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秦在古代的时候是个部落的名称。这个部落的人为赢姓。后来的秦人多以秦为姓。

最佳贡献者
2

秦始皇嬴姓,表明他的家族姓赢,有着赢姓的母亲血缘关系。赵氏,表明秦始皇的祖上从部落中分封出来,在赵国有着权势和地位,秦始皇生在赵国,所以也称他为赵政。秦始皇的“秦”既不是姓,也不是氏,而是大秦王朝的国号。秦始皇来自于秦国,一统天下之后,国号仍然不变。

上古时代的姓氏一分为二,姓大多陏母亲而姓。原始社会女性地位高于男性,子女随母姓很普遍。而当时的群婚制,子女的父亲是谁,母亲本人也不清楚,子女也只能随母姓。

原始社会的发展,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发展,生产力的提高,就有了贫富的分别,地位的高低。其中有势力的家族就分封到外地,以当地名称称之为氏。如嬴姓分封在赵国的为赵氏,分封在秦国的为秦氏。

姓是一成不变,是区分人的血缘关系,避免产生血缘关系上的近亲结婚。古代的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姓,同姓表明有着共同的血缘关系,有一个共同的母系。姓一般起源于自己的居住地和所处部落的族号,如黄帝住在姬水而为姬姓,舜出生在姚山为姚姓。

氏是代表一个人在社会上的富有和权势,有身份地位才是有名有氏,普通百姓有名无氏。氏是区分贵贱,很多人都没有氏。氏并不是固定不变,而是随家族的地位变化而变化,也因家族居住地的迁移而变动。

源于母系氏族的姓,大多带有女字旁,如上古八大姓:姬、姚、妫、姜、赢、姞、妘。氏的产生晚于姓,异姓同氏的可以结婚。汉代的姓氏合二为一,不再那么繁锁复杂,而是通俗简易,这是姓氏文化的进步与发展。

中国远古时代的姓氏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中华姓氏文化是中华文明的其中之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份。通过姓氏问祖归根,就是探寻中华民族文化的源头,是追寻前人的智慧与力量。

3

说到古人的称呼问题,相信很多现代朋友都是头疼的,特别是要考历史的学生们,光是记那些人名就是不得了,还要记字呀,号呀,别称呀等等。要是放到皇帝或者官员大贵等特殊人群,还要记谥号、庙号、年号等,简直崩溃。就像秦始皇,这个中华第一个皇帝,嬴政,赵政,祖龙,都可以作为他的称呼,是不是很头晕?这还是秦始皇本人废除了谥号,不然还记得更多。那就跟着小喵来看看,古代人的那些姓呀氏呀号呀啥的吧。


首先说姓氏,我们今天说姓氏就简单多了,姓是祖宗给定的,可以追溯宗源;氏也就是名字,这个一般就是父母取得,跟随你一生。当然,也有人成年后觉得自己的名字不好听会去相关部门改的也可以。相比于现在,古代的姓氏那可是麻烦太多了。

  • 古代的人往往都有姓,但氏嘛可就不一定了。

首先呢,我们来看看这个姓。根据《通鉴外纪》解释:

“姓者,统其祖考之所出。”

这就是说姓是统一大家共同的祖宗才创立的,也就是一个大部落族群的族号。这说明早在原始部落时代就已经有代表部落族群的姓了,一般这个姓取自于部落所居住的地方或者是信奉的图腾,例如黄帝姓姬,因为住在姬水边上,炎帝姓姜,因为住在姜水附近,就是这个道理。

另一方面,因为我们古代最早是母系氏族时代,一个女子或许有很多男伴,那生出来的孩子只知道母亲是谁,至于父亲就不知道了,所以最古老的大姓里面基本都含有“女字”,例如上古八大姓的“姬、姜、姒、嬴、妘、妫、姞、姚”等,都是女字旁。所以从这里就可以看出,秦始皇的嬴姓是历史悠久的部落大姓,也是他祖宗的姓。

古代姓和图腾

  • 在古代,如果你有氏说明你应该是个贵族,至少不会是老百姓。

前面小喵说了姓是一个部落族群的族号,从母系氏族开始就有了。那么氏又是啥呢?

氏的出现其实代表了生产力的提高,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随着生产力的提高,母系氏族社会转化为父系氏族社会,原始部落的人逐渐增多,生产无法同时满足那么多人的生活需求,这就意味着分一部分人出去自立门户。可是分出去的这部分人在沿用祖宗姓的同时也要区分开来呀,这就产生了氏。根据《通鉴外纪》解释:

“氏者,别其子孙之所分也。”

就是说氏就是给分出去独立门户的子孙有所区别而创立的,可以理解为支脉的一个徽号。就比如说秦始皇,他这一脉从他老爸开始就是被秦国派去赵国做质子,秦始皇本人就是生在赵国,所以赵才是他们这一脉的姓,所以他称为赵政。

氏在古代一般只有贵族才有,平民和女人是没有氏的,只有姓。这是什么原因?原来能从大部落分出去的都是有实力的人,为了和其它穷亲戚们区分才取了个徽号,这也就是为什么司马迁《史记》里多称赵政而不是嬴政,因为先秦时期,贵族男子一般自称氏不称姓,姓是一个宗族公用的,不分高低贵贱,而氏却更能体现身份,这满满的小心机哟。

古代姓氏起源

除了姓氏,古代人的称呼可没那么简单,特别是皇帝贵族,文人雅士,那些个号呀名呀能把人绕晕

说完了姓氏,我们继续来看看古人们的额外称号。

首先是名字。名字呢,其实在古代是分开的两个东西,字一般是进一步解释名的。

  • 名字何来,现代人可傻眼了。

名,在古代一般出生就会有长辈给取定的,一般古代出生三个月大时候,家里的长辈就会给小孩取一个名。那么字呢?字则要晚上许多,要成年才有,这里的成年就是及冠。古代男子二十或者民间也有十五及冠的,到了这个时候行及冠礼后,男子就有字了,同时也可以娶妻了。

及冠礼

所以古代平辈的人一般都不能直接叫人的名,因为那是长辈才能叫的,骂人才指名道姓呢。例如你要是见到诸葛亮直接叫他“亮”,估计他会直接亮手掌给你一巴掌,但是你叫他“孔明”,他就不会生气了,因为亮是他的名,孔明是他的字。

  • 除了名字姓氏,古人还喜欢给自己取外号。

取外号,这个在现代被人所厌恶的行为,在古代那是很流行的,特别是那些文人雅士,最喜欢干这事。号是古代人给自己取的雅称,重点是雅,没见哪个古人自称是二狗子的。很对古人都喜欢用自己的号来自称,例如秦始皇也称祖龙,霸气到不行。苏轼称东坡居士,颇为文雅。

秦始皇

结语

通过上面的解说,你是不是对古代人的姓氏名字有了相当的了解呢?那么秦始皇姓什么呢?秦始皇,大宗族的姓是嬴,这个是他们大家族的姓,他的氏是赵姓,突显他这一支脉的贵族气质,至于秦嘛,那就是他国号称别了,类似唐太宗汉高祖。

4

好坑啊这问题

秦是“姓”也是“氏”,但在这里是国号。

秦国祖先嬴姓赵氏,因功而被封为诸侯,因封在秦地,而国号为秦。

在当时的时代,秦也是氏,只不过不是秦国人。而是鲁国人,周公旦的孙子有被封在秦邑,而创立了秦氏。

这是秦氏的起源,或许是由于这个原因,因为已经有人用了“秦”这个氏,当秦国人建邦之后,没有向同宗的赵国因封赵城而氏赵氏一样,而是沿用了做赵国跟班时的赵氏。

秦汉之际,“姓、氏”合流,不在做区分。除去原来的鲁国秦氏,许多秦国灭亡之时,许多远支宗室改姓为“秦”。

5

古人对远古人的描述,取意像征意义的特色,图腾,风俗等,命名帝王朝代。

华夏崇尚孝道治天下。百孝之祖虞舜,建立虞朝,究竞是什么体制?古人根据部族特色,称其为虞!即:虞舜!

虞:金文造字的字形,从虎头,会意头戴虎头面具的人们,载歌载舞。

从吴:摇头晃脑地大声说话!

组合成:虞,表示头戴虎头面具,载歌载舞,甚至摇头晃恼地大声呼喊口号!!!

古人尊尧帝为:唐尧。

唐:甲骨文从口,从庚。

庚:中间有长柄,左右有两耳,可以摇的乐器。

组合成唐……表示说话像钟铃一样响亮!后世演化为会说大话,即荒唐的语言。

唐:演化为农业语言……农民收获稻谷之后,经过摔打,碾压,除去稻杆,将稻谷送入鼓风车,扬去谷糠!

鼓风车扬出的谷糠呛人,所以,用东西包裹全身,蒙上嘴巴,不敢说话!

场合不同,表述意思截然相反!华夏文字,令人惊奇!

三代之周朝,古人使用什么字眼,画龙点睛的?

周:甲骨文字形,是插满禾苗的农田!

周人充分利用土地价值,擅长规划土地。将土地设制为井田。

井田:每井计九百亩。以九宫格的形式规划。

九宫格,每格100亩。中心格为公田,其它八格为私田。i

井田制是周朝的特色,以规划土地的特点,命名为:周!

秦朝的始祖是:益,即伯益。

伯益原本是夏禹的助手。后来,

趁大禹年迈,发动政变,取代大禹帝位。

《孟子:万章上》:禹荐益于天,七年,禹崩。三年之丧毕,益避禹之子于箕山之阴……!

古代人讲礼仪。纵然篡权谋位搞政变,绝对不会趁驾崩先王,尸骨未寒之际,丧尽天良,让先王在天之灵,不得安宁!.

伯益政变,竞被大禹之子,夏后启反杀成功,开启夏朝家天下。

伯益的后裔,被册封于秦地!

秦:甲骨文字形会意,双手持杵舂掏禾麦。故:禾麦粮食称为:秦!:

秦,封国位于陕西中部平原地区。秦穆公招览五羖大夫,以济河焚舟的气概,奠定了秦朝统一天下的基础!

秦始皇,赢姓,赵氏。承袭先祖封地和国号,统一天下!

秦国统一了天下,秦国由国号晋为王朝的名号!

秦国成就了秦朝!

6

秦始皇的秦字对秦始皇而言既非姓也非氏,就像汉武帝一样汉也不是汉武帝的姓和氏,汉只是汉朝历代皇帝之前的国号冠名在每位皇帝身上,秦也是如此。秦朝是在秦国的基础上发展而来,而秦国的秦字并非因秦人(秦始皇的始祖)的存在而出现秦字(秦作为地名早已存在),是因为秦始皇的祖上因替周王室养马有功,然后被周孝王封在了秦邑,慢慢的秦便有了新的含义即秦始皇祖上那群人的代称。

再后来秦襄公因保卫周王室有功,周王室正式册封秦为诸侯国,相当于在法理上承认秦人所在的那片封地为一个诸侯国,这片诸侯国以秦为国号,于是秦便成了秦的国号,秦始皇一统天下后没有改国号,秦朝的国号依旧是秦。

然后再说一下古代姓和氏的区别,在夏商周以前,姓和氏是分开的,男子称氏,女子称姓,所谓“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简单来说姓产生以后时代相传,一般不会更改,氏则不同,氏会随着官职和封邑的改变而改变,以周朝初年的宋国为例,他们原本是商朝王族后裔,周灭商后将商纣王的兄长微子启封于商朝的旧都商丘,立国号为宋,后来宋因为宋国成为子姓(商朝的姓)的一个氏即宋氏。

秦始皇的嬴姓赵氏的由来也是如此,嬴姓为上古八大姓氏之一,后来因为一些列的分化最终嬴姓下面又发展处十四个氏,赵氏就是其中之一,在古籍中嬴政也常被成为赵政,夏商周以后秦汉以来姓氏不再区分而是合二为一。比如汉武帝刘彻我们只称呼他为刘彻而不称呼他为祁彻,祁是刘邦这一祖上的姓,只是后来随着刘邦祖上的没落,再加上姓氏的合二为一,刘不再简单的指代氏而成了姓氏。

7

这个是一篇很宏大的论文素材了,简单来说,搞清楚了我国古代的姓氏来源和变化,就懂了。这里我试着用简单的表达来把这个问题表述清楚。

古代姓氏的起源

姓是母系氏族的产物,姓拆开来看是“女生”。它用来区别原始部落同一个母系来源的部族。避免产生血缘上的近亲结婚。这标志着原始部落的人已经发现了群婚制可能存在的隐患,开始以血缘为纽带避免族内婚了。所以你会发现上古八大姓基本都带女字旁。

上古八大姓:姬、姚、妫、姒、姜、嬴、姞、妘。

而氏的产生要晚于姓。众所周知,人类社会的发展从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转变,很快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产生了贫富分化和阶级。在姓之下产生了一些分支。就用氏来区分贵贱了。举个例子题目里面赢姓造父被封在赵城,于是他的后代就以赵为氏了。而与他们同姓的另一支后来在平王东迁时被封在秦地。后世就以秦为氏了。所以战国后期的两大强国秦国和赵国往前推300年其实是一家。

《世本》所言:“言姓即在上,占氏即在下。”即是说氏是统于姓族之下,二者有主体与分支的关系。

通过这个例子大家会发现:

一、姓一般不变,但氏常常改变,一般一个家族换一个地方生活、被封为某个官就可能换一个氏,同一个人不同时期也可以换氏。比如我们知道的商鞅。他原本是卫国人。所以氏卫,称呼他为卫鞅。后来在秦国被封为商君,于是他又改氏为商。被称为商鞅了。你还可以称呼他为公孙鞅。因为他的家族以前是姬姓公孙氏。

二、只有贵族才有氏,平民和奴隶是不存在氏的。所以为什么说氏是分贵贱的,因为先秦时期只有贵族才有封号或是有官职,而这两者正好是氏的来源之一。如封在赵地氏赵,职位为司马的氏为司马。

三、女子一般称姓不称氏。因为姓要用来别婚姻,同姓不婚很早就称为了惯例。比如先秦时期留在史册上的女性称号:文姜、孟赢等。姜和赢就是指这两个女子的姓。

秦汉姓氏合流

大家也发现了,到了现在,姓和氏其实变成了同义词。那姓和氏究竟是什么时候合流了呢?答案是秦汉时期,这一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一个巨变的时期。

《通志·氏族略》载,“秦灭六国,子孙该为民庶,或以国为姓,或以姓为氏,或以氏为氏,姓氏之失,由此始……兹姓与氏浑为一者也。

秦朝灭亡了六国,六国贵族失去了他们的地位。王室也变成了普通人,流散各地,姓氏之间的这些区隔慢慢的不被记住了。

加上,秦朝短命,秦朝皇室也被灭了个一干二净,继之而起的刘邦是个小流氓,属于在战国时期连氏都没有资格有的阶层。后来慢慢的姓和氏就合二为一了。

具体到这个问题:秦是封号,但可能慢慢的秦国也有国君把他作为氏。秦的国姓是赢,但当时男人不称姓。所以秦始皇不会叫嬴政的。

8

秦始皇为什么姓赢?

这是因为秦始皇的母亲姓赢,在古代母权社会时,实行的是群婚制,孩子一生下来,不知道父亲是谁,所以子女往往都跟着母亲取姓。赢、姒、姜、姬等都有女子旁,这些也都是古姓,这就是秦始皇为什么姓赢的原因。

秦始皇为什么又叫赵氏?

这是因为母权社会发展到后期时,子孙繁衍,到伏羲氏社会时期,又从一族中,分化成若干个分支,散落到各地居住,而这每一个分支,都需要有一个特殊的称号作为标志,以便和别的分支区别开来,而这一区别的标志,就是氏。这就是秦始皇为什么又叫赵氏的由来。

秦是姓还是氏?

秦是姓,这还先要来说说”帝王赐姓”,古代帝王赐姓是姓氏的主要来源之一。也就是说帝王将某地封赐给谁,谁也就因此而以国或邑名为姓,例如屈原,他本姓熊,在春秋初期,楚武王熊通的儿子被封在屈邑,因而他又改姓屈,名屈瑕,屈瑕就屈原的先祖。

秦始皇只所以从以前的嬴姓,又改为姓秦,这就是因为他的先祖秦非获得的封地是秦地,所以赢姓也就改为姓秦。这也就是为什么说秦是姓,而不是氏的原因。

9

先秦时期,姓和氏是有区别的。男子称氏不称姓,女子称姓不称氏。姓表示出生血缘,用以别婚姻,同姓不婚。氏一般是姓的分支,你这一支已经发展成了一个大家族,要分家另过了,这时就要取一个氏,用以表明身份地位。



姓一般源自于上古八大姓,姬、姜、姒、嬴、妘、妫、姚、姞或姬、姜、姒、嬴、妘、妫、姚、妊,那时的姓都带女子旁,是母系氏族的标志,表明血缘来自于哪里。

氏的来历大概有以下几种:

以封地为氏。比如穆王把赵城封给造父,自此以后造父一族就称赵氏。作为国君可以以国为氏,先秦各诸侯国国君都已过为氏。

以族系为氏。公族、王族的后人,就常以族系来称呼。比如,公族的后人,父亲是公族,自己没有继承公位,那他就可以称“公子”,比如齐桓公没有即位之前就称公子小白,公子是其族系,小白是名。比如,公族的后人,爷爷是公族,父亲没有继承公位,那他就可以称公孙(若父亲也是公族,那就称公子而不是称公孙了),如公孙子都。

以官位为氏。这个也是比较常见的,比如司马、司空,都是官位名,也都是氏。

以祖父或先辈的字为氏。孔子的父亲子姓,孔氏。之所以是孔氏,是因为孔子的六世祖孔父嘉,姓子,名嘉,字孔父,称孔父嘉。他的后人就取了孔父两字中的“孔”字为氏,所以,孔子,子姓,孔氏,名丘,称孔丘。



除了“氏+名”这样的称呼,还有“封地+排行+名”这种称呼,这种情况在西周分封时最为常见,周武王建立周朝,分封诸侯,他的几个弟弟,都是大多都是这样的称呼,如管叔鲜、蔡叔度等,都是如此。管叔鲜,“管”是封地(一般封地就是他的氏),“叔”是家中排行,“鲜”是名字。说到排行,这里也做一下简要介绍,古人排行,一般为“伯、仲、叔、季”,老大为伯,老二为仲,最小的为季,中间的都排叔。还是用周武王兄弟来举例,周武王是老二,他的哥哥叫“伯邑考”,他的弟弟们有管叔鲜、蔡叔度、霍叔处,十弟冉季载(武王同母弟,载最小,所以称季)。还有一种排行“孟、仲、季”这种排行一般是只有哥儿三个时这么排,比如刘邦排行老三,就叫刘季。

还有“字+名”的称呼,古人“名”和“字”也是分开来的,字是一种敬称,名是自己的谦称和长辈对晚辈的直称。“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十五笄而字。”所以童子无字。比如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孔子六世祖孔父嘉,都是典型的字+名。

还有“爵位+名”的称呼,如,周公旦,毕公高。

……

先秦,贵族称氏,贫民则有姓无氏。汉高祖刘邦出身平民,没有氏,也就不再重视所谓姓氏区分贵族平民的规矩了。所以自汉朝以后,姓与氏逐渐合二为一,统称姓氏。

秦始皇,赢姓,是出生血缘原因。赵氏,是因为秦始皇的父亲在赵国为质,秦始皇生于赵、长于赵,所以以赵为氏,而当时还有另一个规矩,就是国君可以以国为氏,所以秦始皇也是秦氏。



总的来说,秦和赵都是秦始皇的氏,但是后来,姓氏不分家,也就都成了现在的姓了。

10

造父(蜚廉的四世孙)就为周穆王当过马夫,为周穆王驾车西巡,在徐偃王的叛乱中日驰千里,立下大功。因而被赐赵城。造父从此改姓赵氏,成为战国时期赵国的先祖。

恶来的五世孙非子,专为周王朝养马,被周孝王令其“邑之秦”,成为周孝王的附庸,号“秦赢”。从此在历史上才正式有了“秦”的名称。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