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国历史上的统一基本都是由北方政权南征完成的,公认的由南向北发起北伐而统一的战争只有明朝和民国。

明朝从南自北统一了全国,但最终永乐皇帝依然选择了北方作为统治中心。从古至今,中原 关中 华北平原 都是政治、文化、军事中心.南方因为开发较晚,三次衣冠南渡后才经济领先北方。

从中国地理角度来看,北方的生产生活条件较之南方来得艰苦,原因一是人多地少,而且地主阶层占据大多数可耕地,又天灾频繁,由于生产力限制,抵御天灾能力不足;二是水资源相对贫乏,对于大多数下层阶段来说农业收成薄弱,土地贫瘠;三由来战争频发,民生艰苦.而南方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考虑到中国人文发展因素,北方不利却造就了北人的拼争、开拓、尚武等整体精神气质,南方的种种优越却反而限制了南人这种气质的养成.表现在军事对峙上,北方人高强壮 又产马匹,南方多河流,身体素质不如北方。由于南方的地理环境限制,军队建设往往是以步兵为主、骑兵与水军为辅的相对呆板的战略战术变化.因此,在冷兵器时代,北方对于南方在兵源素质与战略战术上有着先天的优势.

诸多原因之下,南征相对容易成功,北伐则成功概率不高。导致了中国历史上只有民国和明朝是南方政权击败北方统治的。

最佳贡献者
2

这个问题非常有趣,回答原因之前,我们先简要分析一下,我国历代王朝统一的情况。



一、大秦王朝的统一基本上是从北向南的。

秦王朝以陕西咸阳为中心,不断发展壮大,在吞并周边的韩、赵、魏三国后,挥师南下灭掉了强大的楚国,后打掉燕、齐两国,完成统一大业,建立了强大的大秦帝国。

二、大汉王朝的统一路径也是从北向南。

汉王朝。陈胜、吴广起义,项羽、刘邦起兵虽然都是始于南方,但最终是刘邦以汉中为根据地,拜韩信为大将,暗渡陈仓,出兵关中,一路向东,在平定魏、代、赵、燕、齐等国后,南下与刘邦会师,攻打南边的楚霸王项羽,围于垓下,逼其乌江自刎,一统天下。

三、大晋王朝是标准的从北往南统一。

经过三国60年的战乱,在北方中原曹魏政权灭掉西南的蜀汉后,脱胎于曹魏的晋王朝挥师南下,灭东吴,中国再次归于大一统。

四、大唐王朝准确来说是大隋朝的延续。

而隋朝则是从北魏、北周演化过来的,在平定北方后,挥师南下,来掉南陈朝,一举平定天下,也是从北往南统一。



五、大宋王朝则是从南往北统一。

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夺取了都城位于开封的后周政权,建立宋朝,后采取先南后北的统一全国策略,灭亡了南平、南楚、后蜀、南汉、南唐,再挥师北上,灭亡北汉,北伐辽国,复易州和涿州。

六、大明王朝是标准是从南明往来北统一。

朱元璋在安徽参加红巾起义,逐步统一南方,以此建立大明王朝,定都南京后,挥师北上,推翻了元朝统治,统一全国。

七、中华民国也是从南到北的统一。

武昌起义后成立中华民国,后通过北伐,推翻满清王朝统治,以及北洋政府,统一全国,定都南京。

从以上例举可以看出,北宋以前大一统王朝都是从北往南统一全国,比如秦、汉、晋、唐,从北宋起,及以后的大明、中华民国都是从南向北统一全国。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战争原因。

黄河文明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夏商周直到秦汉时期,北方中原是华夏政治经济文化的重心,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广大地区始终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基本上还属于蛮夷之地,这也是为什么三国时期东吴政权虽然占领江南,却无法与北方中原的曹魏抗衡的原因。

到了西晋“八王之乱”,引发五胡乱华,少数民族内迁,北方经济衰退,北方汉人为逃避战火“衣冠南渡”,为南方带来了大量人口,先进技术和科学文化,使长江中下游经济迅速发展,到南朝末年,南方经济开始赶上北方。

唐“安史之乱”后,至五代十国时期,北方再次陷入战乱,经济破坏非常严重,而南方则相对稳定,加入许多中原人民流迁江南,使南方社会经济已经超过了北方中原地区。

二是气候原因。

由于北方战乱和北方游牧民族内迁,严重破坏了自然环境和农耕条件,加之黄河多次改道,水土流失严重,以及北宋以前,中国的气候环境发生了一次巨大的变化,北方的自然条件开始恶化。

另外宋代以前,我国粮食种植主要以小麦、粟等旱地作物为主,这类作物非常适合北方的温带大陆气候.,北方气候及环境变化后,小麦、粟等农作物生产遭到破坏。

北宋时占城稻传入我国,水稻、茶树、甘蔗、柑橘等农作物非常适合南方亚热带季风气候,加上南方光照充足,水资源丰富,南方逐渐发展成经济重心。



其实无论是战争原因,还是气候原因,落脚点还是经济原因,正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由于战争和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从唐中晚期至北宋,中国的经济重心不可逆转地移到南方,当南方的经济发展水平远远地超过了北方后,许多王朝从南方往北统一则是水到渠成的事。

以独特视角品读历史,用淡泊心态谈笑古今,掌心读历史欢迎关注点评。

3

明朝时,中国南方的人口、经济发展已经大幅领先于北方。因此,强大的武力也就容易形成。与朱元璋同时期的陈友谅、张士诚,都是在长江流域起家、争斗。最终朱元璋成了胜利者,随后北伐元朝大都,推翻了元朝。这是经济基础决定的。

但是,题主说的民国,情况又有不同。

民国建立后经过了十几年的反复,之后国民党北伐,总体算顺利。

但是,北伐过程中国民党就变质了。革命性很强的队伍很快被资本家、买办控制了,最后与各种旧力量妥协了。军阀还在、各种旧势力还在。

因此,民国不能算实质统一,至多算表面统一。

4

因为关中与中原开发早,唐以前一直都是经济中心。自安史之乱后,江南成为经济中心,人口众多,繁华富庶,此统一天下之资也,因为战争拼的是人口、粮草与财富。

两宋时期,两广与福建都得到了大开发,南方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

元朝统治中心在北方,南方统治薄弱。由于火器的使用,骑兵的优势逐渐丧失。蒙古人在南方广设马场,使朱元璋能够大规模组建骑兵。再加上朱元璋运气好,元朝变成北元。

蒋介石能够北伐成功,首先得益于苏联的大力支持,其次三民主义的思想较为先进,再次,国民党的组织能力强于北洋军阀,最后,北洋军阀不团结。


5

就一句话,热兵器的出现。火枪火炮可以对北方骑兵构成致命的威胁。使之失去原本的优势。

6

首先中国大多数的大一统王朝确实多是从北到南统一全国。无论是隋唐或者秦汉都是北定中原而后南征,完成统一。而明朝是古代封建社会中为数不多的由南到北统一全国的,从而建立大一统王朝的。民国则要另算,因为它在名义上上是资产阶级共和国

首先我们说为什么明朝是从南到北统一的

明朝之前的大一统王朝是由来自漠北的蒙古族所建立的元朝。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疆域最大的王朝。

是中国古代第一个定都于北京附近的大一统王朝,之前多是长安和洛阳。其统治中心位于北方。因而难以对江南地区造成足够的威慑。加之元朝的南方地区不够重视。

行省制的实行使得地方有了过大的自主权。这就给南方地区起义的爆发营造了条件。

同样蒙古骑兵擅长野外作战而不擅长攻城。南方地区多丘陵山地河网密布。对蒙古骑兵的展开也有不利的影响。所以南方地区起义爆发后迅速以长江为界,割断了元朝的统治。

南方地区自东晋以后逐渐成为中国的经济中心也是粮食中心,而打仗需要钱粮。南方就成为了当时起义的首选目标。因为占领了南方就相当于有了源源不断的钱粮,实力可以不断壮大。

当时的元统治者者实行种族等级制,大量的非蒙古族人处于社会的底层备受歧视。由此引发的民族矛盾甚至比社会矛盾更加严重。尤以当时的汉族作为代表。汉民族数千年来也没有受到过这种极端的待遇。所以当起义爆发时,汉民族纷纷揭竿而起加入义军。

起义的过程

1351年,元廷征调农民和兵士十几万人治理黄河水患。“治河”和“变钞”导致红巾军起义爆发。朱元璋无疑在这场起义中,逐渐成为领导者。

1356年,朱元璋占领集庆(今南京),改名为应天府,并攻下周围战略要地,获取一块立足之地。朱元璋采纳朱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不断壮大自己的实力。

1360年,鄱阳湖水战中歼灭陈友谅的主力。

1364年,朱元璋称吴王,初步建立政权,史称“西吴”。

1367年,朱元璋攻下平江,张士诚自尽,后又灭浙江的方国珍 。

1368年正月初四,朱元璋在应天(南京)即皇帝位,国号大明,年号洪武。

他先后进行北伐和西征,同年以“驱逐胡虏,恢复中华” 的口号命徐达、常遇春等将北伐,攻占大都(即北京),元顺帝北逃 ,元朝在全国的统治结束。 之后朱元璋又相继消灭四川的明夏和云南的元梁王把匝剌瓦尔密、辽东的纳哈出。又八次派兵深入漠北,大破北元的军队。

民国为什么也是由南到北

民国由南到北是受制于当时的形势所迫。

自鸦片战争爆发以来,外国列强不断迫使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条约中规定的开放通商口岸。除天津等几个少数港口位于北方外。绝大部分都位于南方甚至沿长江深入中国内陆地区。

清政府为维护封建统治,除京津地区外开放程度很低。对于北方地区而言,现代的资本主义思想很难生存。与之相比,南方地区被迫开放地区广且深入内陆,在遭受列强侵略的同时,也间接受到西方自由民主思想的传播,成为适合民族资产阶级发展的地区。包括当时的洋务运动主要也是在江南地区展开,后续的戊戌变法也唯有湖南等少数省份支持。辛亥革命在南方爆发也就成了必然的趋势。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同盟会所仰仗的新军主要位于湖北,北方则是袁世凯所率领的北洋军。袁世凯是北洋大臣,效忠于清政府。所以当起义爆发时,又一次形成了南北对峙。最后孙中山为代表的南方选择妥协完成了统一。

民国第二次统一则是北伐战争。这次统一只实现了名义上的统一。受两次护法运动失败。孙中山被迫离开北京,选择南下广州,选择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最好的南方地区。广州作为中国开放最早的城市,从清朝的十三行就作为当时唯一的对外开放港口,也是离北洋军阀统治中心最远的城市。广州作为当时的重要港口城市,也便于在北伐初期接受苏俄的军事援助。当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人运动也在南方地区蓬勃发展。二者一拍即合,轰轰烈烈的国民大革命开始了,但蒋介石为代表的反动派最终叛变革命,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中国共产党被迫走上武装割据的道路。

期间经过中原大战,宁汉合流。至1928年底东北易帜,标志着南京国民政府完成了名义上的统一。

7

所处地理位置和当时的战略环境有关吧!

8

明朝和民国就是两回事,所以这两个没法做类比。甚至单纯地说从北往南统一,也是值得商榷的。这个大尺度的观察,需要再进行一个细分。

首先是周朝,虽然说不上是一种大一统,因为当时的中原天下局限在河南一带。但是,周朝却通过宗法制和分封制却极大地拓展了统治范围。



那么周朝是从哪里统一的?就是从关中地区,也就是从陕西打河南,统一是从西向东的过程。

秦朝呢?秦朝也是一个道理,得关中者得天下,秦汉以前的这个关中铁律就一直在发挥作用。秦朝是怎么统一的,刘邦的汉朝也是怎么统一的,都是从西向东的过程。

千里关中形胜千里,首先是打不死、其次是真有钱,所以始终能够在大争之世处于不败之地。

到了东汉就不一样了,因为中原长大了,关键是河北得到了开发,成为经济重心。所以,刘秀就是从河北统一的,是一个从北向南的过程,或者也可以说是从东向西。



东汉末年军阀混战,最初袁绍是最强诸侯,因为他叫河北袁绍。后来,曹操打败袁绍、就封邺城,成为最强诸侯。而曹操的凭借还是河北大地,人多还有钱,这就是资本。

五胡乱华以及南北朝,仍旧是得河北者得天下。后赵据河北,前赵就没脾气。拓跋鲜卑从山西统一北方,但其财源凭借还是河北。待到北魏分裂,东魏以及后来的北齐就是最强诸侯。还是那个原因:人多还有钱,谁也比不了。

但五胡乱华以后,有一个大趋势,就是胡汉融合。谁能把胡人和汉人融合到一起,谁就能获得胡汉两支力量的支持,谁也就能够为天下输出秩序。于是,胡汉杂居的关中成了试验田。最后实现统一的是东魏、北周和隋唐这一系。历史来了个轮回,关中时代又回来了。而统一就还是一个从西向东的过程。



你怎么不说南方啊,就是长江以南。因为真心没啥好说的。当时的天下重心就是北方,南方一直就是配角。你讨论南方没啥意义。南方要称雄,必须解决一个问题。那就是钱的问题,南方可以成为王朝的财源之地。而这就得等到大唐晚期,也可以说是安史之乱以后。

大唐末年和五代十国,主要是山西高地与汴宋河南的较量。后周之后的北宋,把南方都给打遍了,于是也就能实现河南加江淮往北推进的统一攻略,消灭北汉算是完成一个大一统。南方可以成为中心河南的支撑,但也局限在江淮流域,再往南仍旧没啥意义。



但,这时候更大的一股趋势又来了,那就是中原和草原要实现融合,王朝不仅要解决中原的问题,而且还要解决草原的问题。于是,契丹、女真以及蒙古开始变成征服型王朝,不放弃草原也不放弃中原。

所以,五代到北宋,可以看成是一个从中心到四周的统一过程。而女真和蒙古则是从草原向中原的征服过程。

但是,草原征服中原也有问题,就是入主中原的蒙元王朝的政治秩序太不稳定。自己内部的权力游戏都搞不清楚,后期根本无力统治中原。草原不行,那就中原上,于是明朝开启了统一步伐。



为什么朱元璋能够从南京打到北京?

他实际上还是一个从中心到四周的统一过程。其本身锁定了江淮财源之地,也就有了可以较量北方的资本。同时,还利用了民族矛盾,把大元直接定性为草原胡虏,这就获得了原初民族主义的力量。但关键是大元太不争气,本来就不想踏实在中原呆着,一直都是身在中原而心在草原,策马扬鞭和草原大漠才是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家。你都可以认为大元是主动退出的,基本就没做什么抵抗。

于是,明朝就需要看成是中原和草原的博弈,而不能简单说成是一个从南往北的统一过程。



民国已经进入到了近现代,这时候发生了一个更大的变化。那就是意识形态和制度之争。孙中山等一众革命党建立民国,的确是从南往北的发展过程。但他也不可能从北往南,因为革命的思想和革命的势力全在南方。这就是一个现代与传统的较量,最后传统的北方大清被灭,现代的南方民国统一。

后来的北伐战争,一直都有一个吊诡。那就是:广东力量怎么就统一全国了?广东的国民革命军与跨治长江、黄河的三大军阀,根本就不是一个体量。单纯从地理和实力的因素,根本就整不明白。

国共合作之后,苏联的外部介入因素很大。而后期,等打到了江浙,这个地区的财阀以及欧美的力量又介入了进来。所以,国民革命军就可以干到北方,逼着东北军张学良改旗易帜。所以,民国统一攻略,可以看作是一个革命与反革命的较量,甚至也是一个现代与传统的较量,而外部介入的因素很重要。这时候再单纯从地理上区分,就没啥意义了。

最后总结:

历代王朝都是从北向南的统一,这个说法的尺度太大,应该进行一个细分。秦汉及以前,就是关中铁律的时代,但秦朝的制度优势发挥了很大作用。

东汉及以降就是一个河北时代,最强军阀就是河北军阀,最强王朝必须占据河北。因为经济中心就是这么牛,但凡没有草原染指就能一直称雄。

五胡乱华开启了新的时代趋势,那就是胡汉融合,谁能解决胡汉矛盾谁就能称雄。关中成了宇文泰的试验田,于是给成功解决了,又开启了一个关中时代。

唐末到北宋,就是山西高地与河南中原的较量,是一个从中心到四周的过程。河南可以借助江淮财富,但山西却很难在借助河北财富了,因为草原这个趋势已经起来了。

契丹、女真和蒙古都是草原征服型王朝,试图解决中原与草原融合的问题。但不算成功,虽然有了方案但没有扎实落地。于是,明朝又延续了一种从中心到四周的模式,甚至可以说是从南往北吧。但更恰当的表述应该是:明朝要担当融合中原与草原的任务,定都北京这个交界地区,既偶然又必然。但明朝最后也算是功败垂成了。

跳过清朝到民国,民国的问题完全不一样,是现代与传统、革命与反革命的较量,意识形态和制度文明的趋势更大,而外部因素也参与了进来,中国已经与世界紧密联系在了一起。

9

这个问题其实很好回答,一般来说中国的封建王朝大多都会从北往南统一,这是因为大部分王朝都是有有汉族建立的,自然就不会产生排外的心理,所以在这种形式下统一全国大多是从北往南展开混战。而大明和民国都是推翻北方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所以统一的步伐是自南向北展开。


明朝面对是来自蒙古的大元

元朝政权是由蒙古人建立的,他们从蒙古南下,灭掉了大宋,建立了皇权,但是在治国方面,他们的能力远远不如汉人,而且在远超统治时期,还存在民族压迫等问题,汉民的生活猪狗不如,所以人们都梦想着推翻元朝的统治,过上安稳的日子,朱元璋等人的义军给了人们很大希望,所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就集聚了大批的人马,展开了抗击元朝的斗争。由于他们的京城大都位于现在的北京,所以明朝的统一进程是自南向北展开的。


大清朝趁着明王朝的内乱入关之后,也迅速建立起了政权,他们的首都也是北京。所以民国推翻满清的统治也是从南方开始的。

南方在地理位置上远离政治核心地区,因此军事管理上松懈,而且这些地区普遍富裕,能够为战争提供充足的物资补给,所以这两个时期的统一都是自南向北进行的,都是想要把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赶回老家。

10

只说中国王朝从北往南统一其实是不太准确的,应该是“起于东南,成与西北”。主要是由于地势、民风、地理位置等多方面的因素。言归正传,明朝和民国从南往北打为什么能够胜利呢?


明朝为什么可以从南往北统一?

首先,当时明朝的军队自南向北进攻有一个前提就是在自己的力量已经发展到一定的程度,而且南方基本已经平定情况下开始向北进攻的!而且当时朱元璋采取的是两路北伐的选择!



当时朱元璋的手下的军队已经经历过长达多年的战斗,无论是对于运动作战还是防御性的守城作战,甚至是对于攻击敌人重兵守卫的坚固城池作战,都已经有了非常丰富的经验了,而且当时的明军之中已经有相当数量的火器!当时明军已经拥有了攻城神器,襄阳炮,而这样的兵器是当时元军所并不具有的。


在明军进攻元军重兵守卫的城池的时候,这种火力非常先进的襄阳炮可以起到非常重大的作用,对于整个战争的最终结局能够有很大的影响。



当时的明军的骑兵,虽然在整体的方面来说的话,对比元朝的传统骑兵,在战斗力上还是有一定的差距的,但是朱元璋的骑兵也是历经多次大战,再加上步兵的配合和火力的支援,在综合战斗力方面并不比元朝的骑兵差多少。


而除了这些在军队整体的硬性指标上的对比之外,当时朱元璋的军队还有这一个元朝军队所并不具有的特点,那就是军纪严明,尤其是对于百姓的爱护,这一方面可能与明君的主体战略思维有关系,另一方面也很有可能与朱元璋的出身有关系。


在北伐的同时,明朝军队对于百姓是非常注意爱护的。而无论是在哪一个时代,百姓在受到相当的爱戴之后,一定会大力的拥护爱护自己的那方势力,我们知道在元朝的时候将全国的百姓分为了四种人,第一等人是蒙古人,第二种人是色目人,第三的人是汉人,第四种人是南方汉人,在这样的一个制度下,拥有众多人数的汉人是会受到很多的不公平的待遇的。



而这个时候朱元璋的军队来了,他们是对于汉人都是一视同仁,这对于大部分的百姓来说,应该是非常暖心的,所以自然而然的对于明军也是非常的支持的,而这在无形之中就使得明军的综合作战能力远远的高于了已经脱离了大部分民众的元军。


都知道,无论是在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朝代,只要是当时主要势力失去了百姓的民心所向,那么这方势力离失败的结局就已经不远了,无论是它曾经多么的强大,多么的骁勇善战,都无法摆脱这个历史真理,而小莹个人感觉这正是明朝军队具备了这种比较超前的历史思维,才能从南方向北方进攻还能完成一统大业的一个核心性的东西。


民国北伐战争为什么能够取得胜利呢?


一、指导思想


北伐一直是孙中山的革命理想。孙中山的北伐战争观:高举护法大旗;重视军事斗争;联合其他力量。



二、正确的战争策略


国民政府在战争初期以两广为基地,策略以“打倒吴佩孚,联络孙传芳,不理张作霖”为主,实行各个击破。


早在1925年9月,苏联军事顾问加伦就提出了集中兵力、各个歼敌的北伐军事战略方针。但是,由于国民革命军将领各有自己的算盘,所以在1926年4月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制定的北伐进军计划中,提出同时向湖南和江西进军,即同时与吴佩孚和孙传芳作战。


加伦回到广州后发现这个问题,立即要求修改计划。经过加伦的劝说和多次磋商,各军将领才同意集中兵力、各个歼敌的战略方针,即首先向湖南、湖北进军,长驱直进,迅速消灭吴佩孚所部;同时和孙传芳进行谈判,并向湖南、江西边境和广东、福建边境分别派出部分兵力进行监视和防备,待两湖战场取得胜利后,再集中兵力消灭孙传芳;最后,集中兵力消灭张作霖,统一全中国。后来的事实证明,加伦的战略构想是北伐战争取得胜利的一个重要条件。


军事指挥方面,北伐军在战争中发扬长驱直入,运动歼敌,穷追猛打,速战速决,英勇顽强,连续作战的作风;审时度势,灵活运用兵力,适时转变战法,保持战争的主动权;分化瓦解敌军,补充扩大自己。这些都是国民革命军能以少胜多的重要因素。

三、国共合作


北伐的成功是国共两党共同努力的结果。北伐战争期间,随着革命形势的胜利发展,依靠中国共产党的积极动员和有力组织,为北伐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1、共产党员直接参与北伐

在北伐军中,一大批共产党员担任各级党代表或政治处长,或者担任基层指挥员、战斗员。一些著名的共产党人,如周恩来担任第一军副党代表,李富春担任第二军副党代表,朱克靖担任第三军党代表,罗汉担任第四军党代表,林伯渠担任第六军副党代表,肖劲光担任第二军第六师党代表等。周恩来、毛泽东、林伯渠、张太雷、邓中夏、萧楚女、恽代英、李富春、聂荣臻、蒋先云等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实际上领导了北伐军的全部政治工作,对北伐胜利进军起了重要作用。



2、工人运动的迅猛发展

湖南、湖北的工会会员,到1926年年底左右,发展到30余万人,在许多地区,工人还建立了自己的武装纠察队。1927年1月,汉口、九江工人群众在李立三、刘少奇的领导下,举行了声势浩大的反帝示威,先后收回了汉口、九江的英租界。上海工人阶级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了配合北伐军的胜利进军,先后举行了三次武装起义。


3、农民运动的蓬勃发展

在北伐革命战争期间,同工人革命运动一样,农民运动也在大半个中国蓬勃开展起来。到1927年6月,全国已有201个县成立了农民协会,人员发展到1000多万人,对农村的封建势力进行了一次空前的扫荡与冲击。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