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朝的中晚期,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而作为知县大老爷“雇佣”的师爷们,实际上可能还要远远高于这个数据。
因为与其说师爷事给知县大老爷打工的,不如说知县才是给师爷打工的。
在明清两季,最有名的就是“绍兴师爷”。师爷似乎可以属于吏这个级别。但是实际权力甚至要远远大于吏,因为厉害的师爷不但可以替知县大老爷处理公务、掌管钱粮税赋、刑名判狱,甚至可以左右知县大老爷的仕途命运。
“绍兴师爷”一开始由于当地读书人太多,而科举之途拥挤,很多仕子不得不退而求其次,去给当官的当刀笔吏。但是由于世代干这个活的人多了,自然就有人摸出了门道。比如精通于公文写作、精通于朝廷于地方的各种税赋之间漏洞、精通于法律刑名,当然还有横精通于官场文化及潜规则的等等。
这些师爷经过几代人的摸爬滚打,终于形成了一套极为完善的“组织系统”,通常都是以宗族内部互相帮带,垄断这个特种行业。
所以厉害的,从一个赶考的秀才就开始布局,借钱给该秀才如赶考,然后一路上给他进阶不断花钱铺路,直到他混到一个实缺外放,然后师爷跟着他去上任。
当然这钱不白花,提前就已经写下了借据,而且利息很高。上任后,这个知县大老爷就要开始还钱了。但是明面上,明清的基层官员的俸禄,不过45两银子外加20担俸米而已。而且一个县,吃皇粮拿朝廷俸禄的通常不会超过10个人,除了知县外,再有就是县丞、主簿、教谕、训导等等。所以偌大的一个县要治理,知县大人不可能万事亲力亲为,所以至少要养一个不低于百人的吏,按道理这些人的钱还得知县大老爷自己掏腰包。
而自己还穷的叮当响呢。这点俸禄养活自己还不够呢。而且关键是科举考试考的是八股文,具体的事务自己都不会处理啊,有些买缺的,甚至连公文都不会写,这可咋办?不用担心,知县大老爷只管当甩手掌柜就好,具体事情跟过来的师爷会替你处理得妥妥当当。知县大老爷不但不用担心手底下人的开销,也不用担心还债的事情,而且该可以分钱。等这个知县大老爷能分得10万雪花银的时候,可想而知,师爷那得赚多少?很多绍兴师爷没干几年就在老家盖房子买田地,成为大户的。
还有些“师爷”们跟着自己的东家一路发迹,自己最后成为了“红顶商人”,富可敌国。
到了太平天国运动以后,湘系和淮系很多武人出身的官员进入官场以后,就更需要师爷来替自己处理公文、税赋。但是随着这些武人东家的发迹,自己也很快成为政商两界“大拿”。
比如胡雪岩原本虽然事个站柜的,但是挪借钱庄银票500两银钱,帮“候补浙江盐大使”王有龄补实官位。然后就开始逐步介入王有龄的钱谷业务;到了“庚申之变”时,王有龄时任浙江巡抚,胡雪岩已经通过开“阜康钱庄”,和办粮械、综理漕运等任,几乎掌握了浙江一半以上的战时财经。若干年后,又被左宗棠相中,替左宗棠筹办“收复新疆的军饷”。胡雪岩因协助左宗棠收复新疆有功,被授予布政使衔(三品),赏穿黄马褂、官帽上可带二品红色顶戴,并总办“四省公库”,可谓富可敌国。
文/炒米视角
原创首发,欢迎关注或吐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