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阿拉伯文化,几乎都是跟伊斯兰教有关,宗教色彩非常浓郁。相比之下,波斯文明和波斯文化显然更久远,更世俗化,也更具多样性。
虽然大多数波斯人后来皈依了伊斯兰教(古波斯人的主要信仰为拜火教,即咱们说的“祆教”),但仍然跟阿拉伯世界存在着巨大隔阂。这方面最明显的,就是伊朗的存在,无论是当年崇尚世俗的巴列维王朝,还是现今政教合一的伊朗伊斯兰共和国,与周边的穆斯林兄弟——阿拉伯人,一直都不太和谐,甚至能说的上“敌对”。
这里先举个例子。1971年,伊朗的巴列维王朝曾经烧钱搞了一场——“王的盛宴”,以体现自己的波斯民族主义立场。
在古波斯帝国的遗址上,巴列维斥巨资打造了古波斯帝国建立2500周年的庆典活动,阔气的用真金白银全程复原了阿契美尼德王朝的盛大阅兵庆典场景,其中还穿插着一比一还原的拜火教祭祀活动。观礼台上,西方各国政要元首都盛装来捧场。
整个活动全程,跟伊斯兰教半毛钱关系都没挨上。
据后人分析,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这个烧钱的活动和全程对伊斯兰教的蔑视,激怒了部分虔诚信教的伊朗民众,为巴列维王朝的倒台埋下了伏笔。
整段视频现在上网还能搜到,感兴趣的话可以欣赏一下。即便用现在眼光衡量,这场“王的盛宴”也属于不亚于北京奥运开幕式的大手笔。
再回到话题上来,简单说就是,在中东的穆斯林圈子里,一些伊斯兰教为主的国家,其实并不属于沙特当“群主”的阿拉伯人“大群”,除了咱们要重点说的波斯后裔——伊朗,还有突厥后裔土耳其。
看传统服饰,就不是一个风格。下面是伊朗男装。
沙特阿拉伯国王萨勒曼和他们部分兄弟们。
土耳其传统服饰。
从人种和文化起源来看,波斯文化和波斯人的历史要悠久的多。
波斯人就是传说中的“雅利安人”(希特勒那个所谓的雅利安人带有种族主义色彩,是错误定义,波斯这个是正版),说波斯语,这种语言一直传承至今,现在的伊朗人仍然使用着波斯语;
公元前6世纪,伊朗的祖先——古波斯人曾经建立过庞大而强势的波斯帝国,将中东,中亚收入囊中,十分威猛。同时创造出了非常灿烂的古波斯文明。近现代的伊朗,无论是世俗的巴列维王朝还是当今的政教合一的伊斯兰共和国,都以重振两千多年前的波斯帝国雄风为己任。
而阿拉伯人呢,与犹太人均属闪族后裔。还真是这样,别看以色列跟阿拉伯国家整日你死我活的,实际上属于血缘上非常近的兄弟民族,这方面,圣经里面也有明确的“线索”。
然而,好景不长在,随着公元七世纪阿拉伯帝国的崛起,波斯被阿拉伯帝国逐渐蚕食,最终被强行并入了阿拉伯帝国版图。不过,波斯人还享有一定的自治权,勉强维系着自己的王朝传承。
在阿拉伯帝国以税收为主的各种政策的引导下(信伊斯兰教可以少交税,免服劳役等等),加上其他方面软硬兼施的手段,这一时期,波斯人纷纷放弃了拜火教,大多成了穆斯林。但信仰的改变,从未影响过他们的民族认知,这一千多年来,波斯人一直坚持着自己独特的文化、语言和民族认同。
公元13世纪,阿拉伯帝国被突厥帝国——奥斯曼土耳其灭亡,阿拉伯人和波斯人的地盘又都归了突厥后裔土耳其人。不过,波斯人的反抗比阿拉伯人要顽强和团结得多,竟然能在表面“臣服”于奥斯曼苏丹的情形下,坚持维系着自己相对独立的统治权力,这就是波斯的萨法维王朝时代。
萨法维时期是公认的波斯文化艺术史上的辉煌时代。最著名的当属“波斯细密画”。
这个位于欧洲、中亚和印度之间波斯王国,吸收了东西方的各种精华,形成了独一无二的特色文化。
跟非常讲究清规戒律和朴素生活(在石油资源被发现之前,阿拉伯人一直以艰苦生活著称),拿一本沙漠中走出的经书解释一切,规范一切,公开场合不让女人露脸,大声说笑的阿拉伯文化不同,通过萨法维时期的波斯细密画,我们能深刻的体会到那个时代洋溢着欢庆、繁闹、纵情、奢侈的波斯人的日常生活气氛。
当年,虽说萨法维王朝把伊斯兰什叶派教认做了国教,但正统的伊斯兰教观念并未影响他们的世俗情节和文化艺术发展。尤其是中上层人士的生活,毫无顾忌地享受着世俗一切欢乐一一狩猎、盛宴、爱情、养花和欣赏音乐艺术.....
(描绘男女约会的细密画可以大大方方的挂在厅堂,这在同期的阿拉伯文化圈中,简直属于无法想象的事儿)
在萨法维王朝时代,早就皈依了伊斯兰教的波斯统治者,对善于经商的亚美尼亚人和犹太人也没有歧视或者迫害,甚至请他们担任国王的商业代理人。
五彩缤纷的世俗生活,包容的宗教和文化氛围,让波斯文化和波斯人总被周边的阿拉伯人看成另类甚至“异端”。
不过,即便是看不惯,但整个奥斯曼帝国和一战后的英法联手“委任统治”,波斯和阿拉伯世界但还算整体相安无事。
波人和阿拉伯人的矛盾被激化,是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第二次中东战争后(苏伊士运河战争)的事儿了。当年,中东开始流行泛阿拉伯主义,一个要统一阿拉伯各国成为一个国家的理想出现了。
于是,每次都牵头率领阿拉伯军团对峙以色列的埃及总统纳赛尔被推选成了阿拉伯世界的“老大”,沙特和叙利亚并列为二当家的。(下图,左为叙利亚总统库瓦特里,中间为沙特国王沙特·本·阿卜杜勒-阿齐兹,右为埃及总统纳赛尔,在1956年,就统一阿拉伯世界,发难波斯人的伊朗巴列维王朝,友好的达成了协议。)
此时,认为团结起来势不可挡的阿拉伯各国,竟然联合提议伊朗,要改“波斯湾”为“阿拉伯湾”。类似的各种种咄咄逼人行径,引起了民族感极强的波斯人对阿拉伯世界的极大反感。
不过,此时的巴列维王朝的伊朗,与沙特、以色列并列成为美国中东地区的铁杆盟友和主要军火出口对象。在美国非常用心的斡旋和调停下,加上北方的苏联威胁,伊朗和沙特并没发生什么明面上的激烈冲突(注意,伊朗可是跟当年的苏联接壤的,北方为苏联加盟共和国——阿塞拜疆和土库曼斯坦)。
此情此景下,巴列维国王只能尽量在国内淡化伊斯兰教的影响,来跟阿拉伯国家“划清界限”。伊朗巴列维国王多年致力于宣扬波斯民族的身份认同,大跃进式的对边远地区和“顽固分子”搞世俗化改革,甚至还强制一些穆斯林教士“还俗”,大力打击国内宗教势力。
咱们开头讲的那个“王的盛宴”,体现的也是巴列维国王的这番用心。
然而,转眼到了1979年,伊朗换了天地,什叶派的神权国家,“伊朗伊斯兰共和国”成立。这么看,大家都专心信神,唱一部经书,矛盾应该缓解了吧。
相反的是,在民族认知、文化和教派归属还有政治、经济方面矛盾的不断激化下,此时的伊朗与阿拉伯世界的关系比巴列维时代还要恶化,不是断交(比如沙特),就是兵戎相间(比如长达八年之久的两伊战争),互相杀红了眼,搞得两败俱伤。
总之,中东的三大文化——波斯、突厥和阿拉伯,区别还是很明显的。突厥是游牧文化,波斯为农耕文化,阿拉伯多属于部落文化。所以,信一个真主、唱一本《古兰经》的,可不全是阿拉伯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