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陕西榆林产妇跳楼事件的新闻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家属和医院双方就“谁拒绝了剖腹产”各执一词。而产妇坠亡,一尸两命,令人痛心。怀孕是美好的,但现在不少女性会对生孩子有恐惧心理,而已经怀孕的准妈妈也会纠结到底是选择顺产还是剖腹产。那么对于医学并不发达的古代,女人都是怎么生孩子的呢?电视剧中的生产情形是否真实呢?

《甄嬛传》中生孩子的场面

在古代,女人一旦面临生孩子其实就已经一只脚伸进了地狱,因为死于难产或者产后大出血的孕妇有很多。古代一般女子到了十三四岁就要出嫁,在出嫁后的半年到一年就会怀孕,产后大出血等病症时有发生,再加上医术并不发达,卫生条件差,导致母亲和孩子的死亡率都很高。

不过为了减少孕妇死亡率,古人在分娩方式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摸索。《诸病源候论·妇人将产病诸候》中提到,当时孕妇分娩所采取的体位是“妇人产,有坐有卧”, 即分娩时有坐姿,也有卧姿。什么情况?电视剧中演生孩子的场景不都是躺在床上,撕心裂肺的生嘛?其实,“卧姿”也有,不过古代孕妇首选的是“坐”。

南宋产妇的生孩子方式

日本战国时期,孕妇是跪着生的

坐姿分娩属于受古代孕妇推崇的“竖式分娩”,除了“坐”,还有“坐着生”、“站着生”、“跪着生”、“蹲着生”等多种体位。《诸病源候论》称:“若坐产者,须正坐,傍人扶抱肋腰,持捉之勿使倾斜,使儿得顺其理。”不过虽然这个姿势有助于生产,但是不能控制胎儿出来的速度,很容易造成产道撕裂,如果胎儿过大,对产妇和胎儿的伤害都很严重。

而电视剧中出现的“稳婆”一角色在古代其实是真实存在的,她们以替产妇接生为业。稳婆,作为一种专门的职业,最初应形成于东汉时期。唐宋时期,稳婆做为一种职业已非常盛行,而稳婆的接生技术也会直接影响孕妇和胎儿的生死。

再说到现在非常普遍的“剖腹产”,中国早在二千多年前已出现。最早的一条“剖宫产”记载,见于司马迁的《史记·楚世家》:“吴回生陆终。陆终生子六人,坼剖而产焉。”值得注意的是,古代最早的剖腹产手术,应是在死亡孕妇身上进行的,因为难产而死的孕妇需要取出胎儿后才能下葬。

在医疗条件很差的古代,生孩子确实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所以古人说生孩子是“过鬼门关”。其实无论在古代还是现在,母亲能够顺利的生下一个健康的宝宝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有很多未知的危险可能存在,所以每一个即将当妈妈或者已经是妈妈的人都是伟大的,都值得我们尊敬。

最佳贡献者
2

古代孕妇分娩姿势多样,最常用的不是卧姿,而是立姿或坐姿,术语叫”竖式分娩“。剖腹产最早见于三国魏晋时期,非常规手段,很少使用。

众所周知,孕妇生孩子本身就是一件很危险的事,稍有不慎就可能引发难产,一旦难产,产妇和婴儿都会陷入危险,因此分娩姿势是否合理的对分娩是否顺利有着很大影响。

影视剧中的产妇都采取仰卧在床的姿势生孩子,但这种与现代大致相同的卧式分娩不太符合史实,因为古人更流行立式或坐式生孩子,术语叫”竖式分娩“。

隋代巢元方等人撰写的《诸病源候论·妇人将产病诸候》记载:

妇人产,有坐有卧,若坐产者,须正坐,傍人扶抱肋腰,持捉之勿使倾斜,使儿得顺其理。

可见,古代分娩有多种方式,但更推崇的是“竖式分娩”,即产道与地面垂直,婴儿竖向分娩而出的姿势,站立式、坐式、蹲式、跪式等体位,都属于竖式分娩。

在古代,当遇到产妇卧式分娩困难,或胎儿体位不正难产时,坐姿或立姿更是应急生产的第一选择,如唐代王燕《外台秘要·产乳序论》引《峦公调气方》记载:

其一妹二女,并皆产死,有儿妇临月,情用忧虑,入山寻余,请觅滑胎方……余便教屏除床案,遍一房地,布草三四处,悬绳系木作衡,度高下,令得蹲当腋,得凭当衡,下敷慢毡,恐儿落草误伤之……至五更将末,便自产,闻儿啼声,始听人入,产者自若,安稳不异。

这段话是说,有一个人的妹妹和两个女儿都因为难产而死,儿媳妇临产时,她很担心,便请教山里一位“妇产科专家”的意见,专家让她布置一间产房,让儿媳分娩时采用“坐姿”,胳膊架在悬挂起来的横木上,最后竟然自己一个人顺利把孩子生了下来。

再比如宋代医学家杨康侯在《十产论》中记载:

“儿将欲生,其母疲倦,久坐椅褥,抵其生路,须用手巾一条,拴系高处,令母用手攀之,轻轻屈足作坐状,产户舒张,儿即生下”。

许多人可能不理解,宫缩强烈时,躺着都很痛,哪有力气站着生呢?其实,因为重力作用,坐着或者站着分娩,宫口开得更快,更有利于生产,产程更短,而且胎儿对产妇腰背部神经的压迫减小,身体与产道自然契合,疼痛反而会减轻。

遗憾的是,这种最顺应自然规律的生产方式,在倡导自然分娩的现代社会却已经近乎绝迹,某医院曾有一例竖式分娩的案例,竟然是数十年内全省第一例。

古代也有“剖腹产”,但很少使用

古代最早的“剖腹产”记载,见于司马迁的《史记·楚世家》:

“吴回生陆终。陆终生子六人,坼剖而产焉。”

当然,这条记载的真实性一向受到质疑,因为吴回和陆终都是远古时被神话的人物,但另一个案例却是真实无误的,南朝刘宋史学家裴骃《史记集解》明确记载:

近魏黄初五年,汝南屈雍妻王氏生男儿,从右胳下水腹上出。而平和自若,数月创合,母子无恙,斯盖近事之信也。

很明显,王氏生产就是采取的剖腹产,婴儿从腹部而出,创口数月才愈合,母子无恙。

剖腹产是一种非正常分娩手段,古人往往将之视为神人圣贤降临世间的方式,最早的剖腹产很可能是孕妇死后才实施的,后来逐渐为生者所接受。大禹、商契,都是由其母亲剖腹产下的,虽有神话传说成分,但也表明剖腹产渊源已久。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3

古代孕妇是坐着生孩子吗?是的,因为那是本能。那为什么电视剧里生孩子都是躺着生的呀,这不科学呀,因为电视剧是编剧编出来的,只是一个场景,无需科不科学,只要营造那种氛围就行了。

其实生孩子跟拉粑粑是类似,在第二产程的主动期(不好意思穿越了,那时候还不存在什么产程,更别说第二产程了)就是拉大便把小孩一点一点拉出来的,即使你不想拉,当宝宝的头在阴道口时,就是有种忍不住的想往下拉的感觉。既然这种情况是本能,那古人也会有,也就是可以肯定的是古人生小孩是坐着的,毕竟蹲着太累了,不是拉粑粑,快点的几分钟搞定,要不这脚都要废了。古代书籍也有类似记载。

那既然古人坐着生孩子,现在为什么不适用了呢?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也发展了,发现坐位分娩存在很多缺点:

  1. 分娩时间不宜过长,否则容易发生会阴水肿。

  2. 坐位分娩时胎头娩出较快,容易造成造成新生儿颅骨内出血及阴道,会阴裂伤,急产。

  3. 不便于接生人员操作和处理新生儿。其实这才是主要原因。

现在我们国比较通用的分娩姿势是仰卧位分娩,其实也不是一种理想的分娩体位,从某种意义上讲,仰卧位分娩主要是适合医护人员的需要便于操作,而不是孕妇。


引申问题:剖宫产一词起源不明确,也没有良好的记录,这个词语最早可能来源于罗马早期的一位国王Numa Pompilius于公元前715年颁布的一部皇家法律或地方法规。法律规定孕晚期妇女死后未经剖宫取胎则不得入葬。

最早有证据并记录在案的剖宫产是1610年德国威腾伯格医生实施的。

4

一、古人生孩子,竖式分娩最受推崇

·何为竖式分娩?

《诸病源候论·妇人将产病诸候》中记载“妇人产,有坐有卧”,意思就是古代妇人生孩子,有坐着,也有躺着的。但古代妇女首选的生孩子方法是坐着生。坐姿分娩属于受古代孕妇推崇的“竖式分娩”,竖式分娩有多种姿势有站立式、蹲式、跪式、坐式。也就是说,古代孕妇生孩子,有“坐着生”、“站着生”、“跪着生”、“蹲着生”等多种体位。看到了吧,古代生孩子的姿势也是五花八门的。

·为什么不躺着生?

我们都知道古代卫生条件极差,生孩子真的就是鬼门关走一遭。我们现在固定的思维是躺着生舒服,其实,生孩子这件事儿,怎么生都是不舒服的,并且躺着生并不是特别利于产妇用力。而对于尽人事多听天命的古代人来说,竖式分娩的优势比卧式分娩可以大很多,受地球引力作用,更容易生产,大大减少了难产几率。现在也有很多产妇会选择竖式分娩,跪着生,这在国外还是比较普遍的。

竖式分娩在古代受全世界推崇

南宋时期:有图为证,重庆大足石刻中有副“分娩图”,反映了南宋产妇的生孩子方式,即是典型的竖式分娩方式:分娩时至少有两人助产,其中一人从后面抱住孕妇的腰,另一个人准备接生。

古埃及:古埃及法老宫里有一幅浮雕,所描绘是末代女王克利奥帕特拉七世(就是埃及艳后)分娩场景,女王所采用的便是竖式分娩中的“跪姿”。

二、古人生孩子,也有剖宫产

剖宫产就是咱们俗名的剖腹产,这也不是近代才有的事情,三国时期就有。

有史为证,司马迁所写的《史记·楚世家》中,就明确记载:“吴回生陆终,陆终生子六人,坼剖而产焉。”翻译:吴回生了儿子陆终,陆终的老婆生了6个儿子,个个都是剖腹产。也就是“坼剖而产”。这段记载发生在公元前2400年,远远早于西方各国。

再以后,在南朝历史学家裴骃所著的《史记集解》中,也记载了一条剖腹产记录:公元224年,当时的皇帝是魏文帝曹丕,汝南人屈雍的妻子产子时,“从右胳下水腹上出”,这就是“剖腹产”。据说,产妇剖腹产后,“平和自若,数月创合,母子无恙。”

还有一个古代的名人,中国上古时的治水专家、夏朝的创立者大禹,也是剖腹产。《竹书纪年》“帝禹夏后氏”条中写道:“修己背剖,而生禹于石纽……”修己就是大禹的母亲,翻译成白话文的意思是:修己在石纽(今四川汶川))剖腹产生下了儿子大禹。

西方关于剖宫产的记载可追溯到古罗马时期。据传,公元前715~前67年,古罗马颁布了《剖宫产律》,规定死亡的临产妇或孕妇,必须剖腹取出胎儿方可埋葬。这可能就是尸体剖腹产术的起源,这一法令维持了两千余年。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