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为什么会让卧倒呢?是因为卧倒后对身体有一定程度的保护作用,比人占着要安全很多。

这里的基本道理是,炮弹包括手榴弹,在目标落地之后,是靠爆炸后的弹片冲击起杀伤作用的,炮弹爆炸后弹片四处穿击,形成局部杀伤威力,而这种威力由于爆炸产生的动力,爆炸后会距地面一定高度,向周围波及扩大。由于距地面有一定高度,所以人爬在地上会相对安全些。

最佳贡献者
2

  谢邀!俗话说:“新兵怕号,老兵怕炮。”入伍不久的新兵往往不适应部队令行禁止的纪律作风,加之过去的部队通常以军号作为传令工具,新兵记不全号谱,难免出现号声响起时惊慌失措的场面。而到了战场上,一旦遇有炮击,新兵往往会不顾死活地四散奔逃,倒是表现得很勇敢;老兵的情况则恰恰相反,他们对全套号谱早已耳熟能详,并且适应了部队的生活节奏,到什么时间该吹什么号,都已经心中有数,自然会从容不迫。上了战场,在敌人炮火面前,他们的第一反应是迅速卧倒,看见弹坑就钻进去。老兵这样做,并不是贪生怕死的表现。因为他们深知,敌人炮兵群只要开炮,就不会只打一发炮弹,下一发炮弹落在哪儿无法判断,首先卧倒防止被弹片击中是当务之急,起身乱跑只会使自己送命当炮灰。

图示:八路军骑兵正在组织进行卧倒训练

  慕什塔戈认为,抗日剧中凡是能够在炮弹打过来之际指挥大家卧倒的,都是具有一定战场经验的老兵。因为,目前在电视节目中播出的抗日剧,均以中国抗日战争为历史题材,基本再现了中国军民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斗场面。当年的侵华日军在炮兵火力上明显占优,师团一级编有36门山野炮、24门步兵炮,旅团一级编有24门山野炮、12门步兵炮,一个步兵联队有12门步兵炮,一个步兵大队有6门九二步兵炮。甚至一个步兵中队(相当于中国军队的连),也有9具掷弹筒。反观中国军队,除了国民党中央军直接掌握的4个炮兵旅、6个炮兵团,且必须集中使用以外,其他部队基本没有队属炮兵的编制,意即大多数抗日武装在战时所能得到的炮火支援几乎为零,而且中国军队的火炮大都属于一战之前的老式装备,在射击性能方面根本无法与日军炮兵相抗衡。在抗日战场敌强我弱的情况下,一些老兵面对日军的嚣张炮火,果断指挥全体人员卧倒,既是保存有生力量的有效措施,也实为无奈之举。

图示:日军迫击炮发射阵地

  遭敌炮击迅速卧倒,可以显著降低被弹片击中的概率。二战期间,日军火炮的弹种比较单一,均采用触发引信,只有撞击地面才能起爆战斗部装药,爆炸后,弹片呈倒置圆锥形向四周散射。采取卧倒姿势的抗战老兵,能够有效减小被弹面,防止被弹片击中。但是二战以后,随着子母弹、激光制导炮弹、炮射导弹、末敏弹药等新型弹种陆续投入实战,针对集群有生力量的空炸引信开始大行其道,如果还像抗日时期以人员卧倒方式来应对敌人的炮火袭击,则无疑会增大人员伤亡。

图示:俄军在叙利亚投放的采用空炸引信的白磷燃烧弹

3

要知道这些首先要明白炮弹的杀伤原理。

92步兵炮

二战时的日军装备的火炮组成为山炮,榴弹炮,步兵炮,迫击炮,这些炮所使用的多为触爆的装药弹,杀伤靠的是破片和冲击波,抛物线发射的弹药射入土内爆炸,形成弹坑。由于火炮精度不能让每一发弹药都落在同样的地点,所以才有跳弹坑的做法,不过这都是经验之谈,真实战场上这并不代表就能避免伤亡。对于人来说,要想尽量活着就要躲避破片躲避冲击波,而炮弹的破片一般是呈扇形向外扩散,卧倒能最大程度减小破片的伤害,而冲击波则能靠卧倒时较小的受力面积尽量减小损伤。而且卧倒需要用手肘将身体抬离地面一段距离,以免冲击波沿着地面来袭时将脏器震伤,不过这些都是提高生存概率的做法,并不能保证万无一失。炮弹一旦离得太近,再卧倒也无力回天。巨大的冲击波将把人像树叶一样掀翻,而二战冲锋时被炮火覆盖不仅不能卧倒,而是要继续冲锋。只有将距离尽量接近,才能逃离火炮覆盖的范围从而打击敌方的阵地。

94型75毫米山炮

其实炮弹最可怕的是冲击波而不是破片,大装药的炮弹能将躲在掩体和战壕内的士兵震伤震死却并不会直接击中战壕和掩体,而现代的炮弹更为可怕,装有末敏弹和智能延时引信的炮弹能在半空中引爆,对空旷地带的目标造成严重的损伤,被这种炮火覆盖能做的只有跑和找各种掩体,原地不动只能被炸死。在武器日新月异的现代传统的军事惯例很有可能失效。不过在这些惯例提出并遵守的当时,这些都是士兵用血和肉的教训得出来的,战时训练出的本能反应则能救人一命。

38型120毫米榴弹炮

95型75毫米野战炮

问答签约作者,欢迎关注。

4

  在我国近代的屈辱史上,最令人难以忘怀的就是长达八年的抗日战争了。为了铭记这段历史,如今我国也拍摄了许多抗日题材的电视剧、电影等。在这些影视剧中,有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那就是打仗。当时,日本得到美国的扶持,我国的军事力量也远不及日本,我们能看到,日本在战争中多数使用炮弹轰炸我方军队。

  我们可以在一些影视剧中看到,在日本使用炮弹轰炸我国军队时,我国军队的首领通常会喊着让大家卧倒,用常识解释卧倒后炮弹可能就伤不到自己,但这毕竟是演员在剧中演示出来的,所以其是否真实,还需要来做一些分析,以免让人们对此产生误解。

  首先,炮弹的爆炸原理就是用火点燃炮弹的弹体使其体内的炸药爆炸,产生高温高压,由此,弹头借助这个高温高压飞出,这个过程也是非常迅速的一个过程。所以一旦没有对炮弹的爆炸作出及时反应,很可能会造成巨大的伤害。

  除此之外,炮弹一旦爆炸,其中会带有乱飞的弹片,就算不被炮弹的爆炸伤害,也是有被这些弹片击中的可能。尽管是弹片,大家可能不以为意,以为只要做好防护就会避免这些伤害,但其实不然,那些飞出的弹片一样具有惊人的杀伤力,所以大多数情况下士兵们没有准备,也只会选择卧倒,降低被弹片击中的可能。

  但日本的军队也不是好对付的,他们一次发射炮弹击不中,也会提前做好准备的。事实上,日本既然能第一次发射炮弹,也会有第二次的发射。通常情况下,炮弹是不会在每次战争中都存在的,大部分也都是发动大规模战争侵略,日本人发射了炮弹后,并不会无所事事,他们还会做好观察工作和通讯工作。

  此时,就算我方的士兵们躲过了第一次炮弹,但没准还会猝不及防的有第二次。当时,日本的通讯设备比我国的要高端的多,在我方躲过第一次炮弹后,他们会及时联系,做好准备,再次向我方发射炮弹。这时候,有些士兵们便会有生命危险了。

  若是日本的军队发射了中小口径的火炮,这时候我方的士兵根本来不及作出反应,因为接连着的还有步兵冲击,就连是作战经验丰富的老兵也可能措手不及。如果不幸发生了这样的情况,恐怕是也很少有人能有躲过的机会。

  在一些大规模的战争中,很少使用中小口径的火炮,通常是大口径的火炮,但这种火炮除了具有杀伤力极大的弹片乱飞之外,还有一种威力比这还大的,就是冲击波。而若遇上了冲击波,采取卧倒的方式,不但不会降低自己被击中的可能,还可能会造成更大的损伤,很有可能丧命。

  对于大口径火炮而言,存在非常大的冲击波,并且几乎让人无法承受。我们都知道,波有两种传播方向,一种是横向,一种是纵向,冲击波就是以横向传播的,所以士兵们卧倒在地也是无法避免受到伤害的。冲击波的震力足以把一个人的内脏震碎,所以,士兵们卧倒在地不仅是个错误的方法,而且还会增加自己死亡的可能。

  不过,若有作战经验丰富的老兵一定会知道,卧倒的时候一定要保证上半身离地的状态,靠着手臂支撑,这样便会减少受伤的可能。所以卧倒也要采取正确的姿势,否则也无法避免炮弹的袭击。

5

谢邀。抗日剧中炮弹打过来的时候都让卧倒,能最大限度地减小伤亡。

原因是:

第一:炮弹打过来之后,在己方阵地着地点为中心,向四周斜上空爆炸的同时,炮弹爆炸的碎片也以炮弹着地点为中心,向四周斜上空飞射。

第二:处于炮弹着地点或较近的战士,免不了伤亡,但较远的战士,如果卧倒,就处在炮弹碎片飞射的盲区,不容易被伤到,只是被炮弹爆炸的冲击气波所及,那伤害,可就忽略不计了。

第三:若是离炮弹爆炸着地点较远的战士,不卧倒,就会被炮弹碎片所及,造成伤亡。卧倒则可免除伤亡。

注:图片来自网络。

6

卧倒是要比站着伤亡的概率小,因为站着暴露面积比较大,而且炸弹爆炸的炸点弹片是像四周扩散,离炸点远的话很多像接近水平的破片就直接受重力作用掉到土地里了,也就失去的作用!不过现代战争中炸弹威力相对抗日期间大了不止一点半点,很多时候炮弹对人体的杀伤作用不是破片,而是冲击波与震动,你全身伏地卧倒最后也可能内脏受伤,是被震伤的!也会造成死伤的后果!

7

首先说一句,采取卧倒防护炮弹的方式在二战时期确实是发挥过一些作用的,但在如今却不见得行,并且采取卧倒的防御方式也只是在非常紧急的情况下应急保护方式。


为什么卧倒能防护炮弹的杀伤呢?首先,我们要知道炮弹的杀伤来源。在开花弹取代实心弹成为火炮的主要弹种后,火炮的杀伤力的来源于炮弹的装药爆炸产生的冲击波和爆炸将弹壳撕裂产生的破片,其中冲击波的范围较小但均匀,而破片的范围大但却很随机。卧倒主要起到的是减少人体面向爆炸点的面积,一方面减少受冲击波挤压的面积,一方面是减少被破片击中的概率。更为重要的是,旧时代的炮弹普遍为碰撞引信,这就意味着炮弹的爆炸是自下至上的爆破,也就意味着炮弹整个的冲击波及碎片是一个圆锥形,也就意味着卧倒有很大几率上卧倒在圆锥形的死角不被攻击到,这也是大部分电视剧中大喊“卧倒”寻求掩护的起源。

但卧倒寻求掩护仅仅只能从一定程度上保护自己,要知道,对于能将整整一个标准篮球场摧毁的榴弹炮炮弹在爆炸时,产生的以十几米乃至几十米计的超压区,在这一区域的人会瞬间承受极大的压强,五脏六腑都会破裂,姓名难保。即使是在绝对杀伤范围外,倘若运气不佳被乱飞的弹片击中也难逃伤亡。并且倘若不幸在卧倒时整个身体接触地面,那很可能被冲击波引发的震动震伤甚至死亡,所以卧倒时往往要求脚部和手部用力将整体抬离地面避免全身接触地面。


但这种防御炮弹的办法,在今天却不怎么好用了。首先,大量新型的反人员弹种被开发了出来,无论是制造一片火海的凝固汽油弹,还是能够释放出海量破片的高爆弹,亦或者是通过空气燃料制造超大爆炸的云爆弹。这些新型弹种的投用使得炮弹的杀伤能力更强且更不易躲避;另一方面,空爆引信的投用也使得炮弹的杀伤范围不再是锥形而是无死角的圆柱形,即使是趴下也无法阻挡从天而降的弹片,因此卧倒的方式就不再好用了。

总的来说,趴下卧倒减少伤害是特殊时期特殊情况下的不得已的减轻炮弹伤害的办法,在当时或许有一定的作用,但在今天已经起不到什么效果了。

8

我们看到很多电视剧里面听见炮弹飞过来的时候,第一印象就是卧倒,但是卧倒,真的是炮弹打不到吗?

其实并不是,我只是减少人员的伤亡,如果在炮弹袭击中,人都是站立的话,炮弹爆炸后的弹片会乱飞,而且人的身体是非常脆弱的,打到人的身体里面,不死也残,而且爆炸的气浪也非常强大,如果被气浪伤到的话,不死也残,但是如果卧倒的话,会减少受伤的概率,提高自己的存活率,所以听见炮弹响声的时候,我们的第一印象就是卧倒。

而且尽量早比较低的地方,只有这样,在炮弹袭击中,不容易被炸伤。近日上映的红海行动中坐汽车去救人质的过程中,听见迫击炮响,队员们的第一反应就是卧倒,并不是不会杀死人,而是这样做减少了被打到的概率。所以在抗日剧中,当炮弹打过来的时候都会让卧倒。

9

炮弹爆炸,威力极其巨大。所以,炮弹打过来,根据炮弹飞行的啸叫声的频率,估计落点距离自己位置的很近,必须立即卧倒避险。

炮弹爆炸,杀伤范围最大的是飞出的弹片,和地面的夹角大于四十五度,站立时肯定被击中,被子弹头,打中,仅仅是一个小洞,小指粗细。破片很薄,极易穿入身体,割断血管;破片很宽,形状不规则,造成的伤口就很大,流血较多,暴露而感染的面积宽大,伤口难以愈合。如果卧倒地面,炮弹破片从头顶飞过,不会击中。

炮弹的伤害还有触地,爆炸的冲击波非常强烈。地面密度大,容易传导振动,弹着点附近很大一个圆形震伤区。军人迅速伏地,如果全身紧紧爬在地面,必然承受巨大震动

10

曾经看过这么一个实验,爆破实验,实验是这样的在离爆破中心3米,了5米,8米,10米距离的地方放上人形纸板,然后爆炸之后看下那些地方受伤最严重。毫无疑问离得最远受到的伤害最小,但并不是说不会受到伤害,但从纸板的受伤程度来看,受伤的部位是小腿往上受伤最严重,而小腿往下反而没有什么伤害,主要原因是,炮弹炸之后碎片是呈全方位扩散,而只要不是炮弹中心的人受到的伤害基本便是弹片的伤害, 而我卧倒之后承受弹片的面积是最小的,所以周围没有掩体保护的情况情况下,卧倒是最正确的选择!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