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讲述这个问题之前,先要阐述什么是分封制和郡县制。分封制是指统治者通过分封土地给王室贵族、奖赏功臣、前朝遗留贵族,共同管理国家的一种制度。它发源于上古时代部落氏族首长对战败的土地和人口管理。根据史书记载,黄帝时“诸侯咸来宾从”黄帝"置左右大监,监于万国",这就是原始社会末期最早分封制的记载。之后,分封制经过三皇五帝时代和夏商时代,在西周发展到顶峰。周王室把疆域的土地划分给各个诸侯所有,诸侯拥有享受分封土地一切资源和收益的权益,每年只需要向周王室缴纳一定的贡品就是尽了自己义务。周王是一种共主,就是各个诸侯共同承认他为领袖。诸侯死后,土地理论上是由周王室收回,但实际上都可以由子嗣继承,实施世袭制。
(西周地图)
郡县制就是秦朝秦始皇实施的国家管理模式,其实分为“县制”和“郡制”。县制发源于楚国,郡制发源于秦国。当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就把“县制”与“郡制”互相结合,形成了郡县制——郡和县是地方的二级行政机构,国家分为若干个郡,每个郡有郡令。之后,在每个郡下面设置县,每个县有县令。郡令和县令都由皇帝任免,这样保证了中央对地方的集权。
(郡县制)
之后,我国封建王朝都实施秦始皇的郡县制,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这些封建王朝都存在两百多年,给人感觉仿佛郡县制的王朝寿命都比分封制周朝短,仿佛分封制比郡县制先进。其实不然,郡县制是符合中国历史发展状况的国家管理制度,相反分封制还会延误中华文明的发展,现在就分析原因:
西周分封制存在,是由于上古时候落后生产力决定的
周朝时候实施分封制,能维系八百年统治,都还是由上古时候落后的生产力决定。
周武王打败商纣,建立周朝时候,疆土面积最北封国燕,也就是达到今辽宁喀左、朝阳一带,西面至今甘肃渭河上游,西北抵汾河流域霍山一带,东面的封国齐鲁到了山东半岛,南至汉水中游,东南抵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势力所及还可能到达了巴蜀一带。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河北人民出版社历史)第45页记载:
西周初年的国家有800个,到了春秋初年,还剩下170多个战国之初,只有几十个了。可以看到,西周最初分封的国家是800个,当时整个中国面积也就是今天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甘肃、江苏、湖北这些省份。在这些省份中分封了八百多个国家,可以想象受封国家的领土面积是非常小的,相当于今天一个镇或者一个县,镇长和县长就是西周时候的诸侯国的国王。由于领土面积的窄小,土地和资源有限,是很难有震撼西周天子的力量。
西周时候,周王室采取分封制管理国家,也是由于落后的生产技术决定。在古代,主要交通工具就是马车。在西周之前的史书,都没有“马”的记载,人们祭祀上天主要是“牛羊”。可以想象,周天子建立政权之后,面对广阔的国土面积,在没马车没现代化交通工具情况下,由于距离和交通工具的限制,无法对国土做有效和长期的日常管理。比如天子想任免某一个官员或者实施某一方案,却由于交通运输的困难,很难把天子任免的官员和实施的方案下达到地方。所以,只能采取分封小国的方式对某一地区来管理国家,就是诸侯管理小群体,然后承认周天子为领袖的管理方式,这是周王室开拓边疆地区的良策,也是西周分封制存在的现实原因。
西周时候,社会还处在“青铜器时代”,使用都是笨重的青铜器,生产技术落后。西周首都是“丰镐”,就在今天陕西西安长安区,处在水草丰盛的渭水平原上,实力也雄厚。分封的诸侯国很多都是在边疆和不开发地区,资源贫瘠,很难有实力与中央的周天子抗衡。所以,西周周天子才会有实力驾驭各个地方诸侯国。西周存在时间才会从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771年,存在大约三百多年。
之后,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分封的诸侯国势力强大,井田制瓦解,人口的增多,用来打仗的武装力量也就增强。再加上周平王东迁,周王室势力衰微,难以控制各个地方诸侯。各个诸侯国也仗着强大的实力,不把周天子放在眼里,发起“大鱼吃小鱼”、“大国吞小国”的战争,这就是东周时候的春秋战国时代。春秋战国的东周时代,从公元前770年---公元前 256年,经历了514年。但是,在这五百多年时间内,诸侯为了争夺霸权频繁发动战争,东周只是象征性意义存在,名存实亡,却无真正的国家统一和国家理念。所以,东周的存在也只是一种象征性的,存在中国是各个诸侯国的混战,谈不上统治中国五百多年。
之后,秦始皇统一了六国,听从了丞相李斯的建议,取消封国建立郡县。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李斯对秦始皇论述分封制容易造成战争之外,还遗漏一点,那就是生产力的发展,带来了交通方式的改善。
在战国时候,中国由上古时候的“青铜时代”过渡到“铁器时代”。铁器时代,刀剑的普及使拥有富庶资源一方战斗力提高,使中央拥有震撼分割诸侯的实力,也更带来了马车交通工具的普及和使用。各个地方的联系便利,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所以,秦始皇也没必要采取“分封”的方式来管理边缘地区。当实施“郡县制”,不允许地方享有自治权,管理地方的郡长和县长由最高统治者皇帝任免,为皇帝打工,由皇帝发工资,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集中管理,可以避免春秋战国时候诸侯混战、国家一盘散沙的局面,使百姓免于战争的痛苦,对国家发展中华文明发展是很有益的。
(一统六国的秦始皇)
所以,可以看到西周时代分封制的实施,是由落后生产力所决定的。郡县制的存在,也是由生产力发展决定的,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周朝虽然存在了八百年,然而实质意义上国家统一也就是西周的三百多年,五百多年都是东周诸侯混战的局面,根本说不上分封制比郡县制先进。
分封制造成国家的分裂和战乱,郡县制比分封制更符合中国古代的国情
中国历史发展事实也证明,分封制存在造成国家的分裂和战乱。
在秦朝灭亡之后,第一个分封诸侯就是楚霸王项羽。当项羽消灭秦朝主力进咸阳之后,成为实力最强大的诸侯。当年项羽也有当皇帝的条件,但他却仿效西周,分封了十八路诸侯。没想到没多久,地方诸侯一有实力就发动战争,国家战乱,项羽最后就在楚汉战争中失败自杀。
刘邦建立西汉初期,实施郡县制与分封制并存,这些同血缘诸侯王是很难伺候的。在汉景帝时候七国之乱的爆发,好在中央朝廷实力强大,镇压了叛乱。面对诸侯国势力的增强,汉武帝也推行了削藩的推恩令,强化中央集权,使西汉能绵延。
(西汉诸侯国)
在东汉末年三国混战中,司马氏篡夺曹魏政权,建立了西晋王朝。司马炎认为曹魏的失败,在于把同亲戚的兄弟都赶走了,自己夺权胜利原因在于家族成员力量大。于是,就仿效分封制,分封了本家族27名同性成员为各地诸侯王。之后,丑皇太后贾南风专权,屠杀司马皇室成员,引起了其他诸侯藩王的不满,酝酿了八王之乱,国家内战频繁。之后,五胡乱华,堪称是北方汉族历史最悲惨一段时期。从公元316年西晋被前赵灭亡,到公元589年隋文帝杨坚灭陈建立中央集权的国家,在这273年内乱期间,如果没有祖逖、谢安、刘裕这些将领抗击胡人,华夏文明也被毁灭了。
(西晋八王之乱)
在明朝时候朱元璋建立明朝,为了巩固朱家血缘的统治,也是分封诸王。之后,“靖难之役”,势力强大的燕王朱棣推翻了朱允炆的皇位。而且,明朝后期分封藩王数量的庞大,这些不纳税的皇室宗亲把明朝经济拖垮,这也是明朝灭亡的重要原因。
我们可以看到分封制是不利于中国历史发展。由于分封制诸侯国的存在,会导致国家战乱,不利于社会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分封制这一种依靠血缘和恩惠形成的政治结构,弊端在最开始父子辈的直系亲属关系间不会这么明显。但是,伴随着王位世袭继承,分封诸侯国与中央血缘纽带也会变得越来越远。地方势力的强大,中央对地方影响也变为越来越小,诸侯势力强大必然会起着吞噬中央的野心,自然容易出现战乱的局面。
所以,中国古代文人就是讨厌分封制,厌恶分封制带来的战乱。唐代大文豪柳宗元就专门写著一篇《封建论》的政论文,认为实施分封百害而无一利,大谈郡县制的优越性。
实质上,郡县制也是符合中国古代的国情。
地理特征通常也是影响一个国家历史发展的重要因素。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于中国的中部和东部地区,有着广阔的平原,如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渭水平原、江汉平原等。这些平原面积广阔、土地肥沃、资源丰富,没有比较高大险恶的山川阻拦,有利于中央集权管理。我国自古就是一个农业经济为主的国家。在战国后期,伴随着井田制的瓦解,土地私有权的兴起,产生是一种以家庭为单位的自耕农经济,也就是小农经济。这一种小农经济与欧洲的封建领主经济不同,势力弱小单薄,以小户为单位,如同马铃薯一样撒在大地上,需要中央作为强大的力量把这些分散的小自耕农经济管理起来,所以只有中央集权的方式,才能适合中国古代经济的方法。实施郡县制,能把各地分散的自耕农经济进行统一管理,有利于经济发展与国家的长治久安。
造成封建王朝短命的原因不是郡县制,却是土地利益不均
实质上,造成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短命,都达不到三百年的根本原因不在于郡县制,却是由于人口数量增长之后,由于严重社会利益分配不均导致的民怨,本质就是一种土地资源分配问题。
纵观中国历史,当一个王朝建立初期,都是丈量土地和测算人口,对土地资源重新分配,巩固了自耕农经济,这时候土地格局总的来说是比较合理的。但是,土地有好坏之分,人有贫富差别。当经过一段和平时代发展,人口增多,土地资源有限,一些富余劳动力得不到土地。再加上一些人有了钱就会兼并土地,变成地主,一些人也因为贫穷失去土地。当土地朝着一部分人集中,集中在少数大地主和官僚手中,拉大了社会贫富两极分化。当失地农民的增多而流离失所,再遇到自然灾难和少数民族的入侵,失地农民无饭可吃成为流民,就会因为生存问题暴动揭竿而起,这个王朝离灭亡也就不远了。
(农民起义)
因此,我们可以总结,分封制使周王朝存在长久原因,都还是在于生产力的落后。郡县制是适合中国古代封建王朝发展的制度,决定中国古代王朝短命的根本原因,是在于土地分配不均带来的利益问题。
本文系原创,笔者是历史文化爱好者,渴望与喜欢历史文化的朋友探讨问题,在写作道路上共同成长共同进步,有兴趣请点“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