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自古以来就是安徽的省会
安徽独立成省不过是近三多百年历史事件,在漫长的历史中安徽和江苏合并管理,直到康熙年间才因为张廷玉的建议才从江南省从形式上分离出来。之所以说形式上是因为彼时安徽部分行政权在分家以后竟被南京托管长达百年,直到1760年所有的省会职能才齐聚安庆。
明代以前,安徽部分地区(尤以长江以南居多)就已经经常和江苏部分抱团形成“省级”行政区,而从那时起省会城市就是南京(在南京不当首都的时候)。
有明一代,真正开启安徽全境集体归南京管辖的历史。
按照明清时代的行政地图,南京恰好在差不多中心位置,管理现在两省一市面积大小的地方几乎没毛病。
明朝,朱元璋在打下江山后,立刻做了自古帝王钟爱的一件事:统一。在调整行政区划的过程中,江南行省正式建立,大致就是今天的安徽、上海和江苏共属于一个大片区了。
大家都应该知道朱元璋是安徽凤阳人。天子诞生地凤阳其实距离南京不过180公里,至于后人常发天问为何朱元璋不好好发展龙兴之地的问题:其实,看到明朝把安徽、江苏打包交给曾经的首都南京管理,是不是有点好好照料我老家人的意味。(正是这一心思才正式开启了南京与安徽的近700年纠葛)
知道你江苏干得不错,朕把龙兴之地的安徽也一并交给你南京管理,好好带一把。所以就有网友调侃发展安徽自明以来就是南京神圣的历史责任。
洪武元年,江南行省被撤,南京正式建立,也就是后来的南直隶。
清朝建立之初,地方管理基本沿用明朝的行政划分体系,南直隶改名为江南省:在传统观念上的江南,在古代就是江苏、安徽所组成的核心区域。
所以安徽、江苏以及上海,继续被划在一个行政区域内,统称为江南省,是当时最富裕的地区,而且后面没有之一!要知道清初时近江南一省就贡献了全国三分之一的赋税,而每期科考上榜人少几乎占一半,故民间流传“天下英才,半数尽出江南”。但正因为实在太富裕实力太强,也为未来的分家埋下了隐患。
到了清朝,南京成了故都,顺治皇帝眼看着故都统领着这么大块的地盘,地处长江天堑,占了全国十分之三的田赋,可以说想不谋反都难。清廷便有了削弱江南省的意图,实施的第一招就是分而治之。
江南省行政区域的划分在顺治年间还属于雾里看花的状态。公元1661年 (清顺治十八年),顺治皇帝直接把江南布政使劈成了左右布政使两个人。在清朝,省级主要官员有四个:巡抚、按察使、布政使、学政。大致相当于今天的省长、政法委书记、两个副省长(分管经济和教育)。
官员一分为二了,土地自然也是一样。左布政使在江宁,也就是现在的南京坐镇,手下管今天的苏北和安徽省大部分区域。右布政使司在苏州,管着现在的苏南地区。换句话说,直到清朝顺治年间,安徽的省会毫无疑问一直是南京。
而安徽真正建省,已经是康熙时期的事了。因凤阳巡抚被撤,原属于凤阳巡抚管辖的庐州(合肥)、凤阳、滁州、和州被打包给了安徽巡抚,淮安和盐城则加入了江宁巡抚。安徽巡抚和江宁巡抚的格局也就基本成了后来的安徽省和江苏省。
但即便安徽设省之后,前两位的府衙都迁到了当时安徽公认的中心安庆,但布政使司还是留在了江苏省的省府江宁(南京),学政则由江苏省代管。
尽管清代的布政使作用已经比明代减弱很多,但仍然是掌管一方税赋的大员。学政更是掌管教育和科举的重要官员。用现在的话来说,就相当于安徽的省长和政法委书记已经到位,但常务副省长却常驻南京,主管教育和人事的副省长更是江苏副省长兼任。
分省之后遗祸300年
安徽网友直呼被坑了300年,也正是源于这样简简单单稀里糊涂的分家。安徽简直就像净身出户一般,另搭炉灶过日子,没火没炭还得南京帮忙过度。谁让家当都留在南京了呢。如果说前面是爱和情,后面大概只有纠葛不清啦。
在清政府在对江南进行分割时,完全是出于政治考虑,只是简单的一个划分,压根就没有考虑过分家之后安徽怎么发展。再加上当时都是出自一个省份,大家起初也没有注意到,都以为只是简单的一个地域划分,但真正的后果却并没有想的那么简单。
下图就可以看出当时分家是多么地变来变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