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柏陇卧子/答文】
明太祖朱元璋在太子朱标病死后,立朱允炆为皇太孙,并立下遗诏在自己死后传位于朱允炆。那么,朱元璋就没考虑过传位于其他儿子吗?当然考虑过。而且当时的确有传位于第四子朱棣的想法,朱元璋一度对朱棣很是宠爱,曾有更换皇储的念头。
但是,最终朱元璋为什么还是传位于皇太孙朱允炆,而没有传位给儿子朱棣呢?以下就是寒柏对这个事情的一点看法:
没有传位给朱棣,并不是立嫡不立庶的原因,而是其他两个重要因素
一. 立嫡不立庶的原因所致?
很多人可能以为明太祖朱元璋没有传位给燕王朱棣,是立嫡不立庶的原因所致。
其实我觉得此理由不是主要原因,虽然中国古代皇室有立嫡不立庶及立长不立幼、兄终弟及几种继承皇位的传统,但在关系到皇位永续、江山永存上,作为大明王朝的开国之君朱元璋不可能完全拘于此制而不去考虑到其它方面的。
二.朝中大臣的意见是一方面原因
公元1393年(明洪武二十五年)太子朱标病死,这时年已六十五岁的朱元璋悲恸异常。除了对太子的喜爱而不舍,皇位传与何人?也让朱元璋反复考虑,头痛不己。
实际上早在1376年(明洪武九年),当时的平遥训导叶伯臣就曾上书反对朱元璋赋予诸子过大的权力,尤其对手握重兵、分封于北京的燕王朱棣更是担忧忌惮,一再提醒朱元璋小心注意。
太子朱标死后,朱元璋经过反复的考虑,最后采纳了翰林学士刘三吾等大臣的建议,于同年九月立朱允炆为皇太孙,并立下遗诏。
1398年(明洪武三十一年)5月,朱元璋死,依遗诏传位于朱允炆。第二年,改元为建文元年,朱允炆即位为建文帝。
三.未传皇位给朱棣,最重要的原因是燕王朱棣拥兵自重、权力和名声太大
1. 朱元璋确实十分宠爱太子朱标,又常年在南京与自己生活在一起,自然是更加亲近一些。当朱标病亡后,朱元璋在悲痛之余将其感情转移延续到朱标儿子朱允炆身上,也是可以理解的。
但就不喜欢四子朱棣吗?当然不是。
有一次,朱元璋令已立为皇太孙的朱允炆赋首诗,朱允炆作的诗最后两句是:“虽然隐落江湖里,也有清光照九州”,朱元璋看了后认为诗意衰飒,很不高兴。于是又令他应答对联,朱元璋出上联为“风吹马尾千条线”,朱允炆对以“雨打羊毛一片膻”,朱元璋听了这个情调低沉、毫无抱负的答对,脸色当时就变得非常难看。
这时恰巧朱棣也在旁边,见此情状即上前奏对说:“日照龙鳞万点金”,朱元璋一听,反怒为笑,不禁连声叫绝:“好对语!有气度”。此自后,对四子朱棣大加宠爱,起了更换皇储的念头,后为朝中大臣所阻止。
2. 《明史》记载,朱元璋于1369年(洪武二年)定下了“封建诸王之制”。1378年(洪武十一年)以后,朱元璋陆续把他的十几个儿子分封到全国重要的各个地方,北方重镇和全国著名的城市几乎都在诸王的控制之下。
按照明朝的规定,所封诸王都在封地建立王府、设置官属,实际上是把各地驻军的指挥权控制在诸王手里。
朱元璋把军事大权交付于诸王之手,主要原因是他对异姓功臣怀着十分疑忌的心理。所以他在杀戮功臣的同时,尽可能的依重于自己的诸子。朱元璋以为这样一来,这个国家最高统治权就可以完全掌握在朱姓皇帝手里,传之万世了。
如此一来,诸王的权力越来越大。尤其是分封于北京的燕王朱棣,屡次受命出塞巡边、筑城屯田,所节制的军队卫所和率领的将领越来越多,成为拥有精兵、管辖要地的真正统帅。
1370年(洪武三年),朱棣被封为燕王;1380年(洪武十三年),朱棣到达封地北平。朱棣的封地与蒙古接壤,他经常领兵出塞巡防,奉命筑城屯田。后来又屡次率诸将出征、多有建树,从此威名大振、麾下效命者众多。
但也因此给自己种下了欲念和野心,更是埋下了朝臣与父皇猜忌和疑虑的后果。
-- 后记
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虽然非皇后所生,但也聪明过人、胆识有加;若不是久居封地北平,与父皇朱元璋不常亲近,又加之手握重兵、权力过大,所统将领太多、名声太大,引起朝中大臣反对、父皇忌惮,最终在各方朝臣的建议及父皇的考虑下失去了继承皇位的资格。
@寒柏陇卧子认为,要是没有这些因素牵扯,说不定朱元璋就真的传位于朱棣了,省得后面再发生“靖难之变”,逼得建文帝朱允炆自焚而死,经过血腥的镇压屠杀,朱棣最终还是登上了皇位。
——END——
注:文中图片来源网络,如侵则删。
「注:如需转载,请事先告知,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以上,就是寒柏陇卧子对这个问题的一些浅见薄识。本人专注于文化历史、读书心得、诗词对联、文玩收藏、邮票及书法知识等方面。关注@寒柏陇卧子 ,获取其他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