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墨家思想是春秋战国时代重要的思想,它是诸子百家中唯一有实力可以和儒道法三家对抗的学派。但秦国统一之后,墨家却突然销声匿迹,原因何在?下面简单分析一下其中缘由。

一、墨家代表的是下层老百姓的利益,不受统治阶级待见

墨家和儒家一样,拥有庞大的门徒,和儒家不一样的是,墨家的门徒有严密的组织。儒家的门徒全力从事的是歌颂统治者,歌颂孔子,而墨家的门徒则是代表老百姓的利益,四处奔波,全力实践墨家“兼爱、非攻”的思想。

有一次,楚国在科学家公输班的协助下,制造云梯,准备攻打宋国。墨子听到这个消息,为了使劳苦百姓免受战争之苦,从鲁国狂奔十昼夜,越过千山万水,来到了距离鲁国610公里的楚国(在那个没有火车骑车,全靠步行的时代,610公里只走了十天),可看出他为救天下苍生而拼命奔跑的爱心。到了楚国,在楚王面前设置沙盘,演习攻防。公输班,用九种方法攻击,墨子用九种方法防御,公输班不能取胜。最后,公输班说:“我还有最后一招,但我不说出来”。墨子说:“我知道你还有最后一招,但我也不说出来”。楚王听不懂他们的哑语。墨子说:“公输班,不过以为杀了我就可以解决问题,但我的300门徒在禽滑里的率领下,已经进入宋国,登城协防,等待作战”。楚王于是下令取消这次军事行动。从这里,可以看出,墨家的组织要比儒家和其他学派严密的多,把墨家形容为墨党也不为过。

二、墨家追求的是一个崭新的社会秩序,冒犯了既得利益者

墨家在博爱与非攻思想的指导下,提出了一系列触及灵魂的发问。为什么在街上杀一人是犯罪,而在战场上杀1万人是英雄?为什么抢夺别人的鸡鸭是盗贼,而抢夺别人的国土是名将?为什么人民要忍饥挨饿,去供养统治者享乐挥霍?为什么人民要把政权交给一家人世代相传?为什么一个人死后要用活人殉葬?为什么埋葬一个死人要花费那么多钱?

这些问题的提出,都冒犯了社会上的既得利益阶层,显示墨子高度的智慧和高度的勇气。同时也显示出墨家跟儒家恰恰相反,墨家追求的是一个新的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

三、理想太好,要求太高,后继无人,逐渐没落

墨家思想是宗教的,像一个苦行僧,无条件为他人分忧,在人类未能全部快乐之前,他们不单独快乐。

墨家没落的原因不是他的理想不好,恰恰相反,是因为他的理想太好,要求太高。以至于必须有一种殉道的极端宗教感情,才可以胜任,这不是每个人都办的到的,不久发生后继无人的枯竭现象,逐渐在人群中消失,只留下世人敬仰的学说供后人研究。

最佳贡献者
2

墨翟(约公元前476——前390年),鲁国人,工匠出身,做过宋国大夫,是战国初期个体小生产者利益的思想代表。他开创的墨家学派是一个组织严宻的带有宗教色彩的禁欲主义团体。儒墨两家的思想观点针锋相对,在当时并称为“显学”。墨翟死后,其学派一分为三,称为后期墨家。

墨翟鉴于社会下层劳动人民“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息”的现实,针对儒家“亲亲有木,尊贤有等”、“厚葬久丧”、制礼作乐等思想,明確提出“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非乐》),他的主张被概括为;尚同、尚贤、兼爱、非攻、非乐、天老、明鬼、节用、节葬等十个方面。墨翟的言论,被其弟子们辑录成《墨子》一书,除少数篇目据考为后期墨家所作和其他人伪托外,其它二十四篇直接记载了墨翟的思想和言论。

墨翟在哲学上的贡献集中表现在认识论方面,他是第一个运用经验论反对先验论的思想家。他认为,人的知识来源于自己的感官所能感觉到的客观实际,从而坚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並在肯定感觉经验的基础上,看到逻辑思维对认识的作用。在名实问题上,墨翟认为,“实”为第一性,“名”为第二性,主张根据实物给予名称。在认识方法上,墨翟提出了“察类明故”,要求人们在进行认识的时侯,要对客观存在的不同类别的事物加以区分,从中找出必然的因果联系。

在检验认识的方法问题上,墨翟提出了“三表法”。第一表是“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即以历史记载中前人的间接经验为依据。第二表是“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即以广大群众的直接感觉经验为依据。第三表是“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人民之利”,即考察某种言论、主张在实施过程中能否给国家、人民带来好处。这三条标准是统一的。首先,它强调了事、实、利对检验认识的决定作用;其次,它排除了个人的主覌成见,以间接经验、直接经验和实行效果为准绳,是一种朴素的唯物主义经验论的真理观。这是他在认识论发展史上的一个新贡献。墨翟的“三表法”也是有缺陷的。从感觉经验出发,既可以走向唯物主义,也可以走向主观唯心主义;同时感觉经验是一种意识现象,它不能证明人们的认识是否符合客观事物;所谓“刑政”,在阶级社会中,要受各个阶级利益和社会物质条件的限制,同样不能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就是把地主阶级的国家之利和人民之利调和在一起。这都是不科学的,含有主观唯心主义的杂质。

墨翟世界观的基本倾向是唯物主义的,但带有严重的神秘主义因素,因而存在着“非命”、“尚力”和“天志”、“明鬼”的矛盾。墨翟认为天命论是奴隶主贵族制作出来欺骗愚弄老百姓的。他认为,贫富、贵贱、寿夭、得失、治乱等等,不是由什么“命”决定的,而是由人们自身的行动,即主观努力与否决定的。但是,在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上,墨翟不能否定天的神秘作用,因而认为天有意志,同时又由于狭隘经验论而相信有鬼。不过,墨翟理想中的“天”与“鬼”是能赏善罚恶的,这也反映了小生产者希望借助天、鬼的力量来限制统治阶级的贪欲和暴行的要求。

墨翟的学说对我国补素唯物主义哲学和逻辑思想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在中国哲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各封建统治集团,采用的是儒、法(老)並重。而儒墨俩家思想是针锋相对的,被各朝统治集团所排斥,是使其失传的主要原因。

3

墨學是一種違反人性,得不到人民認可,難以實行的虛學。

1、兼愛

只是看起來很偉大,實際上做不到。比如你要送套衣服給爸爸,而鄰居有九個老人,既然平等的愛,這套衣服要撕成十份?還是要做十套衣服?

2、非攻

墨家反對非正義戰爭,積極參加正義戰爭,問題是正義與否由墨家定論,這是正義嗎?

3、尚賢

看起來不錯,可惜又是個人操作,賢不賢由巨子確定,又如何量化賢來分上下級?

上級可以給下級任何懲罰和褒獎,包括死刑,怎麼保持公正?

其他的不詳解了,什麼裝神弄鬼、上交一半工資、薄葬、禁止歌樂文藝、毫不利己專門利人、艱苦樸素等等,沒有什麼人響應,不用別人打壓,自己就撐不下去。

好的思想禁不了,別當人民是傻瓜。

4

在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时代,诸子纷起,中国文化空前繁荣,但当时影响最大的是墨子开创的墨家和孔子开创的儒家,二者并称“显学”。

到了汉朝之后,墨家消失了,几乎绝迹。墨家中绝的原因众说纷纭,但主要有一下几方面:

第一、墨家学说的自身特点决定了它与秦汉以后的宗法社会严重不符。中国自秦汉以来形成了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农业宗法社会,在经济上小农经济占统治地位,这就需要强大的中央集权统治;在政治上实行以宗法制为基础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成为执政的根本。

然而,墨家所代表的手工业者阶层,是非常不稳定的阶层,在春秋战国那样动荡的社会里,有其良好的生存土壤,一旦国家统一,社会安定,它独立存在的基础便消失了。

加上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执行,更加使墨学没有了生存土壤。这些都是墨学消失的客观原因。

第二、墨学理论自身存在矛盾。

由于时代的局限性,墨学内在有很多矛盾之处。例如墨学十论中,既讲“非命”,又讲“天志”;既讲“节葬”,又讲“事鬼”;既主张“兼爱、尚贤”,又主张“尚用”。这些矛盾致使它内部无法统一。再说墨学提出的重要的政治主张“尚同”,是为了实现“兼相爱,交相利”的理想社会,但在中央集权制下,这些都是不适合的。

第三、墨学自身缺乏和其它学说相融的发展机制。任何学说想要生存和发展,都要可以和别的学说发生关系,只能保存本学说的相对独立性,要能从其他学说中吸收有利因素。例如,汉朝时候,法家和儒家的有机结合,形成了汉朝的政治体制“外儒内法”。生存下来的学说都是可以和别的学说进行互补。而墨家学说就明显的缺乏和谐与宽容,所以在发展的过程中越走越窄。

第四、墨学的自身的组织制度极大的限制了他的发展。墨家施行“巨子”制度,巨子的权力非常大,甚至可以对其他墨者生死予夺。墨家的组织纪律也非常严格,它拥有“墨家之法”,在法面前人人平等。墨者得经济活动和政治活动都必须经过墨家领导的审批和安排,否则就算违背规矩。这样一来,自身的发展和壮大就受到了极大的限制,长此以往必然后继乏人,走向灭绝。

第五、墨家对成员的个体素质要求较高,成为一个墨者难度较大。庄子认为墨者“太苦”、“其行难为”,这样的门槛和要求都成为发展延续的障碍。

严格的说,墨家并没有完全消失,它在逐步分化的过程中有的墨者选择了游侠的路子,有的选择了科技的路子。墨家的逻辑学、几何学、光学、力学等都延续了下来。到了清朝末年的时候墨学又引起了人们的重视,梁启超、陈独秀、胡适等著名人物又将墨学中的许多理论如“兼爱”“非攻”等挖掘出来,试图和西方的一些理念对接,但终究没有形成系统的学说。

5

不可否认,墨家的思想观念和做法是导前的,是当时底层社会人们所追求的理想社会形态,正是基于此,历史上掌握着社会资源和话语权的统治阶层们才对其不待见,才会认为他这是过于理想化的思想主张,才使得墨家的思想和主张在中国社会中逐渐地消失了。纵观中华5000年的社会发展历史,适者生存,愚民哲学,弱肉强食,应是社会发展的主流意识。尽管当时的统治者们也有许多人倡导以民为本的思想观念主张,但那都是为了巩固其统治阶层地位或改朝换代排斥异己的一种手段而已。墨家的思想观念灵魂是“兼爱?非攻”,主张人们应相互包容,和睦相处,类似于现时代社会所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张。可在当时那个生产力低下,信息极不发达,中华族群刚从原始社会过度过来的社会状态而言,那无异于理想的宗教主义色彩,是根本行不通的!况且,当时或中国乃之世界很长一段历史时期里,作为底层的老百姓的文化素质和认知能力是非常低下的,宿命论一直是人们自我安慰的主流思想意识,他们认为,他们吃苦受累,受压榨和剥削,都是与生俱来,天经地义的,甚至到现在中国一些偏僻和落后的地方,人们仍然是抱着这种传统思想观念。墨翟先知的思想观念,应当是中华大地上诞生的最早最古老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萌芽!应属于最早最朴素的共产主义理念!但那是在逾3000年左右的古老中国,普通的老百姓是很难有那种认知能力的。在中国历史上,也曾出现过“苟富贵,勿相忘”“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及“均贫富”“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的后墨翟时代的思想观念和主张,但大都是昙花一现,不了了之。而真正把这种思想意识形态系统化了,并巩固和发展且取得了实际性成效的是我们现时代伟大的领袖毛主席及其他所创立和带领的共产党团队!而且还逐渐地有根、有理、有据推向了全世界,并得到了大多数国家人们的理解和认可!这就是我们中华文化的巨大能量和感召力!想那墨翟老人家,也应当笑慰于九泉之下了!

因此,墨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上逐渐消失的根本原因,与社会发展进步是密不可分的。由于人类科技的不断更新和发展,人们的普遍认知能力的提高,人们终于从根本上认识到了,只有互相包容,同舟共济,我们才会真正征服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如果还要抱着陈旧古老的观念不放,我们自己就会成为地球演化史中的牺牲品,成为地球演化过程当中的标准化石!西方的大佬们或美国的特朗普先生是否想过将来的这种残酷的结局呢!?

6

未必。墨子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墨论″至今仍在沿用,古代″三显\"(儒、墨、法三家)对当今社会治理,仍有指导意义。人文与法治如何融合发展才有利于社会和人类命运,是所有思想家、政治家、哲学家的研究重镇。

7

墨家宣扬的是“兼爱、非攻”,意思就是大家要互相信任、平等相处,反对侵略战争,这些在当今社会看来,都是比较好的处事原则,错就错在,墨家有一个至高无上的统治者“钜子”,墨子就是第一任钜子,所有的墨家弟子都要听从钜子的指挥,对于他的命令,无论什么时候都要听从。

在封建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的时候,这个组织形式肯定是为皇帝所不容的,汉武帝时,董仲舒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如此一来,墨家在统治者的打压下,如昙花一现,慢慢的在历史的长河中消失了。

8

看到这个问题,我参考了一下其他答题者的回答,也跟着提问者的问题认真的思考了一会。墨家在中国不但没有显示,而且在很多治国思想和民族文化里都有提现,只是并没有贯以墨家思想的名义而已。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说: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心,友善。这二十四个字中,有些词语的思想就体现了墨家思想的非攻,兼爱,尚贤等理念。

节俭一词,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也是墨家思想的一种提现。虽然贯以墨家名义的言语消失了,但是墨家思想还是在我们中华民族的民族传统中得以传承。

我的回答仅供参考,希望能解开您心中的疑惑。

9

墨家是技术流

工匠精神

精益求精

百工中的精英;

可到了专制官本位时

墨家怎待见?

谁待见?

都忙着考状元

都忙着搞关系

都忙着巴结权贵

……

墨家消亡是无奈……

是社会的悲哀?

10

这个问题,也算是历史的一个谜团了。

我们都知道儒家有孔孟,道家有老庄,法家有韩非,儒道法三家是当时社会的主流,那么为什么墨家得不到重视呢?

主要原因:墨家反对独裁统治

墨家主张 “对于弱者给予帮助,对于称霸欺弱给于抗衡” ,通俗点来说,就是遇到问题大家坐下来一起商量,并且互相保持克制。在当时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统治者怎么会让这样的思想占据社会主流呢?

儒墨两家不能和谐相处

按墨子理论,东方也会像西方一样有科学、民主、自由和博爱,通过契约精神来约束众多小国。但东方历史却选择了儒家和法家。因为儒家思想是修心,讲品德与谋略或方向,即是德与道。并且墨家重实际,讲行动与办法,即是术与行。

在儒墨两家中,儒家胜出了。儒家之所以得到人们的推崇,就是儒家主张的是善良和品德高尚,而墨家主张的是行动力。一个人,即使再有行动力,没有高尚的品德,也是白搭!

墨家的思想不适合统治者巩固政权,对于人们来说,也不是必要的。当年董仲舒是把儒家和道家思想结合起来,再加上法家的刑法,才受到了皇帝的青睐,以前的汉朝都是通过道家思想来修生养息的。兼爱非攻,在中国甚至在社会,有时只是一种理想化的状态,和天下大同的理想社会一样,它服务于大多数人的利益和愿望。

墨家会消失的根本的原因,就是因为儒法道兵家至少可以为一些利益集团所服务,而墨家却主张牺牲小我,说实话,人都是自私的,没有那么多大爱无疆的伟大人物,所以墨家的思想得不到推崇,自然也就逐渐消失了。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