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积重难返!气数尽了就是尽了!其余都是时间问题,走过场而已。唯一能做的就是亲贤臣,远小人。但都是拖延时间而已。天子的命但生不逢时。

最佳贡献者
2

当时大明已经是积重难返,土地兼并严重,再加上连年天灾,已经是饥民遍地,但是政府没钱。任你官清如水,怎奈吏滑如油。赈灾粮款有一半到饥民口中就不错了。

在回答问题之前,先说一下封建社会的轮回,也是朝代更替的原因,其实这是历朝历代的通病,实在是无可奈何,这也与生产力和气候天气有关,与土地的承载能力有关,一旦人口超过了承载能力,就必须让人口降下来,这是一件很难的事。在古代,在资源不足的情况下,只有战争,才能快速减少人口,这时历史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不是出了哪个圣人就能救民于火。

封建社会朝代更替的规律具体是:

首先,天灾人祸烽火遍地,尸骨遍地,英雄振臂一呼开国立朝,然后休养生息。注意,这时经过战乱,人口减少,再加上战乱以后部分土地兼并消除,国家有足够的土地分配给人民。

接着是前两代君主基本上都了解疾苦,容易励精图治,这时候国家蒸蒸日上,矛盾也小。

三代以后天下太平,生产力回复,这时就开启了土地兼并,有人精于劳作或者经商有了余钱就会购买土地,有人不精劳作或者天灾人祸家人生病等等就得卖地赚钱,失去土地后就只能做佃农,这本来是正常的规律,并不是所有的地主都是坏人,为富不仁,称霸一方的也只是少数巨富豪强,绝大多数中小地主还是很好的,也就是相当于现在的中产阶级,中小地主和佃户抱团还增强了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

只是土地兼并是一个加速的过程,土地多的人家抵御风险的能力强,小户人家能力弱,致使兼并越来越加速。到了后期,中小地主(中产阶级)破产,土地加速集中到超级地主手中,这时国家就得通过调控,组织兼并加速,例如清朝的“摊丁入亩”“官绅一体纳粮”“劝租减租”等等,类似于现在的宏观调控,收入阶梯缴税。

到了王朝后期,由于承平日久,人口增加,土地承载能力不足,一旦国家对兼并失控,这就到了王朝末期,此时经济十分脆弱,人民处于温饱边缘,经不起丝毫打击,国家如干柴遍地。此时一旦发生天灾人祸,必定烽火遍地,末代君王和地主豪强如果能找到替罪羔羊,王朝还能延续,是谓中兴,其实只是经过烽火狼烟摧毁了部分大地主,同时减少了人口,土地得以重新分配,汉唐都是如此,汉朝甩锅给了王莽,唐朝甩锅给了安史之乱。如果找不到背锅侠,就只有皇室自己承担,这就是所谓的“气数已尽”,只能改朝换代,是谓亡国,换了皇室而已,而不是亡天下。

这样,又开始了个新的朝代,一个新的轮回。

这是封建社会的朝代规律,无可奈何。在封建社会,要么做地主,要么做农民,农民抵御风险的能力明显比地主低的多,当时唯一的值钱财产只有土地,不可避免的发生土地兼并,而且不可避免的越来越快。王朝统治者只能尽力励精图治,尽力阻止兼并加速,同时收富人税济贫,尽量使社会在分配平衡,以延长这个轮回的时间。

回到这个题目。如果我是崇祯,大明这时已经非常生锈。当时国家是真的没钱,马上就破产了。我不会废除阉党,而是用阉党和东林相互制衡,同时废其头目,提拔新人,尽量消除党争危害。同时,以工代赈,疏通运河,以政府信用担保从南方调粮。这也只能稍缓一下。其时北方连续三年大旱,土地已经承载不了这么多人,去东北屯田也不可能,东三省也是大旱还要入关抢粮。

还是李自成那句话,“嗟尔明朝,气数已尽”,无可奈何。

3

励精图治,疑人不用用人不疑,信任边关大将,比如袁崇焕。

总之,崇祯也不傻,要不当不上皇帝,原因是明朝气数已尽,官场腐败,民不聊生,很难励精图治,最后吊死在煤山,是历史的必然。

4

谢邀!

崇祯上台时,处于内忧外患的交困时期。内忧:就是李自成的农民军起义;外患,就是北方皇太极的虎视眈眈。按说,崇祯在位有十七的时间,的确有足够的时间挽救大明王朝。关键是崇祯皇帝个人的能力还是很有限。

崇祯到底有多大能耐呢?请看资料记载:

尽管崇祯志向远大、励精图治、宵衣旰食、事必亲躬,但他既无治国之谋,又无任人之术,加上他严苛、猜忌、多疑,对大臣动辄怒斥、问罪、砍头、凌迟,其残忍和冷酷与魏忠贤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因为不相信文武百官,崇祯还频繁地调整官吏,17年间他竟然换了17个刑部尚书和50个内阁大学士。造成国家人才匮乏,有心报国的志士既不肯也不敢请缨效命。无奈之下,崇祯只好培植私人势力,重新起用大批更加腐朽无能的太监,最终导致“十万太监亡大明”的历史悲剧。

要是换上当今社会一个有聪明才干的能人当皇帝,完全可以力挽狂澜!

采取什么措施呢?以下试图简要地探讨一下,若有谬论,请一笑而过。

先安内。

李自成的农民军起义,无非是因为填不饱肚子,民不聊生,才导致官逼民反,聚众造反。那么,新皇帝上台后,用十七的时间,完全可以干好以下几件事:

首先,大赦天下。立马出台有利于农民的政策措施,包括免征全国农民赋税和豁免农民历欠,全国所有的官员暂停发放薪俸(应该是饿不死官员的),等等。

其次,派钦差大臣与李自成面谈。这是必须走的一步棋,也是关键的一步棋。有了大赦天下向农民示好的政策措施,相信全国人民包括起义军中的农民,会对新皇帝转变态度,产生好感。李自成等一干造反的人,对明朝憎恨的心情也稍有所缓解。此时,立马派遣钦差大臣与李自成等一干造反的人会谈,征求改善治国安民的意见和建议,只要李自成从全国大局出发,提出有利于农民、有利于维护全国统一的意见和建议,全部接受,能落实的立即落实,不能落实的拿出时间表,分步落实。我深信,只要站在为人民谋福利的角度,李自成是断然会和解的!不然,就是让他当上皇帝,他还会弄出个什么花样呢?难不成他一个人独自耍着玩?退一步讲,若李自成不接受任何意见,那回头派间谍打入他的起义军中,想尽一切办法要瓦解他的队伍。只要站在正义的一边,相信农民的眼睛是血亮的。

再次,重用文武贤才。当然,只要李自成点头了,也可将他作为农民的代表接进京城,参与议政,共商稳定人心、强国富民之大计。有了各路人才,就有了恢复国力的底气。

最后,理顺朝政。只要皇帝的手上掌握了能人贤士,还怕少数几个奸臣不成?这时候,公审朝中在任的(包括地方在任的)一伙奸人,全部治罪。将能人贤士充实到空缺的岗位上。

再御敌。

其实,了解清人攻进关内这段历史的人都清楚,他们正是利用崇祯的束手无策、明朝的内乱,全国处于瘫痪状态,才轻而易举地攻进关内的。这段历史就不重复。我深信,只要新任皇帝稳定了国内,全国上下一条心,大明王朝绝对不惧任何外来侵犯者。开个玩笑的话,哪怕赤手空拳,再强大的清人、再强悍的铁蹄,也无法逾越数万万国人组成的铜墙铁壁!甚至可以等待国力强盛之后,再去讨伐清人,将其纳入统治范畴。

总之,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人的思想也是不断进步发展的。任何一个朝代、任何一个统治者,如若不思进取,就会被更强大的势力所吞没!

回答完毕。

5

谢谢题主邀请!

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说一些题外话,明朝的灭亡,有诸多的原因,总结起来就是内忧外患,内忧主要有三点:

第一,是从万历朝开始而越演愈烈的党争,东林党、楚党、齐党、昆党,加上后来天启朝崛起的大太监魏忠贤的阉党,党争的结果是,清廉正直的官员无法生存,第一批被扳倒,官员要生存、升迁,必须在朝廷选择党派,结党必然营私,最终造成朝政混乱,纲纪沦丧。

第二点,是天灾不断,粮食减产,饥民遍地,民不聊生。根据现代的气象资料,明朝晚期,是一段罕见的小冰河期,那时的整体气温较低,夏天大旱与大涝相继出现,冬天则奇寒无比,粮食减产、瘟疫横行。明末清初《阅世编》、《庸闲斋笔记》,以及《明史·五行志》、《清史稿·灾异志》等等文献中都提到了这种奇特气象。

第三点,土地兼并严重,国家的土地逐渐集中在特权阶级的手里,尤其是皇族、藩王和依附于他们的地方豪强,而他们是不需要交税的。到明灭亡的时候,登记在册的皇族子孙就有将近十万人,朱元璋《皇明祖训》明文规定,皇族不得经商,从政,只能领取俸禄,获得封地。这样的情况,导致国库税收来源逐渐枯竭,而俸禄开支却日益增加。

除了种种内部因素,外患主要来自东北的女真势力,从万历朝开始,就始终是大明的心腹大患,经年大战,后金越战越强,大明越打越弱。

崇祯即位时,北方已经连年灾荒,但李自成还是一个驿站的驿卒,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还未开始。这时关外的女真实力越来越强,但仍然还处于可控范围,终天启一朝,魏忠贤都在打压东林党,对其代表的南方士绅和江南富商,征收重税,所得钱粮,用于东北军支和灾民的救济。

在这样的情况下,倘若我是崇祯,即位后,第一步要做的,也是收拾阉党,魏忠贤是一定要打压的,但不能杀,镇住魏忠贤,阉党的骨干,许显纯,崔呈秀等,可以定点清除,摘掉其羽翼。重用一部分文官,提升内阁的地位和权力,与阉党形成平衡。

朝廷内部平衡形成,短时间内会相对稳定,对于朝臣和阉党,再逐步清楚奸佞,在心腹中找到合适人选择之后,替代魏忠贤,代为制衡文官和内阁。

第二步,颁行重典,严查各地藩王和地方豪强对土地的侵占行为,对于已经发生的兼并土地行为,进行严查、重罚。仿效汉代的推恩令,削减皇族的供奉(这点有待商榷,因为与朱元璋的《皇明祖训》相违背),充实国库;江南的商税,不能减免,但也不能杀鸡取卵;农税和平民的人头税、徭役,可以适当减免,减轻农民负担。这一步的要点,是对全社会进行摸底,对坐拥大量财富土地的藩王、富商征收重税,所得充实国库,而对于穷困的灾民,进行救济。

第三步,国库充实之后,自然是整顿军纪,对于袁崇焕,孙传庭等重臣,历史争议比较大,尤其是袁崇焕,他的军事才能到底如何,此处不做讨论。但倘若国库充盈,百姓安定,相信后金实力再强,也难撼动大明!坚固的堡垒往往都是从内部攻破的!

说了这么多,实际上都是马后炮,具体执行,恐怕难上加难。例如土地兼并的核查,《皇明祖训》明确了藩王封地和俸禄,并确定皇室子孙,不得从政、从商。而且文官集团,往往代表的是当时的权贵、士绅和富商,而贫民,没有话语权,此时只有出生贫寒的魏忠贤,会向权贵富商动手,也许魏并没有多少怜悯百姓疾苦的心,也许他只是单纯的仇富!但这些都不重要,崇祯不应该着急除掉魏忠贤,铲除阉党,破坏朝廷的平衡。从历史来看,东林党执政之后,所做第一件事,就是逼迫崇祯废除商税,加重农税、人头税和徭役,换句话说,正是因为东林党杀贫济富的行为,断送了北方百姓最后的活路,引发了浩浩荡荡的明末农民起义!

这是一个教训,任何一个时代,作为富人,都应该自觉地多承担一些社会责任,乱世中,百姓要求其实不高,一口饱饭,一室栖身足矣!

6

我是仁者厚德载物,我来回答如果你是刚刚上台的崇祯,你会怎么做?

其实崇祯上台以后开始做的两件大事都是正确的,可惜崇祯后来昏招不断,越做越错,最终葬送了大明王朝。

因此如果我是刚上台的崇祯,下的第一步棋仍然是铲除大太监魏忠贤为首的阉党集团,这第一步棋崇祯下得非常漂亮,不亚于秦始皇铲除嫪毐、康熙铲除鳌拜,完全是超一流的英主水平。

第二步棋,崇祯下得也基本正确,就是提拔重用被阉党排挤的明朝头号抗金名将、民族英雄袁崇焕,毕竟皇太极的后金政权是明朝的心腹大患,而袁崇焕是明朝唯一对努尔哈赤皇太极等后金军主力保持全胜的名将。如果我是崇祯,我会放手让袁崇焕与西洋火炮专家孙元化打造关宁铁骑与车炮装甲部队,从武器装备上对后金形成压倒性优势,对后金政权步步紧逼,进而收复沈阳辽阳。

第三步棋,如果我是崇祯,我会重用战略家孙承宗坐镇后方统筹抗金大业,启用抗金名将马世龙镇守蓟州防线,可以确保万无一失,防止皇太极绕道蒙古入侵中原。再请抗金老将袁可立出山,与海战专家曹文衡、游击战专家毛文龙从海上战线压制后金,进攻辽东半岛,与袁崇焕的关宁锦战线对后金政权进行两面夹攻,假以时日,袁崇焕提出五年平辽不仅可以实现,甚至可以彻底消灭后金政权,永绝后患!

第四步棋,如果我是崇祯,我会重用著名科学家徐光启发展农业兴修水利,解决农民的吃饭问题,缓和国内矛盾,同时重用财政专家毕自严,开源节流,打击贪官污吏,彻底解决明朝的财政困难,这样就不会裁减驿站,导致李自成下岗被迫造反的事情就不会发生。

第五步棋,如果我是崇祯,我会重用陈奇瑜、洪承畴、孙传庭、卢象升、熊文灿、曹文诏、郑崇俭等名将,全力把刚刚星火燎原的农民起义扼杀在萌芽之中。

第六步棋,如果我是崇祯,在消灭后金与平定农民起义以后,我会派袁崇焕、马世龙、祖大寿、洪承畴、孙传庭等众多名将彻底平定蒙古、朝鲜、西藏等,一统天下,全力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实现崇祯中兴,成为名垂千古的崇祯大帝!

7

《千里传一音》等老师回答很好,学习了。明朝中后期已经有了资本主义萌芽,工商业,运输服务业相当发达,实际走在世界前列。以郑和下西洋为代表的对外交往形势已经形成。但是,朝廷党争,后来因为倭寇而错误的闭关锁国政策让大好机会荡失,以致走向衰败,清朝统治者的落后思维,实际让国运开始倒退。

如果我为崇祯皇,先要审时度势,循序渐进改革吏治,改进土地政策,大力发展工商业,推进国度开放,退出对朝鲜的军事干预。

历史已经定格,不可回归,所以,只是设想。但是,历史可为鉴,知兴衰,警后世。

8

后来人来看明朝已经病入膏肓,非一人能力挽狂澜。放到现在,需要几个强有力的改革。一是收缩战线,明朝北边完全处于守势,耗费大量军费,将锦州、宁远兵力撤回山海关一线,经营南京,以备不测。二是改革经济结构,重商重农并重,大力发展海外贸易,增加政府税收。三是改革分封制,将皇室后裔土地逐步削减,并减少国家供养压力。四是减轻农民负担,大力发展奖励荒废土地耕种。五是军事改革,选派得力大臣练兵,引进西方技术,重新激励军功制度。六是解决北方流民流寇问题,要靠上面五个措施并行,苛政猛于虎,有地种有饭吃则会稳定。七是在解决内部问题后,通过训练的新军主动出击收复失地,联合蒙古、朝鲜等,共同出击。

9

崇祯皇帝朱由检,1611年2月6日在北京紫禁城出生,明朝第十六位皇帝,也是明朝时期的最后一位皇帝。

1627年,明熹宗去世,因为没有子嗣,所以立下遗诏让朱由检继承皇位,那时朱由检只有十七岁。

朱由检继承皇位第二年,就改国号为崇祯,崇祯皇帝刚继位以后,就敢于铲除当时祸乱朝政的阉党魏忠贤,勤于政事,想恢复大明王朝国力。

可惜他生性多疑,无力回天,日渐衰退的大明朝,多次爆发农民起义,在关外的后金政权,也虎视眈眈。1644年,李自成攻破北京以后,崇祯皇帝在煤山上吊身亡,年仅三十四岁,随着崇祯皇帝的死去,大明王朝正式灭亡。

一,如果我是崇祯,会重用贤臣孙传庭

《明史》称“传庭死,而明亡矣”。贤臣孙传庭因与杨嗣昌不合,加上祟祯帝多疑的性格,导致孙传庭入狱三年,孙传庭不在前线的三年里,农民军不断发展状大,明军也节节败退。虽然十五年,孙传庭再度出山,但崇祯皇帝却让他苍促迎战,最终身死潼关,年约51岁。孙传庭死后不到两年时间里,李自成率领起义军攻破北京,祟祯帝上吊而亡,明朝正统从此消亡。

二,如果我是崇祯,会答应李自成称王要求,让他撤兵回陕西称王

李自成主动提出当王,不管真假,李自成兵临城下,打与不打北京,就在李自成一声令下。所以,崇祯错过了给明朝续命的机会。同样,如果答应了李自成“封王”要求,李自成也不会灭亡这样早。

三,如果我是崇祯,会信任爱护部下,防止惩罚过多、过滥

祟祯十分敬业,但由于多疑,对官员惩罚过多、过滥。清洗的大臣不是几个,而是几百个。仅以兵部尚书职位而论,14位兵部尚书就有13位被惩处。到了崇祯朝后期,随着局势的日益严峻,朱由检的滥杀也日趋严重。一个城市沦陷,就把守城的将领杀掉;一个地方沦陷,就把守地的首长杀掉。这种极端惩罚官员的作法,最终,无能将以御敌,大明王朝怎能不亡。




10

答:这是一个伪命题。虽然是伪命题,一经提出,有必要探讨一下,以做谈资。

首先说明,中国历史的车轮走到当时,大明王朝已无力回天,任何人都不可能挽救颓势,不可能挽救明朝退出历史舞台的必然命运。

如果我是刚上台的崇祯,要充分利用新朝登基的有利形势,新朝要有新气象的民众心理,我首先要冷静分析形势;疏理各种问题;权衡利弊;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发布一道诏书,重新颁布国事昭,昭告天下。中心内容就是大明王朝岌岌可危。危机重重,四面楚歌,内外交困,朝不保夕。说到底就是大明王朝,还要不要?怎样维持的问题?此昭告天下的中心即统一思想,争取民心、朝野一致、献计献策、察纳雅言、利益与共,向全天下的人民昭示,我要重振大明雄风,永保大明江山。

其次,“既要革命,就要有一个革命党”,既要保住大明江山,就要有一个有战斗力的、凝聚人心的保皇党。我要组建核心班子,有一个强有力的智囊中枢机制,成立一个自下而上的,从民间到朝堂都存在的大明保皇党。唯才是举,举贤任能,整肃朝纲,整顿吏治。大胆改革,兴利除弊,实行铁腕治国,德政治国。反贪肃污,严惩腐败绝不手软。

第三,凡事分轻重缓急,将各种问题进行梳理排查。凡是有利于大明王朝江山稳固的措施和对策排在第一位。凡是危害大明王朝江山的隐患也排在第一位。亲力亲为,我大权在握,(绝不能旁落)小权分散,分清责任,落实责任。专人负责。亲自督导。举全国之力,以江山为重,不内耗,不内斗,不猜忌。为国出力者重赏,违法犯罪、投敌卖国者严惩不贷。

第四、这里最重要的有两条,一条是内政,一条是国防。对内修德,笼络收买人心。与民让利。与农民军实行绥靖政策。缓和民怨和国内矛盾,打击豪强恶霸。逐渐缩小阶级差别,伸张社会公平正义。打击豪强、土地兼并和各种犯罪,扶危济困,提振民气,逐渐缩小和减少民怨,对外要牢牢掌握军权,固国强兵。不要全线出击,做有限的收缩,重点防役。与努尔哈赤谈判协商,有限让利,保住基本盘,图缓勿急,保住江山。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最后,重点发展大后方。稳固南京一带,特别是南方。打通出海口,进行海上贸易。广辟财源,扩大税收,积蓄国力。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