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通常意义上秦国的军功制度,是普通士兵通过战场上奋勇杀敌,根据斩杀敌军数量可以晋升爵位,这是自商鞅变法以后秦国便开始执行的政策,也造就了虎狼之师。

白起在“长平之战”坑杀赵军40多万人,显然超出了晋升的需求,那么白起这么做的原因究竟是怎样的呢!

公元前270年,秦军进攻赵国,被赵将赵奢击败于阏与,秦国想要继续东进吞并六国,必须击败强大的赵国。

随后,魏人范雎入秦,提出了“远交近攻”的策略,秦昭王开始准备先进攻魏国,再转向韩国。公元前262年,秦军攻占韩国野王(今河南沁阳),将上党郡与本土的联系切段。

韩桓惠王非常担忧,派出阳城君前往秦国谢罪,献出上党以请求息兵。但上党郡郡守冯亭不愿降秦,计划利用赵国抗衡秦国,把上党郡的17座城池献给赵国。

赵孝成王本不愿接受上党郡,认为冯亭此举是嫁祸给赵国,平原君赵胜则认为“发动百万大军作战,经年累月的攻打,也攻不下一座城池。如今坐享其成得到十七座城池,这是大利,不能失去这个机会。”

于是赵孝成王接受了平原君的建议,派遣平原君前往上党接收城池,为了防备秦国进攻,又安排廉颇驻守长平。这一行为,让秦国决定进攻赵国。

秦国与赵国两个最强大的国家必有一战,而上党郡成为最好的契机。

公元前260年初,秦昭王命令左庶长王龁率军攻打并占领了上党,上党百姓纷纷逃入赵国,赵军在长平接应上党百姓。

公元260年农历四月,秦将王龁开始向长平的赵国军队进攻,赵将廉颇迎战。六月,秦军攻破赵军阵地,占领赵国两个重要城池二樟城和光狼城。赵军接连败退,于是廉颇在丹河东岸修筑工事,坚守不出,秦军一时无计可施。

秦国一心想要击败赵国,为统一奠定基础,赵国却屡失良机、战略失策。

鉴于名将廉颇的失败,赵国初战失利,赵孝成王便思考对策,想要御驾亲征与秦军决战。楼昌认为这样做无济于事,应与秦议和。而虞卿则认定秦国决心攻赵,议和难成,应该派人去魏国、楚国活动,让秦国畏惧才有议和的可能。

结果赵孝成王还是采纳了楼昌的建议,派郑驻出使秦国求和,秦国为了麻痹赵国,防止各国合纵,利用赵国求和的机会,对郑朱殷勤接待,有意向各国宣传秦、赵已经和解,借以防止各国出兵救赵,于是赵国的处境彻底孤立。

临阵换帅,纸上谈兵的赵括,对上武安君白起,赵国必败无疑,秦国东进已无障碍。

求和已无可能,只有接着抵抗了,然而廉颇坚守城池,龟缩不出,让赵孝成王非常恼怒。正在这时,秦国又派人携带大量金银财宝在赵国施行反间计,宣扬秦国最怕赵括。赵孝成王信以为真,派遣赵括率20万大军前往长平接替廉颇担任赵军主将。

秦昭王得知赵军换帅,欣喜异常,深知此战能够彻底击败赵国,于是暗地里调武安君白起为上将军,并严格防止消息走漏。

赵括到长平后,不知秦军主帅是白起,于是主动出兵进攻秦军。秦军佯装败退,赵军不知有诈,穷追不舍,已经追到秦军的营寨,一时无法攻破。白起派出预先设计好的部队,截断赵军后路,又派出精兵进攻赵军,赵括方才明白已经中计被围,于是就地驻扎坚守,择机突围。

一站定乾坤,赵军主力皆失,赵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国。

公元前260年农历九月,赵军断粮四十六天,大量士兵被饿死或突围中被杀,情绪低落到极点。赵括将剩余的部队分成四支突围部队,轮番冲击也没有成功。随后赵括亲自率领精锐突围,结果依然失败,赵括也被秦军乱箭射杀。

眼见主将身亡,赵军再也无力抵抗,于是向秦军投降,白起认为“赵国士兵反复无常,如果不全部杀掉他们,恐怕再生事端”,于是命令将赵国降军全部活埋坑杀。

“长平之战”秦军先后斩杀赵军45万人,举世震惊。秦国此战大获全胜,全歼了赵军主力,令赵国元气大伤,彻底失去了抵抗秦国的实力,秦国的统一只是时间问题了。

最佳贡献者
2

二十等军功封爵制度是以在战场上斩杀敌军首级的数量作为衡量标准的,但杀降不算!换言之,白起一夜之间坑杀了四十万赵军降卒,不仅换不来白起的爵位升迁,直接动手者也得不到军功爵!在中国古代的很多朝代,杀降不仅无功,而且还是有罪的、是要受罚的。再者,白起彼时已经贵为秦国的武安君,基本上已经到了彼时人臣的巅峰,爵位这个东西对于他来说已经没有太大现实需要了。即便杀降可以换取爵位,他似乎也犯不上去坑杀四十万人来换取自己的爵位。因此,白起坑杀四十万赵军降卒与秦国的二十等军功封爵制度应该是没有什么直接联系的。那么,他为何要如此大开杀戒呢?

白起的战略构想

白起在长平之战大获全胜之后,几乎是成建制地接受了赵军四十万步卒投降。彼时赵国的精锐之师丧失殆尽,加之秦军大胜、士气正旺,列国迫于秦军的压力暂时也不敢轻举妄动,正是灭赵的最佳时机。白起本人实际上也是这么想的,在长平之战结束之后,白起便上书秦昭襄王,要求让自己继续率军顺势灭掉赵国。

现实的无奈

单纯从军事角度而言,白起的想法是正道。但随之而来,赵军的四十万降卒也成了最让白起头疼的问题。且不说这些成建制投降的军队随时有可能发生暴乱,单就“拿什么来养活四十万人”就是白起、甚至整个秦国都无法解决的问题!长平之战时白起是境外作战,赵国对秦军“坚壁清野”几乎是必然的,秦军的后勤补给几乎都是靠国内输送,支撑秦军自己的战争开销都已经颇为吃力了,一下子多出来四十万张嘴,拿什么来养活?

全部押回秦国?首先得分出很大一部分兵力负责押送,才能保证长途转运途中这四十万人无法发动暴乱,这对于打算顺势灭赵的白起而言显然是勉为其难了。更重要的是,押回秦国,这四十万人又该如何安置?这同样是个大问题!倒不如杀了,一了百了……说到底白起一夜之间坑杀四十万赵军降卒并不是因为残暴嗜杀、更不是因为心理变态,而是不得已而为之,短期内这四十万人根本无法消化。

秦昭襄王的态度

除了以上提到的客观原因,秦昭襄王的态度也是一个重要原因。从内心而言,秦昭襄王根本不想把这个灭赵首功留给白起!为什么?是因为白起“功高震主”吗?或许有这方面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更主要的原因是因为一个人——宣太后!彼时秦昭襄王刚刚驱逐“四贵”、逼宣太后“退休”不久。白起又是什么背景?穰侯魏冉曾经的“哥儿们”,是魏冉把白起推荐给了宣太后并不断受到重用。换言之,白起是宣太后和穰侯魏冉的嫡系!让他掌握兵权秦昭襄王就已经是冒着相当大的风险了,再让他灭掉了赵国,谁敢保证白起不会像后来的韩信那样自立山头?又或者借助灭赵的机会支持宣太后与穰侯魏冉“复辟”?这些都是未知之数!不确定因素太多,倒不如召回白起来得放心,范雎不过就是说出了秦昭襄王想说而不便说的话罢了。

秦昭襄王一面否决了白起顺势灭赵的构想,一面又对四十万赵军降卒的处理保持了缄默。这就难倒白起了,送回秦国不行、放了更不行!留着,不仅养不起,这四十万人随时还可能发动暴乱。这四十万人一旦出现暴乱,白起恐怕也很难控制局面,唯有全部杀了才能把风险降到最低。说白了,是秦昭襄王逼白起杀掉了这四十万赵军降卒。而这, 同样是秦昭襄王为将来拿下白起埋下的伏笔,将来就算找不到其他合适的理由,仅仅“杀降”这一个罪名,也足矣要了白起的小命!秦昭襄王这是在买“双保险”。

综上所述,白起坑杀四十万赵军降卒,看似是白起残暴嗜杀、甚至有些“心理变态”,事实上这背后还是秦昭襄王与宣太后、穰侯魏冉的政治角逐。白起作为宣太后和穰侯魏冉的嫡系,在秦昭襄王夺权的那一刻起,他的命运就已经注定了!杀不杀这四十万赵军降卒,白起最终都会被秦昭襄王拿下,没有任何悬念,仅仅是时间问题……

3

个人观点,跟正史无关。

个人觉得应该有关。

《大秦帝国之崛起》白起剧照

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我们看看什么是降卒。那就是投降了的军人。投降了基本上就失去了战斗意志和战斗力。

第一,有人说害怕降卒降而复叛。如果说真害怕降卒们降而复叛,那只需要把军官杀掉基本就可以了。

看看历史上发生过的很多对外战争,基本上当官的一死,不管对方人多人少,士兵基本上都会缴械投降(别说冷兵器时代,就是抗日战争时期,往往都是一个日本兵押着很多的国军)。所以从“害怕降而复叛”这个角度来说坑杀四十万,理由很不充分。

第二,另一个方面有人说是担心秦军粮草不够,无法养活那么多降卒。这句话有一定的可能,但是绝对不是坑杀四十万降卒的理由!

为什么?因为可以有更多其他的方法来惩治这些降卒,更何况他们也只是保卫自己的国家,也是听从上面的命令。比如,可以饿着他们,来瓦解他们自己的心理防线等等。真没必要一下子坑杀了四十多万人!

长平之战态势图

那么再来看看为什么个人觉得与秦军的军功制度有关呢?

首先来说,秦国自秦孝公商鞅变法开始,秦军就已经建立了非常具有激励性质的军功制度。

商鞅在变法中,将秦国的军功爵位制共设有二十级,其目的就是通过爵位的激励,让战士们在战场上多杀敌人,进而提高秦军的战斗力。

比如,商鞅规定,凡是当兵的,不管你出身如何,一律按照你所立的军功大小进行赏赐。即便是秦国的宗室也是如此。规定,宗室未立军功的不得列入宗族的薄籍,也不得拥有爵位。

对于秦王的宗族尚且如此,那对于普通人来说,那就更是巨大的鞭策了!怎么说?普通人在古代改变自己的阶层那堪比登天,而秦国的军功爵位制给了普通人一个获得爵位的平等机会,只要上战场多杀敌人,就能够得到功名,而且杀的越多,得到的恩赐也就越多。

这就是为什么秦国能够建立一直所向披靡、横行天下的虎狼之师的原因。这是正面的作用。

长平之战

但是这样的激励机制你们不觉得会慢慢带来很大的副作用吗?那就是为了邀功而滥杀无辜!对,就是滥杀无辜!

我们都知道,白起鼎盛时期最高也才被封为“武安君”,还没有到达“候”的爵位。没有人会嫌官大。

我没有说白起军事能力方面不好,他能被历代君主和将帅佩服,那说明他真有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

但是,他坑杀了四十万降卒,和秦国军功爵位制,难道没有一点关系??这个估计就不好说了吧。

长平之战尸骨坑

4

可以肯定的说,这个和秦国的军功制度无关。

那么白起为什么要杀掉四十万降卒?要知道,古人是讲究“杀降不祥”的。

原因只有一个:

资源

战争打的是什么?敲敲黑板:战争打的是资源。

秦赵两国在长平扎堆,一扎就是近两年时间,一扎双方就是近百万人。吃喝拉撒,需要消耗多少资源?

廉颇、赵王,以及后来的赵括,都知道耗不起了。可是你耗不起也得耗着!廉颇“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不鸟赵王,就是不和秦人战。赵王急了,我这里找别的国家的哥们借粮都没人借给我,你还不出兵?再拖下去,我没粮了!换人。

赵括上去了,他知道这仗是打也得打,不打也得打。

其实赵王光想着自己撑不住了,没想到秦人也一样在撑着。当然了,赵军的后勤补给线比秦军的是要长一点,难一点,这个是实情。但也只能说补给上,秦人比赵人好那么一点而已。

结果,赵括带着人饿了四十多天,打了四十多天,顶着“纸上谈兵”的帽子,败了。真比窦娥冤啊。

好吧,你白起俘虏了四十多万饿的嗷嗷叫的赵军士兵,怎么控制其中的风险?

留给白起的答案只有一个:杀俘。这样才能摆脱自己的困境。

秦军也要吃饭不是?

5

我个人认为白起坑杀四十万降卒和秦国的军功制是有关系的。

长平之战,让赵括的纸上谈兵成为了一个笑话;同时战神白起的名字也让各国震动,而更让其他国家震惊的是白起一下坑杀了赵军四十万人。古代杀降的事情不是没有,但是像白起这样大规模杀降的事情还真没有。到底是什么原因让他需要这样做呢?首先要明确一点,这四十万人要么杀,要么放,收编肯定不可能,毕竟他们都有妻儿在赵国,如果放,这些士兵回去又是一部分极强的战力。所以只能杀,而且要坑杀,这样才能震慑六国!当然还有一种说法,就是楼主提到的秦国军功制度。坑杀四十万赵军,是白起为秦军将士谋福利,因为秦军有一个首功制,这是秦国制定的一套比较完善的赏罚制度,在这里我就不多做介绍,相信各位喜欢历史的朋友在各个影视题材的电影电视中都多少有所了解,简单说就是根据获取敌人首级的多少来论功行赏,个人拿人头越多,得到的赏赐越多,整个军队拿人头越多,还有针对军队的赏赐,如果自己军队伤亡多于敌方,那就别提赏赐了,还有可能会被罚。长平之战不是一场歼灭战,没有人头,白起针对敌方特点,打的是围歼战,士兵自然也就没有拿到人头,如果士兵拼死拼活,最后什么也没捞着,这就会极大地削弱士兵的作战激情,这时候白起杀了赵国的四十万军队,对于秦军士兵来讲,肯定是皆大欢喜的。

以上评论只是我本人和一些其他作品的猜测,毕竟一代战神的想法又岂是我们可以随意猜到的,当时的历史背景也非常复杂,任何一种断论和猜测都仅仅是后人的猜测,不能当真!

6

首先与军粮有直接关系,秦军本身带的粮草就不多,如果此时再要拿出更多粮食供给赵国四十万降卒,很难维持到白起回兵秦国,弄不好自身也会引起秦军兵变或其他战局哗变。


其次如果放了降卒,让好不容易打败的战国恢复兵源,这与秦国打败最强六国之一的国策有冲突,而且这四十万降卒如果正常后代繁衍,不出二十年赵国至少又多出了四十万人的兵源了。


再就是如果四十万降卒发生兵变或者与赵国同时策变,白起都在担心发生很多对秦国不利因素,因此采取了坑杀降卒的行为。

7

秦朝一代猛将白起坑杀四十万赵国降兵只是担忧他们以后会降而复叛,又为节省自己军队的粮草,所以才下令将赵国四十万降兵败将全部坑杀,从此也得了“杀神屠夫”之号,但与秦朝军功制度无关。

8

没关 跟赵国有关系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