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赤壁之战后,曹操还是比孙权和刘备实力大为什么不继续打下去

曹操不是不想打,而是经过赤壁之战的失败后需要重新组织兵力,等待有利时机在打。虽然曹操相对刘备,孙权其中一方实力要强一些,但要面对孙刘联盟还是没有取胜把握的。

刚刚经历赤壁大败,军心民心不稳,曹操首先要稳定局面,常言说,兵败如山倒,如果不能稳定住就可能有更大的损失,刘备,孙权也利用曹操刚刚吃了败仗,对曹操拒守的荆州,合肥等地发动了进攻,刘备用诸葛亮的计策,占领了荆州,实现了隆中对的第一步计划然后乘机占领了西川,这样三足鼎立的局面形成了,曹操短期实现统一是不可能了。

另外除了孙刘两家势力,还有西凉马腾,在赤壁之战时曹操就担心马腾会抄自己后路,赤壁之战后,曹操设计杀了马腾,马腾的儿子马超报父仇向曹操发动了进攻,在潼关一场血战,杀的曹操割须弃袍,差点丧命,后来使离间计才打败了马超,所以赤壁之战后,曹操忙于稳定后方,没有继续打下去。

最佳贡献者
2

赤壁之战后,曹操力量折损过半,但实力犹存。反观孙刘方面,作为胜利的一方,力量损耗不是太严重,基本拉平了与曹操的差距。这时,再与孙刘继续纠缠下去,曹操的力量会损失的更为严重,甚至有可能一败涂地,从此翻不了身也说不准,最好的办法自然是保存有生力量,以图卷土重来。

另外,真要与孙刘继续死磕下去的话,曹操大后方的稳定也是个问题。曹操尽起全部兵力,打着“一战而下”的主意,后方肯定因兵员不足,陷入空虚的状态。这时,曹操继续与孙刘交战是不利的,大后方肯定会变得蠢蠢欲动起来,要是曹操不能及时予以镇压的话,就是权力的重新洗牌都有可能。而外部呢?先前采取观望、窥伺的诸侯,在一有风吹草动后,便会一拥而上前后夹击曹操,使其彻底败亡,以重新划分势力范围。

综上,曹操、孙刘等三人的选择是极为明智的。避免了“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这种情况的发生,也就顺势断绝了其他诸侯蚕食、瓜分自己地盘的机会。要知道,“三分天下”基本格局的形成,是在赤壁之战后很长时间内所确定的,也是各种势力之间此消彼长的结果。

最后,没有什么事是一劳永逸、毕其功于一役的,战争总在实力的此消彼长之中所发生,也在实力的此长彼消下所落幕。

3

赤壁之战后,曹操还是比孙权和刘备强大,为什么不继续打下去?

为什么不继续打下去呢?因为此时的曹操已经五十四岁了,相比于统一天下来说,还有更重要的事情在等着他。

赤壁之战可以说是三国中最精彩的战争之一,原本孙权和刘备在别人眼中就如同痴人说梦一般,但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两人联手挡住了曹操的八十万大军,并且成功在赤壁击败了曹操,这一战让曹操损失巨大。

但是我们现在看的话就会发现,虽然曹军已经伤其筋骨,但是仍旧有一定的兵马,也不是没有再度南下的战斗力,但是在赤壁之战后曹操就好像被打怕了一样不再出兵南下,这是为何呢?

因为相比较孙权甚至是刘备,曹操的年龄都是偏大的,在赤壁之战后曹操已经有五十四岁了,在古代这个岁数已经非常高龄了,而曹操前半生几乎都在为统一天下做准备,现在也该考虑考虑之后的事情了,拖不起了。

就比如最要紧的就是曹操跟汉献帝之间的关系该怎么处理,如果公然称帝也不是不可以但违背了曹操的内心,因为少年时的曹操是想一生忠于汉室的,而现在如果继续做丞相,那么在自己死后孩子们怎么办?

如果不将家业给汉室而是给自己子孙的话,那么给谁又最合适呢?曹操子嗣众多,并且因为曹操的权力问题,选择世子不亚于选择太子,所以其重要性可想而知,如果选择错了,那么很多可能前功尽弃。

在后宫都还没管理好的情况下,还怎么想打仗呢?并且当人的岁数达到了一种地步后就会看淡权力和欲望,从赤壁之战后曹操亲自参与的战争中可以看出:

在赤壁之战后曹操率军亲征的次数越来越少,这跟他前期逢战必跟随的风格大大不同,根据记载,赤壁战败后曹操参与的大战仅有三次,分别是马韩联军进攻汉中,曹操亲自率军平定,后来就是收复汉中后又被刘备夺了去。

在第二次曹操亲征汉中讨张鲁胜利后,蜀地几乎近在眼前,并且司马懿还建议曹操直接进攻蜀地方可收复巴蜀,但是曹操拒绝了,认为自己已经老了,已经知足了,这时候的曹操已经六十一岁了。

英雄终将会落幕,可见赤壁之战后的曹操不是打不赢孙刘联盟,而是不想,明白了就算统一天下又如何,又或者说是曹操害怕了,害怕自己大半辈子的基业因此而搭进去,这是一场豪赌:如果成功可以一统天下,但是如果失败那么必定万劫不复,而曹操选择了退缩。

你认为曹操最后是看开了,还是不敢赌了?

(网络配图,侵权删除)

如果觉得不错,原创不易,留个关注再走呗~

4

曹操平定北方以后,无论经济、人口、军事的规模都强于南方的孙权,刘备,赤壁之战后,曹操虽损失惨重,但元气未伤,经过了两年的休养生息,曹操的实力又有所恢复,他继续对孙,刘用兵,首先是曹操西征,击破关中的马超、韩遂等人,然后又南征孙权,只不过没有赤壁之战那么大的声势,不怎么引人注目罢了。


赤壁之战其实是曹操为统一全国发动的战争,当时的情形是北方基本统一,并且局势稳定,只有南方的孙权和刘表(刘备当时依附于刘表帐下)割据政权,作为一代枭雄的曹操,统一全国,建立不世功勋一向是他致力的目标。

建安十三年(208年)七月,曹操亲率二十万大军挥师南下,他的原意是先夺取灭掉刘表政权,然后再顺江而下,歼灭孙权。八月,刘表病死(可能是吓死的),儿子刘琮继位,但是刘琮是个草包子弟,看到曹操的阵势,早已吓的六神无主,在他的属下蛊惑下,投降了曹操,而此时的刘备却一无所知。

直到曹操的军队开赴宛城的时候,刘琮才派下属告知刘备已降一事,刘备又气又急,回去后找诸葛亮商议,诸葛亮高瞻远瞩,认为当今之计只有说服东吴一起北抗曹操,并提议自己亲自奔走东吴一趟。


诸葛亮到达孙权处,给孙权大讲天下之势,如果孙刘结盟,战胜曹操,则可以保住江东,和刘备,曹操形成三分天下之势,如果放弃抵抗,不日曹操就会顺江而下,攻灭东吴,孙权听了诸葛亮一席话,还有所犹豫,于是将他的心腹大将周瑜召回,寻求意见,周瑜一针见血的指出,主公割据江东,统治的地区有几千里,怎可甘于俯首在贼臣曹操的麾下,孙权被周瑜一席话说击中心中痛点,于是定下孙刘结盟,北拒曹操之计。

同年十二月,赤壁之战正式打响,孙权命周瑜、程普各自督领一万五千精兵,与刘备的军队一起逆江而上,后来在黄盖的建议下,定下了火烧敌船之计,大破曹操水军,随后乘胜追击曹军设在陆地上的营寨,一时间浓烟烈火,遮天蔽日,曹操的军队死伤大半,不得不撤回北方。


赤壁一役,孙刘实力大增,刘备夺得荆州,之后又夺取了益州,而东吴保住了江东地盘,此战成天下三分的雏形,奠定三国鼎立的基础。孙刘已成结盟之势,同北方曹操实力可以相抗衡,虽然曹操偶有用兵,但没有压倒性的实力,因而基本上三国的格局没有什么改变。


图片来自网络

喜欢请关注“一切都付笑谈中

5

首先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

对于赤壁之战后,虽说曹操失败了,但实力还是比刘备和孙权要强大,为什么不继续攻打下去呢?下面是仅仅我的个人看法。

一:为了修养生息。

在整个赤壁之战中,剧《三国演义》介绍曹操那时有八十万军队,而根据史料记载曹操那时也有二十万军队。但无论人数如何其中记载曹操都是在赤壁之战中损失过半的。由于这巨大的损失,在经历过这场惨败之后,曹操需要修养生息。所以没有时间继续攻打刘备和孙权。

二:抵御别敌。

在赤壁之战中,曹操没有一鼓作气拿下刘备和孙权。回防后,因这巨大的失败威信有失,而引发其他敌人的涌动。其中曹操要提防马超、韩遂,和北方那些游牧部族趁机南下。所以没有能力继续攻打刘备和孙权。

三:巩固统治。

由于赤壁之战前,曹操的统治本来就有诸多的隐患。而在输掉整个赤壁之战后,又引发了一连套的反应,使得曹操不得不花费了巨大的功夫来巩固自己在北方的统治。所以没功夫继续攻打刘备和孙权。

四:病痛加身。

在因赤壁之战后,曹操的身体越发出现问题。时常头痛起来要命,极大的影响了曹操的工作和生活,也影响了曹操的性情,最后使得曹操病死,也失去了继续攻打刘备孙权,一统天下的机会。

总结:

总得来说曹操在赤壁之战失败后,虽说实力犹在刘备和孙权之上,但引发的一系列反应使得曹操没有时间,能力和功夫继续攻打刘备孙权。也因头痛病死而丧失了继续攻打下去一统天下的机会。

备注:以上图片,皆来自网络,侵权必删,多多包涵

6

有优势并不一定要打,也并不一定能打赢。

打仗不是儿戏,每一次大战都关乎国运,越是有战略优势的一方对待战争越谨慎,一定要等到对方有破绽的时候,才能出击,不然的话,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绝不算成功。

作为战争来讲,守的一方占有优势,兵法云“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也就是说进攻的一方,只有占据绝对的优势,才可以用兵。兵力十倍以上,才可以包围城池。

历史以少胜多的战例不在少数,而且,比如,以隋朝国力的强大,尚且不能打败弱小的高丽。吴国与高丽相比,有长江天险,那么,曹操赤壁之战后的军事实力,与孙刘两家相比,真的能像隋朝那样强大吗?

答案是否定的,所以曹操只有继续积蓄力量,等待时机。

可惜他没等到就驾崩了。

几十年以后,蜀国因姜维连续北伐,已经耗尽国力,而且他在朝中受到排挤,君臣不合,魏国看准时机,一举灭了蜀国。此时的魏国非常强大,但是仍然要等有利的时机。

又过了几十年,吴国爆发了大乱,宗室相互残杀,江南门阀士族不再为孙氏政权效命,此时的晋武帝仍然很谨慎,在吴国的上游蜀地经营多年,准备了数百条战船,准备顺江而下。但晋武帝仍犹豫不定,多次改变战略,最终在张华的劝说下才发兵灭吴。

7

1.劳动力不是竹笋,能迅速生长成才,劳动力的恢复起码得十几年,等下一代的补充。曹魏赤壁之战已经损失了数十万劳动力了,虽然曹魏人口多还可以再征调,但曹魏面积也大,四周威胁也多,盲目抽调军队会导致地方守备空虚,很容易让别人钻空子。另外曹魏的生产生活也需要劳动力,过多抽调劳动力不利于曹魏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而且也容易激发民变。

另外远征军所需要的粮食,军械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准备好的,这些都要经过数年的累积,曹操一次赤壁之战已经掏空了国库,短时间内又怎么能再次拿出这么多东西?这样剥削老百姓,老百姓不得造反?

2.赤壁之战后,江南孙刘联盟已经发育壮大,尤其是曹操一生的对手刘备已经成了气候,一生未曾得水的真龙刘备,终于在赤壁之战后可以施展抱负,龙翔九天。《三国志》记载曹操曾在赤壁之战后说:“刘备,吾俦也,但得计少晚”。

意思就是刘备确实是我的对手,但可惜起步比较晚,和《三国演义》里庸庸碌碌的刘备不同,历史上的刘备确实是个英雄,至少当时绝大部分人这样认为。

所以曹操此时在孙刘两家如胶似漆,而且孙刘两家都壮大的情况下再次发动进攻是不明智的。之前刘孙如丧家之犬一般的时候,曹操都无法消灭,何况这个时候。

3.曹操虽然没有再次发动赤壁之战,但他也没有放弃消灭孙刘两家的想法,只是他转变了战略,不直接打击荆州扬州,而是先取益州再顺流而下取荆州扬州。

所以为了取得益州。曹操先后在赤壁之战后发动了对西部的攻势,先击败西凉以马超,韩遂为代表的联军,再拿下汉中张鲁打开益州大门。按曹操的想法,最后益州刘璋必然可以传檄可定,再从益州沿长江东下,天下可平。

只是他没想到刘备比他先一步进入益州,并最后夺回了汉中,随着曹操被赶出汉中,三国鼎立局面彻底形成,曹操有生之年再也无法统一三国乱世了。

8

有种说法叫:一把赤壁大火烧出了一个三国。这场战役是东汉末年举国最大的一次战役,从诸侯叛乱始起,从未有哪场战有如此规模,

为了此战,曹操、刘备、孙权这三军首领几乎是派出了全军人马应对,因为这一成败会直接决定自己的生死,不论是刘备或者孙权任何一方一旦失败,这两个人将面对的只有死路一条,更不会出现“三国鼎立”的局面,从这方面看或许曹操的失败算是最好的结局,因为孙权刘备成功护住了自己的领地,有了进一步发展的可能,而曹操虽损失惨重,但根基犹在,三个人相当于回到了同一起跑线。

我们大致算一下曹操的损失,这一战同行的数十万大军连同几十艘战舰,多数没能避的过那场大火,加上曹军都是北方的旱鸭子,跳江无异于自尽,这一战是曹操离生死线最近的一战,能保得一条命已是造化,试问如此场景如何能继续打下去,没有三五年光景难以恢复元气,曹操唯有休养生息、整兵秣马,带着满腔的恨意待卷土重来!

9

赤壁之战后曹操虽然军事实力还很强大,但也受了较大损伤,所以撤兵回朝、保存实力、修补军力、养精蓄锐才是上策。因此虽军事实力还是依然强于刘备和孙权,但为保全自身也没有再继续攻打下去,而是选择了撤兵。

10

功成不必在我

从历史中我们可以学到很多东西,我是青年沉思者。

我们先来考虑一个问题:

战争打的是什么?

大多数人把战争看成了纯粹的战术比较。

以少胜多,奇谋,奇兵等等。

但是呢,这些只决定了某次战斗的结果,而不是能决定整个战争的胜负。

孙子兵法,三十六计,更多讲的是战术层面,整个战略层面讲的比较少。

战争真正起决定因素的是经济。

经济包括:后勤、支援、后备军等等。

举例来说,赤壁之战,几十万人的战争,每天的粮草消耗是非常恐怖的。

如果大家有玩战略游戏,就知道经济的概念有多重要了。

(比如在魔兽争霸中,如果你经济足够,就可以更快的暴兵,更快速度补充军队,碾压对面)

当你经济实力比敌人超出太多,那么即便你输了几次战斗,也不影响最后的结局。

因为你的兵力损失可以很快弥补上来,和敌人打消耗战,敌人根本消耗不过你。

战术计谋只能影响某次具体战斗,而无法影响整个战争局面。

所以,赤壁之战后,虽然曹操败了,但是依靠北方相比较而言比较雄厚的经济实力,还是比孙权和刘备要强的。

但是呢,我们要注意经济实力转换成军事实力,也是需要时间来转化的。

粮食起码也是一年收获一次吧?

士兵招募也得花费时间吧?

三国时期的人口本来就不多,新的劳动力和战斗力成长起来也是需要时间的。

所以,曹操虽然实力雄厚,但更多的是潜力,如果透支潜力去打下一次大规模战争,对于曹操来讲,得不偿失。

曹操后期可能也知道了这一点,正所谓“功成不必在我”,曹操也是懂了这个道理。

其实,曹操这个道理懂得也有点晚了,所以造成了后期司马家做大。

如果曹操没有急于发动赤壁之战,而是专心整顿魏国的经济和内政,那么说不定魏国反而可以更快的统一天下,并且司马家也不会有机会的。

古往今来,广积粮,缓称王都是最稳妥的。

欲速则不达。

从赤壁之战其实我们可以学习到很多道理。

比如升学,比如找工作,比如结婚,比如生子,比如投资。

这一个个人生的关口就像一场场具体的战斗,我们不可能保证每一次战斗都完美获胜。

有可能上的大学不好,有可能工作找的不好,有可能结婚不是很完美等等。

但是拉扯到整个人生,这场战争,我们只要选定最基本的战争策略,就可以。

那么人生的战争策略是什么呢?

就是“修炼内功”。

何谓内功?

就是多搜集信息,多思考。

搜集信息就是阅读,交谈。

思考,就是不要受人影响,要得出自己的思考结论。

保持这两个内功,那么人生这场整体战争我们必定不会输。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