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上海工部局规定只要犹太人肯花钱修复被战乱毁的商店或住宅。他们就能获得贷款。此后的一段时期,勤劳的犹太人纷纷修建房屋,开店迎客。提篮桥地区在他们的经营下出现了繁荣复兴的景象。唐山路、公平路、熙华德路、汇山路等街区得到重建,舟山路成为一个商业中心,还出现不少具有中欧风格的房屋。街市上开设丁露天咖啡馆、面包房、酒吧、西餐馆,浓郁的中欧生活情调使不少犹太难民有了家乡的温情和感受。
1943年2月,日本占领军当局在上海对犹太难民建立了“无国籍难民隔离区”。苏州河以南居住和就业的欧洲犹太难民约4000人,在日本逼迫下不得不匆忙贱价变卖家产、店铺,在期限内搬迁至隔离区。隔离区狭窄的弄堂、破旧的房屋,彻底打破了犹太人的梦想。隔离区主要通道全部用栅栏、路障封闭,由日本宪兵把守,区内实施保甲制度,进出要凭通行证。此外,由于人数众多,许多难民只能居住在类似兵营的一个大房间中,条件好点的一家人挤在一个小点的套间内。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随着租界的取消和国民党的“五子登科”,犹太难民也不可能有新的发展,加上文化和生活习惯差异,他们在国际犹太人遣返委员会的帮助下,他们逐渐离开上海回到了欧洲。提篮桥地区的发展,在号称“小维也纳”昙花一现繁华之后,又重新回归了平静。
1945年二战结束之后,犹太难民想要进入欧美国家还是非常困难的,到1946年只有少数人能够离开上海。直到1947年欧洲的大门才为犹太难民敞开,于是有不少人就回到欧洲去了,到了1948年美国允许全世界的犹太人可以进入美国,许多犹太人就开始离开上海到美国去了。
另一方面,国民党也威胁在上海的犹太难民,说共产党来了以后就要杀你们这些犹太人,所以有些犹太人受到这些舆论的误导以后就离开了上海。到1949年的时候,在上海的犹太人只有2000名,都是老弱病残,他们中也有少数人对中国有感情,选择留下了建设新中国。
所以,你这个锅新中国不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