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艺术 > 如何看待历史人物李鸿章,“年少不识李鸿章,而立方知真中堂”大

如何看待历史人物李鸿章,“年少不识李鸿章,而立方知真中堂”大

2020-08-23 23:05阅读(71)

如何看待历史人物李鸿章,“年少不识李鸿章,而立方知真中堂”大家作何理解?:李鸿章就是一个历史的罪人和绊脚石。至于“少年不识李鸿章,而立方知真中堂。”听

1

李鸿章就是一个历史的罪人和绊脚石。至于“少年不识李鸿章,而立方知真中堂。”听上去貌似深奥老成,实际上是一句矫情的废话。李鸿章骨子里是一个什么人?他的老师曾国藩早有总结“一个拼命做官的人!”也就是说,这是一个极度贪恋权势和富贵的人。

1864年太平天国灭亡,湘军的内部其实早有一种声音,那就是灭掉满清政权。曾国荃就有这样明确的提议。至于左宗棠,早年都是考虑过要投靠太平军的,后来看出太平天国有问题,才改投曾国藩。作为湘军的一支,李鸿章的军队以安徽人为主,以淮军自成一军,与曾国藩、曾国荃若即若离。应该正是因为他的牵制,另一方面,战争过于残酷(据说人口都少了1亿)。而像曾国藩、曾国荃、左宗棠这些人也得了权势和富贵,反清的动力并不大,湘军推翻满清的提议最后没有实施。

从1864年到1894年甲午战争,在30年的时间里,西方国家也包括日本,可是飞速发展。而李鸿章、张之洞这些人,虽然也在搞洋务运动。但是成果其实乏善可陈。虽然也搞了一些工业设施,不过是一些样子货(关键是国外先进的思想没有引进),后来的甲午战争也可以说对它们做出了检验。中国的工业体系没有能够建立起来!其实在这个时期,中国的国力相对于其他西方国家并不太弱,而且也有足够的资金进行技术引进,而且也并没有什么技术封锁。日本人的明治维新就做的很成功。而且当时还有一个重要的战略机遇,那就是英国希望在亚洲扶持一个国家,让它能够阻止俄国的扩张。本来是看重中国的。结果中国居然被日本这样一个小国击败,就改为扶持日本。日本因此能够高速发展。足足30年的时间,可不算短,被这些人给浪费了!可见这些人的腐朽与无能,而李鸿章的军队在朝鲜战场等等一系列的丑陋表现,也足以证明这一点。这些人让腐朽的大清苟延残喘了30年,而他们自己也早已化身为这腐朽的一部分,他们自己就是腐朽本身。他们就是实实在在的历史绊脚石!

此后一连串的不平等条约,李鸿章都是主要的参与者。虽然他也做了一些努力,希望能做出一些补救。有些人就因此认为,责任应该主要在满清政府身上,而李鸿章是一个正面的因素。这不是荒唐可笑吗?正是因为李鸿章这样的人的存在,腐朽透顶的满清才得以幸存。李鸿章可谓始作俑者!他和满清,早就合为一体。

由此可见,“少年不识李鸿章,而立方知真中堂。”这句话是多么的矫情和荒唐。说不定说这个话的人还有别的什么目的。但是无论如何,李鸿章这样一个人都不可能作为一个正面人物出现。

2

一.数英雄,论成败,古今谁能说明白

在曾国藩李鸿章这些汉臣成事之前,满清的政府高层中满族官员的占比为70%以上。1860年开始的两次鸦片战争,侵略者都是从海上入侵中国。清军一退再退。因为慈禧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宁予列强不予家奴。

1888年李鸿章的北洋水师正式建立后,一直到1895年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没有任何一个列强从海上打进过中国。

李鸿章就是个裱糊匠,他操持着这个破破烂烂的江山,修补着这条破破烂烂的这条大船,建立北洋水师,建兵器局,开矿,发起洋务运动,建招商局,电报局,铁路,纺织局,他想尽快的让中国强大起来。

他真正想的是国家富强,自己流芳千古。可是事与愿违,留下的都是耻辱的烙印。他为这个国家辛苦操劳了30年,却不料死后被骂了整整100年。

二.一心要江山图治垂青史,哪料的身后骂名滚滚来

下面是很多人都知道的:

1.李鸿章的一生代表清政府签订了30多个不平等条约。其中最著名的是1895年的《马关条约》和1901年的《辛丑条约》

2.我们知道的《马关条约》:将台湾和附属岛屿以及澎湖列岛割让给日本,赔偿日本白银2亿两。

3.我们知道的《辛丑条约》:赔偿八国联军白银4.5亿两,划定北京东郊民巷为使馆界;拆毁天津大沽口到北京沿线设防的炮台。

又是赔了这么多银子,又是割让土地。似乎李鸿章这个卖国贼汉奸的称号已经是铁板钉钉了!无法更改了。

三.千秋功罪任评说,海与天风独往来

下面是很多人不知道的:

1.《马关条约》日寇提出的要求是: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列岛,以及赔偿白银3亿两。

73岁的李鸿章,借着在日本谈判时被刺客刺杀这一事,硬生生的将赔偿金额定为2亿两;他通过外交手段联合德国,法国,俄罗斯,一起给日寇施压,保住了辽东半岛。

2.《辛丑条约》:列强提出的是赔偿白银10亿两。

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国家都亡了。作为国内最高统治者的慈禧,携带着光绪帝马上出逃。让79岁的李鸿章出面来收拾这个烂摊子。已经开始吐血的李鸿章,在病榻之上,硬生生的将赔偿的金额由10亿两白银谈到了4.5亿两。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后,李鸿章病逝北京。

3.中日甲午战争后,李鸿章曾经和日本公使小村寿太郎私底下达成协议:给小村寿太郎几百万两银子,作为日本本次出兵的费用,同时让日本退兵。小村寿太郎也同意了。但最后光绪帝不同意。最终导致了台湾割给了日本,并赔偿日本军费两亿两。

四.有道是人间万苦人最苦,终不悔九死落尘埃。

每一个在历史长河中留下璀璨印记的我们的先祖,我们有资格去评价吗?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我对我们的祖先是一种非常近乎崇拜的信任。我相信无论他们当时做的事情,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是对还是错,是先进还是落后。他们都是深思熟虑后,在当时的环境下所做出的最好的选择。可能只是生不逢时。


借用佣兵天下里面的一句话:是英雄创造了历史,还是历史造就了英雄?我们不好评价,不能评价,不说也罢。

年少不知李鸿章,而立方知真中堂。

3

回过头来看历史,1895年以前,李鸿章的治国方针是最正确的;在1900年以前,是最符合实际利益的。

一个人想要在青史上留下善名,无非就两点——立功,立德。不消多说,李鸿章与崇高的道德品质那是不搭界的。至于立功,一个主和(投降)派,几乎就被和“卖国”划上了等号。百年来,李鸿章都备受争议。

蒋廷黻(fu,第二声)说,1840年到1860年是民族失去的二十年。在近代刚刚被轰开国门的二十年里,天朝上国的思想依然是大义所在,对西方有的只有强烈的敌视。有远见的官员预料到了危机,却没有人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韪去打破尽善尽美的虚假认知。便是林则徐,也同样如此。

直到1860年,咸丰皇帝出逃,英法联军烧毁了帝国长期引以为傲的皇家园林。在清政府中央和地方,掌握着实权的有识之士们顶着清流的压力掀起了自强的序幕,李鸿章正是其中的一员。他被批判的政治生涯,也由此开始。先历数一下世人眼里他的几大罪状:

1.坚持海防论,拒绝出兵收复新疆。

2.在谈判桌上令本有机会获胜的中法战争前功尽弃。

3.甲午战争失败。

4.签订诸多不平等条约,丧权辱国。

左宗棠能出兵新疆不是他的方案有多正确,而是因为抓住了不能丧失主权的大义。正如在1842年那样,即便丧失了一个在地图上都没有标注的小渔村,也绝不能用“割”这个字眼。出兵的军费掏空了国库却仅仅够支付零头,向外国银行许诺高额利息借钱才补足,只为收复一个从纳入版图后便年年耗费巨资才能维持统治的地方。最终也没有得到妥善的解决,即便外交官曾纪泽在列强间左右斡旋,依旧是以对沙俄赔款割地结束:

俄闻王师大出,增兵守伊犁、纳林河,别以兵船翔海上,用震撼京师,同时天津、奉天、山东皆警。七月,诏宗棠入都备顾问,以锦棠代之。

面对东部日益崛起的日本,海防却被无期限的耽搁,以至于传统的藩属国琉球王国被吞并居然不了了之!所有人都认为,李鸿章先海防而塞防自可保的提议不过是为了拥兵自重,没有人在意他关于日本的预警。

十年后的清法战争,更是将李鸿章推到了风口浪尖之上。清朝陆军在越南东京及特别是台湾,与人数较少且补给不佳的法军交战时,获得了零星的胜利。自信之下,战胜的规模被扩大:

1884年8月23日仅一个小时左右的对战中,法军在福建沿岸摧毁了11艘清朝最新最优良的军舰,并重创帝国最早的海军设施福州造船厂。——《哈佛中国史》

面对法国海军,昔日慷慨激昂的主战派不战而逃。镇南关下,名为大捷,实为惨败。在法军可能进攻上海的威胁下,清方投降,由李鸿章主持议和。此情此景,与40年前扬言切断南方漕运的英军多么相似!主战派不会承认,由于他们的无能和短见将国家带入了绝境。他们只会推卸责任,将一切归咎于主和派。俨然是获得了全方面胜利的模样,全然忘了是谁在收拾残局。

又是一个十年,清军在朝鲜的形势日益严峻,主战派们在后方大肆宣扬日本的不堪一击。仿佛不用清朝出兵,其便会自我崩溃。言之凿凿下,所有远离一线的人都相信了。战败后,他们又成了最激烈的批评家,指点江山。

李鸿章签订了诸多的不平等条约,难道他天生愿意低人一等么?时局糜烂,国运维艰,为之奈何?如北方的沙俄,在组织三国干涉还辽后又为清政府提供了一亿两白银的贷款,一方有求于另一方,还能平等么?洋务运动初见成效时,李鸿章可以挺着胸脯拒绝日本提出的最惠国待遇。但是甲午战争后,他没有底气拒绝。

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一个政权有着晚清那样强烈的求生欲。从1860到1900,短短40年里经历了数轮改革,几乎涉及到各个方面。在当权的一众封建官员里,李鸿章无疑是最激进的改革家。历次改革,他都占据了主导地位。他不像张之洞那样以清流起家,他不会讲大义,他所追求的只有务实和现实的利益。清政府屡战屡败,又何尝不是屡败屡战。败得越惨,之后的进步往往就越大!在清朝内部改革彻底失去人心前,李鸿章无疑是国家走向强盛最大的希望。

历朝历代的衰败,总要归结到一两个人身上,是不公平的。晚清的失败,是先进对落后的侵略,在中国历史上属于头一遭,任何一个朝代对此都会束手无策。千年未有之敌,绝不是妄言。关键在于,面对必然的失败,该如何自处?是坦然接受从而奋发自强,还是继续自欺欺人,不断地将细枝末节的小事变为失败的借口?一个又一个,何时才能停止?

主战难,主和更难。世事如此之怪,当我们强盛时总要别人给我们特殊的尊重,弱势时又不肯低人一头。即便在我们处境最困难的时候,也定要以“沉睡的雄狮”自居,要标榜自身的不平凡。消失在历史长河中的民族何其之多?沉睡,可能会永远醒不来。李鸿章的卑躬屈膝,固然是为了让雄狮不在沉睡中死亡,却是不平凡历史上的耻辱。主和派,仿佛只能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遥想当年,南宋王伦虽以死保全国体,终究还是被后人定为奸佞。问君何所思?

——年少不识李鸿章,长大方知真中堂!

4

历史人物也有两面性,并不是绝对的非黑即白。李鸿章在当时敌强我弱那种国际背景下,在大清国摇摇欲坠的那种周遭环境下,在有心救国苦于没有回天之力的情况下,如果这个黑锅李鸿章不背,势必会出现张鸿章王鸿章等背锅侠,总得有一个代表出来签字。偌大一个大清国,慈禧当权,皇帝只是一个傀儡,面对列强的坚船利炮置国家安危于不顾只顾逃命,只留下晚清几个年老体弱的大臣在那里支撑着这个风雨飘摇的国家。要说最大的卖国贼慈禧太后当之无愧,李鸿章比之强太多了。在日本《辛丑条约》谈判期间,70多岁的李鸿章脸上挨了一枪,为此大清赔款白银少了一亿两,李鸿章曾经欣慰地说:此血足矣报国。谈判最后一天李鸿章放下尊严哀求,只为省下再多的白银。但是弱国哪里有尊严可言,国家不强大,单靠几个人,纵使再努力也会留下骂名。人们只看到李鸿章屈辱卖国,却看不到弱国老臣的艰难。签字前,李鸿章对奕劻说:你还年轻,这个字我来签,骂名我来担。就冲这一点,当时李鸿章还是很有担当和勇气的。



5

李鸿章或许是近代史上被误解最深的人物之一。不过,近年来,随着历史研究的推进,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真正的李鸿章,还原李鸿章真实的一生。不少人因此而感慨“年少不识李鸿章,而立方识真中堂”。

我们先来看看和李鸿章同时代的人如何评价李鸿章。

李鸿章晚年的主要对手、甲午战争的策划者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说:李鸿章是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伊藤博文自传》)。

和李鸿章有一定交集的梁启超在《李鸿章传》中写道:吾敬李鸿章之才,惜李鸿章之识,悲李鸿章之遇。

我们再来看看李鸿章的几个真实故事。

甲午战败后,李鸿章在赴日谈判时要求日方降低赔款,拒绝割让辽东半岛和台湾,遭到日方拒绝。谈判期间李鸿章遭到日本浪人暗杀,伤了一只眼睛。日方原本要求清政府赔款2亿3千万两白银,李鸿章以被刺杀为由,据理力争,日方终于同意赔款降为2亿两。李鸿章激动地说道:“请你们再打伤老夫的一只眼睛吧!再降3000万两吧!”伊藤博文表示这不可能。“那就再少点,权当老夫回国的路费吧?”伊藤博文再次表示不可能。《马关条约》签订后,李鸿章发誓“此生永不履日土”。后来他访问俄国,必须取道日本。李鸿章不但拒绝入住日方提供的住所,而且换船时绝不坐日本舢板,要求部下在两船之间搭一木板,古稀之年的老翁就这样从颤颤巍巍的木板上走了过去。此举令在场的人唏嘘不已。

《马关条约》谈判李鸿章剧照

辛丑条约的谈判期间,已身染重病的李鸿章运用以夷制夷的制衡策略将八国联军十亿两白银的赔款要求降为四亿两。当慈禧得知,八国联军最终没有把她列为要处死的战犯时,她激动地说道: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慈禧不知道她说此话时,李鸿章还在一边吐血一边跟八国联军据理力争,大骂八国联军是财狼。辛丑条约签订不久,李鸿章油尽灯枯,在卖国贼的谩骂声中去世。

我们再来看看李鸿章的一些还未被证实的逸闻。

辛丑条约谈判前,梁启超曾经拜谒李鸿章,希望时任两广总督的李鸿章跟孙中山合作,宣布两广脱离清政府,挥师北伐,统一中国,建立亚洲第一个共和国。梁启超表示,孙中山等将拥护李鸿章担任共和国第一任总统。李鸿章陷入沉思后,常叹一声:“卓如(梁启超字卓如)啊!一代人只能办一代人的事!”李鸿章最终拒绝了梁启超和孙中山的建议,北上代表清政府进行辛丑条约的谈判。有传闻,李鸿章北上前曾经想见孙中山一面,最终阴差阳错,未能相见。

辛丑条约谈判期间,李鸿章掷地有声地说道:“你们不就是仗着自己枪炮厉害吗?但我大清国民连活着都不怕,还怕死吗?你们不愿意降低赔款,就接着打吧!”

我们常说,诗言志。我们看看李鸿章21岁入京时的一首诗。

入都(其一)

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尺楼。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

定将捷足随途骥,那有闲情逐水鸥。 笑指泸沟桥畔月,几人从此到瀛洲?

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大概是李鸿章最有名的诗句之一。志向之远大,气势之恢弘,读来让人热血沸腾。

总结一下李鸿章的主要历史贡献:洋务运动的领袖人物。开办江南制造局、轮船招商局等一批近代化企业。轮船招商局是中国第一家民营轮船公司,也是中国近代最大的民用企业。在李鸿章的主导下洋务派创办了中国近代第一条铁路、第一座钢铁厂、第一座机器制造厂、第一所近代化军校、第一支近代化海军舰队等。

多年来李鸿章之所以被世人误会,就是因为中国近代史上几乎所有不平等条约都是李鸿章签订的。因而背上卖国贼的骂名。当今学界,大体达成共识:卖国的是清政府,李鸿章是替清廷“背锅”。甚至有历史学家认为,如果代表清政府谈判的不是李鸿章,中国的损失会更大。弱国无外交,李鸿章虽然代清廷签订了卖国条约,但是他已经完成了一个外交使者最大限度地维护国家利益的责任——他已经尽力了。

年少不识李鸿章,而立方知真中堂。

说得真好!

6

年少的时候学历史觉得李鸿章是个卖国贼,后来再细读历史发现李鸿章是个值得尊敬的人。因为,他实际上是在说“李鸿章的苦”。

李鸿章尽力维护中国的利益,洋务图强,然而无法改变中国落后的现实。对于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他曾据理力争,然而无奈国家羸弱,不得不接受屈辱的要求。

就像他对庆亲王说的一样:“天下最难写的,就是自己的名字。签在这卖国条约上,就是千古骂名啊!你还年轻,路还长着呢!由我来吧” 。这个条约的签订已经成为了既定事实,区别只在写谁的名字罢了。李鸿章还创办了很多个中国第一:第一座钢铁厂,第一座机器制造厂,第一所近代化军校,第一支近代化海军舰队……所以说李鸿章是个卖国贼是不公正的。

而且真正签下条约的其实应该是晚清政府,而不应该让李鸿章一人来承担这个责任。作为一位官员,他对得起国家,对得起自己的责任。真真正正是清朝的中流砥柱。

梁启超说:“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这样一个运筹帷幄,拥有卓越的眼光和敏捷手腕的人才,却生于黑暗动荡的年代,始终束手束脚没有机会一展才华。

最令人感动的是,在生命的最后一点时光,己经穿上寿衣卧于病榻上的李鸿章忽然睁大眼睛,嘴唇微微擅抖,两行清泪缓缓滚出,叮嘱部下交代身后之事。这个风烛残年的老人,至死都殚精竭虑地在夹缝之中,哪怕保住这个腐败王朝最后一点火种。

7

年少不识李鸿章

李鸿章在近代有两大贡献

其一,甲午战败,签署1895年的中日马关条约,割让台湾以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辽东半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两亿两……

其二,八国联军入京,签署1901年的辛丑条约,赔偿军费四亿五千万两,东交民巷化为使馆界由各国派兵管理,山海关至北京沿线12个军事要地任外国军队驻扎,禁止清朝国内参与反抗外国组织,负责外交的总理衙门改成外交部位列六部之前……

两次条约让清政府成为外国统治中国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作为主导签署条约的李鸿章罪无可赦

而立方知真中堂

长大后在读历史,发现

其一,李鸿章力主洋务,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通过派遣留学生、引进技术、开办近代化工厂等,为清代近代工业基础奠基。甲午海战的北洋水师更是其一手创建,当时被称为世界第六亚洲第一

其二,签署辛丑条约时有个细节,当时清朝签字的应该是亲王奕劻,在临签字前,李鸿章对奕劻说,你还年轻,以后的路很长,签这个名注定遗臭万年,还是我来吧。签完条约,李鸿章回家便开始吐血,过后不久,病故……

李鸿章是能臣干吏,对于大清其实已经尽力,奈何大清日薄西山四处漏水,中堂竭尽所能也只能当个糊裱匠,让大清更光鲜一些

两个说法都有道理,观念不同,造成对李鸿章的认知不同

个人认为,如果把大清和南宋掉个个,李鸿章和秦桧其实也很相似

也许有人不知道,李鸿章虽然是北洋水师缔造者,但李鸿章对外却也是个主和派。甲午开战前,李鸿章压根就没想和日本打,也没做什么战前准备,换个正常人也知道,打不打另说主站主和另说,该做的准备一定得充分,北洋倒好,弹药、燃料无一不缺,水师提督丁汝昌还是个陆军……

秦桧从敌营回来,知道大金的强大,李鸿章主持洋务,也知道外界种种,面对侵伐他们主和也理所当然,可前车之鉴,不打出血性,如何能平等?

8

年少不识李鸿章,而立方知真中堂!

今天我们来说一下说这一位“晚清第一重臣”

李鸿章,本名章铜,字渐甫、子黻,号少荃,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安徽合肥人,晚清名臣,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世人多称“李中堂”,因排行第二,故民间又称“李二先生”



20岁那年赴北京寻求功名,雄心勃勃,临行吟诗道:

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丈楼。

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

定须捷足随途骥,哪有闲情逐野鸥。

笑指芦沟桥畔月,有人从此到瀛洲。


丈夫事业正当时,一误流光悔后迟。

壮志不消三尺剑,奇才欲试万言诗。

闻鸡不觉先起舞,对镜方知颊有髭。

昔日儿童今弱冠,浮生碌碌竟何为?

此诗通俗直白,既有青年人年少气盛,恃才傲物的风骨,又有日月如梭,浮生碌碌的感慨,一副意气风发,羽扇纶巾,少年不识愁滋味的气概。他后来果然功成名就,不仅成为满清朝廷二百多年绝无仅有的“赏三眼顶戴花翎”之汉臣,也是有清以来仅有的两名汉人“大学士”之一,堪称满清立国以后权势最高的汉人。


李鸿章-中国历史教科书上的大反面人物、卖国贼,但他却是我最为崇拜欣赏人,在晚清外国人不知有清政府只知李鸿章,他在国外享有很高的声誉,无论日本还是美国都给了他很高的评价。

我们对他的结论是极为不公正的,什么东西都放在他的头上,弱国无外交,很多东西他都尽心尽力的去办了,但是很多东西都是无法改变的,甲午中国战败了,日本人在中国大地上长驱直入,国家为难,打没有像样的军队,议和又没有人愿意去,李鸿章去了,在他去之前他就知道无论结果如何他都不会得到好的结果,谈判成功了签了条约他回来就是千古罪人,谈判不成功同样没有好结果,但他还是去了,他为的是什么,他卖国他得到了什么。

这么个大国为什么打不过一个小小的日本呢?表面上是中国对日本其实呢是李鸿章一人对日本一国。日本是全国动员备战,而中国呢当时只有李鸿章一再上书要购军备提防日本。战争失败了却又要一个七十老夫从谈判桌上谈回来,这可能吗?


谈判回来了,李鸿章成了卖国贼,职务没了,留了个大学士空名。1901年八国联军来了,清政府又到了一个危难时刻,满朝大员无人敢去谈判。慈喜想到了李鸿章,京城老百姓想到了李鸿章,要求他北上的信件如雪片般飞来。

78岁了,但他还是去了,他又去卖国了,卖的很彻底,条约签完他整个身心受到几大创伤,老命也赔上了,一个月后带着遗憾去世了。历史终究会给人一个公正的评价的,爱国的方式有很多种,你可以慷慨就义,你也可以忍辱负重。我一直最为欣赏的是后者。


我们应该要知道李鸿章在对中国整个近现代化进程上的巨大贡献。在他的主持下中国修了铁路、有了电报网,有了众多的近现代化工厂,派遣了留学生,建立了海军,创办军工厂,创办了上海外国语学校,创办了福州船正学堂培养海军人才。他在整个中国近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的巨大贡献是无人可比的。

他开眼看世界,引进了众多的西方科技,这些东西没有让中国马上富强,但是他对整个中国的影响确是相当的深远的,有了这些东西,才让中国人开始看世界、开始了解世界。

可惜啊!可惜!在那样的局势下,有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编辑整理:清风剑客

9

对李鸿章的评价,像极了我们每个人成长的过程。

“年少不识李鸿章,而立方知真中堂”。

当我们还是年少之时,以为这个世界“非黑即白”,对就是对,错即是错,眼中容不下沙子,心中想不到沧桑。那个时候读历史、看李鸿章,无非就是外界给我们灌输的传统想法。

但是,当我们逐渐成长,进入社会,特别是步入而立之年后,在硬生生、冷冰冰的现实生活面前,我们奋斗、抗争、妥协、失败、认命,最后干了很多似是而非的事,说了很多言不由衷的话,开始不记得年少的模样,也逐渐接受了不公平、潜规则,可能还变成了那个自己讨厌的人。

这时,我们仿佛能够理解李中堂内心的酸楚、不甘、努力、失望。就像那句老话,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

每个人在每个成长阶段,对人、对事、对社会都会有不一样的理解。

言归正传

李鸿章,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他镇压太平天国、主持洋务运动,督办轮船招商局、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创设北洋水师,被慈禧太后誉为“再造玄黄之人”。在甲午战争中,以一人敌一国,由盛而衰,但仍然周旋于列国外交舞台,勉强支撑晚晴大局。

回顾李鸿章一生的传奇经历,令人感叹!梁启超先生在其大作《李鸿章传》中对李鸿章的评价主要有三点:

一是敬李鸿章之才。李鸿章从基层一步步走来,镇压太平军、捻军,维护国家稳定;开展洋务运动,促进国家经济;建设海军,发展海防;外交上据理力争,在一些被动的局面下,增强国际影响力。

二是惜李鸿章之识。李鸿章虽然有才,但其骨子中仍然保有传统的封建文化,虽然发起了洋务运动,但是他只是引进了西方器物,没有学习他们的制度,没能给中国带来惊天巨变。

三是悲李鸿章之遇。当时中国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李鸿章作为晚晴政府这艘即将沉没的巨轮上仅有的水手,无法逆转历史的潮流,只能心力憔悴,拆东墙补西墙,签订了很多不平等的条约,将自己的名义留在了屈辱的历史上。

所以,梁启超先生很客观地为李鸿章评价:

若以中国之失政而尽归于李鸿章一人,李鸿章一人不足惜,而彼执政误国之枢臣,反得有所诿以辞斧钺,而我四万万人放弃国民之责任者,亦且不复自知其罪也。西报有论者,曰日本非与中国战,实与李鸿章一人战耳。其言虽稍过,然亦近之。

笔者以为,极为中肯!

李鸿章有见识,有理想,却终究缺了胆略, 少了热血。

10

对于李鸿章,人们无需颠覆历史的结论。

历史的结论是什么呢?历史的结论就是,大清国的封建统治是腐朽没落的,而李鸿章只是其统治者的一个奴才。

奴才就是奴才,奴才改变不了主子的本性,奴才必须得顺从主子的意志。如果不是这样,奴才也就不叫奴才了,除非奴才反了,干掉了主子,自己坐到了主子的位置上。但李鸿章不是那种人,他和曾国藩一样,属于甘愿忍辱负重的人,一生没有反心,一生满足于主子给他的一切,一生甘心于做奴才。

在这种大背景下,我们有什么必要一定要强求他李鸿章应该如何如何不应该如何如何呢?

说到底,大清国拿大主意的,不是他李鸿章,他只不过是大清国的一个代言人,只是那些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的代签者。他改变不了大清国皇帝的意志,更改变不了大清国实际的掌权人慈禧的意志。没有慈禧丧心病狂自不量力,没有慈禧的向全世界列强的宣战,何至于引来那么多的强盗理直气壮地闯进家门,把其祖宗留下的那点宝贵遗产烧了个不亦乐乎?

李鸿章改变不了这一切,他能做的,也只能是硬着头皮去收拾残局,去为主子受那些外国强盗们的羞辱,去求那些强盗别再打了,只能代表主子去说我们服了,您张口吧,要多少钱的赔偿吧,只能去替主子签定一个又一个不平等的条约,只能去替主子顶上那些千古骂名。

做为后人的我们,不能冤枉了这位先人。

我们应该说的,也只能是,谢天谢地,李鸿章这个没有实权没有一丁点反心一生都抱着忠君思想的老儒生老奴才还不笨,还有点自己的头脑,还敢于临危受命,还有点忧患意识,还知道为自己的主子在强盗们的面前再挣回点面子,让主子少点损失。

我这么说,不是没有根据,不是粉饰李鸿章这位李大人的奴才嘴脸。有史料可查,当初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后,要价可是10亿两白银的赔偿,是他李鸿章出面,最后谈成了4.5亿两。就是在马关条约的签定上,李大人也是做出了他的努力。不管他是不是磕头作揖求助于法俄德三国为中国说句话,让他们制约一下日本人别那么欺负人没个边,最后的结局反正是,日本人要中国割让辽东半岛没达到目的,反正是当时的日本人有文称:日本帝国政府根据俄德法三国政府之友谊的忠告,决定放弃辽东半岛之永久占领。日本人最初要的3亿两白银,最后也降到了2亿两。就是在出租香港一事上,也是他李大人把英国人要租的100年,最后争取到99年。别小看这相差只有一年,这一年就使得聪明的英国人少钻了一个空子。因为按当时的国际惯例,你把土地出让100年,就等于全权将其让给了对方,很少还有能要回来的。即使是北洋水师的全军覆灭,我们这些后人也不应该把罪责全加在李大人一个人头上。不说光绪皇帝多么无能,不说慈禧太后多么专权,就是那个当时财权在握的掌管着户部的翁同龢,李鸿章就惹不起。这位翁大人在当时玩尽了两面派手段,他一方面大肆叫嚣向日本人开战,一方面又从财政上封锁北洋舰队,让李鸿章无米下炊,想更换武器装备却无从如愿,结果让日本人在舰速和火力射程上占了优势。在这件事上,大清统治者的上层人物恭亲王就曾为李鸿章说了一句公道话,他说:中国之败,非鸿章之过。据说,在举国群情汹汹都在指责李鸿章的当时,这位当时就背上骂名的李鸿章老泪滂沱。注意,不是纵横,是滂沱。

就是在洋务运动中,李鸿章这个奴才也功不可没。这期间,大清在兴建铁路,开采煤矿,发展电报业的多项改革事业中,李鸿章建言献策的奏折动则就是数千字。

李鸿章自己也知道自己是处于什么位置,他自己说自己是受尽天下百官气。他这个奴才在当时是不好当的。

因此,我们这些后人,不要想天然地把卖国贼这顶帽子生生地往李大人头上扣,也更不要把他美化成无所不能的救世主。他绝不是宋时的秦桧,他并没有做出过残害忠良买主求荣的勾当。他是有良知的人,是肯于为主子占到风口浪尖上的人。但奴才又毕竟是受人豢养的奴才,他扭转不了乾坤,也阻止主子的祸国殃民一意孤行。

这,就是历史的本来面目。这,就是真实的李鸿章李大人。

而现在有人以年少不识李鸿章,而立方知真中堂来过分地美化李鸿章,实质上是对历史的本来面目缺乏真正的了解,是为了哗众取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