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是波云星,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不可否认,徐庶、陈群二位都是当时的杰出人才,而且都曾先后在刘备手下做过事,可比性较高。至于他们在曹营待遇殊异,其实是有着深刻原因的:


一、他们的出身迥异,在那个时代影响到了各自的高度

徐庶,本名徐福,寒门子弟,少年时好击剑,颇有侠士风范,曾替人报仇被官府抓捕。此后,徐庶弃武从文,虽然起初还遭同学嫌弃,但折节学问,终有所成。


颍川陈氏乃是世家大族,陈群生于名门,祖父陈寔、父亲陈纪、叔父陈谌皆颇有盛名,陈群也与孔融过从甚密,常论骘人物,甚相交心。


曹操时代,“唯才是举”,庶族寒士机会还相对较多。等到曹丕代汉自立,政权依重的阶层力量发生变化,出身上的差别影响就会很大。


220年,曹丕用吏部尚书陈群建议,立九品官人之法:在各州郡选择贤有识见、有名望,善识别人才的官员任“中正”,查访评定州郡人士,将他们分成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等,作为吏部授官的依据。这种制度执行到后来就演变成只从名门望族中选拔官吏,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


始作俑者、操盘手陈群是“九品中正制”的直接受益者,寒门子弟更难出头(后期最出名的恐怕也就是邓艾了)。曹丕代汉后,陈群先是为尚书令,晋爵颍乡侯,后任镇军大将军,领中护军,录尚书事,都是要职。等到曹丕驾崩,陈群更升格为辅政大臣。


二、他们的能力、个性不同,在曹营表现出的忠诚表现不一。


虽然在军事谋略上有独到之处,但徐庶入曹营以来,没有更多的积极表现,也没见到输入啥资源。对于跳槽人士而言,曹老板没深究已是不易,估计心底里也在怀疑他是个性上的侠义精神在作祟,还是政治上没和故主划清界限呢?


陈群则不然。虽没看到特别辉煌的军事成就,但是陈群的世家大族人脉优势以及他早年和孔融一起臧否人物的本领,在曹营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而且他还是曹魏律法《魏律》的主要创始人,在治政方面那是相当有一套。公元213年,曹操封魏公,陈群为魏国的御史中丞,后任吏部尚书,掌管组织工作,实在是相当重要岗位。

陈群不仅人脉深广,而且在社交上也是相当地活络,是著名的“曹丕四友”之一。在曹丕和曹植争夺世子位置时,出力不少。当然,他的投资在曹丕登基后也是取得了丰厚回报。


由是观之,在家庭出身、能力、个性以及忠诚度上的差异,导致徐庶和陈群在机遇、待遇上都有很大的不同。

最佳贡献者
2

《魏略》:至黄初中,韬仕历郡守、典农校尉,福至右中郎将、御史中丞。

福就是徐庶。

右中郎将掌管一部分考核郎官、谒者的权力。郎可以看作后补官员,谒者么不同身份权力不同,有大有小。

大家知道这个右中郎将绝不是什么小官就行了。

御史中丞,御史大夫的副手,有地位、有权力,这是小官?

难道非得当“丞相”、大将军才是重用?

诸葛亮说徐庶被小觑了,没有得到曹魏的重视。我们也不要都相信。诸葛亮可能是为好友的机遇抱不平,也许是恶心曹魏——徐庶这是能做“丞相”的大才你们都不会用?

3

我个人认为在198年,曹操占领了徐州,因为他早就听过陈群父子的才学,于是把他们都招揽到自己手下,并且赋予重任。就这样,刘备因为自己的能力与性格错失陈群,曹操则用魅力征服陈群与他的父亲。

陈群到了曹营以后,用他的才学帮助曹操,不惧其他势力的排挤,敢于向曹操进言,为曹魏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全部力量。

曹氏家族的江山虽然来得不正,但是在用人方面却非常精准,曹操重用陈群,就连在他之后的两个皇帝对陈群都非常重视。得到曹氏家族的重用后,陈群并没有居功自傲,而是秉着廉洁正直的态度为人处世,连曹植都为他的为人所倾倒

在我个人看来,徐庶之所以得不到曹氏家族重用,主要是因为他的心思不在曹营。徐庶虽然人到了魏国,但却从没想过为魏国谋算,而是得过且过。可能正因为曹操没有看到他的真心,所以才明知道他有才华也不敢重用。

再看看陈群,一个同样有才华,却自动离开刘备阵营的人,不管什么情况都不会出卖主公。再者,陈群自从到了曹营以后就开始发挥实力,向曹操证明自己的决心。

曹操固然多疑,但是他并不是无能,相反,作为一个君主,他识人的能力甚至比其他两个君主更强。所以,有能力却无心的徐庶在曹营不得志,而有能力又有心的陈群却能得到三代曹魏帝王的重用。

当刘备看着陈群一步步走向自己对立面,并且用原本该辅佐他的能力去辅佐曹操时,想必心里是非常后悔的吧。只是这一切都太晚了,也许正如陈群所想,他的性格与能力注定得不到天下。

以上观点,皆是我的一点不成熟的个人看法,如有不妥,希望各位朋友指正。


4

其实陈群是个了不起的人物,想当年,曹操向他认过错,曹丕对他以朋友之礼。要是真没两刷子,陈群怎么能成为托孤大臣?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陈群这么牛,为什么当时的人反而总讥讽他“居位拱默”(当着官,却什么事都不干)呢?这和陈群的行事风格有关,虽然一直以来他都做了许多事,但他都不太想让人知道。保持低调,正是他取得成功的第一把刷子。

陈群的低调很有特点,他不但很少夸耀自己的功劳,反而常常主动把功劳推给上级。当年,曹操有个喜爱大臣叫刘廙(yì),刘廙的弟弟曾引荐一个叫魏讽的人,魏讽后来造反,刘廙因为弟弟的关系也在被杀的名单中。曹操不想杀他,可又找不到理由放他。这时陈群便去向曹操求情,曹操很高兴,马上便赦免了刘廙,让他官复原职。刘廙获救后去感谢陈群,陈群却说“你被赦免都是曹操的英明决策,我哪有什么功劳”。

在处理主上的过错时,陈群也遵循着独特的低调原则:主上有错要纠正,但要悄悄地进行。侍奉曹操时,陈群就曾反对曹操恢复肉刑。等到明帝曹睿继位,陈群更是火力全开,不断地给曹睿提意见。曹真想从斜谷、子午道攻蜀,陈群劝说曹睿反对,最终唤回了曹真。曹睿的幼女去世,曹睿想以成人之礼将她风光大葬,陈群又拒理力争。

曹睿大修宫殿,耽误农时。陈群上书反对,认为此时天下未定,不应大兴土木。曹睿看到他的奏书后竟然回给了陈群一个特别奇葩的理由:正是因为天下未定,才要大兴土木。等天下安定之后,百姓都安居乐业了,哪能再让百姓来修宫殿。曹睿本以为这个理由可以说服陈群,谁知它确激起了陈群更激烈的反应,陈群再次上书反对,更是直接批评曹睿:“你要做什么事,还会找不理由”吗?激烈的言词,让曹睿也心生畏惧,不得不减少了工程项目。

陈群干了这么多事,他是如何做保密工作的呢?原来,他每次上书前都会把草稿先销毁,然后再秘密地将奏折呈上,这一来,除了他和主上,其他人都不知道这件事。这样做即可以给主上提意见,又能保全主上的面子。如此贴心的大臣,哪个皇帝不喜欢?

陈群给皇帝写的奏折,直到曹芳继位后才向大家公布。曹芳为了表彰名臣,同时也给大臣们提供一些奏折范本,于是将一些写的好的奏折编辑出来,大家这才知道陈群不声不响地竟做了这么多事。

陈群的另一把刷子就更厉害了——他眼光准,善识人。

早年陈群在刘备手打工时,徐州陶谦病死,刘备想去徐州,陈群就劝他别去。当时东方的袁术也想要徐州,而刘备的后方就是吕布。如果刘备去徐州,必定会与袁术相争。这时,吕布若来袭击他的后方,刘备必败。刘备不听,东往徐州,果然遇上袁术,又被吕布袭击了后方,两面一夹攻,刘备大败。之后陈群便拒绝刘备,转投曹操。

刚投到曹操门下,陈群就发现曹操居然招揽了乐安人王模、下邳人周逵边这两个渣男,于是他马上建议曹操不可任用们,可曹操不听啊,曹操想:渣男处处有,我这特别多。我用人看用的是才,至于品德嘛,不是那么重要。结果,后来两人果然犯法被杀,曹操这才信了陈群并向他道歉。陈君便向他推荐了广陵人陈矫、丹阳人戴干。后来东吴为叛,戴干因忠义死于变难;陈矫更是了不起,他能言善辩,断案有法,在曹操时便受到重用。曹操刚死,他又力排众议假借卞夫人的命令让曹丕承袭曹操的爵位,成为曹丕袭爵的头号功臣。陈群的眼光可见一斑。

陈群除了能向主上推荐人才以外,更重要的是他还能将自己选才的眼光制度化,他创立了一种全新的人才选拔机制——九品中正制。这种制度将人才分为九等,以家世、品行为标准进行考核,改变了过去选拔人才没有标准的历史,并成为了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的选官制度。有了这种制度,皇帝再也不用担心选不到人才了。So easy!

如果说四位大臣中曹真、曹休、司马懿主要是以武功保卫魏国的疆土,那么陈群则是靠着文治来守护魏国的江山。魏文帝曹丕将陈群列为四大托孤大臣之一,看中的就是陈群这两把刷子。

????????????????????

二.徐庶

有句歇后语“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因徐庶不屑于曹操之为人,所以他人在曹营,心在汉,徐庶不愿意辅佐曹操。时值今日后人对于曹操的评价也是褒贬不一。在当时的社会观念中,有的人认为曹操名为汉相实为汉贼。何为贼?窃者。

然后,曹操终其一生也没有窃汉室江山,当然了,有人说了,曹操是为自己后代铺好了道路。到魏文帝曹丕当权时候,逼迫汉献帝禅让。其实自古以来天下乃人人之天下,非一家一姓之天下,有德有能者居之。如此言论,并非是推崇属下犯上,假如这个朝代天下大乱已经民不聊生了,有人站出来搞定局势,还老百姓以朗朗乾坤,是功德无量之事。

对于进了曹营的徐庶,终生未给曹操献过一计,乃是两人性格不合,政见不同所致。在徐庶和陈宫这些人的眼里,曹操就是汉贼,怎么可能帮助他。这些人是摇摇欲坠的汉室江山忠实粉丝,以他们的智商应该是可以判断出来当今朝廷已经没有希望了,为了一个忠,宁愿选择与汉朝江山一起衰亡……。历史上这样的悲剧英雄很多,南宋时期的岳飞也是一个。

在中国古代的士大夫或者说儒家思想的观念里面,这种忠臣不侍二主的人那是受人尊敬的,应当名榜史册的。

曹操这样的人应当视为乱臣贼子,其实这些观念大可不必。汉朝江山是推倒秦朝而得来的,那么为什么不允许其他人推倒汉朝再建立一个更有生命力的王朝呢?从这一点来说,跟随曹操的那些文武大佬们更加务实。文有郭嘉,荀彧,荀攸,程昱等,武有夏侯渊,张辽,张合,曹仁等。在三国时期曹魏方面人才济济,远超蜀汉和东吴。说明曹操珍惜人才,善于用人,才有那么多人愿意誓死忠曹操。

至于三国时期徐庶这样的社会名流,我们可以说他品行清高超脱,为人堪称楷模。作为一个职场人士,缺少与时俱进的精神,因循守旧,枉自埋没了自身的文武之才,惋惜。

5

易主也是有讲究的。

徐庶的易主和三国演义中不大一样。刘备为了掩护百姓被曹操虎豹骑追上败于当阳长坂坡。徐庶的母亲被曹操抓住。这时候徐庶找到刘备说,他现在因为母亲被抓心已经乱了,恳请投奔曹操。这时候刘备集团几乎已经到了绝境,徐庶作为核心人员的投降不仅让曹操完全掌握了刘备的虚实,同时也很容易引起连锁反应。但刘备慨然放行,没有为难。两相比较,徐庶明显格调低了。而且曹操抓住了徐母并没有直接威胁徐庶,以其套路肯定会好好养着徐母要挟徐庶。徐庶更多的只怕觉得曹操要统一天下了,早点去奔前程吧。上述记载记于诸葛亮传,徐庶虽然做到三公但自己没有传,充分说明陈寿认为当阳长坂之后的徐庶已经不值得记载了。

陈群不大一样。刘备不听陈群的劝谏导致徐州之败。刘备也很后悔。何况当时整个集团都散了,连关羽都投了曹操,陈群尽了义务最后投奔曹操也无可指责。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