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是对中国五千年历史的深刻总结,也是中国朝代更替的一种体现。纵观中国历史,王朝更替者,有王莽,杨坚等外戚篡权;有曹丕,赵匡胤等名义禅让;还有李渊,刘秀等军阀割据等,但最难的一种方式是以一介平民的身份成为大一统王朝的统治者,中国上下五千年,能做到这一点的只有汉高祖刘邦和明太祖朱元璋两人而已。因为农民起义,往往受困于基础太差,思想的局限性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多数都如黄巢,宋江之流无疾而终。
汉高祖刘邦剧照
相当初,刘邦不过泗水一亭长,手中不过三尺剑,随从不过数十人,却敢于对抗强大的大秦帝国,并经历了七年筚路蓝缕的战争后终于一统天下,成为新王朝的开创者。到底是什么原因,让刘邦能够从一个小人物成功逆袭成为大汉王朝的开国之君呢?
一·众人拾柴火焰高——人才很重要
今天我们常说:取天下在于用人才。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即使强如项羽到头来不过是匹夫之勇,对这一点,刘邦本人也有着深刻的认识,他曾在宴会上这样评价过:“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使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但同时,刘邦在使用人才方面也有自己的独到之处。
汉初三杰剧照
1.不拘一格用人才
刘邦对人才有自己的理解,在刘邦的心中,人才不是那种德智体美劳都没什么瑕疵的人,而是在某一方面有自己过人之处的人,即可定义为人才。因此,刘邦在用人上往往不拘一格。原本最讨厌儒生的刘邦也可以很好的使用张良和郦食其等儒生,可以让受了胯下之辱丢了尊严的韩信出任大将军,可以让贪财不检点的陈平成为自己手下的重要谋臣。而这些人,都成为他成功路上不可或缺的人才。
2.一双慧眼识英才
术业有专攻,人才也并不是全能的,关键是给这个人才一个合适的位置,让他能够发挥自己的特长,刘邦很好的做到了这一点,萧何忠诚勤恳,刘邦最熟悉,所以让他做自己后方的大总管;韩信点兵,多多益善,所以让韩信去做大将军;郦食其能说会道,善于言辞,就让他去做说客;张良足智多谋,便留在身边做谋士,凡此种种,皆是刘邦出色的安排,这些人才们也都在自己特定的岗位上发挥自己最大的能力,萧何给刘邦提供源源不绝的粮食和士兵,韩信平赵灭齐,打下了半壁江山,张良运筹帷幄,提出了很多出色的建议,这些,都是刘邦这双慧眼所带来的,他的这双眼睛,不仅能发现人才,还可以识别人才,从而让这些人才人尽其用。
陈平有缺点依然得到刘邦重用
3.听的进去意见很重要
在刘邦评价自己人才使用的那段话中,后面还有一句: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所擒也!同样是一代枭雄,项羽的手下也不乏人才,范增就是其中一个,但范增的结局却是被项羽赶走,病逝在路上。范增不是没有给项羽提出过出色的意见,鸿门宴上范增建议杀死刘邦就是很好的一条,但问题的关键是项羽听不听很重要,身边有再出色的人才,领导者不听意见,与没有有何分别?刘邦也有失去理智的时候,当韩信提出请封自己为假齐王的时候,刘邦气的想杀韩信,但及时被陈平和张良阻止了,当刘邦进入咸阳醉生梦死的时候,他也及时被樊哙叫醒了,从谏如流,这是一个成功者必备的,刘邦,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韩信已破齐,使人言曰:“齐边楚,权轻,不为假王,恐不能安齐。”汉王欲攻之。留侯曰:“不如因而立之,使自为守。”乃遣张良操印绶立韩信为齐王。
——《史记.高祖本纪》
二·出身特殊——小人物也有大智慧
秦末大起义中,豪杰并起,这些起义军一共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原六国王室的后裔,如赵王歇,魏王豹等人;第二类是底层人物,如彭越,英布等;第三类是刘邦,因为他既是平民,又做过秦朝的下级官吏。第一类人原是贵族,身居高位,无法体会百姓的想法,第二类人出身太低,做事情局限性太大,唯有刘邦,他既懂得老百姓的想法,又经常和官吏打交道,明白中等阶级的诉求,两者糅合,刘邦虽是小人物,却也隐含着大智慧。
1.骂人不太好,但是很合群
刘邦爱骂人,王陵就曾当面对刘邦指出来这个缺点,并且,这个缺点给刘邦带来了大麻烦,魏王豹在从刘邦那里投降项羽的一个理由就是刘邦素质太低,即使做了皇帝刘邦也不改,骂的女婿张敖狗血喷头,因为这个自己的命差点都没了。
刘邦骂人的问题成了一把双刃剑
但凡事都又他的两面性,骂人虽然是缺点,但如果使用得当,也可以转化为优势,其中最大的好处就是增加团结性。刘邦起义过程中最信任的就是他手下的沛县老乡团,但这帮人文化水平都不高,周勃是吹鼓手,樊哙是杀狗的,灌婴是小贩,夏侯婴是车夫,和这帮人打交道你用些文邹邹的话反而不管用,可选择用粗话来交流却非常的合群,容易受到他们的欢迎。
2.撒谎,看场合
刘邦在起义之前他的身份更多时间是混混儿,混混儿的一大特点就是见风使舵,上什么山唱什么歌,刘邦作为沛县和混混儿头子更是深得真传。夺取咸阳之后,刘邦飘得不行,天天做梦想着当关中王,甚至飘的派兵把守函谷关,给了项羽杀死自己的口实,但鸿门宴上,刘邦又演的声泪俱下,把自己的这点小心思伪装成替项羽看着财物不让他人染指,通过撒谎反客为主反而让项羽欠了他一个人情,搞得项羽挺不好意思,靠着一个又一个谎言,刘邦成功逃过了鸿门宴的死局。
3.脸皮厚,吃天下
虽说项羽残暴,可刘邦其实也做过很多缺德事,但对自己做的坏事刘邦通常视而不见,倒是给项羽编织出了一个十大罪过,气的项羽想煮了刘邦的老爸,项羽是懂规矩的,即使他和刘邦斗得再厉害,也没想过动刘邦的家人,面对自己即将被煮了的亲爹,刘邦居然对项羽说:“我爹就是你爹,你煮了他就等于煮了自己爹,到时候别忘了分我一碗汤喝。”如此厚颜无耻,项羽当时内心是崩溃的,怎么遇上这样一个无赖呢?可因为刘邦的厚脸皮,很多有利的事项羽不敢做刘邦却敢做,这同样是他特殊的出身带给他的。
为高俎,置太公其上,告汉王曰:“今不急下,吾烹太公。”汉王曰:“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曰‘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
——《史记.项羽本纪》
面对自己老爹刘邦的厚脸皮展现淋漓尽致
三·军事才能——刘邦被低估的能力
在刘邦夺取天下的过程中,他的军事能力是最被人所低估的,在人们的印象中刘邦作战上更多的依靠的是韩信,可如果刘邦自身没有出色的军事素质,又怎能夺取天下呢?
灭秦时,韩信还在项羽手下做个小官,刘邦自己带着手下一帮泥腿子就踏上了攻取咸阳的路途,一路上,刘邦取陈留,渡黄河,收南阳,攻峣关,其艰辛程度并不比巨鹿之战的项羽差多少,并且刘邦还先项羽一步到达咸阳。楚汉战争时,自彭城之战结束后,刘邦与韩信便分头作战了,韩信去对付依附于项羽的诸侯国,刘邦则直面强大的项羽,并且与项羽相持了整整二十八个月,正是刘邦牵制住了项羽,才给了韩信一个相对稳定攻取其他诸侯国的机会,可以说,韩信先后拿下魏代赵齐等国,刘邦是占了很大的功劳的。
荥阳之战刘邦牵制了项羽两年多
同时,刘邦非常注重战争的整体性,并不在意一城一池的得失,虽然整个楚汉战争的主战场是在荥阳进行的,但刘邦并没有选择死守荥阳,而是通过拉锯战逐渐消耗项羽的实力,刘邦的背后有萧何可以给他提供后勤保障,项羽的背后却是彭越在那里不停的打游击,劫持项羽的军粮,使得项羽即使多次战胜刘邦却也不得不选择议和。
四·个人魅力——上天选择了刘邦
在所有的起义军中,刘邦的影响力其实先天条件是非常差的,此时距离六国灭亡只有十多年时间,很多百姓对故国还很怀念,那些六国的旧贵族们有先天良好的民心支持,项羽虽然不是王族,但项氏一族是楚国影响力最大的氏族,再看看刘邦,影响力充其量只有沛县那一小片地区,可最后,刘邦却成功了,源于他不断展现的个人魅力。
1.大肚能容,了却人间多少事
宰相肚里能撑船,刘邦的肚子应该能盛更多东西,刘邦的手下三教九流各色人等,却也有刘邦不喜欢的,但刘邦却选择了接受。刘邦最恨的人是雍齿,他在刘邦刚刚起兵,最困难的时候选择背叛了刘邦,这给了刘邦很大的打击。可当建国后刘邦却破天荒的封了雍齿做侯,刘邦并不是圣人,相反他很记仇(当年他蹭饭,嫂子不给他饭吃,等刘邦成功了就是不封自己嫂子生的那个侄子)连一顿饭刘邦都记得那么刻骨铭心,更别说背叛自己的人,因为与大局比起来,刘邦选择把自己的私人恩怨抛在一边,那个时候正赶上功臣们对分封之事愤愤不平,为了平息众怒,刘邦把雍齿拿上来做了个榜样,用来堵住悠悠之口,如果只讲个人恩怨,顾及刘邦心里早已经杀了雍齿一百回了。
留侯曰:“今急先封雍齿以示群臣,群臣见雍齿封,则人人自坚矣。”于是上乃置酒,封雍齿为什方侯,而急趣丞相、御史定功行封。群臣罢酒,皆喜曰:“雍齿尚为侯,我属无患矣。”
——《史记.留侯世家》
刘邦为了大局甚至宽恕了自己的仇人雍齿
2.敢于担当,责任感强大
陈胜吴广的一颗火星,让整个大秦帝国燃起了熊熊烈火,在这样的生死关头,人们能选的只有两条路,要么做秦帝国的附庸,要么殊死一搏和秦国鱼死网破,无论是哪一种都要担很大的风险,选择秦,那么一旦义军兵临城下自然不会有好结果,选择反抗,秦灭六国的行动才发生了二十年,很多人还历历在目,秦法严厉,反抗也很可能死路一条。这样的选择同样落在沛县人的头上,县令被杀之后,萧何不敢担,曹参不敢担,与其说他们对秦还抱有一丝希望,不如说他们害怕死亡。同样的选择,刘邦选择接了下来,最终成就了大业。萧何和曹参不是没有机会,却因为自己的一丝胆怯和恻隐之心而与之失之交臂了,刘邦却承担了下来,是真的猛士。
结语:
时势造英雄,刘邦的成功是那个时代的选择,生逢乱世,这对英雄是个绝好的机会。英雄成就天下,刘邦靠着自己的努力,四十八岁起兵,五十五岁定鼎天下,是他个人的强大。这是刘邦的幸运,也是那个时代的幸运,或许,这就是历史最本质的面目吧。
参考:《史记.高祖本纪》《史记.项羽本纪》《史记.留侯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