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尧舜禅让,是被史学家和儒家笔下,描述成人类历史最美好的景象。

事实上是尧让位以后,舜将他流放〈史书记载是出巡〉,死于途中。〈竹书纪年〉等史书则确定地指出,尧不是死于旅途,而是被舜放逐囚禁,跟他所有的儿子隔绝,最后死在那里。

因此<韩非子,说疑>篇发出了感叹称,古代的那些所谓的圣明君王,都不过是拉帮结派,谋杀君主,求谋求个人私利罢了。


最佳贡献者
2

尧舜禅让只是儒家的杜撰,并不是真实的历史事件。舜的帝位其实是从尧的手里夺过来的。

一、从尧以前的历史、自然界法则、现存的酋长制度等方面来看,不存在禅让

尧舜之前的四代帝王,少昊是黄帝的大儿子,颛顼是黄帝的孙子,帝喾就少昊的孙子,帝挚是帝喾大儿子,尧是帝喾二儿子,他们的帝位都是从直系亲属继承来的,从没有出现过禅让。舜是颛顼的六世孙,和尧的关系已经出了五服,根本谈不上继承,只能是夺位。从自然界的生存法则来看,狼王的位置都是群狼通过决斗来决定的。从现存的非洲酋长制来看,酋长的继承全都是世袭制,从没有禅让这回事。

二、从利益、人性和考古来看,也不存在禅让

上古帝王有什么好处吗?我们穿越不到古代,就看看现存的非洲酋长制。酋长的地位和我国古代皇帝差不多,一个大酋长可以有上百个妻子,他们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方面拥有绝对的权力。从考古上看,与“三黄五帝”时代对应的大汶口文化和良渚文化,已经出现了较大的阶级分化和贫富差距,上古帝王的生活,并不像一些书上宣称的“茅茨不剪,采椽不斫,粝粢之食,藜藿之羹。”从人性的角度来看,在绝对的权利和利益面前,从来都是血淋淋的争夺,哪里来的禅让呢?

三、从史书来看,是舜篡夺了尧的帝位

《春秋》是孔子编纂的,而孔子并不是史官。《竹书纪年》是晋国和魏国的官方史书,被称为是“我国古代唯一流存的,未经秦火和汉儒篡改的编年体通史”。《史记》要比《竹书纪年》晚二百多年,经过焚书坑儒和楚汉战火,司马迁所能参考的史料也是有限的。从近代考古发掘来看,《竹书纪年》的可信度甚至要高过《史记》。古本《竹书纪年》说,“昔尧德衰,为舜所囚。舜囚尧,复偃塞丹朱,使不与父相见也”。尧并没有把王位禅让给舜,而是要传给自己的儿子丹朱。不料被舜发动了政变,囚禁了尧,尧后来死在了平阳。韩非子也持同样的说法,“舜逼尧,禹逼舜,汤放桀,武王伐纣,此四王者,人臣之弑其君者”。最早提出“禅让说”的是《尚书》,而《尚书》一不是史书,二是经过了汉儒的伪造和篡改,所以禅让的说法十分可疑。同为儒家的荀子就曾批评说,“夫曰尧舜禅让,是虚言也,是浅者之传,陋者之说也”。

总之,历史上是不存在尧舜禅让的。禅让只是理想,篡位才是现实。

3

尧舜“禅让”——原始社会的民主制度

传说黄帝以后,在黄河流域的部落联盟出现了尧、舜、禹三个著名的领袖。关于他们“禅让”的故事,古书有不少的记载。

尧,号陶唐氏,是帝喾的儿子、黄帝的五世孙,居住在西部平阳(今山西省临汾县一带)。尧当上部落联盟的首领,和大家一样住茅草屋,吃糙米饭,煮野菜作汤,夏天披件粗麻衣,冬天只加块鹿皮御寒,衣服、鞋子不到破烂不堪绝不更换。老百姓拥护他,如爱“父母曰月”一般。

尧在位七十年后,年纪老了,他的儿子丹朱很粗野,好闹事。有人推荐丹朱继位,尧不同意,后来尧又召开部落联盟议事会议,讨论继承人的人选问题。大家都推举虞舜,说他是个德才兼备、很能干的人物。尧很高兴,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舜,并考验了三年才将帝位禅让给舜。

舜,号有虞氏,是颛顼的七世孙,距黄帝九世,生于诸冯(在今山东省境内)。舜接位后,亲自耕田、打渔、制陶,深受大家爱戴。他通过部落联盟会议,让八元管土地,八恺管教化,契管民事,伯益管山林川泽,伯夷管祭祀,皋陶作刑,,完善了社会管理制度。他也仿照尧的样子召开继位人选会议,民主讨论。大家推举禹来做继承人。舜到晚年身体不好,依旧到南方各地去巡视,竟病死在去苍梧(今湖南境内)的途中。舜死后,禹做了部落联盟的领袖。

尧、舜“禅让”的历史传说,反映了原始社会的民主制度。

尧和舜生活在四千多年以前,是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时期。这时候,在氏族公社里,虽然生产资料如土地、牧场等仍归全氏族公有,但是,以前那种全氏族成员集体农耕、集体打猎的制度,渐渐被以家庭为单位的劳动生产所代替。生产由公共的事变成了个人的事。氏族内的私有财产日益增多,特别是氏族、部落劰首领凭着手中的权势占有大量财富,成了贵族。阶级分化出现了。在战争中抓到的俘虏不再杀掉,而被留在氏族里从事劳动,作为父系大家庭的家内奴隶。奴隶制度开始萌芽。

随着私有制的发展和阶级分化,部落之间的掠夺战争频繁。氏族部落的贵族经常通过对外战争掠夺大量财富和奴隶,从而扩展他们所控制的地盘。这种掠夺战争成了氏族贵族发财致富的主要手段。据史书记载、尧率领各氏族部落对三苗进行了长时期的战争。三苗活动在长江、汉水之间,可能是三个部落。有一个部落的首领叫驩兜,一度参加了以尧为首的部落联盟。舜也对三苗进行过战争,“分化三苗”,“更易其俗”,把驩兜放于崇山,对三苗做了全面的整顿。到禹的时候,兴师动众,大举进攻三苗。在一次交战中,禹射中了对方一个首领,“苗师大乱”。三苗吃了败仗,退到江南去了。不少战俘,做了奴隶。

由于战争的需要,一些近亲的氏族部落结成了部落联盟。各部落联盟设有军事首领。因为这时氏族公社里的生产资料还沒有完全变为私有,旧日的氏族还具有一定的势力。所以,在氏族部落和部落联盟还在实行民主制度。

部落联盟的首领在决定重大事件和准备进行战争的时侯,首先要召集部落联盟会议,由各部落的首领参加,共同议事。这是部落联盟的最高权为机关。军事首领必须服从并执行这个会议的决定。部落联盟军事首领的任命和改选,也是经过部落联盟会议的民主评议和推举。这种制度叫军事民主制。这是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的社会组织形式。

军事民主制虽然保留着氏族公社的民主色彩,但是己经同原来意义上的全氏族成员的民主平等有了区别,只是供少数贵族享受的“民主”了。这种制度的出现,标志着氏族社会末日的来临。

4

这是无法考证也无需考证的问题,因为儒家的仁人和仁政以及中国传统的入世思想都需要树立尧天舜地的道德形象。

尧舜所处的时代还是个生产力极低,剩余物资很少的部落氏族社会,天子除了以身作则带头参加生产劳动之外,还要有生产技能以及需要用自己的仁德教化万民,像舜耕历山,渔雷泽,陶河滨,就是用自己的技能指导民众,并且用自己的德行感化刁钻的人们,那是一个天下为公,选贤任能的远古时代,所以禅让是可能的。

尧禅让于舜,舜禅让于禹,禹传位给自己的儿子启,启建立了夏王朝,中国的第一个国家产生,从此开启了家天下的政治格局,三王时代的禅让制从此结束,贵族与平民的阶级分化开始产生。

5

尧舜是最后禅让的古帝王。舜传禹,禹以后世袭。尧舜以前不是禅让就是战争夺取的。所以尧舜还是禅让的。是不是完全心甘情愿不好肯定。但舜囚禁了尧只是传说。但舜要传给陶皋可能是假动议。传给儿子是真心实意。

6

尧舜禅让的事情,很可能是真的,不是杜撰的。

为何这么说呢?

这要从生产力发展不同阶段,以及对应着不同的权力逻辑来看。

夏朝建立的时间约为公元前2070年,向前倒推五帝在位时间,大约在公元前2500-前2000年。

这个时间段在考古学上则是新石器时代晚期。在公元前2500年-前2000年这个时间段,中国考古学上称之为“龙山文化时期”。

龙山文化分布于河南、山东、山西、陕西等省,几乎占据了整个中原核心地区,这个时期已经是铜石并用时代。经考古学放射性碳素断代,年代为公元前2500年至公元前2000年,与尧舜禹时代吻合。

这种生产力水平与权力交接方式有什么关系呢?

社会变复杂,人们需要领袖,但领袖来自于人们的共识

权力一般分为三种形态:强制性权力、交易性权力、共识性权力。

  • 强制性权力:以严厉的惩罚为后盾的命令与服从,权力拥有者占有暴力权;

  • 交易性权力:以利益交换为前提的相互制约;

  • 共识性权力:以共同的利益和价值观为基础的相互协同。

新石器时代是农业时代的早期,此时人口增加,各种人类活动的协调需求变得突出。在几百上千人组成的村庄中,甚至更大规模的集镇中,协调工作需要由某些领袖人物来完成。

需要协调的工作包括:

  • 防御:与相邻村落发生冲突时有人领导;

  • 宗教和法律:解决纠纷等;

  • 公共设施管理:维持日益复杂的灌溉系统,等。

不同规模的共同体之间,如果没有权威进行协调,则无法解决这些问题;因此,领袖就诞生了。

但是,什么人能当领袖呢?或者说领袖需要有什么品质呢?

答案很明显,是那些具备特殊才能的人,比如祭司、巫师、有特殊能力的人、善于打仗的人、公共工程的组织者,等等。这样,人们选出了公认的领袖,成为氏族首领或部落酋长。此时,领袖具有的权力是共识性权力。

以此类推,当由多个小共同体构成的更大范围的共同体需要协调行动时,更高一级的领袖也就被推选出来了。

这样,各级领袖全都来自于人们的共识,这些领袖所具有的权力也就是共识性权力。

为什么此时的权力不是后来家天下的那种强制性权力呢?

因为此时的社会盈余极少,还不足以养活独立的专职军队,因此,此时的权力只可能是共识性权力,而不是强制性权力。

共识性权力的传承,依然是人们的共识。在位的领袖因某种原因(年老、疾病、伤残等)不适合职务,那么人们会重新选出新的领袖。

什么时候共识性权力会变成强制性权力呢?

随着生产力发展,社会盈余增加;在位领袖可以利用职权,为自己和自己家族在分配战利品、土地等方面谋取更多的分配。随着时间积累和代际传承,家族优势越来越明显。

这从考古发掘中也可以看出来。新时期完全的墓葬中,有的墓葬规模很大、陪葬品很多,有的甚至还有人殉;而有的墓穴则仅容一人,没有任何陪葬。阶级差别出现了。

优势家族或者家族联盟,就可以利用权力左右领袖的更替,最终使权力传承从共识转为强制。

结束语: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推断,尧舜禅让的事情很大概率上是真的。

但很可能此时已经是共识性权力运行机制的晚期,因此在舜禅让给禹之后,禹不再把权力穿给别人,而是传给了自己的儿子启,权力终于从共识转为强制,家天下王朝出现了。

以上是一家之言,有不同看法欢迎留言交流。

7

“禅”的字面意思是“在祖宗面前大力推荐”,“让”指“让出自己位置”所谓禅让也就是统治者还没死的时候,就在祖宗面前把权利让与别人。

最早的禅让记载应该就是儒家经典中的《尧典》,说的是“尧舜禅让”,《大禹谟》则有“舜禹禅让”。也就是传说中儒家天天歌颂的鸟兽鱼汤(尧舜禹汤)时期。为后世书生所仰慕和向往。

但是禅让的历史的真相真的是这样美好吗?上古时代权利的接交真的如此顺利吗?

公元279年,一个叫不准的盗墓贼盗挖了魏襄王的陵墓。在里面发现了十余车竹简。当时晋武帝对这件事情非常重视,命令中书监荀勖、中书令和峤负责翻译竹简,经过整理后,共十三篇,起于黄帝,至于战国时的魏国,命之为《竹书纪年》

《竹书》里面的记载有很多地方都和《史记》有所区别。尧舜禅让。据《竹书纪年》记载,“尧德衰,为舜所囚。舜囚尧,复偃塞丹朱,使父子不得相见也”, “舜篡尧位,立丹朱城,俄又夺之”。意思就是说舜成为代理执政后,囚禁了尧,为了不让丹朱(尧的长子)知道真相,从而阻止丹朱看望尧,最后夺取了帝位。

其实对于“禅让”之说,早在战国时期就有人提出了怀疑。最早提出疑问的是荀子,《荀子·正论》说:“夫曰尧舜禅让,是虚言也,是浅者之传,陋者之说也。”战国末的韩非,不但不承认有“禅让”这回事,反而说舜和禹之所以能继承帝位,是“臣弑君”的结果。他说:“舜逼尧,禹逼舜,汤放桀,武王伐纣,此四王者,人臣弑其君者也”《韩非子·说疑》。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禅让的亲身经历者曹丕在继承汉位后说了这么一句话,“尧舜之事,吾知之矣。”意思就是,尧舜的禅让,原来就是这么回事啊。

8

那是前人的记载,先就有了。儒家产生前有厦、商、西周,东周几个朝代,儒家不可能把前几代的历史按自己的意图重新改写。儒家杜撰之说不可信。

9

最早说尧禅位给舜的,是儒家经典《尚书》中的一篇《尧典》。孔子和儒家都希望组建一个秩序井然,人们各司其责的听话的社会。但那不过是孔子和儒家的理想,现实是很难真正实现的。因为人都是有个性的,谁都不愿意被奴役。而儒家一手编造的禅让,更是一种远大理想。

尽管后来儒学至上,后世儒生对许多古代文献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粉饰,但是随着《竹书纪年》的出土,尧舜禅让的故事还是成了传说被现实颠覆。在《竹书纪年》中记载,舜囚禁了尧,并且不让他跟自己的儿子见面。所谓禅让一下变成了篡位,这就有些尴尬了。

《竹书纪年》是春秋时期晋国史官和战国时期魏国史官所作的一部编年体通史,是秦朝以前唯一留存的没有经历秦火的文献。《竹书纪年》中许多记载都跟儒家的史书中记载的大相径庭,简直跌破了世人的三观。

不过也有人说《竹书纪年》中关于禅让的记载是西晋人伪造的,目的就是为了恶心一下当时的皇帝司马炎,因为司马炎就是一位地地道道的篡位者。尧舜禅让的故事真伪我们暂且不论,但《竹书纪年》这本书是真实存在的。

另外,根据人类从刀耕火种到农耕文明,从野蛮到文明,从兽性到人性的发展历程来看。儒家所谓的禅让,所谓尧舜时代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似乎把这种发展历程搞反了。按照儒家的说法,人类不是由野蛮走进了文明,反而是越发展越野蛮越兽性了。所以由此来看,儒家关于尧舜禅让的说法就不可信了。

我个人觉得,儒家是中国传统学说中最擅长讲故事的,他们总喜欢拿个参照物,然后教唆世人都变成那个参照物,这就跟现代的传销一样。要想控制一个人,就得先用故事蛊惑他,让他深信不疑。

尧舜时代距今四千多年,时光不会倒流,对于当时的真实情况恐怕我们是永远不知道了。不过在那个文明开端的时代,禅让的可能性不大。

10

由于《竹书纪年》和《史记》在这段历史记载的内容并不一致,由此可以发现从文献来确定尧舜禹关系有些困难,但是现在也没有确实的考古资料,所以禅让还是强权斗争,实际上还没有完全的证据。

但是有一个猜测是肯定的,从尧开始,原本禅让的制度就开始逐渐受到各方面的约束和质疑,家天下和权力斗争开始出现,一直到启即位建立夏朝,禅让便寿终正寝。

也就是说,尧舜禹三者地位的变迁,现在还没有十足证据说明什么,但是这里面的斗争很激烈,最终导致形式的变迁,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