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属于形声字。中国文化历史中有很多值得说道的名句和故事。在这里只各举一个例子。
关于名句,大家还记得《诗经?秦风》里面《无衣》这首耳熟能详的诗歌吧,这是春秋时期秦国流行的歌谣,也是历史文化的名句。
我们先来温习一下原文: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当时的秦国推行的是全民皆兵制,寓兵于农。每当有战争来临之际,人们不分男女老少都自备甲胄兵器踊跃参战。
《无衣》这首诗歌共分三章,每章前两句以"岂曰无衣”问起,以"同袍"、“同泽”、“同裳"作答,语气慷慨激昂,表现出大敌当前秦国将士上下情同手足、亲密无间的团结协作精神;每章后三句则是从"王于兴师"说起,反映了秦国军人孝忠于王、响应王命,为国为民,积极备战、患难与共、同赴沙场的大无畏英雄气概。
该诗作该言精简质朴,运用重章叠唱,回环反复的手法,将发自内心的真挚情感层层向前推进,洋溢着乐观向上、昂扬奋发的爱国热情,是《诗经》中描写战争的优秀作品,广为传唱。
综述感言:怎的一个“忠"字了得。不要问为什么,却知道为了谁。戮力同心,共御外侮,保家卫国,只为脚下生我养我的这片国土,只为身后血脉相连的父老相亲!
关于故事,从古至今很多很多,这里只举岳母刺字这个典故。
岳飞十五六岁时,北方的金人南侵,朝廷当权者腐败无能,在国家处在生死关头,岳飞再次投军。临行前,姚太夫人把岳飞叫到跟说:"如今国难当头,何做何打算?”岳飞说:"我要去前线杀敌立功,精忠报国。”
好一个精忠报国,姚太夫人听了非常满意,"精忠报国”正是母亲对儿子的殷切希望。于是岳母决定将这四个字刺在岳飞的背上,让他永远铭记于心。
姚太夫人问:“孩子,针刺是很痛苦的,你不怕吗?"岳飞答道:“母亲,如果连小小的钢针都害怕,还怎么去前线打仗呢!"
母亲的鼓舞时刻激励着岳飞奋勇杀敌。后来,岳飞成为著名的抗金大英雄,受到历朝历代人民所敬仰。
岳飞的母亲姚太夫人是妇女的楷模,母教的典范。在国家大义面前,励子从戎,教子精忠报国,被称为中国历史上三大贤母之一。
"岳母刺字"成为中华民族母教的精典之作,成为激励无数英雄儿女奋起抗争、捐躯报国的战斗精神。
因此,做为中华民族的一分子,要把大“忠”献给国家,小"忠"敬给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