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周室衰微不共匡,干戈终日互争强。诸侯若解尊天子,列国何因次第亡。

礼坏乐崩,群雄逐鹿,国无宁日,岁无宁 日,邦无定交,士无定主。这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混乱局面。

在这个历史大变革,文化大融合的时代,人才辈出,涌现出一大批政治家,军事家,改革家,外交家,文学家等等。大腕云集,各显神通,为后世留下了许多经典故事。在此挑选几个以供赏析。

一 叔敖斩蛇

孙叔敖小时候出游,遇见两只蛇,杀而埋之。回家后哭着告诉其母:“我听说看到两只蛇的人会死,我看见了。”,母亲问:“蛇在何处?”叔敖回答:“我怕别人看见,会死更多人,我把蛇杀死并掩埋了。”母亲说:“你不会死的,有阴德者,阳报之。”德胜不祥,仁除百害。《书》云“皇天无亲,惟德是辅。”

有诗日“童稚逢蛇双不祥,虑悲来者为埋藏,是知阳报由阴施,天爵昭然栔日彰。”


二 师旷劝学

晋平公问于师旷:“寡人年过七旬了,想学习,恐怕晚了吧?”师旷日:“何不炳烛乎?”平公日:“你这不是戏弄老头吧?”师旷日:“为臣怎敢取笑国君呢?我听说‘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阳;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点着蜡烛的光亮总比黑暗中摸索好。”师旷听了非常高兴“善哉!”

有诗日“老能劝学照余生,似夜随灯到处明,往行前言如不见,暗中无烛若为行。”


三 曹商得势

宋国有个叫曹商的人,被宋王派遣出使秦国。到了秦国,得到秦王赏识,给他上百辆车。返回宋国,曹商见到了庄子,对庄子说:“你还住在这脏乱不堪的贫民窟里,靠编草鞋过穷日子。看你面黄肌瘦,脖子像枯木一样干瘪,真是没法比呀!我这趟公费旅游,真是见大世面了,当今的大国之君亲自接见,赏我几百辆车一大帮随从,这就是我曹商的过人之处!”庄子说:“秦王有病了,征召医生,能够使脓疮痔溃破的,可获得一辆车,能舔舐他的痔疮的,可获得车百辆,你难道是去给秦王舔痔疮了吗?怎么会获得这么多车呢?”小人得势,不知天高地厚!

最佳贡献者
2

战国七雄,铁戈金马,看无数英雄豪杰纵横天下。

悬梁刺骨。苏秦落魄时回到兄长家噌饭,嫂子总是把吃剩下的饭菜给他,不时讥讽老大不小吃闲饭,读书读成书呆子。

苏秦更加刻苦攻读,悬梁刺骨地苦学。后来受不了嫂子冷落,向兄嫂借了一副碗筷,叩下三个响头,从此再不回来。

好多年后,县官敲锣打鼓给苏秦兄嫂贺喜:苏秦做了六国盟军主帅,身佩六国相印连横抗秦。

爱兵如子。一个士兵写信给阿妈,到了部队,一次训练脚板化脓,吴起将军亲自给他吸脓水,太感动了。

阿妈读后号啕大哭:儿啊,汝父兄当年受伤,都是吴将军精心照料,汝父兄感恩都战死在沙场。今日蒙将军厚爱,你也将步父兄前尘啊!

过不了多久,阿妈收到了"烈士证",一家三口尽忠报国。

图穷匕现。燕国遭受秦国进攻,江山失去大部。燕太子留心民间英雄。有人推荐了荆轲。荆轲孝子,燕太子派人时常救济荆母。荆轲感恩,愿为燕太子驱使。

风潇潇,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返。

在易水边,燕太子为荆轲壮行。

荆轲向秦王送地图,图中藏把匕首。当地图一圈圈翻开到最后,荆轲举匕刺秦王,只差毫里,太医护秦王,刀斧手齐上,荆轲命丧秦宫。

秦王大难不死,必有后福。后来扫六合一统天下,建立大秦帝国,号称秦始皇。

3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们中华文明最重要的发展时期。也是诸侯纷争、战火纷飞的乱世年代。

其间,也是中华文化思想飞速发展的期。出现了诸子百家争鸣的现象,涌现出了许多具有各自学说的代表性人物。

如创立儒家学说的孔子,墨家学说的墨子,道家的老子及法家的韩非子等著名历史人物。

也出现了非常著名的历史典故,像蔺相如智斗秦王,完壁归赵的故事。只知纸上谈兵的赵括兵败长平,被秦军歼灭40万人的事件。还有孙膑帮助田忌,巧赢齐威王的田忌赛马的故事。

但其间还有许多名气不是很大的人,但却做了很了不起的事。

如发生在春秋时期,鲁国和齐国的一次战斗中。鲁庄公听从,一个叫曹刿的无名小辈的建议,却击败了齐国军队的故事。

当齐国连击两次战鼓时,曹刿都没有让鲁庄公发兵迎敌。直到齐军击第三次战鼓时,才叫鲁庄公再击鼓发兵迎敌进而大胜齐军。

战后,鲁庄公究问原因时。曹刿讲出了“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著名论战。

主要意思就是讲,做事就要趁大家情绪高涨时,猛一发力做完才能容易成功。

给今天的我们一个重要的启事是,无论做什么事不要耍懒托延,要一鼓作气地认真的完成就容易成功。

4

战国时期以韩赵魏三家分晋、周天子封三家以诸侯始,至秦始皇奋六世余烈建立大统一的大秦王朝止。战国时期因为诸侯众多,各国各自为政,也就在政治上、思想上、文化上具有极大的包容性,也给各类人才实践才学、施展才能、展示才智、实现抱负提供了足够的空间和充足的舞台,政治上多元多宗,思想上百家争鸣,文化上异彩纷呈,是中国历史上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改革家涌现非常集中且济济的一个时期。

典故从何而来,不就是人才身上的发生的故事吗!战国时期因此也是中国历史流传典故非常多的一个时期。

比如:吴起_杀妻求将,邹忌_鼓琴而相,孙膑_田忌赛马、围魏救赵,苏秦_悬梁刺股,范睢_远交近攻,聂政_白虹贯日,诸侯_朝秦暮楚,赵武灵王_胡服骑射,蔺相如_完璧归赵,廉颇_负荆请罪,冯湲_高枕无忧,赵国_利令智昏,赵奢_两强相遇勇者胜,赵括_纸上谈兵,孟尝君_毛遂自荐,鸡鸣狗盗,信陵君_窃符救赵,荆轲_图穷匕见。

只是看到题目,信手以呈,若假以时间细想,再进一步考证,战国典故远超于此。

5

1、大笑绝缨

齐威王八年,楚国派遣大军攻打齐国。当时楚国比齐国强大,齐威王知道单靠本国的力量难以抵御,就派大夫淳于髡出使赵国, 请求赵王发兵相救。

淳于髡问:  “这次出使赵国,大王准备送给赵王什么礼物呢?”

  齐威王说:“送给赵王黄金一百斤,四匹马拉的车子十辆。”

  淳于髡听了,仰天大笑,笑得连系在帽子上的带子都笑断了。在旁的大臣们见了,都十分惊奇。

  齐威王明白淳于髡的用意,问:“先生认为所送的礼物太少吗?”

  淳于髡笑嘻嘻地说:“我怎么敢说少呢?”

  “那么你为什么这样哈哈大笑呢?”齐威王又问。

  淳于髡回答说:“前些日子,我离京东去,看到路旁有一个农夫在祭告田神,希望田神保佑他丰收。他祭田神的礼品是一只猪蹄、一杯酒。他向田神祷告说:‘田神啊田神,希望你保佑我,高地上的收成装满箩筐,低地上的收成装满大车,五谷丰登,粮食满仓。’我见他用来祭祀的东西这么少,要求得到的东西却这么多,所以就不由得大笑起来。”

  齐威王听了,懂得淳于髡的讽喻之意,不觉也笑了起来。他也感到自己送给赵王的礼物确实太少了,于是当即下令将礼物增加到黄金一千斤、白璧十双,四匹马拉的车子一百辆。

  淳于髡带着重礼来到赵国,赵王接受了礼物,派大将带领精兵十万,战车千辆,前往援助齐国。楚军听到齐国请来了赵国救兵,便连夜撤兵而去。

  后来,“大笑绝缨”这一典故,用来形容为某一种可笑的事情而放声大笑,或形容笑声程度之强烈。

参考:《史记·滑稽列传》

2、狭路相逢勇者胜

秦伐韩,军于阏与。韩求救于赵,赵王召廉颇而问曰:“可救不?”对曰:“道远险狭,难救。”又召乐乘而问焉,乐乘对如廉颇言。又召问赵奢,奢对曰:“其道远险狭,譬之犹两鼠斗于穴中,将勇者胜。”王乃令赵奢将,救之。

参考:《史记· 廉颇 蔺相如列传》

3、范蠡(lí)

勾践成霸业的主要谋士,跟随勾践20多年,殚精竭虑。相传范蠡献美女西施(美人计)于吴王夫差,使其沉于美色,越由此灭吴。

勾践成霸业后,尊其为上将军。但范蠡认为:“大名之后,难以久居”,认为越王“可与同患,难与处安” 。

后隐退到陶邑经商,身家巨万,人称为“陶朱公”,被后世商人奉为保护神。

4、与春秋时期的几位霸主相关的典故

第一霸主就是打着“尊王攘夷”旗号的齐桓公。齐桓公除了个人有能力之外,还有一个得力的助手就是管仲。“老马识途”就是与二者相关的典故,相传孤竹国攻打燕国,齐相救,齐桓公与管仲迷路,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跟随老马便寻到了路途。

晋文公,又名重耳,早年间流亡楚国,受楚成王收留,为感激,约定他日若兵戎相见,便“退避三舍”,其中一舍三十里,三舍九十里。晋楚发生交战,晋文公遵守诺言,这场战役就是城濮之战。

楚庄王,春秋霸主的后起之秀,初承王位不理朝政。朝中有一人名为伍举劝诫曰:“有鸟在於阜,三年不蜚不鸣,是何鸟也?”庄王曰:“三年不蜚,蜚将冲天;三年不鸣,鸣将惊人。举退矣,吾知之矣。”这就是成语“一鸣惊人”的出处。

6

春秋战国形势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最著名的大动荡、大变革时期。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也就进入了春秋时期。这一时期诸侯王力量逐渐强大,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周王室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局面,一些强大的诸侯,打着“尊王”的旗号进行争霸战争。近300年的春秋历史,大小兼并战争约500场,会盟数十次,众多分散的小诸侯国逐渐被大国吞并。公元前475年左右,中国历史进入战国时期,由于春秋时期的兼并战争,到战国时期基本上变成了齐楚燕韩赵魏秦这七个大国的天下了。战国中期以后,各大国国君不再满足原来的封号,纷纷称“王”,很多大国还出现了卿大夫夺位的情况,各国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战争更加频繁。

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才涌现出很多流传后世的典故,如三家分晋、围魏救赵、纸上谈兵、图穷匕见、纸上谈兵、鸡鸣狗盗等等。这些典故都讲了哪些故事呢?随便挑几个和大家探讨一下吧。

三家分晋

三家分晋说的是在春秋末年,晋国被韩、赵、魏三家瓜分的事件。公元前633年晋文公作三军设六卿,此后六卿一直把握着晋国的军政大权。晋平公时,韩、赵、魏、智、范、中行氏六卿相互倾轧。赵先灭掉了范、中行氏,后于公元前453年又联合韩﹑魏灭掉了智氏。不久,三家又将除曲沃和绛州以外的公室的土地也瓜分了。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打发使者上洛邑去见周威烈王,要求周天子把他们三家封为诸侯,周威烈王顺水推舟,把韩赵魏三家正是封为诸侯,而这一年也被司马光认为是战国的开始。

围魏救赵

魏国自李悝变法后,逐渐强盛起来。公元前361年,惠王将都城从安邑迁到了大梁,加紧了对韩、赵、宋、卫等国的进攻。而齐国由于齐威王的改革,也在这一时期强大起来。公元前354年,由于赵国将魏国的附庸国卫国夺走,魏国就起兵伐赵,派宋、卫联军围攻赵国都城邯郸,次年破之。在这种情况下,赵国向齐国求援,齐威王派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前往救援。孙膑分析了当时的形势,认为魏国的精锐都在赵国,内部空虚,于是“引兵疾走大梁”,魏军只能回救本国,齐国军队乘其回援疲惫,“一举解赵之围”,在桂陵取得大胜,“擒庞涓”。这就是著名的“围魏救赵”,也是三十六计之一。

7

田忌赛马 孙膑是齐国人,孙武的后代,魏国的国君魏惠王,魏惠王招揽人才,因此庞涓到了魏国,带着吴起训练出来的兵卒,四处征战,打出了名气,因为担心自己的师弟孙膑能力比自己强,就把孙膑骗到魏国,共图发展,结果陷害孙膑谋反,被挖掉膝盖并在脸上刺字。最后庞涓放松警惕,孙膑被齐国使者救回了齐国,最后孙膑投在了田忌的门下当了谋士。齐威王九年不鸣,一鸣惊人,和齐桓公相似,好酒好猎好色,好赌,和大臣们赌马,这时孙膑给田忌出主意,分上中下三等马,对阵齐威王的中下上三等马,最后田忌赢了,齐威王很好奇,就见了孙膑结果大喜,得知孙膑是一个奇才。

围魏救赵 庞涓带兵去攻打赵国,半年后赵国无法抵挡,就向齐国求救。齐威王决定去救赵国,这时田忌就虚心向孙膑请教,田忌说要直取邯郸,趁着他们打得不可开交,我们趁虚而入,结果被孙膑否决,孙膑说帮拳的人从来不参与其中,我们直驱魏国都城大梁,他们现在肯定都城空虚,田忌佩服的五体投地,魏军将领庞涓听说齐国攻打了魏国,就撤兵救驾,然而田忌军队并没有去大梁,而是在途中埋伏起来,在桂陵伏击了魏军,庞涓被俘,最后被孙膑放回去。

千金买马骨 燕国燕昭王治理国家需要人才,有人就推荐德高望重的人给他,这个人就是郭隗。郭隗给燕昭王讲了千金买马骨的故事,本来用千两黄金买宝马,却买来了一堆千里马的骨头,而郭隗接着说,“您连马的骨头都会买,更何况是活的千里马呢?”燕昭王恍然大悟,采用郭隗的建议,给郭隗建了一座宫殿,十分豪华,里面的金银财宝任郭隗使用,就这样招揽了许多人才来到了燕国。

胡服骑射 赵国长期被其他国家欺压,于是赵武灵王想看看军队战斗力和实战性,就带着赵国小分队,通过千里行军,对自己的这支部队有了想法。第二步,朝堂讨论,军队里推行胡服骑射,其中农业名族出身的反对,游牧名族支持。赵武灵王找自己的师傅肥义,肥义说要坚持自己的想法,赵武灵王就去找自己的叔父,跟叔父分析时局,赵国四面受敌,如果国家不改革强大起来,就会被欺负,这作为赵氏子弟简直是耻辱,因此叔父被自己打动,支持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第二天上朝果然叔侄两个穿着胡服,最后赵国推行了胡服骑射改革。赵武灵王带着这样的部队,灭了中山国,打到了陕西榆林,修建了长城。紧接着赵武灵王做出了更大胆的决定,出使秦国打扮成赵国使者随从,到秦国考察地形,观察秦王为人。

信陵君窃符救赵和毛遂自荐 写信给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派兵救赵国,四大公子之一的信陵君结交三教九流,调集魏国的国君喜欢的女孩子,魏国的屠夫,酒夫,上演了《信陵君窃符救赵》(赵国平原君赵胜、楚国春申君黄歇、魏国信陵君魏无忌、齐国孟尝君田文)。最后自己出使楚国,劝楚国出兵,其中带着一位门客就是毛遂。连说服和威胁,胁迫楚王出兵,最后军队集聚邯郸城下,秦军被迫撤军,这也是六国最后一次联合抗秦。

8

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重要的分裂时期,它属于东周的第二个阶段,东周共分为两个阶段,春秋和战国,之所以被称为战国,是因为在这个时期兼并战争频繁,当然,主要是战国七雄之间爆发的,齐楚燕韩赵魏秦共同谱写了那一段波澜壮阔的诗篇。那么这其中的历史典故是有很多的,下面我们就来简举几个。

负荆请罪

负荆请罪,也被称为将相和,是战国时期赵国发生的故事,在当时的赵国文臣当中以蔺相如为首,而武将则以廉颇为尊,但是由于二人所处的地位,以及文臣武将之间的矛盾,种种原因,使得二人间隙很大。再加上廉颇经常在朝堂和日常中刁难蔺相如,但是蔺相如都没有直接针锋相对,反而坦然而视,此时便有人问蔺相如为何廉颇屡屡做出让蔺相如难堪的举动,蔺相如都没有太大的反应,蔺相如便说,如果我和廉颇之间针锋相对,势如水火,那么照顾肯定会受到影响,而其他虎视眈眈的敌国,必定会趁此机会作出举动,而到了那时,赵国面临的危机就很难摆平了。这样的话语传到了廉颇的耳中,廉颇听后深感自己量太小,没有蔺相如的气量和胆魄,深感后悔便脱去上衣,背覆荆条,亲自登门向蔺相如道歉,蔺相如也亲自出门迎接此后二人共同化干戈为玉帛,共同携手辅助赵国。

围魏救赵

公元前354年,魏国军队围赵国都城邯郸,双方战守年余,赵衰魏疲。这时,齐国应赵国的求救,派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率兵八万救赵。起初,田忌准备直趋邯郸。孙膑认为,要解开纷乱的丝线,不能用手强拉硬扯,要排解别人打架,不能直接参与去打。派兵解围,要避实就虚,击中要害。

孙膑认为,此时魏国的精锐都已派出攻打赵国,而此时的魏国肯定内部空虚,如果我们率大军直接向外国进军,那么围困赵国的为君必定会返程救国,那么赵国之围就解了。二后果然魏国撤兵返程自救,而其国又在魏国返程之路上加以伏击,赵国之围遂解。

纸上谈兵

纸上谈兵说的是秦国和赵国之间爆发了长平之战,此战也为秦国一统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战国时期,赵国大将赵奢曾以少胜多,大败入侵的秦军,被赵惠文王提拔为上卿。他有一个儿子叫赵括,从小熟读兵书,张口爱谈军事,别人往往说不过他。因此很骄做,自以为天下无敌。

然而赵奢却很替他担忧,认为他不过是纸上谈兵,并且说:“将来赵国不用他为将罢、如果用他为将,他一定会使赵军遭受失败。”果然,公元前259年,秦军又来犯,赵军在长平坚持抗敌。那时赵奢已经去世。廉颇负责指挥全军,他年纪虽高,打仗仍然很有办法,使得秦军无法取胜。

秦国知道拖下去于己不利,就施行了反间计,派人到赵国散布“秦军最害怕赵奢的儿子赵括将军”的话。赵王上当受骗,派赵括替代了廉颇。赵括自认为很会打仗,死搬兵书上的条文,到长平后完全改变了廉颇的作战方案,结果四十多万赵军尽被坑杀,六国震惊,他自己也被秦军箭射身亡。

其实这样的典故还有很多,历史就是这样,有趣,我们品读这些典故的同时,都能从中获取一定的知识和道理,一边在丰富我们业余生活的同时,还能得以启迪。

9

战国时候的历史典故太多了。有烽火戏诸侯,一笑千金,多行不义必自斃,黄泉认母,瓜期之待,管仲拜相,曹刿论战,仁义之君等等!

10

完璧归赵

公元前283年(秦昭襄王24年、赵惠文王16年),赵惠文王时,赵国得到楚国的和氏璧。秦昭襄王听说这件事,派人送赵都给赵王一封信,说愿意用十五座城给赵国,请求换取和氏璧。赵王跟大将军廉颇及许多大臣商量:想把这块宝玉给秦国,又怕得不到秦国的城,白白受欺骗;想不给吧,又担心秦兵打过来。主意拿不定,想找个可以派遣去回复秦国的人,又找不到合适的人选。

宦者令缪贤说:“我的门客蔺相如可以出使。”赵王问:“您根据什么知道他可以出使呢?”缪贤回答说:“我曾经犯有罪过,私下打算要逃到燕国去。我的门客蔺相如阻拦我说:‘您凭什么知道燕王就会收留您?’’ ‘‘我告诉他,我曾跟随大王与燕王在边境相会,燕王私下握着我的手说‘愿意交这个朋友’,凭这个知道他会收留我,所以打算去他那里。蔺相如对我说:‘‘如今赵国强,燕国弱,您又受赵王宠幸,所以燕王想跟您结交。现在您竟从赵国逃奔到燕国,燕王害怕赵国,这种形势下燕王一定不敢收留您,反而会把您捆绑起来送回赵国的。您不如袒胸露臂,趴在斧质上请罪,就能侥幸得到赵王赦免。我听从了他的意见,幸而大王赦免我。我私下认为蔺相如是个勇士,有智谋,应该是可以出使的。”

于是赵王召见蔺相如,问他:“秦王打算用十五座城换我的璧,可不可以给他?”蔺相如说:“秦国强大,赵国弱小,不能不答应他的要求。”赵王说:“拿走我的璧,不给我城,怎么办?”蔺相如说:“秦王用城换璧而赵国不答应,理亏的是赵国;赵国给秦璧而它不给赵国城,理亏的是秦国。比较这两种对策,宁可答应秦的请求而让它负理亏的责任。”赵王问:“可以派谁去呢?”蔺相如回答说:“大王果真找不到人,我愿意捧着和氏璧出使秦国。城给了赵国,就把璧留在秦国;城池不给赵国,我保证完整无缺地把和氏璧带回赵国。”

赵王就派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向西进入秦国。秦王坐在章台宫接见蔺相如。蔺相如捧着和氏璧呈献给秦王。秦王非常高兴,把和氏璧传给妃嫔及侍从人员看,群臣都欢呼“万岁”。蔺相如看出秦王没有把城酬报给赵国的意思,就上前说:“璧上有点毛病,请让我指给大王看。”秦王把和氏璧交给蔺相如。于是,蔺相如捧着璧退了几步站住,背靠着柱子,怒发竖立,像要把帽子顶起来。他对秦王说:“大王想要得到和氏璧,派人送信给赵都赵王,赵王召集所有大臣商议,都说:‘秦国贪婪,依仗它强大,想用空话来求和氏璧,补偿给赵国的城恐怕得不到。’打算不给秦国和氏璧。但是我认为平民之间的交往,尚且不相互欺骗,何况是大国之间的交往呢!而且因为一块璧的缘故惹得强大的秦国不高兴,不应该。于是赵王斋戒了五天,派我捧着和氏璧,在朝堂上行过叩拜礼,亲自拜送了国书。这是为什么?为的是尊重大国的威望而表示敬意。现在我来到秦国,礼节显得十分傲慢;得到璧后又将它传给妃嫔们看,以此来戏弄我。我看大王无意补偿给赵国十五座城,所以又把它取回来。大王一定要逼迫我,我的头现在就与和氏璧一起撞碎在柱子上!”

蔺相如拿着那和氏璧,斜视着柱子,快要撞击在柱子上。秦王怕他撞碎和氏璧,就婉言道歉,坚决请求他不要把和氏璧撞碎,并召唤负责的官吏察看地图,指点着说要把从这里到那里的十五座城划归赵国。

蔺相如估计秦王只不过以欺诈的手段假装把城划给赵国,实际不能得到,就对秦王说:“和氏璧是天下公认的宝贝,赵王敬畏大王,不敢不献出来。赵王送璧的时候,斋戒了五天。现在大王也应斋戒五天,在朝堂上安设“九宾”的礼节,我才敢献上和氏璧。”秦王估计这种情况,终究不能强夺,就答应斋戒五天,把蔺相如安置在广成宾馆里。 蔺相如估计秦王虽然答应斋戒,也必定违背信约,不把城补偿给赵国,就打发他的随从穿着粗布衣服,怀揣那块璧,从小道逃走,把它送回赵国。

秦王斋戒五天后,就在朝堂上设了“九宾”的礼仪,延请赵国使者蔺相如。蔺相如来到,对秦王说:“秦国自从秦穆公以来的二十多个国君,不曾有一个是坚守信约的。我实在怕受大王欺骗而对不起赵国,所以派人拿着璧回去,已经从小路到达赵国了。再说秦国强大而赵国弱小,大王派一个小小的使臣到赵国,赵国会立刻捧着璧送来。现在凭借秦国的强大,先割十五座城给赵国,赵国怎么敢留着璧而得罪大王呢?我知道欺骗大王的罪过应该处死,我请求受汤镬之刑。希望大王和大臣们仔细商议这件事。”

秦王和大臣们面面相觑,发出无可奈何的苦笑声。侍从中有的要拉蔺相如离开朝堂加以处治。秦王就说:“现在杀了蔺相如,终究不能得到和氏璧,反而断绝了秦、赵的友好关系。不如趁此好好招待他,让他回赵都去。难道赵王会因为一块璧的缘故而欺骗秦国吗?”终于在朝廷上接见蔺相如,完成接见的礼节,送他回赵都去了。

蔺相如回国以后,赵王认为他是个贤能的大夫,出使到诸侯国家能不受辱,就任命他做上大夫。此后秦国没有给赵国城池,赵国也始终没有把和氏璧给秦国。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