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导读:陇右对北宋的重要性其实远大于其他大一统王朝,而且应该在宋太祖、太宗时期就应该趁开国兵锋正盛的时候就应该拿下陇右。当然其实最合适的应该是河西走廊,陇右只不过是西夏牢牢掌控河西后的替代品。作用非常明显,无外乎三种:丝绸之路与西域贸易补充国库不足;开疆拓土,从西夏南部威胁西夏腹地减轻正面对北宋的压力;在失去北部幽燕后北宋战马严重匮乏,所以占领陇右既可以获取养马之地又可以直接交易战马。这有助于北宋军队战力的提升,所以陇右是失去河西后退而求其次的必然结果。可惜时间太晚了,随着王安石变法的失败北宋朝野对于陇右的态度反复摇摆。陇右对于西夏来说如同芒刺在背,联合吐蕃部落屡次攻击;北方战场金国崛起,靖康之变导致北宋亡国。赵构忙着抵抗金国的入侵,战略要地陇右都护府仅仅存在几十年就被西夏吞并可悲可叹。


陇右都护府出台的背景

其实河西走廊的重要作用我们都清楚,小编一直不理解北宋初年就算是实在收不回幽云十六州那为什么不打打河西的主意。当然幽云十六州对于北宋来说却是有非常重要的屏障作用,但是宋太宗赵光义葬送了所有的精锐也没能打下来?那么就非和幽云死磕吗?再说宋朝也放弃了呀,为什么不尝试收复河西呀?幽云十六州的重要作用,一方面是中原王朝的屏障;另一方面就是养马之地,中原王朝可以得到源源不断的骑兵。历史上的幽州、并州都是精锐骑兵频出的地域,既然北边不行咱们试试河西呗?

宋朝立国之初西北地区仍沿五代岐国疆界,西部只及秦、渭、成、武(阶)4州。北宋初年河西势力分布如下:吐蕃六谷部、甘州回鹘、归义军节度使。其中归义军本身此时正是曹氏主政,奉大宋为正朔接受大宋册封;而甘州回鹘从归义军中独立于吐蕃的六谷部结成同盟对抗党项;其中六谷部首领潘罗支不但接受了宋朝朔方节度使的封号,而且杀死了西夏太祖李继迁。由于六谷部处于党项背后位置及其重要,宋朝为此破例赐予大量弓箭、兵器等违禁品加强六谷部的力量。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大宋、六谷部、甘州回鹘以及归义军在针对党项方面是有共同利益的(六谷部、甘州回鹘以及归义军都被党项灭)。所以如果大宋采取类似西域都护府的结构来治理河西,未尝没有可能。PS:汉朝西域都护就是汉朝政府派出官吏管理,但是西域各国依然保持独立。如果这样的话,西夏甚至连结果的机会都没有。而有了河西,就相当于控制了丝绸之路。不但税收源源不断,而且大宋军队绝对不会出现战马奇缺的现象。如果大宋真的拿下河西,大家想到了那个朝代?没错就是强悍的隋朝,北宋拿下河西后除了幽云以外版图几乎和隋没有区别。PS:不挑刺,就单单指版图没说国力。


英武的宋神宗变法图强、开疆拓土(河湟开边,为陇右都护府奠定基础),成为北宋伟大帝王

西夏夺取六谷部地域后,六谷部余部纷纷逃亡到青海境内的湟水流域依附新起的唃厮啰政权。到宋神宗时期开始变法图强,打算改变北宋落后挨打的局面。一方面宋神宗选派王安石主持变法,改变三冗局面、提高国家收入;另一方面派王韶出兵河湟开疆拓土,威胁西夏安全。

在宰相王安石的支持下,宋朝先后收复了宕、叠、洮、岷、河、临(熙)6州。大宋尽得产良马之地。从王韶熙河开边开始,到王厚收复河湟“开拓疆境幅员三千余里”陇右都护府已基本成型。大宋坐拥诺尔盖松潘草原已经对西夏形成半包围态势。如果从陇右出兵可以直接腰斩西夏,使得宁夏盆地直接暴露在大宋军队的眼前。形式简直不要太好,可惜时机不对靖康事变直接打断了陇右的存在。


大宋必须拿下陇右的原因

通过地图我们可以看到大宋在失去河西后,通过陇右也可沟通西域。大宋和西域的陆地联系如同打开了任督二脉,可以跳过西夏转手与西域自由贸易互通有无。直接贸易就以为这大量的税收,这对于保守三冗困扰的大宋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所以到宋徽宗时期依然通过湟州置茶马司管理茶叶和马匹交易,开榷场收取大量的赋税。这是大宋拿下陇右的第一个理由。

第二条理由如上图所示,大宋拿下陇右已经形成东、南两个方向对于西夏的包围。而南部可没有东边类似横山的天险,所以西夏腹地直接暴露在大宋的攻击范围。从此夏宋攻守态势易手,如果不是金国对于北宋的打击也许西夏可能提前寿终正寝了。所以西夏才非常着急,屡屡联合吐蕃妄图夺回陇右。

第三条理由就是夺取陇右后,大宋终于有了盛产良马之地。宋朝由于失去了河西和幽云,所以非常缺战马组建起兵部队。所以大宋的机动性远远不如辽、金和西夏,这也成为大宋战力的一个短板。开边陇右正好弥补了这个这个短板,如果能够长时间持续那么大宋的战斗力必然会上升一大截。


小结:

陇右都护府对大宋来说可以算是加速的副油箱,可惜由于徽宗时期蔡京、童贯等人导致朝政糜烂。在大宋还没来得及认真品尝陇右这颗甜美的果实的时候,就因为金兵入侵导致亡国。可叹南宋建立后,通过绍兴和议把国境线南移到长江再也和陇右无缘。


我是历史纵横帝,欢迎您的关注;如有瑕疵,劳烦斧正。



  

最佳贡献者
2

趣谈答案:北宋拿下陇右主要目的有两个:剿灭西夏、获取何曲马;次要目的有三个:多边贸易(调解宋朝经济疲态)、接触西域(为进一步扩充做准备)、减少缓冲区(直面辽国,成两面势而不是三面势)。

一封《平戎策》

公元1068年,一封书信递交到宋神宗的朝堂上,而这封书信就是大名鼎鼎的《平戎策》。这封书信中有一个关键节点,几乎囊括了南北宋平复西夏的所有要诀

欲取西夏,当先复河湟

什么意思呢?想要平定西夏,必须搞定河湟,倘若河湟控制不住,那么西夏也将无法控制。

自此开始,这句话成为了北宋治国的一条根基,在未来若干年内(二十余年),一直没有放弃对河湟的直线控制,只不过最后国破家亡,想控制也控制不了了。

  • 陇右在哪?

陇右最开始以地方名称出现的时候,是在汉朝末年,在那个群雄争霸的年代。而陇右的得名是因为在六盘山四周有一处陇山,它的位置在陕甘交界处。

在汉朝末年的时候,已经没有办法对西域地区实行有效的控制,也没有办法恢复汉武帝时期的盛世,只能够把陇山以西的所有区域通通称之为陇右。而这个陇右包含了汉朝末年对于国家的惋惜,针对于这一点,咱们不再做过多阐述。

而在南北宋时期,陇右有了狭义的地理空间概念,指的是黄河以东,陇山以西的部分区域。我们拿出现阶段的地图来看,依托于平凉市、定西市、兰州市和天水市这四处地方的一个大概布局。

  • 河湟在哪?

元载相公曾借箸,宪宗皇帝亦留神。

有趣的是在我们找寻河湟的时候查到了一首诗,而这首诗就是唐代的大诗人杜牧写的。

这首诗并不是一首积极乐观的诗,而是反讽当朝的统治者无心国事、贪图享乐的诗,在这首诗里面表达了杜牧对于边疆隐患的深思,更多的是自己作为一个书生的无可奈何。当然,如果把河湟当做一个引申一直往前推进的话,绝对不是唐朝就有的地名,但是在唐朝愈发显要。

唐宪宗李纯也曾经盯着河湟区域发愣,一心一意的想要把河湟再次收复过来,但是整个唐朝的实力已经不再允许。唐朝从安史之乱后眨眼变成了中唐,甚至变成了后唐,再也没有实力去收复河湟了。

  • 河湟与陇右的联系

如果我们拿出现阶段地图,单纯的看河湟这个地名的话,指的是甘肃和青海两个区域的交界处。

而这个区域的交界处与陇右有部分差异性,陇右并不能够绝对意义代表河湟,同样的河湟也不能绝对意义的囊括陇右。

但是在唐宋年间河湟有着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指的是和陇右的区域相连通。而在这层含义当中,陇右和河湟相差不大,仅仅有部分的差异性。第二层含义则更加微妙,指的是在该区域活动的少数民族。针对于这一点,我们会在下文当中详细介绍,尤其是北宋为了获取河曲马的时候。

北宋针对西夏的战略意图

  • 北宋身边的邻居

在北宋政局相对稳定的时候,身边一共有四个邻居,而这四个邻居的关系非常微妙。

除了北宋西南方向的大理国对北宋的关系比较暧昧,时常搞一些贸易往来之外,其余的三个国家对于北宋几乎是呈虎狼之势。

那三个小国家分别是北方的辽国以及西面的吐蕃和西北方向的西夏。

辽国作为一个神奇的国度,在五代十国的时候一直想要南下,但折腾了半天始终没有下来。这一方面与辽国本身的制度相关,另一方面是因为辽国内部的内斗和辽国大将军的匮乏。当然除此之外还有唐朝大一统文化和格局对于华夏汉人的思想灌输,让汉人更多的蔑视北方的辽国。即便辽国想要大一统,想要南下入华,但是在当时的两大贵族以及南唐的死命硬挡之下,辽国根本没有还手之力。

一直延续到宋朝的时候,辽国俨然已经变成了一个庞然大物,而这个庞然大物不再是一个个体,它是一个密集的利益联系体。因为辽国已经晓得,单纯的凭借自己的能力是无法将北宋分割完毕的。

于是在辽国的身边有了一个小伙伴,这个小伙伴就是西夏。

西夏的诞生、西夏的辉煌和北宋有着密切联系,而更多的时候西夏和北宋是死敌,双方之间不死不休。

但是单纯的凭借西夏是没有办法和宋国进行对抗的,因为西夏的战略纵深太短西夏的粮草军马都没有超越宋朝,于是西夏找到了两个小伙伴,并且成为了两个好伙伴的枢纽,他们分别辽国和吐蕃。

至于吐蕃,从北宋刚开始建国的时候,就和北宋有着诸多的恩怨情仇,与西夏一拍即合。而通过西夏来回运作,吐蕃和辽国也有密切的利益联系。于是形成了一个关系链,在这个关系链当中,北宋被牢牢的控制在了,华夏的东南区以及正东方(大海)和华夏的北方(辽国)、西方(吐蕃)、西北方(西夏)通通被其它少数民族所控制,而北宋的西南方是与北宋关系比较好的大理国。

  • 陇右的战略地位

在北宋巅峰的那几年,一直忙于开疆扩土,北宋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样脆弱不堪。比如陇右都护府就是北宋军事代表的一个杰出的作品,而这个都护府直接包括了青海、哈密、甘肃等区域。只不过维系的时间比较短,在靖康之变后便化为灰飞。

西夏这个国土不强盛,也不兵强马壮的国家,却能够和北宋牵制这么长时间,是因为西夏的国土非常的特殊,先后有三座大山盘绕,而这三座大山形成了易守难攻的态势。

这三座山分别是贺兰山,六盘山和祁连山,而这三座山所形成的纵横交错的地理框图让北宋望之莫及。再加上北方的辽国一直在牵制着北宋,只要北宋有出兵攻打西夏的迹象,辽国就会趁其不备给北宋来一下子。

北宋一来承担不起这么大的风险,二来进攻西夏实在是路途坎坷,于是便把所有的注意力都转移到了陇右地区。

陇右地区一旦占领,就可以避开绝大多数的山脉,避开绝大多数荒漠,避开绝大多数的艰险环境。而且陇右地区几乎是一把匕首,直接将西夏分成两半。在这种情况下北宋有信心,有能力也有魄力直接将西下控制在囊中。

也就是说,只要占领了陇右,北宋在没有出现太多意外的前提下,西夏基本上是不复存在的。一旦西夏消失,吐蕃和辽国之间的密切联系和利益往来也将不复存在。

西夏一旦处于被动,北宋就会处于主动,而这个主动完全依托于陇右地区。

夏人有腹背受敌之忧

在《平戎策》当中有这样的一句话非常微妙,夏人有腹背受敌之忧,这句话指的是什么呢?指的是北宋彻底占有陇右之后,西夏所面临的亡国状态。

以绝西夏右臂

而这位臣子生怕自己的建议不能够得到宋神宗的采纳,甚至提出了这样的观点,只要把陇右占据,就如同断绝了西夏的左右臂膀。

自此开始,陇右成为了北宋的最高战略部署之一。

北宋针对河曲马的战略意图

  • 什么是河曲马

封建王朝时期,华夏这片土地上因为地理环境特殊以及当时的战争、政治、经济、人文等多方面的约束,导致平原地区战马数量少之又少,而在甘肃、青海、四川等地的战马数量和质量都非常的好。

而河曲马就是中国的三大名马之一,除了这种马之外,还有内蒙古的三河马新疆伊犁马。

  • 河曲马的魅惑

在北宋占领陇右的时候,我们提出了两点主要因素,而第二点主要因素就是因为马。

在任何一个王朝,在任何一个封建大一统帝王中,对于战马的要求,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达到了一个近乎癫狂的状态。

这倒怨不得封建帝王们没出息或者没眼光,实在是古代战马的数量和质量少之又少。而我们在与北方的匈奴、北方的辽国或者北方的少数民族作战的时候,往往都会受限于战马的质量。

古代战马主要有两处产地,一方面是幽云十六州,而第二方面则是西域地区。这也是为什么在汉武帝时期一直想=疏通西域,能够构建一条丝绸之路。构建丝绸之路,除了扩充汉朝的影响力之外,还有一点非常重要,那就是获取高质量的战马。

可是在南北宋时期出现了意外,而这一部分意外单纯的是因为幽云十六州已经不受控制了。幽云十六州不受控制,就得想尽一切办法从其他的地方获取高等级的战马,西域几乎成为了唯一的选择。

因为陇右连接的就是西域,控制陇右便可以控制部分西域地区的少数国家,然后通过贸易也好,通过强迫交易也好,总而言之,一定要获取高质量的战马。

北宋的多边贸易布局

宋朝发展态势几乎达到了巅峰状态,而在这个巅峰状态之下,北宋的经济几乎是世界的老大哥,可是经济方面北宋有着自己的缺陷,这个缺陷就是手工业为主。

这里面有一个复杂的逻辑链,涉及到了经济方面的贸易往来和经济方面的联系,我们可以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假如北宋擅长织造一种布,而这种布的质量非常的高,数量也非常的多,短时间之内可以织造出很多来。

问题来了,民间老百姓都能够穿得起,并且老百姓也愿意穿,但是人数是固定的。意味着固定的人数只能消耗等量的布匹,你这边源源不断的生产出布匹来,我总不能给马、给牛、给骡子都穿上吧。

所以这个时候北宋就需要打开一个贸易端口,让这边源源不断生产出来的布匹给其他国家的人,然后进行贸易交易来换取大量的钱财。如果没有办法短时间之内找到贸易缺口的话,布匹方面的经济就会崩溃,而布匹的价格就会瞬间跌入谷底。

之后所带来的经济恶性化以及布匹的价格走向了正反馈的低廉化,所带来的恶劣影响是北宋不愿意见到的,所以北宋有自己的考量,并且开启了海外贸易。

可是古代的海外贸易远不如现在的海贸易,单纯的凭借着一两艘小船,然后使劲的划,划到其它小国家进行贸易,一来费时费力,二来时间上面也不允许。

慢慢的北宋就发现,如果控制陇右便可以直接进行经济贸易,而且是陆地上的经济贸易。无论是恢复之前的丝绸之路也好,还是就地取材,和周边的一些小国家进行贸易也好,都有着得天独到的好处。

这仅仅是拿一块布料做的一个例子,除了布料之外还有很多,而这些都急需外销。

北宋的接触西域布局

一提到北宋,大家总会有种怪怪的感觉,那就是经济高度繁华,军事极度衰弱,对不对?

可即便如此,北宋也一直有一个英雄梦,而这个英雄梦就是像唐朝、向汉朝学习。

北宋也一直希望能够扩张领土,事实上在北宋的前期和中期一直在努力的做,只不过军事方面的不争气给北宋来了一棒槌。

遂慨然有征伐、开拓之志

这句话简单粗暴,没有内涵,明眼人一眼就能瞅过来,仅仅是一句非常简单简单再简单的话,可即便如此,却是北宋一生都没有完成的梦想。

征伐开拓之志最开始在陇右出现倪端,而最终又在陇右的覆灭之下成了一个破碎的梦。

除此之外还有一点,那就是直面辽国。要知道北宋也有自己的痛苦,如果北宋发兵攻打辽国,西夏和吐蕃率兵前来;如果北宋发兵攻打夏国,吐蕃和辽国也会来救济。简而言之,北宋一直处在三线作战的状态。而北北宋非常想抵消这样的作战状态,最起码能够一心一意的对待一个敌人,而不是三个敌人。一旦消灭了西夏,那么辽国和吐蕃之间就没有关系往来,这个时候的北宋压力会减少很多,也可以放心大胆的去做一些事情。

历史启示录

北宋有很多负面消息不假,北宋也有很多邋里邋遢的战绩也不假,比如北宋在进攻西夏的时候单纯的撤退,就有14万士兵因为饥寒交迫而死。

可是一个再卑微的北宋也有着一个英雄梦,而这个英雄梦便是控制陇右,剿灭西夏,直奔辽国,进一步拓宽西域的市场,进行商业贸易,最重要的是把河曲马给搞过来。

只不过梦想再美好,也需要强大的军事实力与之支撑,在没有军事实力或者军事实力不强的情况下,一切美好的梦都是白搭。

3

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1、陇右地区的榷场贸易帮助北宋王朝解决了战马不足的问题,对于宋朝加强边界防卫力量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


陇右地处西北边界,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由于各民族、地区自然条件、物产、生产方式等都与中原内地有较大差异,形成了该地与内地在物质生活上的互补性。因此陇右地区的民间贸易非常发达,宋政府可以用盐、茶、丝绸等边境少数民族急缺的物资来换取战马,如此,不但解决了宋军战马不足的问题,且巩固了边界的防卫力量。

2、河陇地区自古为陆上丝绸之路的要道,拿下陇右就能打通陆上贸易通道,这对于缓解宋政府的财政危机、改善积贫积弱的局面都有很大裨益

河陇地区自古便是陆上丝绸要道,汉唐时期丝绸之路来往商旅众多,东西方贸易十分繁盛,同时也为汉唐王朝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入,充实了国库。但是到了北宋时期,由于宋朝周边吐蕃、西夏等少数民族的阻挠,以及北方辽国的牵制,加上自身重文抑武的内部因素,宋政府一直无力也无暇收复河陇地区,但是这不代表宋政府就死了心,相反,他们一直试图收复河陇,目的就是为了打通陆上丝绸之路,恢复贸易以充实国库,缓解财政危机。


3、占据陇右地区可以从侧翼威胁西夏,从而在地缘之争中占据主动性,扭转长期受制于西夏的被动局面


从北宋的地缘态势上看,西有吐蕃,西北有西夏,北方有辽国,西南有大理,后者还好,前三者都比较敌视宋朝,辽国作为宋朝的宿敌就不用多说了,就连西夏也屡屡袭扰大宋,让宋朝上下头疼不已。

为什么作为天朝上国、经济富足的皇宋却拿小小的西夏没办法,第一就是因为西夏惯会利用宋朝与辽国的矛盾,让辽国牵制北宋,让北宋不敢轻易对西夏兴兵;再者,就是西夏占据了形胜之地,进可攻退可守。西夏境内大多都是荒原和沙漠,这成了西夏天然的屏障,再者,西夏周边与强邻接壤的边境几乎都有山峦阻隔,六盘山、祁连山、贺兰山等崇山峻岭易守难攻。北宋如果从宋夏现有边界进攻西夏自然投鼠忌器,但是,如果占据了河陇地区,那么宋军就可以避开荒漠和山川,从平坦之地直取西夏腹地,彻底扭转受制于西夏的被动局面。


4、恢复“汉唐旧疆”的雄心壮志


宋神宗时曾以恢复“汉唐旧疆”的口号进行了开边行为,主要针对的地区就是河湟、西夏、交趾及幽云地区。“及神宗继统,材雄气英,以幽、蓟、云、朔沦于契丹,灵武、河西专于拓跋,交趾、日南制于李氏,不得悉张置官吏,收籍赋役,比于汉、唐之境,犹有未全,深用为耻,遂慨然有征伐、开拓之志。”(司马光《传家集》)

宋神宗继承了历代宋朝帝王的遗志试图 “尽复汉唐之故疆”,以此作为收复河陇、攻取西夏的合法性依据,另外王韶在熙宁元年 (1068年)呈送给宋神宗的《平戎策》中也认为:“欲取西夏,当先复河湟”,由此得到了神宗的赞许和支持。

4

历史上对北宋的评价不太高,认为它是一个窝囊的王朝,到处受辱,尤其徽钦二宗被金人掳走的“靖康之耻”更是让后人对宋朝嗤之以鼻,瞧不上眼。总是拿“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明朝对比它。

宋朝立国三百余年,二度倾覆,皆缘外患,是唯独没有亡于内乱的王朝。宋朝受前朝影响,是一个重文轻武的王朝,也正因为这一政策的原因,宋朝的文化空前繁盛,同时,宋朝的社会经济也是相当繁荣发展,是当时世界上GDP老大。文化和经济虽然发展的不错,但是,在古代封建王朝,军事实力才是最重要的,这也是宋朝的短板。所以导致后期宋朝一直受外敌欺辱。

那么,回到我们这个问题:北宋为什么非要拿下陇右。我们不禁疑惑:陇右是哪里?陇右对北宋的价值?

陇右

陇右”最早约出现于汉末魏初,但溯其渊源,“陇右”一词则由陕甘界山的陇山(六盘山)而来。古人以西为右,故称陇山以西为陇右。古时也称陇西。陇右由陕甘界山的陇山(六盘山)而来,六盘山以西,包括今天水市、平凉市、定西市、兰州市。指陇山以西,黄河以东地区。

“陇右”是以陇山为标志,指称其西(右) 的广大地域,乃较为单纯的地理空间概念; 秦陇西郡之置,以“陇西”作为行政区域范畴,将陇山以西、秦势力所及之地区纳入其中,遂使“陇西”的边界得以明晰。

唐代著名诗人王维其诗写过陇右

陇头吟
长安少年游侠客,夜上戍楼看太白。 陇头明月迥临关,陇上行人夜吹笛。 关西老将不胜愁,驻马听之双泪流。 身经大小百余战,麾下偏裨万户侯。 苏武才为典属国,节旄落尽海西头

陇右对北宋的价值

北宋立国之初,此时陇右大部分地方仍由互不相统一的吐蕃各部占据。陇右自古就是兵家必争的军事重地,同时陇右还是古代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

为了守住陇右,北宋在1104--1127年,直到北宋灭亡,北宋在陇右设置陇右都护府,来控制陇右地区。

北宋年间一直在开疆拓土,“陇右都护府”包括青海甘肃哈密一带出现于北宋末期,维持到靖康之变之后。靖康年间因金人入侵、西夏占领西宁、吐蕃人民反叛而废弃。

北宋一直被外族吊打为什么呢?骑兵,对,骑兵。骑兵在冷兵器时代是无敌的,所向披靡。而北宋呢,燕云十六州被占领后,更少了战马的供应,于是,只能把最后的希望留在陇右地区,一方面通过在陇右和其他国家商队交易战马,一方面陇右地区也生产战马。

我是历史守夜人,为您持续提供优质内容,欢迎关注!

5

大家好,我是历史的影子:没有任何一个王朝或者帝王没有开疆拓土的野心,即使是北宋这样弱勉强称为大一统的王朝依然通过河湟之役完成了对西北的开拓。北宋在消灭吐蕃割据青塘的角厮罗政权和黄头回鹘后,触角勉强达到了西域的边缘。在此基础上建立的陇右都护府成为北宋管理西北的机构。随着北宋的势力延伸到西北,陇右都护府对周边的吐蕃、西夏、高昌回鹘以及喀喇汗国等政权有什么影响?这些政权对大宋的陇右都护府又是什么态度呢?

陇右都护府建立的背景

陇右都护府是北宋设置于河湟沿边的军事机构。北宋在哲宗、徽宗两次进入河湟之地。最终在宋徽宗崇宁三年四月,建陇右都护,以知西宁州兼领。此后攻灭黄头回鹘,把陇右都护府的管辖地域延伸到西域的边缘。其实就是贴着河西走廊南沿,现在的青海和甘肃的一部分一直延伸到西藏和新疆的结合部。

陇右都护府的建立始于宋神宗,神宗决心一改前朝历代皇帝消极软弱的外交策略。希望以开疆拓土的秦皇汉武为榜样,彻底改变宋朝积贫积弱的现实。也因为此才任用王安石变法积累财富后才灭吐蕃角厮罗政权,收复河湟之地;五路攻伐夏,西夏差点被灭国。这就是河湟开边,大宋陇右都护府的来源(可惜神宗三十多岁英年早逝,否则也不会到到徽宗钦宗就亡国)。用南宋史学家南宋李心传所言就是:

“神宗始用师于西方,历哲宗、徽宗,遂渐夺横山之地,又傍取熙河湟鄯以制之。”

陇右都护府对西部各国的影响

既然大宋把触手伸到了西北,那么这个存在了20多年的陇右都护府对周边的西夏、吐蕃、回鹘各国都有哪些影响呢?

西夏

北宋本来就和西夏是仇敌,西夏的建立可以说是在北宋多次失败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而在宋神宗时期,担任攻取河湟的是《平戎策》的作者大臣王韶。正是他详论取西夏之略,其大意为夺取西夏左厢横山之地,切断西夏赖以生存的右臂,傍取熙河湟鄯之地,隔绝西夏与吐蕃的联系,从右翼边境压迫西夏,彻底解决西夏威胁,消除西部边患。

看到没有,依照王韶的观点攻取河湟建立陇右仅仅是灭西夏的一个步骤。最后的重点肯定是平定西北,灭掉西夏。这就让西夏陷入了北宋的东和南两个方向的包夹。原来西夏还可额以凭借贺兰山脉作为天险和北宋对峙,但是如果两个方向用兵对于人口基数本来就少的西夏是个严峻的考验。

所以西夏的就是在自救的同时,采用围魏救赵的策略。一方面联系辽国对北宋施压减轻自己的压力;另一方面联系吐蕃诸部陈晓厉害,和西夏一起从南北两面包夹北宋。

吐蕃

吐蕃自从末代赞普被杀后作为统一的高原政权就不复存在了。而生于997年唃厮啰是吐蕃亚陇觉阿王系的后裔,这么算先来也算是吐蕃赞普的后裔。当时,吐蕃国势早已衰微。西藏本土,四分五裂;河陇一带更是族种分散,无复统一。而河西地区的党项人逐渐强大起来,他们杀掉吐蕃西凉六谷部领袖潘罗支。河陇吐蕃大有被西夏军队吞食的危险,形势十分紧迫。

唃厮啰作为名义上吐蕃赞普,慢慢亲政后建立角厮罗吐蕃政权。吐蕃独自对付处于上升期的党项有点力不从心,所以角厮罗很容易就把目光投到了邻居北宋身上。他采取的措施正是联宋抗夏。

角厮罗去世后,三子董毡继位仍然采取联宋抗夏的方针被北宋册封为武威郡王。但是董毡去世后,养子阿里骨篡夺了政权并改变了联宋抗夏的国策反而与西夏联手攻打北宋。这才让北宋恼火后征伐青塘,最后灭国后建立陇右都护府。

当陇右都护府建立后,吐蕃与西夏不再接壤自然也感觉不到党项的威胁。反而是北宋灭到吐蕃角厮罗政权对北宋不再友好。所以当西夏联络吐蕃攻击北宋的时候,吐蕃也有意动。

高昌回鹘、喀喇汗国

高昌回鹘、喀喇汗国以及被西夏灭掉的甘州回鹘和沙州回鹘其实都脱胎于唐朝时期的草原霸主回鹘政权。当回鹘被新的草原霸主黠戛斯击败后部落纷纷离开草原进入西域地区建立各部政权形成的各个回鹘政权。

党项崛起后先后灭掉甘州回鹘和沙州回鹘占据了河西走廊建立起了西夏政权,所以说回鹘和西夏是有仇的。同时西夏再往西就是高昌回鹘,这个政权让西夏吃尽了苦头再也无法向西扩张。西夏只能把重点放到东方的辽和宋两个庞然大物身上。所以即使北宋建立的陇右都护府,也无力对高昌回鹘和喀喇汗国造成什么威胁。所以它们对谁占据这里没有疑问,只要没有影响它们就好。






6

北宋当时为什么要拿下陇右地区,是因为需要,而且还是强烈的需求关系,迫使北宋不惜代价也要取得陇右地区。

经济上的需求

北宋经济有多繁荣昌盛就不说了,大家都知道,巨大的生产能力,而且北宋期间国内消化不了这么多产能,导致严重的产能过剩,虽然北宋时期会进行海上贸易,而且海上贸易也十分的繁荣,但是一样消化不了这么多产出。

古代的航海技术还不成熟,船舶的速度比较慢,来返之间需要的时间太多,加上船只较小,就算当时的海上贸易比前朝历代时期都要繁荣,但一样无法满足当时整个北宋的需求,那么陆地上的贸易就会显得特别重要。

那么,占据陇右就非常重要了,这样可以打通盛唐时期的丝绸之路,通过陆路把北宋的产出卖到遥远的西域地区。

战略上的需求

西夏,作为北宋时期主要的对手之一,虽然国小,但是北宋时期也是没有丝毫的办法,如果北宋占领了陇右地区,就可以从西夏西面和南面同时发动进攻,西夏虽然军队强悍,但是国力却比较弱小,和北宋有着天然之别,北宋可以经得起常年累月的战争,但西夏的国力不允许长期作战。

如果占领了陇右地区,那么北宋的就可以发动多方位的战争,就算局部战争失利,但一样可以依靠城池,和西夏进行消耗战,如此一来就可以赢得战略上的胜利,短时间内北宋可能需要打防守战,但从长期来看,北宋完全有机会消灭西夏,占据了陇右就能从根本上扭转局面。

精神上的追求

北宋作为大一统国家,继承汉唐,那么作为正统的北宋王朝,那也必须像汉唐时期一样,要有雄心壮志,开疆拓土,恢复汉唐时期的强大,开疆拓土可能言过了,但是必须要恢复汉唐时期的领土吧,收复故土人人有责,也就是在这种情况之下,作为北宋的君主,那么也必须要拿下陇右地区比肩前朝。

总而言之,不管是处于上述的哪种因素,谋夺陇右都是必须要做的一件事,这也是北宋为什么非要拿下陇右的原因。

7

北宋的“陇右都护府”主要在今天的青海省北部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里木盆地的东部一小部分地区,这是历史上吐蕃人非常活跃的区域。北宋王朝开拓“陇右都护府”的作用有二点,第一是为了牵制西夏王朝的后方,第二是为了弥补河西走廊这条运输路线。

北宋建立“陇右都护府”之前的历史背景

宋朝中期时,党项羌人建立的西夏王朝崛起。由于天下承平日久,北宋在与西夏的战争中一直败多胜少,不得不在西北部署重兵。西夏依托宁夏、内蒙等地,攻占了甘肃河西走廊,形成了宋朝的西北边患。

宋仁宗赵祯时,宋朝与西夏双方缔结《庆历和议》,但是仍然频频遭到西夏军队的进攻。西夏党项人切断河西走廊运输线以后,汉、唐的陆上丝绸之路终于也在宋代断绝。到了宋神宗赵顼时,才启用名相王安石变法。王安石主张在西北恢复对西夏的军事行动,并加强北宋西军的训练。

宋朝有人献上的《平戎册》说:“西夏可取,欲取西夏,当复河、湟,则夏人有腹背受敌之忧。”

因此,宋朝对付西夏的策略就是攻占河、湟地区,对西夏形成两面包围。其中的河、湟地区就是后来的陇右都护府,位于西夏的南部和西部,也就是今天的青海省北部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部。

北宋重视陇右都护府的原因是为了牵制西夏王朝

经过宋神宗和宋哲宗的努力,宋军在西北拓地三千余里之广,招抚了吐蕃部落十万帐,获得牛羊以百万计,并形成了四路正军、多路吐蕃兵与羌兵组成的北宋西军。

宋朝在河、湟地区设立了著名的陇右都护府,以王赡为当地的长官,管理当地的吐蕃部落。由于宋朝在西夏的后方开辟了陇右都护府,在地理上对西夏王朝形成两面夹击之势,所以宋军逐渐转守为攻。

在宋哲宗、宋徽宗时期,宋军曾多次打败西夏军队,并在1119年夺取西夏首都兴庆府的“重要屏障”横山山脉,完成了宋朝对西夏战争的最大的一次胜利。其中,陇右都护府的存在对于牵制西夏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不过,陇右都护府只存在了22年的时间。因为宋朝虽然在西北方面进展顺利,却在东面战场连连败退,再加上宋徽宗统治晚期昏庸无道,加速了宋朝的灭亡。

公元1127年,金军南下攻破汴京,北宋王朝灭亡,宋徽宗、宋钦宗全部被俘。北宋王朝灭亡之后,西夏军队趁机反扑、收复失地,失去支援的陇右都护府陷落,再次被吐蕃人占据。而原本用来防御西夏军队的北宋西军,也在金国南下的过程中被分割歼灭,十不存一。

8

根本目的,是打击甚至灭亡西夏。战略上,可以形成孤立西夏并对西夏进行两翼夹击的有利态势。西夏将不得不陷入两面作战的困局。

9

大家好!我是历史领域创作者“漫语微云”(欢迎关注),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

为什么北宋非要拿下陇右?

我认为,北宋以势在必得之势取陇右,主要出于三层考虑:

一、最现实的考虑是打通陆上贸易线

在西夏建立之前,北宋和西域的贸易还是走原来河西走廊的路线。西夏兴起后,控制了河西走廊和青海道,隔断了北宋的陆上交通路线。北宋的陆上贸易只能向北渡过黄河,再由河套地区向西进入西域,极为不方便。要想打通陆上贸易线,就得掌握河西走廊或者青海道的控制权。在河西走廊被西夏牢牢控制的情况下,青海道所在的陇右地区相对防守薄弱。因此,取陇右、打通青海道便成为北宋恢复陆上贸易线的首选。

二、最深远的考虑是攻夏图辽

从地缘战略上看,当时辽国基本控制了燕云十六州,北宋已无从正北方向突破的可能。而位于西北的西夏国力相对辽国薄弱。于是北宋企图抚辽攻夏,在西北方向上对辽国形成威胁。而王韶在给宋神宗的《平戎策》中说:“欲取西夏,先复河湟,则夏人有腹背受敌之忧”,主张先收复河湟(陇右)地区的吐蕃部族,“以绝西夏右臂”。宋神宗采纳了他的建议。于是,取陇右便成为北宋攻夏图辽的“左勾拳”。

三、最理想的考虑是比肩前朝

治平四年(1067年)正月,宋英宗去世,年轻气盛的宋神宗即位。“及神宗继统,材雄气英,以幽、蓟、云、朔沦于契丹,灵武、河西专于拓跋,交趾、日南制于李氏,不得悉张置官吏,收籍赋役,比于汉、唐之境,犹有未全,深用为耻,遂慨然有征伐、开拓之志。”宋神宗不满于国家的现状,想改变被动守势局面,主动出击,开疆拓土,期望取得比肩汉唐的功绩。于是在王韶的建议下,以陇右地区为突破口,发兵西北。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谢谢!

10

独孤信(公元502年——557年)本名如愿,北周时期云中(今大同)人,史称“美容仪,善骑射”。少年时代喜爱修饰,讲究穿戴,故在军营之中享有“独孤郎”之美称。

他初投葛荣帐下为将,后投北魏,曾经匹马单枪生擒渔阳王袁肆周。 因屡立战功,先后历任别将、员外散骑侍郎、新野郡守、荆州防城大都督、武卫将军、浮阳郡长、卫大将军、都督三荆军事兼尚书右仆射、荆州刺史、车骑大将军、河内郡公、陇右十州大都督、秦州刺史、加授太子太保、大司马、柱国大将军。 隋文帝即位后,赠太师、上柱国、十州诸军事、冀州刺史,封赵国公,邑一万户,谥曰景。

独孤信风度翩翩,雅有奇谋大略。太祖初启霸业之时,他镇守陇右之地,史称“...全部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