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是“道”,《战争论》是“艺”;《孙子兵法》的过程是“活学活用”中的“存乎一心”;《战争论》的过程是“通盘考虑”下的“精确算计”;《孙子兵法》的结果是一个“利”字,《战争论》的结果是要“赢”。
至于两部巨著到底孰高孰低,说实在的都在于你自己对于战争的看法。军事史学界历来就有战争到底是哪一种属性的分歧。有人把战争看作一项艺术,有人把战争看成是一门科学。
所以,这个问题的答案就是:你要是觉得战争是一项艺术,那么就是“孙兵圣”高;你要是觉得战争是一门科学,那么就是克劳塞维茨教授高。
下面的内容主要是给有兴趣的看官自我判断所用,时间宝贵的可以略过。
《孙子兵法》共有6000多字,分为13篇,每篇都有一个主题思想。比如:《计》篇论述的是能否进行战争的问题。它深刻地指出了战争与政治、经济的关系,提出决定战争胜负的五个基本因素是政治、天时、地利、将帅、法制,而首要的是政治因素。《作战》篇阐述了如何进行战争。《谋攻》篇讲述如何进攻敌国。孙武主张以尽可能小的代价,去取得最大的成功,即力求不战而胜,不靠硬攻而夺取敌城,不需久战而灭敌国。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他特别强调以谋略 取胜,他指出:用兵的上策首先是以政治谋略取胜,其次是以外交手段取胜,再 次是使用武力取胜,下策才是攻城。而要做到“谋攻”,不仅需要知道自己的实力,还要做到知道对方的情况。在《用间》篇里,孙武指出,要先知敌情,就要善于使用各种间谍,获得广泛的情报。《孙子兵法》包含了许多有价值的哲学思想。比如:其中的“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句话,已成为中国老百姓的口头禅。
《孙子兵法》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书中探讨了与战争有关的一系列矛盾的对立和转化,如敌我、主客、众寡、 强弱、攻守、胜败、利患等。《孙子兵法》正是在研究这种种矛盾及其转化条件的基础上,提出其战争的战略和战术的。这当中体现的辩证思想,在中国辩证思 维发展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孙子兵法》谈兵论战,集“韬略”、“诡道”之大成,被历代军事家广为援用。《孙子兵法》缜密的军事、哲学思想体系,深远的哲理、变化无穷的战略战术,常读常新的探讨韵味,在世界军事思想领域也拥有广泛的影响,享有极高的声誉。
克劳塞维茨的战争学说,是民族国家时代的战争哲学,由于手段的多样化、活动空间的扩大以及对民众力量的充分利用,使战争更接近其人类交往活动的绝对完善形态。现在,民众参与作战完全是为自己的生存权。因此,克劳塞维茨认为,现在的战争都是力争毫无顾忌地利用一切力量,迅速决定战争结局,粉碎敌国的国家结构。这就是在战争指导上的“普鲁士革命”,即决定性会战和歼灭性会战。
克劳塞维茨认为,战争的目的从来就不可能是其本身,它甚至高于政治。克劳塞维茨在其《战争论》第1卷第1章里写道:“战争无非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在他看来,人类的冲突和民族间的冲突这两种形式的基本特征是处在斗争之中的,而人类必须是战争的主人。政治像战争和战争指导一样,首先是政治家的事。因此,他进一步指出,战争作为政治的手段可能在将来变得完全没有必要。
但是,由于战争指导与政治是密不可分的,因此没有人比克劳塞维茨更急切地指出,军人尤其是统帅,不能将军事要事片面地看成军事专家的事,统帅艺术与政治家艺术本是一体,是不可分割的。因此,这里应再次提及“政治军官”的思想并予以肯定。
克劳塞维茨的一些哲学论断带有典型的普鲁士特色。克劳塞维茨指出,在危急时刻,应将军队—王朝的支柱—的生存置于国家生存之上。是国家创造了民族,创造了人民。由这一思想出发,后来出现了这样一种认识,即认为国家只有依靠其强大军队才能成就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