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历史上真实的鳌拜是怎样的?

在历史剧中,鳌拜被丑化、抹黑的很不堪,其实在真实的历史上确有其人。他是清朝初期政坛上的一个重要人物。历史上真实的鳌拜是怎样的呢?

出生:鳌拜,生年不详,死于康熙八年(1669),满洲镶黄旗人。出身将门,精通骑射,其叔父费英东早年追随努尔哈赤起兵,是清朝开国元勋。

一生战绩辉煌:

清军入关前:

·皮岛之战首立奇功。天启年间,辽东失陷于后金之手,明将毛文龙率军退守皮岛(今朝鲜 岛)。后金一直将皮岛视为心腹大患,从努尔哈赤到皇太极,都日夜筹划,企图拔掉这颗钉子。崇德二年(1637),皇太极命贝子硕讬与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诸将攻打皮岛,由于久攻不下,又命武英郡王阿济格接手,鳌拜从征军中。采取并分两路、声东击西的战术,鳌拜主动请缨,最后一举攻下皮岛。鳌拜此功晋爵三等男,赐号“巴图鲁”。

·松锦会战击败明军。锦州是明朝的军事重镇,当时辽东已失陷,清军若想入主中原,与明军争夺锦州的战争不可避免。崇德六年(1641),鳌拜从郑亲王济尔哈朗进围锦州。鳌拜英勇奋战大败明军,明军尸横遍野,从此败局已定,鳌拜为清政府再立奇功,为清军入关奠定基础。次年六月,鳌拜升为护军首领,成为八旗将领中具有较高地位的人物。

清军入关后:

·顺治元年(1644)十月,鳌拜随靖远大将军英亲王阿济格追击李自成农民军。鳌拜前后打了13战,重创农民军。顺治二年(1645)六月,李自成于湖北九宫山遇害,士气瓦解大败。

·顺治三年(1646)正月,鳌拜岁肃亲王豪格等率军攻打张献忠大西农民军。鳌拜再次率军阻击,大败农民军,杀死张献忠。

小结:鳌拜早年,无论清军入关前还是入关后,为清政府统治巩固政权打下基础,立下汗马功劳,是当之无愧的开国功臣。

是皇太极忠心耿耿的心腹

崇德八年(1643)八月初九皇太极驾崩,皇太极长子肃亲王豪格与皇太极之弟多尔衮争夺皇位,双方争执不下,形势十分严峻,鳌拜与大臣索尼、谭泰等八人,盟誓支持肃亲王豪格继位。八月十四日,代善于崇政殿议会继承皇位人选时,鳌拜及其忠臣将领离座按箭,齐声宣称:“我们这些臣子,吃的是先帝的饭,穿的是先帝的衣,先帝对我们的养育之恩有如天高海深,如果不立先帝之子,我们宁可从死先帝于地下!”以此方法逼多尔衮让步。

小结:鳌拜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忠臣。

鳌拜三次受迫害

·顺治初年,鳌拜攻打李自成农民军立下大功。顺治二年八月,阿济格因没有及时奉旨班师,并且谎报军情 ,受到处罚。阿济格是顺治帝的叔父,为人粗暴,藐视小皇帝,私下称其“孺子”。清廷谕令谭泰将阿济格藐视皇帝的话公之于众,谭泰顾及阿济格的亲王情面没有执行,鳌拜也因此受牵连,非但征讨无功,反被罚银100两。后来谭泰与索尼相仇,互相攻击,鳌拜因庇护索尼再次得罪谭泰,几被革职。

·大西军之战胜利后,豪格大军凯旋回京。参领希尔良因冒功邀赏一事被处罚,鳌拜也一勘察不实被处以“应革职,罚银100两”。同年三月,贝子屯齐告发郑亲王济尔哈朗当年拥立豪格、包庇豪格等种种罪行。鳌拜等人谋立肃亲王的事也被告发,多尔衮借此报复,兴起大狱,严讯诸人,后得旨“缓罚自赎”。四月,又有侍卫廓步梭告发鳌拜在皇太极死时,“擅发兵守门”。再次被论死,改革职,后得旨免革职。鳌拜两次立功,两次被论死,可见他的境遇窘迫,严重的受打压。

·顺治七年(1650)七月,多尔衮生病,暗示贝子锡翰,请顺治帝探视,借机再次追究鳌拜包庇之罪,论死,后改免死罚赎,降爵。

小结:在多尔衮摄政期间,鳌拜有功无赏,无罪受罚,三次论死,备受打压。可见,政治斗争之残酷。

总结:鳌拜是在顺治帝知道他同索尼等忠臣曾经盟誓,力挺顺治继位后,在政治上才获得新生,得到重用,成为心腹重臣。鳌拜的一生,大起大落,几经生死,大喜大悲。他并非影视剧里所描述的奸臣,而是功臣、忠臣,这才是对历史的尊重。

最佳贡献者
2

历史上,真实的鳌拜是怎样的?



首先鳌拜是一个非常英勇的人物,这一点在各种描绘他的作品中其实都有提及,鳌拜之所以能走上高位,其实全都是靠着自己打出来的。当年皮岛战役中,如果不是鳌拜冒死冲上皮岛,以明军强大的火力,清朝的部队根本不可能拿下皮岛。后来在松锦大战中,又是鳌拜连战连捷,立下了赫赫的战功。他在战斗中总是冲在最前面的那一个,就是他这种身先士卒的精神,以及英勇的作风才使得鳌拜总打胜仗,从而获得了皇太极极高的信任。


其次鳌拜这个人还是非常有能力的按理说鳌拜在四个顾命大臣中是排在最后一位的,但是由于索尼年龄偏大,已经开始无力处理政务,而苏克萨哈又是投降过来的,有叛徒的嫌疑,他自然是没什么话语权的,而遏必隆又是一位好好先生,说话也没有什么分量,所以在四人之中反倒是鳌拜在处理政务。鳌拜在主持政务的这个期间,整个清朝都没发生过什么大事,更是没有出过什么乱子,所以从这点上就不难看出,鳌拜还是十分有能力的。


还有鳌拜是一个非常正直的人,而并非是很多影视作品中描绘的那么不堪,历史上对鳌拜的评价主要还是集中在他专权,最典型的就是换地的事情,不过关于换地一事,严格来说鳌拜也并没有什么过错,他要求两白旗和两黄旗换地,其实是为了让两白旗把当年多占的土地给吐出来罢了,说白了仅仅是在维护自己的利益,同时还体现出他打抱不平,非常正直的一面。


不过虽说鳌拜本身有很多优点,但是也并不是说鳌拜就是一个好人,只不过没有影视作品中描写的那么不堪罢了,正所谓性格决定了命运,鳌拜失败也是失败在他的性格之上,他太直率太倔强了,因此就会认不清形势,当康熙逐渐成年之后,他并没有及时的把权力还给康熙,最后才走上了悲惨的结局。

3

历史的剪影往往是片面的,当我们真正触碰到真相的时候,可能看到的是不同的世界。

鳌拜的一生可以说是惊心动魄的一生。做过满清第一勇士,战无不胜;做过力保幼主的大忠臣,逼得多尔衮不得不妥协;做过权臣,独掌朝权,余生被囚禁,死在禁中。



盖世功臣

鳌拜的少年时光是如何度过的,史料无载,但可以肯定的是,鳌拜是年少成名,很早就跟随皇太极南征北战了,屡立战功,被封“天下第一勇士”。

鳌拜此人是镶黄旗出身,其父是八门提督卫齐,而镶黄旗作为上三旗之首,更是有由皇帝直接统领。因此鳌拜是实打实的皇太极心腹,在皮岛之战、松锦之战、西充之战中,无不奋勇当先,以一敌百。

辽东失陷,明将毛文龙退守皮岛,将势力拉到荒野之中打游击、骚扰。皮岛虽然只是弹丸之地,却能和正面战线的明军相呼应,前后夹击,这让皇太极焦头烂额。因此,皇太极命令英郡王阿济格领军,鳌拜从征,攻下皮岛,以绝后患之忧。清军分两路,一路是巨舰在海上做出进攻的姿态,而鳌拜则带领少数精锐,穿山越岭,驾着小船偷袭皮岛。

鳌拜出发前立下军令状,说:“我等若不得此岛,必不来见王,誓必克岛而回。”

但是毛文龙早就识破了清军的诡计,等到鳌拜等人发动进攻,明军早已枕戈待旦,一时间,炮矢齐发,清军的进攻受挫了。就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鳌拜一马当先,登上明军阵营,与明军进行肉搏战。明军竟然在鳌拜等数人的猛攻下溃败,皮岛大势已去,皇太极终于能睡个好觉了。也正是在此战之后,鳌拜被封“天下第一勇士”!

之后在文锦之战中,鳌拜打败了洪承涛的骑兵,更是冲击了明军整体的阵型,洪承涛兵败,鳌拜一人至少有三成的功劳。而在于李自成的大顺军、张献忠的大西军的作战中,鳌拜身先士卒,位居先锋,张献忠就是死在鳌拜率领的清兵手中。



力扛重压,扶皇太极之子上位

很多人只知道鳌拜是权臣,欺负康熙皇帝玄烨年幼,独霸朝纲。可是少有人知道,在皇太极死后,多尔衮执掌着正白旗、镶白旗,意图自立为帝,而最终多尔衮止步于摄政王的原因就是鳌拜拼死反对。

鳌拜作为当时的镶黄旗护军统领,与两黄旗的索尼、谭泰等人密谋,要立肃亲王豪格为帝。而两白旗要立多尔衮为帝,因此双方对峙,争执不休。而这时,鳌拜等人誓死要立皇太极之子为帝,甚至不惜兵戎相见。

多尔衮虽然大权在握,但是大局未定,如果双方兵戎相见,只有一个结果——滚回东北老家去!因此,双方各退一步,多尔衮不自立,但要让皇太极6岁的儿子福临为帝,并且多尔衮作为摄政王兼理国政。此时,多尔衮其实已经没了争位的心思,但又害怕年长的豪格找他算账,因此立幼帝,并通过掌控权力,而保全自己。



而鳌拜作为豪格的忠实拥护者,自然被多尔衮多次打压,多尔衮迫害鳌拜大致有三次。

第一次,是鳌拜的老上司英亲王阿济格不服从命令,而且谎报战功,还蔑视小皇帝称之为“孺子”。英亲王只是受了点惩罚,但是鳌拜就惨了,他在与李自成、张献忠作战的战功被多尔衮抹去,还罚银100两。不久之后,又因为被索尼牵连,几乎被革职。

第二次,贝子屯齐告发鳌拜等人“谋立肃亲王豪格”,多尔衮借此兴起大狱,鳌拜等人都被判死刑,但是考虑到其战功赫赫,下旨“罚锾自赎”。一个月之后,鳌拜为保肃亲王豪格时,私自派兵镇守宫门,被人告发“先帝死后,鳌拜私自发兵控制了宫门,意图不轨”,又被判死刑,后改为革职,后又免去革职之罪。

第三次,多尔衮生病,暗示贝子锡翰去让顺治帝来探望自己。而后多尔衮说贝子锡翰自作主张,下了大狱,诬陷鳌拜有包庇之罪,判死刑,后改为降爵。



独掌大权,欺压幼主

在顺治帝死前,立下遗诏,指定由皇三子玄烨嗣位(即康熙帝),以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为辅政大臣。

索尼与鳌拜是老搭档了,一个是正黄旗,一个是镶黄旗的,而且在保肃亲王豪格的事情中,两人同生共死,之后鳌拜又挺身而出为索尼说话,差点身死。在这一切的因素下,年迈的索尼几乎不与鳌拜争权。

苏克萨哈原本属于正白旗,但在多尔衮死后,立即投靠了顺治皇帝,也因此受到重用,四大辅臣名列第二。苏克萨哈与鳌拜是儿女亲家,但是鳌拜、索尼看不起苏克萨哈两面三刀,索尼与苏克萨哈常常发生矛盾。

列名第三的遏必隆出自名门,但为人庸懦,遇事无主见,又属镶黄旗,常常附和鳌拜。

鳌拜虽居四辅臣之末位,但由于资格老,军功高,常常气势夺人,却得以擅权自重,日益骄横,开始走上专权的道路。



鳌拜先是因为御前侍卫费扬古之子倭赫对其不敬,于是将费扬古的三个儿子都处死,家产抄没,都给了自己的弟弟。

之后又因为当年多尔衮强占镶黄旗的土地,鳌拜要求镶黄旗与正白旗换地,朝堂之上只有户部尚书苏纳海、直隶总督朱昌祚、巡抚王登联三人敢反对他。鳌拜分别以苏纳海“藐视上命”、拨地迟误,朱昌祚、王登联“纷更妄奏”的罪名,俱论死罪。康熙虽然年幼,但心知苏纳海等三人并无大罪,只因惹怒了鳌拜而被妄加罪名而已,于是召集辅政四大臣询问意见。

鳌拜坚持要将三人处以极刑,索尼、遏必隆附和,苏克萨哈知道自己若反对极易惹火烧身,只好沉默不语。但小皇帝不允鳌拜所奏,只是批准刑部拟定的处罚,即将三人各鞭一百,没收家产。鳌拜公然无所顾忌,最终竟矫旨将三人处死,强行换地。



康熙杀鳌拜

康熙六年(1667)六月,索尼病死。索尼虽然在生前未能遏制鳌拜的势力,不过他临死前的一个动作却在其身后造成解决鳌拜问题的良好转机。这年,小皇帝玄烨已年满14岁。索尼上书请小皇帝遵循先帝顺治14岁亲政的先例,开始亲政。七月,康熙亲政,加恩辅臣,仍命佐理政务。

皇帝已经亲政,却又无法应对鳌拜的威胁,苏克萨哈便上疏请求解除辅臣之任,愿往遵化守护顺治陵寝。这个举动别有意味,那就是既然苏克萨哈已经卸任(此时他已经排名第一),那么鳌拜、遏必隆两人按理也应辞职。这一招触及到鳌拜的要害,可鳌拜却不想就这样退出政治舞台。于是鳌拜给苏克萨哈罗织了心怀奸诈、久蓄异志、欺藐幼主、不愿归政等24款罪名,提出应处凌迟、族诛之刑。

康熙同样深知苏克萨哈并不该杀,虽然自己已经亲政,却仍然无力保全苏克萨哈一命。鳌拜气势汹汹,竟在御前“攘臂上前,强奏累日”,最终将苏克萨哈处以绞刑,并诛其族。苏克萨哈的被杀,使鳌拜与康熙之间的矛盾急剧上升。

不久之后,康熙便用自己暗中培植的党羽擒拿了鳌拜,安插了30多项罪名,禁锢终生。



看着鳌拜的一生,不就是斩龙的少年成为恶龙的故事吗?与你我区别有多大呢?


4

历史上,康熙诛鳌拜诏:“妄称顾命大臣,窃弄威权。”这可能是他负面的总结把!

鳌拜在清朝可以说根正苗红,他不光是开国元勋的“清二代”,而且还是三朝元老。早年随皇太极征战四方,后护拥顺治继位,成为顺治心腹。可以说混的相当可以!看看这个会混的人有什么文成武绩。

第一,年轻时就经历非凡,能力过人。随皇太极征战四方,攻占皮岛(今朝鲜地区),参加过锦州之战,镇压农民起义。号称满洲第一勇士!

第二、打垮李自成,攻溃击杀张献忠。清除四川一带的农民军。击破大西军,鳌拜实打实的首功!

第三、与索尼、谭泰等人,坚决拥护皇太极之子,顺治为帝。不惜与多尔衮对抗。在多尔衮摄政期间,曾遭到三次生命危机的迫害,对他打击很大!多尔衮死后,顺治亲政,后得知鳌拜如此的拥护他,大为赞赏,引以为心腹。

第四、顺治死后,鳌拜与索尼等人,成为辅佐康熙的顾命大臣。但后来,鳌拜在没有经过康熙的同意下,矫诏杀死了四人之中的苏科萨。这也是让康熙和鳌拜产生了初步的矛盾,后来索尼病死只剩下鳌拜和遏必隆。而遏必隆不管不问,造成鳌拜独大的局面!

第五、鳌拜结党营私,网罗羽翼,私下仗着权势,圈白旗的圈地之争,更显得肆无忌惮!

第六、最重要的是康熙想要亲政,要让鳌拜还政与他。而鳌拜不想撒手。成为绊脚石!

最后鳌拜在清朝,的确是战功赫赫的三朝的元老,但在辅佐康熙的事情上,没有做到为人臣子该做的事情。不光结党营私,谋害同僚,排除异己,利用自己的权利谋取利益,而且更过分的事,藐视康熙阻挡他亲政!也算是个大奸臣!

5

康熙诛鳌拜诏:"妄称顾命大臣,窃弄威权。"

乾隆四十五年谕曰:"鳌拜当日自恃政柄在握,辄敢擅权骫法,邀结党羽,残害大臣,罪迹多端,难以枚举。"

和硕康亲王爱新觉罗·杰书等,"鳌拜系国家大臣、背负先帝重托。任意横行。欺君擅权。文武各官、尽出门下。"

清-徐珂:"鳌拜当国,势甚张,以帝幼,肆行无忌。"

清-昭梿《啸亭杂录》:"国初鳌拜辅政时,凡一时威福,尽出其门。"

《清史稿》:"四辅臣当国时,改世祖之政,必举太祖、太宗以为辞。然世祖罢明季三饷,四辅臣时复徵练饷,并令并入地丁考成。此非太祖、太宗旧制然也,则又将何辞?索尼忠於事主,始终一节,锡以美谥,诚无愧焉。苏克萨哈见忌同列,遂致覆宗。遏必隆党比求全,几及於祸。鳌拜多戮无辜,功不掩罪。圣祖不加诛殛,亦云幸矣。"

戴逸:"鳌拜性情刚愎,器量狭隘,势力愈张,骄横日甚。"

余沐《正说清朝十二臣》:"鳌拜作为'天子自将之师'镶黄旗的重要将领,忠心事主,始终不渝,在皇太极去世后坚决拥立其子为皇位继承人,甚至不惜兵戎相见,最终争得福临继位。他为此与睿亲王多尔衮结下怨仇,在后者摄政期间,多次遭受残酷打击,三次论死。当年曾一起盟誓的黄旗大臣这时早已分化瓦解,改变初衷转而投靠多尔衮者(如谭泰)大获好处。故主皇太极既已去世,其子福临也得以即位,鳌拜此时完全可以为谋求个人利益而党附多尔衮,这在古往今来的官场上是司空见惯之事。但鳌拜面对如此险恶处境,却仍然不屈不挠,始终没有迎合多尔衮。就此而言,鳌拜作为清初一员骁将,其性格是梗直倔强、敢于抗争的。他对故主皇太极忠心耿耿,一片赤诚,而对顺治也始终坚守臣节,称得上是一个难得的忠义之臣。而影视剧中,鳌拜形象给人们留下的都是骄横跋扈、贪婪不法的奸恶形象,他的忠贞梗直这一面恐怕还是鲜为人知的。"

6

谢邀。

简答之:

1/年轻为清朝著名勇将,屡立战功,忠心耿耿辅佐皇太极丶顺治2位皇帝,深得信任。为顺治帝顾命4大臣之1。

2/老年时,长期为权臣,大权在握,专横跋扈,功高震主。对小皇帝康熙不放在眼里,不敬不顺。及康熙长大,亦不肯交权,终遭囚禁獄中不得善终。

7

打死了倭赫,穆里玛一时间有些茫然了,光天化日之下,在康照皇帝居住的乾清宫门外不远处,活活地打死了一名御前侍卫,如果没有一个理由,这确实有些说不过去。穆里玛抓耳挠腮地问鳌道:“哥,这事儿,该如何向康熙交待呢?”

鳌拜四处 张 望 了一 下,然 后 迅 速 从 腰 间 摸 出一 把 短 刀 来:“快,兄弟,把这把刀放倭赫的手里。”大清律例,任何大臣人官,身上都不得携带兵器。而整拜,他贴身一直带有一把短刀。穆里玛将刀子放人使赫的手中。做完这一切,穆里玛又赶紧跑回鳌拜身边。

在穆里玛疑惑的目光注视下,整拜接着说道:“兄弟,倭赫他带刀进宫干什么? 刀只能是用来杀人的。他今日在乾清官外值勤,他究竟想杀的是谁?”穆里玛大悟道:“这倭赫竟然想行刺当今皇上......

鳌拜拜开心地笑道:“他敢携刀阴谋行刺皇上,其背后就必然有主谋。费扬古只有抄家灭门一条路了!”鳌拜指了指乾清宫:“兄弟去把当今皇上请来。你我兄弟打死刺客可是有大功劳的!

穆里玛奉鳌拜意旨行事,虽也知道不该人乾清官,心中却并无多少惊慌。他对着康照伏地叩头道:“臣启奏皇上,适才宫外有一名刺客阴谋行刺皇上....

听到“刺客”二字,康熙难免有些紧张。连马敬和媚儿二人,也赶紧向四处张望,尤其是马敬,还向前大跨了一步,似乎是想用自己那老朽的躯壳来保护康熙那稚嫩的龙体。康熙指着穆里玛问道:“刺客在哪儿?”

穆里玛回道:“禀皇上,那刺客已然伏诛,刺客竞然是御前侍卫倭赫....什么?”康熙大吃一惊,“靖西将军,你是不是搞错了? 倭赫会是刺客? 他常常在乾清宫外守护着朕,尽职尽责,怎么会是刺客?他有什么理由行刺朕?”

8

鳌拜(?—1669年,满语:Oboi),清初权臣,出身瓜尔佳氏,苏完部族长索尔果之孙,后金开国五大臣之一费英东之侄,生年不可考,满洲镶黄旗人,清朝三代元勋,康熙帝早年辅政大臣之一。以战功封公爵。鳌拜前半生军功赫赫,号称“满洲第一勇士”,后半生则操握权柄、结党营私。康熙在黄锡衮、王弘祚等大臣的支持下,主政于朝,后定下计策,在武英殿擒拿鳌拜。鳌拜被生擒之后,老死于囚牢中,他是位影响清初政局的一个重要人物。

现代评价:

余沐《正说清朝十二臣》:“鳌拜作为‘天子自将之师’镶黄旗的重要将领,忠心事主,始终不渝,在皇太极去世后坚决拥立其子为皇位继承人,甚至不惜兵戎相见,最终争得福临继位。他为此与睿亲王多尔衮结下怨仇,在后者摄政期间,多次遭受残酷打击,三次论死。当年曾一起盟誓的黄旗大臣这时早已分化瓦解,改变初衷转而投靠多尔衮者(如谭泰)大获好处。故主皇太极既已去世,其子福临也得以即位,鳌拜此时完全可以为谋求个人利益而党附多尔衮,这在古往今来的官场上是司空见惯之事。但鳌拜面对如此险恶处境,却仍然不屈不挠,始终没有迎合多尔衮。就此而言,鳌拜作为清初一员骁将,其性格是梗直倔强、敢于抗争的。他对故主皇太极忠心耿耿,一片赤诚,而对顺治也始终坚守臣节,称得上是一个难得的忠义之臣。而影视剧中,鳌拜形象给人们留下的都是骄横跋扈、贪婪不法的奸恶形象,他的忠贞梗直这一面恐怕还是鲜为人知的。”

9

满清历史上,一个真实的鳌拜究竟是怎样的?被电视剧骗了好多年!

鳌拜的祖父索尔果为苏完部酋长,后率500余户投归清太祖努尔哈赤。父卫齐,皇太极时任盛京八门提督。兄卓布泰,顺治帝时任镶黄旗固山额真,曾授征南将军。弟巴哈,顺治帝时为领侍卫内大臣。

崇德二年(1637),皇太极相继命贝子硕讬、英郡王阿济格攻打明军所在的皮岛,鳌拜自荐并立军令状,经过英勇对战,顺利登岛,被皇太极赐号“巴图鲁”(勇士)。崇德六年(1641)鳌拜又数次在松锦会战中冲锋陷阵数次打败洪承畴、吴三桂等人的明军,取得胜利晋升为护军统领。

公元1643年,皇太极过世,满洲亲贵在皇位继承人的问题上爆发了矛盾,正黄旗与镶黄旗拥立皇太极长子肃亲王豪格,而两大白旗则拥立皇太极的弟弟多尔衮,两方人僵持不下。鳌拜为镶黄旗的护军统领,在这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迫使多尔衮作出让步,立皇太极的九子福临为帝,由多尔衮与郑亲王济尔哈朗辅政。

玄烨即位为康熙帝,鳌拜却没有尽心辅佐,反而擅权自重,走上了专权的道路,并先后杀了多个重臣,康熙亲政以后,鳌拜也没有要归还政权的意思,这引起了朝中上下以及康熙帝的不满。公元1669年,康熙在黄锡衮、王弘祚等人的支持与帮助下,定下计划,擒住了鳌拜。

总结:鳌拜作为清朝三代元勋,前半生战功赫赫,是忠于大清朝,忠于皇太极、顺治帝的,晚年时权力膨胀,对康熙忠诚不够才被囚,电视剧中鳌拜形象的塑造有失偏颇。

10

我是阿坤,带你用不一样的视角看问题。

鳌拜,不知道大家是怎么认识他的,我记得我第一次听说这个人是看了金庸先生的《鹿鼎记》才知道的。不知道你们是不是?

看完《鹿鼎记》大家都说鳌拜是大坏人,奸臣。死不足惜,看到鳌拜被杀了,都很解气,反正我当时是很解气。但是真正的鳌拜也并不是全然没有好的地方的,而且鳌拜并没有被杀,至少是史书上是没写。

好了,咱们就用韦小宝的话来说说鳌拜吧!话说这个老乌龟他被称为“满清第一勇士”可真不是盖的,那可是真刀真枪的拼杀出来的。而且这个老乌龟在他前期算的上是忠君爱国,为了大清帝国也是九死一生了。

这要从哪说起那?首先就说“皮岛之战”吧,这个算是这个老乌龟的登天之战了。皮岛一直都是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的心腹大患,早就想拔掉这个钉子。话说在崇德二年正好有这么个机会,皇太极下令围攻皮岛,各种阴谋诡计齐上阵,最后这个老乌龟立下军令状“我等若不得此岛,必不来见王。誓必克岛而回。”而这个老乌龟也真是凶猛的有一批呀,硬是顶着明军的炮火第一个冲在前面杀了上去,最后引来主力得胜而归。皇太极得闻大喜,给这个老乌龟赐号“巴图鲁”这也是这个老乌龟第一勇士的由来。

而后来,这个老乌龟有如神助多次在重要的战争中获得大功才让他步步青云,但也间接的说明他为大清帝国出生入死过了。

而我认为这个老乌龟的封神之战并不是在战场上,而是在朝廷上。为什么这么说那?这要说皇太极死后,鳌拜极力拥护皇太极之子登基。用武力威胁多尔衮不得不做出让步,让福临继位,保证了大清的正统。这也是鳌拜以后能够肆无忌惮的原因之一。

只是后期鳌拜刚愎自用,认为自己劳苦功高所以对皇帝肆无忌惮了。这正是他的这种行为让康熙忌惮,挑战皇威在古时候是必死的罪。但最后康熙并没有直接杀了他毕竟是有过功劳的。

所以说鳌拜这个人功过对半吧要是没有后期的刚愎自用可以说是一个忠臣吧!!!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