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家把“三家分晋”这一事件作为战国开始的标志。在这时期,地处中原的老牌强国逐渐衰败,曾经的弱国得以崛起。魏国作为“三晋”之一,虽然地盘不及曾经的宗主国,但能够迅速兴起,成为三晋之首,甚至在战国初期一度成为最强大的诸侯国。然而好景不长,继魏文侯后,风云一时的魏国开始走起了下坡路,从曾经的“霸主”,到最后一任国君魏王投降,百年基业毁于一旦。想必一定有读者朋友会问:“战国初期,形势大好的魏国为何会全面衰败?”且看笔者一一道来。
一、王道霸业,起于文侯
春秋末期,正如东周王室已经无力掌握各诸侯,诸侯也时常受卿大夫专权的侵扰,而战国的开端——“三家分晋”,则是典型的卿大夫夺权的例子。曾经强横一时的晋国也不可避免走向衰落,大权由六卿掌握,而范氏、中行氏灭后,四卿之中,智伯最强。为了进一步扩大自己的影响力,智伯强行向魏、韩索地,又向赵襄子索地,遭拒绝后。胁魏、韩举兵攻赵,魏桓子惧赵亡后祸及自身,于是倒戈一击,联合韩、赵攻灭智伯,并三分晋地,形成“三家分晋”的局面。此后,魏人有了一块安身立命的资本,而魏国霸业,则是始于魏桓子之孙,魏文侯魏斯。
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魏、韩、赵向周天子索要爵位,周威烈王也做个顺水人情,把三家正式封为诸侯。在魏文侯的带领下,魏国任用贤才,李悝、翟璜等纷纷贡献变法之策,富国强兵。将有乐羊、吴起等,守险要之地而其余强国不敢进犯,其中还有吴起训练出来的“魏武卒”,还曾创下“五万武卒胜五十万秦军”的光辉战绩。魏文侯时期,魏国国势蒸蒸日上,而为了不局限于晋西南这片四战之地,于是他“向西攻占了秦国河西地区,向北越过赵国,伐灭中山国”,还多次败秦、齐、楚诸国,开拓大片疆土,使魏国一跃为中原的霸主,可以说魏国百年霸业,始于魏文侯。
二、用人不当,国士流失
早在魏击出身之时,他便是不凡的。其父魏文侯在位时,就深知继位者不当必定导致国破家亡,因此魏击作为其嫡长子,自小就成了魏文侯重点培养的对象。魏击也不愧于父亲的期望,在父亲的培养下,很快就成为一位有理想有抱负的王位继承人,并帮助父亲吞并整个中山国,并坐镇其中,独当一面。在父亲去世后,魏击理所应当继承魏侯,是为“魏武侯”。虽然深得父亲喜爱,但魏武侯与他父亲相比,却差太远了。就在魏武侯继位一年后,朝中元老李悝去世,这是文侯死后,对魏国的又一次打击,魏武侯只能按照父亲、李悝制定的国策、国法执掌魏国朝政。好在魏文侯给他留下极为强大的家底,在经历短暂的休整后,魏武侯终于可以一展宏图,征战天下。此后魏国南征北战,四处为敌,为了实现自己的野心,魏武侯可以说是穷兵黩武,这也为魏国后来积贫积弱埋下隐患。
魏武侯多兴战事,百姓民不聊生,而在选人用人上,魏武侯也不像其父“贤人是礼,国人称仁,上下和合”。文侯在时,用人不拘一格,因此李悝、吴起、西门豹、乐羊等名臣良将得以一展才华,魏堂上人才济济,盛极一时。而魏武侯承继基业,老臣犹在,但控御无道,致使人才流失。在其任期间,魏国不再是“任人唯贤”,而是重回“任人唯亲”的局面,并且延续到魏国灭亡,期间放跑了吴起、商鞅、张仪等名士,人才的流失,导致魏国再难创立霸业。
三、继业有余,拓土不足
魏武侯时期,国力强横一时,然而到了魏惠王,魏国经历桂陵之战、马陵之战后,魏国“东败于齐,西丧秦地七百余里,南辱于楚”,实力受到严重削弱,称霸中原的局面一去不复返,东边的齐国虎视眈眈,西边的秦国卷土重来,魏国一时进入两难的境地。为了稳住东方的齐国,楚威王六年(前334),魏惠王在徐州尊齐威王为王,齐威王也承认魏惠王的王号,史称“徐州相王”,虽然暂时解除了东面的威胁,但这也标志着魏国的霸主地位的丧失。而为了限制齐国,魏惠王又积极与秦交好,修补三晋之间的关系,小国国君来朝觐见,继文侯、武侯之后,魏惠王又成为诸侯的领袖了。
然而魏惠王时期,魏国的兵力已大大不足,昔日称霸天下的魏武卒被消耗殆尽,在秦、齐等国夹击中不断惨败,被秦孝公重新夺得河西百里之地,扼守秦国东出之路的焦城、曲沃尽失。南面的楚国为了逼魏惠王废太子嗣,送流亡在楚的魏公子高为太子,败魏军于襄陵,夺取八个邑。且魏惠王执政后期,在对“合纵连横”的态度上反复无常,忽纵忽横,军事上树敌过多,这也是魏国国势日弱的主要原因之一。而魏惠王死后,其继业者们多是无能之辈,魏国灭亡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了。
世事无常,魏国能盛极一时,在于魏文侯贤明亲政,内有贤臣良将、精兵劲卒,国富而民强。而武侯、惠王时,虽然也曾做大做强,然而守成不足,多年的战争消耗完了国库,任人唯贤导致国士流失到他国,政治上又四面树敌,国家没有一个远大的规划。林林总总,魏国的衰败不在朝夕之间,实在是一步错步步错,灭亡已成定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