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这件事曾国藩是不会主动去做的,湘军攻克天京后,他就向朝廷表明态度,主动裁撤湘军,并让曾国荃辞职回家。曾国藩这么做实际上是为了保护自己及其家人。

平定太平天国之后,湘军已经具备了取代清朝的实力,只是这时曾国藩年龄大了,身体又不太好,心气不高了。假如曾国藩称帝,必然引起军阀割据,解决军阀割据不是短时间能奏效的,曾国藩没有那么多时间了。弄不好创业不成还会身败名裂,家族不保。



曾国藩不想造反,但是曾国藩的手下很多人都鼓动曾国藩黄袍加身,这其中他的弟弟曾国荃最卖力。工作没做通,反而叫他辞官回家,曾国荃是有心结的。裁撤湘军牵扯官兵利益,工作不好做,面对跟随自己出生入死的湘军弟兄,裁撤他们曾国藩自己都觉得棘手,这时候马新贻来了。

2

马新贻的任务主要有两项,一项是裁撤湘军,另一项是查找太平天国财宝的去向。平定了太平军,湘军立了大功,本来应该得到奖赏,朝廷却要裁撤湘军,追查责任,湘军对朝廷怨言很大,正没地方撒气,马新贻代表朝廷来了,湘军找到了发泄不满的渠道。

马新贻接任两江总督,他不知道这是一个烫手山芋吗?知道。马新贻被慈禧召见,是和儿子马毓祯一起去的,马毓祯在外等候,马毓祯说,马新贻出来时面色难看。上任之前马新贻又回家一趟,专门向家人交代,他此去凶多吉少,一旦出现意外千万不要告状。



马新贻的行为至少说明三点,第一,他对自己的危险处境有预知;第二,危险并不来自个人恩怨,一个封疆大吏个人恩怨几乎很少有摆不平的;第三,危险来自政治势力,而且势力比较强大,足以让马新贻畏惧,而且朝廷也没有能力替他维持公道。把这三点合起来看,马新贻的危险矛头直指曾国藩。

3

曾国藩有能力收拾马新贻,可他向朝廷表了忠心,刺杀两江总督这样的事,会让朝廷嫌疑,容易让自己若上一身骚,曾国藩是政治老手,他不会干这种事情。但是这种事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能干得出来,曾国荃火爆脾气,打仗很厉害,政治能力很一般。

慈禧也是政治高手,马新贻被杀是谁干的她能分析个差不多。慈禧认为这事和曾国藩脱不了干系,于是下旨让曾国藩去审理这个案子。两江是曾国藩的大本营,情况熟,谁干这事可能性大他更能分析个八九不离十。



曾国藩接到命令,推说自己眼病严重去不了,曾国藩有眼疾是事实,这边直隶总督能干,过去查案就不能干了,曾国藩这是在避嫌,他心里清楚案子和湘军有关,没法秉公办理。实际上曾国藩也想去,他得去灭火,不然这事闹大了,闹明了,老九曾国荃有可能造反,这是他不愿看到的。慈禧当然也不想湘军造反,这事只有曾国藩能压得住,所以他必须去。慈禧再次下令,只要还有口气就赶紧去。戏演到这份上也差不多了,于是曾国藩到了两江。

4

和曾国藩一起派去审理案件的还有郑敦谨,审理案子的过程中整个都是郑敦谨问话,曾国藩一言不发。曾国藩不说话,并不能说明他不管事,实际上他在观察案件发展,以静制动。

郑敦谨和曾国藩接受刺马案时,案子已经有了初步结果,正是因为朝廷不满意才让他们两个进一步审理。郑敦谨接手的是烫手山芋,糊弄了事慈禧不满意,真要查清案件的幕后主使,恐怕郑敦谨很难走出两江地界。



不过郑敦谨是个聪明人,随着案件审理的深入,当他感受到案件背后存在强大的幕后黑手时,他把球推给了曾国藩。曾国藩说,就按以前的结论定案吧!

以曾国藩当时的实力除了朝廷他怕谁,他完全可以把案子查个水落石出,不用有任何担心,再说曾国藩也不是那种做事稀里糊涂的人。可见曾国藩心里有数,他已经知道事是湘军干的,他要保护他的弟兄。

曾国藩不让郑敦谨再往深里查了,如果郑敦谨不听话,下场不会比马新贻好。可是他不深入查,没法给慈禧一个交代,慈禧那儿他过不了关,没办法,一结案他就给慈禧递交辞呈,回家养老了,根本没敢回京,他怕慈禧要他的小命。

互关互动,互利共赢!

最佳贡献者
2

“刺马案”乃是晚晴四大奇案之一,这个案子真可谓扑朔迷离,真凶虽然伏法,但其背后的幕后黑手到底是谁,却始终无人知晓。从案件始末来看,大概率是湘军所为,可到底是湘军中的哪些人?有人说是被裁撤并加入哥老会的湘军,有人说是曾国荃等被迫下野的湘军高层,还有人说是曾国藩,真相到底如何,因此案牵扯利益过大,已经无人知晓了。

△刺马案乃是清末四大奇案之一

刺马案始末,到底是为兄弟报仇,还是一场惊天阴谋?

同治三年(1864年),轰动一时的太平天国运动落幕,作为扑灭太平天国的绝对功臣,湘军在攻破天京后,将太平天国多年来积攒的金银财宝抢掠一空,人人发了大财,而曾国藩却只给朝廷上缴了少量钱财,言称天王府被大火烧的片瓦无存,并没有多少财宝。朝廷虽心有疑虑,但却又无可奈何,但湘军这支曾经了立下汗马功劳的军队,却已经逐渐成为了朝廷的心腹大患。

△曾国藩

同治六年(1867年)十二月,浙江巡抚马新贻升任闽浙总督,马新贻于是按照惯例进京陛见请训,在入京觐见之后,马新贻乞赏假二十日回乡祭祖,匆匆离京返乡。

同治七年(1868年)七月,曾国藩被调任直隶总督,两江总督由马新贻调补,同年九月,马新贻抵达江宁,正式成为两江总督。

同治九年(1870年)七月二十六日,马新贻在校场阅兵完毕,在返回督署的路上,被刺客张汶祥所杀,而凶手张汶祥,杀人后并不逃走,当场被捕。

△马新贻

“刺马案”发生之后,朝廷十分慌乱,慈禧太后亲自出面,将正在处理天津教案的曾国藩调来审理这个案子,并对其面授机宜“马新贻办事很好”,目的显而易见,就是为整个案子定下基本基调:马新贻是好官,张汶祥是恶逆。不久之后,朝廷又接连派出刑部尚书郑敦谨等人,参与此案审理。一番审理之后,张汶祥被以“漏网发逆、复通海盗”的罪名处决,并剜其心,祭奠马新贻。

然而不久之后,各种野史、笔记、小说、戏曲却突然如雨后春笋般的冒了出来,在各种故事版本当中,马新贻不仅是个依靠假军功、结纳权贵而爬上高位的坏官,且是个奸占了拜把兄弟妻室、诱杀拜把兄弟的不义之贼,而张汶祥杀之则是为了为兄弟报仇。如此一来,马新贻简直成了一个罪恶滔天的小人,而张汶祥则成了为兄弟复仇的豪杰义士,而朝廷则成为了掩盖真相的罪魁祸首。

△张汶祥

“刺马案”一时名动天下,更令人奇怪的是,案犯张汶祥供词闪烁,主审大员奏案含糊,朝廷与民间对此案的说法截然相反。然而不管马新贻此人如何,从其在戒卫森严的督署重地被刺杀,再到舆论的突然一边倒,如果说这背后没有阴谋,恐怕没人会信吧?

案件的真相到底如何,恐怕已经无人知晓

如果说“刺马案”有幕后黑手,谁的嫌疑更大?毫无疑问,湘军嫌疑最大,但要说具体是湘军内部的哪股势力,实在无从猜测。不过我想,曾国藩的可能性较小,他毕竟在官场混迹了数十年,要说打击马新贻,他或许乐见其成,但要说到刺杀朝廷重臣,恐怕做不出来。

△曾国藩

两江地区乃是湘军的根基,他们在此经营数年,曾国藩被调任直隶总督,着实有些明升暗降的意味在内。而马新贻虽是文官出身、不懂军务,但却以做事精明干练著称,在其被升任闽浙总督仅半年多之后,便被调任两江总督这个职位,朝廷的心思可想而知。

在平定太平天国之后,湘军将士多有不法之事,马新贻到任之后,对于惩治这些将领士兵不可谓不严厉,这自然激起了湘军上下的反感和抵触。而更可怕的是,种种迹象表明,马新贻升任闽浙总督、再调任两江总督,极有可能担负了查证曾氏兄弟和湘军集团劣迹、追查太平天国金银财宝下落的密旨,而奉命的时间便是在其升任闽浙总督入京之时。

△马新贻的仇人太多

总之,马新贻的到任,可以说是触碰到了湘军上下所有人的利益,不管是已经被裁撤的将官士兵,还是仍然在任的将士,都不会允许他再如此的“为非作歹”下去。

然而这里有一个问题,刺杀朝廷重臣乃是官场大忌,朝廷中虽然派系林立、明争暗斗不断,然而却很少发生刺杀这种事情,这是因为官场争斗应该有其底线,毕竟谁也不想整天担惊受怕的,你敢刺杀他人,谁又敢保证自己不会被他人所杀?这也是我判断此事应该不是曾国藩所为的原因。

△有观点认为是哥老会所为

现在有观点认为或许是哥老会所为,我认为或许有些道理,哥老会本就是个黑社会性质的组织,湘军裁军之后,不少人参加了这个组织,而更有些湘军本就是哥老会成员。这个组织成员可管你什么朝廷的潜规则,杀人这种事情对于他们来说,简直就跟打架斗殴一般稀松平常。不过这也只能是猜测,并无直接证据。


综上所述,马新贻被刺杀,虽然种种迹象指向了湘军,但我并不认为是曾国藩所为,至于真相到底为何,幕后黑手到底是谁,恐怕已经无人知晓了。

以上仅为个人看法,大家如果有不同意见,欢迎留言探讨。

3

关于马新贻之死可谓扑朔迷离,一个身体健壮之武将突然暴毙,不得不令人怀疑其死因。

马新贻被刺事件,又称“刺马案”,与“杨乃武与小白菜案”、“淮安案”,“杨月楼案”并列晚清四大奇案。这四个案件不但被改编为评书词话类作品,还被先后搬上荧幕。其中讲述刺杀马新贻案件的影片有张彻导演、姜大卫、狄龙、陈观泰主演的《刺马》,以及李连杰、刘德华、金城武主演的《投名状》,只不过人物名字有所改变,故事内容大体一致。另外还有几个电视版本,在此不提。

刺马案情节扑朔迷离,加之百年间各类文化的渲染,致使马新贻这个人物生平模糊不清,各类传闻更是不足为信。针对其人物经历大抵是说马新贻本身是朝廷命官,在与太平军作战时被俘。太平军将领张汶祥敬佩其英雄气概,也看穿太平军多是乌合之众,因此有意投奔清军。

后张汶祥与同僚曹二虎跟马新贻结拜为生死兄弟,由马新贻引荐投了清军,反手对抗太平军。殊不知马新贻看中曹二虎之妻,两人暗中勾搭连环发展出婚外情。后来东窗事发,马新贻深恐太平军出身曹二虎抖出自己当年被俘之事,从而影响自己仕途。因此暗中痛下杀手,要其性命,将曹妻据为己有。张汶祥逃过一劫后,背负血海深仇的他在贵为两江总督的马新贻阅兵之时,趁机行刺,致使马新贻伤重而死。张汶祥本人被当成抓住,处以凌迟之刑。

除了这个版本之外,还有一个比较受到认可的版本。其中说马新贻信仰回教,是山东曹州人。马新贻先前对抗过太平军,被封为封疆大吏,后来他暗中参与回变,准备相应东南诸省起兵。马新贻所做致使他的汉人结拜兄弟张汶祥对他产生反感,为了阻止再次出现太平天国这样的乱象,背负民族大义的张汶祥刺杀了马新贻,为清廷和汉人除一害。

刺马案发生后,朝廷派遣张之万、曾国藩等大员审理此案,因此也牵扯出曾国藩暗中杀死马新贻之说。这其中主要说的是阴谋论,认为马新贻曾经与曾国藩的湘军发生过冲突,并且在利益分配上,双方都想拿大份。

曾国藩的湘军在剿灭太平军时出力最多,因此认为自己可以多占利益,而这正是马新贻最不能容忍的事情,因此双方暗中较劲,互相排挤,甚至出现兵戈。为使自己最大利益化,曾国藩和曾国荃兄弟合谋买通张汶祥,利用其杀掉眼中钉。而这件事情后来交于曾国藩审理,因此曾国藩给出了兄弟相残的结果。

至于真相是否如此呢?我想除了当时人之外没人知道,总体评价马新贻这个人物,也只能说他并非善类,因此死不足惜。

4

只能说,大约是湘军出身的中高级官员们干的。

不过,敢刺杀从一品总督,而且那末凑巧能够知道马新贻行动路线,身边警卫松弛这些情况的,要说没有曾国藩这个湘军老大同意或最少默许,显然是不大可能的。

5

马新贻就是清末四大奇案之一“刺马案”的主角。 马新贻身为两江总督,上任不到两年就被人刺杀,虽然当场将凶手张文祥抓获,朝廷的先后派了多名大臣去审理此案,但都没有把张文祥的身份弄明白,最后也是以含糊其辞将张文祥定罪。

电影《投名状》就是根据“刺马案”改编,电影里面的故事情节,大致和刺马案相一致。只是在故事性上,增添了一些夸张而已。


马新贻是回族人,出生于山东菏泽,他的祖父辈曾担任过地方上的长官。马新贻6岁入私塾,26岁中举人,27岁中进士,从此就开始了官场生涯。马新贻最先出任安徽建平知县,后来太平天国运动爆发,马新贻在镇压太平军的过程中,屡建功勋,步步升迁。他先后担任安徽按察使、安徽布政使、浙江巡抚、两江总督兼通商大臣等职务。

马新贻之所以在两江总督任上被刺,这与他在两江总督上干过什么,没有任何关系。而且他在两江总督任上,也没有什么出格的表现。无非就是兴办学堂,修筑河堤,赈济安民,清查吏治,加强军备以及办理洋务。这都是马新贻分内之事,而且还对当地经济的恢复,起到积极影响。


“刺马一案”牵扯的因素太多,不但有清廷和地方大员之间的对弈,甚至还牵扯到洋人。这才让办案人员感到棘手,不知如何处理,最终使得这一案件显得扑朔迷离。

马新贻是接替曾国藩的两江总督职位,难免会让湘系人士认为,这是朝廷有意对曾国藩贬抑。而且,两江之地被湘军经营老多年,他们怎么会轻易将这块肥肉,拱手让给马新贻。因此,马新贻遭此杀身之祸,所有人的第一反应就是湘淮人士所为。

曾国藩此时也是焦头烂额,他身处高位,手握大权,早已被清廷忌惮,曾国藩解散淮军也是出于这方面的考量。再加上他北上不利,奉命处理天津教案,被国人骂为汉奸走狗。

现在又被调回任两江总督,负责审理此案,曾国藩一度认为,这是清廷又在捉弄他,是不是陷阱还不可知。因此,曾国藩也不敢贸然作出决定,曾国藩不发话,别的官员更不敢说话,此案就这样搁置下来。


此时,清廷的态度也不明确。曾国藩为此还专门上京“恭请陛见”,正当慈禧过万寿节。曾国藩趁着祝寿的档口,小心地探寻慈禧的口风。可慈禧就轻描淡写的说了一句“此事甚奇”,这让曾国藩摸不着头脑。但曾国藩也看出来了,清廷也不想趟这个浑水。

回到两江的曾国藩,没有急于审理凶手张文祥。他要了解这件事的来龙去脉,于是派出心腹之人暗中调查。调查结果让曾国藩大跌眼镜,居然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说法,这让这一案件更加难以定性。

第一种说法是张文祥为了替义兄报仇。张文祥和曹二虎都是捻军头目,当年俘获了还是知县的张文祥。张、曹二人想投降清廷却没有门路,于是私放了马新贻,并结为兄弟。张、曹也率领旧部投奔了马新贻,被收编在山字营。山字营屡建功勋,马也升为安徽布政使。但马新贻却和曹二虎之妻有染,还设计杀死曹二虎。张文祥逃脱后,就一直寻找机会为曹报仇。

第二种说法是张文祥为民除害。马新贻是回民,而且还受到西北回王的资助,才让马新贻步步升迁,马也想着要回报回王。张文祥从马的亲兵口中得到一个消息,马新贻要为西北回王攻打中原做内应。张文祥认为马新贻勾结西北回王,就是背叛中原人民。再加上马新贻整顿工商,而张文祥靠走私为生,这就被断了生计。于是,便刺杀马新贻为民除害,以泄私愤。

曾国藩看着这两份情节完全不同供词,左右为难,这张文祥可为杀人犯,也可为民族英雄。这下曾国藩明白为何清廷要极力撇清关系了,他此时有种被愚弄的屈辱感。曾国藩知道清廷不会因为这个案子来为难他,但他能不顾百官和百姓的看法吗?想想之前的天津教案,曾国藩就感到眼前一阵眩晕。


随着案件审理的深入,曾国藩发现自己还被牵扯其中。张文祥交代,他原本是湘军鲍超属下。鲍超所在的“霆军”是湘军主力,但鲍超有哥老会背景。湘军解散时,“霆军”在金溪哗变,就是哥老会在背后煽动的结果。张文祥后来逃到天目山的一所寺庙中,谁知道寺庙长老是天地会头领。后来,长老在和马新贻作战中牺牲,张文祥是受长老所托,为天地会兄弟报仇。

“霆军”哗变是曾国藩身上的一个污点,虽然已经平息,但背后还有很多隐情,就怕朝廷深究。一旦将这件事写入供词,难免会引起清廷的注意。目前,曾国藩已经是惊弓之鸟了,生怕出一点问题。清廷那把悬在曾国藩头上的“达沃斯之剑”,不知什么时候就会掉下来。

就在曾国藩向尽快解决这一案件之时,此案的会审官却拒不画押,又让此案陷入僵局。原来马新贻曾血腥镇压反洋教运动,维护洋人利益,会审官认为马有可能因此被杀。

马新贻曾经负伤接受天主教会的治疗,随后便入了教,此后就一直维护洋教利益。但民间反洋教运动高涨,朝中还有七王爷奕碞和陈国瑞等人,大力宣传洋教残害儿童等罪行。最终,酿成震惊中外的天津教案。

而曾国藩奉旨处理此事,出于多方考虑,做出了维护洋人的决定,惹得一身骂名。朝中甚至有人上书要求严惩媚外官员,矛头直指曾国藩。而马新贻却上书,要求严厉制裁陈国瑞等反洋教的官员。于是,便出现了七王爷奕碞、陈国瑞等人指使刺杀马新贻的传闻。


曾国藩明白,再审下去,必将会牵连出自己放走陈国瑞这件事。曾国藩不顾会审官的反对,直接以初审供词上奏朝廷结案。朝廷很快复批,以“刺杀总督大员”定罪,立即处死张文祥。

马新贻虽然死的不明不白,但他的身后事办理得极为隆重,加封太子太保、入贤良祠,以总督阵亡例议恤,在南京、安庆、杭州、菏泽建立专祠。

刺马一案中,马新贻死的确实冤枉。但可以肯定的是,他被卷入清廷和湘军集团的博弈之中。两江地区一直被湘军认为私地,岂容他人粘指。不过,自马新贻之后,两江总督的位置,一直握在湘系人马手中。这是不是从另一个方面说明问题了呢?

6

能提出这个问题,或者能来回答这个问题的,再或者能进来看的观众,应该对刺马案有一定程度的了解,过程大家都知道,那么我就带大家像一个侦探一样的去看看这个案件吧。

首先是一份案件时间表:

同治九年八月二十一日,湘淮系江苏巡抚丁日昌急赴天津,拜见曾国藩。八月二十二日,曾国藩回访丁日昌,就在两人闭门深谈时,两江总督马新贻在离总督府不远的校场遇刺。

八月二十三日,曾国藩午睡,心不能静。在他心不能静的时候,马新贻因伤势过重,死了。

八月三十日,曾国藩接到上谕,慈禧命他重任两江总督,火速前往江宁查办此案。

但接旨后的曾国藩却以自己右眼久已无光,左眼亦目力昏浊,江南庶政殷繁,自己病躯无法承受为由,请辞了慈禧的任命。

见曾国藩耍老朽托辞,几日之后,慈禧的另一道上谕又下来了。这道上谕的口气十分强硬,只要你曾国藩还没死,就必须回到两江总督任上去。

然后,我们在看看案发后当时的社会舆论:

有的说张汶祥原是捻匪头目,马新贻曾做过他的俘虏,但后来张汶祥和二弟曹二虎、三弟石锦标一同随马新贻投奔了朝廷。张汶祥之所以杀马新贻,那是因为姓马的背信弃义,渔色负友,先霸占了曹二虎老婆,又设计杀了结拜兄弟曹二虎。

有的说,马新贻这个回民根本就是混进朝廷的奸细,他一直在干通回反叛朝廷的事,张汶祥杀他是为国除害。

还有的说,张汶祥本是在浙江地界做小买卖的,因老婆钱财被人拐跑了,曾当街跪求时任浙江巡抚的马新贻主持公道,但姓马的直接把他的状子扔到了路边,张汶祥杀他是杀庸官,泄私愤。

还有的说张汶祥杀马新贻是受海盗所使,还有的说这是因为马新贻肆意打击湘军遣散将领,不给人活路最终才招致当街被杀——

总之,杀人的是义士,被杀的是朝廷走狗,这样的大调调在社会上愈演愈烈,会出现什么样的局面,可想而知。

猛然之间,江南之地俨然成了火药桶,老百姓对朝廷怨声载道,遣散没遣散的湘军各路人马更是骚动不安。

从上面的舆论我们可以看出,朝廷对湘军的打压是路人皆知的事情,而这个事的一线执行者就是马新贻,舆论的制造者主要是散步两点主要思想,第一,马新贻不是好人,为人方面好色,通匪,是奸细,是庸官。第二,造反有理,打压有功之人(湘军),不给人活路。所以有人行谋逆之事。从这些舆论的背后我们可以看出,这是一起有预谋的政变或者造反的预演和演习。目的在试探朝廷的反应,朝廷如果应对不利,演习立马就变实战。

既然是要造反,那凶手就明显了,案发地谁有实力造反,谁就是凶手,矛盾集中在哪?哪就是源头,所以这是一起由湘系将领策划并参与的案子。

至于曾有没有参加,从时间表上可以看出,曾不知情,但手下人的计划是搞黄袍加身,让曾做宋太祖,丁日昌作为自己人得到了消息,但毕竟是搞政治的,知道事不可为,立即往曾处通风报信,目的是让曾站稳立场,而曾的决定应该是不阻拦(应该也来不及了),不参与,但要借此事,换大家一个平安着陆。所以才有了后面的回访。曾有没有动心,应该是有的,所以才有后面的心不能静,天人交战。

慈禧其实政治上是非常厉害的人,很快看到了背后的东西,她处理得非常得当,政治眼光非常毒辣,首先,派出了朝廷官员前往案发地打探情况,在了解了情况后,立即就是一招狠招,下旨让曾去两江处理,这一招示了强,也示了弱,不是要做宋太祖么,现在就放你去,试试看,能成不,显示了朝廷能成功应对的信心,这是示强。让你去处理,你要保护谁还不是一句话的事,这事由你断,该放过的放过,这是示弱。

曾当然不敢爽利答应,至少得表明自己不想当宋太祖后再去。所以,说了一堆身体原因,意思就是老都老了,不可能有政治地位上再进一步的想法。“不能承受”四个字是重点!既然表明不当宋太祖的意思,所以有了第二道旨意,强硬的语气反应的就是一句话,你活该,自己的屁股自己去擦,这也是对你的惩罚!曾接了旨,答应了,但却不动窝,当然不能走,生意谈成了,可朝廷没报价啊,政府没有定调,我到底得做到什么程度?所以他一直不动窝。这就有了慈禧的召见面谈。看到了吧,慈禧的政治智慧是配得上驾驭曾这样牛逼的人的。

见了面以后,曾与慈禧两人的对话其实也看得出一种心照不宣。两人的对话很有意味,慈禧说马的事真是奇事(言外之意:两江这是有异动啊,但朝廷依然有信心掌控大局,这最多算个奇事而已)。曾回答,是很奇(言外之意就是确实如此,后面怎么办,朝廷的决策我会认同)慈禧说马办事很好(马办的是好事,也是好人,这就是定调。朝廷本来也没想怎么,这事不能乱泼脏水,让组织难办啊,)曾回答马办事精细平和(我是信任组织的,这只是误会一场,我会替马(组织)正名的)。

最后,曾去了两江,双方各退一步,朝廷停止清算,湘系和平交出权力。至于马的官方结案:这位先进的同志是死于长毛,个人恩怨,匪盗三股势力的联合。

国家不太平,稳定还是要压倒一切啊

7

大概率是曾国藩系干的

8

刺杀马新贻必是湘军里的哥老会所为,在当时大家也都心知肚明。只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当时那情形,谁也不敢真的让谁去顶罪,不然说不定江南就真的乱了。所以最后不了了之…朝廷从此也失去了对江南的控制权,此后两江总督都是湘系一脉。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