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历史上任何一个地方势力需要统一天下,必须具有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他可能具有很强的实力,或很好的运气,或许能强大一时,但是在统一战争中的某一方面的缺陷就会暴露出来,曹操就是这样一种情况。历史上对曹操的评价,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曹操于镇压黄巾起义中发家,无数次在危难关头,凭借机智摧破强敌,这一点已经完全可以肯定曹操的军事才能,但是一统天下不光需要的是军事才能,还需要政治才能!

曹操所处的时代背景,并不是那种一盘散沙的局面,而是军阀割据混战的局面。曹操前期起兵,军事斗争为主,靠枪杆子打出了一片地盘。官渡之之战,也是以军事斗争为主,政治斗争为辅,因而曹操获得了胜利。

而当曹操南下,意图统一天下之时,南方局面也在发生微妙的变化,单纯的以军事力量而言,曹操完全是能够横扫天下的。

赤壁之败不是必然之事,曹操选错了战略、用错了方法,如能配合政治斗争,瓦解孙刘联盟,曹操未必不能成功!

得到荆州的曹操已经控制了长江上游,既能西控巴蜀,又能威压孙刘,这时候的曹操还需要渡江吗?还用以军事斗争来扫平孙刘吗?

依照贾诩的战略,曹操只需要在荆州好好经营,不需要主动进攻,孙权受到长江上游威胁,就像在孙刘头上玄了一把剑一样,加上曹操挟天子传号令的压力,再派人劝说离间孙权内部人员,主战派和主和派必然分裂,到时候孙权除了投降真没有什么办法。

然而曹操最后还是选择以军事手段来统一天下!可能也是因为从起兵至今,无数的胜利已经让曹操颇有些得意和自满,认为战场上已无对手!

然而赤壁之战摧毁了曹操这种自信,也令江东、关中、蜀地以及朝中还未臣服曹操之人产生了一种认知,原来曹操是能够被打败的。可见赤壁之战对于但是局势的影响是有多重要,直接影响到曹操是统一天下还是三足鼎立。

尽管曹操也被称为是政治家,但是以武起家以武立足这一点,也使曹操未能真正摆脱对军事力量的迷信!

他亲自带兵比一般将领强,可是已经成为一方霸主的曹操不应该一直在前线作战。而应该是一个操控棋局的人在运筹帷幄,应该要转型为刘邦一样的政治家,而不是在前线功伐的将军。或许由于曹操太强,或许是多疑性格,曹操时代居然一直都未能培养出韩信那样独挡一面的将领,晚年被孙权、刘备东西牵制,忙碌奔波,曹操居然都是亲自上阵,如此劳碌奔波也令曹操折减了寿命。

曹操一方面唯才是举,一方面把兵权抓得太牢,因为他要把控朝政就不会放心把最强硬的力量交付外人,这种思路令曹操晚年过于被动。后来曹丕正式确立下都督制度,培养出司马懿、郭淮、陈泰、邓艾这些与夏侯渊、于禁、张辽等截然不同将领,优势远远大于曹操时期。曹操多活几年的话都督制度也会成型,不过那已经是曹操累垮后才意识到的改变。

曹操人生最后一场亲临战场的战争是与刘备的汉中之战,当时曹操还兴致勃勃招来曹彰对付刘封,分明就是为了斗一口气。如果换做早年的曹操必然跟刘备在汉中死斗一年半载,结果却是交战两个月匆匆撤退,第二年春天曹操就病逝了,英雄暮年,心有余而力不足。

作为一名乱世的天下主不仅要个人能力强,还务必要把行政、军事、外交、等等综合手段运用起来,整个江山一切事情都要结合起来思考,曹操的本质还是军事家那一套,这一点他跟拿破仑很相似。当势力扩大以后思路没法跟着领土扩张,最终反而变得缚手缚脚。

最佳贡献者
2

曹操为什么能够占据北方?那是因为曹操在官渡之战时以少胜多的战胜了袁绍。换句话来说,曹操是通过了袁绍之手来占据了北方。

在官渡之战前,曹操所控制的地盘只有兖州、徐州,以及河内郡,主要势力扩张到了黄河以北。反观袁绍,因为袁家是四世三公的关系,袁绍在渤海骑兵之后就不断地得到众多士子的投靠,逐步地掌控了青幽冀并等四大州。可以说,当时的袁绍无愧是北方势力最大的诸侯。

而在建安四年到五年的时候,袁绍和曹操打响了官渡之战。最后,因为许攸的投靠并献上偷袭乌巢粮仓之计,一举定了胜负。战后,曹操为了快速地掌控这四大州,曹操对袁绍的儿子们进行追击,斩草除根,以免死灰复燃。

在消灭袁绍,并消化完袁绍的势力后,曹操正式取代袁绍成为北方势力最大的诸侯。但当时,他还未能够真正的一统北方,因为西凉的韩遂和马超等人还在作乱。但是,韩遂和马超等人却不是曹操的对手。这不仅仅是因为曹操势大,更是因为曹操麾下的人才济济。而韩遂和马超等人,韩遂有谋略,马超刚猛。但两人之间却互相猜忌,都害怕另一方会吞并自己的势力。所以,这也是后来曹操为何能够使一个反间计就能让二人关系破裂,并逐一消灭的缘故。

北方的威胁没有,但是南方却和北方不同。一是因为南方的气候和北方不同,已经习惯北方气候的曹操等人,以及大量的北方士卒,他们一到南方,难免对暴热的湿润的天气不太适应。二是因为北方和南方的作战体系不一样。南方多河流,水网密布,所以南方的作战方式通常以水军为主;而北方却是以骑兵为主。

三是因为南方有荆州的刘备和诸葛亮,以及江东的孙权等人。刘备和孙权二人与韩遂之流不同,他们有勇有谋,而且麾下的文臣武将也是能够排得上号的。再加上两家进行联盟,而后运用水军去和曹操进行对决,当时的曹操只能倚重荆州的水军,而且又因中计使得蔡瑁和张允等水军将领的死亡。

同时,也是最为主要的一点,曹操当时的心态有点轻浮。因为吕布、袁绍等诸侯的接连败亡,让曹操产生了一种天下无敌的状态,所以当时他对麾下谋士的建议没有听得进去。最后,在黄盖引来的火船下,赤壁之战迎来了转折点。

也正是曹操在赤壁之战失败,奠定了三分天下。而这,也让曹操一统天下的步伐受到了阻碍。更为关键的,曹操当时的年纪已经较大了,再加上时常的痛风症,让曹操痛不欲生。

3

曹操是三国时期的枭雄,他一生征战沙场,建功立业,可以说没有他就没有魏国,更没有后来的三国鼎立,而就是这样一个很有有谋略的人,为何曹操最终只可以统一北方,却不可以统一中原?在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的时候,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可以说此时的曹操兵马强壮,主要有四个原因,不能统一全国。

第一个就是曹操这个人生性多疑

曹操虽然说是一代鬼雄,擅于用人打仗,但是他用的人才后都是会怀疑别人,都说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他有的时候是不能忍受别人比自己各方面能力优秀的热门,时时刻刻会提防着这些人才,比如说我们都知道的司马懿,他是曹操身边的著名谋臣,但是他在帮助曹操做了这么多事情后,始终没能成为曹操的心腹大臣,从这里面就可以看出曹操的猜疑心是很强的,但是又碍于要让司马懿帮助自己,又不舍得杀了他。

第二个就是在当时那个三国英雄辈出的年代,厉害的不止曹操一个

比如说刘备和孙权,他们二位还是最大的诸侯,如果再算上那些小的诸侯,就更是不计其数了,所以在那个年代想要统一中国实在是很大的难事。曹操所在的时期,虽然汉朝实质上已经不存在,然而它的名号还在,影响还在。只要汉献帝没死,其他势力就都是在"造反",在战场上无所顾忌的各路英雄,在没什么实力的汉献帝面前却都没了招。不管怎么说,有董卓的前车之鉴,诸侯都不敢轻易打献帝的主意,避免成为天下人的讨伐对象。

第三个虽然曹魏的国力一直很强大,但东吴和蜀汉的财政和国力状况一直都很好

按裴松之的标注,蜀汉灭亡时尚且有存米四十万斛,金银各两千金,除此之外,还有锦绮彩绢各二十万匹,而东吴灭亡时,尚且有米谷二百八十万斛,舟船五千余艘,可见他们的钱粮是完全不缺的,只不过无论是蜀汉还是东吴都缺人,所有孙权才会尝试远征辽东和殖民夷州,而诸葛亮也会在北伐过程中迁民

第四个就是曹操的心态

他的心态和他的性格有很大的关系,曹操这个人心态不平稳,时好时坏,当时给他治病的华佗,因为华佗说要给他做开颅手术,而曹操以为华佗要害他,所以就把华佗杀害了。

所以以上四个原因就是曹操只能统一北方,不能统一中原的原因了。

4

曹操(155年-220年)在陈留郡己吾县散尽家财起兵,陆续镇压黄巾起义,组织关东诸侯联军讨伐董卓,挟天子以令诸侯,基本统一了中国北方地区。

曹操在平定北方之后,208年立即开始了向南用兵,由于遭遇了孙刘联军的抵抗,所以没有统一中原。

东吴据长江天险,兵精粮足,人才济济。其中主战派周瑜战前就对战争形势进行了精准的分析:“如今北方尚未完全平定,马超、韩遂还驻兵函谷关以西,是曹操的后患。而曹操舍弃鞍马,改用船舰,却与生长在水乡的江东人来决一胜负。现在正值严寒,战马缺乏草料。习惯干旱少雨的士兵远道跋涉来到多江多湖地区,必然不服水土会发生疾病。这几方面都是用兵的大忌,曹操贸然行事必败无疑。”

同年十二月,孙权联合刘备两军逆水而上,行至赤壁,与正在渡江的曹军相遇。曹军当时已有瘟疫流行,而新编水军和荆州投降的水军难以磨合,士气明显不足,初战就被周瑜水军打败。

曹操为了解决北方士卒不习惯坐船的困难,简单地将舰船首尾连接起来,被周瑜部将黄盖捕捉到了漏洞,用火攻烧光了曹军战船,曹兵力军损失大半。

曹操赤壁之战一败涂地还跟一个人的死有关。千里远征乌桓,曹操听取郭嘉建议,留下辎重,轻兵突进,俘虏了对方20余万人。这一战成了战争史上“兵贵神速、奇兵制胜”的经典战例。但在凯旋归来的途中,因为水土不服,气候恶劣,再加上日夜急行又操劳过度,郭嘉患疾病去世。

在曹操诸多谋士中,唯独郭嘉最得曹操信任,二人行则同车坐则同席,多次军国大事,郭嘉的计策从无失算。曹操曾说:“使孤成大业者,必此人也。”若郭嘉活着赤壁之败不会发生,历史或许将重新书写。

曹操恐赤壁失利导致后方政权不稳,战后立即回到了北方。而刘备向孙权借荆州后实力迅速壮大,进而谋取了益州。三国鼎立格局形成。

赤壁之战的失利使曹操失去了在短时间内统一全国的可能性。公元211年,曹操开始对关中用兵,基本平定了凉州地区。

公元213年,曹操再次起兵南征孙权,与东吴军队相持月余,仍一无所获。

岁月不待人。公元220年,66岁的曹操在洛阳临终前与托孤大臣说:“孤纵横天下三十余年,群雄皆灭,只有江东孙权,西蜀刘备未曾剿除……”

5

因为刘备和孙权都是实力型选手;

你换了别人试试,你把其它朝代割据势力拉过去试试,早晚死在曹操刀下!

刘备能从一个卖草鞋的手工业者进步成一国之君;

孙权能把周瑜、鲁肃、吕蒙、陆逊这些人中之杰挫败,把权力把到自己手里,能是一般人做得到的么!

6

曹操啊曹操,真的是一代枭雄,但是却令人悲哀。二十多岁已经是当时赫赫有名的青年才俊,靠征讨黄巾军起义,从此马上征战四十年,最后还是没有统一中原,令人唏嘘,也正是因为曹操的不完美,所以历史上历朝历代,曹操可都是大流量话题。曹操没有统一中原,主要是两次战役没打好,一次是赤壁之战,一次是汉中之役。还有就是低估了刘备的能力。

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前夕,是曹操统一中原最好的时机,但是为什么曹操没有抓住机会呢?北方初定,荆州投降,曾被曹操认为是天下两英雄(曹操和刘备)之一的刘备,艰难逃亡。江东政权也是极不稳定,曹操收复天下指日可待,曹操给孙权写信,满纸的都是自信。似乎江东已经是囊中之物。害!操之过急,操之过急啊!

当时曹操收复荆州之后,贾诩就劝过他,由于刚打过大仗,士兵,百姓急需修养,不可太急而攻江东。可曹操就想一鼓作气,直接把孙权这小子干趴下,曹操低估了江东孙权的决心和胆识。孙权虽然一直退居江东,但是也有一统天下的野心,一直在暗地里发展自己的势力。

被逼迫的孙刘联盟

曹操当年放走刘备,肠子都悔青了,刘备早年一直寄人篱下,一直过着东奔西跑的日子,但是在建安十三年,此时的刘备已经和以前不可同日而语,身边又有诸葛亮的加持,诸葛亮说服了孙权联合抗曹,曹操怎么都没想到自己会在赤壁之战中受到如此大的打击。

其实促成孙刘联盟的还有一个人,就是在建安十二年投奔曹操的张鲁,张鲁的投奔直接导致孙权认识到凭借一己之力肯定是打不过曹操,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孙权和刘备的联盟,这一切都是被逼出来的。

曹操在赤壁之战损失了几十万士兵,其实打仗流血再正常不过,但是这次可是割的曹操的大动脉,赤壁之战损失大多数是曹操培养多年的精锐青州兵,骁勇善战,而且对曹操忠心不二,其实这样的士兵,比随便拉几个人做壮丁的士兵,强上百倍。所以赤壁之战可以说是割了曹操的大动脉,太掉血了。

汉中之战

曹操与刘备的汉中之战,当时张鲁投降,完全可以选择先挥师入蜀,当时司马懿分析的很到位,刘备初得益州根基不稳,如果曹操攻下汉中再直接入西川,那刘备肯定会被打得稀烂,再也站不起来了。曹操考虑了很久,憋出一句名言来“既得陇,复望蜀乎?”,您老成功增添了中华文化宝库,垂垂老矣的曹操,竟然选择放弃进攻。

四年后刘备卷土重来,攻占汉中,而曹操在第二年就已经一命呜呼了。曹操是孙权、刘备这三人中年纪最大的,到晚年还没统一中原,那基本是没戏了。

7

四个字:后方不稳!

有人说这不对啊!北方都是曹操的军队,怎么会不稳呢?

要知道,维持稳定的统治,光靠武力是行不通的,必须还要有稳定的政治环境。俗称“枪杆子”、“笔杆子”,都要抓在手里,这两样具备了,那“钱袋子”自然也就有了,统治就会稳定。

事实上,在赤壁之战以后,曹操的后方是极其不稳定的,有很多人是反对他的。具体有三拨人:

一、摇摆不定的人,俗称“墙头草”;

二、积极拥护汉室的人;

三、世家大族。

我们先来看“墙头草”。

曹操自从迎接汉献帝到许都以后,一直到官渡之战,再到赤壁之战之前,都是顺风顺水的。所以,在朝廷里有很多官员是积极拥护曹操的,因为曹操厉害啊,他们觉得跟着曹操有肉吃。

但是,赤壁之战,曹操惨败,风向立刻就转了。这些“墙头草”们也开始改变态度,他们觉得,曹操的功劳比以前小,野心倒比以前大;成绩比以前少,态度倒比以前坏了。所以他们开始倒向汉室,不再支持曹操。

那么那些积极拥护汉室的人是怎么回事?

当时的汉天子还在,整个天下名义上还是大汉王朝的。由于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当时的人,从平民百姓到中央官员,有很大一部分都还认为自己是汉室子民,他们忠于汉室,希望汉室能够复兴,他们不愿意看到像曹操这样一个“阉宦之后”篡了汉室的天下。

曹操杀孔融、杀荀彧,就是因为他们反对曹操篡汉!

第三股力量,也是最重要、最深层次的力量,就是那些“世家大族”

曹操的“唯才是举”是把世家大族得罪透了的。世家大族要的是什么?是门阀制度!是世袭制度!是“九品中正制”!曹操一个“唯才是举”就把这个制度给废了,你砸人家的饭碗,人家还能不跟你急眼?!

曹丕为什么后来能够称帝?那是曹丕和以陈群、司马懿为代表的世家大族做了场政治交易!曹丕给了世家大族想要的东西——九品中正制;世家大族自然给了曹丕回报——做皇帝。

所以,当时的世家大族也是在背后反对曹操的。


细心的读者可以发现,自从赤壁之战以后,曹操每次出征都是匆匆忙忙,没打两下就急忙回来了,他实在不敢离开政治中心太久,生怕老窝被人端了!(曹操:我好难啊!!!

所以,曹操没有统一天下,不是他想,而是他做不到!

8

古往今来,欲成大事者,需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

首先,东汉末年,宦官外戚争斗不止,对西羌战争持续数十年,消耗巨大,兵役徭役繁重。恰逢全国大旱,庄稼颗粒不收但赋税不减,民不聊生。公元184年,黄巾军起义爆发,虽最后被扑灭但军阀豪强割据局面已经形成。


其次,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战略虽然在初期扫灭袁术、袁绍等军阀时立下大功,但之后面对打着汉室后裔招牌的刘备则失去了道德制高点。



再次,公元208年赤壁之战失利,曹军实力受到巨大损失,而此时曹操已经53岁。赤壁之战后,刘备占据荆州南部,孙刘间结成稳定的联盟,再加上长江天险阻隔,曹操很难在短时间之内征服孙权刘备。赤壁之战后,曹操也没闲着,继续统一北方的战争,直到击败了马超韩遂军事集团。



最后,在统一北方以后,加之随着曹操年龄的增长,他逐步想取代东汉的儿皇帝。在公元213年5月,曹操终于走上前台,成立了魏国。


综上所述,北方的连年战争导致人口锐减,兵疲将惫,粮草物资和军用器材的大量损耗,再加上曹操年事已渐高,导致他再也难发动对刘备和孙权大规模的战争。同时,孙吴政权背靠江南富庶之地,加之英才辈出;蜀汉则立足于天府之国,有诸葛亮的运筹帷幄,曹操想统一中原越来越难了。


9

曹操在战胜袁绍,统一北方之后,成了当时实力最强的地方割据势力,这时候的曹操是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的,而且也不止一次挥军南下,可惜最终都兵败垂成。综合起来看,曹操未能进一步统一天下,主要由于以下原因。

首先,战场上的重大失败,尤其是赤壁之战的失败。这场战役,曹操占据绝对优势,但他犯了战略方向上的错误,想同时消灭刘备和孙权,结果反而迫使孙刘联盟起来共同对抗他。双方作战的地点也有利于孙刘,因为北方军士不善水战,水土不服多生疾病,种种因素造成了赤壁之战曹操大败。这一战决定了当时的政治格局,即曹操、孙权、刘备三足鼎立的局面。此后曹操收复汉中,司马懿建议顺势拿下西川,曹操就小心谨慎多了:“既得陇,复望蜀乎?”不能说不是接受了赤壁之战的教训。

第二南北的综合实力相当,难以短期内靠军事统一。赤壁之战后,北方对南方,已经没有压倒性的优势,南方的人口和经济总量虽然还是比不上北方,但差距已经大大缩小,南方的综合实力完全可以和北方抗衡。赤壁之战后曹操又发动过几次对南方的战争,但收效甚微,还遭受了汉中之战的失利。事实证明,曹操在短期内征服南方统一天下,是不可能实现的。

第三,曹操的后方并不稳固,很大程度上占用了曹操的精力。曹操统一北方后,袁绍的残余势力和北方少数民族都是不稳定因素,曹操为了平定后方,耗时耗力不少,在这一过程中还牺牲了重要的谋臣郭嘉。另外如何从汉献帝手中争取更多的政治权力,打压乃至消灭政营内部的敌对势力,也极大程度地牵制了曹操的精力。

第四,曹操暂时接受南北对峙的现实,期望刘备、孙权集团联盟破裂、内部出现混乱。官渡之战前,袁绍的部下就劝阻袁绍不要与曹操对战,完全可以凭强大的经济实力耗死曹操,可惜袁绍未能听信。对曹操而言,北方的农业经济力量强于南方,保持局势稳定肯定是有利的。而南方孙权刘备的联盟不可能长时间存在,出现分裂乃至混乱是极有可能的。后来关羽败走麦城,刘备夷陵大败,白帝城托孤,都是因为曹操没有在军事上向南方施加太多的压力。

结语:曹操未能实现统一,并不意味着曹操放弃了他的政治野心,终其一生都在为实现这个目标而努力。这些努力也使曹操坐拥半壁天下,成为那个时代政坛上一颗璀璨的明星,并对后世有着重大的影响。

10

因为孙刘的存在,所以才会是鼎立的格局。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