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知常容觉得曹操并不是影响历史进程的关键性人物,他只不过是乱世中一个比较成功的军阀,谈不上什么功和过。

虽然曹操大家用很熟悉,很多人也视其为偶像,但在我看来,曹操所处的位置并不是不可获缺的,他也没有留下什么足以影响后世的起决定性的策略。

你说曹操爱民吗?

《蒿里行》中有一句: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似乎有心怀天下子民的心,但实际上由曹操发动或者曹操手下发动的我粗略统计了一下,这样的屠城大概发生了8次。

简单举几个:东征陶谦之时,所过多所残戮;打败吕布占领彭城,屠城;袁尚,征乌丸,屠柳城;平定凉州,夏侯渊屠了兴国和枹罕。

当然还有好朋友张邈背叛自己,他围困了其弟张超,然后屠了他们全族。

所以很难说曹操就是爱民如子。

有人说曹操统一了北方,最终使得北方免于战火,这个结论也未必是唯一的选择,如果袁绍不败,那么北方可能还要提前几年统一。

有人说他拯救了汉室,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曹操的确恢复了汉室,问题是他后来逼汉献帝封他为魏公,就开始露出不臣之心,这样很难谈得上曹操拯救了汉室。

当然也不是说曹操什么东西都没有留下来。

作为建安文学代表人物之一的曹操在文学上还是留下点东西的,当然军事上也有东西留下来。作为成长的榜样,曹操也有值得学习的地方。



我思来想去,曹操留下对后世影响很大的也就一件事情,那就是推广了道教。

张鲁投降了曹操,曹操待他为上宾,并且接他回都城,张鲁带着自己的教民来到北方,这样可以光明正大的传教,到了晋朝之时,五斗米道的影响力已经很大了,比如王羲之家族是:世事张氏五斗米道。

只能这样说曹操是一个时代的幸运儿,但这个幸运儿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并不是不可或缺的,所以聊他的功过,基本上谈不上吧。

最佳贡献者
2

曹操是争议性比较强的历史人物,个人觉的他的功绩要大于过错!

曹操的功绩

01、结束军阀混战

东汉末年军阀混战,民不聊生,是曹操率兵结束了各路军阀混战的局面,统一稳定了北方。当然,曹操也是志在天下,并非是为苍生请命,但稳定的北方对于乱世之中的黎明百姓来说,就有了相对稳定的安身立命之所。

曹操的这项功绩在东汉末年,无人能及。刘备一生奔波,最后趁着赤壁之战获得了荆州这块地盘,后来又发展到蜀中,仔细数来,对于当时的社会和百姓,他并没有做出多少的贡献。孙权继承父兄基业,维持江东,倒也借长江天险守护了一方安宁。

而曹操灭袁绍、袁术、吕布,败张绣、韩遂、张鲁,不管曹操是为了争夺天下也罢,还是为了苍生也罢,至少他结束了这个混乱的局面,使得天下进入到一个相对稳定的态势,百姓获得了一口喘息的机会。再说,当时的各路诸侯,哪一个不是为了争霸天下?

02、屯田养民

曹操听取谋士的建议,开始屯田,这对于当时的百姓来说是一个福音。可能很多人会说,曹魏繁重的田税是对百姓无情的剥削。可反过来说,生逢乱世命如草芥,能有一块田,有一口活命的粮食,就已经很不错了。

至少,曹魏的百姓要比蜀国的百姓过的好许多!蜀国无论是土地还是人口都是三个国家里最少的,但蜀国的军队数量却不少,百姓的沉重负担可想而知。诸葛亮数次北伐,多因断粮而撤兵,一方面蜀道艰难运输不便,另一方面也是因为粮食生产有限,筹集困难!

蜀中虽然经过两汉的开发,盛产粮食,可毕竟资源有限,经不起大量的消耗!

03、保护文化

建安七子里曹操父子就占了三个席位,他对中国文学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另外,曹操攻占每一个地方的时候,都会小心的保护书籍。专门派人搜集在战乱中遗失在民间的书籍,后来在魏国成立了藏书馆。

在保护文化这块,曹操的贡献也比其他人要大很多。

汉室已经名存实亡,高皇帝刘邦起身草莽,除暴秦开创了四百余年的两汉基业;但到了东汉末年,内忧外患,皇帝昏聩,百姓活不下去,这样的朝廷被推翻再立符合历史发展的规律。

但同样的曹操的过错也很明显,毒杀皇后、纵兵屠城,生性多疑错杀了很多名士,但总的来说,在那个混乱的时代里,他的功劳也最大。如果将曹操定为反贼或者奸贼,太过于片面。

被人们奉为英雄的项羽屠城不比曹操少,为何就没人诟病呢?

3

说三国,说的最后一个,必须留给曹操。

曹操虽然不是君王,但他有君王之实;曹操不是文人,但他文采过人;曹操不是武将,但他武功盖世;曹操不是名臣,但他政绩斐然。

重复讲一遍曹操的一生事迹,意义不大,到是可以问一个问题:如此精彩的人生,曹操是如何修来的?

曹操生于155年,卒于220年,虚岁66岁。

如果从他在174年举为孝廉,开始从政算起,到220年病逝洛阳,曹操基本没有安享太平的时光,他一直一线打拼,整整46年。

病逝洛阳前,他还在亲自指挥大军,救援被困襄樊的曹仁。

一郡一州一国的军政事务,若想处理得及时妥帖,自是繁重无比,考验能力,考验体力,考验智慧。

一般人士,能顺利完成任务,已是极限。

而曹操操持完例行要务之外,仍要读书、赋诗、写书,仍要听音乐、观歌舞,活得是充实而潇洒,紧张而快活。

他的精彩人生,总结起来,可以用六个字来形容——不虚度,不将就。 曹操做每一件事,没有马马虎虎过。 做洛阳北部尉,设立五色棒,杖杀权贵亲戚,令洛阳治安为之大好。 做骑都尉,击破黄巾军。 做济南相,奏免十分之八的长吏。 隐居时,春夏读书,秋冬弋猎。 这是早期。

董卓乱政,曹操立马暴力不合作,散家财,起义兵。 别的义军保存实力,曹操却独自引军西进,攻打董卓。 打黄巾,攻袁术,征陶谦,这些打打杀杀的事情,曹操都亲历战场,冲锋在前。 这种玩命的作风,是纯武将的底色,如孙坚,如吕布。这是中期。 曹操之所以这样,不是他有孙坚和吕布那样的武功,而是他知道,打仗必须亲临一线,否则肯定指挥失误。 196年,对于曹操是个转折。他成功挟天子以令诸侯,被封为司空。 这个时候,曹操可以坐镇后方,遥控下属,远离危险,坐享安乐。

但是曹操没有。197年,他征张绣,长子、侄子战死;198年,擒吕布;199年,击破张扬旧将眭固,取得河内郡。

200年-207年,连年征战,灭尽袁氏,平定北方四州。

北方一平,立即谋划南方。208年,自任丞相,开始训练水军。

在赤壁吃了败仗,休整两年,一边招揽人才,一边又向西北用兵。211年,平定西凉。

214年,伐孙权。215年,取汉中。216年,被封为魏王。217年,再伐孙权,孙权臣服。218年,刘备攻汉中,曹操来争,失败。219年,关羽攻襄樊,曹操先后派于禁、徐晃去救,随后赶到洛阳,坐镇指挥。

这一路征伐,曹操差不多都亲临一线,也多次陷于绝境。这是后期。

反观刘备、孙权、司马懿等人,虽然也能做到这一点,但次数和强度比曹操差了许多。

打仗一丝不苟,做别的事,曹操同样一丝不苟。

写乐府诗,练习书法,欣赏歌舞,曹操全身心投入,体验其中大道,也有一番成就。

这样的丰实人生,这般的杰出成就,千年上下,也只有一个曹操,独一无二的曹操。

4

曹操历史上功大于过,还是过大于功?这还需要考虑吗?曹操有什么过错?不仅是曹操,就是东汉末年所有的其他诸侯,他们又有什么错?事实上以功过来评价判断一个人是十分的肤浅的。尤其是在东汉末年那个乱世时期,汉室衰败,天子失其鹿,天下人共逐之。在这个乱世时期中,所有的人都没有错,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不过是古代封建王朝兴旺更迭的过程罢了。曹操作为其中的一员,自然也谈不上过错,除非是背叛了民族吧。否则他们所有诸侯都谈不上过错。但从功劳这方面来看,曹操还是有的。

首先就是曹操对于寒门士子的提拔重用。曹操之前,汉朝的寒门子弟很少能有出人头地的机会。这也是因为汉朝时期选拔官吏的方式叫做举孝廉。被选用人既要有仁义孝悌等方面封建道德品质,也要有高贵的家世出身。就凭高贵的家世这一条就把所有的寒门子弟给排除在外了。所以一直以来汉朝的发展都非常畸形,国家政权全部掌握在世家大族手中,寒门永无出头之日。而曹操则不同,曹操用人不拘一格,他不看重出身,更看重能力。选用官员要“明达法理”,能行法治。

曹操任用崔琰、毛玠掌管选举,“其所举用,皆清正之士,虽于时有盛名而行不由本者,终莫得进。务以俭率人,由是天下之士莫不以廉节自励,虽贵宠之臣,舆服不敢过度”。社会风气有所好转。从这一点来看,曹操对于中国政治风气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使得寒门子弟第一次可以真正的和世家大族子弟共处一朝,让他们可以凭借自己的本事获得自己的地位。为维护和发展势力,让更多的人为自己的事业服务,不受上述标准限制,曹操强调“唯才是举”。只要有才能,即使缺少封建道德品质、出身下层的人,他也注意提拔。

210年到217年,曹操先后下了三次“求贤令”,选拔和任用一些有才能的人。打破世族门第观念,罗致地主阶级中下层人物,抑制豪强,加强集权。“唯才是举”就是曹操对于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作出的最好的榜样。再有就是曹操对于北方游牧民族的处理态度上。袁绍时期,他勾结纵然草原游牧民族肆意劫掠北方边境,目的就是想要拉拢游牧民族。曹操则不同,他非常重视治理北方游牧民族,他也深知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道理。所以在曹操受封魏王时,南匈奴单于呼厨泉来朝贺,就被曹操扣留在邺城,曹操借机将南匈奴分为五部,选汉人为司马加以监督。匈奴发展因此被曹操所限制。

占据辽西、上谷、右北平三郡都乌桓,看到汉朝势弱内乱,各诸侯又纷争不休,所以他们各自称王纵兵侵扰北方四州、“杀略吏民”。

乌桓蹋顿总摄三王部,跟袁绍要好,曾帮袁绍攻灭了公孙瓒。官渡之战后,袁绍退回冀州不久就病死,而他的儿子袁尚、袁熙又投奔了乌桓。曹操北征乌桓蹋顿,出自战略的需要,即要彻底消灭袁氏势力并统一三郡。白狼山之战,曹军大胜,并把乌桓俘虏去10余万户的汉人和幽、并二州的乌桓万余“落”迁入内地。促进乌桓人同汉族逐渐融合,这对巩固北方社会秩序、使人民生产与生活安定有着积极的作用。这些都是曹操所做的贡献。而这些贡献其他诸侯并没有做到,他们大多数人都是时时刻刻都只想着内斗罢了。

感谢阅读。喜欢的朋友请关注转发评论支持一下。

5

功大于过。正如曹操本人所说:天下无孤,正不知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时逢乱世,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平定各地乱局,安定江北,形成魏蜀吴天下三分局面,避免了国家更大的混乱和灾难。

为后世的晋武帝最终统一全国打下坚实基础。

6

历史上的曹操,很多人应该都不太清楚,人们了解的大多都是罗贯中笔下《三国演义》中的曹操,而《三国演义》里面的曹操是一个奸臣的形象。但是,事实真的如此吗?三国战乱时期的历史人物无关公国,不过是为了在乱世中存活下去罢了。但如果硬要给个判定的话,我认为是功大于过的,为什么这么说呢?且听我为你解读:

曹操简介:

魏武帝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本名吉利,字孟德,小名阿瞒,谥号武皇帝(魏武帝),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曹魏政权的奠基人。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曹操以汉朝天子刘协的名义征讨四方,对内消灭二袁、吕布、刘表、马超、韩遂等割据势力,对外降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统一了中国北方,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扩大屯田、兴修水利、奖励农桑、重视手工业、安置流亡人口、实行“租调制”,从而使中原社会渐趋稳定、经济出现转机。

建安十八年(213年),曹操获封魏公,建立魏公国,定都河北邺城,而后进爵魏王。去世后,其子曹丕称帝,追尊曹操为武皇帝,庙号太祖。

曹操喜欢用诗歌、散文来抒发自己政治抱负,反映民生疾苦,是魏晋文学的代表人物,鲁迅赞之为“改造文章的祖师”。同时曹操擅长书法,唐朝张怀瓘《书断》将曹操的章草评为“妙品”。同时,曹操也是建安七子中的一员。可见曹操在文学上的贡献。

曹操的功:

一.结束割据,统一中原。

曹操精于兵法,在统一北方起到了积极作用,黄巾起义之后,东汉解体,军阀混战。在混战中,不仅董卓、李傕等凉州军阀到处屠杀人民、抢劫财物,因而普遍出现了“民人相食,州里萧条”的荒凉景象。

从初平二年(191年)至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先后消灭长江中下游以北各割据势力,统一中国北方大部地区。曹操在统一北方的战争历时17年,是曹魏的立国之战,并为后来西晋统一中国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国家统一,则百姓免遭战乱,对于民生都是巨大贡献。

二.促进民族融合。

建安二十一年(216年)四月,汉献帝册封曹操为魏王。七月,南匈奴单于呼厨泉来朝贺,被扣留在邺城,曹操借机将南匈奴分为五部,选汉人为司马加以监督。

东汉末年,乌桓(又称“乌丸”)占据辽西、上谷、右北平三郡,各自称王,常侵扰北方四州、“杀略吏民”。乌桓蹋顿总摄三王部,跟袁绍要好,曾帮袁攻灭了公孙瓒。官渡之战后,袁绍退回冀州不久就病死,而他的儿子袁尚、袁熙又投奔了乌桓。

曹操北征乌桓蹋顿,出自战略的需要,即要彻底消灭袁氏势力并统一三郡。白狼山之战,曹军大胜,并把乌桓俘虏去10余万户的汉人和幽、并二州的乌桓万余“落”(乌桓户口的基层单位)迁入内地。促进乌桓人同汉族逐渐融合,这对巩固北方社会秩序、使人民生产与生活安定有着积极的作用。

曹操在统一北方之后也颁布一系列法令,对于促进民族融合,从而促进中华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三.文学贡献

在艺术风格上,曹操诗歌朴实无华、不尚藻饰。它们以感情深挚、气韵沉雄取胜。在诗歌情调上,则以慷慨悲凉为其特色。慷慨悲凉,这本来是建安文学的共同基调,不过在曹操的诗中,它表现得最为典型,最为突出。在诗歌体裁上,曹操的乐府诗并不照搬汉乐府成规,而是有所发展。如《薤露行》《蒿里行》,在汉乐府中都是挽歌,他却运用旧题抒写了全新的内容。曹操开创了以乐府写时事的传统,影响深远。

曹操在文学上的功绩,还表现在他对建安文学(见建安七子)所起的建设性作用上,建安文学能够在长期战乱、社会残破的背景下得以勃兴,同他的重视和推动是分不开的。刘勰在论述建安文学繁荣原因时,就曾指出“魏武以相王之尊,雅爱诗章” 。事实上,建安时期的主要作家,无不同他有密切关系。曹丕、曹植是他的儿子,“七子”及蔡琰等,也都托庇于他的荫护。可以说,“邺下文人集团”就是在他提供的物质条件基础上形成的;而他们的创作,也是在他的倡导影响下进行的。

曹操的过:

一.挟持汉室天子,不臣之心。曹操通过挟持汉献帝,进而对军阀发号施令,同时借汉室的名望为自己招来大量的谋士和人才。又通过汉献帝,不断巩固自身的权力,架空汉献帝,不臣之心可见一斑。

其次,曹操奸诈狡猾,而且在征服各地的军阀中,共进行过8次的屠城。所以后世对于其的心狠手辣,没有人权的批评很深。最后,曹操为了自己的霸权,陷害过许多忠良,为后世所不齿。这些都是曹操的过。

但在当时,要成就一番大业,确实是需要这些心狠手辣,兵不厌诈。后代称曹操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大抵就是如此。

但是总的来说,曹操在促进中国的统一,促进中华民族的融合,结束战乱,安稳民生等各方面做出的贡献,以及他对于中国文学的贡献,绝对抵得过其所为的过。因此,我认为,曹操如果真的要评价其功过的话,理应是功大于过的。

7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了英雄。”简短的一句诗句就像我们描绘出了三国时期诸侯并起,逐鹿天下第一个景象。在罗老所写的《三国》当中一些我们耳熟能详的名字都能称得上是“英雄”两个字。有的忠心无比,有的义薄云天,每个人物都有着自己鲜明的个性。让我们在阅读的同时仿佛看见了一个鲜活的人,他们给我们的印象不再是存在于书中,而是在现实生活里。纵观这么多英雄人物小编觉得性格最为复杂的应该就属于曹操了,他总是让人捉摸不透。



这本书写出来的时间已经非常之长,因为受到当时社会的影响作者不可避免的就在书中写道了一些当时的主流思想。

极力宣扬的三兄弟之间的忠义,而且表现出强烈的“反曹”倾向。可以说他在文中被刻画成了一个阴险又狡诈、残暴而不仁的奸雄形象,后世对他的评价也都是没有什么好的方面,大部分都是一些负面的。

但小编觉得尽管如此但是我们也不能否认孟德在某些方面的能力还是非常出众的,只不过他在某些事方面表现的比较过激而已,处理的手段跟其他人有些不同。


近年来随着“三国风”的火热,我们的身边总能看见他们的身影,不过大多数人都是受罗老写的这本书所影响,对孟德都没有什么好的印象。


而在大多数翻拍的影视作品当中他肯定担任的就是反派那一角色,虚假和伪善、玩弄权术已经成为他专属的标签,而人们却忘记了他杰出的那一面,所有的优点都给人们刻意的忽略。

虽然他的确不好相处,做过许多比较招人恨的事情,但小编在看过以后觉得他也不失为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他的性格很难用一两句话来作结论,前面所说的只不过是她比较突出的特征罢了,但却不能代表他整个人。

小编觉得正是因为这种复杂的性格才使得这个人物塑造得非常成功,罗老在描述这个角色定性的同时,写出了其情感的丰富性和性格的复杂性,给人呈现一种多元化的感觉,正是因为这样人们在阅读的时候才觉得这个形象更加的真实。

而这里特别值得称赞的一点就是作者在写出孟德诸多性格鲜明的巨大反差的同时,还提供了形成了这种反差的真实可信的证据,而这也就更加的丰富了他的血肉,让他在读者的眼中更加的鲜活,已经让人分不清楚书中所写和历史上是真实存在的他。



可以说在孟德的性格当中都有着两面性,也并不全是负面的。

他在攻破下邳的时候首先想到的就是派人进去稳定民心;而在击败袁绍之后,他感受到了河北百姓的苦,于是他就免除了当年的赋税,或许许多人会说这只是他虚伪的一面,但小编觉得这可不一定。

他的这些举动不能全以虚伪而盖过,因为作为一个有野心的政治家他或许也知道一味的杀伐解决不了问题,民心才是最重要的,所以他尽可能的号令自己手下的军士不得骚扰百姓,如果有犯的话就如同杀人一般定罪。不管他是真心还是假意,但他至少知道善待民众。

在他统一了北边之后,为了解决粮食缺乏的问题,于是边在当地分兵屯田,大力兴修水利。而他的这一举动也对当时农业恢复起了一定的作用。

他非常重视人才,相信这一点大家也都是知道的吧,他敢于打破世俗门第的观念,他当时一系列的举措巩固了即将倒塌的中央政权,而且让当时的社会经济得到迅速的恢复甚至是进一步的发展,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北方都比较的和平,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加强。


这可以说为后面的局面奠定了基础,而这些都是他当初做出的一些贡献,只是因为平常我们受他的形象影响太深,而没有注意到他在背后所做出的一些成绩。

虽然他是可恨的,但其实也有着让人称赞的一面。所以我们在看待一个人物的时候不要从单方面出发,而是选择全面的去审视。

所以小编觉得曹操始终还是功大于过。

8

我认为曹操的功是大于过的。

我们可以列举一下他最大的两个的功绩,毕竟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1,结束了东汉末年长期以来北方的军阀混战。统一北方,让老百姓过上了太平的日子。

东汉末年,由于小冰河时代的到来,气温开始下降,粮食大面积减产,再加上贵族的土地兼并横行,使得东汉社会民不聊生,才有了黄巾起义,并导致了军阀混战。

“每逢乱世出英雄”,是我们常说的一句话。可是还有一句“一将功成万骨枯”,又有哪一个英雄不是用成千上万的普通人的性命堆积而成的。战争给人民带来的伤害,远超过了任何灾难。

《三国志·张绣传》中记载,官渡之战后“是时天下户口减耗,十裁一在,诸侯封未有千户者”官渡之战后,全国的人口只剩下十分之以。战争巨大的消耗,都源于民间的徭役与赋税。在战乱时期,人民的性命更如草芥,为了躲避战乱老百姓过着朝不保夕、居无定所的日子,没有办法安心生产。当和平到来时,老百姓才能得到安居,虽然也需要缴纳赋税,服徭役,却可以安心的从事农业生产。

2,兴修水利,施行屯田。

东汉末年的战乱,使百姓流离失所。而面对巨大的军事开支,曹操选择了屯田制,让军人在驻地耕田,自给自足,这样最大程度的减轻了老百姓的负担,让老百姓得以休息。

曹操在世时大力兴修水利设施并卓有成效,如在周瑜的家乡舒城建立的七门三堰一直到北宋仁宗时还能每天浇灌两万顷良田。

曹操的一系列改革,让北方的经济得到了迅速的恢复。直到西晋时期依然享受者成果,以至于在西晋的开国君主晋武帝司马炎在位不久,西晋的政治和经济就达到了顶峰。

曹操在位期间还提倡廉洁,重用人才。

至于过错,曾经有几次屠城,这事儿很多统治者都干过。别的大的过错也没有了吧?大家可以补充。

除了《三国演义》,历史上对曹操的评价是很高的。连毛泽东都说:“曹操是了不起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个了不起的诗人…曹操统一中国北方,创立魏国。他改革了东汉的许多恶政,抑制豪强,发展生产,实行屯田制,还督促开荒,推行法治,提倡节俭,使遭受大破坏的社会开始稳定、恢复、发展。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

9

有功有过,功是功,过是过,不好比的。

10

感谢诚邀回答这个问题,在下孤灯寒门客,一个喜爱历史的历史领域创作者。我认为历史上的曹操是功大于过的,甚至说的过,在我来看并不算为过。接下来,请听我详细叙来。


众所周知,曹操,字孟德,是东汉末年,最大的一方诸侯,也是三分天下魏国的奠基者。曹操的一生辉煌灿烂,无论是在军事上、政治上、文学上、书法上,都可堪称为一代大家。因此,他的功绩是无法被抹除的,是应该被千古铭记的。但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真要吹毛求疵,遍观历史,你找不出一个完美的人出来。在乱世三国之中,对比爱哭的伪君子刘大耳和笑面虎孙碧眼,曹操可谓是一个真正的大豪杰,能文能武。下马可安天下、上马能定乾坤!


曹操的主要巨大功绩:

一、社会民生方面:曹操稳定了曹魏政权之后,在他的辖区之内大修水利、扩大屯田、安置流民、奖励农桑、重视手工业发展等等,使曹魏地区的中原大地焕发新机,稳定了饱受战乱的人心,为中原的大地带来了祥和、太平。

二、军事方面:结束中原地区的混乱局面,对内消灭二袁、吕布、刘表、马超、韩遂等割据势力,对外降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天下九州得其六,方有中原之一统。


三、政治方面:挟天子以令诸侯,从一定程度上将汉室江山继续保留了下来,得以天下归服。正像曹操说的:如没有孤,这天下真不知有几人称王,几人称孤。如果没有曹操保留了汉献帝,那么汉室江山早就亡了。

四、文学方面:曹操不光是个武人,在其文学上也是一绝。在他的辞赋中,都饱含着自己的宏大抱负和反应民生疾苦之意,鲁迅赞之为“改造文章的祖师”。“建安文学”由此发端。


而要说到曹操的一些过失主要有两点被后世诟病:其一就是“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大不敬;其二就是生性多疑,滥杀人。但在我看来,作为一个合格的、优秀的政治家,一代枭雄,这两点都没什么太大的毛病。

我们先来分析一下“挟天子以令诸侯”。如果没有曹操,还会有其它诸侯这么做,像之前的董卓。而曹操在对待天子上,虽然不敬,但却是为了实现抱负,为了自己的威势而已。侍奉汉献帝30余年,也没有想着取而代之,只是以周公效仿罢了。他要的不是名分,而是能做事的权利,没有权利,中原大地何来的太平?因此,这个过,可以不计。


再来看,生性多疑,滥杀人这点。曹操作为一个当权者,生性多疑却有其事,但也是一个上位者必要的技能。就一个上位者来说,你肯定不能相信任何一个人,要不怎么皇帝都是孤家寡人呢?拿这样曹操这样的身份来说这一点,确实无道理。再说滥杀,我们都可能被影视剧或者小说演义误导了,其实不管是说他杀吕伯奢全家,在徐州屠城,在寿春杀王垕等内容,都是来自于野史记载,并不可信。


总结:综上所述,我认为曹操的确是功大于过,而且过失也基本算无。这样的一位传奇英豪,不该有不公的评说。当然,他的争议不会因我的一番见解而消失,但我希望大家能够全面的,客观的去了解那段历史。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