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这里先不分皇帝姑姑公主,皇帝姐妹公主,皇帝女儿这些公主的地位高低,封号的高低,单说下这些公主的称呼礼制。

一个皇帝登基后,生了和女子,就是公主。这个皇帝驾崩后,他的儿子登基为帝,那这个公主就是皇帝的姐妹。称呼上就是长公主。若是这个皇帝又驾崩了,他的儿子登基为帝,而这个公主就是新皇帝的姑姑,称呼上就是大长公主。

就拿汉朝比例来说。

汉文帝刘恒和窦漪房,他们一个皇帝,一个是皇后。他们的儿子刘启是太子,女子刘嫖是公主,就是大家熟悉的馆陶公主。

后来汉文帝驾崩,刘启登基为汉景帝,身为刘启的姐妹馆陶公主就是长公主,而景帝的女儿平阳为公主。

汉景帝驾崩后,汉武帝登基,身为汉武帝的姑姑馆陶公主又变成了大长公主,汉武帝的姐姐平阳公主则为了长公主。

只不过馆陶公主因为窦太后的宠爱,她另有一个称号,是窦太主。

不过中国古代各个朝代的制度礼制不同,称呼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最佳贡献者
2

背景观点:不同的时代对于礼制叫法一般是不同的,称呼不是一成不变的,公主也是一样,汉唐时期不一定皇上女儿才叫公主。就和主公、大家、圣上、皇上、陛下、官家、主子……不一样朝代天子称呼似的。

(一)汉代“文景之治”的汉景帝驾崩后,汉武帝登基,身为汉武帝的姑姑馆陶公主又变成了大长公主(别称窦太主),汉武帝的姐姐平阳公主则为了长公主。汉代皇帝的姑姑 ,叫做 “大长公主” 。姐妹叫做 “长公主” 。女儿叫做 “公主” 。

(二)再如清代旗人家庭女子都是姑奶奶,年长是大姑娘奶奶,年纪一般是姑奶奶,年纪小没出阁是小姑奶奶,旗人女子称呼长三辈儿。清代不一样称呼代表不一样的级别和俸禄待遇也不同。

据《清史稿》:“公主之等二:曰固论公主,曰和硕公主。格格之等五:曰郡主,曰县主,曰郡君,曰县君,曰乡君。不入五等曰宗女。清代社会,中宫皇后嫡女一般称为“固论”公主;而嫔妃生的庶女一般是“和硕”公主。当然,也有特例比如乾隆爷的老年得女“固论”和孝十公主,后来下嫁和珅儿子丰绅殷德。

1、固论公主(在京俸银400两,禄米400斛①;下嫁外藩是俸银1000两,奉缎30匹);

2、和硕公主,一般是皇上妃嫔生的庶出女子的称呼,(在京俸银300两,禄米300斛;下嫁外藩俸银400两,缎15匹);

3、郡主,是清代最高亲王的女儿(在京俸银160两,禄米160斛;下嫁外藩俸银160两,奉缎12匹);

4、县主,清代王爵之女可称(在京俸银110两,禄米110斛;下嫁外藩俸银110两,奉缎10匹);

5、郡君(在京俸银50两,禄米50斛;下嫁外藩俸银50两,奉缎6匹);

6、乡君(在京俸银40两,禄米40斛);

六品格格(在京和下嫁外藩都俸银30两,在京禄米30斛)这些女性对应的丈夫是:固论公主额驸;和硕公主额驸;郡主额驸;县主额驸;郡君额驸和县君额驸,也是在京和下嫁两种俸禄。宗室封爵一般传一代降一级,到奉恩将军以下,等视同四品待遇,也称闲散宗室,也是有铁杆庄稼,国家俸禄。而清代1斛米=今天200斤上下,古代一个成年人一天吃500克粮食,1斛米=一个六口百姓之家一个月的口粮,足以证明清代宗室封爵待遇优厚。

①斛:是古代容积单位和重量互换,唐代1斛=1石=10斗=120斤,在《说文解字》许慎载:“斛,十斗也。”宋代改1斛=5斗。

结语:时代变迁,一直以历史唯物史观和辩证法两方面看待,有时不一样的时代不一样称谓就有不一样的意思。比如古语中“妻子”是妻子和子女,而现在就是媳妇儿的意思,古代一个字一个意思,单字单意居多古人惜字如金,简练。欢迎各位看官指摘斧正,觉得不错添加在下头条关注或转发。

3

当然有区别。

以汉族王朝的唐为例。

皇帝的女儿是公主,皇帝的姐妹是长公主,皇帝的姑母是大长公主,至于皇帝姑祖母,似乎没有正式称呼。

所以,比如公主,长公主一起去见皇帝,太监就要先喊,XX长公主,XX公主觐见。

同时,公主也要分等级。

??国公主

一般以春秋战国诸侯国为封号。比如,楚国公主,鲁国公主。秩比亲王,只有皇帝嫡女,皇帝同产姐妹才能获得。其余皇帝姐妹,甚至姑母都未必能够有。

??郡公主

一般以秦汉时期郡名为封,比如上党公主,济南公主。一般为太子嫡女,皇帝毕竟喜欢的女儿才能得到。位比郡王。

??县公主

一般以本朝县名为封。通常是皇帝庶女。太子亲王之女可求封。位在嗣王之下。

??乡公主

很多时候没有设置这个等级。以乡为封号。宗室贵女也可求封。位在宗室公爵之下。

4

公主,是天下男子梦寐以求的女子,你问的问题也实在,如果不区分清楚的话,当了驸马爷也可能入错洞房啊!这可是要命的事!且看堂哥如何教你区分公主。



从礼制上讲,古代帝王、诸侯之女的称号为公主。 但是呢,前期对公主仅是尊称而已。比如《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田文既死,公叔为相,尚魏公主 ,而害吴起 。” 此处就点出公主仅是避讳姓名的代名词而已。再者《史记》还记载: 公叔相魏 ,尚魏公主 ,文侯时也,盖僭天子之女也。说这个事违背礼制尊称公主的,是不对的。又看《春秋指掌碎玉》曰:天子嫁女,秦汉以来,使三公主之,故呼公主也。” 也就是说皇帝的女儿出嫁,是要三公代为主持礼制的,所以称公主。接着我们再看五代 ·冯鉴 《续事始》卷十记载:“ 汉制天子女为公主,姊妹曰长公主,帝姑为大长公主。”这里指出了汉朝礼制,皇帝的女儿称公主,皇帝的姐妹称长公主,而皇帝的姑姑称大长公主,这只是辈分的区别,当然,姑姑从机制上讲是为尊的。



从宋 ·高承 的著作《事物纪原·天地生植·公主》记载:“《春秋公羊传》曰:天子嫁女於诸侯,至尊不自主婚,必使同姓者主之,谓之公主。盖周事也。这里讲的就是周王室嫁女的尊卑之称,是有别于其他的。同样再看《明史·公主传》:“ 明制:皇姑曰大长公主,皇姊妹曰长公主,皇女曰公主。”也就是说明朝是沿袭汉制的,这里也仅是做辈分区分,当然如果要看地位高低,还得看与皇帝的亲疏关系和受封情况。



而清朝的公主,也有的称为格格,但一般都有封号!比如固伦,和硕……等等,据《清史稿》记载:“公主之等二:曰固伦公主,曰和硕公主。”在满语中“固伦”为天下的意思,皇帝为九五之尊,所生的女儿自然得配“固伦”二字,但是也并非所有的公主都能有“固伦”的封号,只有皇后所生的女儿才能受封为固伦公主,其余的嫔妃们所生的女儿自然应该列入第二等,受封为和硕公主。但也并非一生下来就是公主的,必须要皇帝册封,册封是一件大事,有礼制的。《清史稿》记载:“册封公主,封使至,公主率侍女迎仪门右,使者奉制册入,陈门前黄案上,移置堂前幄内。公主升西阶,六肃三跪三叩,宣讫,授侍女,公主跪受,行礼如初。使者复命,仍送仪门外。是日帝升殿,公主至御前,次入后宫,并六肃三跪三叩。又次诣诸妃前,各四肃二跪二叩,还府,府属庆贺,馀如封亲王仪。”也就是说三跪九叩少不了,看起来还是挺辛苦的,累人啊!



所以你要说公主怎么分这事,还真是等级不少,我就不一一列举了,但是至少是可以让你认得出来的,辈分尊称也是错不了的,当然咯!你看电视剧就很难分了,因为他们压根不会分,所以想分清楚公主的来龙去脉,得多看书!书中有记载的!



欢迎关注朴易堂国学易学文化,分享交流你的观点!

5

我是“红雨说历史”,我想很多答友回答了称呼和礼制上的区别,我就这个题目和大家分享皇帝的一大家子,都叫什么。


皇帝自称“孤家”“寡人”“朕”,也被人称“陛下”“天子”。秦始皇统一六国自认为“德兼三皇,功盖五帝”自称“皇帝”,自己就是“始皇帝”,秦朝要一世二世,三世以至万世。

皇帝的父亲是太上皇(上皇),母亲皇太后(太后)。太后垂帘听政始于晋朝,晋穆帝2岁继位,在太极殿上设立白沙屏障,由太后抱着皇帝上朝。

皇帝的妻子,正妻为“中宫”“皇后”,还有妃,嫔等。妃低于后,嫔为宫中的女官。民间流传皇帝三宫六院七十二妃不是确数,只是说皇帝老婆多。

定下的皇位的继承人为皇太子,居住于正殿冬边,所以又称“东宫”或“东宫太子”。其他的兄弟,儿子为亲王。这些亲王容易

汉代起皇帝女儿叫公主,皇帝姐姐长公主,姑姑为大长公主。公主老公为“驸马

”就是“驸马都尉”,这一名称开始于三国何晏。

皇帝的母弟兄或者妻弟兄为国舅,外戚专权一直是我国封建历史上一大特点,经常造成混乱。王莽,杨坚等等。

文/红雨说历史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头条私信作者,马上删除

6

都是公主,确是不同辈分的公主,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最讲究长幼有序。所以古代皇宫的礼法更是严格要求的。

自汉朝起宫中的礼制就很完善,这还要从窦漪房说起,窦漪房的女儿馆陶公主从小备受宠爱,不仅让窦漪房对她言听计从,就连自己的亲弟弟汉景帝都非常敬重她。这也使得她和还是美人的王皇后联合帮刘彻夺得皇储位。汉武帝登基后,不仅取了馆陶公主的女儿陈阿娇,还册封自己的亲姑姑为大长公主,在馆陶公主权力巅峰时期还有称之为"窦太主"。(古代皇帝儿子女儿多,为了区分有从母的叫法。)



再说,王皇后的大女儿,也就是刘彻的亲姐姐平阳公主。她从小和刘彻亲厚,长大后,见到弟弟的婚姻不幸福,又帮他寻找可心人。卫子夫就是平阳公主献给刘彻宽心的。平阳公主被称之为想长公主。


当然,也有个例外,就是刘彻和卫子夫的大女儿,也曾经被刘彻破例封为长公主,人称卫长公主。当然这主要源于汉武帝对她的宠爱。至于其他,皇帝的女儿自然都是公主。

再说,汉武帝临终前把幼子刘佛陵的生母勾戈夫人赐死,并将爱子交给鄂邑公主抚养,刘佛陵念她抚养之恩封他为长公主。

这些只是一些案例,中国本就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这些礼仪细节当然有区分。

7

公主的称呼在辈分上并无区分,在地位上每个朝代都有自己的规矩。

首先,先解释下汉代,很多人认为“长公主”是皇帝的姐妹,“公主”是皇帝的女儿,其实并不是,应该说长公主地位必然高于公主,但姑姑地位未必有侄女高。举个例子,卫子夫的女儿“卫长公主”,有人认为她名叫“卫长”,其实她是封号“卫”的“长公主”,汉代以母为贵,馆陶长公主在母亲窦太后掌权时期称“窦太主”以示地位高于普通刘氏公主,卫氏因卫子夫卫青姐弟显赫一时,卫长公主也以卫为封号。而她作为武帝第一个孩子(那年代二十多岁没生出一个孩子,估计皇帝也很着急),为表达对她的喜爱,特封为长公主。

其次,古代公主有以封地的,自然是封地越大地位越尊贵了。汉代一般皇帝女儿封地是个县,如馆陶、阳信,诸侯国公主封地只有一个乡甚至亭。之后有的朝代越来越水,封地管辖权缩水成了税收收入,再之后就只是挂个名叫郡主、县主什么的再添个吉祥的封号。

最后,清朝入关仿汉人制度也规定了一套,既有公主的叫法也有对应的格格叫法,更复杂了,具体可以百度下,不过清朝格格最没钱没权还经常要和亲蒙古,活的岁数都不大。

8

公主这一职称是西汉初期才有的,皇女和宗女的册封、晋封、待遇逐渐形成制度,皇女称公主,诸王之女称翁主,后来只有皇帝的女儿才称为公主,而皇帝的姐妹称为长公主,皇帝的姑姑则称为大长公主


西汉第一位公主是刘邦和皇后吕雉的女儿,被称为鲁元公主

而比较有名的长公主如平阳公主。平阳公主是汉景帝刘启与皇后王娡的长女,汉武帝刘彻同胞长姐

而汉朝第一位大长公主,被称为馆陶公主,馆陶公主是汉文帝和窦皇后女儿,也是汉景帝唯一的同母姐姐,同时也是汉武帝的姑母、丈母娘兼妹妹的婆母

9

古代“公主”的称呼彰显的是地位和身份的尊贵!

提起“公主”这个称呼,我想绝大多数的人都会认为这是对皇上女儿的一种尊称,其实这个定义并不准确。有时皇上的姑姑、妹妹、姐姐也都统称“公主”,总的来说“公主”这个称呼是中国古代对皇帝的女儿、亲王女儿、宗女的称谓。但是不同的朝代对“公主”这个称呼的使用范围也略有不同。

西汉

在汉朝也就是西汉时期只有皇帝的女儿才能称之为公主,级别大概分为县公主、翁主等,诸侯王的女儿一般称之为翁主。那么到了东汉时期就略有不同,皇帝的女儿以及诸侯的女儿都称公主,皇帝的女儿一般为县公主等级,但也也例外被称为郡公主的,如长乐郡公主刘曼等,也有诸侯王的女儿破格封为县公主的,东平宪王刘苍的女儿等等。

曹魏

到了曹魏时期基本上沿用的是东汉时期的制度。

两晋南北朝

在两晋时期,皇帝的女儿多为郡公主,简称为郡主。南北朝时期,皇女多为郡公主,王女有郡、县、乡三等。

隋唐宋时期

隋朝,皇帝的女儿一般称为郡公主,王的女儿一般成为县公主。 那么到了唐朝以后,公主这个称呼只是皇帝女儿或者和亲时所选公主才能使用的称谓了,比如郡主一般称呼的是太子的女儿,县主一般称呼的是亲王的女儿。到了宋朝时期,皇帝的女儿称为公主,皇太子或者亲王的女儿称之为郡主,郡王的女儿一般称为县主,宋徽宗时期改公主称呼为帝姬,南宋又改回了公主。

那么,通过以上的讲述我们知道了“公主”这个称呼也是有等级之分的,而且朝代不同对“公主”这个称呼的适用范围也略有不同。公主等级不同所享受的待遇和礼节也略有不同,我们都知道古代的中国社会是一个等级制度森严的社会,所以总得来说“公主”这个称呼是对皇室女性的一种较高称谓和尊重!

10

自东汉之后,皇帝的女儿称为公主,姐妹称为长公主,姑母为大长公主。

公主是皇帝的女儿,是中国古代对皇女、王女、宗女的称谓

皇帝的姐妹是长公主,长公主一般为皇帝嫡女或有功的皇女皇姊妹与皇姑,

皇帝的姑姑是大长公主,也就是说大长公主是皇帝的姑母一辈的人。


关于公主的礼制,由于史料的缺乏,对公主的境遇很难有全面的了解。同时,一般公主的封地与皇子的封地相比,是少了很多很多的。地位比平民臣子高,但是比皇子低很多,而且自清太宗一朝开始,改皇女为公主。清朝初期仍有部分生母地位较低的皇女被封为县君、乡君,甚至有皇女直到死去未曾得任何封号,是制度不严谨的结果。同时清世祖入顺治皇帝关后,于顺治十七年(1660年)制订皇女、宗女封号:嫡出皇女为固伦公主,庶出皇女为和硕公主:格格分为郡主、县主、郡君、县君、乡君五等;不在五等之内的为宗女。


长公主汉朝时地位等同于诸侯王,但是只有极少数被封为长公主。得宠的长公主位高于一般嫔妃。汉制,皇女皆封县公主,仪服同列侯。其尊崇者,加号长公主,仪服同蕃王。


大长公主,西汉初期,皇女和宗女的册封、晋封、待遇逐渐形成制度,同样是有自己的封地的。礼遇也差不了多少,跟普通妃嫔差不多。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