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庙号是东亚地区君主在庙中被供奉时所称呼的名号,起源于重视祭祀与跪拜的商朝。正所谓“祖有功而宗有德”,中国封建王朝一般都是开国皇帝的庙号为“太祖”或“高祖”,其后代子孙中只有功德很大的皇帝才能称“”,其余都只能称“”,而称“宗”的皇帝中又以“太宗”的庙号最为崇高。


朱棣一开始在明朝的庙号一直是太宗,但是直到一个人的出现改变了朱棣的庙号,这个人就是大明权谋高手嘉靖帝。

《世宗实录》嘉靖帝“晚年留意于玄道,筑斋宫于西内”,“虽深居渊穆而威柄不移”。


嘉靖皇帝是因为正德帝无子的情况下根据“兄死弟及、伦序当立”的原则入继大统的,但是嘉靖提出要将他爹兴献王追尊为皇帝,这让当时的群臣非常抵触也引发了嘉靖朝的大礼议事件,嘉靖为自己的生父兴献王确定尊号与群臣相争。

“始而争考﹑争帝﹑争皇,继而争庙及路,终而争庙谒及乐舞。”

嘉靖给太宗改庙号就发生在“争庙”这一过程中。这个时候的兴献王已经尊称为献皇帝了,但是嘉靖还是不满足,因为他爸不能入太庙,嘉靖还是想找个机会让他爸称宗袝庙。为了达到目的,嘉靖还专门写了《明堂或问》,以问答的形式,提出自己老爹必须要称宗袱庙。

问曰:太宗功兼创守将何以报之哉?答:我太宗当皇祖初定之中,又值建文所坏,复兴起之便,是再创一般,今同太祖百世不迁,此乃报崇之正。然称号太宗未免无异于列圣,当以祖字别之,庶见其宜也。”

嘉靖十七年九月,嘉靖帝改朱棣的谥号为“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庙号则改为“成祖”,这样可以使他与朱元璋并称祖,同为“万世不祧”之君,在太庙正中供奉,兴献王成了睿宗,于嘉靖二十九年入太庙,而仁宗则被祧出来放进了后殿。

嘉靖十七年,九月初一日,太宗庙号改为成祖,其生父献皇帝,上庙号曰睿宗,十三日,神主祔太庙。二十一日,在大内玄极宝殿,举行明堂秋享礼,以睿宗配祭。

最佳贡献者
2

这里是乘风破浪的史海扑通,很高兴为您解答~

庙号是帝王去世后在太庙中供奉时所用的称号,由接任帝王拟定,总结其一生的功绩。一般来讲开国皇帝才称为“祖”,像明太祖朱元璋、宋太祖赵匡胤;太宗则是用于仅次于太祖,对帝国贡献第二大的皇帝,像唐太宗李世民。

朱棣死后,刚开始用的庙号也是太宗,朱棣也的确当得起这个称号。明成祖这个庙号是后来的嘉靖皇帝朱厚熜给改的,由宗变成祖,提高了一个档次,倒不是因为嘉靖非常崇拜自己这位先祖,而是存有私心的。

大礼议事件

本来这个皇帝是轮不到朱厚熜来做的,他和前任皇帝明武宗朱厚照是堂兄弟,怎料朱厚照年级轻轻就挂了,而他老爹明孝宗朱佑樘也就朱厚照这一个儿子,朱厚照是既没有子嗣也没有亲兄弟,等于这一支就断了。

断了不行啊,皇位得有人继承啊。好在朱元璋定有规矩,按照嫡长子继承制,这一支没有了就往上追溯呗,算来算去,就落到朱厚熜身上了。这个继承制就是有这么个好处,皇位该是谁的就是谁,不用担心子孙后代争个你死我活,当然了,该是你的想不要也不行。

朱厚熜接到旨意,让他进京做皇帝,也是一愣,但是掰手指头算算,可不就是我么,于是,收拾收拾就从藩王封地启程去北京了。到北京之后,就遇到一麻烦事。在继位这件事上,以首辅大臣杨廷和为首的百官一直认为,朱厚熜继承的是明孝宗朱佑樘的皇位,那么你朱厚熜就应该认明孝宗朱佑樘为爹,认朱厚照为哥哥,这样顺下来。

朱厚熜一听就不干了,朱厚熜说,我有爹啊,我爹是兴献王朱佑杬啊!我要是管明孝宗朱佑樘叫爹,那管我亲爹叫什么?叔父?绝对不行!因为这个朱厚熜从小跟他亲爹的感情就非常好,所以在这件事上朱厚熜表现非常坚决,百官也不让步,左一道上疏,右一道折子的说服新皇帝。朱厚熜这时才15岁,哪里见识过百官们这种阵仗,而且他一个藩王继位在北京毫无根基,满朝文武没有一个向着他的。任他怎么和群臣好说好商量,都不管用。

这个皇帝做的就有点憋屈了,朱厚熜是个倔脾气的,15岁正值青春叛逆期,既然你们非得叫我管亲爹叫叔父,那好,这个皇帝我不干了。百官也没想到小皇帝这么硬气,真要是把皇帝逼急了不干了,谁也负不了这个责任了。于是,大家各退一步,允许小皇帝朱厚熜继续称自己的生父为爹,同时也要称明孝宗朱佑樘为继父,就是有两个爹。这就是著名的“大礼议”事件。

但是这件事还没完,过了几年,等首辅大臣杨廷和一退休,嘉靖就宣布从此以后,不再称明孝宗做爹了,以后就叫皇伯父。

其实在这件事上,百官做的的确很过分,嘉靖皇帝最后夺得胜利于情于理都是正常。但是获胜后的嘉靖就开始得寸进尺了。加封他父亲为皇帝之后,还不满足,还想要让他父亲入太庙接受祭祀,还要有“庙号”,封为明睿宗。这个要求就不合礼法了。但是嘉靖皇帝不管那个,自从大礼议事件胜利之后,他就觉得当皇帝就得硬气,所以这次反对的大臣被他收拾一通之后,他又成功的把他父亲的牌位请进了太庙。

这回又有了一个新的问题:太庙正殿里供奉先帝的位置不够了!

嘉靖皇帝的私心

按照礼法,太庙里供奉七个牌位,开国皇帝位于正中,两边各有三个继任皇帝的位置。到了朱元璋这儿,把这个规矩给改了,位置由七个增加至九个,如果九个再摆不下,那就只能摆到偏殿里去了。至于把哪个皇帝的牌位请到偏殿则按照“亲尽则祧”的原则,就是与现任皇帝关系比较近的摆在正殿供奉,关系比较远的就请到偏殿了。但是开国皇帝是享受“万世不祧”的待遇的,要永远摆在正殿的C位。

到了嘉靖皇帝这儿,明朝的皇帝们早就超过了九位。按照继位顺序分别是:①朱元璋——②朱允炆——③朱棣——④朱高炽——⑤朱瞻基——⑥朱祁镇——⑦朱祁钰——⑧朱见深——⑨朱佑樘——⑩朱厚照。还要算上朱元璋的父亲,当初朱元璋把供奉位置增加至九个就是想把自己父亲加进去的。过世的十位皇帝里朱允炆和朱祁钰这两位不被承认,所以牌位并不在太庙,也就是现在的太庙里正好是九个牌位。

嘉靖皇帝要想把自己父亲的牌位塞进太庙,那么必须要请走一位牌位到偏殿。按照“亲尽则祧”和“万世不祧”的原则,朱元璋是不能动,朱元璋的父亲也不好动,毕竟是朱元璋特意放进去的,那么与嘉靖皇帝关系最远的就是明太宗朱棣了。

但是把朱棣请到偏殿去似乎也不太好,毕竟没有朱棣,他们这一支也不会继承皇位,而且把自己父亲请进太庙本就不合规矩,嘉靖还是比较迷信的,这等于为了父亲得罪了朱棣呀。柿子还是要挑软的捏,于是乎嘉靖决定,干脆把朱棣的庙号改成“明成祖”,这样就可以永享太庙,顺次把朱高炽的牌位移到偏殿就没有什么负罪感了。

就这样,朱棣的庙号就从明太宗改成了明成祖。

3

朱棣庙号由太宗改为成祖与明代嘉靖时期最著名的政治事件“大礼议”有关,嘉靖为自己的生父兴献王确定尊号与群臣相争,“始而争考﹑争帝﹑争皇,继而争庙,终而争庙谒及乐舞。”嘉靖给太宗改庙号就发生在“争庙”这一过程中。

在古代,皇帝去世后,继任者和大臣们会对皇帝的一生做出评价,然后皇帝的灵位会被供奉于太庙供后人供奉。那个刻在太庙灵位上的字就是庙号。

开国君主被称为祖,其余的都被称为宗。比如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就是明太祖。永乐皇帝朱棣的庙号本来是太宗,到了嘉靖皇帝在位的时候,他继承的是堂哥的皇位,而不是继承自己父亲的,因此他就追封了父亲为明睿宗。

嘉靖的父亲被追认皇帝后,大孝子嘉靖皇帝还不满足,明代藩王是不能入太庙的,嘉靖当上皇帝就想在太庙里给自己父亲立一个位子,于是跟臣子们据理力争。明朝的太庙中在正殿中供奉有九位皇帝,其余多出来的就之能请到偏殿去供奉,嘉靖皇帝想把他爹“兴献王”的牌位放到正殿九个位置当中。

那么就只能请出去一位,最后和群臣商量来商量去,把仁宗朱高炽的灵位请了出去,把他爹的灵位给放进正殿,在这之前嘉靖把朱棣的“太宗”升格为“成祖”,和朱元璋并列。

嘉靖十七年,九月初一日,太宗庙号改为成祖,其生父献皇帝,上庙号曰睿宗,十三日,神主祔太庙。二十一日,在大内玄极宝殿,举行明堂秋享礼,以睿宗配祭。

帝以疏不言祔庙,留中不下,乃设为臣下奏对之词,作《明堂或问》,以示辅臣。大略言“文皇远祖,不应严父之义,宜以父配。称宗虽无定说,尊亲崇上,义所当行。既称宗,则当祔庙,岂有太庙中四亲不具之礼”帝既排正议,崇私亲,心念太宗永无配享,无以谢廷臣,乃定献皇配帝称宗,而改称太宗号曰成祖。 ——《明史》

至于后世都称朱棣成祖是因为在嘉靖以后的史书里记载的都是成祖而不是太宗,我们都习惯叫他成祖就是受到之后史书的影响。另外还有后世的著作以及影视作品,里边的称呼都是成祖,这样一来就知道朱棣的庙号是明成祖了。

4

朱棣去世之后,最初的庙号乃是太宗,然而明世宗朱厚熜继位之后,由于“大礼仪之争”事件的爆发,其庙号最终从“太宗”变为了“成祖”,原因便在于明世宗想要将自己父亲兴献王朱祐杬的牌位摆进太庙。当然,具体原因并非网络上流传的为自己父亲在太庙腾出位置,而是为了保证朱棣能够享受到后世祭祀。接下来,就让我们回顾一下这场朱厚熜与大臣长达二十四年的博弈。

△明世宗朱厚熜影视形象

明武宗驾崩后明世宗继位,就此引发“大礼仪之争”

正德十六年(1521年)三月,明武宗朱厚照驾崩,年仅三十岁,因其死后无子,又无其他同胞兄弟,因此慈寿张太后和大学士杨廷和商议之后,迎立兴献王朱厚熜入京继位,改元嘉靖,就此拉开了朱厚熜与大臣长达二十四年的博弈。

△杨廷和影视形象

同年五月七日,就在朱厚熜继位继位后不久,毛澄按照内阁首辅杨廷和的意思,率领文武大臣上奏,希望朱厚熜遵照汉朝定陶王、宋朝濮王之例,尊明孝宗朱佑樘为皇考(父亲),以生父兴献王朱佑杬为皇叔考(叔父),杨廷和则紧接着上书表示支持。这个提议立即遭到了张璁的反对,他认为汉哀帝、宋英宗虽然是汉定陶王、宋濮王之子,但却因汉成帝和宋仁宗无子而早早被养于宫中、立为皇嗣,而明孝宗显然有儿子,且其子朱厚照也曾在位,因此不应照猫画虎。

朱厚熜心想我当个皇帝,怎么自己爹还给换了,因而比较倾向于张璁的建议,奈何此时自己刚刚继位,而张璁也不过刚刚考中进士,因此这场博弈朱厚熜和张璁最终败下阵来。虽然有朱厚熜的支持,但张璁还是被贬至地方为官

到了嘉靖二年(1523年),张璁、桂萼、胡铎等人重提此事,朱厚熜也下令于次年正月再次廷议,并于四月召张璁、桂萼入京,不过此举再度遭到杨廷和等大臣的坚决反对,两人入京之后不仅立即遭到朝中大臣的弹劾,甚至一度面临被捕杀的威胁。这次博弈,虽然杨廷和一派多达达“八十余疏二百五十余人”(《汪俊传》),但由于嘉靖皇帝皇位已经稳固,在他的支持下,张璁两人还是被升任翰林学士,专门负责处理礼仪问题,第二次博弈双方算是打了个平手。

△左顺门惨案

嘉靖三年(1524年)七月,朱厚熜在左顺门召见群臣,表示自己还是要叫亲生父母“爸爸、妈妈”,结果再度遭到群臣强烈反对,圣旨最终留中不发。事后,何孟春、杨慎等人觉察到事态的严峻性,立即率领大臣231人(《明史》称229人)跪于左顺门外向皇帝示威,朱厚熜在多次劝退无果后,一怒之下将134人收监,并对五品以下的180余人施以廷杖,当场打死17人,史称“左顺门惨案”

同年九月,在朱厚熜的支持下,张璁与礼部尚书席书及桂萼、方献夫等奉诏召集大臣于阙右门辨议大礼,这次张璁等人大获全胜,最终以明孝宗为皇伯考,昭圣皇太后为皇伯母。生父兴献王为皇考,生母章圣皇太后为圣母,明武宗朱厚照为皇兄,庄肃皇后为皇嫂。

经过长达三年的激烈斗争,明世宗朱厚熜最终成功为自己争取到了叫“爸爸”的机会,为父亲正名。然而,内阁首辅杨廷和被罢免(后削为民),廷杖直接打死17人,也成为了明朝中后期君臣关系恶化的开端。

为了将父亲抬入太庙,朱厚熜推动庙制改革

明朝太庙修建于始建于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十二月,虽然朱元璋一早就明确了太庙规矩,但在朱厚熜前明朝的太庙事实上还是经历了两次变革。一次是洪武八年(1375年)朱元璋重建太庙,改“都宫别殿”制为“同堂异室”制,即由一庙一帝改为一庙多帝。第二次是朱棣迁都北平之后,在北平重新建太庙,明朝形成双庙制。

历经“大礼仪”的博弈,朱厚熜不仅确保了皇位的稳固,同时也成功为自己父亲正名,但作为一位大孝子,他又开始想要将父亲的牌位摆进太庙,于是马不停蹄的开始了运作

嘉靖三年(1524年)三月,在“大礼仪之争”尚未尘埃落定之时,南京刑部主事桂萼便曾上书请求为兴献帝立别庙于京师,次月吏部员外郎方献夫也上书请求为献帝立别庙。虽然两人的建议很快便遭到大臣反对,但朱厚熜还是坚持在风险点修建了一间西空室,取名观德殿,追尊兴献帝为本生皇考恭穆献皇帝,将献皇帝神主供奉于内。

嘉靖四年(1525年),刚刚升任光禄寺丞的何渊为了表忠心,上书请求立世室,崇祀皇考于太庙。意思是说可以为献皇帝立世室,直接位列在始祖之下,百世不祧。朱厚熜对这个建议欣喜万分,立即组织朝议。

虽然此举在周朝曾经出现过,但那是因为周文王和周武王贡献巨大,人家百世不祧名正言顺,而朱佑杬显然没有这个贡献。因此,不止满朝文武一致反对,就连张璁、桂萼、席书等人也表示反对。为了避免君臣对峙,双方于是各退一步,嘉靖四年(1525)五月,朱厚熜下令在太庙外的环碧殿旧址上兴建献帝庙,取名“世庙”,并下令修《献皇帝实录》。

△朱厚熜继位后太庙已满

眼看让父亲进入太庙不太容易,朱厚熜又开始推动庙制改革。嘉靖十年(1531年)正月,“帝以庙祀更定,告于太庙、世庙并祧庙三主。迁德祖神主于祧庙,奉安太祖神主于寝殿正中,遂以序进迁七宗神位”(《明史》)。

要知道,在朱厚熜继位之后,明朝太庙中的位置已满,共计供奉着德祖 朱百六、太祖朱元璋、太宗朱棣、仁宗朱高炽、宣宗朱瞻基、英宗朱祁镇、宪宗朱见深、孝宗朱佑樘、武宗朱厚照等九位帝王的神主。而朱厚熜的庙制改革,便是以为“朱元璋正位”的理由,将德宗朱百六的神主迁入祧庙,从而腾出一个空位,为自己父亲升祔太庙做准备。

△朱厚熜为朱元璋正位后太庙已空出一个位置

虽然此时太庙已经空出了一个位置,但短期内仍然难以将其父的神主摆放进去,再加上此时朱元璋等帝王的神主都摆放在一个太庙之中,而只有朱佑杬是单人独庙,显得太过突兀,于是朱厚熜便想恢复都宫别殿制,虽然此举因大臣反对一度搁置,但由于嘉靖十三年(1534年)六月南京太庙毁于火灾,朱厚熜这才下令在北京营建新的太庙,并钦定庙制:太祖庙居中,太宗居左,立文祖世室,太宗之下另立三昭庙;太祖之右为三穆庙,并在太祖庙寝后建祧庙,以奉祧主。

朱厚熜不仅恢复了都宫别殿制,使得每个帝王单独立庙,而之后他又以避讳朱棣的“世室”为由,下诏改世庙为献皇帝庙,又以以避渠道为借口,把献皇帝庙迁居新址,使其距离太庙更近,如此一来他父亲的那个献皇帝庙简直和太庙浑然一体。

为了让父亲享受祭祀,朱厚熜将朱棣庙号改为明成祖

庙制改革后,此事得以消停了一段时间,直到嘉靖十七年(1538年)四月,已经致仕的扬州府同知丰坊上书,请求“复古礼,建明堂。加尊皇考献皇帝庙号称宗,以配上帝”。

需要明确的是,明堂和郊祀乃是古代极为重要的两个祭祀活动,其中郊祀是祭奠老祖宗朱元璋的,而明堂祭祀按照周礼则是用来祭祀太宗的。不过,在汉、宋、唐时期明堂祭祀均出现过以祭祀父亲代替太宗的先例,而丰坊的这道奏疏,显然有溜须拍马之意。

朱厚熜对于丰坊的上书简直喜出望外,立即要求为自己的父亲上庙号,并享用明堂祭祀。结果这个提议再度惹得满朝一片哗然,群臣纷纷表示反对,明世宗于是便去寻求严嵩的支持,谁知严嵩也是模棱两可。而户部尚书唐胄则是直言不讳,皇帝你放着周礼不学,跑去学什么汉唐宋乱七八糟的东西。

朱厚熜一听,不仅一怒将唐胄下了大牢,而且在没有朝臣支持的情况下,直接亲自撰写了一篇《明堂或问》,表示自己决心已定,父亲朱佑杬必须享受明堂祭祀、称宗袱庙。于是,经过长期斗争,朱厚熜于同年九月,为自己的父亲追尊庙号为“睿宗”,成功进入太庙。

可如此一来,明太宗朱棣岂不是永远没法享受到祭祀了?朱厚熜灵机一动,在《明堂或问》中明确表示,朱棣功兼创守、再造社稷,应该也称祖,不仅在太庙中“万世不祧”,还应该和太祖朱元璋一起,二祖并列享受郊祀,于是明太宗就变成了明成祖。

△于是朱棣庙号便从“太宗”变成了“成祖”

嘉靖二十年(1541年)四月,北京太庙再度离奇失火,明世宗借机重新修筑太庙,并表示这次失火就是因为祖宗们不愿分开祭祀,因此又重新恢复了同堂异室制,而其父亲则名正言顺的进入了太庙,不过此时还必须跟自己的兄长朱佑樘挤在一起,没法享受单间待遇。

直到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六月新太庙建成,朱厚熜这才自制定庙议,“既无昭穆,亦无世次,只序伦理。太祖居中,左四序成、宣、宪、睿,右四序仁、英、孝、武。”历经二十四载,朱厚熜终于给父亲在太庙中争取到了一个位置。

5

您好,我是小殷说历史,很高兴回答您的这个问题。我们现在称呼朱棣一般都叫明成祖,很少有人知道他原来是叫明太宗。明朝第二代第三位皇帝,推翻侄子朱允炆登上九五之尊的宝座。


朱棣死后一直到嘉靖以前都是叫太宗皇帝如何如何,嘉靖皇帝也是藩王承继大统。为了让自己的父亲顺利入住太庙,不惜和朝中大臣杨廷和等人展开“大礼议”之争,从中展现了嘉靖皇帝十几岁就能和朝廷大臣做政治斗争的高智商。

一般王朝的第二代皇帝太宗皇帝都比较有作为,比如说唐朝的唐太宗,一手开创贞观之治,盛唐强汉的影响在许多历史爱好者心目中根深蒂固。一般庙号称为祖的要不就是开国皇帝,要么就是对开疆拓土有着巨大贡献的。朱棣一生所做的事情太多,成就斐然,之前历史上对他争议很大,随着对这个人物的不断了解,肯定他的越来越多。

第一:在东北设立奴儿干都司,西南开设贵州,把越南打成交趾布政使司


朱棣之前是朱元璋朱允炆统治时代,由于刚刚驱逐暴元,民心不稳等因素。他采取的是战略收缩政策,包括后面的禁海,都是为了抵御北元和倭寇袭击;朱棣在位时期则不然,主动开疆拓土,等到皇位坐稳之后便开始了北方战线的布局;当时西北地区发生叛乱,朱棣镇压成功,设立哈密卫。东北地区设立奴儿干都司,东北的一只手一度深入到俄罗斯境内;之前西南都没有贵州省,贵州省便是在朱棣时期创办的;永乐时期安南国王擅杀大明使臣,引起朱棣大怒,几十万大军扫平安南,把它打成了交趾布政使司;最南边的领土一度到了旧港宣慰司,是为了给下西洋提供便捷

第二:迁都北京,疏通南北大运河


明太祖朱元璋建都南京,汴梁为北京,凤阳为中都。南京这边虽然是风水宝地,可给人的一个感觉就是偏安一隅,要知道北方大部分领土都属于明朝管辖;为此老朱派大儿子到西安考察,那可是汉唐盛世建都的地方,回来的时候第二年就病死。于是朱元璋取消了迁都的念头,朱棣夺位登基后,考虑诸多原因,南京这边毕竟杀了很多人阴气太重,再加上许多建文余孽在南京这带活动不安全。北京相对来说原本是自己的属地,元朝故都,思虑再三最终在永乐后期迁都北京。为了响应朱棣北征,疏通南北大运河,保证了物资的畅通无阻。

第三:五征蒙古


很多人说朱棣的北征没有意义,其实非也。后面三次的北征有点名不副实,但前面两次有效打击了瓦剌和鞑靼两大部落的势力。最后几次找不到人,惧怕明朝强大国力,不敢与其交锋。他五征蒙古的意义极大,恢复了边境几十年和平。要知道打仗要靠的就是国力,每次都是几十万大军出动,可想而知明朝的强大

第四:派遣郑和六下西洋


早在朱棣还是燕王的时候,就对朱元璋时期的海禁尤为不满。身边谋臣姚广孝的劝告,再加上自己有征服领土的野心,把目光瞄到了海上。在位的22年间派遣郑和六下西洋,每次都是几万人马出动,船只规模极其庞大,最大的可容纳几千人。有了六下西洋的基础,等到朱棣迁都北京后,万国来朝的景象让人不禁感叹!

第五:编修古今第一奇书“永乐大典”


朱棣最终的谥号是“文”,可能大家有点奇怪,明明朱棣是马上天子,怎么可以叫文皇帝?实际上他在文化方面的成就也是空前巨大的,在永乐初年让明初第一才子解缙编修古今奇书,刚开始叫“文献大成”,朱棣看后很不满意。于是让军师姚广孝亲自编纂,经过两年的努力“永乐大典”最终问世,聚集了三皇五帝到明朝永乐年间的所有古典书籍,规模之庞大古今罕见!

当然还有很多没说到的,这五点功绩足可以让他名垂青史!

6

大家好,我是中外历史讲堂,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庙号为“祖”的皇帝一般都是开国之君,按常理来讲一个朝代基本上只有一个,但也有例外,文治武功无可挑剔的皇帝,也是有可能被后世追封为“祖”。

“祖”有功,有开创之功,“宗”有德,有守成之德。也就是说开国皇帝为“祖”,后面承嗣的皇帝都只能称“宗”。

唐朝开国皇帝李渊庙号唐高祖,而李渊的儿子李世民算得上是千古一帝吧,即使这样,李世民也不敢称“祖”,只能称“太宗”。汉朝开国皇帝刘邦庙号是“汉高祖”,也称“汉太祖”,而汉武帝刘彻是唯一能与秦皇媲美的皇帝,他也只能称“世宗”,因为他即使功劳再大,也不是开国皇帝。

凡是都有例外,抛开元朝不说(成吉思汗是太祖、忽必烈是世祖),明清两朝也有2个或者两个以上的祖。

先说清朝吧,清朝太祖是努尔哈赤,世祖是顺治皇帝,圣祖是康熙皇帝。为什么清朝有三个祖?因为努尔哈赤严格意义上来说不属于清朝,他属于后金的开拓者,所以可以称祖。而顺治帝福临是入关后中国第一个清朝皇帝,从地政放权变成全国性政权,顺治称祖也可以,这也是他老爸皇太极只能称太宗的原因,因为他老爸只是地方性政权的统治者。

按道理说顺治帝是清世祖,那么作为入关后的第二位皇帝,康熙帝应该称“宗”,但康熙为何称“圣祖”呢?

前文说过,有功者是祖,有德者是宗,照康熙的儿子雍正皇帝的意思来说,他老爸康熙有德也有功,灭三藩、平噶尔丹、收复台湾、战胜沙俄这些都是开疆之功,所以他老爸有资格称祖,也只有称祖才能体现他老爸对清王朝的贡献。所以群臣只能依雍正,把康熙帝尊为“清圣祖”。

主题来了,众所周知,明朝开国皇帝是朱元璋,他的庙号是明太祖。而朱棣只能算是明朝第三位皇帝,中间还隔着个“玩火自焚”的建文帝,再怎么样也不可能称祖,难道是朱棣的儿子仁宗给他改的?当然不是。

其实朱棣一开始庙号是“明太宗”的,在死了100年后,明朝第10位皇帝明武宗后继无人,于是把皇位传给了堂弟明世宗嘉靖帝。嘉靖帝等于是白捡了个皇帝,按照当时的规定,嘉靖帝继位后,必须要尊明武宗的老爸明孝宗为父,但嘉靖帝不想认伯父为父,他要追封自己的父亲为“皇考”,还要将自己的父亲兴献王抬进“太庙”。

明朝太庙正殿只能供奉九位皇帝,其余的皇帝则放在偏殿。正殿中的九位皇帝朱元璋是明太祖,除祖以外,其余的八位皇帝谁与现任皇帝关系最远就把谁换到偏殿去。那么嘉靖帝要把自己的父亲抬进正殿,那就只能请一个关系最远的出去。

请谁出去最合适呢?明太祖朱元璋是“万世不祧”的,不管关系多远,开国皇帝始终都是在正殿的最中间,不能请出正殿。那么除了朱元璋,就是“明太宗”朱棣与嘉靖帝的关系最远了,但朱棣是谁啊,雄才伟略,功绩不是一般的皇帝能比的,你就是给嘉靖帝吃一万个豹子胆也不敢把这位老祖宗请出正殿。

“明太宗”朱棣不能请出去,嘉靖帝只好把朱棣的儿子明仁宗朱高炽请出去。于是可怜的明仁宗被请出了太庙正殿,嘉靖帝把自己的老爸兴献王抬进了太庙正殿,追为“明睿宗”。

事后嘉靖帝觉得不能光得罪人呀,最起码得打一巴掌给一个甜枣,你把人家太宗皇帝的儿子仁宗请出了太庙正殿,总给给人家一个交代吧?再请回来是不可能的,为了“讨好”朱棣和稳定朝中那些大臣,嘉靖帝就把朱棣从“太宗”升为“成祖”,与朱元璋的明太祖并列,从此以后享太庙正殿万世香火,永不会移出太庙正殿。

这就是朱棣庙号从“明太宗”变成“明成祖”的由来。

以上是我的解答,我是中外历史讲堂,欢迎大家关注我。

7

朱棣的庙号开始是太宗,后在嘉靖帝时改为成祖。

按照古代庙号制度,按照有功曰祖,有德曰宗。功,指开创之功;德,指守成之德。

相比较祖比宗的功劳更大,地位也更高。

到嘉靖帝时,由于其是因为自己堂哥明武宗绝嗣,而入继的大统。因此迫切希望树立起自己继承皇位的天然合理性。因此不断通过礼法不断来加强,其中就包括将其本是藩王的亲生父亲追谥为皇帝并入太庙供奉。

同时也将朱棣的庙号以虽未继承,但实属再创之功的名义,从太宗申格为成祖。


8

引言

朱棣的庙号是太宗,为什么后世都喜欢叫他明成祖?这是朱棣后世子孙世宗朱厚熜时期把他的庙号改成成祖,后世的史书就照此流传下去了。其实太宗这个庙应该是给建文帝朱允文死后用的,但“靖难”成功后,朱棣把建文帝的年号革除了,建文帝自然就入不了太庙。朱元璋的太子朱标很早就离世了,建文帝时期给朱标上了庙号兴宗,但被朱棣移出了太庙。



神宗为什么要把朱棣庙号从太宗改为成祖呢?这里有两种说法。

太庙介绍

古代对于祭祀礼仪是非常重视的,尤其是对帝王君主的祭祀更加重视。《左传》曰:“国之大事,唯祀与戎”。历朝历代皇室都有家庙,里面供奉着列祖列宗,为了祈求祖先保佑,这就是太庙。供奉在太庙里的列祖列宗牌位上都有自己的名号,这就是庙号。



庙制规定,天子立七庙,诸侯立五庙,大夫立三庙,士立一庙,庶人无庙,以此区分亲疏贵贱。所谓天子七庙《礼记王制》记载:“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太祖之庙而七。”这里有一个问题,如果七个牌位满了怎么办,那就要移出一个牌位,移牌位有个专业名词叫“祧”,根据“祖宗的祖宗不是我祖宗了”,要把离的最远的祖宗祧出宗庙,祧出不是扔掉牌位,是把他放在太庙的偏店“祧庙”里。这就是给后世让位子,你不走后面的人进不来。但这里有个规定:庙号带祖的不祧,只祧庙号带宗的,或者那些没有庙号的。

第一种说法:太庙位置满了

世宗朱厚熜以藩王身份入继大统,武宗朱厚照死后无嗣,甚至既无皇子也无同父兄弟,皇位继承因此只能从皇族旁支中进行选择。嘉靖为自己的生父兴献王尊号与群臣相争,“始而争考﹑争帝﹑争皇,继而争庙及路,终而争庙谒及乐舞。以内阁首辅杨廷和为首的大臣要求世宗改换父母,朱厚熜不愿意命令他们再议,于是,一场长达数年的大礼议便开始了。其实大礼议也是一场权利的争夺,嘉靖刚刚得了皇位并没有什么支持者,他要用一场大礼议来争权。



嘉靖想让他爹入太庙就是想让自己在“帝统”与“庙统”两方面都成为无可争议的大宗正统。可当时太庙已满,嘉靖他爹睿宗要想入太庙只能祧太宗,而太宗功德无量嘉靖万万不敢祧,那就想个方法绕过太宗祧仁宗的牌位,想来想去只能把太宗改成成祖,成了祖后就能万年不挑,这样就完美的解决睿宗入太庙。



第二种说法:明堂配享

朱厚熜想把他老爹抬进太庙,要想进太庙得先恢复明堂之制,明堂礼是中国古代社会重要的祭天礼,常礼皆实施严父配天制度,由考父配享。如果嘉靖他爹能配享明堂就有了庙号,有了庙号就为进太庙打好了基础。所以嘉靖下令礼部来讨论此事,礼部讨论的结果是配享明堂太宗行嘉靖他爹也行,嘉靖对这结果不满意让礼部再议,其他大臣料想嘉靖是想让他爹配享明堂坚决反对,嘉靖帝为此专门写了一篇明堂或论坚决的表示他爹应该配享明堂,而对于更权威的朱棣弥补是改庙号太宗为太祖,太祖地位崇高不需要再用配享明堂来证明而且成为祖后在太庙之中百世不迁。

结束语

朱棣应该更喜欢太宗而不是成祖,他老爹朱元璋把皇位传给了他侄子朱允文,他怎么能再得天下呢,这不坐实了他造反的事实,朱棣其实一直在效仿唐太宗,所以他不会喜欢成祖这个庙号的,可嘉靖为了一己私欲强加给他。

9

朱棣原来的庙号是太宗,后来被嘉靖皇帝改为了明成祖。

实际上,在整个明朝历史中,朱棣被称为明太宗的时间要长过明成祖。那么嘉靖为什么要改朱棣的庙号呢?

嘉靖皇帝不是从他爹手里继承皇位的,而是从他堂哥(武宗)手里继承的。武宗一生只知道玩,建豹房,自己封自己大将军带兵出去砍人,在位期间还发生了宁王之乱(唐伯虎点秋香中的那个宁王),宁王被王守仁活捉后武宗还下令将宁王放了,好让自己再抓一次!

这武宗最后终于玩死了,却没留下一儿半女的,也没个兄弟哥哥,只好便宜了堂弟嘉靖皇帝。

嘉靖皇帝上位时就感到了压力,因为他是以小宗入大统,似乎满朝文武有点不怎么服他。于是嘉靖皇帝和群臣开始了长达n年的叫板。改朱棣庙号就是嘉靖皇帝同大臣争斗的一次胜利。

嘉靖初登基时就和群臣来了一次“大礼仪”之争。

因为以杨廷和为首的大臣们上奏章要把嘉靖皇帝的爹换了。杨廷和当时为内阁首辅大学士(相当于宰相,副皇帝)。杨廷和认为嘉靖皇帝不应该再叫他爹叫爹。于是重新给嘉靖找了一个爹,就是武宗他爹明孝宗。杨廷和要把嘉靖过继给明孝宗,以后武宗就是他亲兄弟了,原来的爹不要了。说这样听起来继承皇位名言正顺。

老实说,杨廷和这家伙太不地道了,把人家的爹换来换去的。这算是给新皇帝来个下马威,同时也有讽刺嘉靖小宗入大统的意思。

嘉靖皇帝接到奏章暴跳如雷,这皇帝位子还没坐热乎,亲爹就给整没了。气的嘉靖当场就把一旁伺候的一个太监踹翻在地。嘉靖先是给杨廷和下旨,要他不要乱给自己找爹,还派人送了不少金子,皇帝给大臣送礼,也算是一个千古奇观,结果被杨廷和顶了回来了(内阁有封驳的权利,既认为圣旨不行,可以发还给皇帝),并以撂摊子(辞职)威胁。嘉靖又将杨廷和召进宫理论,但是杨廷和不为所动。最后终于激怒了嘉靖,既然你想退休,那就退休吧。于是把杨廷和赶回了家。

结果这下捅了马蜂窝,由杨廷和儿子杨慎带头,一百多个大臣围着宫门连哭带叫的开始号丧。有的大臣本来不想去,但是杨慎大叫:“今天谁不去,大家就打死他”。杨慎的行为那里像个学富五车的文人,简直跟黑社会差不多。

这一百多人在宫门嚎啕大哭,听的嘉靖心烦意乱,几次下旨让他们散了,都无济于事。而这些人战斗力极强,哭到天黑也丝毫不累,嘉靖终于忍无可忍,派锦衣卫将这一百多大臣全部按趴下打板子,一百多大臣,都被扒光了裤子,劈哩啪嚓的当场打死十几个,剩下的也得卧床一两个月。许多大臣被撤职罢官。而杨慎则直接被流放,经过这次教训,杨慎也看开了,功名利禄,过眼云烟耳,在流放期间杨慎还写出了千古名句,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据说因为杨慎社交能力较强,被流放期间生活过得还挺滋润,许多官员明里暗里的照顾他。

嘉靖收拾掉杨廷和和杨慎这父子俩及其党羽后,终于没人敢再打嘉靖亲爹的主意了。但是嘉靖可能是自卑心作怪,自己又打起了老爹的主意,要把自己亲爹供入太庙。但是按照规矩,他爹没当过皇帝,是不能进入太庙的。

于是嘉靖和大臣们之间又开始了第二次拉扯争斗。正是这第二次争斗,让嘉靖改了朱棣的庙号。

原因也并非像流传的那样,太庙位置不够,实际上当时太庙还是有位置的。因为明朝太庙有九个位置。九个位置满了就赶出去一个,称为“祧”

因为在嘉靖九年,嘉靖皇帝就将德祖朱百六等朱元璋的X祖的神主赶了出去,迁入祧庙。将太祖朱元璋放在正中,为万世不祧之祖,然后太宗,仁宗,宣宗,英宗,宪宗,孝宗,武宗。这七宗依序放入。朱允炆和朱祁钰都已经被废。即使献皇帝进太庙也不会多出来。

由于嘉靖的爹没当过皇帝,没资格进太庙,嘉靖皇帝苦苦思索,终于想到了一个理由,下旨要弄个周朝的明堂制。

大致意思是,除了开国之君外,国家树立一个有功绩的人作为榜样。这个榜样可以是原来的皇帝,也可以是有功劳的大臣。皇帝自不必说,就算是大臣,只要是树立成了榜样,是有资格进太庙的。因为周朝时的明堂制,周公辅成王功劳很大,周公虽然没当过皇帝,但是也进了太庙。

嘉靖的意思想把他爹树立成榜样,然后顺利进太庙。不过他爹好像没啥功劳啊,于是嘉靖又在“孝”字上做文章,“孝莫大于严父,严父莫大于配天”,嘉靖表示我爹生下我这么个英明神武的皇帝,功劳还不够大吗?

大臣们当然知道嘉靖打的啥主意,于是大臣们抬出了朱棣来怼嘉靖。

部侍郎唐胄就上书:

自三代以来,郊与明堂各立所配之帝。太祖、太宗功德并盛,比之于周,太祖则后稷也,太宗则文王也。今两郊及祈谷,皆奉配太祖,而太宗独未有配。甚为缺典。故今奉天殿大享之祭,必奉配太宗,而后我朝之典礼始备。

——《明史》

唐胄的意思就是:“啊呀,皇帝陛下你要树立榜样啊,现在有俩人选,一个人选是你那老祖宗朱棣,主要功绩是造反成功有了你们这一支皇家血脉,还有郑和下西洋,永乐大典,奴儿干都司,削越南,五次亲自带人出去干架。而另一个人选是你亲爹,主要功绩是生出你这么个玩意儿,这俩谁功劳大,你看着办吧”

球被踢回嘉靖这边,嘉靖又开始苦苦思索,要说自己老爹比朱棣功劳大,连他自己都觉得说不过去。嘉靖苦思几个月,终于让他想到了一个和稀泥的办法——干掉朱棣,就没人给自己老爹争了。

于是嘉靖下旨,表示朱棣功绩甚高,同朱元璋差不多,不应该称为“宗”,应该称为“祖”,于是将朱棣向上提了一级,将朱棣的庙号由“明太宗”改为“明成祖”,同朱元璋为并列二祖。

替老爹 “干掉”朱棣这个对手后,嘉靖对大臣们表示,你们再看看,立谁当榜样啊?

大臣们无奈,只好让嘉靖的爹进了太庙。

在嘉靖和大臣们这次争斗中,最受伤的就是朱棣了。朱棣造反成功后,最缺的就是名分。为了这些名分,朱棣可以说是煞费苦心,先是废了建文帝的年号,然后亲娘也不认了,非说自己是马皇后生的。死后得了个太宗的称号,听着就名言正顺。历史上第二任皇帝一般都称太宗,比如唐太宗,宋太宗等,这代表了朱棣合法的继承了朱元璋的皇位。但是嘉靖这家伙居然给改成了“成祖”这么个不伦不类的玩意儿,朱棣要是能活过来,估计气得拿棍子敲死嘉靖,开国皇帝才称为祖,你把我弄成祖,那不是说我二次开国?这是赤果果的讽刺我朱老四造反篡位啊?

据说嘉靖改庙号没几天,皇宫就失火了,大家都说是朱棣的在天之灵发脾气了。

10

朱棣(1360年5月2日-1424年8月12日),或称永乐帝,原庙号为太宗,后世之所以多称为明成祖,是因为朱棣逝世一百多年后由明世宗改为成祖

朱棣是明朝第三代皇帝,公元1402年至1424年在位,在位二十二年,年号永乐。这段时间称为永乐盛世。

明成祖朱棣画像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