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普遍认为中国古代地图主要靠猜,没有什么精确性可言的。

主要就是靠经验,那个城在另一个城南边几十里,在其他城东边几百里,一路上有什么山什么河。这样只要能把想画的地方都画在图里就行了,那时候看地图的主要是将官,知道个大概其,有不确切的地方问问当地人或者派出探马实地考察一下,倒是好像也没发生因为地图走错路的事情吧。

中国古代有没有实测地图?

但是近代有学者发现,汉代马王堆古墓的一幅地图地府了这个看法。

1973年12月,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了一批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珍贵文物。其中两幅地图特别引人注目,一幅是地形图,一幅是驻军图,都是在地下沉睡了两千一百多年的古地图,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地图,并且是实测地图!

其中的地形图,是一幅边长96厘米的正方形地图,图幅所示的方位是上南下北左东右西,与现在通用的地图刚好相反。也许这是为了让坐北朝南的统治者读图方便的缘故吧。地图的主区包括当时长沙国的南部,即今广西、广东、湖南区域中的潇水流域、南岭、九嶷山及其附近地区

西晋的地图学家裴秀(公元223-271年)已经看不到西汉初的地图了,而他见到的一些汉代地图既不用比例尺,距离也不准确,连名山大川都没有画全,所以他认为这些地图缺乏参考价值。有了这位权威学者的评价,后人一般都以为汉代的地图比西晋初年要落后很多。马王堆汉墓古地图的发现,完全推翻了裴秀的结论。

不仅中国地图测绘史因此而重写,世界地图测绘史也需要重写了,因为世界上还没有发现过比这更早、更精确的地图实物,马王堆汉代古地图当然应该成为世界地图测绘史上光辉的一页。

那么中国古人是如何测量的呢?

《海岛算经》是三国时代魏国数学家刘徽所著的测量学著作,原为《刘徽九章算术注》第九卷勾股章内容的延续和发展,全书共9题,全是利用测量来计算高深广远的问题,首题测算海岛的高、远,故得名。《海岛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测量数学事着 ,亦为地图学提供了数学基础。

测量工具:汉代以后,先后发明了浑天仪、覆矩、牵星板等测量工具,天文测地活动更加活跃,方法更为精密,先秦常用的步量、丈量、立杆测影方法也仍然具有生命力。到了明代万历十年(1582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来华,带来了西方的天文测地方法。为了编修历法,在礼部侍郎徐光启的主持下,崇祯二年(1629年),成立了由西方来华人员参加、采用西方测算方法的西局,并与采用中国传统天文测量方法的中局一起,共同进行天文观测。经过5年的准备,制造了象限大仪、纪限大仪、平悬浑仪、列宿经纬天球、万国经纬地球、候时钟、望远镜等10种新式仪器,并开始实施以测时刻、定方位、测子午、测北极高度为内容的实际观测,西法取代中法的趋势已经显露出来。

牵星板

贾耽(730~805)师承裴秀六体,绘制了世界上著名的《海内华夷图》。他采用裴秀制图法,在55岁时组织画工,花了17年的时间,绘制成了《海内华夷图》巨幅唐代中国全图。《海内华夷图》幅面约10平方丈,比裴秀的《地形方丈图》大10倍。

西方古代地图的发展简史

西方最早使用投影法绘制精确地图的,是公元前3世纪古希腊地理学家埃拉托色尼。在这之前地图投影曾用来编制天体图。埃拉托色尼在编制以地中海为中心的当时已知世界地图时,应用了经纬线互相垂直的等距离圆柱投影。

1569年,比利时的地图学家墨卡托首次采用正轴等角圆柱投影编制航海图,使航海者可以不转换罗盘方向,而采用大圆直线导航。卡西尼父子设计的用于三角测量的投影及兰勃特提出的等角投影理论和设计出的等角圆锥、等面积方位和等面积圆柱投影,使得17-18世纪的地图投影具有了时代的特点。

19世纪,地图投影主要保证大比例尺地图的数学基础,以适应军事制图发展和地形测量扩大的需要。19世纪还出现了高斯投影,它是德国高斯设计提出的横轴等角椭圆柱投影,这种投影法经德国克吕格尔加以补充,成为高斯-克吕格尔投影。

19世纪末期以后俄国一些学者对投影作了较深入地研究,对圆锥投影常数的确定提出了新思路,又提出了根据已知变形分布推求新投影和利用数值法求出投影坐标的新方法。

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学者提出了双重方位投影、双标准经线等角圆柱投影等新方法。

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学者对地图投影的研究结果,提出空间投影、变比例尺地图投影和多交点地图投影,为人造地球卫星等提供了所需的投影。

最佳贡献者
2

谢邀。

01

小伙伴们有没有想过,现在有卫星定位,拍照,做出导航地图易如反掌。但是在古代,那时候的人没有卫星,甚至连望远镜,罗盘都还没发明的时候,又是如何绘制地图的呢?

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说说地图的起源。有些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在合作调查之后,发现了人类在地图绘制方面的起源甚至要早于文字。人类的祖先通过用碳在兽皮上作画,在洞穴中用矿物颜料绘制等办法,画出了生活地区周边的地图。

02

在中国,最早的关于地图的传说就来自于「大禹治水」,相传,大禹治水时,三过家门而不入,河神看到之后十分感动,于是就给大禹送去了地图,大禹认真研究,最终成功治理水患。

当然,有些小伙伴们可能觉得,这只是个传说。不过我们国家也出土过古代绘制的地图哦,在1986年,天水放马滩的秦朝墓穴就出土了一些地图,其中就有「禹迹图」和「华夷图」两份非常具有历史意义的地图。

03

据了解,早在西汉时期,当时的统治者就专门按照前朝传统设立「钦天监」,并且在管天文,掌地理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当时的钦天监官员利用类似现在的勾,股,弦以及相似三角形来进行测绘工作,并且还发明了一种记里鼓车。这种车上面有个小人偶,在齿轮的作用下,除了击鼓还能打锣,整座车利用马来拉动,并且能做到「走一里,击鼓一下,走十里,打镯一次」。车上还有司南,记录着行车轨迹,官员根据车辆行走的距离来绘制地图。

相信小伙伴们看到这里,应该可以发现,古代人制作地图确实是一步一步走出来的了吧。

3

从大禹冶水时都开始有测量筒单工具,左准绳,测量物体的平直,右规矩,娇正圆的工具,矩、画方形的图尺。西汉,人们以各种方式方法测量高山,谷深距离,是地图测绘的理论基础,指南车、记里古车在西汉己经出现,为长短距离提供数据。古代发明的天文马,为人们提供了利用天气定位的枝术,后发展罗盘定位,指南针辨别方向,兽皮做画,矿物颜料绘图。隨唐宋,以文字为主,地图为辅的地理书,图经过的各行政区的绘制。元明,由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郭守敬奇人偏写地图,清代东西方科技发展,加上中国的测绘技术绘制地图。

4

在没有飞机、遥感数据与人造卫星的年代,「绘制地图」看上去是一件很神秘的事情;但实际上,古人们的测绘方式却非常朴素——说白了,就是田野作业,实地考察。

古时的人们管地图叫做「舆图」。「舆」字的本意为「车厢、车辆」,恰好概括了那时人们测绘地图的方式——坐在车上(或骑马、乘船、步行等)前往尚待探索的地域,凭借简单的定向设备确定位置,再将亲眼侦测到的地理信息记录下来,绘制到图上。当然了,对于没有现代科技,不能以「上帝视角」俯瞰地面的古人们而言,采用这种原始方法所测绘出的「地图」,绘图的形式也与我们平时接触到的地图大不相同。

古代中国有以下三种比较典型的绘图形式:以山川为基准的地图、以行进路线(水路、道路、海洋航线等)为基准的地图,和以客观比例为基准的地图。

首先介绍以山川为基准的地图。这种地图非常常见,比如在地方史志中所附的县域图、城池图等等,基本都属于这种形式,应该是我接触最多的一种古地图了。

这种「地图」,说白了,就是给官员们的一份说明书:首先把县城画在中央,再把辖区内的山川、名胜按照相对于县城的大致方位绘制出来,最后把各个村镇填到相应的山上、河边。



第二种是以水路、道路、海洋航线为基准的地图,比如杭州西湖文化广场上的一幅「京杭大运河沿线图」的浮雕,就是很典型的以水路为基准的地图。这幅「地图」就是在中央画一条河,在画卷的首端画上北京城;作者坐上船,把沿线经过的山川、城池一一划出,等到到达杭州后,在画卷末端画出杭州城,一张地图便绘制完成了



而与现代制图技术相兼容的,以客观比例为基准的第三种地图,也是由其使用目的所决定的。

比如国家疆域图,作为国防的重要工具之一,若是误差太大则无法调兵遣将。其中经典的例子有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比例尺约为1:180 000的《长沙国南部地形图》和《长沙国南部驻军图》,和伪齐阜昌七年所刻的《禹迹》与《华夷》两石刻图


再介绍一种与问题关系不大的「古代地图」,即「历史地图」——比如清末杨守敬先生的《历代舆地图》,内容上至春秋,下至元明,展现了各个朝代的政区划分、交通路线、四邻形势,就是「历史地图」中的代表之作。而「历史地图」所依据的材料,并非古人所画的地图,更不是作者穿越回去亲测的数据,而是历代传下来的文字记载,比如史书、地理志、民间传说,等等。作者通过对文献进行反复考证,从而确定其所处的地理位置,再转绘到当代所制的标准地图中。

由于测绘技术的进步,加上近代以来考古学的发展,后人们所撰的「历史地图」,数据往往比古人为自己朝代所绘的地图更为准确

以上转载自网络,侵权删,谢谢大家!不喜勿喷!

5

在没有飞机、遥感数据与人造卫星的古代,“绘制地图”看上去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实际上,古人们的测绘方式却非常朴素——说白了,就是田野作业,实地考察。

古时的人们管地图叫做“舆图”,“舆”字的本意即为“车厢、车辆”,恰好概括了那时人们测绘地图的方式,坐在车上(或骑马、乘船、步行等)前往陌生的地方,凭借简单的定向设备确定位置,再将亲眼侦测到的地理信息记录下来,绘制到图上。

而中国古代可用于大地测量的工具主要有:

表(根据日影测定方位);

罗盘(根据磁极测定方向);

望筒(利用日光和北极星测定南北);

规(测定单位距离,并画圆画弧);

矩(测定直角);

准(水准仪,测水平面);

绳(铅垂线,测定垂直);

绳尺、丈杆、计里鼓车等。

具体到各个朝代测绘道具的进化又可以大致划分这个脉络:

汉代之前

左准绳,右规矩

《山海经》中提到,夏禹派大章和竖亥两位徒弟步量世界大小(大范围测绘),可见当时步量是大地测量的基本方法之一。

那么难道古人除了步量就没有其他工具了咩?当然不是!

相传大禹治水时,就有“左准绳,右规矩”,其中“准”、“绳”是测定物体平、直的工具,“规”是矫正圆的工具,“矩"是画方形的曲尺。这就是人们最早期的测量工具。

大禹治水成功,促进了农业发展,使夏朝进入盛世,各部族和九州首领向大禹进贡图画、金属等物品,大禹命工匠铸成九鼎,并刻上图,图上有九州的山川、草木、道路以及禽兽的分布情况,这就是古代的原始地图,供人们外出交往沟通、狩猎时参考。

后来指南车和记里鼓车出现,地图测绘又有了新的进展。

甘肃天水放马滩的战国地图

汉至南北朝时期

“制图六体”出现

当时地图的绘制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运用更加普遍,地图的形式也变得多种多样。文献记载的主要有地形图、疆域图、政区图、城市图、宫殿图等,比较出名的是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地形图和驻军图。

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地形图

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驻军图

这一时期值得大家记住的一个人就是裴秀,他的“制图六体”该是最早的地图学理论:

  一为"分率",用以反映面积、长宽之比例,即今之比例尺;

  二为"准望",用以确定地貌、地物彼此间的相互方位关系;

  三为"道里",用以确定两地之间道路的距离;

  四为"高下",即相对高程;

  五为"方邪",即地面坡度的起伏;

  六为"迂直",即实地高低起伏与图上距离的换算。

隋唐至宋时期:

计里画方

“制图六体”之后又衍生出了“计里画方”。这成了中国古代和近代地图制图的基本方法和数学基础,是中国古代地图独立发展的重要标志。

这种地图的绘制方法是,先在图上布满方格,方格中边长代表实地里数,相当于现代地形图上的方里网格;然后按方格绘制地图内容,以保证一定的准确性。

这一时期较为著名的是《禹迹图》,其采用「计里画方」的方法,横方70,竖方73,共计5110方,每方折百里,大约相当于1:150万的地图,绘制的已经相当精密。

北宋《禹迹图》拓片——中国现存最早计里画方的地图

元明时期

测量仪器出现,西方地图投影法传入

这一时期两个关键人物:郭守敬和利玛窦。

郭守敬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奇才,他创制了仪表,简仪、高表、仰仪、立运仪、景符等十几种专用仪器,还为野外观测设计了丸表、悬正仪、座正仪等仪器。

而利玛窦则将西方地图投影方法传入了中国。在中国待了28年,绘制了10多种世界地图,测定了中国许大城市的经纬度坐标,翻译了许多世界各地的地名,有的甚至沿用至今。

宋代赵伯驹《江山秋色图》局部

明代《九边图》

明代《蒙古山水地图》局部

清朝

受西方测绘影响

  

晚明以后西方传教士将西方大地测量技术和地图绘制技术带到中国。由中国政府主持国家性实地测量,以清代康雍乾三朝绘制的《皇舆图》为代表。

到康熙时代,主持绘制的《皇舆全览图》是中国第一幅按照经纬网根据大地测量数据绘制的地图。此后随着清代在西域开疆拓土,雍正、乾隆两朝分别完善了西藏、新疆的大地测量,让这一系统的地图不断完善。西方也根据这个系统的地图绘制出了东亚地图。

康熙《皇舆全览图》

乾隆《内府舆图》

德国 1735 年《中国和日本全图》

6

古人绘制地图的方法让现代人的我们瞠目结舌,目瞪口呆,没有卫星定位、拍照、导航等技术,全部靠勤劳的人民一步步脚踏实地的走出来的“人肉地图”

当然说是“人肉地图”有点匪夷所思,但是却步步属实,靠人步行来测量距离的多少是十分艰苦而漫长的工作,从这当中也体现了古代人的勤劳和大智慧,也体现了他们的科技不发达,但是他们的这一举动为社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助力。

地图的起源

最早期古代人开始绘制地图的时候甚至连望远镜和罗盘都还没有发明,那他们是如何绘制地图的呢?

据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调查,发现人类在地图绘制的方面要早于文字,在中国最早关于地图绘制的传说是在“大禹治水”

相传大禹治水时三过家门而不入,相信这个传说大家都听说过,这一点感动了“河神”,给大禹送去了地图,在大禹认真的研究之后成功的治理了水患,不过这可能只是个传说。

记里鼓车

在西汉时期设立了钦天监,当时的钦天监官员利用类似于现代的勾、股、弦,以及相似三角形来进行测绘工作,并且还发明了一种测量地理的工具起名为记里鼓车。

记里鼓车是用马来拉动前进的,它的工作原理是:行走一里路敲击一下鼓,行走十里路打一次锣,车上还有司南记录着行车轨迹,官员根据车辆行走的距离来绘制地图,看到这个人、车、马合一的“交通工具”,大家应该相信古代人制作地图是一步步走出来的了吧。

古代人的地图最早期是绘制碳灰绘制的。

当时绘制的地图也极为简陋,仅能描述山和河流的大致方向,以此来绘制简单的局部地图。

不像我们现代人那么容易用卫星三角定位经纬度,电脑计算距离,分分钟就可以绘制出终点的位置和距离,而我们21世纪的我们出行就更方便, 拿出手机,打开某某地图APP,输出起始点和终点即可,我们使用如此地图的同时也应该设想到,我们今天科技的进步,离不开古代人的辛勤劳作。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立刻删除相关部分。

7

测量是绘制任何地图最首要的一步。据《春秋纬》记载,五帝之一的炎帝,为了度量大地而远涉几十万里。公元前两千两百多年,夏禹治水时“左准绳,右规矩,载四时,以开九州,通九道”。《山海经》也记载,夏禹派大章和竖亥两位徒弟步量世界大小。这说明四千多年前,祖先就已经开展过规模较大的测绘工作。其中“准”是测高低的,“绳”是量距的,“规”画圆,“矩”则是画方形和三角形的;还有个“步”,是计量单位,折三百步为一里。夏禹时代绘制的地图上有九州的山川、草木、道路以及禽兽的分布情况,现在还有人把地图命名为《禹迹图》,意即大禹的足迹。

  步行丈量的效率和准确度毕竟都比较差。好在各朝各代都不乏锐意创新之人,西汉时出现了一种“记道车”,可以计算行路里程。到东汉时,发明了地动仪的科学家张衡仍嫌它不够好使,于是便做了一番改进,利用差速齿轮原理,行车十里则敲鼓一次,敲鼓满十则敲钟一次,车上指南针记录车子行走方向,大大提高了里程测量速度。

  古人还采用测“日影”的方式来推算实地距离:在同一天的中午,在南北方向两地分别竖起同高的表杆,然后测量表杆的影子,并根据“寸影千里法则”推算南北两地距离。但“寸影千里”是相当粗略的经验值,准确度上比较差,后来被南朝天文学家何承天、隋代天文学家刘焯和唐代天文学者僧一行、南宫说的理论和实测所否定。

  不管此后测量工具再如何精细发达,实测工作仍然相当艰苦。比如近代地理学家邹代钧当年从英俄回国后,进行《湖北全省分图》的测绘编制,测量方面采用的是测经纬度法和大地三角测量法,每天的工作繁重琐细:“计八人共测一州县,每八人中又分四小路,二人任‘测天度’为一路,测州县治所及各定点外,仍应测地面三角;管‘记里轮’者一人,同学生一人为一路,测人行道里外,亦应测地面三角,余学生四人,分为两路,专测地面三角……”贰 绘图方法:“计里画方”使用了1500年

  古时的人们管地图叫做“舆图”。“舆”字的本意为车厢、车辆,恰好概括了那时人们测绘地图的方式——坐在车上(或骑马、乘船、步行等)前往尚待探索的地域,凭借简单的定向设备确定位置,再将亲眼侦测到的地理信息记录下来,绘制到图上。大部分古代县志中出现的地图,都画在许多方格里,这是一种古老的按比例尺绘制地图的方法,名为“计里画方”。绘图时,先在图上布满方格,方格中边长代表实地里数,相当于现代地形图上的方里网格;然后按方格绘制地图内容,以保证一定的准确性。

  “计里画方”始自西晋裴秀提出的“制图六体”原则。除经纬线和地球投影外,现代地图学上应考虑的主要因素,他几乎全提了出来。这个方法在传教士利玛窦将西方地图带入中国前,一直使用了1500年,不过它的局限性也相当严重,因为没有标明经纬度数,只能适用于大比例尺和低纬地区地图。

  宋朝的沈括不仅是历史上最卓越的科学家之一,也是一位杰出的地理学家和地图学家。他曾奉命编绘了《天下州县图》,可惜这套图已经失传,他发展了裴秀的“制图六体”,取消了“道里”,增加了“互同”。沈括将“道里”看作地图上的距离,认为有了比例尺后,图上距离自然就有了;至于“互同”,很可能就是现代地图中使用的等高线标记。  被著名舆地学家邹汉勋诟病的“像山水画”一样的地图,其实一直是中国早期地图的表现形式。见山画山,见水画水,虽然精确度不高,但胜在形象直观,并且蕴含了丰富的地理信息。上世纪三十年代,梁思成、林徽因夫妇在翻看一本画册时,无意中发现了一幅唐代壁画“五台山图”,详绘了五台山及周边地理风貌,图中还有一座叫“佛光寺”的庙宇。佛光寺始建于北魏,唐武宗灭佛时被毁,12年后才重建。而被毁之前的影像,被描绘于几千里之外的敦煌石窟,可想而知这座寺院在唐宋时代五台名刹中的地位。梁思成夫妇后来远赴山西,真的找到了这座隐藏在山峦之下的破落古寺,打破了当时日本学者的断言:在中国大地上没有唐朝及其以前的木结构建筑。这恐怕正是“像山水画”的地图的功劳。叁 绘图角度:山川走向和测量人行进方向

  没有GPS和大数据的时代,古人绘制地图的格局难免会小一些,很多地图都是从测绘人的主观视角出发,依赖实际观测与经验,借助简单的定向与测量技术所绘制而成的。而且,很多地图并不是“上北下南”,和今天严格按照比例尺和经纬度坐标的地图差别非常大。  即便是“行政地图”,古代地图也经常以山川河流走向为基准。这种地图实际上是给官员的一份说明书:首先把县城画在中央,再把辖区内的山川、名胜按照相对于县城的大致方位绘制出来,最后把各个村镇填到相应的山上、河边。比如清光绪十一年版的《大宁县疆域图》,这张图并非按照典型的“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排布方式,而是根据县域地势和主要河流走向,将西北设为上,东南设为下。这与现代的大宁县(巫溪县)地图相比,完全是两个样子。

  以测量人行进路线为基准的地图看起来很有意思。比如杭州西湖文化广场上的一幅“京杭大运河沿线图”的浮雕,就是很典型的以水路为基准的地图。这幅“地图”就是在中央画一条河,在画卷的首端画上北京城;测绘人坐上船,把沿线经过的山川、城池一 一划出,等到到达杭州后,在画卷末端画出杭州城,一张地图便绘制完成了。这种“地图”,可以说是一套“游记”,以绘图人所在位置为中心,看到什么就画什么。富裕的地方画大点,无聊的地方少画点,完全不讲究绝对方向与比例尺,艺术性远高于纪实性。

  《郑和航海图》也是如此,描述的是长乐(福州)一带的海岸线,是以行船者站在船头观测有关景物时产生的视觉感受而绘制的,有山画山,遇岛画岛,突出了海岸线、离岸岛屿、港口、江河口、浅滩、礁石以及陆地上的桥梁、寺庙、宝塔、旗杆等沿岸航行的标志。地图的比例并不标准,图中虚线表示航线,在离岸较远的航线上注记了针位(航向、方位)和更数(航程、距离),有时还注记出航道深度、航行注意事项,是我国最早不依附海道专书而能独立指导航海的地图。

更多精彩请关注微信公众号:神秘的野史

8

在很远的远古时代,没有“规”、没有“矩”,更没有卫星和其他先进工具,那是怎么描绘地图的呢?我记得小学时,老师讲了地图知识(比例尺、左西右东、上北下南等)之后,在大脑中或在纸上总学着描绘我们小山村的地图。估计远古时人们在相互交流时,就是用树枝或木棍在地下来描绘地形地貌和所指位置的,连比例尺、左西右东、上北下南这些东西都是极晚期约定俗成的。直到前些年,人们还习惯用棍子或笔来指划所指地理位置。

9

谢谢你这么信任我这个小学语文老师,你问得问题也是我想知道的!我不了解啊!对不起!我去北京旅游,在颐和园,看到那些大石柱,石板,老师们都在讨论:古代,没有先进工具,古人怎么把这些庞然大物搬上山的?佩服他们的智慧!????????

10

制图学在东西方都是古老的学科,可上溯至史前关于渔猎之域的描绘。简单来讲,在卫星发明之前,聪明的古人已经懂得利用比例以及网格等方法做地图,当时在精准度上与卫星测绘有很大的差距,但是却是人类认识自己所处环境的极大的进步,许多制图法到现在都有极高的借鉴意义。

先来看欧洲,公元前1世纪的希腊人马里努斯首先提出了在地图上运用投影的想法,也就说要把地球圆形表面的全部或部分压缩到一个平面上。而有记录的最古老领航图则出现在14世纪初,但实际产生时间肯定比这早。领航图中按不同风的方向分布布置直线从而构成的网格,通常有比例尺,其中每个分度都被细分为五份,但每一分度所表示的长度并不相同。到了文艺复兴时期,天文学以及数学研究的突破对于当时制图有着很大的推动。很复杂的,在1569年,墨卡托在他绘制的大型世界地图中采用他自己发明的一种重要投影法,图中的子午线是平行的直线,与被画为直线的纬线以直角相交,俗称墨卡托投影。17世纪末至18世纪,法国皇家科学院已经开始运用天文观测法确定地球上特定点的经纬度。

其次再看中国,地形测绘的历史自然也是很古老。首先在先秦时期,已经发明了测量工具“规”与“矩”,并利用这两个工具进行地形测量与方位测量。到了汉代时期,天文定位法就已经被引入方位测量,十字线网格测量距离的原理也得到应用。到了晋代,裴秀就发展出一套被使用了上千年的绘制地图的理论,他也据此绘制了《禹贡地域图》。简单来说裴秀的理论可以概括为“制图六体”,即制图时要考虑的六方面因素:分率(比例尺)、准望(方位)、道里(道路里程)、高下(地势高低)、方邪(角度)、迂直(弯曲度)。根据以上理论,聪明的古人又进行不断地完善,从而衍生出“计里画方”之法,就是为使地图图形正确缩小尺寸而设计的按比例绘格网的方法。先在图上布满方格,方格边长代表实地里数;然后按方格之框定绘制地图内容。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