,卫所军队已经严重退化,根本满足不了主动出击的需要,因此明朝在此后一直对蒙古只能采取守势。

当然,蒙古的作战方式也令明军头痛。自元朝灭亡,蒙古退回漠北后直接原地转变为游击队,不和明朝军队硬碰硬,抢完就走,流动性非常之强。朱棣五次北征蒙古,最后三次基本上连蒙古人的影子都没见着,自己却耗资巨大。大规模对蒙古作战的成本和收益严重不对等,而明朝军队也没有能力出击,所以,明朝只能紧紧关闭边境,来抵御蒙古的侵扰。

当然,明朝对于蒙古的守势是战略上的,总体上明朝并不具备大规模北征的条件,但在战术上,明朝出击的不少。不如弘治年间明朝多次出兵偷袭蒙古;另外,明朝军队经常对蒙古“捣巢”,趁着蒙古人不注意去烧掉他们的牧场,抢夺牛羊,使蒙古陷入物资匮乏的境地,从而延缓蒙古人侵略的进度。但这些战术上的主动出击对大局并无影响,且服务于固守战略,因此明朝一直没有能够解决蒙古边患。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5

明朝被一群拿粪叉子的农民军灭了,北元还依然存在。

6

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公元1351年,统治本来就已经风雨飘摇的元朝政府又做出了一个糊涂的决定,召集几十万人修理黄河水患,导致红巾起义爆发,元朝迅速灭亡。残余势力向北逃亡于草原游牧地区。后来朱元璋打败吴王张士诚,建立大明王朝。


明朝建立后,蒙古族势力还是时不时的来骚扰一下,为何强盛的明朝没有摆脱这些威胁和袭扰呢?我认为大概分为几个时期来说。



明朝初期

明朝初期是明朝兵力最为强势之时,明太祖朱元璋和明成祖朱棣都是能征善战之人。从他们对待北元残余势力也能看出这一点。


朱元璋一生九次北伐,将蒙古族打的屁滚尿流,逃到了漠北的地方,后来朱元璋觉得王朝初建,各行各业百废待兴,稳定国内局势,恢复生产力才是最主要的,就没有在大张旗鼓的进攻漠北。为了应对蒙古族的骚扰,万里长城也从此开始修建。


朱棣继位后,觉得也得搞点事情啊,不能比老爹爹差。也进行了五次北伐,其中前三次基本上无功而返,没什么作用。最后一次效果显著,极大的削弱了蒙古族的势力,但是明成祖也在回京的路上病死,并且经过多次北伐后,明朝精疲力尽,在没有能力远征了。



明朝中后期

经过朱元璋和朱棣的励精图治,到明朝中期时,大明的疆土已经比较稳固。再加上万里长城也可以阻挡蒙古势力的进攻, 到这个时候已经失去了进攻的动力,在家歌舞升平难道不香吗。


此时蒙古族开始休养生息,渐渐恢复了元气。



明朝末年

明朝末年更不用说了,已经没有能力北征。在加上还有一个虎视眈眈的后金,此时的明朝只能固守城墙,不敢轻易进攻。


后来蒙古族联合后金一起进攻明朝,最终导致了明朝灭亡。




对于蒙古族来说,是草原游牧民族,天生好战,每当明朝的军队攻打到老巢时,他们就会团结一致,奋起反抗,想要完全的剿灭他们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总的来说,朱元璋时期完全有能力消除北元及残余各部的危胁和袭扰,一方面他觉得北元已经被打的差不多了,没有必要再继续北伐耗费资源;另外一方面国内也急需治理。此后明朝就没有能力完全灭掉蒙古了;

7

元朝只是蒙古帝国其中一个分支,当时的成吉思汗的子孙在整个世界建立了十几个的大大小小的汗国,他的子孙也被统称为“黄金家族”。虽然到了后期,元朝势力逐渐微弱,但是同属于黄金家族的后代们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明朝想彻底灭亡元朝势力其实也是非常困难的。直至明朝灭亡,北元都一直存在于现在的外蒙古一带!

8

北方游民族的问题困扰中原王朝几千年,明初你可以对比前后几百年,明初算是打的远的了不仅收复丢了几百年的幽云十六州,还北上基本把北元打残了,导致北元分裂,后来明朝失败极其偶然,当时就算抓了中国皇帝也先都不敢大规模南下,也先也算是鞑靼几百年出的一个人物了,后来的矛盾主要是明对后金也就是后来的清,北元的衰落和分裂就是因为对中国战争失败,无法驾驭蒙古各部,金帐汗国正统继承人的名号在明初开始地位也在这下降,因为这个时候黄教开始兴起,蒙古各部称王再也不用大元皇帝的册封,整个明朝,因为内部文官集团过于强大,明朝大部分时间都在忙着党争和内耗,游牧民族的问题其实并不在主要问题上

9

明朝自从1393年前后的胡惟庸案和蓝玉案,在军事上就开始走向没落了。朱元璋在胡惟庸案中大杀朝官将官,诛连者两万余人,这简直就是大屠杀,哪里是清除逆反。

尤其蓝玉案,诛连残杀者一万五千人,北征漠北的将士官兵几乎被屠戮一空,捕鱼儿海之战的英雄尽丧朱皇帝之手,许许多多明朝开国功勋也被屠杀一空。

明朝经过朱元璋的血洗,人人恐惧,将士寒心,国力基本上虚弱不堪,就是燕王朱棣向蒙古部借兵起兵反叛,也无力镇压了,最后南京被攻破,皇帝投火自尽不知所踪。

后来,和蒙古部有渊源,也得到他们支持的朱棣(明成祖)当了皇帝,数征漠北,胜少败多,毫无树建。这一切还是在火器先进,配备较充足的情况下,如果没有这些,明军早被歼灭,哪里还敢数征。

明成祖死后,明朝军队只能倚仗些火器退守长城,长城以北之地丢个干干净净,连辽东所剩的一隅之地也只能筑长城把守。蒙古部落多次突破防线,吓得明朝皇帝只能发狠话: 敢言收复河套者斩!

纵观明一朝,边疆自我收缩为历代最自觉,西边哈密卫放弃,西南云南放弃大半,南部越南放弃,北部奴儿干都司早就放弃。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害怕对外用兵的朝代,小败之后就放弃大片疆土。

明朝为何恐惧对外用兵,始终无法解除北方少数民族部落的威胁?关键就是对武将的制约和残酷的处罚,动不动就处死,武将的地位低下使明军战斗力始终不强。

如抗倭名将戚继光,多得张居正庇护才得以善终,但免不了被罢官排挤,而戚家军将士的一次蓟门讨薪,就被处死两千余人。将士丧气,大明怎能解除北方威胁?

李闯兵变可令明帝上吊,而满清入关,大明安能不亡?

10

大家好,如果想挺胡说八道,请看别人,如果想看大量历史文献,请跟我来。

元朝是常年互相争夺汗位,跟另外四个汗国,互相厮杀多年,崩溃的!后期元朝更是蒙古各部落互相形成军阀混战。

蒙古帝国分为,我们熟知的元朝、钦察汗国、察合台汗国、伊儿汗国和窝阔台汗国,统称蒙古帝国。

蒙古帝国自从蒙哥死后,蒙古帝国就一直分裂,内斗,争夺汗位。

我们熟知的忽必烈,在建立元朝之前就跟阿里不哥争夺汗位。最后忽必烈在中原建立元朝。

1271年,忽必烈依据汉法,建国号“大元”,全称“大元大蒙古国”。四大汗国直至1304年元成宗时期,才一同承认元朝的宗主地位。

蒙古以沙漠,分为漠北蒙古,漠南蒙古。这就是为什么蒙古国独立,内蒙没有独立,因为漠南蒙古的喀喇沁,科尔沁。自努尔哈赤时期就互相通婚. 然后一起统一蒙古诸部。

元朝时候,蒙古分很多部落组成,分为塔塔尔、泰赤乌、蔑儿乞、乃蛮、克烈、汪古部、尼伦,迭列斤,内斗十分厉害。

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就开始跟阿里不哥长达4年的互相征战。

阿里不哥死后,海都继位窝阔台汗国,海都继续与忽必烈交战。

忽必烈死后,海都继续与元成宗交战,直到海都于1301年2月去世。

元朝跟察合台汗国,一起灭掉窝阔台汗国,

元朝的灭亡是因为,当朱元璋,陈友谅,在江南起义,而王保保反而不遗余力地参与元朝内部征战。

当时元朝所依靠的地主武装有两支,分别是察罕帖木儿、扩廓帖木儿父子与答失八都鲁、孛罗帖木儿父子。

朝廷还有元顺帝和皇太子爱猷识理达腊的争端。

1364年再次命扩廓帖木儿讨伐孛罗帖木儿。

之后元朝内部,开始军阀混战。

而对于起义军,元朝内部军阀更愿意消灭同为蒙古另外军阀。元朝内部互相征战时,元注定了。退出中原

一直到1368年,朱元璋都称帝了,扩廓帖木儿才击败蒙古军阀貊高、关保。

明军都已经渡黄河,有人则提醒扩廓帖木儿说:“朝廷开抚军院,步步要杀丞相,乃要勤王?我驻军云中,观其成败为计耳!”

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洪武元年)闰七月二十六日,扩廓帖木儿统领胜利的最后大军,自晋宁移驻冀宁。两天后,元顺帝及皇太子爱猷识理达腊等人弃大都而北走。八月二日,明军入大都,也就是北京。元朝亡。

明朝没有像南宋一样年年交“岁币”

但是明朝发明了贡赏,市赏,岁赏。

当每当给的钱不能满足蒙古,或给觉得给的少,“庚戌之变,土木堡之变,就是这类战争典型表现。

市赏,

根据《条覆收胡马疏》记载:“虏中上等扇马一匹。拟价十二两,搭配段布官货一分,实值银八两余;中扇马一匹,定价十两,货实植银七两余;下扇马一匹,定价八两,实植银六两余。其在商民,既以故衣货,每值银七、八两,即买儿马一匹,可卖银十余两。

根据《简牍》记载:“承示会保任卒疏领悉,虏中所索敖剌,气者予之为当,而门下又默运机宜,绝将来之患,塞夷人之口,尤为远虑。市赏太滥,惟上谷为然,盖缘始事之初,急于招来,于节制,其流遂至于此。

而从嘉靖年间开始,明朝与蒙古之间又产生了一种新的往来,那便是“岁赐”

往往带点土特产就回馈大量丝绸,瓷器,白银。

比如成化七年(1471年),天朝一次性赐给琉球中山王尚圆的礼品名单如下:

  皮弁冠服一副、玉圭一枝、青搭护一件、七旒皂绉纱皮弁冠一顶、白素中单一件、棕色妆花锦绶一件。五章绢纱皮弁服一套、纱帽一顶、大红素皮弁服一件、棕色素蔽膝一件、绿贴里一件、大红素苎丝乌一双、棕色妆花佩带一条、常服罗一套、棕色素前后裳一件、金相犀带一条、素柏株绿一匹、织金胸背麒麟大红一匹、素黑绿一匹、素青一匹、母矾红平罗销金云包袱四条。

  暗骨朵云莺晋绿一匹、白毯绿一十匹、大红织金胸背麒麟圆领一件、织金胸背白泽大红一匹、红白素大带一条。织金胸背狮子大红一匹。

  此外按惯例,朝廷对前来进贡的王舅,每次都要赏给“彩段4表里、罗4匹、纱帽1顶、系花金带1条、织金纩丝衣 1套、靴袜各1双”;对于长史、使者,“每员彩段2表里,折钞绵布2匹”;对通事,“每员彩段1表里、折钞绵布2匹”;至于从人,也“每名折钞绵布2匹”。

明太祖不得已制定了“勘合”制度,也就是发给进贡专用执照。“每国勘合二百道,号簿四扇。”进贡之人只有手持执照,验明正身,才能上岸。

1523,日本因为贡赏的争夺,日本幕府细川家跟大内家还发生争夺贡赏的名额。

自万历四十七年开始明朝,每年给蒙古林丹汗8万两的“市赏”

从王象乾《请发帑金以充抚赏疏》《奏报抚赏钱粮疏》可以整理出抚赏的预算为102.9万两。

夷兵每岁月犒银三十六万两,必待取复广宁,防守地方,而后用之,未复则否。又如虎墩兔广宁背约,应领季赏者三,而臣等勒其二。

《皇明经世文编卷》卷480 《皇明经世文编卷》卷四八二 《皇明经世文编卷之四百六十四》《皇明经世文编卷之四百六十三》请发帑金以充抚赏疏

《皇明经世文编卷之四百六十三》诸虏协力助兵俯准量加犒赏疏

《皇明经世文编卷之四百六十四》备陈抚欵事宜疏 《皇明经世文编卷之四百六十四》奏报抚赏钱粮疏

《皇明经世文编卷之四百六十四》条议欵虏疏

洪武把鸭绿江以东全部割给朝鄈鲜。永乐把大宁让给朵颜,还丢了兴和所,内迁东胜左右卫。宣德弃开鄈平、交趾、奴尔干;明英宗丢河套;正德弃哈密;万历丢了云南六个宣慰司、辽东宽旬。

永乐九年也就是1411建立卫所。仅仅20多年后,宣德直接放弃。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