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众的印象中,著名导演郭宝昌频繁出现在各大媒体上的时候,离不开的总是“大宅门”3个字。2013年,郭宝昌带来了话剧《大宅门》,也带来了电视剧《大宅门》的番外篇《大宅门1912》。
很多年前,京城某大户的少年公子郭宝昌背着家里人寻访到一位特别有名的算命先生,来算他深藏已久的一桩心事:他想要知道自己的真实身世。
算命先生一张口,郭公子当场目瞪口呆:“你自小父母双亡,姑妈养大最好。”
原来,他本并不姓郭,而是姓李,出生在北京一个贫困工人之家,父亲冻死于街头,他两岁时被母亲卖掉。几经转卖,他被同仁堂乐家乐四老爷收为养子,又随养母姓改叫郭宝昌。“我的养母郭榕当年在同仁堂给老太太当丫头,乐家四爷乐镜宇招她为二房太太,我朋友便随养母来到乐四爷处,成了他的继子。当时乐镜宇已70岁,我的养母只有26岁,为了防老,收我为养子。乐四爷自己有好几个亲生子女。根据家族的规矩,我随了母亲的郭姓。”郭宝昌说。
身世之谜解开,让他没想到的是,接下来这位算命先生的话却勾勒出他此后跌宕起伏、坎坷艰辛的一生。“他说我是12年的运,就是一个12年一变。说我23岁、24岁有牢狱之灾,我当时觉得特别不可思议。说我会坐大牢,这不胡说八道吗?结果24岁我被揪出来成了反革命,然后下放农场劳动改造。他说我中年没有钱花,也没有祖业可继承。我觉得更可笑了,我能没有钱花?我家财万贯,我想要多少钱有多少钱,怎么会没有祖业继承?我妈所有的钱肯定都给我。得,后来抄家抄得精光……”回顾自己的这6个12年,郭宝昌感慨,这卦算得实在太准了。他在大宅门里生活了26年,直至“文革”来临。他自幼聪颖,5岁能唱戏,8岁能写文。1964年,24岁的他被打成反动学生,判了3年刑,发配至北京昌平南口农场劳动改造。“文革”风暴骤起,郭宝昌罪加一等,被判无期徒刑。
可就在此时,命运之神再次眷顾了身处险境的他,“36岁打倒‘四人帮’,我得到平反;到了48岁,我去了深圳,进了制片厂;到了我的60岁,开始拍摄《大宅门》。”郭宝昌回忆着。
拍《大宅门》,对于郭宝昌来说,也许是这几个12年之变中最得偿心愿的一变。他曾说这部电视剧不仅仅是一部剧,而是他生命的全部。“我自16岁始,写《大宅门》这部小说,历经四十载,3次所写的原稿被毁于政治风波、社会动乱及家庭变故,几乎丧失了斗志,自叹‘天灭我也’!可是,一种责任,一种写不出来便有的一种负罪感,终于使我完成了这部作品……我想叫观众和读者知道,历史上曾经有这样一些名不见经传的人,曾经这样做人,这样活着;他们辉煌,他们龌龊;他们顶天立地,他们卑怯猥琐;他们敢爱敢恨,他们懦弱无情。我分不清他们是好人还是坏人,可这样的一群人,魂牵梦绕地跟随着我,使我骚动不安。我写出来了,拍出来了,我松了一口气,死亦瞑目了。”
2001年,电视剧《大宅门》红遍中国,成为无数观众追捧的经典。又过了一个12年,到了2013年初,在国家大剧院的舞台上,话剧《大宅门》里来了一个说故事的人。
舞台台角上,大白光下,一桌一椅。郭宝昌端坐在太师椅上,灰色粗布中式大褂,翻出橙黄的袖口。平头,宽边厚底的老式眼镜,一口地道的京腔,娓娓道出的是他几十年岁月沉浮中愈久愈清明的记忆。“这个烛台有130年了,我养父用过的。‘文化大革命’给砸了,我们老太太又捡回来给粘上,后来一直放在我的书架上。当年我父亲每天都会亲自拉四合院的电闸,就怕电线走火。7个院子他都会转一圈,六十年如一日,一边拉闸还一边喊:‘拉闸了,各屋点灯,小心火烛!’后来大宅门都变成了大杂院,没人听他的,他仍然要喊这么一声……”
“拉闸了,各屋点灯,小心火烛……”这句话喊到第三声,声音渐沙哑苍凉,悠悠的京胡拉起,郭宝昌人生里的戏也渐变成了舞台上《大宅门》里七爷戏里的人生。
《大宅门》的主人公白景琦的原型就是郭宝昌的养父。“我的养父是影响我一生的人,他自幼顽劣、个性张扬,属于不闹出点儿事来活着就不自在的那种人,年轻时终于被母亲赶出家门。这一来,他更是无牵无挂,满天下闯荡,终于独创了一份家业,衣锦还乡、自立门户。他宽容大度、处事潇洒的性格救了不少人,但是,他的愚孝、暴戾,及唯我独尊的脾气也毁了不少人。所以,到现在我也很难说清他到底是好人还是坏人。我想,我一生做的最有意义的一件事,就是把这个形象呈现给观众。” 郭宝昌说。
今年5月,《大宅门1912》在几家卫视开播以来,成为当月电视剧收视的黑马,尤其是在北京卫视、天津卫视的收视率一路飘红,遥遥领先其他同档期电视剧。对于郭宝昌来说,这固然重要,但他最在乎的依然是观众对《大宅门》、对七爷这个人的厚爱深情。
最近,他常常讲起一段故事,说的是自己在片场拍戏时,有个上海小伙子冒着酷暑,驱车千里专程找到他,却只说了一句话:“郭导你好!我也姓白,我给我刚出生的儿子起名为‘白景琦’!”
一部戏、一个人物,深入人心到这个地步,听到这话,郭宝昌掉了泪,感动欣慰。这10多年来,宅门开了又闭,闭了又开,郭宝昌的情从未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