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忠”属于形声字。中国文化历史中有很多值得说道的名句和故事。在这里只各举一个例子。

关于名句,大家还记得《诗经?秦风》里面《无衣》这首耳熟能详的诗歌吧,这是春秋时期秦国流行的歌谣,也是历史文化的名句。

我们先来温习一下原文: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当时的秦国推行的是全民皆兵制,寓兵于农。每当有战争来临之际,人们不分男女老少都自备甲胄兵器踊跃参战。

《无衣》这首诗歌共分三章,每章前两句以"岂曰无衣”问起,以"同袍"、“同泽”、“同裳"作答,语气慷慨激昂,表现出大敌当前秦国将士上下情同手足、亲密无间的团结协作精神;每章后三句则是从"王于兴师"说起,反映了秦国军人孝忠于王、响应王命,为国为民,积极备战、患难与共、同赴沙场的大无畏英雄气概。

该诗作该言精简质朴,运用重章叠唱,回环反复的手法,将发自内心的真挚情感层层向前推进,洋溢着乐观向上、昂扬奋发的爱国热情,是《诗经》中描写战争的优秀作品,广为传唱。

综述感言:怎的一个“忠"字了得。不要问为什么,却知道为了谁。戮力同心,共御外侮,保家卫国,只为脚下生我养我的这片国土,只为身后血脉相连的父老相亲!

关于故事,从古至今很多很多,这里只举岳母刺字这个典故。

岳飞十五六岁时,北方的金人南侵,朝廷当权者腐败无能,在国家处在生死关头,岳飞再次投军。临行前,姚太夫人把岳飞叫到跟说:"如今国难当头,何做何打算?”岳飞说:"我要去前线杀敌立功,精忠报国。”

好一个精忠报国,姚太夫人听了非常满意,"精忠报国”正是母亲对儿子的殷切希望。于是岳母决定将这四个字刺在岳飞的背上,让他永远铭记于心。

姚太夫人问:“孩子,针刺是很痛苦的,你不怕吗?"岳飞答道:“母亲,如果连小小的钢针都害怕,还怎么去前线打仗呢!"

母亲的鼓舞时刻激励着岳飞奋勇杀敌。后来,岳飞成为著名的抗金大英雄,受到历朝历代人民所敬仰。

岳飞的母亲姚太夫人是妇女的楷模,母教的典范。在国家大义面前,励子从戎,教子精忠报国,被称为中国历史上三大贤母之一。

"岳母刺字"成为中华民族母教的精典之作,成为激励无数英雄儿女奋起抗争、捐躯报国的战斗精神。

因此,做为中华民族的一分子,要把大“忠”献给国家,小"忠"敬给父母。

最佳贡献者
2

忠字上中下心,是心上立中的表达形式,所以忠字应是会意字。宇宙有支撑平衡之心。万事万物同人一样,效法天地。都存在心。心上立中,中之意,绝对之美,生存之道,万事万物都发于中,中在心上,万事皆可行,所以忠字就成为一个人的美德代言。忠无階级性,它的使用视人而为。


3

对于一个在中文系摸爬滚打许久,天天面对各种古体字和文言文的严刑拷打的人来说,这个问题我还是比较有发言权滴??

可可说:

“忠”为形声字。

“ 忠”字的字源演变

所谓汉字的形体构造,汉代的儒家学者第一次将“六书”解释为汉字的六种造字法。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

何为“六书”

1.象形

《说文?叙》:“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简要来说就是独体字。属于“独体造字法”。用文字的线条或笔画,把要表达物体的外形特征,具体地勾画出来。象形字来自于图画文字,但是图画性质减弱,象征性质增强,它是一种最原始的造字方法。它也有局限性,因为有些事物是画不出来的。

比如:日、月、车、牛、羊、马、刀、果

象形字“京”

2.指事

《说文?叙》:“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指事”也属于独体造字法。与象形的主要分别,是指事字含有绘画中较抽象的东西。例如“刃”字是在“刀”的锋利处加上一点。简单来说,“指事”就是在象形的基础上加一个标示符号。

比如:上、下、刃、甘、本、末、朱、亦

3.会意

《说文?叙》“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摘,武信是也。”

“会意”属于“合体造字法”,会意字由两个或者多个独体字组成,所以组成的字形或字义,合并起来,表达此字的意思。

比如:武、信、及、众、休、令、析、叔、泪、鸣

4.形声

《说文?叙》“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形声”属于“合体造字法”。形声字由“形旁”和“声旁”两部分组成。形旁是指示字的意思或类属,声旁则表示字的相同或相近发音。

比如:枝、樱、篮、齿

形声字“责”

5.转注

《说文?叙》:“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授,考老是也。”

属于“用字法”。转注是古人制造“同义字”的方法,换言之,转注就是用同义字辗转相注的方法造字。

比如:考、老、耆、耋

6.假借

《说文?叙》:“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

假借,是用已有的同音字来寄托新词的意义,因此,汉语的各种词类中都存在着丰富的假借字。

比如:借“汤”为“荡”;借“壶”为“瓠”等等

可可说

“忠”为形声字,从心,中声。把心放在中间,不偏不倚就是忠,本义为尽心竭力。

关于“忠”的名句

1·不宝金玉,而忠信以为宝。——《礼记》

2·人无忠信,不可立于世。——(宋)程颐

3·忠诚敦厚,人之根基也。——(清)魏裔介

4?君子以为“忠”——(宋)司马光

5?尽心于人曰忠,不欺于己曰信。 ——宋·司马光《四言铭系述》

6?交不忠兮怨长。——《楚辞·九歌·湘君》

7? 莫不欲求忠以自为。——《屈原列传》

关于“忠”的故事

苏武牧羊

汉代苏武 (字子卿),武帝时以中郎将身分持节出使匈奴。匈奴单于骄横,借故扣留了他,并逼使归降,但苏武始终坚贞不屈。汉朝降臣卫律前去相劝,却遭苏武严辞痛斥。卫律回报单于,单于逼降的念头反而更加强烈了,他把苏武囚禁在地窖里,不与饮食。

当时正值严冬,天降大雪,苏武躺在窖中靠吃雪和毡毛维持生命,过了几天居然没有饿死,匈奴以为是神。后又把苏武转移到荒无人烟的北海 (今苏联贝加尔湖) 一带,让他放牧公羊,并说只有公羊产羔才能返回。

苏武到了北海,匈奴不给口粮,只得掘野鼠、挖草根充饥,每日放牧时手持汉节,日夜不离手,随着岁月流逝,节上的穗子全都掉了。

汉昭帝始元六年的春天,苏武才回到汉都长安,昭帝使苏武以最隆重的祭礼拜谒武帝陵庙,拜他为典属国。苏武在匈奴共十九年,出使时年富力强,归来时已是须发皓白。

精忠报国

岳飞从小家境贫寒,受母亲的严教,性格倔强,为人刚直。岳飞十五六岁时,北方的金人南侵,宋朝当权者腐败无能,节节败退,国家处在生死存亡的关头。

一天,岳母问岳飞:“现在国难当头,你有什么打算?”“到前线杀敌,精忠报国!”岳母听了十分满意,于是把“精忠报国”四个字刺在儿子背上,让他铭记在心。

岳飞解开上衣,请母亲下针。岳母问:“你怕痛吗?”岳飞说:“小小钢针算不了什么,如果连针都怕,怎么去前线打仗!”从此,“精忠报国”四个字就永不褪色地留在了岳飞的后背上。后来,岳飞以“精忠报国”为座右铭,奔赴前线,英勇杀敌,立下赫赫战功,成为一名抗金名将。

图片来源于网络

侵联删

4

“忠”是形声字。《说文》:“忠,敬也。从心中声。”本义为肃敬不懈,尽心竭力。段注:“敬者,肃也,未有尽心而不敬者。此与愼训谨同义。”段玉裁于“敬也”之后补“尽心曰忠”四字。徐灏笺:“尽己之谓忠,故忠有诚义。戴氏侗曰:‘《论语》曰:为人谋而不忠乎?《记》曰:丧礼,忠之至也。’又曰:‘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传》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忠之属也。《孟子》曰:教人以善,谓之忠。’观于此类者,可以知忠之义矣。反身而诚,然后能忠是也。”桂馥《义证》:“《周礼·(天官)小宰》:‘三曰廉敬。’(郑玄)注云:‘敬,不懈于位也。’”《尚书·伊训》:“居上克明,为下克忠。”孔传:“事上竭诚。”中者,内也,敬由心发。贾谊《新书》:“爱利出中谓之忠。”张舜徽《约注》:“忠之言中也,谓肃敬之意存于内者也。凡对人对事,内心肃敬而不疏慢,皆谓之忠也。”“忠”谓“忠其事”,把要做的事放在心中,即忠于职守,故“忠”从心中声。

忠诚者必定厚道,故“忠”引申为厚,《楚辞·九歌·湘君》:“交不忠兮怨长。”王逸注:“忠,厚也。言朋友相与不厚则长相怨恨。”忠厚者多宽大能容,故“忠”有恕义,《国语·周语上》:“考中度衷,忠也。”韦昭注:“忠,恕也。”忠诚是正直的体现,故“忠”又引申为正直,《玉篇·心部》:“忠,直也。”“忠”通“中”,内心,《墨子·兼爱》:“今天下之君子,忠实欲天下之富而恶其贫。”孙诒让间诂:“毕云:忠,一本作中。忠、中通。”

“忠”之本义为肃敬不懈,尽心竭力,公正而无偏无私。上古三代时期,即是以此义作为当时君主、官员通行的道德价值观。解颉理于《“忠”观念谈源》论文中云:“‘忠’在上古三代主要是以王道来体现其公正无偏的特点,表明它主要是对君主的一种政治道德规范,同时,它也是君主以下大小官员所必备的德行。……三代之‘忠’不仅体现于此,而且其‘尽心’、‘无私’亦具有明确的指向。《左传·桓公六年》:‘所谓道,忠于民而信于神也。’又有‘上思利民,忠也’之语。此处之‘道’,从典籍中考察,即‘王道’之同义语。可见‘忠’观念的最终价值取向和落脚点是为民。”“忠”在先秦时期又逐渐演变为特指为君主尽心竭力,后作为“忠”的常用义行世。《“忠”观念谈源》又云:“左氏书中又有大量文字透露出“忠”已经开始具有新的涵义。‘其为吾先君谋也,则忠。’‘君明臣忠。’‘子尾多受邑而稍致诸君,君以为忠。’表明‘忠’已经开始成为以臣奉君的政治行为准则,并具有明确的指向,即忠于君。春秋中后期及战国时期,在君臣关系上突出君权的绝对优势,要求臣绝对服从君主已成为政治领域中之普遍现象。如晋士燮语:‘君命无二。’晋寺人披言:‘君命无二,古之制也。’为了论证君命的权威与绝对性,一些人开始利用人们对‘天’这一超乎人力的强大自然力量的敬畏心里,对君权加以神秘化,给君权罩上一层神秘的外衣。晋赵宣子说:‘大者天地,其次君臣。’将君臣统属关系与‘天地’并提;既然君主与‘天’无别,那么君主之意志即‘天’之意志,君命亦即‘天命’了。故而楚箴尹克黄说:‘君,天也。’楚郧公辛曰:‘君命,天也。’面对至高无上的君权,臣下只好如郑原繁所说的‘臣无二心,天之志也’了。这样,臣下不仅无任何人格独立,甚至也不能独立思考。晋否郑说:‘我无心。是故事君者,君为我心。’在正常情况下,要求臣无违君命,在君命与生命发生冲突的情况下,则要求臣‘死君命’,从而反映君主专制主义统治下君主的绝对权威和臣民的绝对服从要求。可见,‘忠’的主客体之变至少在春秋中晚期就已形成,并且日益成为主要的政治道德信条,忠观念的这一演变趋势下延至战国晚期,经荀子、韩非子的理论论证,使之成为主导整个封建时代的政治道德规范。”徐锴《系传·通论》申“君”之义曰:“安君不念己危曰忠,公家之利,知无不为曰忠。忠,中也,匡救其君使至中道也。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替其否。《诗》曰:‘不竞不絿,不刚不柔。布政优优,百禄是遒。’遒,尽也,尽忠道也。君既安矣,臣必与焉。如是,何危之有?故曰:‘安君不念己危也。’”

忠并不是那种是非不分的愚忠,而是尽心任事,奉公无私,忠于职守。先是要本着为国为民的公心,以敬业精神把本职工作做好;然后要“顺美匡恶”,对上级的安排,好的一定要努力去做,如果不对,要敢于直言相告,以求上级改正。如同唐朝魏征敢于向太宗谏言一样,要以正道辅君。又如柳宗元《桐叶封弟辨》所谓“吾意周公辅成王,宜以道,从容优乐,要归之大中而已,必不逢其失而为之辞”。

在古经注中,“忠”字的训释极为丰富,参合学习,可以使我们全面了解“忠”字之义。朱骏声《通训定声》:“《孝经》疏引《字诂》曰:‘忠,直也。’《白虎通》:‘忠者,厚也。《左(传)·文(公)元(年)》传:‘忠,德之正也。’《周语》:‘忠,文之实也。’《贾子·大政》:‘忠者,德之厚也。’《后汉(书)·鲍永传》:‘忠者,义之主也。’《礼记·礼器》:‘忠信,礼之本也。’《左(传)·桓(公)六(年)》传:‘上思利民,忠也。’《(左传)·昭(公)十二年》传:‘外强内温,忠也。’《(左传)·昭(公)元(年)》传:‘临危不亡国,忠也。’《(左传)·成(公)九(年)》传:‘无私,忠也。’《(战国策)赵策》:‘竭意不讳,忠也。’《周语》:‘中能应外,忠也。’《庄子·缮性》:‘义明而物亲,忠也。’《左(传)·昭(公)十二(年)》传:‘外内倡和为忠。’《周书·谥法》:‘危身奉上曰忠。’《周语》:‘考中度中为忠。’又‘言忠必及意’,《孟子》:‘教人以善谓之忠。’”由以上“忠”字诸多训释,可知“忠”作为八德之一,在先秦时代,忠是重要的道德价值观及为人处世的核心法则。据童书业先生考证,《左传》全书“忠”字计七十见,可知忠之观念在当时已经相当普遍。通过以上训释,得知“忠”字之义大概可分为对己、对人、特指对君主、国家三个方面。肃敬、德之厚、德之正、直、诚、等义,是对己而言;无私、尽心竭诚、教人以善等,是对人而言;忠心不二、危身奉上、临危不亡国、安君不念己危、顺美匡恶等,是特指对君主、国家而言。后世也因“忠”之诸多义而造忠诚、忠信、忠正、忠公、忠善、忠义、忠实、忠恕等词语,为人们所常用。






5

“忠”是属于形声字的。

这是一个造字的问题。

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写道:

“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会意法是把两个或几个表意形体组合在一起表示一种新意的造字方法。

用两个或几个独体汉字组合成的汉字就是会意字。

如:武,信,步,牧,莫

形声字是把表义的形符和表音的声符组合在一起构成一个新字的一种造字方法。

形声字是最能产的造字形式,由两个或几个文字组成,其中一个表示事物的类别,一个表示事物的读音。

如:江,河,鸭,胡,忠

“忠”是典型的形声字,“中”表声,“心”表意。

6

忠是形声字,忠,是中和心组成。忠和心不可分割,几千年来都是忠心连用。说忠必有心,值得说道的是忠心二字,二字也为忠一字,举例,。.第一要数岳飞的精忠报园,由自巳生母用针直接刺于岳飞,背中心,流传千古,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第二是封建王朝,以忠心用人才,选拔录用科考后取得榜首者都要以忠心进行职位,官位,提升品位。

例如,唐朝李世明考检魏增呈相忠心,问呈相,你肚孑这么大,肚里装的什么?魏曾回答到,我肚大,我肚里装的都是对皇上的忠心。

中华民族二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官场斗争都围挠着忠与奸展开电神剧中常见,就不举例。

今天,我们还是围挠忠字运转,忠于祖国,忠于党,忠于人民。。

忠,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魂,失去了忠心,国家就会失重。

今天有人失去了对中华民族的忠心,邢心去助邢恶势力,外部势力,不为国出力,邦敌对势力。当汉奸等,都是失去了对中华民族,对党,对国忠心。

忠心是一个民族的凝聚力,是一个国家不可缺少的民族魂。

7

“忠”为形声字故事有“岳飞精忠报国”

8

“忠”字是会意字还是形声字?又该如何区分呢?这就要先弄清楚两个概念。看看百度词条怎么说的。

1.会意字:会意字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字、根据意义之间的关系合成一个字。综合表示这些构字成分合成的意义,这种造字叫“会意字”。“忠”字的成字符合这个条件,所以说它应该是“会意字”。一个“中”字,加一个“心”字,表明“心正”,一个中心思想、中心内容、中心方向不改变,心不偏不斜,是为“忠”。如果有两个中心,就会成为“患”,从而患得患失、摇摆不定甚至失去方向。

2.形声字:形声字是在象形字、会意字的基础上形成的,是由两个文或字复合成体。由表示意义范畴的“形旁”和表示声音类别的“声旁”组合而成的。形声字一般分为左形右声、右形左声、上形下声、下形上声、内形外声或外形内声等。“忠”字就属于下形上声,“忠”从心起为形旁。“中”表示声音类别,属声旁。

?3.“亦声字”:形声字的声旁起标音作用,而有些声旁字既标音也表义,音义合一,这种造字法,属于形声字与会意字的兼类。按这个说法,“忠”字也符合“亦声字”。《说文》中常出现“亦声”这个术语。古人解说为“凡言亦声者,会意兼形声也”,因而一些文字学的书籍中把这类会意兼形声的字简称为“亦声字”。古人解说为“凡言亦声者,会意兼形声也”,例如“婚”,《说文》解说为“娶妇以昏时”,这种在黄昏时分女方才入夫门拜堂行婚礼的习俗至今仍在一些地方沿用。又如“坪”,由“土”和“平”会意而成,土很平之处就是坪,而“平”同时又表示读音。再如下面一些亦声字:

姓,从女从生,生亦声;

娶,从女从取,取亦声;

汐,从水从夕,夕亦声;

功,从力从工,工亦声;

伙,从人从火,火亦声;(古代兵制,十人一锅同伙做饭,同火之人即为伙伴)

???






9

忠”字属于形声字。中为声部,心为义部。

看到这个忠字让我想起了这首诗!这个人!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宝祐四年(1256年),文天祥中进士第一,成为状元。开庆元年(1259年),补授承事郎、签书宁海军节度判官。咸淳六年(1270年),任军器监兼权直学士院,因拟诏时言语有讥讽权相贾似道之处,被罢官。德祐元年(1275年),元军沿长江东下,文天祥用家财作为军资,招募士卒勤王,被宋廷任命为浙西、江东制置使兼知平江府。在援救常州时,因内部失和而退守余杭。随后升任右丞相兼枢密使,与元军议和,因面斥元丞相伯颜被拘留,押解北上途中逃归。旋即与张世杰、陆秀夫等在福州拥立益王赵昰为帝,因建策不被采纳而赴南剑州聚兵抗元。景炎二年(1277年),再攻江西,终因势孤力单,败退广东。祥兴元年(1278年),在五坡岭被俘,再被押解至元大都。

文天祥在大都被囚禁达三年之久,屡经威逼利诱,誓死不屈,于元至元十九年十二月(1283年1月)从容就义,终年四十七岁[4]。其著作经后人辑为《文山先生全集》,多有忠愤慷慨之文,诗风至德祐后一变,气势豪放,允称诗史。[5]



10

什么是“忠”?

这个字很坏,封建社会“忠孝”文化荼毒人民,固化中华,罪大恶极。然而我想说在看到封建统治阶级用“忠孝”文化固化人民思想的同时,也要看到以教化民众为己任的圣贤们却并不和统治者一样的。他们是能够跳出当时,具备超越高度的。

先从古代小学处解释什么是忠,说文:敬也。玉篇:直也。增韻:內尽其心,而不欺也。周礼:一曰六德,知,仁,圣,义,忠,和。疏:中心曰忠。中下从心,謂言出于心,皆有忠实也。

从这些解释中我们可以大概明白,所谓的“忠”,是要做一个不自欺的诚实人,一个正直的人,一个自尊的人。言出于心,不自欺,也就是至诚的人。

《易经》坤卦:君子敬以直內,義以方外。对内(自己)一定要自尊,不要欺骗自己,对外要考虑全体。因为自欺者定欺人,也就是愚昧无知。“和尚摸得我就摸得”,的阿Q便是自欺欺人者。

因为阿Q不明不诚。自知者明,知人者智。诚则明,明则诚,不诚不明者一定是愚昧的。朱熹说:尽己谓之忠。

一个人对自己诚实,尊重自己,自知,这就是“忠”。

所谓诚其意,勿自欺。不自欺的人,就是至诚之人,至诚之人能尽己性,能尽己性,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可以参天地化育。

所以忠者,诚也,诚者天之道也。忠诚不恶,恶在假借作恶之人也。

自尊之谓敬。这是推己之道的根本。所以敬人者,必先敬己,亲亲者,能不独亲。所以心外无物,我外无道。起心动念皆在“我”,行道必自身起。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