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艺术 > 溥仪的文物鉴定水准会比故宫专家强么?

溥仪的文物鉴定水准会比故宫专家强么?

2020-08-23 20:32阅读(65)

溥仪的文物鉴定水准会比故宫专家强么?:关于溥仪的文物鉴定水平,我们还是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或许能够揭开溥仪的文物鉴赏水平之谜:一日,著名国学大师、考古

1

关于溥仪的文物鉴定水平,我们还是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或许能够揭开溥仪的文物鉴赏水平之谜:

一日,著名国学大师、考古学大师王国维,邀请溥仪到自己的住宅中做客。一壶清茶,两处闲情,花间香风私雨,满庭的花香、茶香,使人忘却烦恼、梦回天涯。

王国维与溥仪在幽静的庭院中闲聊,两人你一言,我一语相交甚欢,聊到古董时,王国维突然起身,双手捧着几件淘来的古董,一件一件的放在条案上,又是书画、又是瓷器、又是金石、又是玉雕,逐一摆在溥仪的面前,想让溥仪欣赏、把玩一番。

只见溥仪面含微笑,左手扶颌,右手利落的将几件古董单挑了出了摆在一旁。

王国维瞧见溥仪的举动,不解的问道:“这几件东西有哪里不对吗?”

溥仪说:“只怕是您走了眼,这几件东西是假的。”

王国维的心中有些狐疑,自己鉴定过的古董不下数千,古画、古文、玉器的鉴定、鉴赏也算的上是“精通”,怎么可能会走眼呢?

王国维虽然对溥仪的话有些不服气,但碍于溥仪的身份,王国维也不好出言反驳,这件事情便也就匆匆的过去了。

清晖洒满地,转眼,日落月升。溥仪见时候不早了,便乘着洋车回了故宫。

王国维点起烛灯,在灯火之下又细细的将溥仪挑出的几件“赝品”端详了一遍,但看来看去,还是没有发现这几件古董有什么不妥之处…

数日之后,王国维到古董行去一辩真伪,经过多方求证,果不其然,溥仪挑出的那几件古董都是赝品,王国维这才知道,原来溥仪才是真正的文物鉴赏大师,自己是“关公门前耍大刀——丢人现眼”喽!

一段时间后,王国维再次邀请溥仪到自己的家中的做客,王国维在不经意间聊起此事,想请教溥仪,这几件东西假在哪里。溥仪微笑的说到:“我不懂什么古玩学,更断不出真假,我只是觉得那几件东西,看着、摸着的感觉,和我家里的东西不太一样。”

这个故事的真实性有待怀疑,毕竟溥仪十几岁去天津了,也就是说他在北京和王国维吹牛,还是个小孩儿,其能拿出这样的见解,着实令人称奇。

但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去联想一下,溥仪在紫禁城毕竟待了那么久,从小也是名师单独教导,接触的知识绝非普通家庭能比。而故宫内文物繁多,溥仪有着得天独厚的机会。

我认为溥仪的学术水平、论文水平,可能无法同现今的文物专家们相比,毕竟溥仪不是科班出身。但溥仪把玩古董的经验和眼力,是一般的文物专家们所不能相提评论的,因为溥仪从小便生活在金山银山之中,对古董的敏感程度是自幼培养出来的,并且在乾隆皇帝的书房“三希堂”中,摆放着无数的无价之宝,乾隆、嘉庆这两位“古董痴迷者”还出过《西清古鉴》、《石渠宝集》、《书目后编》等等 鉴赏古玩的书籍,溥仪自幼便学习先皇所著的典籍,自然在鉴别古玩方面有着独到的心得。

因此我认为,溥仪在鉴赏古玩的实力,丝毫不弱于那些所谓的教授学者们。当然,这个前提是在他的经验范围内,比如故宫的藏品,或者其他他从小接触熟悉的东西。至于其他更广的范围,可能就无法保证了,毕竟他不是专业学这个,没有系统的而理论支撑。

2

网络上有句话,叫“一看就会,一做就废”。

言外之意,有些事情,比如说做饭、修理机器,看别人做一遍,心里就有底,就知道怎么做;可是,一旦上手做才知道其中之难。文物鉴定跟做饭修机器不一样,外行兴许看一辈子,也看不出门道。

末代皇帝溥仪的文物“鉴定”水平,就属于“一看就会”,真把一赝品与真品摆一块儿,他的鉴定方法估计就是靠瞎猜了。

鉴定文物是个极深的门道,没吃过亏、没打过眼儿,很难入道。

比如,文物收藏家马未都曾说过:

“戴手套鉴定瓷器,不一定是骗子,但一定不是专家。”

就这么简单的一句话,很多外行不知要跌过几次坑、吃过几多亏,方才悟道。

即便如此,也有很大部分自诩为“专家”的文物爱好者,坚持在鉴定文物的时候,戴上一双雪白的手套,原因很简单:“我看电视上那些个专家鉴定文物的时候,手上可都是戴着白手套的,这样显得专业!”

殊不知,鉴定瓷器的时候,如果戴上手套,一旦失手打滑,东西摔碎了,责任算谁?

仅仅是戴不戴手套,就有这么学问,收藏品类繁多、门目广阔,每一个门目下面都有各种不同的种类,还是瓷器,就分为陶瓷、白瓷、青瓷、彩瓷;每一种瓷器,不同的窑厂烧制还有不同的特征……

可见,所谓的“一看就会”,真要上手操作,恐怕是“废”的不能再“废”。

溥仪的文物鉴定水平怎么样呢?有这样一个段子。

说是有一天,溥仪心血来潮,受国学大师王国维之邀请,到他家里做客。两人一番“君臣之礼”后,王国维拿出珍藏已久的名人字画,想让溥仪鉴定一番——王国维估计想着溥仪乃是末代皇帝,摸过的古画比他见过的都多,鉴定起来,肯定没问题。

与瓷器相比,字画的门道,一点都不少。

很多临摹字画的高手,临摹了一辈子,终于拿出一副自以为十成像的“大作”,并且认为这幅画足以以假乱真,便堂而皇之的拿给同行欣赏。不过,能人之外有高人,赝品就是赝品,哪怕有一个字的下笔有误,也能被更厉害的人发现。

想要十成像,就得每一个字都做到百分百的还原——当然了,这是不可能的。

不论是造假者还是鉴定者,都要对那副“真迹”了然于心;同样呢,也要对如何“复制”这幅古画了然于心,这样才能知己知彼,减少打眼儿。

因此,想要成为一名文物鉴定大师,起码要心细、眼尖、知道藏品的来历,总之,就是要比造假者懂得更多。

溥仪是如何鉴定王国维这幅古画的呢?

溥仪仅仅瞄了一眼,是的,只是看了一眼,便说道:“您这画,跟我在宫里看的不太一样。”

王国维听了溥仪的话,心凉了半截儿,感情自己收藏了一幅假画啊!

抛开这则段子的真伪(伪),仅仅瞄了一眼,能看得出真假?除非这画假的太离谱,大概就好比猛虎下山图里,画了一只猫;不过,如果这画假的如此离谱,王国维也不会收藏那么久了。

有人就会说了,溥仪当年为了逃出皇宫,偷偷将皇宫里的古籍字画运出去,那些可都是顶级名画呀,比如《曹娥碑》、《清明上河图》、《二谢帖》等等一千多件名人字画,每一件都是国宝级文物。

如果溥仪不懂文物,怎能把这么多国宝盗出去呢?

在这里不得不感叹一下,可怜这些国宝啊!溥仪的祖上不知道花了多大心思,才从全国各地将它们收敛到故宫,平日里也舍不得打开看一眼;即便败家如乾隆皇帝,虽然在字画上印了无数“牛皮癣”,可也专门修了“三希堂”供着这些字画。

溥仪如何打发这些国宝呢?

按照溥仪的自传《我的前半生》里描述:

“于是,溥杰就每天下学回家,必带走一个大包楸。这样的盗运活动,几乎一天不断地干了半年多的时间。运出去的字画古籍,都是出类拔萃、精品中的精品……”

将字画裹在包裹里偷偷带出皇宫,就不怕字画有什么闪失?

对于彼时的溥仪而言,这些字画不过是故宫馆藏万千字画里很小的一部分,即便损坏了,再拿一个便是。《韩熙载夜宴图》这种国宝中的国宝,溥仪拿它当赏赐,连眉头都不带皱一下的。

哪怕溥仪懂一点收藏,在盗运文物的时候,一定会找个合适的盒子;在赏赐臣子的时候,不会拿这等顶级文物随意乱赏……

正因为溥仪不懂收藏,他才会照着清宫编纂的《宝籍三编》、《天禄书目》等记载文物价值的书籍,从前往后,挨个儿拿。

解放后,溥仪在抚顺战犯管理所得到特赦,被释放回北京。

和他同一批特赦的“狱友”,比如杜聿明、陈长捷、王耀武等人,第一时间就被安排到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负责撰写文史资料;溥仪却被分配到北京植物园,负责给植物浇水……

可见,当时给溥仪安排工作的人,对溥仪还是“了然于心”的;否则,以溥仪对故宫的了解,即便因体力原因当不了故宫导游,负责指导文物修复总没问题吧?之所以没让溥仪负责文物这块儿,真真是担心他“一修就废”啊!

3

末代皇帝溥仪的文物鉴定水平,在故宫文物专家面前,根本就不值一提。

溥仪的文物鉴定水平从哪里来的呢?网上流传着一个他与国学大师王国维之间的轶事。

话说,溥仪有一天心血来潮,同意了王国维的邀请,要去他家里做客。

在这里需要提醒一下,王国维在当时是最顶级的国学大师之一,同时也是溥仪亲自提拔的“南书房行走”,可以查阅故宫的典籍。1924年,溥仪被赶出故宫之后,王国维受邀去清华大学任教,还曾请示溥仪。

故,溥仪受王国维之邀,并没什么意外。

溥仪到了王国维家里之后,受到了非常隆重的款待。饭毕,王国维特意拿出自己珍藏的文物让溥仪“赏脸”查阅,溥仪只瞟了一眼,便道:“你这东西,感觉不太对劲,和宫里的有些不一样。”

言外之意,你这收藏是赝品。

王国维当时就懵了,以他在国学圈的造诣,怎么可能“打眼儿”呢?于是,在溥仪走后,王国维抱着自己的东西,又拜访了几位文物鉴定专家,得到了一致的答案:你这宝贝的确是赝品。

以王国维衬托溥仪,真真是将溥仪的文物鉴定水平抬高了不止一个档次。

问题是,王国维不过一“南书房行走”,有什么资格邀请溥仪到家中做客?再者,1924年,溥仪被赶出故宫之后,很快就去天津“隐居”了,根本没有再回过北京,而王国维则一直在北京任教,没有去过天津。

溥仪和王国维,根本就没有机会碰面。

既然二人没有机会碰面,王国维邀请溥仪吃饭的轶事,自然也是“赝品”了;好事者想通过王国维拔高溥仪的企图,自然也不成立了。

那么,溥仪的文物鉴定水平究竟如何呢?可以通过一个问题来侧面证明一下。

偌大的故宫究竟有多少文物呢?

对于这个问题,末代皇帝溥仪在逊位之后,曾组织大量人力物力去考察,结果呢?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火,打断了他的这一计划,还迫使他遣散了中国仅存的太监——这场大火的原因,就是溥仪清点文物。

然而,溥仪之后不到百年,故宫的另一位“掌门人”却将这个问题搞清楚了。

2017年,担任故宫博物院院长5年之后,故宫最有发展眼光的“掌门人”单霁翔大声向世界宣布:

“我们一共有1807,558件套。珍贵文物占93.2%、一般文物占6.4%、资料只占0.4%,几乎件件都是珍贵文物。”

180多万件文物,有零有整,每一件文物都被单霁翔记录在册,故宫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被清清楚楚地展示给世人。

自此,故宫的所有文物都有了身份。

仅仅是统计故宫文物这一件事,故宫的文物专家就把溥仪不知甩了几条街。

真品见的多了,就一定不会打眼吗?

诚然,溥仪在故宫生活的时候,见到的文物几乎每一件都是真品&极品;甚至很多故宫专家无法企及的是,溥仪不仅见过这些文物,还能够随意上手把玩,即便是摔碎了,也不在话下。

不过,溥仪再怎么见过这些文物,也不会心疼这些文物,自然也不会研究它们。

故宫的文物专家则不然,比如单霁翔,他不仅亲自统计了所有的故宫文物,还将所有的文物一一检查,这期间花费的功夫,根本就是溥仪无法想象的!溥仪见过的,单霁翔都见过;溥仪没见过的,单霁翔也见过!

见的比他多,研究比他深,如何不比他造诣更强?

生在帝王家,是溥仪的幸运,因为他可以近距离解除这些极品文物;不幸的是,溥仪只把这些文物当初日常摆设,亦或是……可以换钱的“宝贝”,这样的溥仪,对于故宫来说,真真是大不幸!

1959年,溥仪获释后,被安排在植物园工作而不是在文物相关,亦可侧面体现其文物鉴定水平吧。

4

如果喜欢看电视的人,可能会喜欢一档鉴宝栏目。这个栏目能让人开眼界,了解精彩的鉴宝故事。在这个栏目中,通常会有藏宝人喜滋滋地拿着自己的宝贝去现场找专家给鉴定真伪,藏宝人说说自己的藏宝的故事,宝贝是怎么来的,宝贝在自己心目中大体是个什么位置等等。然后就是让大家欣赏宝贝,最后就是专家鉴定。

对我们一般老百姓来说,别说人家手拿的宝贝咱见过,就是听也很少听说过,所以如何去辨别真伪呢?但是,对行家,对鉴宝专家来说,人家拿在手里,掂量掂量,瞅一瞅,就知道哪个是正品,哪个是赝品了。

而末代皇帝溥仪虽然不是专业的鉴宝人士,但是他的鉴定水准怎么样呢?有人说,溥仪的文物鉴定水平比故宫的专家还强,非常厉害,可能是这样吧。因为一件文物拿在溥仪的手里,溥仪也是仅凭用手掂量,用眼睛瞅瞅,只用一两秒,两三秒的时间,就知道真假。如果说这都不叫厉害的话,那就真没有厉害的了。

溥仪从小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中外教师都有,学识很高。而且,故宫里的文物那都是真的,溥仪天天看,对什么东西是什么样子,早就深深地印在心里。耳濡目染,见多识广,所以,溥仪无形中就成了一位鉴宝方面的行家。

当然,故宫里生活过得皇上多了去了,为何其他皇帝没有这个能力?这句话就武断了,你怎知道其他皇帝没有这个能力呢?因为原来的皇帝都生活在深宫大院里,不像是溥仪是末代皇帝,后来成为了平常老百姓后,自然与人们接触得比较多,也有心思去帮大家看看家里的藏品是不是宝贝。以往的皇帝,国家大事都管不过来,怎会去帮助大家鉴宝呢?历史漫谈君估计,他们在这方面的能力也差不到哪里去!

国学大师王国维与溥仪是好朋友,有事没事的,两人就小酌几杯。王国维知道溥仪有鉴宝这方面的能力,而他又有收藏的爱好。有一次,就拿出了自己的一件非常得意的宝贝让溥仪给看看。溥仪一看,就说是假的。王国维还不信,说他说原因。溥仪说,原因说不出来,反正感觉不像是自己家的东西。

王国维不甘心,于是专门找了几个鉴宝专家,进行了一通鉴定。结果,果然那件藏品是假的,这下,王国维对溥仪是佩服极了。

溥仪从故宫搬走后,一次到故宫去参观,他发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光绪皇帝的画像不是光绪本人的,而是溥仪的亲生父亲摄政王载沣的画像。我们知道光绪皇帝与摄政王载沣是亲哥俩,长得像是自然的。如果是外人容易弄错的话,但是作为摄政王载沣的儿子的溥仪是不会弄错的。最后,也证实是工作人员的失,最后,那人还向溥仪进行了赔礼道歉。

建国后,有人确实经常请溥仪去鉴宝。溥仪能鉴定宝贝,就是因为太熟悉了的缘故。就像是常抽烟的人,好烟他一下子就能尝出来。常喝酒的人,假酒他一口就能喝出来。

正是因为溥仪在鉴定宝贝时,用时太短,几秒钟就能出结果;鉴定成功率又太高,几乎达到百分之百,所以令鉴宝专家们非常佩服,自叹不如。正所谓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溥仪正是因为有这方面的知识与能力,才敢说出他所鉴定的东西的真伪。

虽然,溥仪在鉴宝方面是业余的人士,但是他的鉴宝能力可不是业余水平的,而是响当当的专家级别的,是叫得响的,是公认的厉害人物。

5

问答,有问有答,且听大狮来答题。

有句俗话叫“熟能生巧”,这就好比听《最炫民族风》或《小苹果》等神曲一样,时间长了自然而然就懂得其中的奥妙。溥仪也是如此,天天面对着许多现代人口中的“文物”。时间久了,真假难逃法眼,这要比那些所谓的“鉴宝专家”厉害的多。

现如今走在大街上,刮风吹到广告牌,砸死十个,其中一个必是专家。专家已经烂大街,不值钱了。真正的大师从不自称是某某专家,称自己为专家的多为欺世盗名的伪专家。说的话连他自己都不行,可就是因为他挂了个专家的名衔,随口说出的胡话都能一些无脑虫视为至宝。

话说国学大师王国维曾在紫禁城担任过南书房行走之职,除了君臣关系之外,他与溥仪算是亦师亦友的关系。王国维尤为喜欢收藏各类文物,一次邀请溥仪到家中做客时,王国维拿出一件心爱的文物。这件文物他用高价所得,十分珍爱,想请溥仪上眼瞧一瞧。

王国维将这件玩意儿捧到溥仪面前,溥仪上下打量三秒,告诉王国维这件玩意儿是个赝品。王国维有些不敢相信,自己好歹也是个鉴宝专家,怎么说赝品就是赝品呢?

他问溥仪怎么看出这是赝品,溥仪告诉他“这玩意儿跟我家的不一样。”

得,一句话把王国维怼得哑口无言。后来王国维找了不少人鉴定,果然是件赝品。

由此可见,溥仪的鉴宝能力还是非常高的,尽管在紫禁城待了不过18年,但这种潜移默化的结果早已铭刻骨子之中,这不是靠拿本书就能看会的。

6

1959年,溥仪特赦后,有一次独自一人进故宫。见展厅中所掛一幅照片的解说不对。溥仪找来了解说员,对之说明。解说员不肖一顾,笑声回答道,故宫专家审核后再这样掛的,会错吗?溥仪一听火了,你知道吗?这以前是我家,照片上的人,是不是我爹,我还会认错吗?解说员赶忙找来馆长,一经核对,果然错了。连声道歉,立即更改。

7

溥仪:我用过的就是文物。

有些事,你不服不行。普通的文物专家,要想到溥仪的水平,就需要到五十岁之后了。你看看电视鉴宝节目,请的那些专家,都是老头子。没办法,考古和文物鉴赏就需要时间沉淀。

我上学的时候,也曾想做考古和文物鉴赏。但是,我们大学老师说,做这一行年轻的时候不挣钱,必须“熬”到老了,练出眼力了,才行。缺乏练习素材,没个二三十年的时间积累,是真不行的。

举个不太恰当的例子:我们这些没有在英语的语言环境中生活过的人,就算英语练习的再好,也不如那些把英语当做母语的人,不如那些生活在英语环境中的人。这就是生活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力。

再举个例子:韩国一个古装剧,竟然用毛主席的《沁园春·雪》做背景。韩国那些影视剧专业道具人员,竟然犯了如此错误,难以理解。而且,我相信很多韩国人也看不出这个错误。但是,这在我们中国人看来,绝对是非常幼稚的错误。没办法,谁让他们没在我们的文化氛围中生活过。

再举一个我自己的例子。小时候村里家家都养十来只鸡,就是那种白色的母鸡,还不是草鸡,长得都差不多。但是,如果有别人家的鸡跑我们家,我一眼就能认出不是我们家的鸡。没办法,太熟了。

回归正题。

在溥仪从小生活的环境中,周围都是百分之百的真“文物”。而且,那时候人的业余活动也有限,赏玩家里的物件,也是一项重要的娱乐活动。可以说,溥仪从小就开始把玩“文物”了。在不知不觉中,溥仪就在练眼力,练手感。而且,由于他是皇帝,手里面的“素材”太多了。他见过的文物数量,是那些文物专家的几十倍,甚至上千倍。

有了这个背景,大家就能理解,为什么会有溥仪从王国维收藏的东西中挑出赝品的故事了(这个故事是假的,这里不讨论)。毕竟,溥仪用过的就(都)是文物。


(文|勇战王聊历史)

8

因为溥仪从小在紫禁城里面长大,接触到的都是各种各样的珍贵文物,所以溥仪的文物鉴定水平肯定要比普通的收藏爱好者强得多。不过溥仪毕竟不是专门研究文物的人,跟一辈子都研究文物的专家比起来,溥仪的文物鉴定水平只能算是业余水平。人们认为溥仪的文物鉴定水平比较高,主要是因为新中国刚刚成立的时候,考古学专业的专家还比较稀少,很多所谓的专家都是“一瓶子不满”的收藏爱好者。

这些收藏爱好者大多数出身富贵人家,家里的文物都是普通的民间收藏品,偶尔能有几件比较值钱的珍贵文物,根本不能和紫禁城里面的文物相提并论。1956年考古专家对万历皇帝的定陵进行了考古发掘,万历皇帝价值千万的棺木竟然被丢弃掉,万历皇帝的尸骨也没能保存下来。从考古专家对定陵的发掘过程不难看出,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由于国内缺乏专业的考古人才,专家们的水平良莠不齐,一些专家的鉴定水平不如溥仪也十分正常。

当然溥仪也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专家,毕竟溥仪没有专门学过文物鉴定类的专业,也没有真正研究过文物。很多人看到这里会问,溥仪生活在紫禁城里面,身边都是珍贵的文物,难道溥仪就不会花时间去研究这些文物吗?实际上溥仪从小生活在紫禁城里面,紫禁城里面的奇珍异宝对于溥仪来说都是简单的家具装饰品,并没有任何特殊之处。也许当年溥仪吐痰的一个小盆,现在都成为了珍贵的文物。

关于溥仪鉴定文物,在民间还流传着两个小故事,这两个小故事都属于民间传说,可信度并不高。第一个小故事是溥仪到故宫参观,看到了故宫里面挂着的光绪皇帝的画像,溥仪称这个画像上面的人不是光绪皇帝,而是溥仪的父亲爱新觉罗·载沣。专家认为自己研究了十几年清朝历史,对于皇帝的长相十分清楚,便出来与溥仪争论。最后溥仪表明自己的身份,专家只能承认错误,让人更换了光绪皇帝的画像。

溥仪是光绪皇帝的亲侄子,爱新觉罗·载沣的亲生儿子,他对于父亲的外貌肯定十分清楚,也应该见过光绪皇帝的画像。如果这个故事属实,那么溥仪肯定要比专家更加了解光绪皇帝的长相,毕竟光绪皇帝去世的时候,溥仪已经三岁,即使溥仪没有见过光绪皇帝,也肯定见过光绪皇帝的画像。

第二个故事是溥仪到一个喜欢收藏文物的清朝旧臣家里做客,看到了清朝旧臣家里的一个文物,溥仪称这个文物是假的,清朝旧臣认为自己对文物很在行,不同意溥仪的说法。后来清朝旧臣找了几个专家来辨别,发现这个文物果然是假的。虽然这两个故事听起来都有理有据,但是溥仪在自传里面并没有提到过任何鉴定文物的故事,这两个故事的真实性并不高。总的来看,溥仪的文物鉴定能力应该属于业余者中的佼佼者,但是同真正有水平的专家对比,肯定还有一定的差距。

9

溥仪文物鉴定水平高于专家?这恐怕真是以讹传讹,或者说吹过头了,溥仪并不具备鉴定文物真伪的能力。

或许有人会说了,老溥打小在皇宫里长大,摸过的文物比你看过的还多,日常积累摆在那,怎么可能没有鉴别文物真伪的能力?

溥仪凭的是感觉,专家凭的是经验和专业知识,溥仪和专家真的没法比。

对于溥仪鉴别文物真伪的能力,传来传去不外乎他和王国维之间所发生的一段轶事,只不过被越传月邪乎罢了。

王国维这个犟老头拿出自己珍藏的宝贝给溥仪“掌掌眼”,也存着炫耀炫耀的心思,可让王国维没想到的是,“皇上”看完了之后竟然摇头说不对劲。

这下王国维闹了个尴尬,溥仪又是“皇帝”,虽然已经退位,可他也不好向溥仪耍脾气,只能憋着。

溥仪走了之后,王国维对这事耿耿于怀,自己好不容易找到了的好东西到了溥仪的手上,怎么却成了赝品呢?

他不信这个邪,所以又找收藏界的高手来看看,谁知道得出的结果竟然和溥仪说的一样,是赝品。

王先生顿时一阵感叹,真不愧是“皇帝”呀,摸过的好东西多了,随便看两眼便能够断出真假。

这段轶事是真是假,还得请老溥出来说说呢!

所以,将溥仪和王国维之间的这段轶事作为评断溥仪文物鉴别水平高低的依据,是要闹笑话的。

鉴别文物真伪的能力,在那个没有检测设备的年代,不仅需要鉴别者拥有丰富的经验积累,还得用学识打底。

没有学识,怎么断定文物的年代,怎么分别各个朝代的文化特征和艺术特征?恐怕得闹“乾隆年间的宣德炉”这样的笑话。

论经验,溥仪和王国维相比如何呢?显然溥不如王,王国维虽只是“民间收藏家”,收藏品比不上溥仪,可是论对文物的鉴别经验却远远高于溥仪。

溥仪2岁入宫,18岁出宫,只在紫禁城待了16年,这16年时间他难道还真能每天抱着文物玩?他后来之所以对宫里的文物感兴趣,是为了和溥杰一起转移“财产”,拿出去卖!不是因为喜欢文物本身,也不是为了把玩,更不是为了研究。

所以,他的经验绝对不如王国维,这一点毋庸置疑。

论学识,溥仪更加不如王国维。

虽说溥仪自幼有名师教导,可是他自己也说了,他那时候贪玩,根本不爱学习!他的学识对于像王国维这样的老学究来说,只是“过得去”,他曾经写诗给报刊投稿,报刊主编看完直接扔了。

经验不如王国维,学识不如王国维,说溥仪鉴别文物的水平高于王国维,这自然是不可能的事。

王国维可能收藏了不少好东西,但是说到底他也只是一个业余收藏家,王先生的精力主要放在做学问上,不是研究文物。

他喜欢词,也研究词,所以写了本《人间词话》,笔力很透。

可是,他却没写过关于如何欣赏文物或者如何鉴别文物的书,他要真将精力放在了这上面,总不至于对好不容易钻研出来的学问只字不提吧?

所以呀,王国维的文物鉴别水平肯定也不如专家,毕竟术业有专攻,仅凭“业余爱好”四个字很难让人站到这个领域的金字塔顶端。

王国维尚且不如专家,溥仪怎么可能会比专家还厉害?

我之所以说溥仪鉴别文物只能凭感觉,是因为他毕竟在公里待了那么多年,总会接触过不少好东西。

接触多了,总会有一点经验,或者说是对那些他自己曾经把玩过的好东西有一种熟悉感,这种熟悉感才是他鉴别文物的依据。

如果是他把玩过的,他或许能够一眼看得出真伪。

可如果没把玩过的,那只能依靠他那一点点随意积累下来的“经验”瞎蒙了。

所以,溥仪说到底并不具备鉴别文物真伪的能力,只是他的身份让他“被具备”了而已。

10

文物鉴定这事儿真的要一分为二的说。

第一个角度,简单地说的就是“见多识广”,当你亲眼看到,亲手摸到一定量级的真文物的时候,这个时候一些东西的特点你就烂记于心了,当你看到同款的仿品,你可以一看就看出它和真品的区别,但是如果让你系统的讲个一二三四,可能不如那些伪专家厉害,俗话讲,这真东西自带着气场,你多看一定能熟知这些东西的范儿,行话讲:这假东西都泛着贼光呐,所以从这方面看,溥仪经手的宝贝那海了去了,让他作为鉴定师绝对是比那些没见过几件真品的砖家强的不是一点半点。 在拿个接地气的比喻,以前呢笔者爱去nike专卖店买鞋,这些年来买过几十上百双总是有的,后来某宝开始异军突起,上面同款的nike鞋价格只是店里的五分之一,于是乎自己就上网买了一双,货还没到的时候,心里自然美滋滋,想着同样一双鞋差这么多钱,今后可就省老钱了,可等这些收到后,第一眼就感觉不对,因为买过很多真鞋嘛,淘宝的这些无论从形状,质感,细节全都差一截,心里就觉得应该被坑了,后来网上有个鉴定帖子,按照上面内容一看,果然这是一双假鞋!

第二个角度,科学鉴定,举个例子大家就容易懂了,一件文物,比如说宋代的家具,可以用碳十四的方法来测定年份(因为碳元素在自然界中同位素很稳定,用这个方法肯定准确,所以也叫碳定年法)。