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封制无法限制君主的权力。
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
上面这句话是《史记五帝本纪》中的一句话,这句话呈现的信息就是神农氏无法作为天下的稳定器,无法监管天下,秩序一乱,诸侯就相互吞并,这个时候黄帝出现了,讨平天下,恢复了秩序。
所以天下很早就是一统的。
夏商也差不多这种情况,商朝有些特殊,他内部是实行轮流执政的。周武王灭商之后,改变这种方式,以姬姓血脉为标准构建西周的统治核心。
周朝以自家子弟,加功臣,再加夏,商遗脉等等构建了一种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有别于商朝的轮流执政。
这就是分封制的产生背景。
当周王分封子弟及功臣到封地,封地内的事情就不属于君王管了,这样需要的管理人才不需要太多,只需要管好周王直属分地,再管好诸侯王这一级就可以了。
为什么出现分封制?
因为天下太大,交通,信息流通,语言,风俗等等都不同,全部统一管理成本是很高的。所以分封制这种模式是最经济,最适应当时的情况。
因为经济的发展和融合,慢慢大家的习惯更相近了,在战国时期出现了郡县制度,最后秦始皇推行郡县制度。
换句话说朝廷的管理权可以直接管到县一级,形成了大一统的局面。
大一统需要的管理成本很高,从原来只管诸侯,到直接管到县级,需要的管理人才很多,需要后勤维护,比如驰道等代价也很高。这么多官吏怎么管理又是一个新问题。
这些需要先进的生产力才可以支撑。
过于一统就忽视了各地民风,以及其他不同的情况,这样很容易造成朝廷的一个政策,未必完全适合每一个地方。
秦始皇之后,刘邦依旧采用分封加郡县的方式以减少管理成本。
大一统时间久后,人们交流频繁,相互了解,就又开始融合,慢慢就形成中原郡县制,边疆自治的模式。
由于生产力和支持管理的技术能力落后,所以皇权一般到达县一级就是极限了,到达乡一级需要成几倍的管理人才,这样才有了一句皇权不下乡的说法。乡中交给士绅,父老等民间之人去管理。当然重要的乡,皇权肯定也要进去的。
所以分封制度只是对管理制度的变革,而不是对皇权的约束。
古代管理天下的权力不在于皇权,而在于相权,当然对相权还是有监察机构的。
皇帝任命丞相,然后丞相统领百官,这是古代的管理制度。所以皇帝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找到一个好丞相。
这项制度在春秋时期是主流,后来三国的蜀汉也是执行这种模式。比如刘禅就全权委托给诸葛亮管理蜀汉,因为蜀汉当时就益州地盘,诸葛亮领的是益州牧。
有些皇帝想有所作为,他对相权的制约是很不爽的,比如窦太后想让汉景帝封其皇后之兄为侯,结果汉景帝说我要去和丞相周亚夫商量,结果周亚夫表示反对,汉景帝也就无法执行。
这些制约会让皇帝很不爽,他们想扩大皇权的办法很简单,拆掉丞相的职权,弱化,变成六部,到明朝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等于说绕过相权,或者说将相权分解到六个人身上,到清朝干脆成立军机处来管理天下。军机处等于皇帝的私人秘书处,也就是皇帝到清朝终于完全直接管理天下,皇权无人制约,达到最高峰。
盛极必败,最后清朝灭亡,帝制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