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至于武则天的骨醉之刑,流传的倒没有那么广。数年前看唐代正史的时候查到,当时的感觉就是颇有些怪异,但是没有证据证明是真的,也没证据证明是假的,也便放置不理。
弗洛伊德研究心理学,研究人心,就两个基本点:性和暴力。他认为一切都可以用这二点分析。
这理论虽然绝对了点,虽然在当今之心理学界颇受诟病,但是不得不说,性和暴力确实是引发人类各种行为的根源,也是可以引起人们好奇心的最重要的元素。
最近,在某问答平台回答一个问题:武则天的“骨醉之刑”到底有多残忍?
写着写着,越写越觉得不对头。感觉这历史记录实在太过欠缺科学性和常识性。因此,可以认为武则天的“骨醉之刑”基本是后代史官给武则天身上泼的污水。而吕后的人彘之刑,很大一部分被夸大了。
为什么要给吕后和武则天泼脏水呢?为什么要用这样的方式泼脏水呢?因为她们侵犯了男性史官的利益和尊严,更让春秋之后就可以部分掌控史官的皇帝们感到非常不满。
武则天执掌权力之后,尤其是篡位前后的手段相当残忍,让男权社会彻底震动和恐慌。吕后在刘邦死后掌权,手段也比较残忍。
吕后和武则天在汉唐之后的皇帝和男人们心中都留下了抹不去的阴影。他们特别害怕和防范同样的事情再度发生。
所以后来男性写史书的时候,都偏向于把武则天写的残忍恶毒淫荡无耻。关于王皇后和萧淑妃之死,最重要的研究武则天的四本正史描写混乱,难以取信。
厌恶一个人,教育后来人不要学习她,而要鄙视她,最好的方法是泼污水。而泼脏水的最好方法,自然是引起人们的好奇心和传播欲,尤其是底层民众的。所以,含有性和暴力成分的“人彘”和“骨醉”,确实是最好的描绘方法。
《鹿鼎记》里,金庸为了表达吴三桂的可恶,也让吴三桂效仿了吕后的手段,把韦小宝的兄弟做成了人彘。要知道,在金庸写《鹿鼎记》的时代,普通香港民众知道吴三桂可恶的恐怕并不多。
港剧《汇通天下》里慈禧把和自己争宠又握有咸丰遗诏的丽妃做成了人彘放在坛子里,这丽妃还活了很久呢,荧幕形象很可怕。而这位丽妃的原型,是跟慈禧差不多时间怀孕,但是只生下女儿的咸丰妃子。实际上,慈禧后来一直对丽妃照顾有加。
很多年前,朱茵主演《新少林寺》里王世充的女儿这个角色,在剧中被被迫嫁给的丈夫囚禁在一个酒坛子里好久好久。就是这个情节太虐,让我记得好多年。
《甄嬛传》里,甄嬛第一次复宠之后,让羞辱过自己的嫔妾不停地读《史记》戚夫人被做成人彘的部分,最后这个嫔妾疯掉了。不得不说,这个折磨人的创意很好。
以上这都是多么吸引人的剧情啊!想要它流传不广都不可能。
只是,想说武则天恶毒、吕后残忍,种种恶劣的词汇都可以形容。但是,历史就是历史,历史的真相不容篡改。篡改的历史,不过是虚构的电视剧,其价值也随之极度缩水。
两宋之交和明朝靖难之役之后,宋高宗和明成祖都曾主导大幅度篡改过历史,于是史书那一部分的价值就大大降低,不足为后人史官采信。当时的民间记录和邻国记录地位反而上升。
古往今来,有价值的东西,只有最真实的东西。
2.
吕后将戚夫人做成人彘的事迹,最初见于《史记》。因为司马迁作为史官是非常严谨中立的,所以他的《史记》的可信度很高。
吕后这人,相比于武则天,和其他很多男性皇帝,其实不算残忍。看看她对待薄夫人的态度就知道了。
而她之所以这么憎恨戚夫人,是因为戚夫人想要夺嫡,不仅抢夺了吕后的丈夫,还让吕后那么多年都处在恐慌中,生活无比痛苦。所以吕后想要报复,一点都不稀奇。只是,史书记载存在几个不合理处。
《史记·卷九·吕太后本纪第九》是这么记载戚夫人被做成人彘这一段:
“太后遂断戚夫人手足,去眼,煇耳,饮瘖药,使居厕中,命曰‘人彘’。居数日,乃召孝惠帝观人彘。孝惠见,问,乃知其戚夫人,乃大哭,因病,岁馀不能起。使人请太后曰:“此非人所为。臣为太后子,终不能治天下。”
这个故事因为流传太广,最常见的版本是戚夫人被彻底砍断四肢,做成“冬瓜人”,只有光秃秃的躯干,被丢在茅坑里。所以就有约定俗成的观点,这就是人彘的样子。
但是问题就来了。
按照现代西方医学理论,四肢都被砍断了,必然血流如注,人须臾就死了。两次世界大战以及近现代世界范围的这么多次战争和大屠杀,有斩断四肢之一不包扎还能活过24小时的案例吗?
而按照汉初的医疗条件,如果斩断四肢,无论如何包扎,都是无法止血的,而且,还把人置放于细菌众多的茅厕里,伤口感染,更加速死亡。
除此之外,这样大量的鲜血,必然是触目惊心的,在汉惠帝观看的时候,应该感到害怕,而不是认不出是什么来,这也是一个不正常点。
所以,根据“使居厕中”、“居数日”这两句话,可以认定,吕后绝对没有砍断戚夫人的四肢。
但是是什么误导了最初读史的人们呢?是“断戚夫人手足”这个描述,是“人彘”这个词,是汉惠帝对这件事的反应。
“彘”是猪的意思,让人想起猪光溜溜的身子,让人忘记了猪也是有四肢的。
汉惠帝对这件事反应激烈,只能说明他精神承受能力实在太差,所以刘邦在位的时候也不看好他,觉得他不像自己的儿子。汉惠帝又被几个学术大家好好培养了一番,个性更是文弱,所以接受不了这样的事实。
这只能说明他个性柔弱,自我要求很高,内疚感很强,本来就不适合做君王,不能说明其他问题。
后人因为厌恶吕后的残忍,想要用这段记载来加强吕后迫害戚夫人的可怕性而已。
历史的真相就在于那个“断”字。
“断”可能是折断,也可能是砍断。可能是砍断整个四肢,也可能是砍断手脚部分。但是还是根据当时的医疗条件,就算是砍断手脚部分也无法达到止血消毒的要求,因此只可能是折断。
这就好像早期史书里的“斩”指的是腰斩,而不是斩首砍头。而斩首是用“弃市”这个词来形容的。
因此真相就是,吕后折断了戚夫人手足的骨头,让她在茅厕里痛苦了好几天才死。
当然,在现代文明社会来看,这个事实也够残忍了。但是在历史的长河中文明是在慢慢发展的,人是慢慢从兽性转为人性的。
古代酷刑横行,视人命如草芥。吕后这事虽然残忍,但是如她这等残忍程度的事情每朝每代都有发生,事例比比皆是。尤其是封建王朝后期的明清朝,凌迟酷刑广泛使用后,死得比戚夫人痛苦的人不可计数。
把“人彘”当做最残忍最可怕的事情,实在是不懂历史或者别有居心。
3.
相比“人彘”,武则天那广为流传的“骨醉之刑”更是没有什么可能性。
研究唐史的人,都会以四本正史为基础,分别是成书于五代时期的《旧唐书》、北宋时期的《唐会要》、《新唐书》和《资治通鉴》。
“骨醉之刑”的描述见于《新唐书高宗废后王氏传》:
“武后知之,促诏杖二人百,剔其手足,反接投酿瓮中,曰:‘令二妪骨醉!’数日死,殊其尸。初,诏旨到,后再拜曰:‘陛下万年!昭仪承恩,死吾分也。’至良娣,骂曰:‘武氏狐媚,翻覆至此!我后为猫,使武氏为鼠,吾当扼其喉以报。’后闻,诏六宫毋畜猫。武后频见二人被发沥血为厉,恶之,以巫祝解谢,即徙蓬莱宫,厉复见,故多驻东都。”
这段描述就有很多问题。
首先,成书更早的《旧唐书》和《唐会要》对此事都没有描述,写《新唐书》的这些人是怎么知道这个事实的,而且细节都描写出来了。《新唐书》撰写的时候离武则天时代已经隔了两三百年了,还描述的如同亲见一般,显然不可信。
对于武则天是否杀女这个问题,我曾专门写了一篇文章,这四本史书也是按照时间顺序,越往后的越把武则天杀女的事情予以确认,并且描述出细节来。
只能说明,这些事实都是后代史官因为厌恶武则天,为了让后宫女人更加听话,而自己加上去的。北宋的皇帝曾经很自豪的称“祖宗家法无如我朝。”就是表扬北宋的太后们不像武则天那么残忍嚣张。
第二,武则天害怕猫这件事情,根本是子虚乌有。有史书记载,武则天晚年专门饲养猫训练不让它去扑鸟,饲养好了,还很得意的给狄仁杰等一众臣子看。结果那猫突然不听话了,把鸟扑了吃了,让武则天很没面子。
不过现在的人因为影视剧的影响,还有不少人相信武则天怕猫的。武则天那么忌惮萧淑妃的临终遗言,怎么敢继续迫害萧淑妃的一个儿子两个女儿?她在六十多岁的时候杀死了萧淑妃的儿子、两个女婿、一个女儿,最后一个女儿被囚禁在宫中,好不容易才逃得性命。王、萧二家的族人都改了姓流放岭南。
这是恐惧害怕萧淑妃亡魂的表现吗?
第三,这段记录里,称呼萧淑妃为“良娣”。而良娣是萧淑妃在唐高宗还是太子的时候的封号,当唐高宗即位之后,她已经被册封为淑妃,时间已经有六年之久,这段史书的记载人还写的是良娣,可见记录很粗糙。
第四,还是用医学来分析。
现代人对《新唐书》这段记载的理解是先打了王皇后、萧淑妃一百棒,打的血肉模糊,然后砍去四肢,放在酒坛子里,因为酒可以消毒,所以两个人痛了几天才死。
但是,有任何医学常识的人可以想想,那两个弱女子,如果一百棒子没打死,也被打的几乎成了肉泥,砍掉四肢大量出血不救治,然后泡在酒里流血,就算酒有杀菌的效果,怎么可能几天才死呢?而且极度的痛苦可能会导致昏厥,或者心脏负荷不了而死亡。
举个例子。明朝中后期宦官当政,经常怂恿皇帝把文官拉去脱掉裤子打屁股,打死的不少。一百杖如果不通融,很少有活的。就连王阳明这种能文能武的健康年轻男人,40仗就打昏了几次,几乎打死。
王皇后和萧淑妃两个深宫女子,一百杖没打死,真强悍!
所以,这段描述的一百杖可信度已经很低了,“剔其手足”的意思最多就是折断手足的骨头,或者把手足的肉割了一部分下来而已。而这段记录,应该是《新唐书》的作者想要抄吕后的“人彘”故事,顺便增加了点吸引眼球的内容而出炉的。
第五,通过当时的政治环境来分析。
处死王、萧二人的时候,武则天刚刚当上皇后,地位并不是特别稳固,李治当时的懦弱是史学家刻意描画的,所以她当时处死二人消灭潜在敌人就可以了,没必要做的那么残忍。
虽然武则天后来的表现是很残忍,但是人的心性是随着能力而一起发展的。
当时的实际掌权者是唐高宗李治,李治是个极聪明的人,他之所以会表现的懦弱,是因为王、萧之死是和长孙无忌集团的倒台以及门阀势力的没落联系在一起的。
他到底是受传统儒家教育长大的人,不愿意在历史上留下杀害舅舅、忘恩负义的骂名,于是就推武则天出去做这种事情。和刘邦推吕后出去杀功臣性质类似。
可是他万万没有想到,武则天后来成长起来,而他自身身体状况又越来越差,不得不依赖武则天,才最终造就了历史上那个懦弱无能的形象。
所以,王、萧之死是李治默许的。因为二人不死,就表示着门阀势力还有复苏的可能性。王皇后一直无宠,萧淑妃在武则天第二次进宫之后肯定严重得罪了李治因此失宠。所以,虽然有些可怜二人,但是放弃二人也没那么难以接受。
史书中的描述,都在加重武则天的残忍性。
这样写写,性和暴力的成分都有了,流传甚广,加强武则天反面教材的可批判性。这是古代皇帝和史官最想看到的结果。
因此,在当时,武则天杀死王、萧二人也就罢了,没必要做的那么可怕,提前让自己在皇帝心中的形象变恶劣了,没什么好处。
当然,这种故事很有戏剧性,是人都爱看。
4.
所以,看影视剧学不到历史,娱乐就好。
当然,也不否认野史在历史的传播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如果没有《说岳全传》,岳飞的形象也无法这样深得人心。虽然《说岳全传》历史的真实度可能只有30%。
真对历史有兴趣,可以看看正史,或者现代人写的严肃的考证性的历史传记,或者听听百家讲坛这一类的历史节目也是很好的。
看到历史故事,不人云亦云,稍微动脑筋思考一下可能性,历史的真相就会出现在人眼前。这种感觉真的很好。
对于野史、历史剧、历史小说,基于人的本性,一般人都很喜欢,但是应该将这些和真正的历史彻底分开对待。
对于真实的历史,应该如同科学研究一般,拨开它的各种伪装,还原其被隐藏的部分,这才是对历史的真正尊重。
虽然“历史是让人随意打扮的小姑娘”,但是本着科学研究的态度,我们一样能将她还原成辛追复原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