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

宋英宗赵曙(1032年- 1067年),原名赵宗实,濮王赵允让之子,因宋仁宗无子,过继给宋仁宗为嗣,改名赵曙,是北宋第五位皇帝。

成长经历

赵曙是濮王赵允让第十三子。

苏辙《龙川别志 》载:“英宗皇帝,濮王十三子也,故本宫谓之十三使,母曰仙游县君任氏,或言幼时父兄不以为子弟数。”

他的母亲是濮王赵允让的侧室,赵曙是庶子,母家地位也不太显贵。小的时候,父亲、十二个哥哥都很漠视他。

宋仁宗无子,1035年,幼年的赵曙被仁宗接入皇宫,交给曹皇后(后来的曹太后)抚养,意欲用这种办法“招弟”。

两年之后,赵曙招来第一个弟弟,赵祯的长子出生。

不过,这个婴儿出生即夭折。

又过两年,赵曙招来第二个弟弟,取名赵昕。

赵昕出生之后,赵曙被送出宫,回归生父身边。

接着赵祯又有了第三个儿子,取名赵曦。

这样看来,赵曙似乎与皇位无缘了。

但庆历三年(公元1043年),赵曦和赵昕先后夭折,由谁继承皇位又成了一个大问题。

随着宋仁宗赵祯年纪越来越大,建储日渐成为朝臣们普遍关心的问题。

可是作为皇帝的赵祯却对此避而不谈,甚至重责要求建储的大臣范镇。

从赵祯的角度来看,他当然希望把皇位传给自己的亲生儿子,他希望嫔妃们能再为自己生出儿子来。

嘉祐三年(公元1058年),后宫中又有人怀孕,令赵祯失望的是,这次生的还是女儿。

这时赵祯已经四十八岁,生儿子的希望越来越小,朝臣们关于建储的呼声越来越强烈。

曾经被养育在宫中的赵曙,有着被选中的优势。

又拖了四年之后,嘉祐七年(公元1062年)八月,赵祯终于下诏宣布赵曙为皇子。

值得注意的是,赵祯此时仍然留了一手,宣布赵曙为皇子,而不是立他做太子,一旦有了亲生儿子,赵曙还是会与皇位无缘。

皇子旨意已宣,但赵曙却不为所动,以生病为理由抗旨,拒绝搬到为皇子准备的居所去。

“使者往返数四,留禁门至四鼓,皇子终不至”。

王宫教授周孟阳到卧室问他:“你坚持称病,到底是为什么呢?”

赵曙回答说:“非敢邀福,以避祸也。”

周孟阳一语点破,说:“你现在不接受,假如能回去做藩王,就太平无事了吗?”

赵曙立刻起来说:“我没想到这一点。”

于是,赵曙立即迁居,并告诫舍人:"谨慎守好我的屋舍,皇上有了后嗣,我就回来。"

为仁宗和自己都留有退路。

继位纷争

嘉祐八年四月初一,宋仁宗驾崩。曹皇后招宰相韩琦翰林学士王珪等入,以皇子赵曙即皇帝位。

《韩魏公遗事》载:“仁宗疾亟,英宗已立,亲王皆入后殿。国朝制度:嗣天下即位,先亲王贺,次六军,次见百官。公是先时独召允弼入,称先帝晏驾,皇子即位,大王贺。允弼谓:皇子为谁?曰:某人。允弼谓:岂有团练使为天下者?何不立尊行?公曰:先帝有诏。允弼曰:乌用宰相!遂循殿陛上。公叱下,云:大王,人臣也,不得无礼!左右甲士已至,遂贺。”

可看出,赵曙即位时,凶险异常,东平郡王赵允弼(宋仁宗赵祯堂弟)竟然直接出面争夺,宰相韩琦等有拥立之功。

疯病疑云

四月初一日,皇子赵曙即皇帝位,就是宋英宗。

四月初四日晚,赵曙突然得病,“不知人,语言失序”。

四月初八日,是宋仁宗入殓的日子。

这一天赵曙病情加剧,在这庄重肃穆的场合,居然“号呼狂走,不能成礼”。

发病突然,但也有迹可循。

如果从四岁入宫时算起,赵曙已经当了二十七年的备用品。

如果从赵曦和赵昕夭折算起,赵曙也已经“备用”了二十年。

在赵曙的青少年岁月里,他必须压抑自己的天性,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表现出一种符合他的身份的姿态。

在有希望继承皇位,又可能无法继承皇位的情况下,赵曙的精神不可避免地长时间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

从前途不定的备用养子,到君临天下,又忽然想到宗室虎视眈眈,后宫杀机四伏,自己一切都无能为力,精神压力可想而知,一时崩溃也是最好的解脱。

两宫失和

赵曙即位之初,由于生病便由曹太后垂帘听政。

一些宦官不断向曹太后说赵曙的坏话,致使两宫嫌隙萌生,关系颇为紧张。

英宗也由于小时候进宫又被送出宫的心理阴影,当着所有文武大臣,说曹太后对他没有养育之恩。

这话一下子激怒太后,辛苦抚养,又扶上帝位,最后却这样说,换谁都会生气。

为了调解两宫矛盾,韩琦和欧阳修先对曹太后说:"您侍候先帝仁宗这么多年,天下谁不知道您是一个又贤德、又宽厚、又仁慈、又通达的人,为什么现在会和儿子过不去呢?他是个病人,您不至于和他一般见识吧。难道您希望别人象议论天下其他继母那样议论您吗?"

他们又对赵曙说:"自古以来,天下贤明的君主不计其数,人们为什么唯独称颂舜为大孝子?难道其他人都不孝顺?当然不是。父母慈爱而子女孝顺是很平常的事情。如果父母作的不好而子女依然孝敬有加,那才值得称道啊。过去太后是个什么样的人难道您还不清楚?您只管尽您作人子的孝心,相信太后一定不会亏待了您。"

在大家的劝解下,两宫之间的矛盾得以缓和。

濮议之争

治平元年(1064年)五月,赵曙病体恢复,曹太后撤帘还政。

但濮议之争,也就是他亲身父亲的名分怎么定,彻底打破了宋英宗和曹太后辛苦维持的关系。

英宗亲政半个月后,宰相韩琦等人提议让有关部门讨论英宗生父名分问题。

以王珪为首的两制认为,濮王是仁宗堂兄,英宗应称其为皇伯。

而以韩琦、欧阳修为首的宰执们则认为,英宗应称其为皇考。

他们请求英宗,将两种方案提交百官讨论。

百官对此反应强烈,大多赞同两制官员的提案。一时间,针锋相对。

争论的焦点就在于如称濮王为皇考,也就是父亲,将置皇太后于尴尬的境地。

太后闻讯,亲自起草诏书,严厉指责韩琦等人,认为不当称濮王为皇考。

其实,“濮议”并非单纯的礼法之争。

王珪、司马光等臣僚坚持濮王只能称皇伯,是希望英宗以此收拾天下人心,维护统治集团内部团结。

韩琦、欧阳修等宰执们考虑问题则更现实,深知仁宗已死,太后已无能为力,他们要一心一意拥戴英宗,毕竟英宗是皇权的现实代表。

这场论战持续长达十八个月,最终以曹太后的妥协结束。

为政举措

英宗自亲政起,继续任用仁宗时的改革派重臣韩琦、欧阳修、富弼等人。

期间边境太平,没有和别国发生大规模军事冲突。

鉴于仁宗以来的弊政,英宗向执政宰辅们提出了裁救积弊的问题。

下诏将各品级官员的转迁年限加以延长,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冗官"现象给财政造成的压力。

为广纳人才、为国选贤,英宗命宰执大臣推荐德才之士以充馆职。

英宗非常重视书籍的编写整理,命司马光设局专修《资治通鉴》。

批示将书局设在崇文院,允许其借调龙图阁、天章阁、昭文馆、史馆、集贤院、秘阁的书籍。

还批准提供皇帝专用的笔墨、缯帛,划拨专款,并调宦官进行服务。

英宗的支持,极大改善了司马光修史的条件,使编写《资治通鉴》的宏伟事业自一开始就有坚实后盾。

司马光为报知遇之恩,在此后漫长的19年里,将全部精力都花在《资治通鉴》的编纂上。

应该说,史学巨著《资治通鉴》的最后编成也有英宗的一份功劳。

因病去世

治平四年(1067年),英宗因病驾崩于福宁殿,享年36岁。

英宗有一定的政治才能,也有政治抱负,但英年早逝,不及施展。

机会与挑战留给了他的儿子、后世之君宋神宗。

最佳贡献者
2

宋仁宗曾生有三子,皆幼年天亡,自庆历三年皇三子赵曦死后所育皆为女儿。于是群臣向仁宗建议领养宗室为继嗣,但都遭到宋仁宗的拒绝。继嗣之事,遂成为仁宗朝后期的重要政事至和三年(同年改嘉祐元年,1056年)元旦,正进行大朝会,仁宗突然发病,神志失常,直到二月中オ病愈。

其间宰相文彦博曾向仁宗建议以宗室为嗣,仁宗表示同意,但不久仁宗病愈,事遂中止。此后范镇再请仁宗建嗣,宰执文彦博、富弼、王尧臣,以及御史包拯等多人也不断提出建嗣事,都被拒绝。直至嘉祐六年十月,年已五十二岁的仁宗,终于同意建嗣。而实际立皇子,已是次年八月。真宗弟商王赵元份幼子濮王赵允让的十三子赵宗实,四岁时曾养于宫中,后以仁宗生子而归王府,这时年已三十二岁,被立为皇子,改名曙。


嘉祐八年(1063年)三月末,仁宗暴病卒。四月初一,皇子赵曙即位,是为宋英宗,尊仁宗皇后曹氏为皇太后。


英宗即位后数日即病,以致宋仁宗大殓时,英宗“疾增剧,号呼狂走,不能成礼”,宰相等向曹太后奏报后,下诏“请太后权同处分”军国事务。英宗病重时,语言行动多有错乱,往往触忤曹太后,使曹太后不堪忍受,加上内侍等离间,甚至还有人暗中劝曹太后废英宗,另立新帝。


曹太后遂将英宗病中的过失及失当的言词,书以告宰相韩琦。还曾向宰相韩琦“忽问汉有昌邑王事如何”,以后又派中使送密札给韩琦,其中“有为孀妇作主之语”。日后韩琦朝时,曹“太后鸣咽流涕”,说:“老身殆无所容,须相公作主”,废立之意非常明显。韩琦居中调解,说英宗病中的行为不必在意,请太后宽容。

后又对英宗说明利害关系“陛下今日,皆太后力,恩不可不报,然既非天属之亲,愿加意承奉,便自无事”的。于是“帝(英宗)大悟,自是亦不复言太后短矣”8,两宫的关系得到缓解,一场废立皇帝的危机终于平安渡过。


治平元年(1064年)五月,英宗病愈。宰相韩琦乘机单独向曹太后表示辞相出任地方官,意在促使曹太后还政于英宗。当曹太后表示愿意还政后,韩琦又追问何时,曹太后并未回答,只是“遽起”,韩琦即“厉声命仪鸾司撤帘,帘既落,犹于御屏微见太后衣也”。英宗才得以亲政。曹太后撤帘还政于英宗,是朝廷大事,韩琦事前未与其他执政大臣商议而独断专行,遂引起柩密使富弼的不满。


英宗亲政的次日,即向执政们提出:“积弊甚众,何以裁救?”早已无意于改革的富弼竟以“恐须以渐厘改”来搪塞,并不提出任何具体的改革意见。宰相韩琦在随后不久,又提出尊奉英宗生父濮王赵允让夫妇的礼遇问题,而将英宗提出的改革要求置之不顾。其后讨论尊奉濮王礼遇(史称“濮议”)之事,遂成为英宗朝君臣的主要“政事”,直至治平三年正月方始定议,而崇奉事宜议论一直延续到九月。其间群臣意见分歧,甚至互相攻击,引起不和,正常政事实际上已处于半停滞状态。


宋英宗时期,进行了两项改革。一是对官员进行考核的“磨勘”制度作了些调整。治平三年九月初,“帝欲去官冗之患”,要求制定改进措施。“冗官之患”由来已久,自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正月,诏令官员每满三年进行磨勘,实际上是不论有无政绩、过失,到时一律晋升官称。

由于实行“官”(官称)与“差遣”(职务)分离的制度,而俸禄主要依官称领取,以致有些官员在家等待派遣职务期间,照样领取相应官称的俸禄,甚至满了年也同样再升官称。加上“任子”及经考试等进入官员行列的人员大增,致使五十年间,官员已增加了约十倍,然而职位有限,不少官员因而无法派遣职务,但仍坐领俸禄。


这次改革主要是延长了磨勘的年限,对所升官称也作了限制,不能无限止地升遣官称。一般文官改三年一次为四年一次磨勘,“至前行郎中(吏、兵部郎中,从六品)止”;而待制以上改为六年一次磨勘,“至谏议大夫(从四品)止”等,以减缓官员升迁官称的速度,并对中高级官称的定额作了限制,以达到减少政府俸禄支出的目的。


二是对后代影响巨大的科举制度的改革。同年十月,诏“令礼部三岁一贡举”,“三年大比”的规定遂为后世所遵行,直至近代取消科举制度。


宋自建国,奉行五代旧制,每年都进行科举考试,后来又不定期举行,有时数年不进行,又或连考数年,再后又间行隔年考次,没有规律。起初录取的进士及诸科人员相当少,因而士人通过科举进入官员行列的人数很有限,最初每次总共一二十人到太祖末年,每次也只有一百多人。但自宋太宗夺取帝位的次年,可能是为了争取士人对他的支持,一次科举录取的各类人员竟达五百多人,以后每次科举录取的人数都较多,尤其是隔年考试的年份,更会增加录取的人数。因而士人通过科举进入官员行列的人数大增,这也是造成冗官的重要原因之一。


这次改革对每次科举考试录取的人数作了限制,并减少了录取的名额,即“于未行间岁之法以前,率四分取三分。礼部奏名进士以三百人为额,明经诸科不得过进土之数”。也即是每三年举行一次科举,录取的总人数不超过六百人,以达到减轻由“冗官”的俸禄给国家财政带来的经济压力,也有利于澄清吏治。


但是,时隔不久,宋英宗又开始生病,其他改革也就无从谈起。英宗的病情日益严重,到同年十二月下句已不能说话,只能写字表意。三十五岁的英宗虽已久病,仍不愿立太子,只是病重后不得已而立长子颍王赵顼为皇太子,册礼定于次年正月十九日进行。

治平四年正月上旬,宋英宗病死,尚未进行册礼的太子赵项即位,时年二十,是为宋神宗。

3

真实的情况是宋英宗赵曙(1032年2月16日-1067年1月25日),原名赵宗实,后改名赵曙,他是宋太宗赵光义曾孙,商王赵元份之孙,濮王赵允让第十三子,宋仁宗赵祯养子。宋朝第五位皇帝。

由于宋仁宗赵祯的三个儿子全部早夭,于是在景祐二年(1035年),把幼年的赵曙接入皇宫,赐名为赵宗实,交给曹皇后(后来的曹太后)抚养。赵宗实天性极为孝顺,喜好读书,不做嬉游玩乐的事情,穿的用的节俭朴素得像一个儒者。

嘉祐七年(1062年),被立为皇子,改名赵曙。嘉祐八年(1063年)农历三月,宋仁宗驾崩。四月初一,曹皇后发布遗诏,让赵曙继承皇帝位,在东殿接见了文武百官,是为宋英宗。四月初二,大赦天下,赐给百官爵加一等,奖赏各军。

赵曙即位之初,由于生病便由曹太后来垂帘听政。

曹太后开始掌权后,由于宋英宗终究是过继过来的孩子,终究还是不像信任自己的孩子那般信任宋英宗,所以当时两宫在当时一些大臣宦官的挑唆之下失和,关系也一度紧张。后来,欧阳修和其他大臣进行了多次和解。他们告诉太后:您是一位慷慨善良的长者,仁宗在世时,您的名声已经在人民中传播开来。现在为什么和自己的儿子过不去呢?他是一名病人,也是一名少年,你没有必要对他这样,多教他就是。他们对宋英宗说:孝一直是统治天下的主要方式,如果父母做得不好,作为孩子仍然应该表现出孝心,这是值得称赞的,太后是什么样的人,你心里知道,如果你孝顺,不仅世界会称赞你为名君,太后也会对你好点。

宋英宗病好后,曹太后将朝政权力交还给他,宋英宗开始了自己的亲政之路。在宋英宗统治期间,宋仁宗时期的基本政策得以延续,老部长韩琦仍在使用。与此同时,尽管他有一定的野心,但由于他个人的身体原因,他没有实现这些野心。他执政了五年,没有明显的成就或明显的缺点。在他统治期间,没有与辽和西夏的战争,这给了人们一个休养生息的机会。

宋英宗是北宋皇帝中存在感较低的一位,不是因为他的能力有多差,而是身体原因让他无法展示真正的实力。宋英宗即位后忽然患上了一种怪病,无缘无故的号呼狂走,好像中邪了一般。无奈之下,只能由曹太后垂帘听政。经过大半年的调理,宋英宗总算恢复了正常,处理起国事井井有条,帝国逐步走向正轨。

但好景不长,公元1066年底,宋英宗再次一病不起,失去了说话能力。

是年十二月,宋英宗病情再次加重,韩琦在病榻上奏道:“陛下久不视朝,中外忧心,请早立太子以安人心。”不能说话的宋英宗只能点头同意。韩琦拿过纸笔,让宋英宗亲自书写,宋英宗颤抖着双手,写下:“立大王为皇太子。”韩琦道:“必定是颍王,烦请陛下亲自写上他的名字。”宋英宗再次挣扎着在纸后写下“颍王顼”三个字,韩琦又请示道:“请今晚就让学士拟写诏书颁布天下。”宋英宗最后一次沉重的点头。于是,翰林学士承旨张方平来到宋英宗病榻前,确认是皇帝的亲自命令后,转身拟写诏书。看着儿子赵顼被册立为太子,三十五岁的宋英宗已是泪流满面,左右无不动容。

不管怎么样,他作为皇帝他还是比较幸运的,毕竟在他执政期间,宋朝并没有和别的国家发生过大规模的军事冲突,总体来看,也是边境太平的。虽然说宋英宗大多数的时间都是在养病,但也是做了一些很好的事情的,毕竟他在政治上也是有一番自己的作为的。赵曙继续任用仁宗时的改革派重臣韩琦、欧阳修、富弼等人。鉴于仁宗以来的弊政,赵曙向执政宰辅们提出了裁救积弊的问题,征求大臣们的意见;还下诏将各品级官员的转迁年限加以延长,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冗官”现象给朝廷财政造成的压力。国库空虚、入不敷出已经明显的在宋英宗在位期间表现了出来,之前“冗费”的历史积弊一直以来找不到良好的解决办法,而对于辽国每年还有大量的金银输出,整个财政已经接近于崩溃。

治平四年正月八日丁巳(1067年1月25日),赵曙因病驾崩于福宁殿,享年36岁,葬永厚陵(今河南巩义孝义堡)。

4

宋英宗,宋仁宗堂兄赵允让之十三子,三岁时被宋仁宗接入皇宫,赐名赵宗实,交曹皇后抚养。宋仁宗在三个儿子先后夭折后,立其为皇太子,改名赵曙。

1063年3月,宋仁宗崩,赵曙即位为宋英宗,尊曹皇后为皇太后并请她垂帘听政。因太监挑拨,两宫顿生嫌隙,在韩琦与欧阳修极力劝谏下,病愈的宋英宗亲政,曹太后撤帘归政。

宋英宗重用贤臣,广纳人才,裁减冗官,发展生产,重视文化。他令司马光设局专修《资治通鉴》,不余遗力予以支持。

宋英宗满打满算只当了五年皇帝即“以忧勤损寿”,但观其一生,可算有为之君。

5

我认为,仁宗之后的英宗,虽然在位只有五年时间,但是却还是大宋比较好的五年!原因在于以下几点!

英宗

政治上,他继续任用仁宗时期的改革派大臣!韩琦、富弼等人在仁宗一朝是为国家砥柱,甚至英宗继位也是由于他们努力的结果,在政治上英宗主张改革前朝弊端积病,努力创新作为;整顿吏治,杜绝官员不作为、徇私舞弊的现象;选拔人才,为自己的政治改革注入新鲜血液!

韩琦

文化上,英宗非常重视书籍编写,他以曾祖父“太平天子”赵光义编写《太平预览》等书为榜样,大力推动书籍编纂和撰写工作!为此,他命司马光专修《资治通鉴》,同时在崇文院内设置书局,允许工作人员使用馆阁书籍,不仅如此,他还将自己常用的笔墨等物赐给编辑人员,另外专项拨款、派遣官宦带水果糕点为工作人员服务!司马光为了感谢英宗的信任,在仁宗“新旧党争”期间,特意在洛阳花了多年,完成了伟大的《资治通鉴》撰写工作!

资治通鉴

经济上,这一时期不管是农业,还是商业、手工业,都处于高速发展期,大宋王朝市场繁荣,物流昌盛!酒、茶、瓷器、盐铁等代表国家命运的物资依然以高速运转的姿态,在商家、权贵、百姓手上运转!“京城四水”依旧发挥它们不可替代的作用,将中华物盛洒向四方,将外族风流带进汴梁!

总之,英宗短短一朝,但是承上启下,不管是政治、文化、经济上都有可圈可点之处,我们今天依旧在学习大宋文明,研究《资治通鉴》,这也许是英宗对我们最好的回馈!

6

别抢,我来答

宋英宗名赵曙,是宋太宗赵光义的曾孙,宋仁宗赵祯的堂侄,宋王朝的第五位皇帝。他以宗室子身份继承大统,可是他只在位了几年就病逝了,没做出什么政绩。

英宗自幼身体就差,他继位后,因为紧张忧郁过度,竟然病得昏迷不醒。仁宗的皇后曹氏已被尊为皇太后,她就垂帘听政,暂时管理国事。英宗患病后性情大变,喜怒无常,经常斥责侍奉的宫人。因此惹得宦官不满,故意挑拨英宗与太后之间的关系,所以二人的关系十分紧张。

后来,英宗亲政,朝廷又出现了礼仪之争,这主要是如何尊英宗的亲生父母。英宗是以仁宗养子的身份继位的,按照制度只能尊称仁宗为皇考,尊生父为皇伯。可是英宗是一个孝子,不想这样做。这就遭到了曹太后以及许多大臣的反对。

礼仪之争结束后,英宗也痊愈了,他就打算尽心执政,想要做出一番政绩来。可是天有不测风云,这时西夏加紧了对宋朝的侵略。应用不得不先攘外再治内。英宗起初想求和,可是西夏没同意,最终西夏大规模入侵宋朝,给宋朝百姓带来巨大的灾难。

外患未除,内忧又起。仁宗时期的冗官积弊已深,英宗想改变这种局面,却没有切实可行的措施。随着宋与西夏战事的发展,宋朝的冗官冗兵问题日益严重,国家财政几乎崩溃。英宗忧心如焚,又不能力挽狂澜,结果再次病倒,最终病逝。

7

宋英宗赵曙,本名叫赵宗实(被立为皇子后,由宋仁宗赐名赵曙),父亲是濮王赵允让,是宋仁宗的侄子,后来过继给宋仁宗做养子。

难道宋仁宗没儿子吗?当时还真没有,女儿倒是不少,据《宋史》记载,宋仁宗有十六个女儿。可他已经二十七岁了,在那个年代已经算是高龄了。这下大臣们不干了,这哪行啊?你不找个接班人,将来我们跟谁干哪?宋仁宗在大臣们的反复劝谏之下,不得已过继赵曙为养子,做自己的接班人。

赵曙四岁(景祐二年)时就过继给了宋仁宗,平时颇为孝顺,喜好读书,穿着简朴,不喜奢华,一直严格要求自己,可他的继位过程还是有些曲折的。

宋仁宗还是一直想有自己的亲儿子继承皇位,所以就长时间没有设立储君,每当有大臣对他劝谏,宋仁宗都会往后推脱。宋仁宗第二儿子赵昕出生时,甚至有赵曙又回到了自己父亲身边的事情,可见赵曙的坎坷命运。

这样一直到了嘉祐七年,宋仁宗都五十二岁了,生儿子的希望已经很渺茫了,这才宣布赵曙为皇子,而不是太子,还是把赵曙当做一个备胎。

一直到了嘉祐八年,宋仁宗去世,曹皇后宣布遗诏,赵曙正式继承皇帝位。赵曙继位开始,由于身体多病,便由曹皇后垂帘听政,直到治平元年五月,身体康复,开始亲政。

赵曙在位时间很短,只有四年时间,虽然有一些自己的想法,但具体的作为不多。

赵曙继位后继续任用改革派的韩琦、欧阳修和富弼等人,对当时宋仁宗时期的“冗官”现象进行了改良,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朝廷财政上的压力。

另一个比较值得称道的是,他在治平三年,命司马光专修《资治通鉴》,这给司马光创造了极大的便利条件,在此之后的十九年里,司马光为了赵曙的知遇之恩,将全部身心都扑在了《资治通鉴》的编著上。

治平四年正月初八,“帝崩于福宁殿”,享年三十六岁,庙号英宗。

8

历史当中的宋英宗赵曙,原名赵宗实,是北宋第五位皇帝,公元1032年出生,但他并非宋仁宗的儿子,而是宋仁宗赵祯的堂兄濮安懿王赵允让的十三子,同属宋太宗赵光义这一支脉的后代,而不是皇子承继大统。

宋仁宗没有儿子,并非无法生育,而是生下之后陆续夭折,三子尽夭折后,宋仁宗赵祯深感无奈,便在宗室内挑选合适之人,过继为儿子,这样可以避免自己出现意外,大宋江山后继无人。

公元1035年,年仅三岁的小英宗被接进皇宫,赐名赵宗实,由曹皇后抚养。在北宋宗室之中,后辈男丁并不只有他一人,而宋英宗也仅是濮安懿王的第十三个儿子,能够选到他来给宋仁宗赵祯做皇子,并且将来继承北宋江山,是因为宋英宗的生父濮安懿王天资浑厚,外庄内宽,受人爱戴。

然而公元1039年,宋仁宗的新生儿子降生,年仅8岁的英宗在皇宫生活五年后被打发回老家,再次回到自己的亲生父亲濮安懿王赵允让的身边,但天不遂宋仁宗赵祯的愿,公元1043年,宋仁宗赵祯的亲生儿子年仅四岁夭折。宋仁宗赵祯毫无办法,在1044年皇帝宋仁宗升宋英宗赵曙为大将军,但是并没有再让他回皇宫。

公元1058年,宋英宗赵宗实27岁时候,亲生父亲濮安懿王赵允让去世。同年,丞相韩琦和龙图阁直学士包拯均给皇帝宋仁宗赵祯建议考虑立太子之事,但宋仁宗赵祯考虑后宫有孕暂时搁置,结果生出来一位公主,宋仁宗赵祯再次失望,不得已再次对宋英宗赵曙升官,但是这宋英宗却以为父守孝为名,多次推辞皇位对他的加封。

但此时的宋英宗赵曙只是臣子,并无其他办法,只能做无声抗争,为他登基掌权做筹码。最着急的反而是宋仁宗赵祯和众大臣,直到公元1062年,宋仁宗病重,他感到时日不多,万不得已情况下,下旨接宋英宗进宫立为皇子,改名赵曙,于公元1063年,也就是宋仁宗四十一年,宋仁宗赵祯走完自己的以生,赵曙继位称帝,也就是宋英宗。

9

宋英宗赵曙,是宋朝的第五任皇帝。但并不是赵仁宗的亲子,是因仁宗赵祯无子嗣,被从小送入宫中抚养的仁宗养子。

等到宋仁宗死后,赵曙登基,但仅仅在位四年之后就病死,死后儿子赵顼继位,是为宋神宗。

总结宋英宗短暂的在位时间,可以分为几个方面:

-01-因病让曹太后垂帘,并与之心生嫌隙

宋英宗继位之后,没多久就因生病,找来宋仁宗的曹皇后,也就是现在的曹太后垂帘听政。但因为一些宦官的谗言,引起宋英宗与曹太后之间的关系紧张。

不过在欧阳修和韩琦等人的调和之下,宋英宗与曹太后之间才没有爆发冲突。等到次年宋英宗病好之后,曹太后还政于宋英宗。

不过,在之后的“濮议”事件当中,宋英宗对于曹太后态度的重视,足以体现了双方之间的关系紧张。

-02-“濮议”事件

因为宋英宗并非宋仁宗的亲子,在宋英宗继位之后,便想着给予自己的生父濮王赵允让名分,从而引发了一系列的政治事件。

当时朝中侍御史吕诲、范纯仁、吕大防和司马光等人,主张称宋仁宗为皇考,宋英宗的生父濮王为皇伯;但是中书韩琦、欧阳修则认为应该称呼濮王为皇考。

这件事情持续了十八个月,直到曹太后下诏,严厉指责了双方。最后,曹皇后允许了称濮王为“皇”,但最后因为宋英宗的早死,并未给予皇的谥号,最后还是以“王”为谥。

-03-任用能臣、重视文史

宋英宗赵曙继位之后,任用韩琦、欧阳修等老臣,并对宋仁宗时的弊政加以改革。治平元年,多地水灾,宋英宗派人赈济灾民,免除赋税。

宋英宗在位期间,北宋与西夏和辽国之间并无战争。

宋英宗还十分注重文史方面的发展,命令司马光专门修著《资治通鉴》,这才有了日后这部史学巨著的传世。

宋英宗整体来说算是一名合格的皇帝,虽然在“濮议”事件上有些太没主见,但在政治、文化等方面都算是可圈可点。不过,仅仅在位四年的宋英宗,还有尽半时间由曹太后垂帘听政,实际执政也就两年有余,实在是有点可惜了。

(配图来自网络,侵删)

10

宋英宗赵曙,本名赵宗实,是继宋仁宗之后宋朝的第5位皇帝。宋仁宗开始一直没有儿子,所以早早就把赵宗实过继过来,作为仁宗的养子,由曹皇后培养。后来仁宗有儿子后又把赵宗实送出宫去,但仁宗的儿子都没有长大成人,无奈之下只好又想招宗实入宫,正式立为皇子,但宗实一直推辞,直到下严旨,群臣把宗实送到皇宫,这才接受成为皇子。仁宗去世后,赵宗实正式即位为皇帝,史称宋英宗。也正是因为仁宗对英宗没有多少关心和爱护,迫于无奈才立英宗为皇嗣,所以英宗对仁宗也并没有太多的感情,反而还有些不满情绪。那英宗即位后,宋朝会有哪些变化,是否会推翻仁宗制定的政策?他和仁宗时期的宫人和大臣关系如何呢?


一、宋英宗在即位之初,因为身体不是很好,需要养病,就由曹太后来垂帘听政,辅助处理军政大事,开始双方还是比较和谐的。但是宫里的一些宦官开始不断的向英宗说曹太后的坏话,让英宗对曹太后有了一些看法,双方渐生嫌隙。后来经过大臣的劝谏,双方关系才有所缓和。

二、宋英宗亲政后,由于韩琦和欧阳修等人的提议,英宗开始讨论其生父的名分问题。由此让朝臣分为两派,一派以王珪为首,一派以韩琦为首。王珪一派认为英宗既然继承了仁宗的皇位,那理应尊仁宗为皇父。韩琦一派则认为英宗应该尊其生父濮王赵允让为皇父。双方展开辩论,没想到大臣大都支持王珪一派的意见,这个话题足足讨论了18个月之久,连曹太后闻讯都下诏严厉斥责韩琦等人支持尊濮王为英宗皇父的提议。而英宗内心当然希望可以尊其生父濮王为皇父,所以对韩琦一派大力支持,打压王珪一派。最后韩琦等人成功实现尊濮王为英宗皇父的目的,史称“濮议”事件。然而还没来得及给濮王上谥号,因为英宗的英年早逝,此事最后还是不了了之。

三、宋英宗在政治上基本延续了仁宗的政策,继续任用改革派韩琦、欧阳修、富弼等人进行改革。对于自仁宗留下的未解决的弊政,宋英宗也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并和大臣讨论出解决办法,比如英宗会广开言路,积极听取大臣的意见,尽自己最大的力量亲自去选拔官员为朝廷效力。这样就有效缓解了“冗官”现象造成的财政压力和不好的朝廷气象。经济上继续仁宗的经济政策,封存了比如桩库、左藏库等国库空虚。文化上宋英宗非常重视读书,并对书籍进行整理,司马光曾写成了一部《历年图》呈给英宗御览,英宗大为赞赏。也正因为这个事情,后来司马光提出编写《资治通鉴》的时候,英宗大力支持,这才有了这部文学巨著的诞生。

综合来看,英宗虽然在位时间很短,只有4年,但是基本延续仁宗的政策,任用贤能,保持了国家的政治稳定,社会安定,经济文化尚可,总的来说,还是一个合格的守成之君。


欢迎给我点赞,评论,希望和大家一起讨论历史,谢谢。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