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这个问题如果深入讲解,足够一名博士生写一篇十几万字论文。博士这里较为浅显的论述一下,希望帮助感兴趣的小伙伴理解。先举个例子,苏联与独联体的区别。

苏联是联邦制,由十五个加盟共和国组成。独联体是松散的邦联制,从名字不难看出“独立国家联合体”,各自拥有完整主权,出于某种目的的一种联盟。再说邦联制,是一些主权国家为实现某些目的组成的松散国家联合体。

秦朝之前的周朝就很类似邦联制,周天子是天下共主。这里强调下只是类似,并不完全是。为了帮助大家理解,再举一个例子,被伏尔泰评价为“既不神圣,也不罗马”的神圣罗马帝国(962年-1806年,又称德意志第一帝国)中后期就基本维持在邦联制状态,帝国皇帝头衔仅是个虚衔,名誉性大于实用性,帝国皇帝是名义上共主,但也限于此。神奇的是,任凭欧洲风云变幻,它却岿然不动,居然苟延残喘了八九百年,直到“欧洲王国推倒机”拿破仑的出现,彻底为这个既不神圣也不罗马的帝国画上了终止符。

其实,春秋战国时期周天子也不过是个橡皮图章,需要时抬出来充门面,看不顺时眼过来问问鼎有多重。这一切要归功于周平王东迁洛邑,周王室势力大减,即便如此,周室也勉强撑了五百多年。可见,能走多远有时候和实力大小,并不直接挂钩。只要对手觉得这个存在有价值,也还是可以暂时保留,毕竟共主名分尚在,没有足够本钱支撑话语权,谁也不想出手扳倒这个碍眼的橡皮,给对手创造口实对自己不利。

下面开始划重点,邦联制代表松散,是主权国家联合体,当然还需要一位“共主”。

其实,比周朝还早的夏商可以理解为部落联盟。打个比方说,在这个地区这个行业里我家生意做的最大,同业南波湾,其他从业者,都要给你面子,称呼一声大哥。然而,做的很大不假,但尚达不到垄断层面,有权参与制定从业规章,又不能完全忽视其他商户权益,于是联盟下产生“盟主”,有势力但不足以吃掉所有。

以上是政治方面。

再从经济角度分析,夏商周是奴隶社会,秦朝以后是封建社会,这里的“封建”博士不展开讲,因为中国的封建区别于西方的中世纪,我国不存在完全意义上的中世纪,日本的古代史也能算作中世纪。中世纪代表封建领主庄园制,简单讲,家臣只效忠于家主,不对家主的上级负责,家主们有一个名义上共主。日本万世一系的可能性也正由来于此。欧洲整个中世纪,各贵族、王室间盘根错节的血缘纽带,今天表弟联合表姐干堂兄,明天女婿把岳丈赶下台,都是说到底都是一见人,皇帝的帽子就那几顶,大家轮流带。这种情况在我国根本不敢想象,因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奴隶社会奴隶的人身自由被严格掌控在奴隶主手中,尽管封建社会百姓也被束缚在土地之上。然相较于奴隶社会百姓人身自由已经得到了一定解放,失去了土地的农民伯伯,或选择依附于大地主,成为奴婢彻底丧失人身自由,或四处流窜,栖身庙宇,拥入城市,总之就是成为了各种社会不安定因素。朝代更迭,土地兼并永远是原因之一,而且还是主要原因。

当然,不是只有农民可以起义,奴隶同样要斗争。奴隶争取自由的意志从不输于农民打土豪分田地的决心。同理,奴隶主血腥镇压的手腕也绝不低于大地主阶级的严刑峻法。但部落联盟下的国家联合体,其稳定性远高于封建大一统王朝。

简单的讲,成功需要诸多有利因素不断叠加,而失败仅需要一个简单又愚蠢的理由就足够。不算历朝土地开发增量的前提,土地总量是个相对固定值,土地兼并过程不可逆,随之统治者所颁布执行的政策不同,自然兼并所需要的时间基本各有差异,时间长度基本约等,大量失去土地失去人身自由的下层需要通过一场变革,改变自身的境遇,这时需要的只是一个导火索。

而部落联盟的国家联合体,想要达到集体变革的目的,难度要大得多。每个部落(国家)由于所处的位置不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着巨大差异,社会矛盾尖锐程度也千差万别。推翻“盟主”很难在一定时期内成为大多数联盟者共识,要翻天盟主答不答应是其一,自身又有几斤几两重是其二,这些都需要反复掂量才好下手。而且,打铁还需自身硬,推倒大奴隶主之前,先要进入部落兼并,吃掉这边的小奴隶主,这一过程有很耗时耗力。这也是为什么,春秋时期最强诸侯国也只能称霸,做个霸主。而进入战国时期,便变为直接以国家暴力机器为先锋以灭国为目的兼并战,根本区别还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本文由五经博士原创,欢迎点赞,留言评论,评论区不见不散!

最佳贡献者
2

大家好,我是头条小蜗,关于为何没有超过三百年的原因,我的答案是土地和民心。

在中国没有奴隶社会,中国从黄帝开始就出现的分封制,这个阶段一直延续到了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而秦始皇开启了郡县制,终结了分封制。而正是因为此,才会出现后世王朝时间的差异。

严格来讲夏商周是一个时期,三个朝代的建立者都是一家人,是黄帝的后人建立的,祖姓都为“姬”。可以将三个朝代加起来算,那就是一千八百多年,也可以分开算。这个和现代的“英国女皇”和“日本天皇”差不多,如果秦始皇不改革,也许中国的帝王还是那么一家人。

而秦始皇改革后,“家天下”就彻底打破了,不再是天子就一定是“姬”姓,而是天子轮流做,今年到你家,明年到我家。虽说也是“家天下”,但是此“家天下”非彼“家天下”。

而由于不再使用分封制,中央集权在发展的过程中,难免出现君臣错位,所以就发生了很多篡权的政治大戏。当然这只是一小部分,而封建王朝的变更,最大的原因还是由于我国长期处于农耕社会,而土地就是王朝的根本,新王朝因土地而生,随着世间的推移,也因土地而亡。而造成这种现象的就是土地兼并和贫富的差距。

土地兼并造成土地集中于大地主阶层,而农民没了土地,生活困苦,平常年景还勉强生存,但是一旦遇到天灾人祸,也就没有办法生活了,为了生存,唯一的方式就是造反。

在历史过程中,农民起义成功的不多,但是确实推动王朝改朝换代的重要推手,因为一旦旧政权被推到,土地资源也就得到释放,土地有了,生活可以保障了,社会也就安定了,所以往往在朝代变更后的几十年,出现社会繁盛。

而这个王朝时间的长短,还是要看掌权者的能力,王朝的长短,就是控制土地兼并的速度来决定的,这个一个趋势,没有人能改变,唯一能做的就是减缓这个速度,而不能彻底根治,这是封建王朝的基础,不可能不要,只能控制,所以说我们看到王朝开朝的皇帝大多都很有作为,什么“太祖”、“太宗”都是他们,而到了末代,就算如何努力,也难以改变形态。其实也不见得末代帝王就比之前的差,只是大厦将倾,非人力所能阻挡。

还有一些特殊的王朝,时间很短就被推翻了,而这些帝王,要么是能力太强,要么是能力太差。比如秦二世,那就是能力太差,秦始皇留给他那么好的资源,竟然让项羽“复辟”成功,(鄙视他!)

比如杨广,这个就是能力太强,要钱有钱,要人有人,要才干有才干,但是就是干的事情太多了,结果没有控制住局面,结果后院起火,让自家呢亲戚将身边的小伙伴“陇中集团”给拐跑了,结果成了孤家寡人,王朝由“隋”变成了“唐”,小伙伴都没事,就他惨了。

无论如何,秦朝之前,采用的是分封制,天子是诸侯国的共主,东周之前,天子就是最大的诸侯,是所有诸侯国的老大。而到了东周,就成了小诸侯,谁都可以欺负的主,不然也不会出现“问鼎中原”了,在随后的时间里,成为了名义上的天子。因为天下共主,在强的时候,没人敢惹,在弱的时候大家都不然惹,天子不是谁想换就能换的,所以时间久点。

秦朝以后,那就是看谁能得到民心,得民心者得天下,民心就是土地,这就是主旋律,所以变量大了,民心变了,就是换你不需要理由,时间短点也正常。

3

这也是人类在逐渐进步的标志,“天下非一人之天下,唯有德者居之”思想在深入人心,解放着人们的意识。甚至后来陈胜公开宣称“帝王将相,宁有种乎”!所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成为常态。

4

这与生产力水平有关。

(夏商时期的农业技术)

夏、商、周时期,生产力水平比较落后。夏商时,人们从事农业生产,主要生产工具仍然是木头和石头。到周朝晚期,制造青铜器的成本降低,才有少数青铜农具。

(大禹持耒耜治水)

落后的生产力水平之下,社会交往的程度也会相对较低。因为无法修筑方便来往的道路和建造相应的交通工具。长距离大规模的交往是很难的。

例如在今天的深圳,从罗湖或者福田坐地铁去横岗,半个小时可以到,所以今天很多人去横岗买房,在罗湖福田工作。20年前,到横岗去,一个来回要一天时间。那个时候,福田与横岗的来往必然少很多。

(深圳地铁线路图)

往越少,社会越趋于一种静止状态,因而越稳定,所以,夏商周三代,国祚能延续相对久一点。

春秋时期开始,社会生产力有了一个质的飞跃,就是中国人会使用铁器了。从此,开渠修路,都不是大的难题,各地之间的交往,中央与地方的交往,都逐渐变多起来,矛盾累积的速度随之加快。这些矛盾累积到一定程度,就会暴发,毀灭一个王朝,然后开始新一轮矛盾积累的过程

(唐朝时候发明的曲辕犁,大大提高耕作效率)

所以秦之后,没有一个王朝能突破三百年的。

5

经常听到有人问为什么我国古代王朝中夏有五百年,商有六百年,周更是八百多年之久,而接下的其他王朝像都在尊守着一个规律一样,都不超过三百而亡,秦十几年、西汉210年、唐289年、虽然北宋加南宋319年,但毕竟是断开了的。夏商周之所以统治时间长,是因为他们是奴隶制国家,奴隶制社会的主要矛盾比封建社会简单的多,就是奴隶和奴隶主的关系,奴隶是奴隶主私有财产,很难形成反抗的力量。自从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建立封建集权的国家后,朝代的更迭频繁起来,究其原因无非以下几点:

一,夏商周实行的分封制,诸侯代天子管理天下,向天子负责。天子只实际管辖京城周围地区,各诸侯在地方上权力很大,有谁会去冒险取代有名无实的天子,就像现在的日本天皇一样,有名无实。

二,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郡县制,废除了分封制,大力加强中央集权,特别是在儒家思想的帮助下,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更是把皇权发挥到了极致。这样的皇权对那些有野心的人来说有致命的诱惑力,一有机会就会挺而走险。

三,王朝的兴衰规律,自古有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说法。一个王朝的开创者往往是上一个王朝的推翻者,他们汲取教训,改善民生,发展生产,一般都在前几任帝王努力下,王朝走向繁荣富强,而中后期的帝王大多都忘了前朝的教训,安于享乐,王朝慢慢走向衰败和灭亡,虽然中后期偶尔会出现一个中兴的明君,那也不过为王朝延寿了一些年,改变不了这个规律。

总而言之,夏商周的长寿那是奴隶制度下社会关系简单的结果,帝王只是象征,没有那么大的权力。秦统一后的封建集权让帝王成了名副其实的九五至尊,天下人谁不做梦都想当皇帝,加上王朝的兴衰规律,王朝前几任帝王都很贤明,中后期开始享乐,开始忘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盘剥百姓,最终王朝走向灭亡,被别的王朝代替,就这样循而往复几千年。

6

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商鞅变法后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众所周知,中国古代是农业社会,人活着就得吃粮食就得种地,土地是农民生存的根本,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实际上就意味着土地是可以私人买卖的;因此,地主和豪强就能在合适的时机大量的兼并农民的土地,一遇灾荒就会有人低价买田买地,大批农民失去田地就成了流民,稍有有些别有用心的人将流民用宗教聚集起来,就是一股造反势力!

正因为如此,封建王朝往往很难超过300年的宿命!土地也随着改朝换代不断的重新分配到农民手里!

分享知识,手留余香!欢迎点赞、转发、评论,喜欢的点个“关注”

7

清朝例外,三百四十七年。除此与题主所言而外,其余确实未超过三百年。原因,网友金十七着重从生产力角度进行了分析,老树新芽发春枝着重从社会政治角度进行了分析,两位讲的道理合起来便是很好的答案,故不复答了。

8

个人觉得,历史演进的过程,就是一个全人类思想解放的过程。

举例来说,最经典的应该就是从蛮荒部落社会,到奴隶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然后变成资本主义社会,再到社会主义社会,未来还会有共产主义社会。

再社会生产关系的不断递进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几个共同点:

1、生产力提升

2、生产关系变革

3、人类的思想越来越解放,说白点就是想的越来越多,也越来越敢想了

4、社会制度,包括道德与法制,越来越完善了

第1、2两点不必多说,政治课上讲的太多太专业了,我想重点说下第3、4两点,这里面就隐藏着朝代更替越来越频繁和秦之后王朝史很少或者说根本没有超过两百年的原因:

一、人类的思想解放

1、原始社会,人们只想活着,没太大的思想发展空间。

在人类历史早期,生产力低下,人们生活的主要任务是让生活更舒适点,说白了就是吃饱穿暖多活两年,所以人们的思想是很受现实条件束缚的,他没空想太多,只想活着。

所以,咱们可以看到,氏族公社时期,在人类历史上占了很长一个时间段,那时候的人们,生产资料服从部落分配,小范围内共产。

但是,这仅限于部落内部和谐,部落间对生产生活资料的争夺,仍是屡见不鲜的,而且一旦发生争夺,落败的部落会失去一切,不论男女,都会成为奴隶,男的生产,女的生孩子,遇到生活环境巨变,甚至会成为食物。

即便如此,部落的规模也都很难发展起来,有考证说,很少存在超过一百五十人以上的部落出现,因为那超过了生产力水平的限制。

可以想见,那时候的人们,应该会把大部分时间留作应付生活环境的挑战,他们会努力去想着怎么活下去,而不是谁统治着自己。

2、生产资料私有制,让人们开始考虑如何扩大自己生产资料的拥有量和占有更多的公信权力。

原始氏族公社的状况,一直持续到私有制萌芽的出现。

私有制萌芽是什么呢?就是种植和饲养技术的出现与发展。

当生产力足够整个部落生活还有盈余的时候,产品开始积累,部落开始突破一百五十人的瓶颈,向着部落联盟或者部落集群发展,直到国家的诞生。

这时候因为生产能力的大提升,生活环境的改善等,开始出现最早的贵族。

这些贵族们,每天想的都是该如何拥有更多的生产资料,而那些在争夺中失败的一方,在成为奴隶之后,生活环境甚至变得比原始社会更加恶劣,他们的生命与自由被当成了物品,而且已经被剥夺,但他们仍然很少甚至根本没有反抗。

因为成为奴隶,小心点还有勉强可以裹腹的食物让他们活下去,如果反抗,对他们来说,只有死路一条。

所以那个时候的奴隶和平民,基本可以说是没有任何反抗思想的,只有奴性。

从尧舜禹这种原始社会末期到虞夏商周这样的奴隶制王朝,其实都是这样不必统治者强权保证,奴隶自己就会束缚自己思想的情况。

那对生产生活资料的欲望得到满足的贵族呢?他们已经提前一步进入了思想解放的行列,所以那时候的权力更迭、王朝更迭,都是在贵族之间进行的,根本没平民和奴隶什么事儿。

3、封建制第一次思想解放大跃进

为什么西周末年会有春秋战国之乱?那应该是奴隶制的生产关系,无法再束缚生产力的发展,所以人类的思想,要产生第一次大跃进。

当时的贵族奴隶主阶级,其实还是想着按照老规矩来,西周眼看就要完了,那这下该轮到我们坐天下了吧?

所以春秋战国,大家纷纷撇下周天子单干,但是,这会有个不算太和谐的声音,为封建制登场奠定了一定的思想基础,商鞅变法。

商鞅提出的解放奴隶,发展生产力,是对奴隶制度的挑战,很悲惨的是他的下场不好,但是已经为人类第一次思想解放吹响了冲锋号。

历史的车轮向前倾轧,大秦一统天下之后,又有两个人喊出了憋在平民与奴隶心里几千年的那句话: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为此,陈胜和吴广是值得历史铭记的,他们为人类思想解放第一次大跃进提出了很有煽动性的一个口号。

但真正完成这次大跃进的人,却是刘邦。

按理说,刘邦这样的几乎可以视为平民的小贵族,是算不得贵族的,但是他能长年不事生产还可以请他那些朋友吃饭喝酒,又能当上亭长,可以猜出,他也算的小贵族。

但是,这样一个极像平民的人,纳了根红苗正大贵族子婴的降,还干败了旧贵族代表的项羽,这代表意义太强大了,他真正做到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而且冠冕堂皇地回老家显摆,让全天下人都看了个够。

于是,第一次思想解放大跃进完成了,每个人都明白,什么贵族不贵族,只要有机会,他们平民也能坐天下(当然,这只是大多数人的幻想而已。)

然后,没过不久,天下又陷入了战乱,三国两晋南北朝,这些时候,人们发现,他们高层玩儿的还是新贵族取代旧贵族的把戏,于是不禁在已经拥有反抗精神的心里,找到了这样一个疑惑。

寒门难出贵子吗?

对啊,难道出身贵族的人,就生来有大作为?出身寒门的人,就一辈子都无法翻身吗?

这说明第一次思想解放大跃进,它的完成对思想的解放是不彻底的。

这时候,一个地位尴尬的贵族,给了寒门一点机会,我们必须为他鼓掌,他开启了第二次思想解放的大跃进,给了寒门子弟突破阶级固化壁垒的希望。

他就是杨坚。

3、封建制第二次思想解放大跃进

杨坚本人是贵族,可是在北周末年他贵族的地位和实力,受到诸多世家门阀的限制,想要坐稳江山太不易。

可是他家道中衰的原贵族老婆独孤伽罗说的对“大事已然,骑虎之势,必不得下,勉之。”

所以杨坚勇敢地扛起了历史赋予的重要责任,篡位了。

那怎么解决世家门阀对他权利的限制问题呢?

科举制度!

这是个开创性的构想,影响了几千年国人价值观的战略设计,再之后不久的两三百年后,一位特喜欢菊花的老爷们,就因为这个战略没能让他改天换命,而捅翻了大唐王朝的龙椅。

我们再看看科举到底给国人的思想解放带来了什么?

①平民接受更多的教育

②平民获得更广阔的视野

③平民在书中看到了更多的可能性

④平民靠读书就可以突破阶级壁垒了

总之,平民开始封建制社会第一次对阶级这种东西的反思,开始有机会了解到为什么他们一直是被压迫的,开始有机会了解别人是怎么反抗的,也有机会开始思考如何改变自己的命运。

之后还有第三次人类思想解放的大跃进,不过都已经是千年之后,封建王朝的末期了,有了第三次思想解放大跃进,人们才真正意识到民主和自由的价值,才敢想象并见证什么叫人民当家作主。

但是这一部分不再题干讨论范围内,所以不再赘述。

二、现在我们来回头总结一下

1、奴隶制跨越到封建制,让奴隶们意识到,自己的生命和自由,是可以自己掌握的。

2、刘邦完成第一次思想解放大跃进,告诉了全天下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平民也是能掌握最高权利的。

3、杨坚完成第二次思想解放大跃进,告诉了所有寒门子弟,固化的阶级壁垒是可以打破的。

好,那么既然思想上已经有了这样的意识,为什么那么多不满的平民不没事就造个反,还要让封建王朝撑那么久呢?

三、制度与思想

我们可以发现,这两次思想解放大跃进之后,是短暂的休养生息,安抚民生,然后经济社会飞速发展与恢复,疗愈战争创伤……

再之后呢?

统治阶级制定的制度越来越完善也越来越严苛,阶级固化从未得到解决,突破阶级壁垒的也只是少数人,其他人只有思想解放了,受压迫的情况,并没有改变。

为什么呢?

因为无论是制度,还是解放思想的政策,都是为统治阶级专门打造的统治工具。

看到这个事实之后,问题就很好分析了,既然已经开启了民智,那么人们在生产力大发展之余,自然会想更多的事情。

首先他们想到的,是如何掌握更多的生产生活资料,这是人的本性决定的。

对他们来说,每天造反,是不利于生存的,所以王朝存在的时间并没有变成一天一个皇帝那么夸张,因为大多数人还没有到有改朝换代需求的阶层,他们只想过的更好点,变得更富有点。

但是王朝存在的时间,确实比民智尚在痴顽阶段的奴隶制时期,要短很多。

其次他们想到的,是阶级的不断跃进。

其实从马斯洛需求理论我们就能了解到,人们在实现了生存的基本需求之后,才会想尊严啊、爱啊、自我实现啊等等不同阶层的事情。

但是,阶级跃进是有个极限的,当阶级跃进到一定层次的时候,改朝换代就成了最后一关最后一条路。

所以我们看到,王朝的更替更频繁了点,这是必然的,因为有太多高端玩儿家想要坐庄。

没错,这就很矛盾。

统治者为了不受旧贵族限制,所以要让人民得到教化,可是受了教化的人们,却在努力打破统治和被统治者两者之间的壁垒。

那么靠什么来平衡这种关系呢?

就是制度的不断完善,制度不断完善,人们接受的教育都是统治者制度里规定可以接受的,那么只要在这个循环里转,统治者是鼓励的。

超过这次循环,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争夺才会发生。

这其实也是考验被统治者的耐性的重要一环,当思想解放程度超越这个耐性极限的时候,一个王朝可能离它破灭也就不远了。

五、总结

1、人类思想解放,提供了王朝更替的思想基础。

2、王朝制定的规则,确定了人类思想解放的程度和范围。

3、人类思想解放程度与规则限定的不断博弈与磨擦,决定了变更者服从规则的耐性。

以上三点的相互平衡与制约,决定了秦以后开启民智的人们,能不能实现阶级跃进,也决定了阶级跃进到达瓶颈的人们会不会改朝换代。

换言之,就是决定了王朝存在的时间会不会超短。

可以分析得出的是,思想解放的程度越来越深入,人们的耐性也是在提升的,其实很多旧有的问题,从来都是存在的,只是人们对它的忍耐程度和能力都在提升,譬如绕不开的财富与阶级固化问题。

当代年轻人中,出现很大一批所谓的佛系青年,其实就是这部分人无法通过努力打破已经固化的财富与阶级壁垒,寻求的另一种平衡的方法。

这也是我们这些佛系青年最无奈的选择……

PS:其实笔者私以为,真正的思想解放,其实就是吃饱了撑得没事儿干,脑袋里想出来的花儿??……

9

夏商周统治时间长主要原因是他们能够对外扩张,缓和内部矛盾,后世王朝没有对外扩张的空间。另外一个原因是社会制度不一样。一个国家存在时间的长短决定性因素并不是一个国家统治者治理国家的好坏,而是这个统治者是否激发了社会主要矛盾,危及到大部分人生存空间。归根结底一个国家存在时间的长短有两个决定因素:阶级矛盾与生存空间 。统治者的政策是将这两个矛盾缓和或者激化,决定了统治时间的长短。但是社会性质决定了这两种矛盾的永恒存在,也决定了一个国家不能永恒存在。

奴隶社会

夏商周三代的主要矛盾

在秦汉之前,王朝的存在时间普遍较长,是因为阶级矛盾和生存空间缓和。纵观夏商周三代,王朝的灭亡都是源自诸侯国之间的相互征伐之中。商汤灭夏桀之前,商为夏诸侯国;武王伐纣建立周朝之前,周也是夏朝的诸侯国。但是在这三个时代主要的阶级矛盾并不是诸侯王之间的矛盾而是奴隶主与奴隶之间的矛盾。奴隶与奴隶主之间的矛盾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之内,并不算尖锐。其主要原因就是当时生存空间的宽余。

夏朝统治范围

夏商周三代的对外扩张

从历史记载我们不难发现,夏商周三代,统治范围都呈现几何倍数的增长。夏朝统治范围主要是河南中西部、陕西中东部、山西南部的区域;商朝的统治范围则拓展到东起山东西部、西到陕中东部、北到北京南部、南到河南南部广大地区;到了周朝末年时期统治范围已经囊括了长江、黄河中下游大部分地区。这样的领土扩张与人口增长同步,生存空间并没有随着人口增长显著减小。生存空间的矛盾降低,随之缓和的就是奴隶主与奴隶之间的阶级矛盾。因此夏商周三代的更替并不是因为不可缓和的阶级矛盾或者抢夺生存空间,而是统治者之间为了利益分配发生的矛盾。这种矛盾的激烈程度远远低于后世为了争夺生存空间而爆发不可调和的阶级矛盾剧烈。因此存在时间更加长久。

商朝统治范围

封建社会发展的地域局限性

自秦朝通过商鞅变法,确立土地私有,建立封建制度社会,社会的主要阶级矛盾就变成了围绕土地的地主与农民阶级之间的矛盾。另一方面由于农耕经济环境条件的限制,适用于农耕经济发展的环境在秦朝时期已经基本囊括。这样就造成后世王朝不能通过拓展领土来缓解生存空间变小带来的阶级矛盾。

东周末年疆域

关乎生存的土地问题

封建社会的主要生产资料是可耕种土地,王朝刚刚建立之时,大部分掌握在地主阶级手中,少量掌握在农民阶级手中。随着人口增多和土地兼并发生,人口数量最多的农民阶级逐渐失去手中土地,同时人口数量逐渐增多,生存空间大大减小。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在这一过程当中逐渐不可调和。因此自秦朝开始,每一个封建王朝都要爆发无数的农民起义。随着农民战争的爆发王朝逐渐走向灭亡,战争造成人口大量减少,同时新的王朝建立之后,进行生产资料的再分配,这样新建立的王朝统治得以稳固。但是通过这种方式扩大的生存空间和缓和的阶级矛盾,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矛盾同样会再次出现。

秦朝疆域

两汉的生产资料再分配对阶级矛盾和生存空间的缓和

东西两汉的更迭就是再分配的典型代表。西汉末年人口最多达到六千多万,生存空间变小,阶级矛盾尖锐,随之而来就是战乱频生,农民起义不断。在十多年的战争中,人口大量减少。继而生存空间增多,阶级矛盾缓和。东汉建立后人口仅剩2800万,而东汉灭亡之前全国人口同样达到6500多万。东西两汉的统治者之中,西汉连续八代明君,而东汉皇帝最出名的就是昏庸无能。汉元帝死后仅仅不到30年西汉灭亡,而缺乏明君的东汉却与西汉一样享国200年。两者灭亡之时另一个相同的特征就是灭亡前同样人口达到6000多万。这也说明了享国时间与统治者的关联并不大,而是取决于社会主要矛盾的尖锐程度,和生存空间的多少。

西汉

清朝的对外扩张和主要矛盾

同样道理也解释了为什么清朝成为了封建社会享国时间最长的朝代。清朝前中期,从皇太极入关到乾隆皇帝末期,清朝统治范围从最初的300多万平方公里拓展到1100多万平方公里。在1840年之后,清朝的主要矛盾从内部阶级矛盾转移为对外的民族矛盾。因此清朝的阶级矛盾和生存空间问题一直都不是最主要矛盾。直到最后由于民族大义和社会发展问题,封建制度被淘汰。清朝成为了我国历史上享国时间最长的封建王朝!

乾隆皇帝

生存空间与主要矛盾

从现代历史当中我们也不难发现这样一则规律,当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生存空间消失之时,对外扩张,增加生存空间是一个很好的缓解途径。例如二战前的德国,在经济危机之中全国经济崩溃,可是希特勒发动战争之后,德国经济、科技、军事均是突飞猛进的向前发展。这样说并不是在鼓励战争,而是说夏商周三朝之所以存在时间长是因为领土的扩张缓解了阶级矛盾扩大了生存空间。而后世王朝并没法通过对外扩张缓解阶级矛盾增大生存空间。只能通过朝代的更迭和战争,重新分配土地和消减人口,以此治标不治本的缓解阶级矛盾扩大生存空间。这样方式的缓解矛盾,并不能从根本上缓解矛盾,因此每一个王朝都不能跳出300年怪圈。

最后的话

ps:缓解社会矛盾还有另外一种途径,就是生产力的发展。但是纵观我国整个封建社会发展史,生产力进步的水平都没有能够达到缓和阶级矛盾的水平。但是每一次重大的生产力进步都能诞生一个享国时间较长的王朝。例如民族大融合后的唐朝、南方地区大发展之后的宋朝等。

10

夏只是个传说,缺乏如殷墟这样的实际佐证,二里头是不是还两说呢,而且考古有孤证不证的说法。

商也并非一帆风顺的五百多年,期间也有被逼到要迁都的境地,只是血脉没断而已,而且商的统治区域中,也有东夷西周这样的不安定分子,伺机而动。

周的记录就相对丰富了,从其先祖全族迁移到周原开始,到姬发克商,周人从小邦国到天下共主,也是几百年的奋斗史。从宗法制到幽王烽火戏诸侯,犬戎破镐京,宜臼迁都,其实也可以标志着西周灭亡,只是宜臼姓姬而已。再后面,天下共主活的越来越憋屈,诸侯一一做大后,开始还提“尊王攘夷”,后来干脆就不当你是回事儿了!

要这样说的话,两汉加蜀汉,两宋也都七八百年呢!咋了,人家的刘和刘邦的刘不是一个刘?还是人家的赵和赵匡胤的赵不是一个赵啊?

什么天命所归,不过都是成功的造反者给自己脸上贴金而已,什么凤鸣岐山,和“大楚兴,陈胜王”,和“苍天已死,黄天当立”等一样,口号而已。造反,高风险同时也是高收益啊!看看耶稣二哥,看看黄巢,那个不是二逼中的战斗机……投机的人多了,自然就有踩到狗屎成功的,大约就是这个原因吧!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