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的时候,印度只是充当英国在缅甸以及新加坡同日军作战的大后方和补给基地。印度的军队战斗力:在战斗中更多的充当了仆从军和辅助军的作用,在二战中没有什么明显的作为。只有部分的廓尔克军队尚可算得上精英,随从英军在对日作战中偶尔露峥嵘。
与我国的浴血奋战相比,印度显得很消极,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没有我们浓郁,因为他们经常受到各国的压迫,对他们来说只是换了个统治阶层。所以这也是印度在二战中的表现乏善可陈的一个重要原因。二战期间印度还没有独立,当时的印度军队没有独立参战,而是以辅助部队的形式在英军中配合参战,因此谈不上什么战绩。
我觉得北非首先就是二战的一个次要战场。整个北非战场在二战中并没有起到决定性作用,它的历史地位更多来自于政治影响和宣传需要。况且在北非战场真正决定性的战役发生在托普鲁克,克伦战役只是其中的一个小插曲。当然,由于二战是一个整体,克伦作为其中的一部分,间接的牵扯了整个战争的进程,这其实再正常不过了。要说起来,规模更小,而且仅仅打了不到10天的张鼓峰事件的重要性就远远超过了克伦战役,毕竟它对于二战中决定性的战场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其次,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是:在1947年之前的历史中从来就不存在“印度”这样一个国家。印度在当时是英国在南亚次大陆所有殖民地的统称。参加克伦战役的是英印第4和第5师,军官是英国人,而士兵多数是“印度人”(约60%)。那么在这支部队中出现的“印度士兵”到底属于南亚次大陆上哪一个国家的居民呢?是尼泊尔人,准确的说是“廓尔喀人”,世界著名的雇佣兵民族。
欢迎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