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在讲述这个问题之前,先要阐述什么是分封制和郡县制。分封制是指统治者通过分封土地给王室贵族、奖赏功臣、前朝遗留贵族,共同管理国家的一种制度。它发源于上古时代部落氏族首长对战败的土地和人口管理。根据史书记载,黄帝时“诸侯咸来宾从”黄帝"置左右大监,监于万国",这就是原始社会末期最早分封制的记载。之后,分封制经过三皇五帝时代和夏商时代,在西周发展到顶峰。周王室把疆域的土地划分给各个诸侯所有,诸侯拥有享受分封土地一切资源和收益的权益,每年只需要向周王室缴纳一定的贡品就是尽了自己义务。周王是一种共主,就是各个诸侯共同承认他为领袖。诸侯死后,土地理论上是由周王室收回,但实际上都可以由子嗣继承,实施世袭制。

(西周地图)

郡县制就是秦朝秦始皇实施的国家管理模式,其实分为“县制”和“郡制”。县制发源于楚国,郡制发源于秦国。当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就把“县制”与“郡制”互相结合,形成了郡县制——郡和县是地方的二级行政机构,国家分为若干个郡,每个郡有郡令。之后,在每个郡下面设置县,每个县有县令。郡令和县令都由皇帝任免,这样保证了中央对地方的集权。

(郡县制)

之后,我国封建王朝都实施秦始皇的郡县制,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这些封建王朝都存在两百多年,给人感觉仿佛郡县制的王朝寿命都比分封制周朝短,仿佛分封制比郡县制先进。其实不然,郡县制是符合中国历史发展状况的国家管理制度,相反分封制还会延误中华文明的发展,现在就分析原因:

西周分封制存在,是由于上古时候落后生产力决定的

周朝时候实施分封制,能维系八百年统治,都还是由上古时候落后的生产力决定。

周武王打败商纣,建立周朝时候,疆土面积最北封国燕,也就是达到今辽宁喀左、朝阳一带,西面至今甘肃渭河上游,西北抵汾河流域霍山一带,东面的封国齐鲁到了山东半岛,南至汉水中游,东南抵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势力所及还可能到达了巴蜀一带。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河北人民出版社历史)第45页记载:

西周初年的国家有800个,到了春秋初年,还剩下170多个战国之初,只有几十个了。

可以看到,西周最初分封的国家是800个,当时整个中国面积也就是今天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甘肃、江苏、湖北这些省份。在这些省份中分封了八百多个国家,可以想象受封国家的领土面积是非常小的,相当于今天一个镇或者一个县,镇长和县长就是西周时候的诸侯国的国王。由于领土面积的窄小,土地和资源有限,是很难有震撼西周天子的力量。

西周时候,周王室采取分封制管理国家,也是由于落后的生产技术决定。在古代,主要交通工具就是马车。在西周之前的史书,都没有“马”的记载,人们祭祀上天主要是“牛羊”。可以想象,周天子建立政权之后,面对广阔的国土面积,在没马车没现代化交通工具情况下,由于距离和交通工具的限制,无法对国土做有效和长期的日常管理。比如天子想任免某一个官员或者实施某一方案,却由于交通运输的困难,很难把天子任免的官员和实施的方案下达到地方。所以,只能采取分封小国的方式对某一地区来管理国家,就是诸侯管理小群体,然后承认周天子为领袖的管理方式,这是周王室开拓边疆地区的良策,也是西周分封制存在的现实原因。

西周时候,社会还处在“青铜器时代”,使用都是笨重的青铜器,生产技术落后。西周首都是“丰镐”,就在今天陕西西安长安区,处在水草丰盛的渭水平原上,实力也雄厚。分封的诸侯国很多都是在边疆和不开发地区,资源贫瘠,很难有实力与中央的周天子抗衡。所以,西周周天子才会有实力驾驭各个地方诸侯国。西周存在时间才会从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771年,存在大约三百多年。

之后,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分封的诸侯国势力强大,井田制瓦解,人口的增多,用来打仗的武装力量也就增强。再加上周平王东迁,周王室势力衰微,难以控制各个地方诸侯。各个诸侯国也仗着强大的实力,不把周天子放在眼里,发起“大鱼吃小鱼”、“大国吞小国”的战争,这就是东周时候的春秋战国时代。春秋战国的东周时代,从公元前770年---公元前 256年,经历了514年。但是,在这五百多年时间内,诸侯为了争夺霸权频繁发动战争,东周只是象征性意义存在,名存实亡,却无真正的国家统一和国家理念。所以,东周的存在也只是一种象征性的,存在中国是各个诸侯国的混战,谈不上统治中国五百多年。


之后,秦始皇统一了六国,听从了丞相李斯的建议,取消封国建立郡县。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李斯对秦始皇论述分封制容易造成战争之外,还遗漏一点,那就是生产力的发展,带来了交通方式的改善。

在战国时候,中国由上古时候的“青铜时代”过渡到“铁器时代”。铁器时代,刀剑的普及使拥有富庶资源一方战斗力提高,使中央拥有震撼分割诸侯的实力,也更带来了马车交通工具的普及和使用。各个地方的联系便利,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所以,秦始皇也没必要采取“分封”的方式来管理边缘地区。当实施“郡县制”,不允许地方享有自治权,管理地方的郡长和县长由最高统治者皇帝任免,为皇帝打工,由皇帝发工资,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集中管理,可以避免春秋战国时候诸侯混战、国家一盘散沙的局面,使百姓免于战争的痛苦,对国家发展中华文明发展是很有益的。

(一统六国的秦始皇)

所以,可以看到西周时代分封制的实施,是由落后生产力所决定的。郡县制的存在,也是由生产力发展决定的,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周朝虽然存在了八百年,然而实质意义上国家统一也就是西周的三百多年,五百多年都是东周诸侯混战的局面,根本说不上分封制比郡县制先进。

分封制造成国家的分裂和战乱,郡县制比分封制更符合中国古代的国情

中国历史发展事实也证明,分封制存在造成国家的分裂和战乱。

在秦朝灭亡之后,第一个分封诸侯就是楚霸王项羽。当项羽消灭秦朝主力进咸阳之后,成为实力最强大的诸侯。当年项羽也有当皇帝的条件,但他却仿效西周,分封了十八路诸侯。没想到没多久,地方诸侯一有实力就发动战争,国家战乱,项羽最后就在楚汉战争中失败自杀。

刘邦建立西汉初期,实施郡县制与分封制并存,这些同血缘诸侯王是很难伺候的。在汉景帝时候七国之乱的爆发,好在中央朝廷实力强大,镇压了叛乱。面对诸侯国势力的增强,汉武帝也推行了削藩的推恩令,强化中央集权,使西汉能绵延。

(西汉诸侯国)

在东汉末年三国混战中,司马氏篡夺曹魏政权,建立了西晋王朝。司马炎认为曹魏的失败,在于把同亲戚的兄弟都赶走了,自己夺权胜利原因在于家族成员力量大。于是,就仿效分封制,分封了本家族27名同性成员为各地诸侯王。之后,丑皇太后贾南风专权,屠杀司马皇室成员,引起了其他诸侯藩王的不满,酝酿了八王之乱,国家内战频繁。之后,五胡乱华,堪称是北方汉族历史最悲惨一段时期。从公元316年西晋被前赵灭亡,到公元589年隋文帝杨坚灭陈建立中央集权的国家,在这273年内乱期间,如果没有祖逖、谢安、刘裕这些将领抗击胡人,华夏文明也被毁灭了。

(西晋八王之乱)

在明朝时候朱元璋建立明朝,为了巩固朱家血缘的统治,也是分封诸王。之后,“靖难之役”,势力强大的燕王朱棣推翻了朱允炆的皇位。而且,明朝后期分封藩王数量的庞大,这些不纳税的皇室宗亲把明朝经济拖垮,这也是明朝灭亡的重要原因。

我们可以看到分封制是不利于中国历史发展。由于分封制诸侯国的存在,会导致国家战乱,不利于社会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分封制这一种依靠血缘和恩惠形成的政治结构,弊端在最开始父子辈的直系亲属关系间不会这么明显。但是,伴随着王位世袭继承,分封诸侯国与中央血缘纽带也会变得越来越远。地方势力的强大,中央对地方影响也变为越来越小,诸侯势力强大必然会起着吞噬中央的野心,自然容易出现战乱的局面。


所以,中国古代文人就是讨厌分封制,厌恶分封制带来的战乱。唐代大文豪柳宗元就专门写著一篇《封建论》的政论文,认为实施分封百害而无一利,大谈郡县制的优越性。

实质上,郡县制也是符合中国古代的国情。

地理特征通常也是影响一个国家历史发展的重要因素。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于中国的中部和东部地区,有着广阔的平原,如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渭水平原、江汉平原等。这些平原面积广阔、土地肥沃、资源丰富,没有比较高大险恶的山川阻拦,有利于中央集权管理。我国自古就是一个农业经济为主的国家。在战国后期,伴随着井田制的瓦解,土地私有权的兴起,产生是一种以家庭为单位的自耕农经济,也就是小农经济。这一种小农经济与欧洲的封建领主经济不同,势力弱小单薄,以小户为单位,如同马铃薯一样撒在大地上,需要中央作为强大的力量把这些分散的小自耕农经济管理起来,所以只有中央集权的方式,才能适合中国古代经济的方法。实施郡县制,能把各地分散的自耕农经济进行统一管理,有利于经济发展与国家的长治久安。


造成封建王朝短命的原因不是郡县制,却是土地利益不均

实质上,造成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短命,都达不到三百年的根本原因不在于郡县制,却是由于人口数量增长之后,由于严重社会利益分配不均导致的民怨,本质就是一种土地资源分配问题。

纵观中国历史,当一个王朝建立初期,都是丈量土地和测算人口,对土地资源重新分配,巩固了自耕农经济,这时候土地格局总的来说是比较合理的。但是,土地有好坏之分,人有贫富差别。当经过一段和平时代发展,人口增多,土地资源有限,一些富余劳动力得不到土地。再加上一些人有了钱就会兼并土地,变成地主,一些人也因为贫穷失去土地。当土地朝着一部分人集中,集中在少数大地主和官僚手中,拉大了社会贫富两极分化。当失地农民的增多而流离失所,再遇到自然灾难和少数民族的入侵,失地农民无饭可吃成为流民,就会因为生存问题暴动揭竿而起,这个王朝离灭亡也就不远了。

(农民起义)

因此,我们可以总结,分封制使周王朝存在长久原因,都还是在于生产力的落后。郡县制是适合中国古代封建王朝发展的制度,决定中国古代王朝短命的根本原因,是在于土地分配不均带来的利益问题。

本文系原创,笔者是历史文化爱好者,渴望与喜欢历史文化的朋友探讨问题,在写作道路上共同成长共同进步,有兴趣请点“关注”。

最佳贡献者
2

实践已经证明分封制比郡县制先进太多了!!!

在历史的进程中谁犯的错误越少,谁就是胜利者。 而分封制比郡县制容错能力更强,郡县制下一个政策失误就是全国灾难性的后果。这类事件太多了,不胜枚举。最可惜的就是秦、隋两朝的二代而亡,给中华民族带来沉重的灾难。这就是领导决策失误造成的全国性灾难的例子。很好的应证那句:不要把所有的鸡蛋放进一个篮子。

在中国这么大的地区,各方面的差异很大,要找到一个适用于全国的政策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正所谓"橘生准南则为橘,生于准北则为积" 。以张居正的一条鞭法为例;适用于东南沿海商品经济发达地区、但对于西北贫瘠就是恶法了!万历年间的户部给事中光懋则认为“其法哉江南,犹有称其便者,而最不便于江北”。

江南地区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且有乡村副业补助收入,加之商业化程度和货币化经济的发展均高于北方,而北方却不具备江南地区的经济基础,更缺少海外贸易的地缘优势。因此在北方实行赋役货币化,农民必须以白银交税,必然导致农民将农作物以各种形式兑换成白银货币,以应赋役,然“银贵谷贱,而民有征输之困矣……又贵买以资用,民穷财匮”。“便于富户,而不便于细民,便于市井通衢逐末之辈,而不便于穷乡僻壤之穑夫。”可见一条鞭法在推行过程中,不利于货币白银化的北方农民,而且普通农民在兑换白银的过程中,很可能会出现“谷贱伤农”的事情,迫使农民典当自己的土地去完税,进一步加重了北方农民的负担。

明末张、李等均起于西北跟一条鞭法不无关系!!如果是分封制,会有如此后果吗?

更重要的是为了维系这么一个大帝国的统治,当政者必须实行各地方向中央倾斜的政策,从财富、文化、军事、人员等各方面向首都集中,而相应的也就必须削弱地方的实力,从而造成地方失去活力。更会搞出什么驭民五策、文字狱之类的东西,因为对于这么大一个国家来说,施策之首在维持稳定。

在古代生产力落后的条件下搞中央集权制,就需要养庞大官僚系统来管理整个国家。在当时的交通、通讯条件下,官僚阶层很容易就做到了上欺皇权、下压平民,架空中央皇权,成为一个即得利益集团。一旦成长到没人能动的地步了,周期律也就不远了。如豪强、士族、东林党...............中国两千年的历史不断的印证了这一点!!!!

而分封既是文化传播手段,也是征服和开发。周天子的王畿之地不过就是现在的关中平原和洛阳盆地这两块区域而已。而这两块地,是当时最肥沃,也最好的土地。至于封给诸侯国的土地,实际上都不是周天子的土地!早期分封的诸侯国,其实就是一个一个的殖民据点!早期诸侯国,就是诸侯带着仆从在封地先盖一座城,城墙盖好之后就窝在里面,连城都不敢出去。因为分封的早期,诸侯实力也很弱,城外的野蛮人和猛兽都是会吃人的。这也是为什么西周时期很少有诸侯混战的原因,因为都是一个一个的据点,国与国之间的间隔很大,根本不接壤。自然也就不会有战争了。

周朝的分封是华夏民族大扩张时期,要不然中国还守着陕西过日子!!

而从秦汉至今二千多年,就多了个西藏、东北、蒙古(还丢了交趾、乐浪)。要知道西汉时人口即有6300万,同期世界人口大概1.7亿,中国人口占世界比例超过37%。真是羞愧啊!!!!

看下两千年我们经历过什么?

秦末战争经历了陈胜吴广起义、六国复国战争、楚汉战争等等一系列杀戮。使得秦朝末年的2000多万人口,到汉初,原来的万户大邑只剩下两三千户,消灭了原来人口的70%。大城市人口剩下十分之二三。甚至出现了“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的现象(《史记·平准书》)。

公元2年西汉全国人口5959万。经过赤眉绿林等混战,到东汉初的公元57年,人口2100万,损失率65%。20年间,西安的人口从68万减到28万,大荔从91万减到14万,兴平县从83万减到9万,绥远县从69万减到2万。

三国从公元156年人口5007万,公元208年赤壁大战后的全国人口为140万,公元221年人口下降到90万;损失了98.3%。更不用说两晋南北朝时沦为两脚羊的悲惨年代了!

安史之乱、靖康之耻、蒙元入侵、满清入关.......................

世界上所有的屠城加起来也没中国多!!!

我们真的应思考悲剧的原因了!!!

3

不是,先进肯定是郡县制先进,因为时代一直在进步。那么为什么先进的郡县制王朝寿命反而没有分封制得周朝长呢?下面是分析。

分封制

分封制,作为西周建立之初的基本国策,肯定是适用于当时国情的。周武王联络各路诸侯于牧野击败商纣,建立西周,史称“牧野之战”。

而周武王虽然取代了商纣,但是其实力并做不到碾压其他诸侯,于是分封制就产生了。周天子名义上统领各路诸侯,实际上却并没有这么简单。因为这个所谓的统领,实际上是以绝对的武力威慑为前提的,所以并不牢靠。

举个例子,《诗·小雅·北山》中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也就是说天下的一切依旧是天子的,诸侯只能遵从。然而楚武王嫌弃自己爵位太小,居然自己称王。按照周礼,只有周天子才能称王,诸侯最多只能称公。

三十七年,楚熊通怒曰:“吾先鬻熊,文王之师也,蚤终。成王举我先公,乃以子男田令居楚,蛮夷皆率服,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乃自立为武王,与随人盟而去。——《史记·楚世家》

归根结底,是因为当时周王室赖以威慑的武装力量已经不足以威慑诸侯,以至于诸侯国各自为政,不再将周天子放在眼里。

郡县制

郡县制,是由分封制演变而来。在春秋战国时期,随着战争的升级,统治者更需要将国家资源掌握在自己手中,以便于资源的整合与调度,同时,避免发生类似“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现象的发生,郡县制的雏形就产生了。

而秦始皇灭了六国以后,自然不会重蹈周朝灭亡的覆辙,于是郡县制正式产生。郡县制的产生,使得国家权力的高度集中,皇帝拥有者至高无上的权力。随之而来的弊端就是,皇帝的贤德与否,将会直接导致国家的兴衰。这也是为什么秦朝到了胡亥手上就灭亡的原因之一。

结语

分封制,周天子并做不到一言九鼎,与其说是一个王朝,不如说是一个许多诸侯国的统称,而周天子只是老大罢了。郡县制更像是一个王朝,皇帝拥有绝对的权力。

而名义上周王朝统治了八百年的时光,可是随着武装力量的失去,周天子的统治力也在减弱。因此,说得好听点周朝存在了八百年,可是如果单论周朝有效的统治时间,可能还不如以郡县制为主的封建王朝。

而郡县制王朝虽然因为皇帝权力太过集中,以至于王朝的生死掌握在一个人手中,导致有着超不过300年的局限,但是如果论整个王朝的执行力和人民的幸福程度(因为不再有连年的战争),绝对比周王朝好得多。

因此,郡县制还是比分封制更先进。

4

当然不是这样。

应该说每个制度都有自己适合生长的土壤和时机,脱离了适合的环境,再完美的制度也是无法生存下去的。



我们说周朝有八百年的历史,但是严格说来,周天子能够享有权威,实现分封制本来的初衷的,也就只有西周三百多年的时间了。到了东周之后,周天子没有了军事上的征伐大权,也没有政治上的唯我独尊,甚至经济上都宗主国的地位都消失了。周王室基本上已经和其他的诸侯国一般无二,甚至比不上实力强大的诸侯国。春秋时期诸如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之类的霸主还会举着“尊王攘夷”的大旗,也就是说还把周天子当回事;到了战国时期,周天子就没有丝毫的存在感了:各诸侯国相继称王,秦昭王和齐闵王甚至还曾经称帝,根本不鸟窝在洛阳的周天子。



东周其实并不算一个朝代,因为它根本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国家元首。 至于如此弱小的周王室能够在强大的各诸侯国中间苟延残喘,其实也是和当时的形式有关的。春秋时期各国之间已经开始相互吞食了,这一过程持续了两百多年的时间,到了战国初期,形成了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实力强大的诸侯国。这在当时便是一个基本的战略平衡,用当时的话说,就是“尚无一国有灭国之力”。七国实力虽有强弱之分,但是并无绝对的霸主出现,因此各国都不敢随意吞灭他国,连比较小的鲁宋薛等国都得以幸存下来。而周王室虽然只占据洛阳一隅之地,但是毕竟是王朝正宗,还有一定的道义高度。贸然灭周,必然会招致列国的集体讨伐。当然,这也是暂时的状态,秦国独大之后,周王室也随即烟消云散了。



在周朝之后,汉朝和明朝都曾短暂地实行过分封制,但是基本短短几十年后便爆发叛乱。汉朝有七国之乱,而明朝则是靖难之役。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分封制已经不再适用于大一统的王朝内部了。

分封制之所以只在周朝获得成功,一是因为当时的生产力低下,交通不便,君王可以直接统治的范围是十分有限的,故而将边远之地委托给诸侯是可行的;二是周朝经历成康二朝,周礼制度已经稳固建立起来并趋于完善,各诸侯国受到周礼的严厉制约,不敢有叛乱之举;三是当时周天子的实力居天下之首,小小的诸侯国如果加以反抗无异于以卵击石。



分封制瓦解后,秦始皇建立郡县制用以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辖,但是这一制度随着秦朝迅速覆灭而遭到汉朝早期统治者的质疑。不过,七国之乱后,郡县制的优势已经充分显现出来,大一统的王朝所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对于提升国力,发展生产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这一点也为后续王朝所认可,所以便一直沿用下来。

至于说自汉以后历代王朝很少享有超过三百年的国祚,与其说是制度的原因,不如说是人的原因。遇上了末世之君,再完美的制度,也不过是一纸空文罢了。

5

西周、东周加起来共有近800年历史,在这八百年里,周天子拥有实际话语权的年份也就200多年,其余时间说的话基本上没人听,从这个角度来说,和其他王朝实际统治年份差不多。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有:

一、统治者僵化

虽说封建社会普遍采取郡县制,官员任免主要采用推荐制、科举制,但千百年来,能得到地方官员举荐(孝廉)、读书参加科举的人,都不是普通农民能办到的。说来说去,能当上官的,都是身家颇丰的地主。一般农户要培养一个读书人,基本上要耗尽三代积蓄,普通人逆袭太难了。


各级官员总在一个小圈子里绕来绕去,两三百年过去,官僚体制严重僵化,逐渐脱离社会底层,不满的人慢慢就多了,当愤恨累积到一定程度,就会有大量的百姓起义,起来推翻旧王朝,建立新王朝。

二、统治者腐败

僵化的体制必然会导致腐败,家族利益盘根错节,当皇帝也制止不了、根除不了的时候,往往就到了王朝末年。古人歌颂清官,比方说包青天、海青天,为什么要歌颂他们呢?说到底,还是清廉官员太少了!

东林党的名气很大,名声也很好,可是内部超级巨腐也很多;更要命的是,他们打着国家的名义,不断增加百姓的负担,而对于他们自己的家族代表江南富贾,确是停税减税。官员中的清流尚且如此,其他腐败程度就更严重了。



底层腐败,容易引起百姓反感,激化社会矛盾;高层腐败,往往能牵连一大串,危害更大;更严重的是,这些人吃里扒外,为了私利,私通敌对势力,加速王朝衰败。

军队官员腐败就更危险了,毕竟一支腐败的军队是没有战斗力的。

三、土地兼并严重

封建社会,土地是重要的生产资料,随着统治体系的僵化、腐败,土地的兼并就会更严重。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明朝徐阶打倒严嵩的理由就是他很腐败,可是严嵩当政后,自己家里也积累了非常多的土地,可见那年头,多购土地已经成了各级官员的目标了。



翻看历代史料,每到王朝末年,总是土地兼并最严重的时候。广大百姓吃不饱饭的时候,也就是他们揭竿而起的时候。

基于以上三方面的原因,封建王朝一般维持两百多年就崩溃了。

6

秦虽短暂,但其制度影响中国2000多年;周虽近800年,其分封制却导致天下分裂500多年(东周名存实亡,形同虚设)。


7

周分封八百年,问春秋战国就占了几年,周王有用吗?客气点,还好,不客气直接打。名存实亡,何来八百年

8

这个不是制度的问题。分封制导致周天子的领土越来越小,最后只有一座城了。这是好制度吗?郡县制下,皇帝的权力不断得到加强,这样不好吗?

我就以周朝和西汉来举例。

西周开国初期有八百诸侯,而西汉开国初期采取分封制与郡县制并列的方法,分封王侯才31个。

再看结果。西周的诸侯至少让周王掌握了三百多年的实权。而西汉呢?汉景帝时就发生了吴楚七国之乱,皇帝不得不把老师晁错腰斩了。为什么?

因为西周分封的诸侯多,土地就小,诸侯没有实力对抗周天子。所以周天子可以制定周礼,谁不服就打谁。而西汉分封的诸侯王,土地太大了,人口也太多,实力太强了。后来,东周时期,诸侯兼并,实力大增,周天子没有实力控制,最后成了摆设,这跟西汉初期是一样的道理。

西汉能延续下来靠的就是汉武帝的推恩令。推恩令让诸侯王继续分封,而每一次分封,诸侯实力都会大减,从而渐渐地无法与中央王朝抗衡。

其实周朝也有类似推恩令。就比如齐国,齐国有四大家族,高、国、鲍、晏,鲍叔牙和晏婴大家可能都听过,但是高、国两家估计就很少有人听过。其实高、国两家地位还在鲍、晏两家之上。高、国两家是世袭上卿,注意世袭,也有封地。而鲍、晏两家反而是下卿。所以周朝分封的其实不止是八百诸侯,有的诸侯下面可能还分了世袭的上卿,用于牵制诸侯。春秋末期,田氏代齐、三家分晋,这两大世袭诸侯就是被下属卿顶替了。

周朝能存世八百年,一是由于它分封的诸侯太多,导致诸侯实力都很弱,而且设置了极其严格的制度,比如诸侯间不得私自攻伐等。二是由于各诸侯国之间的勾心斗角,导致实力趋于平衡。

而后世的郡县制之所以命都不长,根本原因还是土地与人口的矛盾。古代没有避孕,没有计划生育,人口自然增长很快,但是古时没有化肥,没有机械化农具,农作物品种也很单一,这就导致土地所能承载的人口是有一个上限的。接近或者超过这个上限,必然就会有很多人饿死,那到这时就会发生造反,各地造反又会造成大量的伤亡,人口锐减,然后终于再次统一稳定,人口疯涨,再次爆发大乱,如此周而复始。

9

其实这个道理非常简单,没那么多复杂的道理,一点就破。

首先要说的是,分封制和郡县制两个不存在哪个更先进,分封制由于各自为政,有助于解放思想和人才流动;郡县制由于中央集权,能够有效利用资源,集中力量办大事。

题目中也说到了,王朝一般不超过300年,那么为什么呢?只要搞明白了这个,也就明白周朝怎么能有800年了。

一个王朝建立之初,利益被重新划分,最大的利益是什么?就是土地

不管是权贵,还是底层农民,基本上都有地,加上王朝建立初期百废待兴,国家鼓励开荒,谁开的荒就是谁的地,因此所有人都很满意。国家也蒸蒸日上,通常把这个叫做“某某之治”。

好了,发展了一段时间,土地越开越多,人口也越来越多,当然有的人占的地越来越多,有的人还是守着自己一亩三分地。不过国家税收越来越多,国库越来越充盈,这个通常叫“盛世”。

国家接着发展,人口继续增加,可是地呢,就那么多,没地的人只能给地多的人打工,成为佃户。而佃户,不仅要交自己的税,还要交地租,等于要交两份税

如果这个时候老天爷再发发脾气,搞点水灾旱灾什么的,原本有个一亩三分地的人没了收成,可是税却还是要交,只能把自己的地卖给那些富户,成为佃农。

佃农越来越多,富户手上的地也越来越多,为了少交税,富户们用了各种办法,比如瞒报土地数量、贿赂朝廷官员等手段,国家税收无形中减少了。

可是要用钱的地方却一点没少,修宫殿、赈灾、抵御侵略等等。财政赤字越来越紧张。这时候有个人跳出来,整顿官吏的腐败,核查全国土地等等,使得国家财政好了一点,这个叫“中兴”或者“变法”。

然而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这种变法是不能根本的解决问题,变法侵害了权贵们的利益,因此历史上变法能一直施行下去的不多,变法者也大多没什么好下场。

土地兼并越来越严重,佃户们越来越活不下去了,只好揭竿而起,天下大乱,重新洗牌

这,就是王朝撑不过300年的秘密

看到现在,我想你已经明白了,为什么分封制的周朝能坚挺800年。

没错,就是生产力低下,生产力低下导致人口增长缓慢,人口不多,对土地的需求也就不大。

春秋战国全国人口大约在1500万左右,而西汉后期就达到了5000万之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历朝历代人口数都在增加。

人口,是问题的最根本原因

当然,任何事物都不是独立的,还有很多的辅助因素,例如,春秋战国时期,周天子就是个吉祥物,加上分封制,土地都在贵族手里,税收也各自负责,船小好掉头。另外,上古时代,人民对王权的更加迷信,可是一旦窗户被打破了,君权神授就没那么神秘了,活不下去就起兵造反也变成了理所当然的事!

10

周朝时候连铁器都没有,农耕文化不发达,人口增长慢,生存压力不大。交通不发达,信息也不流通,没法忽悠农民造反。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