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是波云星,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一、何者为枭?


“枭”,本身是会意字,从鸟,头在木上,捕捉后悬头树上以示众。

在传统文学意义上,枭可不是好鸟。恶名在于鸱枭食母,破獍食父。

“孟康曰,枭鸟食母,破镜(“獍”)兽食父,黄帝欲绝其类,使百吏祠皆用之。如淳曰,汉五月五日作枭羹以赐百官”

《东周列国志》讲到,颍考叔为了劝讽郑庄公和母亲姜氏和好,特意准备了一只枭来给郑庄公下酒。当郑庄公问起,为何要吃枭,颍考叔就回答说,枭是一种恶鸟,母鸟含辛茹苦将它喂养长大,到头来却将母鸟吃掉,是天底下最该被吃掉的东西。汉代在端午或夏至做枭羹给百官,这也算是提倡孝道吧。

“枭”后来也假借为“骁”,以表示最勇健。因此”枭雄“一向有”恶“和”强“的两重意思。

且太子所与俱诸将,皆尝与上定天下枭将也。——《史记·留侯世家》


二、曹操确实曾被陈琳诟病为“枭雄”


陈琳《为袁绍檄豫州文》

幕府方诘外奸,未及整训;加绪含容,冀可弥缝。而操豺狼野心,潜包祸谋,乃欲摧挠栋梁,孤弱汉室,除灭忠正,专为袅雄。

之所以曹操被陈琳指责为"枭雄",主要原因就是:站在袁绍的立场上,袁绍曾经不计前嫌,屡次出手相助曹操于危难,如今从前的小弟越发地不听话,开始自立门户,趁机飞扬跋扈、肆意行凶,剥削人民,残害贤能良善,专制朝政,这是反噬恩主啊,所以给他定性为“枭”。

随着曹操完全脱离了袁绍,官渡战胜袁绍,“枭雄”的帽子就被摘掉了,他使用的手段被人认为比较奸诈、富有权术,所以曹操“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更加著名。


三、刘备接过了“枭雄”称号,并以此闻名


虽然一样通过镇压黄巾军起义起家,但是比起曹操、孙坚(权)来,刘备的底子无疑差上许多,不得不辗转依附公孙瓒、陶谦、曹操、袁绍、刘表等,刘备不甘居人下,还不时想邀买人心、扩充自己的势力。刘备手下关、张皆万人敌,刘备其实也很骁勇善战。因此,很难免被人联想到反噬恩主的“枭”。

图为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长耳枭。它脖子转动灵活,头部活动范围为270°,生有耳羽,形成像人一样的耳廓,视觉极其敏锐。刘备以大耳儿闻名,目能自顾其耳,当时有些人称刘备“枭雄”是不是还有其他所指,未知其详。

另外,孙夫人滞留江东不返,后闻刘邦夷陵败亡,孙夫人伤心不已,望西痛哭,投江而死。后人为其立庙,名曰“枭姬祠”,也就是说是“祭拜枭雄老婆的庙”。如果还把曹操认作“枭雄”,怕是又一桩“拉郎配”呢。


欢迎点击关注,交流评论。

最佳贡献者
2

在《新三国》电视剧中,曹阿瞒被刻画出一个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的人物形象,能文能武。很多人认为曹操是一代枭雄,想必是有如下几个因素。

一、野心 抱负

《新三国》中有句曹操的台词:“世人昨日看错我曹操,今日又看错了,也许明日还会看错,但我依然是我,从来不怕别人看错我。”这句话第一次出现是曹操和陈宫说的,最后一次是临死前说的。

有的人认为曹操是一代奸雄,说他奸诈,在我看来曹操的奸诈是随着权势的增长而变化的,曹操的志向和抱负是:世袭权力、改朝换代。曹刘煮酒论英雄时,曹操就说天下英雄 唯有刘备和曹操,自此可以看出,曹操的抱负是帝王,所以曹操在董卓之乱后,散尽家财拉起一支队伍,准备靠自己的能力与才干去实现自己的理想,所以曹操不畏强权,以弱势兵力讨伐董卓大败,差一点丢了性命。

二、强硬的政治手段

《魏书》中说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这充分说明曹操无论是"治世"还是"乱世",都有非常人的才能,文能安邦武能定国。在董卓被杀之后,汉献帝落魄逃出长安,无处安身,天下诸侯唯有曹操看准时机,接汉献帝回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对于不服从她的汉朝朝臣,又贬又杀,手段强硬,稳定了曹魏集团。

曹操在赤壁之战失败后重心转向了朝堂,唯才是举,大量招揽人才,接着就开始了“参拜不名,剑履上殿”,随后自称魏公,进而称魏王,建立魏国开始改朝换代。为了此事曹操不惜逼死了对他忠心耿耿共事多年的荀彧,同时大肆处理掉了一批汉室忠良。由此可见,曹操为了自己的野心,抱负,做事手段强硬果断,凌厉毒辣。

三、礼贤下士唯才是举

曹操在战略决策上既乏远见,亦少办法,但是曹操会识人、用人,求贤若渴。使得他有强大的 后方,战役指挥战术运用十分漂亮。比如建安三年之大败张绣的追兵,建安五年利诱、击败袁绍军,建安十一年不战而取袁氏兄弟的首级,等等。曹操在八年的时间就下了三次求贤令,大量招募人才使得在后期对阵刘备和孙权时,可以应付自如。军师有荀彧,镇守边关有张辽、钟繇,冲锋陷阵有张郃、徐晃,出谋划策有郭嘉、贾诩,可以说是各方面的人才都有,而且数量还不少。

总的来说曹操有雄才大略,能文能武,爱才善用人,还是一个杰出的君主,所以都说曹操是一代枭雄。

3

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也很喜欢三国这段历史。枭雄:枭”假借为“骁”,最勇健,雄:即为英雄,是指有野心的英雄。之所以称曹操为“一代枭雄”是指他有野心和具备得天下的能力。

曹操被称为一代枭雄是有依据的,他没有出身皇室贵族,完全凭借的是自己的才能成就伟业,曹操的生平,他最开始是以汉天子的名义征讨四方,对内他把割据的局面统一,然后统一了北方,并且开始实施政策,进行改革,建立起强大的魏国,从“挟天子以令诸侯”开始,曹操就逐步的走向皇帝的宝座,到蜀国大将关羽死后,孙权向曹操称臣。

陈寿评价曹操为“汉末,天下大乱,雄豪并起,而袁绍虎视四州,强盛莫敌。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许劭: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魏书》(说奸雄:第一、曹操在“治世”的时候是一个能臣,在“乱世”的时候是一个奸臣,而且是奸臣之中的杰出人士。这里的“治世”和“乱世”都作名词讲,但无论是“治世”还是“乱世”都对曹操的能力作了充分的肯定。对照史实,曹操所处的时代为乱世,故按照这种解释曹操是一个“奸雄”。 第二、曹操是治理国家的能臣,同时是扰乱国家的奸雄。这里的“治世”和“乱世”作动词讲。这种解释同样对曹操的能力作了肯定,但对曹操事业的正义性作了否定,指出了他并不是一个纯粹的治世能臣,同样具有扰乱国家的破坏作用。对照史实,曹操在汉末大乱中虽然对国家统一作出了贡献,但同样也有扰乱国家破坏社会的过错。 以上两种解释虽有所不同,但都否定了曹操“英雄”的说法。曹操虽有“雄”的一面,但说不上“英”(正义性),曹操事业的正义性是不足的。当然,仅仅一个“奸臣”的说法是不足以涵括曹操的特点的,历史上的奸臣多了,曹操是奸臣中的杰出人士,比那些明火执杖的强盗强得多了,但是其性质没有什么不同。 英雄和奸臣的两种说法,都是只重一面而忽视另一面。英雄注重了“雄”(能力)而忽略了正义性,奸臣则没有突出能力。因此,我们说“奸雄”是对曹操的最好评价,既肯定了曹操的能力又对其事业的非正义性作了论断。 后世对曹操的评价之所以出现偏颇,主要是没有摆脱现实政治的影响。如果王朝稳定,那么对一个人能力的关注是相对次要的,最关注的是人的忠诚度,此时曹操奸臣的名声就很盛行。反之,如果是乱世,特别是乱世之中有成就的人,就特别关注人的能力,甚至还想将对能力的评价上升到道德高度。这就是后世对曹操的评价徘徊不定的原因。

陈寿:“汉末,天下大乱,雄豪并起,而袁绍虎摉四州,强盛莫敌。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魏书》

孙权评价曹操:“其惟杀伐小为过差,离间人骨肉以为酷耳,御将自古少有。”

王沈:太祖御军三十余年,手不舍书。书则讲武策,夜则思经传。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魏书》

钟嵘: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诗品》

裴松之评价曹操:“历观古今书籍所载,贪残虐烈无道之臣,于操为甚。”——《三国志(注)》

唐太宗说曹操:“临危制变,料敌设奇,一将之智有余,万乘之才不足。”

唐玄宗常自比“阿瞒”。

元稹评价曹操:“曹瞒篡乱从此始。”——《董逃行》

刘知几评价曹操:“罪百田常,祸于王莽。”——《史通·探赜》

鲁迅说:“曹操至少是一个英雄。”

从三国曹操起初的历史和后人对曹操的评价,从中我们看到曹操的这种“奸诈”是随权势的增长而变化,而强化;是随斗争的复杂而变化,而强化;是随年龄的增长而变化而强化。“奸诈”其实就是“权变”的同义词,为了应付各种复杂局面必不可少的本领,历史三国曹操可以称为“一代枭雄”。

4

纵观天下,从古论今,世上有英雄和枭雄之分,英雄有无数,而枭雄只有一人,那就是曹操,他是诗人,政治家,还是军事家。都说适时造英雄,只因他走了另一条不同的路,你说他是篡权奸贼,可他伤百姓,因战马不小心踩踏了农民的庄稼,他竟以削发谢罪,要知道在古代,削发就是代表砍头了。他知道刘备有可能在将来是的对手,但没有杀刘备,两人以煮酒论英雄把酒言欢。但是曹操人性的另一面也有阴暗,杀了一些人,这些人有反对他的,也有被他嫉妒的。他在位极丞相之职时,并没有杀汉献帝称帝,而是挟天子以令诸侯,在道义上拉拢不少人心,在三国中属于最强的一方,而曹操也成了人们口中热议的人物,好与坏各执一词。

5

曹操的枭雄人设,是历史给他的定位。我们看三国的这段历史,主要来源于《三国演义》。《三国演义》虽然不是正史,但也为我们打开了一扇了解三国历史的大门。通过品读《三国演义》,我们基本上能弄清三国历史的来龙去脉,有助于我们理解历史兴废更替的必然。这对于我们真正的研究那段历史,是有参照和借鉴意义的。

曹操像

在《三国演义》中,曹操的人设是比较奸邪的,因此把他定义为奸雄、枭雄。刘备的人设是仁义、正当的化身;而孙权的人设比较中性,介乎于曹刘之间。但说曹操是枭雄、奸雄也是有事例佐证的:

  • 坑叔父

曹操幼时,好游猎,喜歌舞,有权谋,多机变。

(见《三国演义》第一回 宴桃园豪杰三结义 斩黄巾英雄首立功)说的是曹操有个叔父,见曹操整日游手好闲,惹是生非,便向曹父进言,细数曹操的不是。曹父便申斥了曹操。又一日,曹操见叔父来,便口吐白沫,晕倒在地上。叔父大惊,往见曹父,备说前事。曹父急忙出门亲自看视,见曹操跟往常没什么两样,便召曹操问话,曹操说:叔父向来不喜欢我,故有此言;我身体没有任何不适,更没有羊角疯。自此,曹父不再信兄弟的话,曹操愈发任意妄为。

另一件事是曹操刺杀董卓失败,逃回老家途中借宿于义叔吕伯奢家。(见第四回 废汉帝陈留践位 谋董贼孟德献刀)曹操多疑,趁吕伯奢出门置酒菜之机,伙同随行人陈宫斩杀吕家七八口,后方知是误杀。在慌忙择路而逃时又遭遇了买酒菜归来的吕伯奢。曹操竟然面不改色,骗过伯奢,袭杀之。陈宫不解,曹操说:“如果不杀他,他就会报官,我们就逃不出去。”陈宫说:“明知道吕家是冤枉的,已经杀了他一家,为什么还不放过吕伯奢?”曹操冷冷的说:“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陈宫默然,遂弃曹操而去。正是:

设心狠毒非良士,操卓原来一路人。

孟德献刀

  • 挟天子以令诸侯

“挟天子以令诸侯”是曹魏集团所施行的一项重要的政治纲领。见(第十四回 曹孟德移驾幸许都 吕奉先乘夜袭徐郡 ):话说董卓既亡,京都混乱,以李傕、郭氾为首的叛将意欲劫持天子,于中取事,形势危急。太尉杨彪启奏献帝,欲诏曹操前来保驾。曹操大喜,急忙起兵往洛阳而来。

且看荀彧的进言:“昔晋文公纳周襄王,而诸侯服从;汉高祖为义帝发丧,而天下归心。今天子蒙尘,将军诚因此时首倡义兵,奉天子以从众望,不世之略也。若不早图,人将先我而为之矣。”

曹操在山东,正要收拾起兵,忽闻天子诏宣召,如何不喜?真是瞌睡了就有人来送枕头,简直不要太好。曹操既平李、郭,遂迁都于许昌。从此走上了人生的巅峰,奠定了曹魏的基业。

挟天子以令诸侯

  • 弑神医

曹操弑神医之前,曾杀过自己的近侍。某一日,曹操午睡,锦被掉落榻下,一近侍趋近捡起锦被复盖好,曹操非常害怕有人借机行刺,便假托梦游拔剑杀之,然后继续睡觉。少时曹操醒来,佯作大惊状:是谁杀了我的近侍!从人告诉他是他自己,曹操于是告戒侍从们说,我有梦游症,我睡觉的时候千万别接近我,免遭误杀。

华佗是三国时期的神医,他所发明的麻醉剂——麻沸散相传是最早的麻醉药。他神奇的外科手术也因他的早亡而成为了千古之谜。就是这样一位神医也没逃脱被曹操所杀的命运。

关云长死后,首级被送给曹操。曹操见之,云长忽然睁眼,曹操大惊自此得病,药石无医。有人举荐华佗,华佗说:大王乃是风涏所至,待我用斧头劈开脑袋,取出风涎,自然就好。曹操大怒:脑袋岂可劈开?佗曰:无妨,昔日关公毒箭入骨,我割开皮肉,刮骨有声,血流盈盆,关公未曾皱一下眉头。今大王头痛,乃小疾耳,治之不难。操愈怒:臂伤可刮,头岂可破?我看你是奸细,欲与关羽复仇!于是喝令手下将华佗投入狱中,加刑追索。可怜一代神医,就这样冤死在了狱中。他神奇的医术也隨他而去成为了绝响。

华佗

通过上述事例,曹操的奸雄、枭雄特质可见一斑。全面了解曹操的这个人物形象,可以加深我们对曹操的认识。相反,与《演义》所不同的是,曹操还是一位诗词大家,仅此录其一首,让我们一起领略一下古人的风采,历史上任何一个巨人都不是隨随便便,简简单单侥幸成功的。

观沧海

作者: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观沧海

【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6

“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是三国的命理学家许劭对曹操的评价。

枭雄也罢,奸雄也好,总不脱英雄之列。身逢乱世,欲争天下,英雄也要有政治智慧,有权谋算计,有生杀予夺,有机巧圆滑,甚至有阴险狡诈,否则就难以立世。

三国时期,枭雄众多,其中以袁绍为最,为何最终都玩在曹操的拍子之下,一个个灰飞烟灭?

曹操能笑到最后,成为三国群雄中的老大,自有其因。

抢来一个天子,以令天下诸侯,足以显示他超群的政治谋略。

当年齐桓公是奉天子以令诸侯,周天子虽弱,仍然尊之。而到了曹操,天子已经成了他手中的政治玩物。这也是开了历史之先河。

但这个天子的确是抢来的。

汉献帝一路风餐露宿,从长安逃到了洛阳,人困马乏,大臣多死。

这个时候谁来迎接这个末路天子?

许多人认为汉献帝已经失去了价值,不愿意供养他。但有两个人看到了汉献帝的剩余价值,那就是曹操与袁绍。

曹操说,我迎天子。当时有众多的手下反对,曹操却力排众议,在谋士荀彧、程昱的支持下,立即派遣曹洪西迎天子。被卫将军董承与袁术手下的苌奴拒险挡住。曹操亲率部队打破阻挡, 迎接汉献帝到许昌。杨奉又到梁县来阻挡,被曹操打败。一场争夺天子的大戏才算落幕。

袁绍也说,我也要迎天子。手下的谋士郭图也力劝。但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袁绍自己便失去了主张。最后有想法,无做法,见事早,行事迟,好谋无决,眼睁睁看着曹操将天子握于己手,后悔莫及。

审时度势,用兵诡诈,足以显示了曹操过人的军事谋略。

曹操之所以用兵如神,来自于他对形势对对手性格的准确判断。

西凉马超、韩遂共同反叛,攻长安,扼潼关,来势汹汹。曹操却以西凉人性格多疑,巧施离间之计,使马超韩遂自相残杀。

(马超)

他大胆帅兵远征刘备,完全不顾袁绍从背后来袭。众将劝他,与公争天下者,袁绍也。如果主公帅大军东征,袁绍在背后袭击,为之奈何?曹操哈哈一笑,说道:刘备,人杰也。今不未,后必为患。袁绍虽有大志,而见事迟,必不动也。事情果如曹操所料,袁绍始终没有出手,坐看刘备被曹操击破。

(袁绍)

而曹操与袁绍的、袁术的较量,堪称曹操军事谋略的重大胜利。袁绍与袁术兄弟俩当时是最强的两股势力,如果他们联合,这天下就沒他曹操什么事。曹操当然不能让这种局面出现,却又无法同时抗衡这哥俩。于是,他尽量对袁绍收敛锋芒,放低姿态。汉献帝封他为大将军,袁绍为太尉,袁绍“耻与曹操同列。”曹操不争这个虚名,将大将军的名号,让与袁绍。

同时,利用哥俩之间的矛盾,助袁绍攻袁术,穷追猛打,照死里整。表面上是帮了袁绍,实际上是剪了袁绍的羽翼。面对谋略如此超群的曹操,袁绍尽管实力雄厚,焉能不败?

能识人、善用人,更是曹操能够争成为枭雄之雄的最大优势。争天下,实际上争的是人才、人心。地失人在,则人地皆在;地在人失,则人地皆失。

当年曹操与袁绍共同起兵,双方讨论靠什么争天下。袁绍自负地说:我南据黄河,北阻燕代,联合戎狄,南向以争天下,这天下还不是我的吗?

曹操却说:我所依靠的就是任用天下有智慧,有能力的人,再用天下大道来统帅他们,在哪儿我都能争天下。

两人的格局,高下立判。

曹操对谋士贤才,敞开了怀抱,对他们坦诚相待,真心尊重。所以天下谋士,争相投奔,而且倾心辅佐。连辅佐袁绍的谋士,权衡利弊之后,也来投奔曹操。

东阿人程昱,深谋远虑。刘岱多次请他出山,他都不应,与曹操却一见钟情,多次为了曹操挽狂澜于既倒。在曹操最艰难准备投奔袁绍时,如果沒有程昱力劝,使曹操打消这个主意,三国的历史肯定重写。

颖川人郭嘉,21岁便投奔袁绍,但相处不久,他便断定“欲与共济天下,定霸王之业难矣。”随后毅然投奔了曹操。两人一交谈,曹操大喜过望:孤有郭嘉,霸业可成矣!而郭嘉也说:曹操,“真吾主也!”曹操三胜吕布,兵疲粮尽,想罢兵而去。是郭嘉力谏,促曹操继续举兵围城,终擒吕布。曹操在打败袁绍后,准备继续北征,担心投奔刘表的刘备怂恿刘表背后偷袭。又是郭嘉为他仔细分析形势:“表,坐谈客耳。 自知才能不能驾驭刘备,想重用担心不能控制他,不重用刘备肯定又不为所用。主公,其实带走整个的国家军队,也不必担心。”

(郭嘉)

正是这一席话,使曹操彻底消灭了袁氏集团,统一了中国北方。

而袁绍对于谋士贤才的态度,是表面尊重,内心猜忌。自负智慧过人,难听贤者良言。

东征刘备,谋士田丰极力劝说袁绍偷袭许昌,袁绍却以小儿子有病推辞。田丰气的用拐杖击地,说道:遇到这么好的机会,却以婴儿有病失去,可惜呀!

(田丰)

官渡之战前,田丰分析了袁、曹的各自优势,再三提出靠一战定胜负风险太大,打持久战必胜。袁绍不但不听,反而将田丰关进监狱。等到他军败回来,不是虚心向田丰赔罪,反而担心田丰笑话,竟将田丰杀害。

经常听失败的英雄哀叹:命中无贵,败由天定。

其实,成败不仅在天,更在人谋。曹操政谋、军谋、人谋集于一身,他不是枭雄,谁还是枭雄?

7

三国时期,风云际会,英雄辈出。“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诸多英雄中,魏武帝曹操才是真正的枭雄。

政治上有远见。“挟天子以令诸侯。”东汉皇室尽管已经名存实亡,然而仍然是名义上的天下共主,有许多士大夫阶层仍然以汉臣自居,以汉皇为正统。曹操挟持汉献地以正统自居,在与诸侯争斗中已经占据了道德至高点,在政治上已处于上风。

军事上善用兵。曹操博览群书,尤喜兵书。著有《魏武注孙子》流传于世。官渡之战,曹公以少胜多,出奇致胜;灭吕布、平西凉、扫荊襄、征乌桓……终于平定中国北方割据势力。诸多战役都显示出曹公善用兵的本事。

笼络人才善纳良言。曹操麾下名士战将如云。听报袁绍谋士许攸来投,曹公来不及穿鞋,出帐相迎。依许攸之计大破乌巢,击败袁绍。张辽原是吕布大将,被曹收服。出征乌桓,依张辽计趁乌桓立足未稳,大破之。

赤壁之战后,曹操为稳定人心,下《求贤令》,不论出身,不拘一格,广招贤才。

经济上与民养息。连年战乱,北方百姓民不聊生,“白骨露于野,百里无鸡鸣”。面对如此局面,曹操推行屯田制、兴修水利、鼓励农桑、盐铁官办,对恢复北方民生经济做出巨大贡献。

曹操不仅是政治家、军事家,而且是文学家、诗人、书法家。

他的诗句豪迈雄壮,气魄大。“秋风潇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这些诗句让人心潮澎湃。

曹公书法“笔墨雄浑,雄毅绝伦”。

时人评价曹公,“安世之才,必在此人。”“清平之奸雄,乱世之英雄。”《三国志》评价曹操,“非常之人,超世之杰。”

魏武帝曹孟德真英雄也。

8

曹操是奸雄,枭雄是指董卓。

9

“挟天子以令诸侯”是曹操有枭雄之号的标志性事件:

?

天子一路蒙尘,来到东都洛阳。因董卓逃走时,将宫殿烧尽,到处是一片长满蒿草的残垣断壁。皇帝只能住进临时盖起的小屋,百官都站在荆棘丛中向皇帝朝贺。在这种情况下,太尉杨彪奏请皇帝宣召曹操入朝。曹操接到天子诏书,亲自带兵赶赴洛阳,打散了前来劫驾的李催,郭汜乱军。这时,曹操以东都荒废,运粮艰难为由,请天子移驾许昌。天子不敢不从,只得带领百官来到许都。曹操自封为大将军,独揽朝廷大权。 (见第十四回)

?

董卓与曹操都曾挟天子而令诸侯,但是两人的结局却不大相同。董卓因挟天子而激怒了众诸侯,结果落得一个身首异处;曹操借挟天子的机会来号令诸侯,使自己占尽天时,结果是三分天下有其一。两个人的结局为什么会不一样呢?

?

1. 激众怒而成众矢之的

董卓是何进“发檄”请来平定朝廷黄门之乱的,然而,他拥兵入京之后,不但没有为国平乱,反倒把天下摘得乱了套,成了历史的罪人,于是,诸侯们群起而攻之。董卓所以会有如此的结局,主要有这样几个原因:首先,董卓拥兵进京之时,便有不臣之心。为一镇诸侯的董卓,在他接到“召四方英雄之十以丘夹京,尽诛陶竖”的檄文时,本该立即发兵奔赴京,然而,他却先是向朝廷 上表”, 到了渑池之后又按后不动,致使朝廷发生内乱,少帝被劫持。这虽然也有别人的责任,但董卓无疑是罪魁祸首之一。关于董卓如此做法的用心,毛宗岗看得十分明白,他没,“奸在君侧,除之贵密,贵速。董卓上表以暴其威,县不密也;顿兵以观其变,是不速也。何进不知当密,卓刚知之而故为不密;何进不知当速,卓则知之而故为不速;其意以为如是,而何进必死,内乱必生作,夫然后乘衅入朝,可以惟我所欲为耳!”

?

董卓的阴谋之所以能够得逞,是因为他利用了宦官与外戚的“内乱”之机,而这场“内乱”又正是他间接制造出来的。因此说董卓在入京之前就早已有了不臣之心。其次,董卓擅自废立,蔑视群臣尽管宦官和外戚作乱,严重威胁到了皇帝的安全,但是,他们还不敢直接把皇帝怎么样。然而,董卓却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刚到京师就要把“先帝嫡子”废掉,并擅自立陈留王为帝。这说明他已经把自己凌驾于皇帝之上了。为了保护帝而“请”来董卓,而“请”来的董卓却要立即废掉皇帝,这对于请董卓入京的何进等人来说,实在是一个极大讽刺;而对于被废掉的皇帝来说,这无异于“引虎驱狼”, 董卓这只被召来驱狼的饿虎,要比原先的恶狼更为凶狠,更为贪婪。董早为了使“欺天废主”的阴谋得逞,他竟公然威胁从人说:“顺我者生,逆我者死!”这实际上就是把群臣视为草芥。不过,人们井没有被他的指狂所吓倒,他越是横行霸道,人们就越是要起来反对。于是,先有丁原站出向他发难,接着有卢植、袁绍当众揭露他的罪行,后来叹有丁管以手中象简击之,有伍孚、曹操身带武器刺之,连貂这样的小女子也不惜以身杀之。“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大逆不道的董卓,必然激起众怒,成为从矢之的。

?

第三,董卓秽乱宫禁,滥杀无辜。董卓逼死少帝母子之后,更加肆无忌惮。他“每夜入宫,奸淫宫女,夜宿龙床。”他这种秽乱宫禁的行为,实在如禽兽一般。另外,他还是一个杀人的魔王,他曾经一次杀死正在社赛的无辜村民千余人,并将人头用火焚烧,实在让人惨不忍睹。董卓如此荒淫凶残,也引起了百姓们的义愤。当他的尸体被扔在大街上的时候,军士“以火置其脐中以为灯”,百姓们“莫不手掷其头,足践其尸。”由此可见,百姓们对他已经憎恨到何等程度。象董卓这种遭千人唾,万人骂的恶魔,肯定不得好死。

?

第四,董卓欺天罔地,梦想当皇帝董卓虽已凌驾于皇帝之上,但是他仍不满足,还要梦想自己当皇帝。人们常说“利令智昏”, 其实,过分的负欲也同样能令人“智昏”, 董卓就被当皇帝的欲望给弃冒了头脑。当王允与吕布设好了陷阱,夫“请”他来上钩的时候,他还以为皇帝真的要把皇位禅让给他,因此,对这什事情的真实性毫不怀疑,对可能发生的危险也毫不防奋。尽管董卓早晚都要被送上断头台,但是,他的头脑如果能够稍微清醒一点,也不至于死得这么快,死得这么惨。

?

2. 借威名而结众人之心

曹操在诸侯兼并的战争中,是三个成功者中最为成功的一个。曹操之所以能够建立起千秋功业,主要是因为他得了“天时”, 而这个所谓的“天时”, 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他手中所控制的“天子”。因此可以说,曹操的一切成功都源于他“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成功。那么,曹操为什么能够成功地借天子名义去号令天下呢?他又是怎样利用天子来为自己服务的呢?

?

首先,曹操奉诏救驾于天子蒙尘之时如果说董卓入京,所奉的并非天子亲谕之诏,那么,曹操所奉之诏,则是真正经过天子“点头批准”的。因此说,董卓所奉之诏实际是未经“审批”的假诏,而曹操所奉之诏才是真诏。可见,曹操救驾还算是名正言顺的。曹操奉诏救驾的时候,天子已经不象一个天子了。他被乱臣当作人质,挟持着跑来跑去,受尽风尘之若,甚至还被人当成互相争斗的赌注。当天子来到洛阳的时候,文武百官还要出城剥树皮、掘草根来充饥。可见,这时的天子不但没有了皇帝的威严,就连起码的人格尊严也没有了。曹操将天子接到许昌之后,尽管也有一些不愉快的事,但是以后再也没有发生过让天子蒙尘的内乱。从此天子安定了,朝廷上安定了,百姓们也安定了,这不能不说是曹操的救驾之功。

?

其次,曹操利用天子,掌握了朝中的大权。曹操将天子接到自已的计自,虫报安化费促多的金财士修建宫室殿宇,但是,他却因此而获得了极为丰厚的回报。曹操先封自己为大将军、武平侯。接着又“以荀或为侍中、尚书令,荀攸为军师,郭嘉为司马祭酒,刘晔为司空仓曹椽,毛珍、任峻为典农中郎将,催督钱粮,程昱为东平相,范成、董昭为洛阳令,满宠为许都令,夏侯惇。夏侯渊、曹仁、曹洪皆为将军,吕虔、李典、乐进、于禁、徐晃皆为校尉;其余将士,各各封官。” (见第十四回)

?

从上面的“封神榜”中可以看出,曹操不仅自己掌握了朝中的大权,而且那些曾经跟随他的人,也都捞到了一官半职。这实际上等于对朝廷进行了一次“内阁大改组”。

这时的天下虽然名义上还是刘家的,但已经由曹家说了算了。对于"大权皆归于曹操”这件事,应该怎样看呢?其实,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角度,会有不同的看法。如果站在皇帝的角度看,当然会认为曹操是在欺主;但是,如果站在曹操的角度看,就不难发现,曹操要是手中不掌握一定的权力,不但自己连一天都活不下去,就连皇帝也要跟着不得安宁。

?

第三,曹操可以借天子之名,随心所欲地支配别人在十八镇诸侯讨伐董卓的时候,曹操既不是盟主,也不是先锋,可见他当时在诸侯中的地位和威望并不高,只能算是一个小老弟而已。然而,曹操在“挟”了天子之后,就不再是原来的曹操了。他借着皇帝的名义,可以囤心所欲地将昔日的“哥们儿”玩于股掌之中。

?

当刘备投靠曹操之时,皇帝按"宗族世谱”认刘备为“皇叔”; 有人担心这对曹操不利,曹操却说:“彼既认为皇叔,吾以天子之诏令之,彼愈不敢不服。”他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例如,曹操为了实施“二虎竟食”之计,便借天子之名封刘备为征东将军,宜城亭侯,领徐州牧,然后命刘备攻打吕布;为了实施“驱虎吞狼”之计,又以皇帝的名义,命令刘备去讨袁术,刘备虽然知道这是一个阴谋,却也不得不去,结果丢了自己的徐州。

?

又如,当关羽被曹操围困在土山的时候,关羽最初不肯投降曹操,于是,曹操便耍了一个手腕,同意了“降汉不降曹”的条件,其实,只要天子在曹操手中,无论是“降汉”, 还是“降曹”, 最终都是为曹操所用。再如,曹操为了离间吕布与袁术,他又封吕布为平东将军,却故意不将徐州牧授给吕布,结果吕布果然中计,杀了袁术的来使,与袁术断绝了关系。曹操为拉拢陈登做他攻打吕布的内应,封陈登为广陵太守。曹操为了扼制孙策的发展,不给孙策大司马之职。而为了让孙权钳制刘备,却又封孙权为骠骑将军,南昌侯,领荆州牧。

?

第四,曹操自己不当皇帝,避免了诸侯的攻击自从天下大乱的那一天开始,可以说是“家家欲为帝王”, “人人欲为公侯”。凡是参加纷争的各种政治军事势力,没有一个不是想要自己当皇帝的,其中既包括公开提出“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口号的黄巾军,也包括以“匡复汉室”自诩的刘备。在这样的形势下,曹操也不能例外。不但他自己想当皇帝,而且那些跟着他的文臣武将们也都想让他当皇帝,基至连反对他的孙权也上书劝他称常。尽管大家各自的田意不同,但这至少说明曹操已具备了当皇帝的条件,那么,曹操为什么只将自己封到魏王便停了手,而没有进步黄袍加身呢?其实,这井不是曹操不想当皇帝,而只具他为当皇帝所使用的一种策略。曹操曾经说:“如国家无孤一人,正不知几人称帝几人称王。”这话虽有自吹自擂之嫌,但却道出了他暂不称帝的第一个原因,即他自己不称帝,是了防止别人称帝。因为只有他不称帝,汉朝皇帝才会存在;而只要皇帝还存在,想当皇帝的人才会有所顾忌。这就是当孙权上表劝曹操称帝时,曹操说:“是儿欲踞吾著炉火上邪!”这话虽然有玩笑之意,但却道出他暂时不称皇帝的第二个原因。我们知道,就连曹操在许田打围时用了皇帝的“宝雕弓、金批箭”射鹿,都要遭到群臣的反对,何况废帝自立这样的大事?再说,曹操当时虽无皇帝之名,其实早已有皇帝之实。为了避免自己过早地成为众矢之的,暂缓称帝

的策略还是比较明智的。

10

曹操在戏曲形象里是一个大白脸形象,就是奸雄的意思。大家都承认他是个大英雄,又都骂他是奸臣。这样一来,这个人就显得耐人寻味了,也非常有意思。

俗话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直到今日,持血统论和出身论的人也大有人在。蘑菇长到金銮殿上,不是灵芝却胜似灵芝。在这些人眼中,皇帝的儿子当皇帝,贵族的儿子做贵族,奴隶的儿子,也就永远是奴隶了。古往今来,凡是皇帝和贵族以及他们的儿子,都喜爱唱这老调子,说穿了,就是在维护自己的既得利益。曹操老爸本姓夏侯,过继给了姓曹的太监,所以曹操才得以姓曹。

太监的名声不好,但曹操不在乎,最让人佩服的是,他在《让县自明本志令》(又名《述志令》)所阐述的 “政治纲领”,明确表达了自己“不得慕虚名而处实祸”的观点。他在其中写到,有人说我曹操应该功成身退了,把职务和权力交出来,到自己的封侯国去安度晚年。对不起,不行!职务我是不辞的,权力我是不交的。为什么呢?“诚恐己离兵为人所祸也”。谁都知道,我现在手握兵权,才有了这一呼百应的权威。一旦交出去,那我的老婆孩子就不能保全,皇上也不得安全。“既为子孙计,又己败则国家倾危”,所以我绝不交权。

很多人认为,曹操能异军突起,天下三分有其一,是占尽了天时。这样说也没错,但过于笼统和简单了。曹操是一个有政治大智慧的人,一直在权力的中心活动。他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也知道怎样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当刺杀董卓不成,他立即逃跑,拉起自己的队伍,竖起正义的大旗,率先发出讨伐董卓的檄文,为自己博取良好的政治名声和政治形象。

他知道只凭自己力量,不可能成大气候,于是就找到袁绍,借助他的名气和地位,召集天下英雄,并且借天下人的手,灭了董卓。这是借势,名正言顺,又借得袁绍的名头,所以天下英雄一呼百应,对董卓群起而攻之,不仅灭了董卓,曹操也趁机发展壮大了自己的势力,扶摇直上,很快成为北方乃至全中国举足轻重的一只政治军事力量。

这样的人物,放眼任何时代,都将注定是英雄,只不过每个人心中对于英雄,枭雄,奸雄定义不一样而已。单看曹操的诗词,我个人已经对曹操佩服的很。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