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朱元璋八代贫农,父母给地主当佃农,小时父母双亡,没有葬身之所,可怜的朱元璋向地主请求安葬父母,却遭到地主残忍拒绝。以朱元璋嫉恶如仇的性格,他称帝后这个地主会有什么下场呢?结局让我们大跌眼镜。

朱元璋出生在一个贫苦的佃农家庭,生活特别艰辛,父母给地主刘德拼命干活,朱元璋很小便给刘德家放牛,一年下来却连个温饱都混不着。更残忍的是,老天爷也来添乱,淮南一带发生瘟疫和饥荒,朱元璋一家几乎都饿死了,父母也相继离世,只剩下朱元璋的哥哥,面对尸骨未寒的父母,求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不知如何安葬。

没办法,朱元璋和哥哥一起找到地主刘德,跪在地上请求他给一分地安葬父母。

刘德看着衣不蔽体,一把鼻涕一把泪的兄弟俩,说出了一句令人绝望的话:你父母种我的地,我养活你们一家子,现在他们死了还要我管?做梦吧你们!

朱元璋停止了哭泣,因为他知道哭也没用,然后站起来拉起大哥,默默离开。

就在朱元璋陷入绝望时,一个人伸出了援手。

刘继祖是刘德的亲哥哥,也是一个地主,但他还有怜悯之心,看到朱元璋兄弟的窘境,他主动提出送给朱元璋一块地,让他们安葬父母,贫农朱五四和妻子终得入土为安。

对朱元璋而言,刘继祖的帮助就像阴霾寒冷中一缕明亮温暖的阳光,让他知道人间尚有情义温暖。朱元璋是一个爱憎分明的人,刘德的无情无义,他牢牢记在心里;刘继祖的大恩大德,他也牢牢记在心里:你们给我朱元璋的,我迟早会有一天加倍奉还!

在艰苦创业的道路上,朱元璋忘记了很多人很多事,但永远记得刘继祖和刘德这对地主兄弟,若干年后,他登基为帝,建立大明,衣锦还乡,无限风光。

朱元璋想报答刘继祖的恩情,一打听才知道刘继祖已经去世,但他仍然下诰封刘继祖为义惠侯,让他的儿子继承侯爵位,世袭罔替,表达刘继祖的感激之情,词曰:

朕微时罹亲丧,难于宅兆,尔发仁惠之心,以己沃壤,慨然见惠。安厝皇考妣,大惠云何可忘!因赠以侯,并赠其妻娄氏为侯夫人,仍为文以祭。宅兆即今泗州祖陵是矣。不讳龙潜之事,不忘马鬣之恩,存故旧,报德施,大哉圣孝,真只千古矣!

报完恩,朱元璋又找来刘德,这个薄情寡义的地主仍然健在。

刘德双膝跪地,面如死灰,一个劲磕头认罪,但他知道等待自己的或许是诛灭九族。

朱元璋蔑视地看着这个可怜虫,想起了他自己当初的样子,再想想九泉之下的父母,他更加痛恨刘德,恨透了这个毫无人性的地主恶霸,恨不得将之碎尸万段。

朱元璋慢慢走近,搀扶起哆哆嗦嗦的刘德,开口说道:

“尔之所为,亦恒情耳,不必问。吾贫时,尔岂知今日为天子耶?”

刘德啊刘德,你当年所作所为也算是人之常情。再说朕当时那么贫穷,你也不知道我今后会做皇帝呢?罢了罢了!这事已经过去,朕不计前嫌了。

刘德不敢相信皇帝说的话,恍惚了半天才反应过来,再次跪拜高呼:皇上万岁!

朱元璋非但对刘德既往不咎,还赠予他30顷良田,免除其十年赋税徭役。

刘德跪在地上,痛哭流涕,他已经不知道该如何表达自己的悔恨和感激之情。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朱元璋阴险、严酷、刻薄、寡义,对开国功臣甚至救命恩人,动辄大开杀戒,但这件事却让我们认识到一个不一样的朱元璋。

朱元璋是一个典型的双面人,对搜刮民脂民膏的贪官污吏,对威胁皇权和大明江山的人,他铁血、无情、残酷;对普通百姓,哪怕是曾羞辱自己的人,只要没有威胁,他大度、仁慈、怀柔,这就是炉火纯青的帝王权术。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最佳贡献者
2

这不是戏说,而是真事。朱元璋没有发迹之前,家境赤贫,一家给地主刘德家做佃户,朱元璋本人也给刘德家放过牛。后来赶上灾荒,朱元璋父母兄侄过世,因为家中无田又无钱,连父母兄侄下葬都成了大问题。走投无路的朱元璋为了能让父母早日入土为安,向地主刘德求助,希望刘德能够给自己一块薄地,安葬父母兄侄。可是,这位刘德偏偏是个不愿行善之人,根本不愿意借地给朱元璋,言语也很不友善。



就在这个时候,刘德的兄弟刘继祖出现了,这是一个比较有善心之人,史载“继祖与妻娄氏辄启太祖:吾饶于地,曷不谓我,任择用,岂吝耶?”什么意思?我地多,你咋不跟我说,偏去找我那为富不仁的兄弟呢?你随便挑块地,赶紧让父母入土为安吧,我不会吝啬这点儿地皮的。自此,朱元璋才得以让父母兄侄入土为安。而这块地,就是后来位于明中都凤阳的明皇陵核心区域。此后,朱元璋远走他乡,谋求生路。



后来,朱元璋参加了红巾军,逐渐脱颖而出,最终开元建国,建立了大明王朝。成为了皇帝的朱元璋始终没有忘记当年一张芦席裹着下葬的父母兄侄的惨相,于是在父母当年的安葬地大兴土木,建立了恢宏的明皇陵,并追尊父母为帝后,追封兄侄为王。同时,朱元璋也没有忘了当年的刘继祖,刘继祖对于朱元璋的滴水之恩,朱元璋记了一辈子。所谓滴水之恩、涌泉相报。但是,朱元璋报的可不是涌泉,而是江河湖海。朱元璋成为皇帝之后,刘继祖已故,朱元璋不仅对其后人大加赏赐,而且还追封已故的刘继祖为义惠侯,封其妻娄氏为侯夫人。要知道,这个义惠侯可是世袭罔替的,而且明朝侯爵的地位很高,就连明朝的开国元勋刘伯温也没有得到,仅仅封了个诚意伯。恐怕连当年的刘继祖也没有想法,一个小小的善念,给后代换来了两百余年的贵族待遇。



那么,刘德的结局如何了呢?朱元璋杀了他报仇没有?如果这样想,就太小看朱元璋了。知道朱元璋成为皇帝的刘德如同热锅上的蚂蚁,生怕朱元璋秋后算账。于是,负荆请罪,求皇上开恩。朱元璋倒也没有为难刘德,不但没报复他,还给了他一笔赏赐。朱元璋的理由是,如果没有当年刘德的为富不仁,或许就没有今天朱元璋的成就了。当然,这样的小人物已经不值得身为皇帝的朱元璋动刀了。或许也有他兄弟刘继祖的情分在里面,很难说。不过,刘德估计回家得懊悔死,一点赏赐和绵延二百余年的义惠侯爵位相差何止十万八千里。如果当初他有那么一点点善心,这个义惠侯或许就是他家的了。只可惜,历史没有如果,他能保住小命就已经是万幸了。

3

朱元璋出身佃农之家,祖祖辈辈都是务农的,家里条件十分困难。

朱元璋全家都是租种地主刘德的土地。朱元璋长到十二三岁时,为了减轻家里负担,父亲朱五四送他去为地主刘德放牛。

放牛娃朱重八:

朱五四一家虽说租种刘德家的数十亩田地,全家人辛勤耕作,可大部分收成却要交给刘德。

遇上荒年减产,刘德也不减租,该多少还得要多少;偶尔丰年多收了三五斗,刘德就急忙忙的跑来加租,所以常常辛苦一年,一家人还是忍饥挨饿。

后来朱元璋对地主老财下手非常狠,也和他小时候的经历有关。

放牛娃朱元璋勉强有了碗饭吃,还是很开心的。当时很多人家“取草之可茹者杂米以炊”,连饭也吃不上,只能吃草根树皮。

朱元璋食量大,刘德给的一天两窝头根本不够吃,总是饿着肚子放牛,刘德还经常找借口对他非打既骂。

那一年江淮地区爆发瘟疫,朱元璋的父亲朱五四头一个染上了,又没钱医治,很快便去世;接着大哥朱重四、母亲陈氏和侄子接连病故。

一家九口,半月之间死了四口。朱元璋想向刘德讨一块巴掌大地皮埋葬父母,刘德一口回绝。

幸亏刘德的哥哥刘继祖菩萨心肠,对朱家深表同情,给了兄弟二人一块地。

朱元璋的父母别说棺材了,连块板也没有,只能用破草席一裹埋掉。

后来朱元璋在《大明皇陵之碑》中说:“殡无棺椁,被体恶裳,浮掩三尺,奠何肴浆。”

意思是连棺材也买不起,破衣烂衫地卷着草席埋葬了父母,哪里还能用美酒佳肴来祭奠呢。

父母死后。朱元璋无计谋生,只得去当和尚。

和尚也吃不饱,他便游方化缘,白天里走村串户化一钵饭,夜里随处安歇。

某日朱元璋已饿了两天没吃东西,路过一个叫剩柴村的地方时,见村中有棵柿树,上面还有几个果子,朱元璋大喜,摘下吃了,总算没饿死。

后来朱元璋当了皇帝,还亲自去看过那棵老柿树,把自己的龙袍脱披在树上,封柿树为凌霸侯。

后来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屌丝逆袭当了皇帝。 朱元璋当了皇帝,首先便是为自己的父母大修陵墓,在父母坟前建了皇城、砖城、土城三道,殿宇、房舍千余间,陵丘、石刻无数,让父母在地下享受荣华富贵。

他始终忘不了当年对他有恩的刘继祖,想找到他报答他。

可惜刘继祖已去世多年,朱元璋便封刘继祖为义惠侯,表彰他当年救驾之功,爵位由刘继祖的儿子继承,还赏赐了许多田地给刘家。

朱元璋又下令让人把刘德抓到自己面前。此时的刘德早已吓得魂飞天外,跪在地上如同一只磕头虫一般,牙齿直打哆嗦。

也不怪他害怕,欺负皇帝是什么罪名,大家都清楚。

就在所有人都以为朱元璋要把刘德五马分尸时,朱元璋却做了奇怪的决定。

他不但赦免了刘德的罪,还赏他三十顷土地,并且十年不用交租。

刘德怀疑是不是自己听错了,跪在地上都不敢起来。

朱元璋亲自把他扶起来,说到:

“以前的事情不怪你,你也不知我会有如今”

朱元璋解释说,以前你曾经给过我一口饭吃,这个恩德我不会忘记。

当年你不给我土地葬父母,也是人之常情,世上人都嫌穷爱富,不是你一人之罪。

朕现在贵为天子,岂能再与你计较?只是今后要在桑梓多做善事,不然到时新账旧账一起算!

朱元璋的做这种以德报怨的事,主要是要收买人心。

通过多年的锻炼,朱元璋已经掌握了“帝王心术”,他需要在老百姓中树立起自己的大仁大义的形象,不能显示出皇帝的小肚鸡肠。

刘德这种人杀不杀对他来说不要,天下的民心才是重要的。

作者:歪眼小史工作室—— 冯生

4

俗语道后患无穷,今天咱讲讲后福无穷的故事。

话说在这元末之时,汉族老百姓们实在忍受不了暴元的残酷统治,纷纷揭竿而起,但动乱之时遭殃的还是无辜的百姓,在某年大战之后又是陈尸乡野,尔后便爆发了极为严重的疫情,在这场灾祸之中,一个少年的父亲,母亲,哥哥全都染病而亡,这个少年便是朱元璋。面对突如其来的的灭顶之灾,朱元璋苦苦的哀求地主东家能行行好,给块葬身之地,结果地主竟然无动于衷把朱元璋轰了出去,后来,同村的另外一家富户名为刘继祖,他看朱元璋是在可怜,对他说,你想要地埋葬你的父母,为什么舍近求远呢,和我说就行了嘛,我手上有片地你拿去赶紧处理父母的后事吧。

就这样,朱元璋终于埋葬了父母,并且向刘继祖告谢后便离开了家乡,他的奋斗史大家几乎都是耳熟能详了,他参加了红巾军,后来一步步的走向了人生的巅峰,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建立了大明王朝,做了皇帝的朱元璋时常回忆起这童年的这段刻骨铭心的经历,他曾经说,朕昔寒微,生者为衣食之苦,死者无阴宅之难.....尔刘继祖发仁惠之心.....至今难忘。但遗憾的是,当朱元璋称帝之时,这位仁义的刘继祖已经病逝了,朱元璋将其后人找来,对其大加封赏,并且给刘继祖重新修建坟茔,追封其为义惠侯。最牛的是这个“职称待遇”是可以代代传,辈辈用的。而当年拒绝朱元璋的那个地主,听说朱元璋成为皇帝后,吓的屁股尿流以为自己死定了,自己到南京找朱元璋承认错误希望能跳过一劫,没想到朱元璋竟然真的放过了他,对其说,如果没有你当年的绝情,也许不会有我朱元璋的今天。你走吧,我不会为难你。

5

朱元璋做皇帝之前家中很穷,老爸、老妈死后没地方埋。元朝统治下土地都有主,无主土地实行“国有制”。

元朝刚进入中原时,看到土地这么多,打算毁掉城镇种上草进行放牧。也就是说:土地是有,但没有朱元璋家中的“一亩三分地”。

朱元璋没钱买墓地,父母死了总应该下葬吧,民间有“入土为安”一说。

朱元璋没办法向地主刘德求助,想让老爸的东家让给点薄田好埋了父母。朱元璋找他也是做了一番思想斗争的,朱元璋心想“老爸在你家辛苦了一辈子,出于同情也应该伸出援手吧!”

可是老朱想错了,地主刘德为富不仁,直接拒绝说:“地主家也没多余的地,穷鬼赶紧滚”。



(朱元璋)

老朱没办法含泪离去。

这时他的邻居刘继祖伸出了援手,让朱元璋把他的父母埋到了自己的边角地里,朱元璋总算安葬了父母,以后老朱称帝后,赏赐了刘继祖一笔钱,还让他的后代享受荣华富贵。

有人可能要问了,以朱元璋的性格,地主刘德在自己落魄时不但不援助,反而百般讽刺挖苦,老朱一定会报复他的吧?

然而事实却没有,当朱元璋南京称帝后衣锦还乡时,地主刘德听说朱元璋回来了,直接吓尿了,心想这次老朱回来还不把我宰了?

我别让朱元璋派人抓我了,我主动投案自首吧,兴许老朱还能放过我。

刘德当天就去了朱元璋的住处,去了就跪下了,一边痛哭流涕一边说“我罪该万死,当初没借给你墓地”。



(地主刘德)

当时随行的官员了解了事情经过,纷纷说“宰了他”。老朱却摆摆手,然后扶起刘德。感慨说道“当初你不借给我墓地是本份,借给我是情分,这没什么,再者说了,你又不知道我会当皇帝,”说完还封赏了刘德一笔钱。

我发现历史上牛逼的人物格局就是比普通人高的多,比如汉初的韩信,他受屠夫李二“胯下之辱”,等韩信发达了同样没报复他,反过来提拔他做了军中的“小头目”。

这些牛逼人物咋想的呢?其实韩信的成功有一部分来源于侮辱看不起他的人,这些都是他努力成为人上人的原始动力。朱元璋的经历也是如此。“穷且益坚”还是有道理的。



(韩信)

有首歌叫做“感谢对手”,对于强者来说:压力越大反弹的也越大。朱元璋是强者,他笑傲天下,怎会和刘德一般见识呢?

【欢迎转发、留言、点赞和关注】

6

这个朱元璋的小段子之所以被翻来覆去的传颂加工,是因为它深刻地提醒着人们,是否该以德报怨?为什么我们要以德报怨?什么情况下我们该以德报怨?

中国人心目中根深蒂固的一个概念是落叶归根,也正是为这个原因,很多老人身故前都会郑重其事地事先要求,在自己的老家置办身后事,什么“哪里的黄土不卖人”?我就是眷恋故土!

在古代的时候,更是讲究人去世之后就要入土为安,尸骨放置在外面,将会成为无家可归的孤魂野鬼,当然你也可以说这是古代人科学观念淡薄的一个表现,但是这种想法曾经顽强占据了中国古代数千年的历史上大多数人的头脑。

朱元璋本人就经历了这样的事情。他的父母在遭遇了疾病(主要是饥饿)去世之后,却面临着没有地方安置的窘境。

这是为何呢?谁能不给朱元璋这个面子呢?

那时候的朱元璋就是个放牛娃,哪儿来的面子可言,他的父母在他还小的时候就去世了,当时他还在给别人家放牛呢。本来他们这一家并不是这个村里的人,是外来户,当时的吏治腐败,加上四分都是战乱。他的父母只能带着他的大哥四处逃亡来到了安徽凤阳。

朱元璋出生之后,他们才算是在这个村庄落下了脚。朱元璋的父亲也是一个非常本分的人,想着在这里租点田地老老实实耕作,只要家庭成员能饿不死就算胜利。当时他们租借的田地是当地一个土财主刘德家的,刘德对老朱一家算是马马虎虎吧,谈不上什么恩重如山和感情交流,但是也没欺负这一家子,正常相处的那种普通地主与租户的关系。

一年忙前忙后,扣除了给刘德的地租和其它上交官府的税赋,最后老朱一家其实什么也没落着。在朱元璋逐渐长大的时候,也懂得分担家里的重担,就在刘德家中当了一个放牛娃。

往常好年景都捉襟见肘,灾荒年景可就熬不过去了,而灾难紧接着就来了,旱灾,蝗灾,瘟疫,这三个在古代分开来都是给百姓们扛不过重击,更别提接二连三的组合拳了。

在这套组合灾难前,老朱家没有抵御之力,如同很多百姓一样,很快就饿死的饿死,病死的病死。当地的官吏也很昏庸无能,很多赈灾粮食都被侵吞,无视百姓们的苦难。当时,他的父母也没有承受住这样的打击,最终相继去世。

家里陡然失去了顶梁柱,朱元璋和他的二哥一下子就成了家里的支撑。首先他们想到的就是让自己的父母一路好走,把他们的尸首安葬。但是放眼一望,当地哪里有属于自己家的哪怕一寸土地?

哥俩首先想到的当然是自己的东家刘德。而刘德在这个时候,一点也没有眷顾之情,恻隐之心,直接拒绝了小哥俩的请求。两兄弟面面相觑,看着尸骨未寒的父母,简直是束手无措。好在后来刘德的兄长刘继祖看这两个孩子可怜,就给了他们一块山上的土地来安葬他们的父母。

风水轮流转,等到朱元璋终于熬成了皇帝的时候,肯定是少不了回到自己的家乡,看看乡亲父老,朱元璋要衣锦还乡这件事被当地百姓奔走相告,大家都欣喜若狂。

唯有地主刘德快被吓死了,他觉得自己简直就是死路一条,不知道自己该选择什么死法。

朱元璋回来的时候,先去看望了当时给自己土地的刘继祖。但是他不幸已经去世了。朱元璋给他的后人许多赏赐,受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更何况据说这片土地有王者之气,所以才成就了老朱本人的基业。

至于刘德呢?据说他当时也混在人堆里迎拜皇帝,令他自己也想不到的是,朱元璋把他认了出来,没打没骂,更没有降罪,反而赐给了他一些良田。这刘德是跪倒在地,山呼万岁,老泪纵横。

为什么会选择以德报怨?其实这也是朱元璋很有深意的一个举动,如果自己一得势就报复曾经有怨的人,这样不仅会让天下百姓害怕自己,而且还让家乡的人看不起自己。

毕竟当年刘德对他一家即便是没有恩情,也算是主人家,曾经给了你们一片容身之地。不送给你土地,那是人家的权利,土地是农业社会中任何人都珍惜无比的资源,凭什么人家无缘无故要送给你?仅凭这个去指责别人是没有道理的。

朱元璋的做法就非常的当,显示了自己作为皇帝对父老乡亲的关爱,更显得自己的大度气量。

另一方面,经历过了这么多年的闯荡,知道了更多的人情世故后,朱元璋也懂得当时刘德那样的做法,将心比心,把他放在刘德的位置上,就能保他做的比刘德更好?

就像现在的公益捐献,人家愿意捐献那是人家的觉悟,那人家没有那种义务,朱元璋也不是道德婊,他心里比谁都清楚!

7

中国人的乡土观念很浓厚,“衣锦还乡”、“光宗耀祖”等一直是许多中国人的人生目标。称帝后的朱元璋又怎能例外?

朱元璋想必大家都很熟悉,明朝开国皇帝,一生痛恨贪官污吏,积极打压贪官污吏,这一点确实为百姓谋取很多福利。但是朱元璋他脾气古怪,动辄斩首抄家,百姓苦不堪言。

朱元璋衣锦还乡,乡人知道他要回来后,走路时腰杆儿都挺直了。但朱元璋要回家乡的消息可吓坏了一个人。

他是谁呢?这个人就是刘德。名字是个好名字,可他为人处世的品行却与他的名字完全相反。

在朱元璋当和尚前,朱元璋一家都在为地主刘德“忙碌”。父母种的是刘德家的地,朱元璋放的是刘德家的牛。如果不是因为天灾,朱元璋估计就要放一辈子的牛了。

上苍估计不舍朱元璋放一辈子的牛,因此在元朝末年,安排旱灾先行,蝗灾紧随,瘟疫殿后。这三大灾害降临人间来势凶猛,所到之处常常十室九空。

朱元璋一家也不能幸免。原本的一大家子人,转眼间就只剩下了朱元璋和他二哥两个人。虽说朱元璋老爸勤劳奋斗了一辈子,但这个吃人的社会又怎能允许他有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呢?

朱元璋本来以为刘德会念在往日为他家劳作的份上,给自己一块贫瘠的土地埋自己父亲。但刘德不仅不同意,还说了许多不堪入耳的话。

不愿意可以理解,但是落井下石就让人不耻了。这一刻朱元璋是真正体会到什么叫“叫天,天不灵;叫地,地不应”。

但这个世界总是有善良的人存在的,天无绝人之路。同乡的刘继祖(刘德哥哥)不愿看到朱元璋的父母暴尸荒野,就给了一块仅供他父母栖身的地方。地方虽然小,但雪中送炭也好过锦上添花。

衣锦还乡的朱元璋怎会忘记这昔日的恩情,只可惜当时刘继祖已经去世。朱元璋依旧封他为侯,赐他爵位,允许世袭,这无疑是对刘继祖涌泉相报了。

恩也还了,不过这旧账算的却不明不白。出人意料的是,朱元璋不仅没有算这笔帐,反而奖励刘德一些良田。朱元璋的这一举动让很多人糊涂了。

其实也不难理解。第一、当时明朝初建,根基不稳,朱元璋要是杀了刘德,恐怕会引起百姓的恐慌。

朱元璋此举不仅能安抚民心,而且还展现自己的大度,提高自己的形象,一箭双雕。

第二、别人帮你是情分,不帮你是本分。并不是每一个人有乐于助人的好品质。

朱元璋经过这么多年的磨练,也是彻底理解了这一句话从心里真正放下了这件事。

虽然朱元璋脾气古怪,可从本质上他并不是一个滥杀无辜的人。

历史上误传朱元璋听信谗言斩杀忠臣,其实他有自身的判断,谁又能真正举出他滥杀忠臣的事例呢?

皇帝就要有皇帝的气度,朱元璋不罚反赏财主的行为的确令人叹服,看来皇帝也不是随便一个人就能当的。

其实当今社会也是这样,在你落难时,总有人不愿意对你伸出援助之手。来日你若是富贵通达,也就不必在意这些事了,得饶人处且饶人。

8

明太祖朱元璋本名朱重八,祖籍江苏句容,祖父朱初一时迁居盱眙,到了父亲朱五四这一代,先是迁居濠州钟离县(今安徽凤阳)西乡,不久又迁往太平乡孤庄村定居。朱元璋祖辈数代都是贫农,作为家中的幼子,他上面还有三个哥哥、两个姐姐,一大家子靠着给地主刘德做佃农为生,日子过得相当艰辛。


由于家中极度贫寒,无法资助朱元璋读书识字,所以他从小便为刘德打工,做了一名牛倌。限于出身和眼界,青少年时期的朱元璋胸中并无大志,他的人生目标无非是给地主好好干活,然后娶妻生子,安安稳稳地过完一生,如果运气好,还能挣得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至于做皇帝,那是个在梦中都不曾出现过的念头。



然而就连如此卑微的梦想,都被残酷的现实击碎。元顺帝至正三年(1343年),濠州一带发生几十年一遇的大旱灾,次年春天又发生严重的蝗灾和瘟疫。受此影响,在不到半个月的时间里,朱元璋的父亲朱五四、大哥朱重五、母亲陈氏相继死去,只剩下他和二哥朱重六活下来(三哥朱重七早夭)。


由于家中一贫如洗,所以朱元璋没钱给父母和大哥买棺材,更没有墓地为他们下葬,穷苦无计之余,便和二哥一起向东家哀求,希望他能大发慈悲,赏给兄弟二人一小块地,以便让亲人入土为安。朱元璋同时还发誓,一旦东家答应自己的请求,他愿意为其做牛做马,永远报答他的大恩。



然而看着跪在自己脚下苦苦哀求的朱家兄弟,刘德并没有心生怜悯,而是冷嘲热讽道:“老子的地是旺家兴族的宝地,哪里能让你们这帮穷鬼坏了风水?你们既然没钱安葬家人,倒不如把他们扔到乱坟岗!”朱元璋听后虽然怒不可遏,但却不敢得罪刘德,只好和二哥另想办法。


好在天无绝人之路。就在朱家兄弟犯愁之际,村中的大善人刘继祖听闻此事后,便主动给了他们一块坟地,让兄弟二人感激不尽。事后,兄弟倆将父母、大哥草草安葬在刘家的土地上(“至正四年,旱蝗,大饥疫。太祖时年十七,父母兄相继殁,贫不克葬。里人刘继祖与之地,乃克葬,即凤阳陵也。”见《明史·卷一》)。



埋葬完家人后,朱元璋为了讨生活,便与二哥分开,然后各自逃生。朱元璋逃离家乡后,先是在皇觉寺中做了8年的和尚,后来又在儿时好友汤和的邀请下,加入到濠州红巾军首领郭子兴阵营中。当时,朱元璋已经25岁。朱元璋投靠郭子兴,很快便在军中脱颖而出,并在郭子兴病死后,成为实际上的军队首领。


至正十六年(1356年),朱元璋率军攻占集庆府(南京),然后以此为大本营,在四周不断地扩充地盘,仅仅用了8年时间,便成为割据江东、两湖地区的大军阀。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朱元璋接受群臣推戴,正式自立为吴王,史称西吴。昔日不名一文的放牛娃,如今却成为帝王,朱元璋的经历真可谓无比传奇。



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朱元璋当上吴王两年后,率领部分朝臣前往濠州祭祖,并重修父母、大哥的陵墓。事后,朱元璋将老家幸存的百姓全部召来,然后和他们一起饮宴、畅谈往事。与此同时,朱元璋还任命恩人刘继祖之子刘英为守陵官,全权负责陵墓守卫工作。


在办完这些事情后,朱元璋本应启程回京,但此时他突然想起当年羞辱过自己的前东家刘德,于是命人将他召来问话。刘德见到朱元璋后,跪在地上磕头如捣蒜,连连哀求饶命。乡民们大都了解刘德跟朱元璋这段过节,所以都替他捏把汗。


然而让他们大感意外的是,朱元璋非但没有处死或羞辱刘德,反而命人把他搀起来,然后笑呵呵地说道:“你不用害怕,嫌贫爱富乃是人之常情,孤不跟你计较往事。况且孤昔日贫寒时,怎么会想到有朝一日会坐上龙椅?孤今天非但不会惩罚你,反而要赏你三十顷田,如何?”(详情见明末清初史学家谈迁所著《国榷》)



刘德听后都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跪在地上半天不能说一句话,后来还是在乡亲们的提醒下,才赶快向朱元璋谢恩。经此一事,在场之人无不为朱元璋的宽容大度所感染,而随行的史官也赶紧把此事记入起居注,成为一段流传数百年的佳话。两年后,朱元璋消除群雄,正式称帝建国,中国历史由此进入到明朝。


史料来源:《明史》、《国榷》

9



朱元璋的前半生太过悲惨,穷,吃不饱饭,受尽地主地虐待,活得没有尊严。这些,朱元璋都可以忍受。

忍受不了的是,父母饿死后,竟然找不到一块安葬之地。于是,朱元璋请求地主刘德帮个忙,给块地,葬父母。为什么找刘德呢?因为他是给刘德放牛的,父母是给刘德打工的。

刘德拒绝朱元璋,刘继祖雪中送炭



刘德听明朱元璋的来意,干脆利落地送上了一个字“滚”。

真是悲惨极了,不能让父母过上好日子不说,连父母的遗体都无处安葬,朱元璋伤心极了。

这时候,听闻此事的刘德的哥哥刘继祖,给了朱元璋帮助,并且说道:

吾饶于地,曷不谓我?任择用,岂吝耶?

什么意思呢?我这儿地不少,你怎么早早不来找我呢?赶快去选一块吧,我不会吝啬的。

这刘继祖如此大方,难道有相面的才能?会不会相面不知道,朱元璋选了一块风水宝地那是真的。

朱元璋锦衣还乡,封刘继祖,赏刘德



若干年后,朱元璋大业得建,成为大明开国皇帝。和所有成功人士一样,朱元璋锦衣还乡,荣归故里。回到老家,第一件事,就是重新修建父母所在的陵墓,并且追尊父母为皇帝、皇后,追封兄弟侄子为王。

问题来了,那曾经的刘氏兄弟如何处理呢?毕竟给朱元璋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刘继祖的事情好办,毕竟在朱元璋最困难的时候帮了一个忙,可谓是雪中送炭。当找到刘继祖家里时,刘继祖已经过世,但这不影响追封刘继祖为“义惠候”,关键是这个侯爵之位可以世袭。

厉害了,刘继祖,一小块地,换来了子孙十几代的荣华富贵,这笔投资太划算。



找到刘德时,其人已经快被吓瘫了,除了跪在地上簌簌发抖,颤颤巍巍地呼万岁,就剩下可怜兮兮地请求饶命了。

朱元璋想到刘德并不是造成父母死亡的凶手,再想到刘德哥哥刘继祖的帮助,让人扶了起来,然后慢慢说道:

“尔之所为,亦恒情耳,不必问。吾贫时,尔岂知今日为天子耶?”
什么意思?你的所作所为,符合常理,我不想再多过问。我穷的时候,你又怎么会知道我能当天子呢?

于是,刘德就这样得救了。没有被处以极刑不说,朱元璋还对刘德进行了赏赐,刘德感激涕零。当然,这些赏赐比起赏赐给刘继祖的,那差得就太远了。

有人说,朱元璋为什么要以德报怨?难道是鼓励做人要无情吗?非也非也,是人都想给自己的父老乡亲留个好印象。让人家说“宽洪大量”好,还是让人家说“睚眦必报”好呢?当然是前者了。

此时,朱元璋刚做了皇帝不久,非常重要的是赢得民心,赢得更多的支持,连刘德这样的小人物都不放过,其他人会怎么想呢?



总而言之,刘继祖太会做人,刘德运气太好,而朱元璋对下层人民,还是不错,待人仁义,不计过往。

10

谢谢邀请,

在明史中对朱元璋家世的记载是:

先世家沛,徙句容,再徙泗州。父世珍,始徙濠州之钟离。生四子,太祖其季也。

这段话大概记录了朱元璋家祖上的迁居情况:最早在沛(今江苏沛县),然后搬家到句容(今江苏句容市),然后搬家到泗州(今安徽泗县一带),到了他爸的时候才搬到了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县临淮关)。生了四个儿子,朱元璋排老四(伯仲叔季)

“至正四年,旱蝗,大饥疫。太祖时年十七,父母兄相继殁,贫不克葬。里人刘继祖与之地,乃克葬,即凤阳陵也。 ”

至正四年也就是元顺帝四年,公元1344年,朱元璋17岁的时候,爆发了一场大旱灾并继发蝗灾,全家都死了,就他一个还活着,

穷得没钱买墓地埋人,还是邻居给他了块地才把父母兄弟埋了。

如果按成分算,是标准的贫农。 关于太祖的家庭成分,他自己说的是: 我父亲原是一个贫农,年轻的时候,因为负债过多而只好去当兵。他当了好多年的兵。后来,他回到我出生的村子,做小生意和别的营生,克勤克俭,攒积下一点钱,买回了他的地。这时我家有15亩地,成了中农,靠此每年可以收60担谷。一家5口一年共吃35担——即每人7担左右——这样每年还有25担剩余。我的父亲利用这些剩余,又积蓄了一点资本,后来又买了7亩地,这样我家就有“富”农的地位了。

求关注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