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艺术 > 唐代的宰相是三品官,那一品、二品是什么官?

唐代的宰相是三品官,那一品、二品是什么官?

2020-08-25 03:31阅读(90)

唐代的宰相是三品官,那一品、二品是什么官?:唐代并没有“宰相”这个职务名称,中国历史上也仅仅在辽代北面官制中有具体叫“宰相”的官。一般讨论中所指宰相,

1

唐代并没有“宰相”这个职务名称,中国历史上也仅仅在辽代北面官制中有具体叫“宰相”的官。一般讨论中所指宰相,只是辅助皇帝的最高行政长官或团队成员的代名词。

唐承隋制,又多有变化。有唐一代,也多次变革官名。唐代用三省六部制,三省(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的长官都可以视作宰相,但渐渐成为虚衔。

尚书省长官为尚书令。隋唐时期的尚书令与汉魏时期已不同,不再是内朝官,而是位高权重管理六部的行政首脑。但由于太宗李世民曾任此职务,之后就长期空缺了。而作为副职的左右仆射成了实际负责人,但进而也变成德高望重大臣的加衔了。

中书省长官叫中书令,武则天时曾改称\"内史\"。门下省长官叫侍中,武则天时改称“纳言”。这就是《神探狄仁杰》中那些职务的背景。

因为上述职位的显贵,皇帝不愿意轻易授人,且一个萝卜一个坑,占着位置的老干部又未未必好用。于是皇帝就搞一些“工作小组”,组成实际的领导班子。

《新唐书》这一段写的非常好:

①宰相之职,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其任重矣。然自汉以来,位号不同,而唐世宰相,名尤不正。

②初,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其后,以太宗尝为尚书令,臣下避不敢居其职,由是仆射为尚书省长官,与侍中、中书令号为宰相,其品位既崇,不欲轻以授人,故常以他官居宰相职,而假以他名。

③自太宗时,杜淹以吏部尚书参议朝政,魏徵以秘书监参预朝政,其后或曰\"参议得失\"、\"参知政事\"之类,其名非一,皆宰相职也。贞观八年,仆射李靖以疾辞位,诏疾小瘳,三两日一至中书门下平章事,而\"平章事\"之名盖起于此。其后,李勣以太子詹事同中书门下三品,谓同侍中、中书令也,而\"同三品\"之名盖起于此。然二名不专用,而佗官居职者犹假佗名如故。

④自高宗已后,为宰相者必加\"同中书门下三品\",虽品高者亦然;惟三公、三师、中书令则否。其后改易官名,而张文瓘以东台侍郎同东西台三品,\"同三品\"入衔,自文瓘始。永淳元年,以黄门侍郎郭待举、兵部侍郎岑长倩等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平章事\"入衔,自待举等始。自是以后,终唐之世不能改。

在唐代中期以前,中书令、侍中都是正三品官,所以称做\"同中书门下三品\"。后来晋升为正二品。而六部尚书也都是正三品,十六卫大将军也是三品,等等。

对于一品二品官,在《旧唐书》中国有罗列,整理了个表格,更清晰:

分析表格可知,唐代一品已经是最高品级,不存在超品的。除了皇帝与储君太子,王爵也是一品而已。而且关于三公与王的政治待遇高低,魏征等与李世民还有过争论。

但如到了清代,宗室爵位的“亲王、郡王、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及民爵的“公侯伯”都是超品。内阁大学士是正一品,军机大臣起码也是个从一品了。所以这类影视剧看多了,就觉得狄仁杰品级低了。

2

我们很多人看过《宰相狄仁杰》,狄仁杰虽是宰相,但也只是正三品。

印象中宰相可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如果宰相只有三品,那一、二品得是多大的官?

这里我必须说下唐朝的官制。

唐朝官阶分为九品,分职官、勋官和爵官。简单的说法就是,职官才是实际的官职,手中拥有行政权力,比如尚书令、尚书、中书令、侍中等;勋官是用来表彰有功人士的后人,如上柱国、柱国、开府仪同三司等;爵官是按地位封的,如亲王、郡王、国公、县公等。

唐代的官、阶、爵、勋等官职非常复杂,清代比较简单,官职主要九品十八级,而唐从四品之下又有上下之分,一共三十级。这里只说一二品的官职,四品以下的就不多说了。

正一品大官分三师与三公,即太师、太傅、太保和太尉、司空、司徒。而从一品指太子的三师,这一品级以上的官位只是一种高虚衔,没有实际权力,也并不常设。一品的官职是合适的时机给合适的人,而且被授人员一旦死亡就不再补充,所以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只是让人倍感尊荣罢了,与之对应的是爵官的亲王或郡王。

正二品的官位在武则天之前,只有尚书令。但李世民在做皇帝之前就曾当过尚书令,所以这个位子没有不识相的敢坐。因此唐代的尚书令一直都是摆设。记得好像只有郭子仪曾被授予这个官职,但他还不敢接受,所以这个官职也是有名无实。也因为这样,尚书令的佐官左右仆射就变成尚书省的最高长官,官职从二品。尚书省是唐代最高行政机关,类似现在的国务院。


为了让大家更直观了解,我排列官职简表,可做参考:

职官

正一品

太师、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辅佐天子,非常高的虚衔,没有实际执掌,不常设。

从一品

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骠大将军:辅导太子,虚衔。

正二品

尚书省,尚书令:总理国家政务(设一人)

从二品

尚书省左右仆射、太子少师、太子少保、太子少傅、京兆\河南\太原府尹、大都督、大都护。

正三品

侍中、中书令,六部尚书、太子宾客、太常卿、太子詹事、中都督、上都护。

从三品

御史大夫、秘书监、左右散常事、国子祭酒、殿中监、少府监、将作大匠、诸卫羽林千牛将军、下都督、上州刺史、大都督府长史、大都护府副都护。


爵官

正一品:亲王

从一品:国公、郡王

正二品:开国郡公

从二品:开国县公

从三品:开国候


勋官

(无一品)

正二品:上柱国

从二品:柱国

正三品:上护军

从三品:护军

(图片太难找了,还是大家多多见谅)

唐朝的官员等级有三十多级,分爵、职、勋等太过复杂。因问题只问一、二品官职,所以我只写到从三品,爵官也有女性的官职,但也是虚衔,昭仪、昭容等很多,我就不一一列举出来。只希望我的回答对大家能有所帮助。

3

唐代官员品级从一品到九品分九品,再按照正、从、上、下共分三十级。宰相也就是中书令、门下侍中、以及后来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等,都是正三品,在往上还有正一品、从一品、正二品、从二品四个等级。

但是唐代不仅仅有官职,还有爵位,还有文武散官,有勋官。因此在正三品之上还是有很多的,只是很少授予一般大臣或者说很少给予实权,只是给个名誉。

正一品有太师、太傅、太保(三公)、太尉、司徒、司空、天策上将。其中天策上将只有李世民做过,之后就不再设此官职。另外亲王和公主也同正一品。

从一品有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开府仪同三司和骠骑大将军两种文武散官。嗣王、郡王、国公几个爵位也等同从一品。

正二品有尚书令,大行台尚书令,其中尚书令因为初唐时候李世民做过,后世没有再授予其他人。另外有文散官的特进和武散官的辅国大将军。开国郡公的爵位和上柱国的勋爵。

从二品有尚书左右仆射、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大都护府大都护。文散官光禄大夫、武散官镇军大将军和开国县公的爵位以及柱国的勋爵。


这里面出去爵位之外,文武散官经常给予大臣以示皇帝恩宠,但是像太师太子太师等官职经常会给一些老臣,但是都没有实际权利,只是一个名义,也有的是在大臣死后追赠,以示皇帝的认同和悼念。比如李绩死后就被高宗李治追赠太尉、扬州大都督。

所以说唐代中后期,加官“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就基本已经站在权利的顶峰了。

(我是公子皇铘,请多多点赞关注,也欢迎留言探讨交流!)

4

唐朝没有宰相的官职,只有品秩,唐朝是继承三省六部制,唐太宗李世民开始授予了很多三省六部的长官为宰相,所以唐朝的宰相很多,名为群体宰相,三省六部长官在品级里只到正三品,这就意味着在唐朝正三品就能担任宰相了,并不是宰相只有三品,以《新唐书·宰相表》作参考。

唐朝中期,与郭子仪齐名的宰相裴度,死前只坐到了正三品的中书令,但死后直接赠一品太傅。

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其中门下省长官为侍中,中书省长官为中书令,吏、户、礼、刑、工、兵六部尚书,都为正三品官职,如果有国家大事,群相们在一起会商,这些都是实权宰相,所以造成了后人认为唐朝宰相只有三品的假象,但是三省六部有个中枢为尚书省,以前秦王李世民担任尚书令,后来此职位就一直空缺,由尚书令的副手左右仆射主持事务,所以左右仆射也是宰相,为从二品,更以左仆射为朝廷首相。

绘像凌烟阁的工部尚书屈突通,也是实权宰相,但只是个正三品,死后才赐二品左仆射。

正三品以上的官职大多为荣誉职衔,比如二品的太子三少(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还有文官系的光禄大夫,武官系的镇国大将军和辅国大将军,这些都是正三品的重臣加衔后提升品级的,或者给皇室加的荣誉衔。比如咱们津津乐道的薛仁贵到死也只是个三品卫大将军,而绘像凌烟阁排名第十的段志玄,生前坐到了从二品镇军大将军,死后赠了正二品的辅国大将军。

房玄龄,唐太宗时期宰相,官场升迁之路可堪为楷模,李世民即位时任正三品中书令,后升从二品左仆射,累功至从一品开府仪同三司,死后赐正一品太尉,绘像凌烟阁。

一品官职与二品一样,大多荣誉职,比如从一品的太子三师(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唐朝也有延续幕府制,所以王公贵胄得到皇帝重赐后可以开府建衙,官职为开府仪同三司,意思是这个府的级别和三公三师一样,三公是司徒、司马、司空,三师是太师、太傅、太保,唐朝是正一品,三公三师是最尊贵的荣誉官职,有的活着就能获得,比如长孙无忌辅佐唐高宗拜为太尉,郭子仪因力挽狂澜也活着封为太尉,大唐军神李靖是死后封为司徒。

5

其实我们要知道宰相从始至终都不是什么正式的官职名,它只是民间对于辅佐君主并掌握最高权力的官员的统称。据史书载在商代伊尹为相,周代周公为太宰,而这两人都是商周时期最著名的执政大臣,所以在春秋之后,史书就习惯的称呼那些掌握着朝廷最高权力的官员为“宰相”。



在唐朝并无正式的宰相或丞相等官职名。当时民间却习惯的称呼在唐朝担任某些官职的官员为宰相。比如中书省中书令、门下省门下侍中和尚书省尚书仆射等三省长官都可称宰相,当然这里稍微提下在唐高宗之后,尚书省的尚书仆射只有加同中书门下三品或者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才能被称为宰相,因为其实在唐朝原尚书省最高长官应该是尚书令,只是隋朝时期因尚书令权力过大,所以逐渐成为虚衔。



及有权参加政事堂的官员,在唐朝加授参议政事、参知政事、同知政事、同平章政事等政事官衔的也可称宰相。所以唐代的宰相其实不是指一个人或一个官职,而是指的一群人或一堆官职。那么这样看来唐代的宰相也不都是三品官,其中代宗时期中书省中书令就是二品官。

当然在唐朝一般情况能被称为宰相的官职太多都为三品,甚至是更低。但需注意唐朝的官职在德宗大庆二年曾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当时三省中的最高长官都变成了正二品,包括侍中和中书令。不过在此之前,唐朝大部分能被称为宰相的的确都是三品。



那么一品和二品又都是些什么大官呢?不过这里我们要知道唐朝的官阶相对于清朝的官阶可是值钱的多,在清朝甚至连一府的知府都是四品官,而且乾隆时期还创造了一个超品的官阶,专门用于那些王公贵族。所以千万不要拿清朝官阶来跟唐朝比。那么唐朝的一品和二品到底都是些什么官呢?首先唐朝的品级分为职官品级、散官品级、爵位品级和勋位品级,同时唐朝的一品和二品又有正和从之分。所以我们分开来说,务求清晰明了。



职官品级

正一品

  1. 太师。在周代掌全国政务的就是太师,又名太宰,它原是六卿之首,权力极大,商周之前天子如果年幼甚至能替天子掌全国政务。但是到了秦汉之后,就逐渐变成了虚职,一般情况下是用来加授那些劳苦功高或已无可封的功臣们,以此来昭示皇恩浩荡。而到了唐朝亦是如此,太师虽为三师之首,但却并无任何实职,只是用来象征身份的高贵。
  2. 太傅。始于周代,是辅佐国王治理天下和教导国王读书的重臣,并负责礼法的制定和颁布,为三公之一。但是到唐朝太傅为三师,在唐朝,它同太师一样也是虚职,一般情况只是用来加授那些老臣的,或者是死后追赠所用。
  3. 太保。同样始于周代,其职责就是监护和辅佐国王。同其他两位三师一样,它也是虚职,不过它比太师和太傅的地位要低。其作用也是用来册封那些封无可封的功臣,亦或者追赠所用。
  4. 太尉。为唐朝三公之一,本为秦汉时掌军事的最高官员,后逐渐成为虚职。在唐朝成了亲王、三省长官等官员的加官或赠官,象征地位的尊贵。
  5. 司徒。为唐朝三公之一,本为秦汉时掌民政的最高官员。后与太尉一样成为虚职,用于加衔或追赠所用。
  6. 司空。为唐朝三公之一,本为秦汉时掌监察的最高官员。后与其他三公一样成为虚职,也用于加衔或追赠所用。
  7. 天策上将。它是唐朝独创的官职,自唐一朝只有一个人有过这个官职,那就是唐太宗李世民。在当时李渊在建立唐朝后,为了给劳苦功高的李世民一个合理的位置,所以就创造了这么一个独特的官职。在当时天策上将地位仅次于李渊和李建成,它辖下的天策府是武官官府之首,位在十四卫府之上。


从一品
  1. 太子太师。为唐朝东宫三师之一,是教导太子并辅佐太子的官员,它没有定员,也不是实职。在唐朝一般情况下它如同三师一样,是加衔,或用于追赠所用,比如李世民时期的长孙无忌就在尚书右仆射的实职中加授了太子太师一虚职。
  2. 太子太傅。为唐朝东宫三师之一,也是辅佐与教导太子的官员。同太子太师一样,实际上没有什么实际权力,只是地位高贵,一般也是用于加衔或追赠所用。
  3. 太子太保。为唐朝东宫三师之一,同其他二位一样也是用于教习太子的官员。也是需虚职,用于加授或追赠。


正二品
  1. 尚书令。它本为尚书省的最高长官,尚书省乃是全国最高的行政机构,掌六部和政令的实行,尚书令则是总管全国的所有政务。在唐朝这一官职仅有李世民和李适担任过,其余皆无人担任。
  2. 大行台尚书令。这个官职曾经短暂的出现过,在李渊时期,唐朝设立陕东道大行台尚书省,总管内军人,总领陕东道的所有军政事务。后在李世民时期并废除此管,不再设。
  3. 中书令。它是中书省的最高长官,中书省掌管机要,发布皇帝诏书和中央政令的最高机构。在唐德宗之前为正三品,之后升为二品。
  4. 侍中。它是门下省的最高长官,门下省有共议国政的权力,并负责审查诏令,签署章奏,同时拥有退回皇帝失宜的诏令的权力。与中书令一样本为正三品,后在德宗之前升为正二品。


从二品
  1. 尚书左右仆射。原是尚书省尚书令的副职,后尚书令成为虚职,尚书左右仆射就成为了尚书省实际上的最高长官。但是由于它实际上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最高长官,所以它的的品级却是比不上侍中等其余二省的长官。同时在唐朝只有加同中书门下三品或者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尚书仆射才能被称为宰相。
  2. 太子少师。为唐朝东宫三少之一,它的职责就是教授太子知识。当然与东宫三师一样,它也是虚职,也是用于加授或追赠所用。
  3. 太子少傅。为唐朝东宫三少之一,它的职责就是监督太子的行为,及教导太子礼仪。少傅也为虚职,一般用于加授或追赠所用。
  4. 太子少保。为唐朝东宫三少之一,它的职责就是保护太子的安全。少保也为虚职,也是用于加授或追赠。
  5. 十六卫上将军。十六卫是唐朝掌管京城宿卫的机构,十六卫遥领全天下的657个折冲府,并居中守卫京师的安全。而十六卫的最高领导就是上将军,在大将军之上,负责十六卫的所有军务。
  6. 京兆/河南/太原府牧。当年唐朝在京兆府、河南府和太原府都设立了府牧一职,府牧负责掌这三府的政务,而且这三个府牧都有唐朝的亲王所领,不授予外姓。至于为什么这三府那么重要呢?很简单,京兆府是唐朝首都所在,太原府是李氏龙兴之地,而河南则是中原之地。
  7. 大都督。唐朝在各州设立大、中、小都督府,并设立大都督一职,而大都督就是这些都督府的最高长官,负责该州的军务。不过到了唐中期随着节度使等开始掌控各州的军政事务,大都督遂名存实亡。
  8. 大都护。唐朝时期在西域、朝鲜等地设立都护府,并根据大小分为大、中小,由于大都护府的最高长官权力实在过大。所以在唐永徽年间,大都护则有亲王遥领,而由副大都护来主掌当地的事务。


散官品级

从一品

  1. 开府仪同三司。它是唐朝文散官中地位最高的,简单的说就是如果唐朝的官员有了这个称号,他就可以自由的在任何地方设置办公场所,并且得到的待遇与三公的待遇一样。可以说这就是身份和地位象征。
  2. 骠骑大将军。它是唐朝武散官地位最高的官职,为武官最高阶。当然这也许虚衔,只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无实权。


正二品

  1. 特进。简单的说在唐朝如果被赐特进后,他的地位就仅在三公之下,可以说地位超然。
  2. 辅国大将军。在唐朝它是武官的第二个等级,地位仅次于骠骑大将军。


从二品

  1. 光禄大夫。在唐朝它有两个等级,加金章紫绶者为金紫光禄大夫、加银章青绶者为银青光禄大夫。金紫光禄大夫要高于银青光禄大夫,但不管如何他们都是作为加官和褒赠所用。
  2. 镇军大将军。是仅次于骠骑大将军和辅国大将军的武散官。


爵位品级

正一品

  1. 亲王。唐朝李氏宗族所能获得的最高爵位。为唐朝爵位第一等。

从一品

  1. 嗣王。唐朝王爵的第二等爵位,类似于明朝的反王世子,就是准备继承亲王爵位的那个人所能得到的爵位。
  2. 郡王。唐朝王爵的第三等,有别于亲王和嗣王只能由李氏宗族的人所得,郡王可以友异姓的人获得,比如郭子仪的汾阳王。当然在唐朝就是一字为亲王,二字为郡王。
  3. 国公。唐朝公爵的第一等,在郡王之下,唐朝的国公有别于北周之前的国公,北周的国公是有封地的,而唐朝的国公是没有封地。


正二品

  1. 开国郡公。为唐朝公爵的第二等,在国公之下。唐需注意唐朝的国公虽带开国二字,但实际并不开国,只是荣誉称号。
从二品
  1. 开国县公。为唐朝公爵的第三等,在郡公之下。同时跟郡公一样,没有封地,只有爵位,且不世袭。


勋位品级

正二品

  1. 上柱国。这是对作战有功的人的特别表彰,类似于现在军队的一等功,同时立功特别多的人还可以有特等战斗英雄的称号。实际上在唐朝也一样,唐朝的勋位等级一共有十二等,其中最高一等就是上柱国。在当时这个勋位跟职事官的品级是没有任何关系的,唐朝不管你是什么品级的,只要你获得上柱国这个勋位的,你就能享受到正二品的待遇。
从二品

  1. 柱国。同上柱国一样,它是唐朝勋位等级的第二等。也跟上柱国一样,它一旦获得不管你之前的品级是多少,哪怕你是小兵你也能获得从二品的待遇。


其实从以上的数据我们就可以看出来,在唐朝一品和二品几乎都为虚衔,没有任何的实权的官职,当然在唐德宗之后三省的长官都是正二品的官员,但除了三省长官之外其余的全部都为虚衔。而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来在唐朝前期三品的品级已经是很高的啦,毕竟被称为宰相的官职都只是三品啊。而到唐朝后期虽有改变,但此时的三品官职也不低,仅次于三省长官。

6

唐朝的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和六部皆为官署合称。三省即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中书、门下本来是皇宫里的职务,隋朝的时候,中书、门下开始由宫职转为与尚书同样的行政职务,成为了朝官。到了唐代,三省开始形成鼎立之势,中书省负责发出命令,尚书省负责执行命令,门下省负责封驳,即驳正臣下奏章违误,封还皇帝失宜诏令,国家大事就是通过三省的处理流程而落实到各部或各地的。

唐代三省的长官分别是尚书令、中书令、侍中,因为唐太宗李世民做过尚书令,后不设尚书令,改为左、右仆射。三省长官虽然只是正三品级别,但他们都是要进入政事堂,商议国政的核心成员,可以说,是三省长官在共同执行宰相职权,故他们也是唐代政府中实权最大的宰相,显赫一时。

到了唐高宗、唐玄宗前后时期,三省长官的宰相地位逐渐被平章事所取代,三省并重格局被打破,后来,有时是中书为重,有时门下为重。

如果说三省是发布命令的机构,那么六部就是具体负责落实的中央行政机构,六部是吏、户、礼、兵、刑、工等六部的总称。六部设置始于隋朝,初时称为吏、礼、都官、度支、工等,后改都官为刑部,度支为民部。唐高宗继位后,将民部改为户部,此后,六部即为吏、户、礼、兵、刑、工六部。隋朝的时候,六部为尚书省的组成部分,掌管全国行政事务。中唐到五代时期,六部权力不断削弱,形同虚设。

到了北宋,更是军政归枢密院,财政归三司,六部基本不管事,六部长官除皇帝另安排具体事务外,其他的都只是寄禄官,表示级别和待遇的高低而已,这种情况直到宋神宗改制后才有所改变,但权重也较轻。朱元璋在洪武十三年,撤销宰相一职、废除中书省后,全国的政事权才又还归于六部。

当然,唐朝三省长官虽然权力很大,但在品秩上只有正三品。唐朝行政官员按品秩从一到九,分为九品,每一品又分正、从、上、下等三十个级别。唐朝做到宰相的,也就是三品,最高也就二品。

而大多数一二品官员的品秩,主要是授予宗室和德高望重大臣的荣誉头衔。如授正一品的包括:太师、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亲王、公主等;从一品包括: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开府仪同三司、骠骑大将军等;正二品包括:尚书令、大行台尚书令、特进、辅国大将军等;从二品包括:尚书左右仆射、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光禄大夫、镇军大将军等。

唐朝的一品头衔,从来没授予过政府实职官员,即便是宰相做到尚书令和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一般都是正三品,最多正二品,没有一品宰相。

7

在大家的印象中宰相乃是古代的最高行政长官,“出将入相”被古代臣子看作无上荣宠。虽然无法坐拥江山,但却能统筹官员,位高权重。正因为宰相如此重要,历代皇帝多对宰相都十分忌惮,诛杀宰相的事更是时有发生。不过令人诧异的是,宰相地位如此之高,在唐朝却仅是三品,那在宰相之上的一二品官员又是何等人物呢?

简单介绍一下,唐朝的正一品官员有太尉、三师、司空与司徒。太尉在秦朝时乃是军事一把手,但到了西汉时期太尉一官就与军事逐渐分离,位同虚设。到了汉武帝时,就任此官的已是贵戚,而武将则已失去资格,后来太尉实权的有无更是飘忽不定。到唐代后,太尉彻底失去实权,只作加官之用,与此相同的还有司空司徒两官,同样只保留名号,失去实际用途。

所谓的三师,乃是太保,太师与太傅。太师是三公中地位最为显赫的,在周朝设立,主要的任务就是辅佐国君。在《封神演义》中就有一位闻仲太师,乃是托孤重臣,手中的雌雄双鞭甚至可管教帝王。连无法无天的纣王都不敢轻视于他,可见太师地位之高。但在晋朝时为了避司马师的讳,就将太师称为太宰,晋之后恢复原称。同样到了此时也没有实权了,若是有臣子立下大功,多赐他太师之名,以示恩宠,这与他的原来职位并不冲突。

正一品除三公和三师外,还有爵,多授予公主以及亲王。作为皇室中人,虽然不一定参与政事,但是地位确实要与庶民有所区别,可以说,这种地位是生来就有的。

而从一品的官有太子三师,开府仪同三司以及骠骑大将军。一般担任太子三师的多是德高望重之人,同时因为教导的对象乃是未来的九五之尊,太子三师的地位也就被提高以彰显尊崇。开府仪同三司和骠骑大将军都是文武散官的最高官职,所谓的散官,也是有名无实而已,只是听起来显赫。

从一品的爵一般是国公,嗣王与郡王。他们与皇帝同宗,但是关系相比亲王来说比较远,因而被授予从一品。

唐朝的正二品官员除了尚书令,文武散官与开国郡公外,还多了一个勋,也就是上柱国。在木兰辞中有“策勋十二转”一说,在唐朝也有这一说,勋级共有十二等,而其中的最厉害的便是“上柱国”。这些人都是作战有功的人,即使是出身平民也可以凭战功获取,可见唐朝对于武力还是相对崇尚的。

唐朝从二品的职官除了那些常见的太子少师,以及太子少傅,太子少保等外,还有大都督和大都护两职位。说起大都督,最为出名的乃是三国时的周瑜,能统帅诸军,发号施令,可谓是权势滔天。但在北周时,这个职位就已经被改名,可以说已经消失了。唐朝重新被设立想要效仿前朝,但是好景不长,唐中期后新兴的节度使一官取代都督,成为地方上权势最大的人物,都督也就名存实亡了。

综上所述,宰相虽然位居三品,但权力却更大。比起没有实权的一二品,宰相一官来得更为实际。

8

这个问题可能是受电视剧的误导出现的吧!也可能是把宰相和丞相搞混了。要搞清楚宰相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理解。

1 宰相不是具体的官职名,是辅左国君处理行政事务助手的统称。西汉的丞相陈平对宰相的总结是“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遂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也”。现在的国务院有大部分主要其职能。

2 宰相在各个朝代的称谓不一样。夏商是巫史,西周春秋是公卿,战国以后才是宰相。秦朝的左右丞相就是宰相。汉朝的宰相称谓比较多,先后有相国、御使大夫,尚书台,大司马、大司空、丞相三公,大司徒,晋朝人要多,三公、八台、门下三省都有宰相职能。南北朝有中书监、中书令等。隋朝的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唐朝中书省长官中书令、的下省长官待官、参议政事的中书待郎、门下待郎都是宰相。宋朝二府三司长官为宰相。元朝政务中心正、副官,平章政事、等十多人为宰相。明朝大学士为宰相。清朝内阁大学士、军机大臣为宰相。

3 宰相和丞相的区别。丞相是具体的官职名,宰相不是。

4 唐朝宰相的级别。唐朝的宰相一般是三品官,其三品及其以上的人有。

正一品:官:太师、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天策上将(唐太宗李世民称帝前的官职,之后不设)。爵:亲王、公主。

从一品:官职: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文散官:开府仪同三司;武散官:骠骑大将军;爵:嗣王、郡王、国公。

正二品:职官:尚书令(因李世民曾任此职,后来此职一直空置)、大行台尚书令;文散官:特进;武散官:辅国大将军;爵:开国郡公勋:上柱国。

从二品:职官:尚书左右仆射、太子少师、太子少傳、太子少保、京兆/河南/太原府牧、大都督、大都护; 文散官:光禄大夫;武散官:镇军大将军爵:开国县公;勋:柱国。

正三品: 职官:中书令、侍中(代宗大历年间擢升正二品)、六部尚书、十六卫大将军、太子宾客、太常卿、太子澹事、中都督、上都护;文散官:金紫光禄大夫;武散官:冠军大将军;、怀化大将军;勋:上护军。

从三品:职官:御史大夫秘书监、光禄/卫尉/宗正/太仆/大理/鸿胪/司农/太府卿、左右散骑常侍国子祭酒殿中监少府监将作大匠、诸卫羽林千牛将军、下都督、上州刺史大都督府长史、大都护府副都护;散官:银青光禄大夫武散官:云麾将军归德将军爵:开国侯

勋:护军

9

我们知道唐代是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是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尚书省下有六部,分别为兵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而六部的尚书是正三品官,那么一品,二品是什么官呢?

唐代并没有设置丞相,但是三省的长官相当于丞相,也就是尚书省的尚书令,但因为李世民曾经担过尚书令,所以尚书令基本空缺,而由左右仆射实际负责,开始时期为正三品,后来为成为正二品,

中书省的长官叫中书令,还有一个名字叫内史,门下省的长官也叫侍中,还有一个名字叫纳言,中书令与侍中是正三品的,后来成为正二品,所以也叫同中书门下三品。

另外还有那些参知政事,中书门下平章事,这些也都可视为丞相之职。

那我们再来看看各品阶的官职都有哪些。

正一品:太师,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此为三公),天策上将,王。

从一品: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仪同三司,骠将大将军,郡王,公。

正二品:尚书令,中书令,侍中,特进,辅国大将军,上柱国。

从二品:尚书左右仆射,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光禄大夫,镇军大将军。

正三品:六部尚书,门下侍郎,中书侍郎,太子詹事,上护军。

从三品:御史大夫,卫尉,宗正,太仆,大理,将作大匠,护军,国子祭酒。

10

唐朝实行的是三省六部制,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六部为兵部、礼部、吏部、户部、刑部和工部;三省的长官都为宰相,正三品级别,六部的尚书也是正三品级,后来又加了个“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或“同中书门下正三品”的职务,以提高级别不高但对朝廷非常有用的官员享受正三品级待遇,也称其为宰相。因此唐代的宰相是群体协作辅佐皇帝,是一个团队,唐朝虽说没有“宰相”这一官名,也就是那个意思。


在唐朝,能混到三品官那也就到了人生的顶峰了,那么一二品官是些什么人呢,一二品普通人那是够不着的,唐朝的一二品官就是那些王公贵族、皇亲国戚等等这些人的兼职,他们只拿薪水不做事,没有实际权力,就是一个名分。


正一品有:太师、太傅、太保、司徒、司空、亲王等;从一品有: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骠骑大将军、郡王、国公等;正二品:尚书令(李世民称帝后,尚书令一职就空缺)、大行台尚书令;从二品:尚书左右仆射、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大都督等。


唐代的宰相最高也就二品,后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或“同中书门下正三品”逐渐取代其它实权官职成为实际的宰相后,就很少授予大臣二品官了,到了三品就可以洗了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