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刘邦身处乱世,从一个小混混完成了惊天逆袭,成为了大汉帝国的开国之君,这好像有点不可思议。但从其所做所为来看,他的成功既在意料之外,也在情理之中。

做大事的人都有一个大心脏,自从刘邦在咸阳街头见识过始皇帝出行的威风派头之后,便做起了他的帝王梦,并放言:“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

时势造英雄,秦末的混乱局势使得刘邦有了混水摸鱼的机会,最终他不仅仅是摸到了鱼,而且还真龙附体,大模大样的坐上了皇帝的宝座。

刘邦本人性情豪放,不拘小节,他曾去本县县令家里做客,也像其他人一样,装模做样的递个帖子进去,诈称“贺钱一万”。其实他只是递上了一张空头支票,实际上他的兜里连一个铜板都没带。

结果运气好到爆棚的刘邦,不但坐在上宾的位置上白吃了一顿大餐,而且还意外的拣了一个貌美如花的媳妇。

刘邦极擅长随机应变,当贫困潦倒的老儒生郦食其前去见他时,刘邦正坐在床上洗脚,不但毫无待客之礼,反而对郦食其破口大骂。

但在郦食其说出:“足下必欲诛无道秦,不宜踞见长者。”之语时,刘邦马上醒悟,立刻换了一副嘴脸,对郦食其恭敬有加。

刘邦长于纳谏,当他率军攻入咸阳,面对海量的珠宝美女,他那贪财好色的混混本性也暴露了出来,意欲美美的享受一番。

这遭到了樊哙和张良的极力反对,本来一心想要好好的享受一下荣华富贵的刘邦,却能虚心的接受张良的劝谏,撒离咸阳,驻军灞上。

刘邦的约法三章,使他获得了关中百姓的好感,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刘邦竟然也明白。

刘邦敢于大胆起用人才,从破格任命韩信为大将军这件事中即可看出刘邦的知人善任。

还有围绕在他周围的屠狗贩布之流的樊哙、周勃等人,自从跟着他打天下之后,竟脱胎换骨般的无师自通,一个个都成了神勇无敌大将军。

这同刘邦根据他们的个人特点来充分发挥他们的特长有很大的关系。

刘邦既得民心,又有韩信、张良和萧何等人中龙凤相助,再加上自己天才的领导能力,其成功不过是水到渠成的事罢了。







最佳贡献者
2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是对中国五千年历史的深刻总结,也是中国朝代更替的一种体现。纵观中国历史,王朝更替者,有王莽,杨坚等外戚篡权;有曹丕,赵匡胤等名义禅让;还有李渊,刘秀等军阀割据等,但最难的一种方式是以一介平民的身份成为大一统王朝的统治者,中国上下五千年,能做到这一点的只有汉高祖刘邦和明太祖朱元璋两人而已。因为农民起义,往往受困于基础太差,思想的局限性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多数都如黄巢,宋江之流无疾而终。

汉高祖刘邦剧照

相当初,刘邦不过泗水一亭长,手中不过三尺剑,随从不过数十人,却敢于对抗强大的大秦帝国,并经历了七年筚路蓝缕的战争后终于一统天下,成为新王朝的开创者。到底是什么原因,让刘邦能够从一个小人物成功逆袭成为大汉王朝的开国之君呢?

一·众人拾柴火焰高——人才很重要

今天我们常说:取天下在于用人才。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即使强如项羽到头来不过是匹夫之勇,对这一点,刘邦本人也有着深刻的认识,他曾在宴会上这样评价过:“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使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但同时,刘邦在使用人才方面也有自己的独到之处。

汉初三杰剧照

1.不拘一格用人才

刘邦对人才有自己的理解,在刘邦的心中,人才不是那种德智体美劳都没什么瑕疵的人,而是在某一方面有自己过人之处的人,即可定义为人才。因此,刘邦在用人上往往不拘一格。原本最讨厌儒生的刘邦也可以很好的使用张良和郦食其等儒生,可以让受了胯下之辱丢了尊严的韩信出任大将军,可以让贪财不检点的陈平成为自己手下的重要谋臣。而这些人,都成为他成功路上不可或缺的人才。

2.一双慧眼识英才

术业有专攻,人才也并不是全能的,关键是给这个人才一个合适的位置,让他能够发挥自己的特长,刘邦很好的做到了这一点,萧何忠诚勤恳,刘邦最熟悉,所以让他做自己后方的大总管;韩信点兵,多多益善,所以让韩信去做大将军;郦食其能说会道,善于言辞,就让他去做说客;张良足智多谋,便留在身边做谋士,凡此种种,皆是刘邦出色的安排,这些人才们也都在自己特定的岗位上发挥自己最大的能力,萧何给刘邦提供源源不绝的粮食和士兵,韩信平赵灭齐,打下了半壁江山,张良运筹帷幄,提出了很多出色的建议,这些,都是刘邦这双慧眼所带来的,他的这双眼睛,不仅能发现人才,还可以识别人才,从而让这些人才人尽其用。

陈平有缺点依然得到刘邦重用

3.听的进去意见很重要

在刘邦评价自己人才使用的那段话中,后面还有一句: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所擒也!同样是一代枭雄,项羽的手下也不乏人才,范增就是其中一个,但范增的结局却是被项羽赶走,病逝在路上。范增不是没有给项羽提出过出色的意见,鸿门宴上范增建议杀死刘邦就是很好的一条,但问题的关键是项羽听不听很重要,身边有再出色的人才,领导者不听意见,与没有有何分别?刘邦也有失去理智的时候,当韩信提出请封自己为假齐王的时候,刘邦气的想杀韩信,但及时被陈平和张良阻止了,当刘邦进入咸阳醉生梦死的时候,他也及时被樊哙叫醒了,从谏如流,这是一个成功者必备的,刘邦,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韩信已破齐,使人言曰:“齐边楚,权轻,不为假王,恐不能安齐。”汉王欲攻之。留侯曰:“不如因而立之,使自为守。”乃遣张良操印绶立韩信为齐王。

——《史记.高祖本纪》

二·出身特殊——小人物也有大智慧

秦末大起义中,豪杰并起,这些起义军一共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原六国王室的后裔,如赵王歇,魏王豹等人;第二类是底层人物,如彭越,英布等;第三类是刘邦,因为他既是平民,又做过秦朝的下级官吏。第一类人原是贵族,身居高位,无法体会百姓的想法,第二类人出身太低,做事情局限性太大,唯有刘邦,他既懂得老百姓的想法,又经常和官吏打交道,明白中等阶级的诉求,两者糅合,刘邦虽是小人物,却也隐含着大智慧。

1.骂人不太好,但是很合群

刘邦爱骂人,王陵就曾当面对刘邦指出来这个缺点,并且,这个缺点给刘邦带来了大麻烦,魏王豹在从刘邦那里投降项羽的一个理由就是刘邦素质太低,即使做了皇帝刘邦也不改,骂的女婿张敖狗血喷头,因为这个自己的命差点都没了。

刘邦骂人的问题成了一把双刃剑

但凡事都又他的两面性,骂人虽然是缺点,但如果使用得当,也可以转化为优势,其中最大的好处就是增加团结性。刘邦起义过程中最信任的就是他手下的沛县老乡团,但这帮人文化水平都不高,周勃是吹鼓手,樊哙是杀狗的,灌婴是小贩,夏侯婴是车夫,和这帮人打交道你用些文邹邹的话反而不管用,可选择用粗话来交流却非常的合群,容易受到他们的欢迎。

2.撒谎,看场合

刘邦在起义之前他的身份更多时间是混混儿,混混儿的一大特点就是见风使舵,上什么山唱什么歌,刘邦作为沛县和混混儿头子更是深得真传。夺取咸阳之后,刘邦飘得不行,天天做梦想着当关中王,甚至飘的派兵把守函谷关,给了项羽杀死自己的口实,但鸿门宴上,刘邦又演的声泪俱下,把自己的这点小心思伪装成替项羽看着财物不让他人染指,通过撒谎反客为主反而让项羽欠了他一个人情,搞得项羽挺不好意思,靠着一个又一个谎言,刘邦成功逃过了鸿门宴的死局。

3.脸皮厚,吃天下

虽说项羽残暴,可刘邦其实也做过很多缺德事,但对自己做的坏事刘邦通常视而不见,倒是给项羽编织出了一个十大罪过,气的项羽想煮了刘邦的老爸,项羽是懂规矩的,即使他和刘邦斗得再厉害,也没想过动刘邦的家人,面对自己即将被煮了的亲爹,刘邦居然对项羽说:“我爹就是你爹,你煮了他就等于煮了自己爹,到时候别忘了分我一碗汤喝。”如此厚颜无耻,项羽当时内心是崩溃的,怎么遇上这样一个无赖呢?可因为刘邦的厚脸皮,很多有利的事项羽不敢做刘邦却敢做,这同样是他特殊的出身带给他的。

为高俎,置太公其上,告汉王曰:“今不急下,吾烹太公。”汉王曰:“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曰‘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

——《史记.项羽本纪》


面对自己老爹刘邦的厚脸皮展现淋漓尽致

三·军事才能——刘邦被低估的能力

在刘邦夺取天下的过程中,他的军事能力是最被人所低估的,在人们的印象中刘邦作战上更多的依靠的是韩信,可如果刘邦自身没有出色的军事素质,又怎能夺取天下呢?

灭秦时,韩信还在项羽手下做个小官,刘邦自己带着手下一帮泥腿子就踏上了攻取咸阳的路途,一路上,刘邦取陈留,渡黄河,收南阳,攻峣关,其艰辛程度并不比巨鹿之战的项羽差多少,并且刘邦还先项羽一步到达咸阳。楚汉战争时,自彭城之战结束后,刘邦与韩信便分头作战了,韩信去对付依附于项羽的诸侯国,刘邦则直面强大的项羽,并且与项羽相持了整整二十八个月,正是刘邦牵制住了项羽,才给了韩信一个相对稳定攻取其他诸侯国的机会,可以说,韩信先后拿下魏代赵齐等国,刘邦是占了很大的功劳的。

荥阳之战刘邦牵制了项羽两年多

同时,刘邦非常注重战争的整体性,并不在意一城一池的得失,虽然整个楚汉战争的主战场是在荥阳进行的,但刘邦并没有选择死守荥阳,而是通过拉锯战逐渐消耗项羽的实力,刘邦的背后有萧何可以给他提供后勤保障,项羽的背后却是彭越在那里不停的打游击,劫持项羽的军粮,使得项羽即使多次战胜刘邦却也不得不选择议和。

四·个人魅力——上天选择了刘邦

在所有的起义军中,刘邦的影响力其实先天条件是非常差的,此时距离六国灭亡只有十多年时间,很多百姓对故国还很怀念,那些六国的旧贵族们有先天良好的民心支持,项羽虽然不是王族,但项氏一族是楚国影响力最大的氏族,再看看刘邦,影响力充其量只有沛县那一小片地区,可最后,刘邦却成功了,源于他不断展现的个人魅力。

1.大肚能容,了却人间多少事

宰相肚里能撑船,刘邦的肚子应该能盛更多东西,刘邦的手下三教九流各色人等,却也有刘邦不喜欢的,但刘邦却选择了接受。刘邦最恨的人是雍齿,他在刘邦刚刚起兵,最困难的时候选择背叛了刘邦,这给了刘邦很大的打击。可当建国后刘邦却破天荒的封了雍齿做侯,刘邦并不是圣人,相反他很记仇(当年他蹭饭,嫂子不给他饭吃,等刘邦成功了就是不封自己嫂子生的那个侄子)连一顿饭刘邦都记得那么刻骨铭心,更别说背叛自己的人,因为与大局比起来,刘邦选择把自己的私人恩怨抛在一边,那个时候正赶上功臣们对分封之事愤愤不平,为了平息众怒,刘邦把雍齿拿上来做了个榜样,用来堵住悠悠之口,如果只讲个人恩怨,顾及刘邦心里早已经杀了雍齿一百回了。

留侯曰:“今急先封雍齿以示群臣,群臣见雍齿封,则人人自坚矣。”于是上乃置酒,封雍齿为什方侯,而急趣丞相、御史定功行封。群臣罢酒,皆喜曰:“雍齿尚为侯,我属无患矣。”

——《史记.留侯世家》


刘邦为了大局甚至宽恕了自己的仇人雍齿

2.敢于担当,责任感强大

陈胜吴广的一颗火星,让整个大秦帝国燃起了熊熊烈火,在这样的生死关头,人们能选的只有两条路,要么做秦帝国的附庸,要么殊死一搏和秦国鱼死网破,无论是哪一种都要担很大的风险,选择秦,那么一旦义军兵临城下自然不会有好结果,选择反抗,秦灭六国的行动才发生了二十年,很多人还历历在目,秦法严厉,反抗也很可能死路一条。这样的选择同样落在沛县人的头上,县令被杀之后,萧何不敢担,曹参不敢担,与其说他们对秦还抱有一丝希望,不如说他们害怕死亡。同样的选择,刘邦选择接了下来,最终成就了大业。萧何和曹参不是没有机会,却因为自己的一丝胆怯和恻隐之心而与之失之交臂了,刘邦却承担了下来,是真的猛士。

结语:

时势造英雄,刘邦的成功是那个时代的选择,生逢乱世,这对英雄是个绝好的机会。英雄成就天下,刘邦靠着自己的努力,四十八岁起兵,五十五岁定鼎天下,是他个人的强大。这是刘邦的幸运,也是那个时代的幸运,或许,这就是历史最本质的面目吧。

参考:《史记.高祖本纪》《史记.项羽本纪》《史记.留侯世家》

3

说刘邦是从一个“小人物”逆袭为大汉的开国之君,事实上也确实如此。

我们且来看他的几次人生跨越:首先是在萧何的帮助下,谋得了泗水亭亭长(相当于今天的村长)的职位。而后因为反秦,又当上了沛县的县令,也就是沛公。后来又被封为汉王,直到最后成为大汉王朝的开国之君。

刘邦能够从一个“小人物”逆袭为大汉王朝的开国之君,绝非偶然。“没有人能够随随便便成功”这句话在今天适用,在古代同样如此。

在记录刘邦的正史和野史中,多多少少给人的印象,刘邦是一个无赖泼皮,是一个小混混。如果大家认真的研究刘邦成长发展的历史,你就会发现这些只是掩人耳目的表象,在表象的背后,才能真正看得到刘邦的雄心和玉汝于成的艰苦卓绝。

刘邦曾经见过秦始皇出巡的场面,他发出了影响自己一辈子的感叹:“大丈夫当如此也”,这就是刘邦的理想和雄心。

发出这样的感慨是刘邦梦想开启的时刻,也许有的人会说,有他这种梦想的人太多了。没错!有了梦想没有行动也是枉然,那我们一起来看看刘邦是如如何行动的。

刘邦看似泼皮无赖,游手好闲的小混混,实则是为了积蓄力量,暂时蹲下来准备跳得更高。

刘邦少年有志,曾经游历过。刘邦和卢绾同年同月同日生,一起读书,也打算一起出仕。魏国的信陵君是刘邦极度崇拜的对象,朝思暮想能已成为他的门客,只可惜,信陵君魏无忌去逝的时候,刘邦只有十三岁。外黄县叫张耳的人成了刘邦仰慕的对象,因为他是信陵君的三千门客之一,而且他完全继承了信陵君的衣钵,名声很大。刘邦和张耳成为了朋友,随着张耳游历了几个月,收获甚丰。后因变故,张耳被秦朝通辑,刘邦才返回沛县。由于自己家境摆在那里,没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刘邦也想学习信陵君、张耳他们养士,但刘邦只能是走自己的路,让别人看起来象是社会的小混混,毫无大志,其实却暗中广纳人才,积蓄力量。

刘邦敢作敢为,心胸开阔,知错就改,颇能笼络人心,聚拢人才。

说到刘邦的敢做敢为,恐怕就是放在今天,也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得到的。他以亭长的身份为泗水押送徒役去骊山,徒役们有很多在半路逃走了。刘邦的做法是怎样的呢?他把所有的役徒都放了!刘邦说:“你们都逃命去吧,不逃命的话大家都是死!”这意味什么?这是孤注一掷,是抛家弃子的决定,只能是死路一条。但身担公职的刘邦就是有这样的胆!在后来,打算废掉太子刘盈而立刘如意的时候,大臣们的意见刘邦也听从了,知错而能改,才能笼络人心。

刘邦善于把握机会,并能随机应变,是识时务者的俊杰。

鸿门宴是最能反映刘邦的这一特质的经典!以今天的角度来看鸿门宴,从之前的各种因素综合,到宴会的高潮,让人感受到了步步惊心,不管哪一个环节,稍有差池,恐怕历史都会重写。在楚怀王先关中而王的约定下,刘邦本来是遵守诺言的一方,然而在与项羽对比力量上的悬殊之后,他是何等地谦卑,主动前往鸿门向项羽认错,做足了准备工作,在鸿门宴上的随机应变也成为了经典中的经典。大丈夫能屈能伸,即便在韩信要挟要封自己为假齐王的时候,尽管刘邦愤恨不已,他还是能够做到不动声色地封韩信为齐王。并且非常豪气地告诉他,要封就封真的王,不要什么假齐王!

刘邦擅长识人用人,是人才方面的大家。

在汉朝建立以后,人才方面的优势就非常明显了。诸如,萧何、曹参、周勃、樊哙、夏侯婴、张良、韩信、陈平、灌婴等等,当然,这些要归功于刘邦。刘邦能做到的,不仅仅是把人才紧紧团结在自己周围,更为重要的是要能够增加他们的能力。发现人才、使用人才、留住人才、让人才增长才干,这是刘邦一辈了都在做的事情。最著名的是刘邦对萧何、张良、韩信的评价: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张良;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不断供给军粮,吾不如萧何;率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位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能取天下者也!

这就是刘邦,不一样的刘邦,他能成为汉王朝的开国之君绝非偶然。


大家好,我是“趣史杂谈说”,一个历史爱好者,在学习历史的路上让我们一起前行,是有趣的历史让我们有缘“相识”,真心希望得到您的点赞、评论、关注、转发,不胜感激!

4

提到汉高祖刘邦,我有很多话要说,这个很多人眼里的小人物,成为最后的胜利者,击败秦末群雄脱颖而出,成为最后的赢家不是偶然的,但他依靠的不是什么逆袭,而是实力所致,命运使然。

很多人都说项羽输的冤枉,但在我看来,项羽输的并不冤枉,因为他的对手刘邦,才是那个时代最伟大的英雄,绝不是文人墨客所说的“世无英雄,竖子成名”!

刘邦作为那个时代最伟大的英雄,其能力集中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性格:豁如、大人长者。

在《史记·高祖本纪》的原文中,对于刘邦的性格有两个描述,其中第一个词就是豁如,那么什么是豁如呢?豁达之人,能够与天下人共利。刘邦这个人大度、不拘小节,能够交朋友不计代价,他经常喝酒赊账,这件事很多人看到了后认为刘邦无赖,实际上秦末喝酒赊账很正常,我们应该关注的是刘邦通过喝酒的方式,结交了沛县上上下下很多朋友。刘邦在到咸阳出差的时候,看到了秦始皇的威仪,他不禁感慨的说:“大丈夫应当如此!”这就是确立目标,相比较而言,项羽看到秦始皇所说的:“我可以取而代之!”体现的是项羽的勇气的话,那么刘邦的话更多体现出来的是智慧。

大人长者,这是个大家都喜欢人。刘邦能够被楚怀王安排进取关中,是因为大家认为刘邦是大人长者,和项羽的暴戾截然不同。刘邦入关中后秋毫无犯、封闭府库,并和关中父老约法三章,秦待人以暴,刘邦待人以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项羽进了咸阳后做了什么呢?屠城、杀降,让关中百姓对其怨声载道。所谓民心所向,就是谁对待百姓们好,他们就愿意跟随谁,如果是你,会选择追随刘邦还是项羽呢?

好的性格,就是人最好的修养和名片。刘邦的人格魅力让他拥有了大量的追随者和支持者,这里面就有后来他赖以成功的“汉初三杰”:萧何、张良和韩信,跟从是因为值得追随。

二、用人:知人善任、从谏如流。

刘邦作为管理者,知道把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位置,发挥他们的作用。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是刘邦的用人原则,他能用人,同时也能控制人,说的直接点:天下人都可以为我所用,因为天下人都可以为我所控!

汉初三杰都是人中之龙,但也要有适合自己的岗位和环境才能发挥作用。如果让萧何做战略谋划,让张良去做后勤保障,让韩信去做说客,恐怕就没有汉初三杰,而会变成三个项羽的刀下之鬼了。

对于自己的错误,刘邦从来都不固执,他愿意相信专业人士,在专业问题上去相信专业人士的中肯建议。他本来瞧不起韩信,但是经过夏侯婴和萧何的引荐,加上自己的亲自考察后,就决定将部队的指挥权交给韩信。同样在最初见到郦食其时,刘邦并不重视儒生,认为他们都是书呆子,没什么本事。但郦食其表现出非凡的口才后,刘邦就立刻对他另眼相看。

在面对韩信请求做假齐王的时候,刘邦本来对这种借机要挟的做法十分气愤,但是经过张良和陈平的提醒,他立刻意识到自己现在还不能和韩信翻脸,韩信是楚汉战争胜负的关键人物。于是他直接封韩信为齐王,满足了韩信的要求,稳住了韩信,也保住了自己辛苦构建的统一战线。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5

被毛泽东誉为“布衣皇帝”,出身于社会底层,仅仅做过一介亭长的刘邦,为何能在风起云涌的秦末农民起义大军中脱颖而出,最终夺取天下,建立中国历史上史无前例的影响力最大的王朝的呢?

我认为,原因有两个:个人原因和外部条件。下面我逐层分析:

个人原因之一:知人善任

刘邦在夺取天下之后,曾说过这样一段话:“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我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粮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这段话其实很形象的说明了刘邦夺取天下的重要原因。

这段话中,列举了帮助刘邦成功的三大杰出人物——张良、萧何、韩信。刘邦个人的出身、威望、才能都远远不如项羽,但有一个优点比较突出,就是重视人才,一旦发现有才能的人士,无不采取各种策略笼络到自己的麾下,并大胆地提拔使用,做到了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如萧何、张良、韩信、陈平、彭越、英布、郦食其、樊哙、灌婴等。韩信曾是项羽部下,“数以策于项羽,羽不用”,后经萧何推荐,得到刘邦的重用,韩信被破例任命为三军统帅。萧何出“于秦时为刀笔吏,碌碌未有奇节”,受到刘邦的重用后却成了能臣贤相。选贤任能极大地弥补了刘邦个人的缺点和不足。而项羽不但拒用韩信这样的帅才,就连智谋过人、对他忠心耿耿的“亚父”范增也被疏远。

个人原因之二:甘于忍让,韬光养晦

和项羽争天下的整个过程中,刘邦在绝大多数的情况下都处于绝对的劣势,在双方力量悬殊的情况下,刘邦甘受屈辱,能屈能伸。公元前207年,刘邦率先攻取咸阳。按照楚怀王之前的约定,“先破关入秦者王之“,刘邦自立为关中王是合理合法的。但刘邦知道自己实力远远不如项羽,项羽是绝对不会允许自己称王的,为了避免过早的和项羽冲突,刘邦采纳张良的建议,退军霸上,“封府库、籍吏民“,以待项羽。并约法三章,得到咸阳官员的百姓的拥护。

鸿门宴上,刘邦委曲求全,亲自向项羽谢罪。为拉拢项伯,和项伯结为儿女亲家,以兄事之。果然,项伯在鸿门宴上拔剑起舞,保护刘邦。正是刘邦放低姿态,低声下气,才使项羽麻痹大意,最终放虎归山。

外部条件:项羽自身缺陷的乌龙助攻

项羽自恃勇武过人,实力强大,过于迷信自己的武力,完全不把刘邦放在眼里。项羽的傲慢给了刘邦崛起的机会。和刘邦善于用人不同,项羽完全听不进谋士的意见。韩信最终投靠刘邦,仅有的一个谋士范增也得不到项羽的重用。鸿门宴上,项羽听不进范增之言,放走刘邦。弃用韩信,放走刘邦,是项羽一生中犯的最大的两次错误,哪一个都是致命的,都为以后的乌江自刎埋下祸根。

项羽做事优柔寡断,性情残暴。诛杀楚怀王激起诸侯怒火,无形中给自己树立强敌;杀子婴,活埋章邯大军,都把自己推向了孤家寡人的地步。无形中助长了刘邦的力量。

综上所述,刘邦的逆袭成功不是偶然的,这里面离不开刘邦个人的精明睿智和非同一般的眼光。时代造英雄,英雄影响时代。历史的长河里,每个时代都留下了英雄人物的光辉,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发展进步。

6

每当看到、听到有人骂刘邦是无赖小人的时候,我总忍不住要想替刘邦说几句话。一个令千百年来的中国人引为自豪的伟大王朝的开创者,怎么可能会是一个无赖小人呢!这样的人物,可以说是历史和百姓选择的结果,如果他是无赖小人,那么,历史和百姓岂不都是瞎子盲人?

刘邦被当作悲剧英雄项羽的对立面,被视同无赖小人,甚至被说成是厚脸皮、黑心肠的代表人物。我认为,这是中国人非理性的“妇人之仁”泛道德评判的一种结果。这样的“刘邦”,是被抹黑、扭曲、丑化了的刘邦,不是历史上真实的刘邦。真实的刘邦,是富有孝心、爱心、人性的宽厚之人。他由于出身寒微,文化修养有限,身上有不少毛病。但是,他知错能改,善于听取他人的意见,知人善任。可贵的是,做了皇帝之后,他仍然能保持平民的本色:战场上,身先士卒;处理政事,不刚愎自用。始终没有因为权力的登峰造极而迷失自我,丧失人性,戕害苍生。我认为,刘邦可能是中国历史上最富有人性的开国皇帝。

刘邦为人,固然有不拘小节,粗放乃至粗鲁之处。例如早年做亭长时,“廷中吏无所不狎侮”,往儒生帽子里撒尿。但是,他的心地是宽厚的。这一点,史书有明白的记载。《史记·高祖本纪》:“仁而爱人,喜施,意裕如也,常有大度。”早年在王媪、武负的酒馆里喝酒,常常会付给酒家几倍的酒钱。进关中后不杀归降的秦王子婴;与百姓约法,只有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废除秦朝一切法律。秦地百姓闻讯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但是,刘邦下令,不得接受。这使百姓更加喜欢他,“唯恐沛公不为秦王”。一统天下之后,刘邦在洛阳宫举行庆功宴会。席上刘邦给与会的诸侯将军们出了个题目,让他们说说“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两位将军认为主要原因是,刘邦“与天下同利”,项羽“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刘邦对此回答不以为然,称其“知其一,不知其二”。他自己总结的成功原因是,他能用张良、萧何、韩信等人杰,项羽却连一个范增都不能用。出手阔绰、不滥杀百姓、不居功自傲,都是刘邦大度宽厚的有力证据。

相比之下,被人们奉为英雄的项羽,实际上是一个妒贤嫉能、杀人如麻的暴戾之人。项羽是猛将不假,但是他显然猛得有些过头。烧宫室,坑敌军,烹谋臣,史书中屡见记载。究其原因,跟他们的出身不无关系:刘邦是抗暴的平民,项羽是复仇的贵族。

没错,刘邦的成功道路上,装神弄鬼之事不少。母亲刘媪在野地里与蛟龙野合产下刘邦,隆准(高鼻梁)龙颜、大腿有七十二黑子的异相,酒馆醉卧身上显龙形,善相面的岳父吕公推重,神秘老者看刘邦及其家人相貌均“贵不可言”,送徒役至骊山途中夜斩白帝所化白蛇,秦始皇言“东南有天子气”及藏身芒砀山时上方常有云气……所有这些装神弄鬼的事情,在那个人们普遍迷信、相信王权神授的年代,对于一个平民出身的造反者,是不可少的手段,无可厚非。就像陈胜、吴广的喊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藏书鱼腹、夜间潜入祠堂高呼“大楚兴,陈胜王”口号之类。实际上,这些手段,也的确起了作用。“诸从者(徒役)日益畏之”;“沛中子弟或闻之,多欲附者矣”;杀了沛县县令,推举新长官,诸父老皆曰:‘平生所闻刘季诸珍怪,当贵,且卜筮之,莫如刘季最吉。’”刘邦于是成为沛公。项羽是楚国贵族出身,世代做着楚国将军。起义之时,自能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用不着像刘邦这般操心费事。

刘邦做了皇帝之后,仍然保持着平民的本性。做了皇帝的刘邦,处理军国大事之余,还是五天一次向父亲刘太公请安问好,如普通百姓人家父子般行礼。在太公家令建议下,尊太公为太上皇,才解决了高祖“人主拜人臣”、“威重不行”的问题。父亲刘太公被接到长安后,因为见不到少年时代那些屠贩朋友,买酒吃饼,斗鸡蹴鞠,很是郁闷。刘邦于是照老家丰县原样,在长安附近修建了一座城镇——后来被叫做新丰,接来父亲的所有老朋友,住到那里。击溃叛乱的黥布,返回长安时路过老家沛县、丰县,大排筵宴,喝酒吃肉,找人演唱自己作词的《大风歌》,与父老乡亲同乐数日。丞相萧何奉命修建未央宫,修成之日,刘邦见宫阙壮丽,十分生气,怪萧何太铺张浪费了。听过萧何“非壮丽无以重威”的解释之后,这才转怒为喜。做了皇帝的刘邦,竟然还屡次亲率军队出征。刘邦的出征,不同于当今政客们毫无危险的政治秀,征途之上,是充满艰难与危险的。其中,汉高祖七年征讨白土、曼丘臣、王黄立故赵将赵利为王造反那次,天寒地冻,士兵有百分之二三十被冻掉了手指。刘邦自己也在平城被匈奴军队围困了整整七天,差一点死在那里。汉高祖十二年,在追击叛将黥布的时候,刘邦为流矢所中。最后,又因拒绝吕后所延请良医的治疗,丢了性命。可见,战场之上,刘邦是亲冒矢石冲在前面的。不像现代战争的高级指挥官那样,躲在远离危险的指挥所里,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刘邦垂危,吕后问萧何之后,谁是宰相人选,刘邦依次推荐了曹参、陈平、周勃。吕后还继续往下问,刘邦答以“此后亦非而所知也”。刘邦不喜欢跟吕雉所生的儿子刘盈,觉得他太优柔寡断,几次想要立跟自己宠爱的戚夫人所生的儿子赵王如意为太子。但是,因为刘盈采纳张良计策,请出商山四皓为自己撑场面,刘邦最终也只能感叹刘盈“羽翼已丰”,打消了废刘盈太子另立赵王如意的念头。害得自己心爱的戚夫人与赵王如意,日后都惨死吕雉之手。《史记·吕太后本纪》云:“吕后为人刚毅,佐高祖定天下,所诛大臣多吕后力。”种种迹象表明,终其一生,刘邦都不失为一个富有人性的正常人,而不是残暴的君主。

刘邦的如下两件事,大约是最受道德家们诟病的:汉高祖三年,家人被楚军掳去。刘邦只在路上见到刘肥、刘盈两个儿子。“乃载行。楚骑追汉王,汉王急,推堕孝惠、鲁元车下,滕公常下收载之。如是者三。曰‘虽急不可以驱,奈何弃之?’于是遂得脱。”不久,刘邦占据彭越,经常劫掠楚军粮草。项羽很是恼火,弄了大砧板,把刘太公放在上边,告诉刘邦,不赶快投降,就烹了他爹。不料,刘邦回答道:“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曰‘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

这两件事,其实都不足以证明刘邦是不孝不慈之人。当时形势,十分危急,刘邦也是自身难保。项羽在彭城大破汉军,刘邦仅以数十骑借大风沙天气脱险。同时,刘邦也并不是不管家小,只顾自己逃命。刘邦是做过去沛县救家人的努力的,“求太公、吕后不相遇”。把儿子推下车,恐怕是一种策略,收买手下将领人心,如同刘备的假装摔襁褓中阿斗。吾翁而翁,貌似无耻,实则是刘邦的聪明之处。他预料到父亲和妻子是有惊无险,会安然归来的。因为,他了解项羽的脾气,他有项伯会替他说情。

要说刘邦是小人,项羽其实有过之而无不及。项梁在定陶兵败战死之后,楚怀王率宋义、项羽、范增等北上救赵,让刘邦西征入关。跟诸将约定:先入定关中者王之。

当时的情况,秦军强大,诸将想要先入关,是十分危险的,捞不到任何好处,一般将领都不愿意接受这差事。只有项羽,报仇心切,才愿意跟刘邦一道西征入关。怀王手下的一班老将都认为,项羽为人“僄悍猾贼”,所到之处,坑杀无遗;而且陈涉多次进攻秦军,陈涉、项梁相继失败。这种情况下,不如另派仁厚长者,以仁义之名告谕秦国百姓,使其归降。秦国百姓受秦王朝苛政统治之苦为时已久,若是派遣仁厚之人前去,不施暴力,应该可以占领。而项羽僄悍,不适合担当此任。“独沛公素宽大长者,可遣。”最终没有准许项羽的请求,派遣刘邦西征。果然,刘邦收编陈涉、项梁散兵之后,一路向西。在郦食其、张良的帮助下,又接受了陈恢的约降建议。结果,刘邦军队率先进入函谷关,到达霸上。秦王子婴带着帝玺符节,在路边等着刘邦,准备归降。相比之下,鸿门宴之后,项羽进入关中地区,“屠烧咸阳秦宫,所过无不残破”,秦地百姓大失所望,只是因为害怕,不敢反抗。项羽入关之后,派人报告怀王,怀王答复是“如约”。项羽怨恨怀王不肯让自己跟刘邦一同西征入关,而让他北上救赵。公然扬言:“怀王者,吾家项梁所立耳,非有功伐,何以得主约!本定天下,诸将及雍也。”于是,表面上尊怀王为义帝,实际上不再听命于他。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辖梁、楚九个郡;将刘邦立为汉王,辖巴、蜀、汉中,有放逐的用意。不重诺言,岂是盖世大英雄之所为?很难想象,楚汉战争的结局倘若是楚胜汉败,西楚霸王建立的会是什么样的一个王朝。我估计,跟秦朝相差不多。

7

因为任何一个小人物,如果本身具备一定的实力,再给他合适的天时地利人和,就有可能创造出一片新天地。

小人物这样的描述,通常是指还未出名的人的一种称谓,我们可以随便列举一下世界历史上的名人,朱元璋曾是一个穷苦家庭的农民子弟,他25岁参加起义,一路逆袭成为元朝开国皇帝,原来他是小人物吗?是。我们的伟大领袖毛主席,同样是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谁又能想到,当初的小人物变成了中国的伟大缔造者呢?美国国父乔治·华盛顿,原本就是一个地主的儿子,却逐步成为了美国第一任总统;臭名昭著的纳粹分子阿道夫·希特勒,是出生在一家客栈的小人物,最初的梦想是当画家,却一步一步走上了纳粹德国最高领导人的位置,给世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伤害。

因此,每个人一开始都是小人物,因为走得路不同,有些人走上了权力巅峰,比如刘邦。

刘邦(公元前256年12月28日-公元前195年6月1日),字季,沛丰邑中阳里人。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和军事指挥家,汉朝开国皇帝。

刘邦的个人实力,在于胸怀大志,不拘小节,有着极高的个人魅力。

他的大志,体现在在一次送服役的人去咸阳的路上,碰到秦始皇大队人马出巡,远远看去,秦始皇坐在装饰精美华丽的车上威风八面,羡慕得他脱口而出“大丈夫就应该像这样啊!”

他的不拘小节,体现在他去参加吕公的接待宴时毫不客气,其气场强大,引得吕公后来毫不犹豫的把自己的女儿(也就是吕后)嫁给了他。

他的个人魅力,在于以亭长身份押送囚犯去骊山的路上,碰到囚犯逃走的事情,不像常人一样诚惶诚恐,反而把他们所有人都放了,说出“我也要远远的走了”这样的大志;也在于醉酒之后斩蛇而睡,引得越来愈多的人敬畏跟随他;“斩蛇起义”的故事虽有些玄乎成分,但回顾古人的传奇故事,多会伴随一些奇闻天象佐证其“帝王气质”,寓意其天命所归。

刘邦的天时,在于正逢秦末,政权与百姓的激烈冲突。

公元前221年,秦国灭六国统一。

公元前219年,南征百越。

公元前219—前215年,连续到东方沿海,江淮流域以及北边等地巡游,求仙问药。

公元前214年—前213年,北击匈奴。修筑万里长城,据记载,秦始皇使用了近百万劳动力修筑长城,占当时全国总人口的二十分之一。

公元前212年,修建天下第一宫”--阿房宫。

秦始皇被誉为千古一帝,正因为他统一六国,开创了封建帝制,却也因为暴政导致民怨载道,秦始皇动员全国劳动力同时开启阿房宫、万里长城、秦始皇陵、秦直道这四项“秦始皇的四大工程”,不仅如此,桂林灵渠也出自其手。当时天下初定,本应是老百姓修养生息的日子,却因为秦始皇的千古功绩被安排劳作,苦不堪言。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驾崩于沙丘,秦二世胡亥继位。这位只知道玩的主更是挥霍老爹留下来的基业,大量征发全国的农夫修造阿房宫和骊山墓地,调发五万士卒来京城咸阳守卫,同时让各地向咸阳供给粮草,而且禁止运粮草的人在路上吃咸阳周围三百里以内的粮食,必须自己带粮食。另外,军事将才蒙氏兄弟含冤而死,丞相李斯被杀,宦官赵高把持朝政,秦朝乌烟瘴气。

公元前209年, 秦末农民起义爆发, 陈胜、 吴广发起大泽乡起义,提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名句,大大提振了农民起义士气,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抢占了意识形态阵地制高点,同年,刘邦在沛县起事,正式开始其小人物逆袭之路。

刘邦的地利,在于先入关中,先得玉玺。

刘邦举兵,一路西进,中间故事自不多说,这里只说打到关中,楚怀王有云,先入关中者王之,说明了关中的重要意义,刘邦使计先夺关中,亲自受降,得到秦朝传国玉玺,这是什么概念?相当于我就是正统,但是刘邦听取张良的建议,退到灞上,召集当地的名士,和他们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其他秦朝的苛刻法制一律废除,使他得到了民心支持

其他的原因,就在于项羽坑杀秦军20万降兵,虽引发恐惧,但受到百姓怨恨;项羽分封十八路诸侯过后,没有定都咸阳,反而衣锦还乡,更因为分封没有绝对的公平公正,日后为各路诸侯反叛埋下伏笔,更让刘邦有了发展的机会。

刘邦的人和,在于知人善任,不刚愎自用。

刘邦文有张良、帅有韩信、武有樊哙、政有萧何,手下人才济济,最重要的是,他能知人善任,听得进意见。

如:刘邦先得咸阳城,以“关中王”自居。他留恋富丽堂皇的宫殿,准备就此住下,享受享受。 直到张良亲自来劝,他这才认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于是,刘邦率军退到了 灞上。

又如:他听从张良的建议参加鸿门宴,在项羽犹豫不决的时候,趁着上厕所的机会逃了回去。

还如:项羽分封过后,刘邦接受封号,领兵入汉中、并烧毁栈道(用木板架在悬崖上铺成的道路),以示再也无意东出,以麻痹项籍。为后续复出做足了准备。

俗话说,乱世出英雄,刘邦正是抓住了机会,一步一个脚印,实现了建国的伟业,实现了小人物的逆袭。

8

刘邦为什么能从一个小人物成功逆袭为大汉王朝的开国之君呢?一句话,性格使然;三个字,高情商。

一、首先刘邦志向远大,这从他第一次见到秦始皇时的情形就可以看出。

当时刘邦刚刚做了沛县泗水亭的亭长,在一次送服役的人去咸阳的路上,碰到了秦始皇大队人马出巡,远远看去,旗帜飘扬,秦始皇坐在装饰精美华丽的车上威风八面,羡慕得他脱口而出:“大丈夫就应该像这样子啊!”

这就足可以看出刘邦心中的偶像是谁了,从那时候开始他就成为了秦始皇忠实的粉丝,就有意识地向秦始皇看齐了。

二、另外,刘邦的性格还表现在其豁达大度,宽厚仁爱上。

一次,刘邦为泗水郡押送服役的人去骊山,徒役有很多人在半路上逃走了,刘邦估计等到了骊山也许都得逃光了,所以走到芒砀山的时候,就停下来饮酒,趁着夜晚把其余的徒役都放了,刘邦说:“你们都逃命去吧,从此我也要远远地走天涯了。”徒役中有十多个壮汉愿意留下来跟随他一块走。

三、再来看看刘邦和谋士张良的和睦相处。

刘邦是在投奔楚假王景驹的时候,遇到了也要投奔景驹的张良。张良是韩国没落贵族,心存亡国亡家之恨,一腔热血全在反秦的心思上,曾经心急火燎地去刺杀秦始皇,不但没成功还被秦始皇到处通缉,后来在沂水圯(yi)上老人黄石公的磨练下性格开始变得隐忍。

刘邦和张良一见面,一交谈,发现两人性情相同,心意相通,顿觉相见恨晚,张良也就放弃投奔景驹,直接投奔刘邦了。

刘邦和张良之所以相见恨晚,其实就因为他们遇事都能沉住气,做事张弛有度能忍的共性,所以他们相处一直十分融洽,有了张良,为他以后成就霸业奠定了人才基础。

四、因为虚心纳谏,刘邦在处理和韩信的矛盾时也是游刃有余。

当时刘邦被项羽围困在荥阳,而韩信在北路战线上进军顺利,势如破竹,他先是平定了魏、代,赵、燕等地,接着又占据了齐国的故地,韩信想自立为王,就派人禀告刘邦求封说:“齐人狡诈多变,反复无常,南边又与楚相邻,如果不设王的话,就难以镇抚齐地,希望能允许我为假齐王。”

刘邦一听,气得火冒三丈,当着使者的面,破口大骂:“我被围困在这里这么长时间,本来希望他赶快来助我,想不到他竟然要自立为王。”当时,谋士陈平坐在刘邦的旁边,在案下踩了刘邦一脚,刘邦反应快,连忙改口骂道:“大丈夫既定诸侯,要做就要做个真王,何必要做个假王呢。”本来一个人生气骂人不足为奇,而刘邦骂人前后衔接自然,天衣无缝,根本没有人看出破绽,这就是情商高的表现啊。

接着,刘邦马上派张良拿着印绶封韩信为王,做个顺水人情和权宜之计,笼络住了韩信,赢得了楚汉天平上的关键筹码。

韩信稳住以后,最后的垓下决战,韩信英勇奋战,才有了乌江大败项羽的胜利一幕。

公元前202年,刘邦在山东定陶汜水举行登基大典,定国号为汉。最初定都洛阳,后根据戍卒娄敬的建议,定都长安,你想想,连定都这样的大事都能听取一个小卒子的意见,可见刘邦真的是能虚心听取谏言啊,长安取长治久安之意,从此开启肇始,史称西汉。

希望这个答案对你有帮助哈。




9

汉高祖刘邦(公元前256年—前195年)沛郡丰邑中阳里人,汉朝开国皇帝,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卓越的战略家和指挥家。汉高祖刘邦从一名草根逆袭为汉朝的开国皇帝,我觉得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内因


1.刘邦志向远大、情商高


刘邦担任沛县泗水亭的亭长期间,遇见秦始皇出巡,远远看去,秦始皇坐在装饰精美华丽的车上威风八面,他羡慕的说:“大丈夫就应该像这样子啊!”这说明刘邦当时就有意识向秦始皇看齐了。当时刘邦被项羽围困在荥阳,韩信想自立为王,就派人告诉刘邦:“齐人狡诈多变,反复无常,南边又与楚相邻,如果不设王的话,就难以镇抚齐地,希望能允许我为假齐王。”刘邦审时度势,竟然封了韩信为王,笼络住了韩信为他卖命,奠定了楚汉之争刘邦的胜利。


图:汉高祖刘邦


2.刘邦知人善任、助力多


刘邦手下有三大精英分别是韩信,萧何和张良,这3个人对刘邦成就霸业是功不可没。张良是刘邦的老师,是刘邦成就霸业的重要助力。张良每次出谋划策都让刘邦离皇帝之位越来越近,先是安抚民心,后是摆平项羽的鸿门宴。再到最后选中汉中这块土地,都体现了张良过人的智慧。萧何作为刘邦的大总管,他能力很强,把刘邦的后方打理的井井有条。韩信就是他的利器,韩信平楚王,败项羽,都体现了韩信过人的军事才能,这都是刘邦没有的军事能力。没有韩信,刘邦不可能这般轻易当上皇帝。


图:汉高祖刘邦


二、外因


大势所趋、民心所向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驾,秦二世胡亥继位。胡亥在位期间,赵高专权,残害无数忠良、为非作歹。加深了百姓的痛苦,当时的社会民不聊生,哀声遍地。公元前209年, 秦末农民起义爆发, 陈胜、 吴广发起大泽乡起义,提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名句,号召农民加入起义队伍。同年,刘邦在沛县起事,正式开始其小人物逆袭之路。刘邦听取张良的建议,退到灞上,召集当地的名士,和他们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偷盗抵罪。其他秦朝的苛刻法制一律废除,使刘邦得到了民心支持



图:秦末农民起义


综上所述


从内因上看,刘邦志向远大、情商高、知人善任,这是刘邦大展宏图的基础。从外因上看整个社会在秦二世胡亥的统治下,社会民不聊生,官逼民反。这是社会发生趋势。

10

刘邦一个泗水亭长逆袭成为皇帝,建立西汉。

很多人一提到刘邦,就会说地痞、流氓、无赖,真的的这个吗?

当然不是啦

刘邦能夺取天下,他具备以下几大特质:

1,战略目标清晰。

先解决主要对手,再解决局部战斗。

刘邦知道自己的对手是谁,第一号对手就是项羽,而项羽又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勇,刘邦打项羽自然打不过,彭城之战,项羽把刘邦是打服了,项羽几万人马帮刘邦诸侯联军几十万人马,打的落花流水,那战胜项羽需要的就是借力,借用谁来打呢?韩信。

韩信打项羽那是丁对丁眸对眸,为什么这么说呢?项羽太了解项羽了,韩信评价项羽:战必亲自出征,不懂得放权,只有匹夫之勇。

打败项羽,建立西汉后,先杀彭越,再杀韩信,不顾年迈御驾亲征打英布,扫除异姓王。

2,驭人之术

刘备说: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

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我不如萧何;

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所以取天下者也,

刘备得此三人,天下已收入囊中,但最重要的就是刘备得驭人之术:大智若愚,装作什么不懂,什么都不行,让他们去展现自己的才能,这才是高手。

3,善于隐忍

刘邦是把忍字用到极限。

垓下之围前,彭越、韩信要刘邦封王,否则,不进攻打项羽,刘备恨得牙痒痒,没办法,封彭越、韩信为王,二人才出兵。

刘邦,彭越、英布、韩信四路大军进攻项羽,才有了西楚霸王乌江自刎。

刘邦唱起《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