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艺术 > 新冠疫情会持续下去,成为常态化,还是会像非典那样,突然消失?

新冠疫情会持续下去,成为常态化,还是会像非典那样,突然消失?

2020-08-24 10:32阅读(552)

新冠疫情会持续下去,成为常态化,还是会像非典那样,突然消失?新冠疫情从去年十月份开始至今已经持续大半年了,目前国内情况虽然还好,但也时不时局部地区爆发

1

导言

从现在的发展趋势来说,新冠病毒即将成为一个长期和人类共存的病毒。它估计是不会自动消失了,除非奇迹发生。我们需要想一下如何与病毒共存了。从最好的角度来说,不要让病毒再次回到我国。但是这种可能性不大,毕竟病毒不长眼。所以更靠谱的办法有更好的办法在一定范围内控制病毒,又不影响我们的生活。


新冠疫情会持续下去,成为常态化,还是会像非典那样,突然消失

许多人觉得非典已经消失了。事实上,非典只是换了一种马甲存在。我敢肯定这种病毒一定没有消失,只是毒性下降了或者对人类的威胁变小了所以我们认为他消失了而已。

当年我们对于非典控制得非常及时,再加上病毒本身的特性,非典的传染性不太强,只要一接触一发病,它就早期就会发热了,所以很容易识别。所以说它传播范围,只是在中国大陆本土,非典当时一共历经了三四个月,全世界便利才8000多例,后来中国经过迅速扑灭以后,实际上非典在国外病例非常少。就渐渐的销声匿迹了。



可是这次的新冠病毒完全不是这么回事。

第一他的传播能力很强,

第二感染的症状很大一部分不明显是,甚至无症状,不容易被普通人识别出来。

第三病死率不高,致病的症状类似于感冒,让人容易忽视

第四活性又特别好,低温下能够长时间存活。

这些特性之下,让他成为了全世界最头疼的病毒,好几个国家都已经呈现了崩溃的状态你就知道病毒是不是很厉害。

从去年11月开始到现在都快一年了,病毒依旧在加速发展,这样的发展速度也是比较罕见的。你很难说病毒是不是快速变异,事实上并没有。变异肯定存在,但是还没有特别重大的变异。这代表着,我们人类依旧没有最佳的处置办法,除了隔离之外。

常态化的防疫和常态化的共存

从4月份开始,我们国家已经进入了常态化的防疫阶段。“常态化”防疫意味着必须加快建立与疫情防控相适应的常态化经济社会运行秩序,要让各个行业、各个人群慢慢找回正常的运转节奏


防疫很重要,但是人民的生活恢复更重要。常态的意思是,防疫工作成为日常工作的一部分,不要过度的影响人民的生活。第二就是疫情已经减轻,我们可以有更大的力气对进行经济建设,再不搞建设,我们的经济也要崩的。所以很快我们进入了常态化的节奏,是非常正确的。

要和病毒共存的时间也许很长。未来一定是这样的

2

国内外专家已经不止一次地说——

新冠病毒不会突然消失,会伴随人类一段时间。

这就意味着在某种特定情况下,偶发性的疫情还会出现,可能类似北京如今的情况。

也就意味着不可能像2003年非典疫情一样,天气转暖后病毒就消失。


当年非典的时候,木叔也经历过,觉得非典和如今的新冠病毒,不可同日而语。

说两点吧——

第一,非典的传播力度没这么大。

当年基本只在北京和广东两个地方有病例,全国很多地区都没有。

而新冠病毒不仅在全国各地都出现了病例,在全世界98%的国家也都有了病例。

最新消息是,截至6月28日,全球确诊患者高达1000万人!

这是非典完全比不了的。

仅仅从这个传播力度上看,新冠病毒也不可能短期内消失。

因为能让1000万人感染的病毒,显然会持续一段时间,这可不是一个小数目,这些既有病例完全治好还需要几周呢,更别提每天还有新发现的病例了。



第二,非典的消失其实也并非像一些人所说,是天气原因。

之所以消失不见,是传播路径没有了。

病毒传播是需要一定的路径的,也就是动物传人或者人传人。

如果把传播路径搞清楚,并且切断的话,相当于高速公路被炸了,病毒还去哪里传播?自然就消灭了。

刚才木叔提到了,非典时候的疫情爆发范围很小,主要在北京和广东。

那么对传播途径的梳理就比新冠病毒疫情简单得多。

把非典感染者和密切接触者都隔离起来一段时间,当然非典传播途径就相当于不存在了。



没有蝙蝠啊果子狸啊等动物传人,以及没有密切接触者的人传人,病毒当然也就消失了。

可能只是赶巧在天气热的时候出现了这种情况,因此很多人才以为是天气原因让病毒消失。

这是误读。

因此比非典更猛的新冠病毒要消灭,也要在传播途径上下功夫。

我国基本做到了这种密切追踪,但全球很多国家似乎放任自留了,所以新冠病毒疫情肯定还会持续一段时间。

3

新冠疫情究竟会持续下去成为常态,还是像非典一样消失?

这个问题问得很好,但是新冠疫情不可能成为常态,也不可能像非典一样突然消失。首先非典在夏天到来之后就自然消失了,但是即将进入7月新冠病毒仍然在全球范围内肆虐。

新冠疫情的发展,未来有两种可能性最大。

第一种可能性,是人类战胜病毒。

目前为止中国在抗疫方面做得最好,通过积极救治、严防严控基本控制住了疫情,如果世界都效仿中国,新冠病毒不会持续成为常态。而世界范围内以美国为代表的国家出现了异性的严重反弹,防控非常的不得力,目前全球累计确诊已经超过1000万例,而美国超过了265万例。应该说,全球目前总体上的抗疫政策是存在问题的,应该学习中国经验控制病毒。

另外一个方式是彻底战胜新冠疫情的方法,就是研发出疫苗。目前全球多国都在研发疫苗,仍然是中国的疫苗研发速度领先世界,由陈薇院士开发的疫苗,预计在今年年底最快能够面世,而且已经有一些志愿者接种疫苗显示产生了抗体。

第二种可能性,是病毒与人类共同生活。

由于全世界范围内疫情的反弹,还有秋冬季节第二波疫情的到来,在美国无力的防控之下,会造成更大规模的确诊人数和死亡人数。而在印度和非洲等医疗卫生条件非常差的地方,可能疫情真的会和人类共同生活下去,实现所谓的群体免疫,这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一种结果。

近几年疫情可能反反复复,但是相信疫苗研发出来之后,病毒会彻底被消灭,毕竟中国已经承诺疫苗全球共享!只要特朗普和美国人别蛮干,甚至拒绝疫苗。

4

新冠疫情会持续下去,成为常态化,还是会像非典那样,突然消失?

近日,钟南山院士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新冠与SARS并不一样,高温天气似乎对新冠的影响并没有非典那么大,2003年的非典,进入夏季之后疫情基本上接近尾声。而本次新冠疫情,并没有因温度的升高而消失,相反,武汉疫情以后,我国多个城市都发生了小范围的疫情。

世界卫生组织专家在其例行发布会上也表示,新冠病毒可能长期与人类共存,时间可长达数年,这是基于世界公共卫生领域最顶级的专家的预判。因此,新冠并不会想非典那样,突然就消失了。

全球疫情越演越烈,我国岂能独善其身。如今的世界是一个大融合的世界,任何国家都不能独立于这个世界之外,除非是完全按下暂停键,否则互相之间避免不了进行人员和贸易的交流。放眼全球疫情最严重的三个国家,美国、巴西和印度,确诊病例都超过了百万,死亡病例也都是数万乃至数十万,新冠疫情影响了全球183个国家,远超2003年的非典。无论是全球的确诊数据还是死亡数据,都是非典无法比拟的。

最近发生的吉林、黑龙江、北京、大连、新疆疫情或多或少都与境外的人员或者境外的物品有所关联,而全球抗疫一盘棋因西方国家的消极抗疫而不能实现。因此,不能切断传染源和传播途径,而这一点是非常可怕的。这种被动防御而不是主动出击的全球防疫让整个抗疫局面充满着变数。

所以,对待新冠,在没有特效药的情况下,一方面是等待疫苗能够尽快的面市,另一方面是做好疫情常态化的防控。怎样做好疫情常态化的防控?这一次,武汉的作业完成的比较好。

武汉是本次疫情的中心,4月8日解封之后,就迅速的恢复正常的社会生活秩序。除了5月份发生过一起小范围的三民社区的疫情以外,再也没有疫情发生。武汉的疫情常态化防控并没有因为疫情的消失而减弱。在社区防控方面,一些小区的围挡并没有撤离,公共场所的测温和健康码检查也并没有放松。在重点地区、重点场所进行常态化疫情防控检查,同时及时向市民公布最新的检查结果。计划建设多所具有传染病功能的医院,以备不时之需,满足床位要求。多次召开会议,部署和统筹安排可能发生的秋冬疫情,做到警钟长鸣。

综上所述,新冠疫情可能会持续下去,成为常态化。因此,千万不能掉以轻心。

5

新冠疫情会持续多年,会成为常态化,已经成为众多专家一致认可的结论!

钟南山:预计今冬明春疫情仍会存在

关于新冠疫情会持续到何时,钟南山院士前几天给出了最新的判断,他表示:在“今冬明春”交际时,预计新冠肺炎疫情仍不会消失,但不会像第一波疫情出现这么大的暴发。


世卫专家:预测疫情可能持续4到5年

前不久,世界卫生组织首席科学家Swaminathan在《金融时报》的研讨会上表示,如果全球范围内完全控制疫情的话,可能需要4到5年时间。而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赛在29日表示:在全球范围内,疫情正在加速传播,远未结束!


吴尊友:全球疫情第一波根本还没过

最新数据显示,全球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数突破1000万,昨晚,白岩松连线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他表示:全球疫情第一波根本还没过,而且还未达到最高峰。

以美国、巴西为例,现在疫情正在加剧,每天新增病例数超过4万,比一周前的两万又翻了一倍。这些迹象都说明,全球疫情第一波根本就没有过去,根本没有冬夏之分,即使在夏天,疫情还更加严重了。


张文宏:疫情可能持续一到两年,明年春天或还有小高峰

除了专家的判断,国内国际的疫情数据也说明疫情短期不可能结束,就比如北京,从6月11日开始,连续56天无本地新增的记录被打破,后来天津方面,连续100多天无新增的记录被打破。疫情反复,波动,异常复杂,张文宏表示,我们能够将疫情控制在接近于零的状态,但不代表完全等于“0”。



那么接下来疫情的发展还有赖于另一项研发成果:那就是疫苗!

目前世界各国都在研制新冠疫苗,中国的陈薇院士研究的疫苗领跑全球,然而,疫苗从研发到临床,是有很长的过程的,从以往的经验看,几年时间那都是非常高效的。

而且,吴尊友表示,疫苗可能不是万能的。或者说,疫苗并不能够提供终身免疫。

据专家介绍,截止目前,冠状病毒一类并没有研制成功的疫苗。此外,其他冠状病毒,例如非典,中东呼吸综合征等,在人类感染后并不能产生长期免疫保护,保护效果通常在6个月到1年时间。

本身,新冠病毒也在不断产生变种,就如同北京新发地市场发现的病毒,通过基因测序,发现不同于以往的新冠病毒,可能来自欧洲方向,但是跟已有的也不尽相同。

据吴尊友介绍,人类用疫苗预防传染病,其实是基于自然感染后产生免疫力,所有疫苗都是仿照人体自然免疫。因此,他表示,依靠疫苗产生长久免疫力的可能性较小。

目前,新冠全球感染超过1000万,专家表示,从0到1000万,用了5个月左右时间,而从1000万到2000万,可能用的时间更少,因为新冠病毒人传人的属性,如今有这么多传染源,所以,增速惊人、吓人。

疫情之下,真的没有绝对的净土,只有全球都抗疫成功了,我们才能真正的高枕无忧。曾经的我们以为国内抗疫成功后就可以想干嘛干嘛了,但现在很显然,我们短期之内这个想法是要泡汤了,新冠疫情注定不会像非典那样在小范围传播,所以,持续很长一段时间,三五年都是可能的,所以,继续做好防护隔离工作,这才是关键,千万不能松懈,对此你怎么看呢?

6

地球上有各种各样的病毒。截止现在,只有天花这一种病毒被人类彻底征服,而且灭绝。

我国曾流行过的霍乱,猪瘟,鸡瘟,红斑狼疮,非典,流行性感冒等等,皆源于各种病毒。值得庆幸的是,上述疾病,我们的科技和医务工作都能成功的应对。

这次新冠肺炎,是病毒侵害人体器官是呼吸系统。本人不是医生,但斗胆想说一句:

①新冠肺炎它与流行性感冒,两种病毒应该属于《异曲同宗》。流行性感冒也是攻击人体的呼吸系统。

②轻症是流感,重症就是新冠肺炎。

由此可見,新冠病毒会长期存在。不排除会反复卷土重来,不过对人类威胁,严重程度会不同。

但当疫苗和抗体硏发成功后,新冠病毒会得到有效的防治,不会形成疫情,而不必恐惧。

特别提示:病毒和疫情是两码事。

7

多位专家在不同的时间明确表示:新冠疫情不会像非典那样,突然消失,很有可能伴随人类1到2年时间。

经研究发现,新冠病毒可能是人类遇到的最棘手病毒, 它不可能像2003年非典疫情一样,天气转暖后病毒就消失。

听一听中外专家的预测

钟南山院士:在近几日给出了最新的判断,他表示,在今冬明春交际时,预计新冠病毒肺炎仍不会消失,但不会像第一波疫情出现那么大的爆发。

福奇:美国可能是1到2年恢复到正常生活状态。

李兰娟院士:随着夏天高温天气的来临,高温能抑制病毒的传播,但不能完全阻止。在56℃的高温下,病毒30分钟之内完全杀死,人类哪能耐得了56℃高温呢?

看来,新冠病毒疫情不可能成为常态,也不可能像非典一样消失。因为非典在夏天到来之后就自然消失了,但是即将进入7月,新冠病毒仍然在全球范围内肆虐,丝毫没有好转的迹象。

当年2003年的非典,我们都经历过,觉得非典和如今的新冠病毒不能同一而论。

一、非典的传播范围小,感染人数也少

当年非典只是在北京和广东两个地方有病例,全国很多地区都没有,更别说是全球了。

而新冠病毒覆盖全球233个国家和地区,98%的国家也都有了病例。

据最新消息,截止7月1日,全球确诊患者高达1050万人,预计达到2000万人,用不了多长时间了。

这是非典完全比不了的。这么庞大的数据,新冠病毒在短期内不可能消失。

二、国外疫情

中国取得了抗议的阶段性胜利,继武汉爆发后,有散发病例和突发性病例,如吉林舒兰和北京突发的疫情,局部小范围的病例,很快就能控制住了。

但是国外的疫情,就不是那么乐观了。美国和巴西,即使在炎热的夏季,却呈现了越演越烈之势。美国每天以4万的速度暴增,除美国之外的巴西,位居全球第二,每天也在以3万以上的确诊病例增加。究其原因来说,都是国内疫情管控的松懈,这也更说明了高温只能是抑制病毒的传播速度,但不能完全阻止病毒传播。

当年的非典,把感染者和密切接触者都隔离起来一段时间,切断了传播路径,自然就消失了。

综上所述,新冠病毒疫情注定不会像非典那样突然消失,会持续1到2年时间,希望大家继续做好个人防护,千万不能松懈。

此事大家有什么看法?上面是我的个人观点,若有疑问,请在评论区留言。

8

疫情会持续下去,成为常态化,还是会像非典那样,突然消失?

疫情从去年蔓延到了今年,原本以为病毒在高温天气下,会失去它原有的活力。

然而,印度和巴西的疫情,让我们打消了这个念头,这两个国家虽然气温很高,但是病毒也没有停下蔓延的速度,病例人数一直在飙升。

疫情不会像非典一样,病毒突然消失。因为全球疫情,以目前的增长速度来看,疫情会持续下去,疫情结束的时间,还很难下判断。疫情常态化防控,会成为一种趋势。



全球疫情或持续1-2年,病毒不会自动消失


全球累计病例已经超过1037万人,昨日新增16万人,死亡人数已经超过50万人,连续多天新增病例,几乎是10万人以上这样的趋势在增长。在一些经济比较落后的国家,因为检测水平的缺乏,可能实际感染人数比公布的人数多得多。


不管是6月份还是今年夏天,疫情都不可能结束了。


除了中国和极少数国家,世界的很多国家,还没有有效地控制疫情。从防控力度和基础病例来看,病例从1千万到2千万的用时会更短。


增长势头比较明显的是美国,巴西,俄罗斯,印度和智利,特别是巴西。全球的第一波疫情还没有过去,疫情并没有分冬夏季节,因为在夏天疫情还在持续蔓延。


在病毒面前,不分性别,种族和区域,只要不积极防控疫情,那么疫情不但会失控,而且还会传播扩散到其他国家,这也导致了病毒不会自动消失。


全球冬天还会出现第二波疫情,疫情或还将持续1-2年。





国内常态化抗疫是趋势,疾控专家吴尊友:病毒没有变异



病毒没有变异,这是一件好事,因为国内有5种疫苗在加急研发,病毒没有出现大的变化,那么意味着疫苗面市后,还是可以使用的。


国内虽然第一阶段的防控已经结束,但是可能一些地区还存留着个别隐藏的感染者,一旦没有及时跟踪到,那么可能会引起聚集性的疫情。


除此之外,国外疫情还在爆发,境外输入疫情也要严防,避免出现病例的关联疫情。北京新发地市场的这起疫情,病毒是来自欧洲,可能是欧美国家的入境感染者,之前在新发地市场出没,或者是由欧美进口的冷冻海鲜等食品,携带了病毒。




张文宏教授提到,北京的精准防控,值得各地借鉴。


对于病例早发现早隔离,只能阻断病毒的传播,但是如果感染源没有完全掐断,那么新的疫传播还会发生。既然病毒无法消失,那么我们未来需要做的是精准防控,既不伤经济的发展,又达到了防控疫情的目的。


疫苗估计明年就会面市,相信病毒也猖狂不了多久了,我们既要做好疫情的防控,更要做好个人的防护。



9

前段时间,张文宏医生说过:这次疫情到现在为止没有结束,全世界的疫情可能要持续一到两年。偶发的散发的病例会成为我们未来一到两年的一个特点。

所以说,这次的新冠疫情既不可能成为常态化,也不会象非典那样突然消失。

  • 海外疫情形势不容乐观。截止7月1日10时52分更新数据,全球现有确诊病例4278106例,累计确诊病例10500026例,累计死亡509259例。其中美国、巴西两个国家目前确诊病例为最多。俄罗斯、印度等国的疫情情况也不容乐观。相当一些国家的疫情仍处于蔓延阶段,至今未出现拐点。即使有些国家已经出现好转的,也面临着第二波疫情的考验。
  • 国内疫情也出现小规模反弹现象。前段时间,黑龙江等地出现了因境外输入性病例而引发本土人员聚集性感染,这次北京也出现小规模反弹,而且波及好几个省份。这说明,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疫情防控任务依然十分艰巨。
  • 我国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抗疫经验,全民防控意识也大大增强,常态化的疫情防控机制正在逐步建立和完善。即使出现疫情反弹,也能在第一时间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遏制,完全有可能把握在可控的范围内。
  • 新冠病毒疫苗的研制正在加快。要彻底消除疫患,必须加紧研制疫苗。有望在今年底或明年正式上市使用。

通过以上分析,所以说,新冠疫情既不可能成为常态化,也不会象非典那样突然消失。人类最终一定会战胜病毒,夺取抗疫的最后胜利。

10

可能会像非典病毒那样突然不见了,也可能像感冒病毒那样,陪伴着人类一程,每种病毒是不可能永久性的存在的,要么灭亡要么变种,病毒需要一个生存到衰退过成,长短不一,要看病毒顽强性和适应环境的能力,还看人类对病毒有效免疫方法,是不是能杀灭病毒,有的病毒只是短暂性的或者是一过性的,度过了感染期病毒就会自动消失了,只要能度过病毒感染期,病毒就会死亡的,,直到病毒无法存活了,也失去了活力,就会衰退了,对人就没有感染性了,淡去了。从目前来看,新冠病毒并没有彻底清理干净利落,还有残余病毒滞留在人类环境中,而且也滞留入住到人的体内,甚至说可以潜伏,是不是像其他病毒一样就留在某人体内,适时就会感染传播了,这个真的有可能,比如人类现在好多病毒都是可以长久性的留在人的提内的,也无法根治除的,但是不会造成太大威胁罢了,那么新冠病毒会不会也是可以滞留在人体内了,不是不可能的,新冠病毒是全球性的,这个真的很可怕的病毒,对人类构成威胁,需要全球协同作战,同抗病毒同治疗,方能取得效果,新冠病毒不同于非典,因为非典是小范围的,而新冠是全球性的,很罕见的,也是极其可怕的病毒,不但诡异而且犹如吞噬魔,现在中国是可控的,只是输入性病毒,希望大家不要紧张,要做到每个人心中有数,人人防是最可靠的办法,可能还需要一段时间,暂时不会过去了,还需要大家配合!

相关问答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